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之十 疫癘病諸候(凡三論)

《卷之十 疫癘病諸候(凡三論)》[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一、疫癘病候
2
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由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云疫癘病。
3
《養生方》云:封君達常乘青牛,魯女生常乘駁牛,孟子綽常乘駮馬,尹公度常乘青騾。時人莫知其名字為誰,故曰:欲得不死,當問青牛道士。欲得此色,駮牛為上,青牛次之,駁馬又次之。三色者,順生之氣也。云古之青牛者,乃柏木之精也;駮牛者,古之神宗之先也;駮馬者,乃神龍之祖也。云道士乘此以行於路,百物之惡精,疫氣之厲鬼,將長揖之焉。
4
《養生方·導引法》云:延年之道,存念心氣赤,肝氣青,肺氣白,脾氣黃,腎氣黑,出周其身,又兼辟邪鬼。欲辟卻眾邪百鬼,常存心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則百邪不敢干之。可以入溫疫之中。
5
二、疫癘瘡候
6
熱毒盛,則生 瘡,瘡周匝遍身,狀如火瘡,色赤頭白者毒輕,色黑紫瘀者毒重。亦名豌豆瘡。
7
三、瘴氣候
8
夫嶺南青草、黃芒瘴,猶如嶺北傷寒也。南地暖,故太陰之時,草木不黃落,伏蟄不閉藏,雜毒因暖而生。故嶺南從仲春訖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訖孟冬,行黃芒瘴。量其用藥體性,嶺南傷寒,但節氣多溫,冷藥小寒於嶺北。時用熱藥,亦減其錙銖,三分去二。但此病外候小遲,因經絡之所傳,與傷寒不異。然陰陽受病,會同表裏,須明識患源,不得妄攻湯艾。假令宿患痼熱,今得瘴毒,毒得熱更煩,雖形候正盛,猶在於表,未入腸胃,不妨溫而汗之。已入內者,不妨平而下之。假令本有冷,今得溫瘴,雖暴壯熱煩滿,視寒正須溫藥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藥下之。夫下利治病等藥在下品,藥性凶毒,專主攻擊,不可恒服,疾去即止。病若日數未入於內,不可預服利藥,藥盡胃虛,病必乘虛而進。此不可輕治。治不瘥,成黃膽;黃膽不瘥,為尸疸。尸疸疾者,嶺南中瘴氣,土人連歷不瘥,變成此病,不須治也。嶺北客人,猶得斟酌救之。病前熱而後寒者,發於陽;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發於陽者,攻其外;發於陰者,攻其內。其一日、二日,瘴氣在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若寒氣在表,發汗及針必愈。三日以上,氣浮於上,填塞心胸,使頭痛胸滿而悶,宜以吐藥,吐之必愈。五日以上,瘴氣深結在髒腑,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或人得病久,方告醫,醫知病深,病已成結,非可發表解肌,所當問病之得病本末,投藥可專根據次第也。
9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10
一、瘧病候
11
夏日傷暑,秋必病瘧。瘧之發以時者,此是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常晏也。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二十二日入脊內,注於伏衝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既上,故其病稍早發。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五髒,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間日蓄積乃作。夫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而開,開則邪入焉。其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然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舍,則其病已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而風獨常在也,而瘧特以時休何也?由風氣留其處,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陽當陷而不陷,陰當升而不升,為邪所中,陽遇邪則捲,陰遇邪則緊,捲則惡寒,緊則為慄,寒慄相搏,故名瘧。弱乃發熱,浮乃汗出,旦中旦發,暮中暮發。夫瘧,其人形瘦,皮必慄。
12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愈,月盡解。
13
足太陽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渴,渴止汗出,難已,刺 中出血。
14
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倦,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15
足陽明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腳跗上。
16
足太陰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
17
足少陰瘧,令人吐嘔甚,久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其病難止。
18
足厥陰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小便,意恐懼,氣不足,腸中悒悒,刺足厥陰。
19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20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及寒多,寒不甚,熱甚,刺手少陰。
21
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22
脾瘧者,令人疾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23
腎瘧,令人灑灑,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眩 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24
胃瘧,令人且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25
肺病為瘧者,乍來乍去,令人心寒,寒甚則熱發,善驚,如有所見,此肺瘧證也。若人本來語聲雄,恍惚爾不亮,拖氣用力,方得出言,而反於常人,呼共語,直視不應,雖曰未病,勢當不久。此即肺病聲之候也。察病觀疾,表裏相應,根據源審治,乃不失也。
26
心病為瘧者,令人心煩,其病欲飲清水多,寒少熱甚。若人本來心性和雅,而急卒反於常倫,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久必死,禍雖未及,呼曰行尸。此心病聲之候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治者,明而察之。
27
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氣息喘悶,戰掉,狀如死者。若人本來少於悲恚,忽爾嗔怒,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未竟,以手向眼,如有所思,若不即病,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候也,其人若虛,則為寒風所傷;若實,則為熱氣所損。陽則瀉之,陰則補之。
