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七十九

《卷七十九》[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廣通志巻七十九
3
古蹟志
4
長沙府:
5
長沙縣。
6
戴氏堂在城內府治東,譙國戴簡築唐栁宗,元有記八景臺在驛歩門外。宋嘉祐中,築宋迪作《八景圖》,陳傅良建亭於側,一曰瀟湘夜雨,二曰洞庭秋月,三曰逺浦歸帆,四曰平沙落鴈,五曰烟寺晚鐘,六曰漁村、夕照,七曰山市晴嵐,八曰江天、暮雪。
7
定王臺,在縣東北一里。《九域志》,長沙定王發既之國,築臺以望母。元許有壬詩,荒臺蔓草凝晴露,猶似思親淚未乾。
8
後樂亭在城內府治後,明知府呉道行建三芝亭,在城內府治後。明嘉靖辛夘,有園桑産芝三本,知府潘鎰建亭以紀瑞。
9
㑹春園在城內,馬氏建《五代史楚世家》。天福四年,馬希範作㑹春園嘉宴堂,其費鉅萬。
10
文昌塔,在湘江三乂磯。
11
善化縣。
12
九龍殿在徳潤門外,馬氏建《通鑑紀事》:五代天福四年,馬希範作九龍殿,刻沉香為八龍,飾以金寳,長十餘丈,抱柱相向,希範居其中,自為一龍,其幞頭腳長丈餘,以象龍角。
13
賈誼宅在徳潤門內,今為賈屈祠。《水經注》:郡廨西陶侃廟,舊是賈誼宅,地中有井,是誼所鑿,極小而深,上歛下大,其狀似壺,旁有石腳牀,纔容一人坐形,流俗相承,云是誼宿所坐牀。又有大柑樹,亦云誼所植也。熊湘閣在城內,即李忠烈祠。明李東陽有記。
14
敬簡堂在城內舊府治後,宋張浚建兩壁書,學庸中屏鐫顔淵問仁章,朱子題曰「敬簡」。
15
四絶堂在嶽麓山道林寺側,方輿勝覽》保大中馬氏建,謂沈傅師、裴休筆札,宋之問杜甫,篇章為四絶。治平間蔣頴叔作記以遺歐陽詢,而錄裴休置韓愈而取宋之問為未然。乃詮次髙下,以沈書一、歐書二,杜詩三,韓詩四,謂之四絶。
16
諭苖臺在嶽麓書院,右朱子化諭苖人於此道,鄉臺在嶽麓山嶽麓,志宋鄒浩為諫官,謫衡,經此守臣,溫益下逐客,令旅邸不敢容,風雨,夜渡湘江寺,僧列炬迎之,張栻為築臺,朱熹刻石曰「道鄉」。
17
赫曦臺,在嶽麓山朱子,名麓山之頂,曰赫曦,射蟒臺在抱黄洞側。嶽麓志,晉時,徳潤門外白鶴觀有髙樓與抱黄洞對,洞有妖蟒,能吐舌為橋,每七月望夜飛瞰樓上,羽流被惑以為導引升僊,嵗以一人齋沐,竢其徒,拜而送之。陶侃鎮長沙,引弓矢射之,即時碎滅,次日,跡之蟒,斃於洞,剖其腹人骨羽冠斗許,郡人因建臺頌功。
18
湘江亭在湘江濵,唐鄭谷《湘江亭詩》:湘水似伊水,湘人非故人,登臨獨無語,風栁自搖春。
19
風雩亭,《嶽麓志》在書院南,宋劉珙建,為門人遊息之所。
20
吹香亭在蒼筤谷,《嶽麓志》,宋仙巢、鍾尚書建。理宗親書「仙巢吹香亭」五字。
21
碧湘門即今府南門馬氏建山齋,在嶽麓山下。宋劉珙建張栻《山齋詩》藏:「書樓上頭,讀書樓下屋,懐哉千古心」,俯仰數椽竹。
22
杉庵,在嶽麓山,晉陶侃種杉結庵。後庵廢杉,存古鬛可愛。
23
百泉軒在嶽麓書院右,宋朱子、張栻《建元吳澄記略》:嶽麓書院,固為山水絶佳之處。書院之右,有泉不一,如雪如汞如練如鶴,自西而來,趨而北,折而東還,遶而南渚為清池。四時澄澄,無毫髪滓,萬古涓涓,無須臾息屋於其間,名「百泉軒」。
24
《神禹碑》在嶽麓山石壁上,其字為蝌蚪,文不可別識。明楊慎譯其文曰:「承帝曰:咨翼輔佐卿洲渚,與登鳥獸之門,參身洪流,而明發爾興。久旅忘家,宿嶽麓庭,智營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華岱,泰衡宗䟽事,「裒勞餘伸禋,鬱塞昏徙,南瀆衍亨,衣制食備,萬國其寧,竄舞永奔」共七十七字。
25
《李邕碑》在嶽麓書院右,世以邕撰文并書,及江夏黃仙鶴刻號三絶碑。宋米芾題碑隂十餘字,云:「襄陽米黻同,廣惠道人來元豐庚申元日。
26
禹蹟蹊嶽麓志》:「蹊在山口,距江五里,大禹䟽鑿開山之徑,上有施船凹。
27
宋鐘在城外太乙寺。宋淳熈十二年九月,造上䥴南嶽化成禪寺及施造諸姓名,今存。
28
鐵械在徳潤門外,河邊重數百觔,相傳許遜逐蛟,以此鎮之。
29
湘潭縣
30
古戌城,在縣南二十里。
31
花石城,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唐書地理志》長沙郡有花石戌」。唐杜甫詩:「午辭空靈岑,夕得花石戌」。清風閣在縣治後,宋張栻題額。
32
石鼓在懸石山。
33
石鐘在空洲旁。
34
鐵牛在縣南二十里,下攝江中。石黧黒如鐵,似牛形,水涸則見。
35
仙人足蹟:在縣南二十里,長一尺五寸,最髙峰塔在縣南山上,明邑令包鴻逵建湘隂縣。
36
羅縣故城在縣東六十里,即春秋時羅子國,《左傳》魯桓公十二年楚屈瑕伐羅」是也。《漢書地理志》長沙國注,應劭曰:楚文王徙羅子,自枝江居此。通典湘隂。本羅子國,秦為羅縣,故城在今縣東北。
37
仰髙亭,舊名肅清,在儒學。後宋淳祐間築。明嘉靖中,邑令張燈重建。
38
杜公亭在縣東,唐杜甫嘗泊舟江滸,宋紹興間,邑令李誥作亭,扁曰「清風」。
39
讀書坪在縣二十二都,宋畢田讀書於此。神鼎湖在縣東。
40
懸鐘在龍山上,扣之有聲,清和動聽,斷碑在黃陵廟,斷裂剥落,文不可考。《水經注》:湘水江流逕二妃廟南,世謂之黄陵廟也。荊州牧劉表刋石立碑,樹之於廟,以旌不朽之傳矣。
41
黄陵廟碑》在黃陵廟,唐元和十四年,韓愈黜刺潮州,過廟而禱之,是冬,移袁州。明年,拜國子祭酒,遂新其廟,立碑,篆其事,碑詞載藝文。
42
湘鄉縣
43
鳯音亭在韶山。明一統志:韶氏三女,得道於此,有鳯鳥衘天書至女,皆仙去,因作此亭。