28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則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若其人本來少於喜怒,而忽反常, 喜無度,正言鼻笑,不答於人,此是脾病聲之候也。不盈旬月,禍必至也。
29
腎病為瘧者,令人悽悽然,腰脊痛而宛轉,大便澀,自掉不定,手足而寒。若人本來不喜不怒,忽然謇而好 怒,反於常性,此腎已傷,雖未發覺,是其候也。見人未言而前開口笑,還閉口不聲,舉手閘極腹,此是腎病聲之候。虛實表裏,浮沉清濁,宜以察之,逐以治之。
30
夫瘧脈者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溫藥已:脈數而緊者,可發其汗,宜針灸之;脈浮大者,不可針灸,可吐之。
31
凡瘧先發如食傾,乃可以治之,過之則失時。
32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33
二、溫瘧候
34
夫溫瘧與寒瘧安舍?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脈肉消釋,腠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如此則陰虛而陽盛,則熱。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35
瘧先寒而後熱,此由夏傷於大暑,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寒之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盛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36
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矣。
37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38
三、瘧候
39
夫 瘧者,夏傷於暑也。其病秋則寒甚,冬則寒輕,春則惡風,夏則多汗者,然其蓄作有時。以瘧之始發,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痛,寒去則外內皆熱,頭痛而渴欲飲,何氣使然?此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并於陰,則陰實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欲飲。此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之於皮膚之間,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此令汗出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乃得之,及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并居。衛氣者,晝日行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如外出,得陰如內搏,內外相搏,是以日作。
40
其間日而作者,謂其氣之舍深,內搏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
41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42
四、間日瘧候
43
此由邪氣與衛氣俱行於風府,而有時相失不相得,故邪氣內搏五髒,則道遠氣深,故其行遲,不能與衛氣偕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44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45
五、風瘧候
46
夫瘧皆生於風。風者,陽氣也,陽主熱,故衛氣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開則邪入,邪入則病作。先傷於風,故發熱而後寒慄。
47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48
六、癉瘧候
49
夫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之陰,故但熱而不寒,熱氣內藏於心,而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脫肉,故命曰癉瘧。其狀,但熱不寒,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惋,手足熱而嘔也。
50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51
七、山瘴瘧候
52
此病生於嶺南,帶山瘴之氣。其狀,發寒熱,休作有時,皆由山溪源嶺嶂濕毒瓦斯故也。
53
其病重於傷暑之瘧。
54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55
八、痰實瘧候
56
痰實瘧者,謂患人胸膈先有停痰結實,因成瘧病,則令人心下脹滿,氣逆煩嘔也。
57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58
九、寒熱瘧候
59
夫瘧者,風寒之氣也。邪并於陰則寒,并於陽則熱,故發作皆寒熱也。
60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61
十、往來寒熱瘧候
62
此由寒氣并於陰則發寒,風氣并於陽則發熱,陰陽二氣更實更虛,故寒熱更往來也。
63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64
十一、寒瘧候
65
此由陰陽相并,陽虛則陰勝,陰勝則寒。寒發於內而并於外,所以內外俱寒,故病發但戰慄而鼓頷頤也。
66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67
十二、勞瘧候
68
凡瘧積久不瘥者,則表裏俱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故疾雖暫間,小勞便發。
69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70
十三、發作無時瘧候
71
夫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入,邪入則病作。當其時,陰陽相并,隨其所勝,故生寒熱,故動作皆有早晏者。若腑髒受邪,內外失守,邪氣妄行,所以休作無時也。
72
卷之十一 瘧病諸候(凡十四論)
73
十四、久瘧候
74
夫瘧,皆由傷暑及傷風所為,熱盛之時,發汗吐下過度,腑髒空虛,榮衛傷損,邪氣伏藏,所以引日不瘥,仍故休作也。夫瘧歲歲發,至三歲發,連月發不解,脅下有痞,治之不得攻其痞,但得虛其津液。先其時發其汗,服湯已,先小寒者,引衣自溫覆汗出,小便自引
75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76
一、黃病候
77
黃病者,一身盡疼,發熱,面色洞黃。七、八日後,壯熱在裏,有血當下之法如肝狀。其人少腹內急。
78
若其人眼睛澀疼,鼻骨疼,兩膊及項強,腰背急,即是患黃。多大便澀,但令得小便快,即不慮死。不用大便多,多即心腹脹不存。此由寒濕在表,則熱蓄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穀相搏,煩鬱不得消,則大小便不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
79
凡黃候,其寸口近掌無脈,口鼻冷氣,並不可治也。
80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81
二、急黃候
82
脾胃有熱,穀氣鬱蒸,因為熱毒所加,故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故云急黃也。有得病即身體面目發黃者,有初不知是黃,死後乃身面黃者。其候,得病但發熱心戰者,是急黃也。
83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84
三、黃汗候
85
黃汗之為病,身體洪腫,發熱,汗出不渴,狀如風水,汗染衣,色正黃,如柏汁,其脈自沉。此由脾胃有熱,汗出而入水中浴,若水入汗孔中,得成黃汗也。
86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87
四、犯黃候
88
有得黃病已瘥,而將息失宜,飲食過度,犯觸禁忌,致病發胃,名為犯黃候。
89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90
五、勞黃候
91
脾髒中風,風與瘀熱相搏,故令身體發黃。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發,膀胱急,四肢煩,小便自利,名為勞黃。
92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93
六、腦黃候
94
熱邪在骨髓,而腦為髓海,故熱氣從骨髓流入於腦,則身體發黃,頭腦痛,眉疼,名為
95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96
七、陰黃候
97
陽氣伏,陰氣盛,熱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黃,頭痛而不發熱,名為陰黃。
98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99
八、內黃候
100
熱毒氣在脾胃,與穀氣相搏,熱蒸在內,不得宣散,先心腹脹滿氣急,然後身面悉黃,名曰內黃。
101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02
九、行黃候
103
瘀熱在脾髒,但肉微黃而身不甚熱,其人頭痛心煩,不廢行立,名為行黃。
104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05
十、癖黃候
106
氣水飲停滯結聚成癖。因熱氣相搏,則鬱蒸不散,故脅下滿痛而身發黃,名為癖黃。
107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08
十一、噤黃候
109
心脾二髒有瘀熱所為。心主於舌,脾之絡脈出於舌下。若身面發黃,舌下大脈起青黑色,舌噤強,不能語,名為噤黃也。
110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11
十二、五色黃候
112
凡人著黃,五種黃皆同。其人至困,冥漠不知東西者,看其左手脈,名手肝脈,兩筋中,其脈如有如無。又看近手屈肘前臂上,當有三歧脈,中央者,名為手肝脈;兩廂者,名歧脈。看時若肝脈全無,兩廂壞,其人十死一生,難可救濟。若中央脈近掌三指道有如不絕,其人必不死。脈經三日,漸徹至手掌,必得汗,汗罷必愈。婦人患黃,看右手脈。
113
其人身熱,眼青黃,視其瞳子青,脈亦青,面色青者是,其由脾移熱於肝,肝色青也。
114
其人身熱而發黃赤,視其眼赤,高視,心腹脹滿,脈赤便是,此由脾移熱於心。心色赤,故其人身熱而發赤黃,不可治,治之難瘥。其人身熱發黃白,視其舌下白垢生者是,此由脾移熱於肺,肺色白也。其人身熱發黑黃,視其唇黑眼黃,舌下脈黑者是,此由脾移熱於腎,腎色黑也,故其身熱而發黑黃也。
115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16
十三、風黃候
117
凡人先患風濕,復遇冷氣相搏,則舉身疼痛,發熱而體黃也。
118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19
十四、因黃發血候
120
此由脾胃大熱,熱傷於心,心主於血,熱氣盛,故發黃而動血,故因名為發血。
121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22
十五、因黃發痢候
123
此由瘀熱在於脾胃,因而發黃,挾毒即下痢,故名為發痢。
124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25
十六、因黃發痔候
126
此病由熱傷於心,心主血,熱盛則血隨大便而下,名為血痔。
127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28
十七、因黃發癖候
129
夫黃病皆是大熱所為。熱盛之時,必服冷藥,冷藥多則動舊癖。
130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31
十八、因黃發病後小便澀兼石淋候
132
黃病後,小便澀,兼石淋,發黃膽,此皆由蓄熱所為。熱流小腸,小便澀少而痛,下物如沙石也。
133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34
十九、因黃發吐候
135
黃病吐下之後,胃氣虛冷,其人宿病有寒飲,故發吐。
136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37
二十、黃膽候
138
黃膽之病,此由酒食過度,腑髒不和,水穀相並,積於脾胃,復為風濕所搏,瘀結不散,熱氣鬱蒸,故食已如飢,令身體面目爪甲及小便盡黃,而欲安臥。
139
若身脈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必寒熱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膽也疸而渴者,其病難治;疸而不渴,其病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
140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41
二十一、酒疸候
142
夫虛勞之人,若飲酒多,進穀少者,則胃內生熱。因大醉當風入水,則身目發黃,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若下之,久久變為黑疸,面目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故知之。
143
酒疸,心中熱,欲嘔者,當吐之則愈。其小便不利,其候當心中熱,足不熱,是其證明若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先吐之,沉弦,先下之。
144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45
二十二、穀疸候
146
穀疸之狀,寒熱不食,食畢頭眩,心忪怫鬱不安而發黃,由失飢大食,胃氣衝熏所致。
147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為穀疸。雖下之,其腹必滿,其脈遲故也。
148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49
二十三、女勞疸候
150
女勞疸之狀,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而交接,交接竟入
151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52
二十四、黑疸候
153
黑疸之狀,苦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大便黑是也。夫黃膽、酒疸、女勞疸,久久多變為黑疸。