44
褚公碑在縣北洗筆池上,宋咸淳間,邑令趙必稷於池中得斷石上,刻公詩,因建亭詳山川。
45
聖教序碑》在縣北。唐永徽四年癸丑十五日癸巳,禇遂良臨刻石於湘。
46
醴陵縣。
47
御書閣在縣東,王喬山登真觀內。唐開元時賜御書,宋太宗又賜「飛白」字,建閣以藏之。
48
雨花臺在縣西南,鳯山上高二百餘丈。魁星樓舊名梯雲閣,在儒學。後宋時建攸縣。
49
司空仙,蹟在司空山上,有陽昇觀,南齊張岊升仙處。唐天寳七年,即其舊居肇建祠宇。政和二年,詔漕臣程元佐相視弊陋,革而新之。
50
益陽縣
51
魯肅城在縣治西。儒學。後呉魯肅屯兵時築。《三國志魯肅傳》,照烈遣關公爭三郡,肅住益陽,與公相拒。裴公亭在白鹿山,唐裴休讀書處。
52
夜月亭在縣南一里,吳甘寧屯兵於此。小廬精舍在小廬山。宋張栻《讀書處天問遺跡在鳯凰山,世傳,「屈」原作「天問處瀏陽縣」。
53
隠相臺在猿啼山,唐裴休,隠此。元歐陽𤣥詩:舊是東南隠相臺縁溪一徑遶蒼苔」。
54
歸鴻樓即飛鷃閣在城內,宋縣令楊時建取目送歸。鴻義自為圖記之後,縣令張才邵重葺,張栻記寧鄉縣。
55
易》尚書》宅在大溈山之南。宋易祓故居有識山樓。讀書堂在縣南七十里。宋隠士謝英讀書處安化縣。
56
藏書閣在儒學,內宋縣令蔡漴建熊悰為《記》。瑞蓮堂在縣治內,宋縣令趙崇模將代去。後圃池蓮一莖雙葩,築堂表之。
57
茶陵州
58
茶王城,在州東五十里。漢茶陵節侯建《漢書諸侯王表》,茶陵節侯訢,長沙定王子。武帝元朔四年三月乙丑,封馬王城,在州東八十里。五代馬氏據湖南時築。
59
鄂王城在二十五都,宋岳飛屯兵時築。
60
南浦犀亭在州城南,宋縣令劉子邁因江水蕩決,南城鑄鐵犀重數千觔,置岸側殺之,而建亭其地。赤松壇在雲陽山,世傳赤松子修煉處,宋時封靈虗真君,遺趾猶存。
61
衡州府:
62
衡陽縣。
63
酃縣故城在府東十二里。按酃縣為湘東郡,治無在湘西之理,此故城非酃縣也
64
鍾武故城,在府西八十里。《宋書州郡志》:重安,前漢曰鍾武,後漢順帝永建三年更名,屬零陵。《水經注》:重安縣,漢長沙頃王子䖍邑也,故零陵之鍾武縣。
65
臨烝故城在府西北七十里。《唐書地理志》,衡陽郡縣。衡陽,本臨烝,武徳四年置,七年省重安新城入焉,開元二十年更名。按此臨烝故城,是唐所改置之。臨烝,非漢縣也。
66
新城廢。縣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孔明宅在府北石鼓山。按三國蜀志諸葛亮傳云:先主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税,以充軍實。零陵先賢傳云:亮住臨烝,或曽居石鼔山也。
67
桓伊故居在府西伊山寺,晉桓伊讀書於此,宋向子忞嘗居焉。
68
龎居士庵,在府治南,居士名藴,唐襄陽人。侍父任衡州,因家焉。今能仁寺,即其故居。
69
清流閣在府城東,宋鄭華之故居也。思政堂在府治後,有浮香,堂左有坐嘯堂,右有珠玉堂,又有濯清緑,隂與春三堂,皆宋時所建。
70
尊樂堂。在府治朱陵道院。中宋建。
71
碧雲堂在府城碧雲峯下。
72
合江亭在府北石鼓山,唐刺史齊映建。有韓愈合《江亭詩碑》,宋張栻書。
73
望嶽亭在府治西南,唐採訪使韋虛舟建,即今鴈峯亭。練光亭在府治西南,宋建。
74
思杜亭在府城南十五里花光山,宋郡守劉清之築即地立杜甫祠,以黃庭堅配。
75
《銅柱碑目》云:銅柱在衡陽縣城北百二十里,吳黄武二年,都督程普與蜀關羽分界,共立銅柱為誓,即此衡山縣。
76
李泌故居在衡山烟霞峯下。唐書李泌傳:泌願隠衡山,有詔給三品祿,賜隠士服為治室廬」。
77
胡安國故居在衡山西南。《宋史胡安國傳》:安國訪醫衢梁,畱宿豐城者半嵗,乃渡江,休於衡岳之下,為終焉計。
78
開雲樓在縣北南嶽廟前,唐韓愈謁南岳廟詩,潛心黙禱若有應,宋蘇軾云「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雲」是也。
79
金簡,玉字碑在縣北金簡峯。《吳越春秋》,禹按黄帝中經見聖人所記,曰「在于九疑山東南。天柱號曰「委宛。赤帝左闕其巖之巔,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皆琢其文。禹乃東巡,登衡山,血白馬以祭之,仰天而嘯,忽然而臥,夢見赤繡文衣。男子稱𤣥夷蒼水使者,顧謂禹曰:「欲得我山神書者,清齋於黄帝之巖嶽巖之下」。禹退,又齋三月,以季之日登委宛山,發石取書,得通水之理,遂周行天下,使益䟽記之,名《山海經》也。
80
《神禹碑》、《輿地勝覽》在岣嶁峯,又傳在雲密峯。宋嘉定中,蜀士因樵者引至其所,以紙打碑,凡七十七字。刻之夔門峽中,一摹刻於長沙岳麓書院,皆蝌蚪文。七十二峯碑在縣西北。舊有碑刻《七十二峯圖》,久裂草莽中。吉水鄧淮取而彌完之,置祝融之巔,覆以亭軒。轅彌明詩碑在衡岳,唐端平二年立字今磨滅不可讀,以句彌明。隠南岳水簾洞為道士善詩,與劉師服、侯喜、石鼎聨句詩見《昌黎集》。
81
飛壇曲,水壇俱在衡岳。徐靈期南岳記:南岳山上有飛壇,懸水激石,飛湍百仭,即孫溫伯所塟身處也。又有曲水壇,水行石上,成溝瀆,如世人臨河壇也。三月三日,時來逍遙。
82
瑪瑙甕在衡岳。《拾遺記》:髙辛時,丹丘國獻瑪瑙甕,以盛甘露,舜遷甕於衡山之上,故南岳有寳露壇,舜於壇下起月舘以望夕月,舜南巡至衡山,百辟皆得寳露之賜,時有雲氣生於壇。
83
玉砂石刻在衡岳金簡峯,《衡岳志》:石髙濶數丈而中斷之,下有水聲,泠泠欲㵼崖間,刻字云:「玉砂之水,如乳甘香,人得一啜,地久天長」。然人跡罕到,未有見之者。