154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55
二十五、九疸候
156
夫九疸者,一曰胃疸,二曰心疸,三曰腎疸,四曰腸疸,五曰膏疸,六曰舌疸,七曰體疸,八曰肉疸,九曰肝疸。
157
凡諸疸病,皆由飲食過度,醉酒勞傷,脾胃有瘀熱所致。其病,身面皆發黃,但立名不
158
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59
二十六、胞疸候
160
胞疸之病,小腸有熱,流於胞內,故大小便皆如柏汁,此為胞疸。
161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62
二十七、風黃膽候
163
夫風濕在於腑髒,與熱氣相搏,便發於黃,即小便或赤或白,好臥而心振,面虛黑,名
164
卷之十二 黃病諸候(凡二十八論)
165
二十八、濕疸候
166
濕疸病者,脾胃有熱,與濕氣相搏,故病苦身體疼,面目黃,小便不利,此為濕疸。
167
卷之十二 冷熱病諸候(凡七論)
168
一、病熱候
169
夫患熱者,皆由血氣有虛實。邪在脾胃,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風邪不得宣散,因而生熱,熱搏於腑髒,故為病熱也。
170
診其脈,關上浮而數,胃中有熱;滑而疾者,亦為有熱;弱者無胃氣,是為虛熱。跗陽脈數者,胃中有熱,熱則消穀引食。跗陽脈粗而浮者,其病難治。若病者苦發熱,身體疼痛,此為表有病,其脈自當浮,今脈反沉而遲,故知難瘥;其人不即得愈,必當死,以其病與脈相反故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171
《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合兩膝,布兩足而伸腰,口納氣,振腹自極七息。除壯熱疼痛,通兩脛不隨。
172
又云:覆臥去枕,立兩足,以鼻納氣四十所,復以鼻出之。極令微氣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熱、背痛。
173
又云:兩手卻據,仰頭向日,以口納氣,因而咽之數十。除熱、身中傷、死肌。
174
卷之十二 冷熱病諸候(凡七論)
175
二、客熱候
176
客熱者,由人腑髒不調,生於虛熱。客於上焦,則胸膈生痰實,口苦舌乾;客於中焦,則煩心悶滿,不能下食;客於下焦,則大便難,小便赤澀。
177
卷之十二 冷熱病諸候(凡七論)
178
三、病冷候
179
夫虛邪在於內,與衛氣相搏,陰勝者則為寒。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內生寒。
180
視其五官,色白為有寒。診其脈,遲則為寒;緊則為寒;澀遲為寒;微者為寒;遲而緩為寒;微而緊為寒;寸口虛為寒。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181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足向下踏地,一足長舒向前,極勢,手掌四方取勢,左右換易四七。去腸冷、腰脊急悶、骨疼,令使血氣上下布潤。
182
又云:兩足相合,兩手仰捉兩腳,向上急挽,頭向後振,極勢三七。欲得努足,手兩向舒張,身手足極勢二七。去竅中生百病、下部虛冷。
183
又云:叉跌,兩手反向拓席,漸漸向後,努齊腹向前散氣,待大急還放,來去二七。去齊下冷、腳疼、五髒六腑不和。
184
又云:兩手向後拓腰,蹙膊極勢,左右轉身來去三七。去腹肚齊冷,兩膊急,胸掖不和。
185
又云:互跪,兩手向後,手掌合地,出氣向下。始漸漸向下,覺腰脊大悶還上,來去二七。身正,左右散氣,轉腰三七。去齊下冷悶、解谿內疼痛。
186
卷之十二 冷熱病諸候(凡七論)
187
四、寒熱候
188
夫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陽者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不通則寒獨留於外,故寒慄也。陰虛內生熱者,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熏胸中,故內熱也。陽盛而外熱者,上焦不通利,皮膚致密,腠理閉塞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也。陰盛而內寒者,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血凝泣則脈不通,其脈不通,脈則盛大以澀,故中寒。陰陽之要,陰密陽固,若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189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凡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
190
骨寒熱,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爪槁,死不治。診其脈,沉細數散也。
191
卷之十二 冷熱病諸候(凡七論)
192
五、寒熱往來候
193
夫寒氣并於陰則發寒,陽氣并於陽則發熱,陰陽二氣虛實不調,故邪氣更作,寒熱往來也。
194
脈緊而數,寒熱俱發,必當下乃愈。脈急如弦者,邪入陽明,寒熱。脾脈小甚為寒熱。
195
《養生方》云:已醉飽食,發寒熱也。
196
卷之十二 冷熱病諸候(凡七論)
197
六、冷熱不調候
198
夫人榮衛不調,致令陰陽痞塞,陽并於上則上熱,陰并於下則下冷。上焦有熱,或喉口生瘡,胸膈煩滿;下焦有冷,則腹脹腸鳴,絞痛泄痢。
199
卷之十二 冷熱病諸候(凡七論)
200
七、寒熱厥候
201
夫厥者,逆也。謂陰陽二氣卒有衰絕,逆於常度。若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202
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也。故陽氣勝則足下熱。熱厥者,酒入於胃,是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此人必數醉若飽已入房,氣聚於脾中未得散,酒氣與穀氣相并,熱起於內,故遍於身,內熱則尿赤。夫酒氣盛而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腳為之熱。
203
寒厥之為寒,必從五指始,上於膝下。陰氣起於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寒。寒厥何失而然?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衰,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其所用,下氣上爭,未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榮其經絡,故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
204
夫厥者,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此由陰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亂則不知人。
205
太陽之厥,踵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 僕。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能臥,臥則面赤而熱,妄見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胸熱脅痛, 不可以運。太陰之厥,腹滿 脹,後不利,不欲食,食之則嘔,不得臥也。少陰之厥者,則舌乾尿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者,少腹腫痛, 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脛內熱。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206
《養生方·導引法》云:正偃臥,展兩足,鼻納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過止。除足寒厥逆也。
207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08
一、上氣候
209
夫百病皆生於氣,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聚,熱則腠理開而氣泄,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
210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上也。喜則氣和,榮衛行通利,故氣緩焉。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內,故氣消也。恐則精卻,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寒則經絡凝澀,故氣收聚也。熱則腠理開,榮衛通,故汗大泄也。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且汗,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身心有所止,氣留不行,故氣結矣。
211
診寸口脈伏,胸中逆氣,是諸氣上衝朐中。故上氣、面 腫、膊息,其脈浮大,不治。上氣,脈躁而喘者,屬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愈。脈洪則為氣。其脈虛寧伏匿者生,牢強者死。喘息低仰,其脈滑,手足溫者,生也;澀而四末寒者,死也。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故也。其湯燙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212
《養生方》云:飲水勿急咽,久成氣病。
213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向後,合手拓腰向上,急勢,振搖臂肘,來去七。始得手不移,直向上向下,盡勢,來去二七,去脊、心、肺氣,壅悶消散。
214
又云:凡學將息人,先須正坐,並膝頭、足;初坐,先足指相對,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內相對。坐上,足指外扒,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坐上。待共兩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腳跟向上,坐上,足指並反向外。每坐常學。去膀胱內冷、膝風冷,足疼、上氣、腰痛,盡自消適也。
215
又云:兩足兩指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氣。極用力,令兩足相向,意止引肺中氣出,病患行肺內外,展轉屈伸,隨適,無有違逆。
216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17
二、卒上氣候
218
肺主於氣。若肺氣虛實不調,或暴為風邪所乘,則腑髒不利,經絡痞澀,氣不宣和,則卒上氣也。又因有所怒,則氣卒逆上,甚則變嘔血,氣血俱傷。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219
《養生方·導引法》云:兩手交叉頤下,自極,致補氣;治暴氣咳。
220
以兩手交頤下,各把兩頤脈,以頤句交中,急牽來著喉骨,自極三通,致補氣充足,治暴氣上氣,寫喉等病,令氣調長,音聲弘亮。
221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22
三、上氣鳴息候
223
肺主於氣,邪乘於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
224
診其肺脈滑甚,為息奔上氣。脈出魚際者,主喘息。其脈滑者生,快者死也。
225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26
四、上氣喉中如水雞鳴候
227
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行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
228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29
五、奔氣候
230
夫氣血循行經絡,周而復始,皆有常度。肺為五髒上蓋,主通行於腑髒之氣。若肺受邪,則氣道不利;氣道不利,則諸髒氣壅;則失度,故氣奔急也。
231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32
六、賁豚氣候
233
夫賁豚氣者,腎之積氣。起於驚恐、憂思所生。若驚恐,則傷神,心藏神也。憂思則傷志,腎藏志也。神志傷動,氣積於腎,而氣下上遊走,如豚之奔,故曰賁豚。其氣乘心,若心中踴踊如事所驚,如人所恐,五髒不定,食飲輒嘔,氣滿胸中,狂癡不定,妄言妄見,此驚恐賁豚之狀。若氣滿支心,心下悶亂,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極,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內煩結痛,溫溫欲嘔,此憂思賁豚之狀。
234
診其脈來觸祝觸祝者,病賁豚也。腎脈微急,沉厥,賁豚,其足不收,不得前後。
235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36
七、上氣嘔吐候
237
肺主於氣,肺為邪所乘,則上氣。此為膈內有熱,胃間有寒,寒從胃上乘於肺,與膈內熱相搏,故乍寒乍熱而上氣。上氣動於胃,胃氣逆,故嘔吐也。
238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39
八、上氣腫候
240
肺主於氣,候身之皮毛。而氣之行,循環髒腑,流通經絡,若外為邪所乘,則膚腠閉密,使氣內壅,與津液相并,不得泄越,故上氣而身腫也。
241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42
九、結氣候
243
結氣病者,憂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結於內。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244
《養生方》云:哭泣悲來,新哭訖,不用即食,久成氣病。
245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伸腰,舉左手,仰其掌,卻右臂,覆右手,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息間,稍頓右手。除兩臂背痛、結氣。
246
又云:端坐,伸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結氣。
247
又云:兩手拓肘頭,拄席,努肚上極勢,待大悶始下,來去上下五七。去脊背體內疼、骨節急強、肚腸宿氣。行忌太飽,不得用肚編也。
248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49
十、冷氣候
250