84
耒陽縣。
85
桂陽郡城在縣境。《水經注》,耒陽東傍耒水水,東肥南有郡故城。
86
耒隂故城,在縣東南鷔山口,今為市。《隋書地理志》:衡山郡縣洡隂。注舊曰耒陽,平陳改名焉。《唐書地理志:耒陽本耒隂,武徳四年更名。
87
金州故城在縣北八十里。蔡倫宅在縣西南。《水經注》:蔡洲之西,即蔡倫故宅,旁有蔡子池。倫,漢黃門郎,順帝之世𢷬,故魚網為紙。用代簡素,自其始也。
88
武侯石碑》在縣東五里,「嵗久」字不可辨。石柱在縣西五十里,髙五六尺,上有字磨滅可識者,天寳十一年」五字。
89
安仁縣。
90
安仁舊治在縣西南三十里宜陽鄉,乾徳二年,升安仁塲為縣,治此。
91
酃縣
92
巢駐在縣南七十里。唐鑑云:僖宗乾符六年十月,黄巢自桂編大桴,乗暴水沿湘,下永衡破潭州,嘗駐於此,土人間於其地得錢物焉。
93
擂鼓礱在縣南,下有潭,似鼓鳴,輕重有節。相傳宋岳飛討曹成餘黨,山靈感飛,忠義為助,兵威至今廟猶存。
94
桂陽州
95
平陽故城,《宋史》《地理志》,桂陽軍縣。平陽注》隋縣,晉廢。天禧三年置。府《志》明洪武八年改桂陽路為州。省平陽。
96
晉寧廢,縣在州北三十里。《宋書州郡志》:晉寧令,漢順帝永和元年立,曰漢寧,吳改曰陽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曰晉寧。府《志》,陳武帝永定二年廢晉寧。
97
宮市廢。縣在州北九十里。
98
玉液樓在州南門外,明嘉靖間,有甘露之瑞樓,因以名。
99
寳峯閣,在州西之西池。
100
甘露堂在州治東,宋元豐中,甘露降,故名張舜民有記。
101
拂雲亭在州治,宋郡守陳傅良建石林亭,在州治西南,宋黄照隣,讀書處。仰髙亭在州治東,宋建。
102
飛來鐘,在州北四十里,地名古社,有鐘繫古樹上,至今存焉。
103
臨武縣。
104
韓張亭在縣治後,官山唐張署令。臨武時,韓愈期宿處,宋紹興間,僉判范寅作亭舊名欹眠舘,以韓集「枕臂欹眠」句取,名劉堯誨有記。
105
宋飛白字碑在縣學宮,宋仁宗飛白書「龍鳯千嵗」四大字。
106
藍山縣
107
南平故城在縣東五里南平鄉。《宋書州郡志》:南平,漢舊縣。
108
藍山故城在縣北十五里。唐書地理志》,桂陽郡縣藍山,注本南平,咸亨二年置,天寳元年更名。
109
玉磬在縣西,舜巖石窟中,懸石如磬,擊之,聲聞數里。永州府。
110
零陵縣
111
呂䝉城在縣北二里。《明一綂志,吳呂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惟零陵太守郝普城不下,蒙因築城以守之。泉陵城在縣北二里,漢舊縣。
112
息壤在城南龍興寺,唐栁宗元記所謂夷之而又髙」者也。
113
秦馳道,在縣東八十里。《漢書賈山傳》云:「秦為馳道於天下,南極吳、楚」是也」。
114
丹崖翁宅,在縣南百里。唐永泰間,隴水令唐節所居,互詳山川人物。
115
西亭在城內髙山,法華寺側旁有聽泉亭,又有南亭唐栁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116
新堂在府治內,唐刺史韋宙建栁宗元記,萬石亭在府治後,唐刺史崔能建栁宗元記,三亭在城內東山,唐邑令薛存義建,一曰讀書林亭,二曰相秀亭,三曰俯清亭栁宗元記。
117
南樓在城東,下臨東湖,上有紅蕖堂,唐永泰中,刺史李衢建。
118
芙蓉舘在東湖上。唐刺史李衢建,宋范純仁嘗遊此旁,有思范堂、張栻書額。
119
懐素塔在城東二里,唐僧懐素結庵,於此名緑天庵,種蕉學書,聚退筆為塚後,人甃以石,旁有墨池。硃砂坑在城東八十里,明一綂志,歴代採砂之迹具存。故老云:「忽有人掘地得砂,一塊大如數石甕」。自是砂遂絶。
120
太平穴在城西一百里,明一綂志穴中平野,可以游樂,故名。
121
拙堂宋零陵丞曾迪建以周惇頤倅是邦,嘗作拙賦,故名。
122
三省堂在城內,宋張浚居永時,建詠歸亭在府學,內張浚建。
123
清源堂在府治內,宋郡守胡寅建雙鳯亭,在府學前。宋郡守彭合建、張栻記稽古閣在府學內,宋汪藻有記。
124
玩鷗亭在城西,宋汪藻建自為記花。月樓在城西門內,白玉蟾嘗登此有詩。思賢堂在府學內,宋建繪、周惇頤、范純仁、范祖禹、鄒浩、張浚像共為一堂,額曰「思賢」。
125
九巖亭在府治內,巖出池中者凡九,跨池為橋,而建亭於池上,先賢題識甚多,亭後有鑑亭。
126
瀟湘樓在城西,瀟、湘二水合流於前。丹霞舘在城西,前臨湘水。
127
鎮永樓,在縣東北城上。
128
譙樓在城內,有元御史巴延九成書,「芝城」二字。愚溪草亭在城西一里,明宣徳初,縣令陳浩建迎春亭,在城東。雍正五年,知府姜邵湘因舊重建蕉葉石,在城東,懐素墨池,旁石形,宛肖蕉葉,文緻天然。
129
祁陽縣
130
故祁陽城在縣東九十里。宋書州郡志》,零陵,內史,領縣祁陽,吳立。《隋書地理志》,零陵郡縣,零陵注:「平陳,廢祁陽縣入焉」。
131
廢永昌縣,在縣西八十里。宋書州郡志:零陵內史領縣。永昌,吳立。隋書地理志,零陵縣注廢永昌縣入焉。漫郎宅在縣南浯溪上。浯溪考:漫郎故宅在浯溪東,上元中,元結罷道州歸,愛其山水家焉。曹輔詩峿臺倚溪雲●亭枕溪石小石競竒麗,中有漫郎宅磨崖碑,在縣南。浯溪上集古目錄、大唐中興頌,元結撰顔真卿書,字尤竒偉,而文詞古雅碑在永州。宣和書譜》:顔真卿,忠貫白日,識髙天下,千變萬化,各具一體,若中興頌之閎偉,筆力迥異廣川書跋中興頌刻永州浯溪上斷崖石刻之刺史元結撰,結以能文卓然,振起衰陋,故頌國之中興頌成,乞書顔太師,太師以書名於時,而此尤瑰偉,故世貴之。今數百年,蘚封莓錮,逺望雲烟,其亦天下之偉觀者耶?
132
雷壇,在縣七里,即雷澤洞。昔李洞陽建觀於此。白鶴觀鐘在縣東北三十里,廣輿記祁陽白鶴觀,有鐘重數百觔,一夕雷雨,鐘忽吼,躍入江中。後有客夜宿昭潭,夢一道流曰:「吾祁陽白鶴觀」。道士幸附後,載客諾之。遲明解纜,忽有鐘臥水次,有文曰「祁陽白鶴觀」,鐘客悟,乃載以歸。
133
東安縣。
134
諸葛岡在縣南三里,世傳孔明屯兵處,壘迹尚存,有石刻漢營,古蹟四大」字。
135
隂陂石塔在縣東北三里,唐㡌、象鼻兩山之間,宋嘉定十三年建。
136
兵書匣在縣沉香崖下,不可攀躋。有庵名半天臺,町田廢學,在縣西三十里。宋、元時有學,後廢五峯,石刻在縣西北髙山,突出五峯,宋刻尚存道州。
137
有鼻墟在州北。《水經注》「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廟,言甚有靈,能興雲雨,余所聞也。聖人之神曰靈,賢人之精氣為鬼象。生不惠死,靈何寄乎?𩔖苑、道州、永州之間,有地名鼻亭,窮崖絶徼,非人跡可。歷去兩州各二百餘里。
138
鼻亭祠,故址在州北,唐刺史薛伯髙毀栁宗。元有《斥鼻亭神記》。
139
營道城,在州西四十里營山下,漢舊縣,唐廢。唐書地理志》,營州。武徳四年,以零陵郡之營道、永陽置。十七年,廢入永州。
140
濓溪宅在州西濓溪上,宋周惇頤故居。元延祐間,州人唐道舉重修歐陽圭齋記。
141
萊公樓在州治西北,宋㓂凖貶道州司馬,既去,人思慕之,為之建樓,後有燕堂。
142
妙觀閣,在州城內紫極宮。平易堂在州治內,通判㕔又有楚富堂,皆宋時建寧逺縣。
143
舜宮在縣大陽溪中。
144
春陵城在縣北五十里。《水經注》:舂陵縣,本泠道縣之舂陵鄉,漢長沙定王分以為縣。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買為舂陵節侯。縣故城東又有一城,東西相對,各方百步。古老相傳,言漢家舊城,漢稱猶存,知是節侯故邑也。城東角,文字缺落,不可復識。東南三十里尚有節侯廟。《隋書》《地理志》,營道縣注平陳,省舂陵縣入焉。
145
廢泠道縣,在縣東四十里,漢置。隋省。《漢書》、《地理志》零陵郡縣泠道」。《隋書地理志》「省泠道縣入焉」。
146
盪㓂將軍壘在縣東六十里。南齊時,以李道辨為南道開拓南蠻大使,築城於此。
147
麓牀三級,在縣南九疑山簫韶峯東北。《九疑志》,宋乾道間,汪、秦二道人修煉於此。第一麓牀有石長一尺六寸,人跡髣髴第二有二石。鑑寒光清瑩,第三有巨石在路旁,號述術石龜。
148
修真四壇,在麓牀三級之上,明一綂志。第一壇有茜草,長尺餘,如虎鬚。古人煉丹鐺釡,猶存第二。有齊永明中所鑄鐵磬十三枚。第三有石牀,筀竹圍,大者幾二尺。第四有石盆,水出不竭,好事者挹之,輒盈永明縣。
149
舊縣城在縣南。
150
廢謝沐縣,在縣下墟。《宋書州郡志》:「謝沐,漢舊縣。《隋書地理志》,零陵郡縣,永陽注。梁置永陽郡。平陳,郡廢,併謝沐縣入焉」。
151
月波亭,在縣西三十里,古刻尚存。江華縣。
152
馮乗城在縣西南三十里,粵西富川縣界,寒亭在縣南,隔江,唐瞿令問開棧道入洞穴,作亭石上,元結當大暑,登之覺寒,因名
153
新田縣
154
大歴,舊縣在縣北十五里,唐置,宋省。唐書地理志:道州,江華郡,大歴二年析延,唐置大厯縣。宋史地理志:乾徳三年,廢大歴縣入寧逺。
155
寳慶府。
156
邵陽縣
157
白公城在縣境,楚大夫白善所築。建興廢,縣在縣境。《宋書州郡志》:「建興,晉武帝分邵陵立」。《唐書地理志》邵陽郡注:「武徳七年省建興縣入武岡」。
158
息民樓在城內,宋建。
159
晝錦樓,宋時郡人李傑建,今縣治,即其故址。清逺樓在大安門上。
160
橫翠樓在子城上。
161
雲漢閣在府學,宋徽宗御書「雲漢為章之閣」。清風閣在子城上」,即譙樓也。
162
思政堂,在府治宋建。
163
議道堂。在府學宋建。
164
豐年堂在城內宋建。
165
風月臺在府治,舊通判㕔,以周子胸中灑落如光風,□月命名,志企仰焉。
166
法華臺,在縣東三里,東山絶頂,下瞰長江。今為太平興國寺。
167
望楚亭,在府治,舊通判㕔。宋建六亭,在城內六亭山,山以亭名,宋理宗建。有御書烟雨竒觀江山一覽」八字。
168
望僊亭在城南岡阜上。元歐陽識詩資水西來兼邵水,龍山橫騖際梅山。
169
雙清亭在縣東五里,江心石上。宋建資、邵二水滙,其下翠微亭在金華山。
170
愛蓮池在城內,宋周敦頤在邵觀蓮處,有愛蓮說桃花洞在城南七里。《文獻通考》邵陽有《桃花源寰宇記》,武陵地實在斯郡。《郡國志》云:此源有夫人祠在焉。明一綂志,洞旁多桃花,洞口髙丈餘,直入過小溪,有石巖如屋,內有石床,石竈上有圓竅,通明。
171
吐秀巖在石人江上,最稱幽勝,明御史何大謙讀書其中。
172
呂仙遺跡在城內太平寺。《明一綂志》:宋賈宗奭倅郡,有古鏡,甚寳之,聞回處士善磨召見,風骨軒昻,乃取藥堆鏡上處,士曰:「藥少,須歸取去,不復來」。遣人詢其處,見寺門上題云:「手內青蛇凌,白日,洞中僊果艶,長春須知物外烟霞客不是城中磨鏡人詩後題回道人」。宗奭驚嘆其鏡上藥巳化,惟所堆處一㸃,表裏瑩徹。
173
新化縣
174
髙平廢。縣在縣南百里永寧鄉。《宋書州郡志》,邵陵太守領髙平吳立。
175
舊縣在縣北八十里。白溪,宋紹聖初遷治於此。遺址尚存。
176
水晶閣,在縣治南,亦名南樓。勸稼亭在縣治北,明正統十年重建。梅山亭在梅山上,宋建元燬明重修。文僊石榻在文斤山,上有石床髙丈餘,竹樹䕃覆半。山有石室,去地五丈,丹竈存焉。
177
石舟在縣南六十里。
178
城歩縣
179
諸葛城在縣南,舊址猶存。僊人掌跡。在縣治北。
180
武岡州
181
都梁城,在州東五里,漢縣𨽻零陵郡。漢元朔五年,都梁敬侯定封。此長沙定王子也。