夫髒氣虛,則內生寒也。氣常行腑髒,腑髒受寒冷,即氣為寒冷所并,故為冷氣。其狀或腹脹,或腹痛,甚則氣逆上而面青、手足冷。
251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52
十一、七氣候
253
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憂氣、喜氣、愁氣。凡七氣積聚,牢大如杯若,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飲食不能,時來時去,每發欲死,如有禍狀,此皆七氣所生。
254
寒氣則嘔吐、惡心;熱氣則說物不章,言而遑;怒氣則上氣不可忍,熱痛上搶心,短氣欲死,不得氣息也;恚氣則積聚在心下,心滿不得飲食;憂氣則不可極作,暮臥不安席;喜氣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愁氣則喜忘,不識人語,置物四方,還取不得去處,若聞急,即手足筋攣不舉。
255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56
十二、九氣候
257
九氣者,謂怒、喜、悲、恐、寒、熱、憂、勞、思。因此九事而傷動於氣,一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也;二曰喜則其氣緩,榮衛通利,故氣緩;三曰悲則氣消,悲則使心系急,肺布葉舉,使上焦不通,熱氣在內,故氣消也;四曰恐則氣下,恐則精卻,精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氣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五曰寒則氣收聚,寒使經絡凝澀,使氣不宣散故也;六曰熱則腠理開,腠理開則榮衛通,汗大泄;七曰憂則氣亂,氣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八曰勞則氣耗,氣耗則喘且汗,外內皆越,故氣耗也;九曰思則氣結,氣結則心有所止,故氣留而不行。
258
眾方說此九氣,互有不同,但氣上之由有九,故名為九氣類也。
259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60
十三、短氣候
261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體實,實則氣盛,盛則氣逆不通,故短氣。又,肺虛則氣少不足,亦令短氣,則其人氣微,常如少氣,不足以呼吸。
262
診其脈,尺寸俱微,血氣不足,其人短氣。寸口脈沉,胸中短氣。脈前小後大,則為胸滿短氣。脈洪大者,亦短氣也。
263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64
十四、五膈氣候
265
五膈氣者,謂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也。憂膈之病,胸中氣結,煩悶,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不為氣力。恚膈之為病,心下苦實滿,噫輒酢心,食不消,心下積結,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氣膈之為病,胸脅逆滿,咽塞,胸膈不通,噫聞食臭。寒膈之為病,心腹脹滿,咳逆,腹上苦冷,雷鳴,繞臍痛,食不消,不能食肥。熱膈之為病,髒有熱氣,五心中熱,口中爛,生瘡,骨煩,四肢重,唇口乾燥,身體頭面手足或熱,腰背皆疼痛,胸痺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氣及癖也。此是方家所說五膈形證也。
266
經云:陽脈結,謂之膈。言憂恚寒熱,動氣傷神;而氣之與神,並為陽也。傷動陽氣,致陰陽不和,而腑髒生病,結於胸膈之間,故稱為膈氣。眾方說五膈,互有不同,但傷動之由有五,故云五膈氣。
267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68
十五、逆氣候
269
夫逆氣者,因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上。
270
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能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臥,臥而喘者,皆有所起。
271
其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陽明者,為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氣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夫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
272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絡脈之氣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此絡脈之疾人,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273
不得臥,臥而喘者,是水氣之客。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髒,主津液,津液主臥而喘。
274
診其脈,趺陽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背痛溫溫然。寸口脈伏,胸中有逆氣。關上脈細,其人逆氣,腹痛脹滿。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275
《養生方·導引法》云:偃臥,以左足踵拘右足拇指,鼻納氣,自極七息,除癖逆氣。
276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77
十六、厥逆氣候
278
厥者,逆也。謂陰氣乘於陽。陰氣居於下,陽氣處於上,陽虛則陰實,實則陰盛,陰盛則上乘於陽,衛氣為之厥逆,失於常度,故寒從背起,手足冷逆,陰盛故也。
279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80
十七、少氣候
281
此由髒氣不足故也。肺主於氣而通呼吸,髒氣不足,則呼吸微弱而少氣。胸痛少氣者,水在髒腑。水者,陰氣;陰氣在內,故少氣。
282
診右手寸口脈,陰實者,肺實也。苦少氣,胸內滿彭彭,與膊相引,脈來濡者,虛少氣也。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少陽俱虛也,病苦少氣不能言。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陽明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脈弱者,少氣,皮膚寒。脈小者,少氣也。
283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84
十八、遊氣候
285
夫五髒不調,則三焦氣滿,滿則氣遊於內,不能宣散,故其病但煩滿虛脹。
286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87
十九、胸脅支滿候
288
肺之積氣,在於右脅;肝之積氣,在於左脅。二髒虛實不和,氣蓄於內,故胸脅支滿。
289
春脈不及,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脹滿。寸口脈滑為陽實,胸中逆滿也。
290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91
二十、上氣胸脅支滿候
292
寒冷在內,與髒腑相搏,積於脅下,冷乘於氣,氣則逆上,衝於胸脅,故上氣而胸脅支
293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94
二十一、久寒胸脅支滿候
295
陰氣積於內,久而不已,則生寒,寒氣與髒氣相搏,衝於胸脅,故支滿。
296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297
二十二、乏氣候
298
夫虛極之人,榮衛減耗,腑髒虛弱,氣行不足,所以呼吸氣短也。
299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300
二十三、走馬奔走及人走乏飲水得上氣候
301
夫走馬及人走,則大動於氣,氣逆於胸內,未得宣散,而又飲水,水搏於氣,故有上氣
302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303
二十四、食熱餅觸熱飲水發氣候
304
夫食熱皆觸動肺氣,則熱聚肺間,熱氣未歇,而飲冷水,水入於肺,冷熱相搏,氣聚不宣,為冷所乘,故令發氣。
305
卷之十三 氣病諸候(凡二十五論)
306
二十五、氣分候
307
夫氣分者,由水飲搏於氣,結聚所成。氣之流行,常無壅滯,若有停積,水飲搏於氣,則氣分結而住,故云氣分。
308
卷之十三 腳氣病諸候(凡八論)
309
一、腳氣緩弱候
310
凡腳氣病,皆由感風毒所致。得此病,多不即覺,或先無他疾,而忽得之;或因眾病後得之。初甚微,飲食嬉戲,氣力如故,當熟察之。
311
其狀:自膝至腳有不仁,或若痺,或淫淫如蟲所緣,或腳指及膝脛灑灑爾,或腳屈弱不能行,或微腫,或酷冷,或痛疼,或緩從不隨,或攣急;或至困能飲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見飲食而嘔吐,惡聞食臭;或有物如指,發於腨腸,逕上衝心,氣上者;或舉體轉筋,或壯熱、頭痛;或胸頭衝悸,寢處不欲見明;或腹內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語錯亂,有善忘誤者;或眼濁,精神昏憒者。此皆病之証也,若治之緩,便上入腹。入腹或腫,或不腫,胸脅滿,氣上便殺人。急者不全日,緩者或一、二、三日。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不同常病。
312
病既入臟,其脈有三品,內外證候相似,但脈異耳。若病患脈得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若風盛,宜作越婢湯加術四兩。若脈轉快而緊,宜服竹瀝湯。脈微而弱,宜服風引湯二三劑。此皆多是因虛而得。若大虛乏氣短,可以間作補湯,隨病體之冷熱而用。若未愈,更作竹瀝湯。
313
若病患脈浮大而緊快,此是三品之最惡脈。脈或沉細而快者,此脈正與浮大而緊者同是惡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治亦不異,當消息以意耳。其形或尚可,而手腳未及至弱,數日之內,上氣便死。如此之脈,急服竹瀝湯,日一劑,湯勢恒令相及,勿令半日之內空無湯也。若服竹瀝湯得下者必佳。此湯竹汁多,服之,皆須熱服。
314
不熱,輒停在胸膈,更為人患。若已服數劑,病及脈勢未折,而若脹滿者,可以大鱉甲湯下之。湯熱盡而不得下,可以丸藥助令得下;下後更服竹瀝湯,趣令脈勢折,氣息料理乃佳。
315
江東、嶺南,土地卑下,風濕之氣,易傷於人。初得此病,多從下上,所以腳先屈弱,然後毒瓦斯循經絡,漸入腑髒,腑髒受邪,氣便喘滿。以其病從腳起,故名香港腳。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316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兩足長舒,自縱身,納氣向下,使心內柔和適散;然後屈一足,安膝下,長舒一足,仰足指向上使急;仰眠,頭不至席,兩手急努向前,頭向上努挽。一時各各取勢,來去二七,遞互亦然。去腳疼、腰膊冷、血冷、風痺、日日漸損。
317
又云:覆臥,傍視,立兩踵,伸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除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疼,腳痺弱。
318
又云:舒兩足坐,散氣向湧泉,可三通。氣徹到始收;右足屈捲,將兩手急捉腳湧泉,挽。足踏手挽,一時取勢。手足用力,送氣向下,三七,不失氣。數尋。去腎內冷氣、膝冷,腳疼也。
319
又云:一足屈之,足指仰,使急;一足安膝頭。散心,兩足跟出氣向下。一手拓膝頭向下急捺,一手向後拓席。一時極勢,左右亦然,二七。去膝髀疼急。
320
又云:一足踏地,一足向後,將足解谿安 上。急努兩手,偏相向後,側身如轉,極勢二七,左右亦然。去足疼痛痺急、腰痛也。
321
卷之十三 腳氣病諸候(凡八論)
322
二、腳氣上氣候
323
此由風濕毒瓦斯,初從腳上,後轉入腹,而乘於氣,故上氣也。
324
卷之十三 腳氣病諸候(凡八論)
325
三、腳氣痺弱候
326
此由血氣虛弱,若受風寒濕毒,與血并行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澀則痺,虛則弱,故令痺弱也。
327
卷之十三 腳氣病諸候(凡八論)
328
四、腳氣疼不仁候
329
此由風濕毒氣,與血氣相搏,正氣與邪氣交擊,而正氣不宣散,故疼痛。邪在膚腠,血氣則澀,澀則皮膚濃,搔之如隔衣不覺知,是名為痺不仁也。
330
卷之十三 腳氣病諸候(凡八論)
331
五、腳氣痺攣候
332
腳氣之病,有挾風毒,風毒則搏於筋,筋為攣。風濕乘於血,則痺,故令痺攣也。
333
卷之十三 腳氣病諸候(凡八論)
334
六、腳氣心腹脹急候
335
此由風濕毒氣,從腳上入於內,與臟氣相搏,結聚不散,故心腹脹急也。
336
卷之十三 腳氣病諸候(凡八論)
337
七、腳氣腫滿候
338
此由風濕毒氣,搏於腎經。腎主於水,今為邪所搏,則腎氣不能宣通水液,水液不傳於小腸,致壅溢腑臟,腑臟既浸漬,溢於皮膚之間,故腫滿也。
339
卷之十三 腳氣病諸候(凡八論)
340
八、腳氣風經五臟驚悸候
341
夫溫濕成腳氣,而挾風毒,毒少風多,則風證偏見。風邪之來,初客膚腠,後經腑髒,髒虛,乘虛而入,經遊五髒,與神氣相搏,神氣為邪所乘,則心驚悸也。
342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43
一、咳嗽候
344
咳嗽者,肺感於寒,微者則成咳嗽也。肺主氣,合於皮毛。邪之初傷,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五髒與六腑為表裏,皆稟氣於肺。以四時更王,五髒六腑皆有咳嗽,各以其時感於寒而受病,故以咳嗽形證不同。
345
五髒之咳者,乘秋則肺先受之,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聲,甚則唾血。乘夏則心先受之,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痺。乘春則肝先受之,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側,兩 下滿。乘季夏則脾先受之,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喑喑引於膊背,甚則不可動,動則咳劇。乘冬則腎先受之,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逆。此五髒之咳也。
346
五髒咳久不已,傳與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347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之狀,咳而遺屎。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之狀,咳而失氣,與咳俱出。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