182
夫夷城,在州東南二百四十里。漢舊縣。零陵郡所統長沙定王子義封。此為夫夷敬侯。
183
武岡廢,縣在州西南。《宋書州郡志》,武岡晉武分都,梁立」。明一綂志。洪武九年省入州。
184
臨岡廢縣。《宋史地理志》武岡軍注,元豐八年建臨口砦,崇寧五年,改砦為臨岡縣,𨽻武岡軍。南渡後,廢臨岡,増新寧。
185
宣風樓在州治東宋建。
186
虛逺樓在州後圃,宋建。
187
奎文閣在州學,宋景定間,知軍楊㢲建㑹心堂,在州治宋建。
188
申申堂在州治宋建,取唐栁宗、元武岡銘「文儒申申」句為名。
189
讀書堂在紫陽山,宋諫議周儀》,讀書處,其堂在千尋石室,陳與義,謂為雷霆鬼神之所為,非人力所能就者。
190
漁父亭在州東五十里滄浪水,相傳屈原,與漁夫相見處。
191
九曲亭在州東,有流泉,昔人作亭,其上鳯凰臺在鳯凰山上。
192
新寧縣。
193
新寧舊址在縣東二里金城村,赤木在縣東五十里,巨石千尋壁立。江滸半崖橫架一木於石上,長丈許,髙不可攀。
194
岳州府:
195
巴陵縣
196
麇子國在縣境。岳陽。《風土記》,「麇有東西二城,春秋》楚昭王城麇」即此。
197
劉偹城,在縣北六十里。《岳陽風土記》:三國吳、蜀分荆州偹城、烏沙鎮,俗呼為金門昭烈城、魯肅城、巴丘,今府城,即其遺址。
198
陶侃城在縣東八里。晉咸和中,侃破蘇峻後,楚人歸附,故城之。
199
郊天壇在縣南。《唐書蕭銑傳》:「衆數萬趨巴陵,築壇城南柴上帝,自稱梁王。有異鳥至,改元為鳯鳴」。
200
軒轅臺在君山。
201
紫荊臺在㴩湖岸,一名紫溪臺,有石髙四尺,曰紫溪石,即江叟吹笛處。
202
岳陽樓風上記城西門樓也,莫詳創始。唐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除守是州,毎與才士登樓賦詩,自爾名著。宋郡守滕宗諒取古今詩賦,刻石其上,並求范仲淹撰記,樓名益重天下。呂巖遊廬山,遇異人得道,多遊湘、潭、鄂、岳間,嘗畱題云:「朝遊北海暮,蒼梧,袖有青蛇膽,氣麤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燕公樓在岳陽樓北,唐刺史張說封燕國公,因以名樓。
203
八仙樓在縣北七里山。
204
西閣在城內。
205
後樂堂在城內,宋建取范仲淹《先憂後樂》之義。五賢堂在府學內,宋建祀周濓溪、程明道、程伊川、張南軒、朱晦翁。
206
去思堂,在城南乾明寺,宋郡人,為郡守。范宗建四望亭,在城內,宋郡守滕宗諒建。
207
呂仙亭在城西。
208
過松亭在城南三里,一名過仙亭。《岳陽風土記》:吕洞賔過岳陽,日憇城南古松隂,有人自木杪而下,呂與丹一粒贈詩云:「獨自往來獨自坐,無限世人不識我,惟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後枯松復茂」,人以為丹之力云。
209
夕波亭在三江口,一名合江亭。宋建酒香亭,在酒香山。
210
屈原宅在城南。《岳陽風土記》:屈原嘗宅此。後改為太平寺。
211
洞庭南舘,在城南。
212
慈氏寺墖在城西南,髙七級,晉沙門妙吉祥造。宋制,使孟珙修《岳陽風土記》,日出之初,影射重。湖鎮洞庭水孽。
213
啞女,墖在艑山。岳陽風土記》舊有商人女病祟至此,忽能言,指其上,可墖其家建之。
214
鐵械在城西南,《岳陽風土記》:江岸沙磧,中有冶鐵數枚,各重踰千觔,長一丈,厚二尺,四端平分燕尾若兩玦相向,中各有巨竅,徑尺許,不知何用也。或云以禦風波。
215
七寳鐘在君山寺七寳所,鑄髙六尺,廣二尺五寸。蜀孟昶為馬希範壽,希範以此賜寺中。
216
銅鼓在永慶寺。《岳陽風土記》:元豐中,永慶庄耕者得之,圎口方耳下有趺,皆古篆,雲雷色,正青緑,形制精巧。太守李觀訪之耆舊,云陸賈使南越嘗以銅鼓獻羅娘廟,嵗久失之,疑即此。
217
臨湘縣
218
陸城在縣東南三十里,三國、吳陸遜屯兵於此。今板橋里土城是其遺趾。
219
古彭城,在縣南四十五里城陵磯上。水經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
220
如山故城,在縣東北八里江濵,左傳「楚子城,州屈以居如人」。《水經》:江水自彭城磯東逕如山北。
221
魚梁亭在魚梁山。
222
省堂在縣南十里。元代為行省治所。黙堂在縣南,宋李黻讀書處。
223
鬭鴨欄在縣東北十五里。按舊志引吳建昌侯孫慮作鬭鴨欄,事應在今武昌縣,此傅㑹也。
224
石屋在大雲山,莫詳創,始故老相傳神所造也。其制下柱上覆,皆用石,有殿、有㕔、有廊、有門、有望江樓,皆巨石琢成,制亦髙廣,嵗久勢將傾欹,土人恐,環之以棘,以阻行者,一夕,大風雨,忽端整如故,又有石臼、石鼓之屬,其上有石,通判祠。
225
引路古松、雲溪、長安二驛路皆有之。《岳陽風土記》,宋岳飛行軍時所植也。
226
飛來鐘二在大雲山,相傳自洞庭湖飛來,不擊自鳴江天清嘯,亭在鴨欄磯上,明嘉靖中,御史朱箎、建、知府陸垹有賛,今圯。
227
平江縣。
228
羅子國,在縣境。《水經注》,汨水又西逕羅縣北,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移之於此。
229
九君、子堂在儒學左。元建祀宋邑人李儒用、吳雄、毛友誠、方暹、許炳、魯仕、能藟、鎮方輗、鄒輗九人。
230
上公亭在縣治西,宋王旦由大理評事出宰是邑,邑人建亭祀之。
231
秀野亭。在縣北晝錦橋。宋吏部郎中羅孝芬建華容縣。
232
岳城在縣西北四十里,宋岳飛築城凡三,各相距四十里,今人呼為「岳城」「穆城」、「湖城」云。
233
赤城亭在縣西南,三面阻水,極為險要。《風土記》:梁湘東王遣胡僧祐、陸法和誅侯景,將任約於此為亭,因名焉。
234
食成臺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宋岳飛築以望楊么軍者,食頃便成,故名。
235
東山草堂在縣東二十里,劉大夏為戶部侍郎,乞休時棲此。
236
常徳府。
237
武陵縣。
238
司馬錯城在縣西五十里,秦使錯伐楚,錯於黔中築此城,以扼五谿咽喉,後漢馬援征五谿,復修之,唐劉禹錫登司馬錯古城,詩將軍將秦師,西南奠遐服,故壘清江上,蒼烟晦喬木,登臨真蕭辰,周覽壯前躅,塹平陳葉滿墉,髙秋蔓緑,廢井抽寒,菜毁臺生,魯穀耕人得古器,宿雨多遺鏃,楚塞鬱重叠蠻溪,分詰曲,留此數仞,基幾人生逺目自注秦昭王命,錯征五谿蠻城,在武陵沅江南。
239
南城在縣東南善徳山上,宋宣撫使韓宣築城於此,以為常徳城之犄角,至今名為望城坡。
240
舊漢壽縣在縣東北六十里,今名空籠城。《後漢書郡國志》:漢壽故索陽嘉,三年更名。《宋書州郡志》:吳曰吳壽,晉武帝復舊。《隋書地理志》並臨沅、沅南、漢壽三縣置武陵縣。《府志》今為漢壽鄉。按今龍陽為漢壽地,有漢壽鄉,盖漢縣地,廣故城在武陵,其地統轄龍陽也。春申君宅即今府治。
241
招屈亭在縣東門外,濵江有屈原廟,廟前有招屈亭,毎嵗五月五日,郡人競渡亭下浮角黍招之,唐劉禹錫詩:「昔日居隣招屈亭,楓林橘樹鷓鴣聲」,一辭,御苑青門路,不見蠻江白芷生。
242
清陵舘在縣治南,《廣輿記》:漢李陵為臨沅令,邑人思之,為立清陵舘。
243
樂令園在縣署後,廣輿記樂。藹仕南齊為武陵令,治園植桃李。去後百姓愛之,不忍剪伐,因名樂令園。沈約臺在縣西南光福寺劉禹錫詩沈約臺榭,故李衡墟落存。
244
教子堂在縣治內,宋唐介作尉時建、韓琦記,蔡襄書,朱子書,刻在府學明倫堂。東宋乾道間,朱子書《易繫辭》、《說卦》凡八碑。明正統間,知府周鼎重刋,教授劉慶䟦。
245
楚望亭 臨睨亭。 仰止亭俱在縣東南善徳山南,薰樓在府學南。
246
寓賢閣,在縣二聖寺之左。明王守仁謫龍場驛時,過武陵講學,後人因創閣扁曰「寓賢」。
247
潮音閣在寓賢閣之右,王守仁潮音閣詩:髙閣慿虛敞十尋捲簾踈雨動微吟,江天雲鳥自來去,楚澤風烟無古今,山色漸疑衡嶽近花源欲問武陵深,新春尚阻東歸楫,落日誰堪話此心?
248
崔婆井在府西武山下崔婆宅,明一綂志:宋張虛白舉進士不第,辟穀遊武陵,崔婆嘗飲以醇酒,虛白仙去,指舍傍隙地,掘井得泉,甘冽如酒,人爭市之,後郡人余安遇虛白於揚州,因寄詩曰:「武陵谿畔崔婆酒,天上應無地,下有南來道,士飲一斗醉,臥白雲深洞,口今井猶存,而泉非昔矣!」
249
桃源縣
250
采菱城在縣東二十五里,城傍白馬湖産菱,甚美。楚平王築城,又有采菱亭。劉禹錫。采菱行、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綵,鴛翔蕩舟遊女滿中央采菱不顧。馬上郎爭多逐勝,紛相尚,時轉蘭橈破輕浪。長鬟弱,袂披參差,釵影釧文。浮蕩漾,笑語哇咬顧。晚暉蓼花緑岸,扣船歸,歸來共到市。橋步野蔓,繫船萍滿衣。家家竹樓臨廣陌,下有連檣多估客。攜觴薦菱,夜經過醉踏。大隄相應,歌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聞長安北望三千里。
251
漳江閣在縣東。
252
蟠桃巷,在縣治西,明一綂志。宋大中祥符間,邑人開地見玉龕,祥光照耀,得大果九枚。識者引《漢武內傳》及《博物志》以為「蟠桃。
253
川上亭在縣學,南有石櫃,築亭其上。仙逕亭在縣南三十五里,相傳為神仙遊憩之所。摩頂松在縣南三十五里,瀹鼎池左,瞿童飛昇於此。空心杉在桃川宮南,圍三丈餘,中空可容數十人。皮青枝茂傳植,不知年所。
254
煉丹臺在桃川宫北唐瞿柏庭,煉丹於此,桃花溪在桃川宮北,唐張旭桃花溪,詩隠隠飛塵隔野烟,石磯西畔問魚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255
米井在縣北九十里,明闕士琦《米井記》,略距靈巖數里,溪傍有米井,井中石子,隨水觱沸、栗粟如米,春秋不減不増。
256
湯泉在縣北一百里,湯泉出谿數步,巖屋覆其上,纔如釜,上氣蒸濕人面,頃則炮灼不可畱手,宋蘇軾所謂其源殆可熟物」也。
257
龍陽縣。
258
連理木在縣東大溪口,水經注沅水又東合壽溪,內通大溪口,有木連理根各一㟁,而凌空交合。
259
張旭墨池在縣西淨照寺,唐張旭善草書,毎醉,以手濡墨作書池水盡黒。又有墨池亭圖志》云:宋紹定間,歛山劉子澄檄所部過龍陽香積寺訪墨池,見池亭俱廢,重闢之,立石記其事,今亭碑俱無矣。明萬歷間,劉之龍重建額曰「雲烟深處登其亭者,東望洞庭,西望陽山,金牛居南,芷江居北,形勢壯麗,仙跡宛然。清斯亭在縣治北。
260
汎洲古栢在縣西北。《義興寺府志》華州回道人。過此題詩二句,於古栢上云:「勒馬問船牛,鼻渡釣魚望月橘林洲」。好事者鋸之。片片皆字。今所存枯枿,亦復踰抱。
261
沅江縣。
262
劉公城,在縣西三里。明一綂志。漢昭烈帝嘗狥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因立城於此。
263
故關州在縣東南六十里,相傳漢將關羽屯軍處,臥龍墨池在縣西烏龍寺內,相傳蜀漢諸葛亮嘗滌硯於此。
264
楚貢亭在縣治東南。元王儒真《楚貢亭記略》:「宋祥符中,封祀泰山。按《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包匭菁茅,遣使遍求至邑,耆民王皓,年逾八十,能辨其茅,一莖三脊,芬芳殊甚。奉勅賜王皓雙帛,擢授岳州助教,其茅遂成額賦,亭曰楚貢。每嵗於內拜獻,春祀、秋嘗,備供王祭焉」。
265
辰州府:
266
沅陵縣。
267