348
膀胱咳之狀,咳而遺尿。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349
又有十種咳。一曰風咳,欲語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二曰寒咳,飲冷食,寒入注胃,從肺脈上氣,內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堅滿,咳則引痛,其脈反遲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脅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是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續續不止,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而引頸項,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腎咳,咳則耳聾無所聞,引腰、臍中是也。九曰膽咳,咳而引頭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陰咳,咳而引舌本是也。
350
診其右手寸口,名氣口以前脈,手陽明經也。其脈浮則為陽,陽實者,病腹滿,善喘咳。微大為肝痺,咳引小腹也。咳嗽脈浮,喘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351
又云:脈浮直者生,沉硬者死。咳且嘔,腹脹且泄,其脈弦急欲絕者死。咳,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死。咳且羸瘦,脈形堅大者死。咳而尿血,羸瘦脈大者死。
352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53
二、久咳嗽候
354
肺感於寒,微者即成咳嗽,久咳嗽,是連滯歲月,經久不瘥者也。凡五髒俱有咳嗽,不已,則各傳其腑。諸久嗽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寒氣聚於胃而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變面浮腫,氣逆故也。
355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56
三、咳嗽短氣候
357
肺主氣,候皮毛。氣虛為微寒客皮毛,入傷於肺,則不足,成咳嗽。夫氣得溫則宣和,得寒則痞澀、虛則氣不足,而為寒所迫,併聚上肺間,不得宣發,故令咳而短氣也。
358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59
四、咳嗽上氣候
360
夫咳嗽上氣者,肺氣有餘也。肺感於寒,微者則成咳嗽。肺主氣,氣有餘則喘咳上氣。
361
此為邪搏於氣,氣壅不得宣發,是為有餘,故咳嗽而上氣也。其狀,喘咳上氣,多涕唾,而面目 腫,氣逆也。
362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63
五、久咳嗽上氣候
364
久咳嗽上氣者,是肺氣虛極,氣邪停滯,故其病積月累年。久不瘥,則胸背痛,面腫,其則唾膿血。
365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66
六、咳嗽膿血候
367
咳嗽膿血者,損肺損心故也。肺主氣,心主血,肺感於寒,微者則成咳嗽。嗽傷於陽脈,則有血。血與氣相隨而行。咳嗽極甚,傷血動氣,俱乘於肺,肺與津液相搏,蘊結成膿,故咳嗽而膿血也。
368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69
七、久咳嗽膿血候
370
肺感於寒,微者則成咳嗽。咳嗽極甚,傷於經絡,血液蘊結,故有膿血。氣血俱傷,故連滯積久,其血黯瘀,與膿相雜而出。
371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72
八、呷嗽候
373
呷嗽者,猶是咳嗽也。其胸膈痰飲多者,嗽則氣動於痰,上搏喉咽之間,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謂之呷嗽。其與咳嗽大體雖同,至於投藥,則應加消痰破飲之物,以此
374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75
九、暴氣嗽候
376
肺主於氣,候皮毛。人有運動勞役,其氣外泄,腠理則開,因乘風取涼,冷氣卒傷於肺,即發成嗽,故為暴氣嗽。其狀,嗽甚而少涎沫。
377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78
十、咳逆候
379
咳逆者,是咳嗽而氣逆上也。氣為陽,流行腑髒,宣發腠理,而氣肺之所主也。咳病由肺虛感微寒所成,寒搏於氣,氣不得宣,胃逆聚還肺,肺則脹滿,氣遂不下,故為咳逆。其狀,咳而胸滿氣逆,膊背痛,汗出,尻、陰股、膝、 、 、足皆痛。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380
《養生方·導引法》云:先以鼻納氣,乃閉口,還復以鼻納氣,咳則愈。
381
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無息,極脹腹兩足再息,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復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蕩滌五髒,津潤六腑。所病皆愈。
382
又云:還向反望、倒望,不息七通。治咳逆、胸中病、寒熱也。
383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84
十一、久咳逆候
385
肺感於寒,微者則成咳嗽。久咳嗽者,是肺極虛故也。肺既極虛,氣還乘之,故連年積月久不瘥。夫氣久逆不下,則變身面皆腫滿。表裏虛,氣往來乘之故也。
386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87
十二、咳逆上氣候
388
肺虛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氣還聚於肺,肺則脹,是為咳逆也。邪氣與正氣相搏,正氣不得宣通,但逆上喉咽之間。邪伏則氣靜,邪動則氣奔上,煩悶欲絕,故謂之咳逆上氣也。
389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90
十三、久咳逆上氣候
391
肺感於寒,微者則成咳嗽。久咳逆氣,虛則邪乘於氣,逆奔上也。肺氣虛極,邪則停心,時動時作,故發則氣奔逆乘心,煩悶欲絕,少時乃定,定後復發,連滯經久也。
392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93
十四、咳逆上氣嘔吐候
394
五髒皆稟氣於肺,肺感微寒則咳嗽也。寒搏於氣,氣聚還肺,而邪有動息。邪動則氣奔逆上,氣上則五髒傷動,動於胃氣者,則胃氣逆而嘔吐也。此是肺咳連滯,氣動於胃而嘔吐者也。
395
又有季夏脾王之時,而脾氣虛不能王,有寒氣傷之而咳嗽,謂之脾咳。其狀,咳則右脅下痛,喑喑引膊背,甚則不可動,動則咳發。脾與胃合,脾咳不已,則胃受之。其狀,咳嗽而嘔,嘔甚則長蟲出是也。
396
凡諸咳嗽,甚則嘔吐,各隨證候,知其腑髒也。
397
卷之十四 咳嗽病諸候(凡十五論)
398
十五、咳逆短氣候
399
肺虛為微寒所傷,則咳嗽。嗽則氣還於肺間,則肺脹;肺脹則氣逆。而肺本虛,氣為不足,復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暢,故咳逆短氣也。
URN: ctp:ws49117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