酉陽城在城西」。《漢書地理志》:「武陵郡縣酉陽」。應劭曰:「酉水所出」。
268
黔中故城,《後漢書南蠻傳註》,黔中故城,在今辰州沅陵縣西。
269
紅字碑在縣西北明溪口崖石上,刻宋。神宗命章惇經制蠻事,詔並布衣張翹姓名。
270
白霧驛在縣東南五十里,宋陶弼詩一曲,《青溪》一曲山鳥飛魚躍白雲閒,溪山豈要行人到,自是行人到此間」。
271
拱辰樓在城內東隅。
272
尊美堂。 折衝堂。 學愛堂俱在城內,元亷訪使張繼建。
273
瀘溪縣
274
舊縣治在洗溪口,俗猶呼「縣塲坪。崇山衞在乾州鎮溪所苖寨,中崇山下元置,以控諸苖。明洪武中,改置崇山守禦千户所,後廢。
275
辰溪縣。
276
巫陽城在縣北。「巫」當「無」字之訛。《漢書地理志》武陵郡縣無陽,注無水首受故且蘭南入沅」。
277
劉尚城在縣東南五里。漢建武中,尚討武陵蠻,築城屯此。
278
藏書室在鐘鼓洞中,明一綂志傳是穆天子藏書處。正綂中有樵者,入室見書白縣。今取之書,隨風飄去。洗砂橋在大酉洞前,為張果洗砂處。
279
丹池在大酉山,張果煉丹於此瞿童井明一綂志:在縣南六十里瞿家寨,井深數百仭,瞿栢庭㓜時戯躍入井,後自大酉山華妙洞出依善巻祠修道,久之仙去。
280
溆浦縣。
281
義陵舊縣。址在東南二里龍堆隴下。《漢書地理志》,武陵郡有義陵縣」。《水經注》:「序水出義陵縣鄜梁山,治序谿。其城,劉備之秭歸焉。出五谿綏撫蠻夷,亮率諸蠻所築也」。
282
諸葛城在縣南龍潭司後,昔孔明駐兵於此,舊址尚存。
283
沅州
284
奬州城在平便溪口。唐書地理志,奬州龍溪郡,長安四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縣置。
285
盧陽舊縣,在州東。《文獻通考》熈寧七年,以潭陽縣地置盧陽縣。
286
渭溪城,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唐書地理志,奬州有渭溪縣。
287
峩山城在州西二百五十里。《唐書地理志》,奬州有峩山縣。
288
龍標城,在州南五十里。《唐書地理志》敘州潭陽郡有龍標縣。
289
唐明皇御像在元妙觀中。舊傳:天寳中,範銅為之,賜各州觀內,此則賜奬州者,宋熈寧中移置,今觀黔陽縣。
290
朗溪城在縣東。唐書地理志、敘州潭陽郡有朗溪縣。諸葛武侯營有四,一在渡口,一在原神鄉,一在安江,一在圫口,皆孔明撫綏溪峒諸蠻駐兵之所,遺址尚存。
291
諸葛古城在臥龍岩,居民舊於此避㓂。有石竈,傳為武侯所置。
292
麻陽縣
293
錦州在縣西四里。唐書地理志》錦州盧陽郡埀拱二年,以辰州麻陽縣地及開山洞置。
294
龍門舊縣,在縣西三十里。唐埀拱中置,尋省入麻陽,招諭舊縣,在縣東九十里。《文獻通考》,熈寧八年,併錦州砦人户及廢招諭入麻陽縣。
295
富州在髙村,《宋史西南諸蠻傳》:至道二年,上親祀南郊,富州刺史向通漢上言:「聖人郊祀,恩浹天壤,惟臣州自昔至今,為辰州墻壁,障䕶五邑,王民安居,臣雖僻處遐荒,洗心事上,伏望陛下察臣勤王之誠,因兹郊禮,特加真命」。詔加通漢檢校司徒,進封河內郡侯。黄陵城在縣西四十里。
296
永順府:
297
永順縣。
298
飛霞閣,在縣治舊猛洞東。顆砂在舊猛洞北,形圓色赤,如一顆、丹砂、保靖縣。
299
㑹溪城在縣治舊茅坪東。《宋史》諸蠻傳:彭氏世有溪州,熈寧三年,彭師晏納誓表於朝歸喏溪地。五年,復以馬皮、白峒地來獻,詔進為下溪州刺史,㑹湖北提㸃刑獄李平、招納峒蠻張景謂等,各以其地歸版籍,師晏遂降,詔修築下溪州城,并置砦於茶灘南岸,賜城名㑹溪砦,名黔安戍,以兵𨽻辰州,出租賦如漢民,銅柱在舊茅坪東。《五代史楚世家》:溪州刺史彭士然率錦奬諸蠻攻澧州,馬希範遣劉勍等擊之,士然大敗。勍等攻溪州,士然遣其子師暠率諸蠻降於勍,希範乃立銅柱為表,命學士李皋銘之。《宋史諸蠻傳》:太平興國七年,詔辰州不得移部內馬氏所鑄銅柱、直𨽻澧州。
300
澧州
301
聚螢臺在州東三十里,其地一名螢渚。晉車武子囊螢讀書處。
302
馬援城,在州東五十里,漢新息侯馬援所築。竹城在州城南仙眠洲。明一綂志,宋建炎、紹興之擾州,嘗寄治仙眠洲之東岸,以竹為城,今猶呼竹城。申鳴城在州南六十里。
303
宋玉城,在州西南六十里。長樂鄉有宋玉廟。讀書臺在州西北三十八里,有土臺。舊傳「李羣五讀書之地。五代周朴詩:羣玉才名冠」。李唐没詩,換得校書郎。吟魂醉魄知何處,空有幽蘭隔岸香」。
304
安鄉縣。
305
毛長官井,在縣治內儀門右。宋紹興初,邑令毛晃所鑿,民名之,以繫去思。
306
石家山在縣東一里,舊云岳武穆討楊么,駐兵於此,壘土而成,環山皆濠塹。
307
繫馬臺在縣東十五里長壽村。昔傳馬伏波征五溪蠻,經此繫馬,故名。
308
讀書臺在縣治北鸛港旁,范希文讀書處,希文㓜孤歸,朱軏、朱宰安鄉與俱來。今其地清曠爽塏,夏無蛙聲,旁有硃池、墨沼。
309
思賢亭在讀書臺前,宋邑令李元舉為范文正公,建斷碑剝落,猶可彷佛。
310
石門縣
311
三愛銘石在縣南朝真觀,中明、正徳間,有道人掘地得石,上䥴三愛銘,畧曰:「彼物夥以繁,惟松堅且壽,霜稜任刻刮,蟲觜難罅漏,廣廈千萬間,石幹此須購,橙為土所宜,秋風乗氣候,纍纍㺯圓實,陣合金椎鬭,論香友蘭菊,定品奴橘柚,昔嘗遺禹貢,今乃入君囿,梅亦號佳尚,卻立相間簉,東風動地來,花草爛絺繡,采采埀空條,秪益娛稚㓜,我獨抱純潔,先春巳明茂,廟堂列鼎鼐,神物常䕶佑」。
312
蒙泉碑在縣西花山寺,字盈徑尺。宋黄魯直書慈利縣」。
313
白公城,在縣東五里,傳為白公勝所築。果老鐵墖在縣西鴛鴦池內。
314
充城在縣西二百四十里,漢縣,屬武陵。郡二尉巖在縣西。《水經注》:「澧水東逕臨澧、零陽二縣故界。水之南岸有石雙,立厥狀𩔖,人髙各三十丈,周四十丈」。古老傳言昔充縣尉,與零陽尉共論封境,因相傷害,化而為石。
315
臨澧城,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晉太康中置縣,直𨽻郴州。
316
郴州
317
舊郴縣在州城內。漢舊縣為桂陽郡,治元改為郴陽縣。明初,省縣入州
318
蘇仙宅在州城東,漢蘇躭故居橘井,在蘇仙宅,蘇躭傳躭。一日,白母曰:「被命將昇,即當辭訣」。母欷歔久之。躭曰:「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橘葉救之,所資亦可助」。甘㫖果如所言。唐杜甫送崔偉之攝郴州詩:「郴州頗涼冷,橘井尚淒清,元結橘井詩,靈橘無根井有泉世間如夢,又千年鄉關不見重,歸鶴姓字今為第幾仙。
319
讀書堂在州城東,唐相劉瞻嘗讀書於此,宋劉彭老詩。湖光𣺌𣺌浸朝霞十里中,曾舊相家。
320
周茂叔書堂,在州城東魚□山。
321
清淑堂,在州治南。
322
曹王寨,在州城北郴江口,山顛有石,鼎在石罅中,嵗久,石合兩耳,出石外,有柏樹,偃生石鼎中,大圍數尺,今俗名鐵釘寨。
323
北樓在州北,湖韓昌黎祠側。韓愈集》云:「宴州樓之豁達,衆管啾而並奏者也」。栁宗元有《北樓詩》。
324
仙居臺,在州城北蘇仙嶺後。
325
物閑亭在州治東南。
326
石室在州東南,室有鍾乳,上産靈壽木,下有千秋谿折。樞密宅在州城西南燕泉之旁,宋樞密折彥質故居。今泉上有石甃引水,流觴是其遺址。
327
岳樞密行府,在州城西南。飛兩駐郴、相。傳行府即今報恩寺。
328
長安館,在州城西南六十里,臨長安水之上。义魚亭,在州城西北五里。明一綂志唐韓愈赴潮州,經北湖賦詩,有「义魚春㟁濶」之句,後人因以名「亭」,後改名景韓,今名韓公亭。
329
永興縣。
330
安陵城在縣東五十里,即今之髙亭司也。唐書地理志:髙亭本安陵縣,開元十三年析郴置,天寳元年更名。
331
舊便縣在縣治東南隅,漢舊縣。水經耒水,又北過便縣之西注縣,故漢惠帝封長沙王子吳淺為侯國,王莾之便屏也。宋阮閲,便縣懐。古詩:「兎葵燕麥撼,春風廢址頺」。垣古樹封聚落,巳遷江上,去隔林,依舊兩三峯」。
332
潘家園在蘇仙觀東。按《蘇躭傳》云:「母潘氏家桂陽郡之便縣,此其故居也。《傳》有仙韭采而得者甚多。桂香亭在縣儒學西,今存遺址。
333
望江樓在縣治南,臨江
334
壽字碑,在縣治東雷壇下。宋縣令徐經孫摹漢篆刻石。
335
石鼔在縣治北大社洞,田中有石,擊之聲如鼔,犀牛跡在縣北石版上,有犀牛騾馬、人足跡,舊以犀牛名其地。
336
宜章縣
337
蒙巖露布,在縣東一里。宋紹定六年,猺峒猖獗,侍郎余爃勦平之,刋露布文於蒙巖石上,今尚存。
338
覽翠樓在縣儒學之南。
339
仁化亭。在縣東南。
340
興寧縣。
341
資興舊治在縣治南鳯凰山下。宋書州郡志》,漢永和元年,析郴縣地置漢寧縣,吳改曰陽安,晉太康元年,改曰晉寧。唐書地理志,貞觀八年省,咸亨三年復置,更名資興。按今梵安寺即其故址也。
342
玉泉館,在縣治西。明一綂志,洪武十二年建大觀閣,在縣治南雲葢山。
343
仰竈在縣城北十里,明一綂志石巖如竈,四面壁立,內有七井,其氣上騰如烟,水深而黒,雲翳生寒,嵗旱禱此,則雲霧四合,必有小魚躍出,急以器盛之,雨即至,否則泉水湧發,怪異交作矣。宋邑令郭夢升作亭其上,扁曰「致雲」。
344
桂陽縣
345
汝城故城在縣西五里,晉舊縣。義昌故城在縣南五里,近城頭寨。唐書地理志》,郴州桂陽郡有義昌縣。按即晉置汝城縣地也。宋太平興國初,始徙今縣治,改縣名桂陽。
346
予樂亭在縣西五里。
347
濓溪閣在縣儒學,南明一綂志,洪武十六年建。龜鶴石在縣西壽江,明李東陽《龜鶴軒記畧》。桂陽之壽江有二石,狀𩔖龜鶴龜石,延頸而右,鶴石曵尾而東,鶴石稍髙,昻首舒翼,翼以上皆出水,趺甲毛羽皆具。若剞劂摶而成者,攝衣而登其上,可容十數人。深而探之,皆中空下,洩水入其腹者,殆過半云。
348
桂東縣
349
萬陽城在縣東十五里,俗呼萬王城。《廣輿記》世傳王曾寓此堦砌尚存,旁有修竹數竿,日夕自仆,掃其地而復立。內多桃李,實時採食之味甚甘,但不可取去,或摘而私藏,必迷歸路。
350
仙女橋在縣西三十五里,地名青石峒。石橋,長七十餘丈,舊傳清夜時聞奏樂聲。
351
直●靖州
352
靖州
353
馬王城,在州西十里。五代時,楚馬殷平峒蠻潘全盛駐師於此,今名馬王坪。
354
楊氏城在州東二里,舊傳宋楊文廣之妹征儂志髙經,此因城焉。
355
楚湘城在州南五里,明楚湘王征苖軍於此。諸葛營在州西南三十里。諸葛亮征溪峒諸蠻,駐師於此,今曰古城。
356
舊誠州在州境。《宋史地理志》:熈寧五年,收復唐溪峒、誠州。元豐四年,仍建為誠州。元祐二年,廢為渠陽軍。三年,廢軍為砦。五年,復以渠陽砦為誠州。崇寧二年,改為靖州。
357
廢鷄翁縣在州境。《唐書地理志》夷州義泉郡注:武徳四年置鷄翁縣,六年省。貞觀二年復置,永徽後,省廢。永平縣,在州南下。西街。《宋史地理志》:靖州永平縣,本渠陽,崇寧二年改名,紹興八年移入州。
358
廢恭水縣,在州西八十里。唐書地理志播州,播川郡注恭水。貞觀二年以牂牁地置。十四年更恭水曰羅蒙。十六年,更羅蒙曰遵義。
359
來威寨在州西南一百里,宋率逢源、平姚民敖因遊止於此。
360
圍香閣,在州治北。宋陳謙建熈春臺,在州治西上。有一覽亭,宋通判陳宿,建瀛州亭,在州學,前宋知州許成之建。
361
觀亭在州南渠河之陽。宋魏了翁《觀亭記畧》:靖為州,南距廣西東障湖,南北抵辰、沅,西極夜郎以晚出,未嘗有顯者。來惟程子山以忤檜,居嵗餘,土人由氏為作觀亭在渠江之左,僅存其跡。
362
傍梅,讀易亭在州北。宋魏了翁建水月樓,在州東。宋州判葉窩建㑹同縣。
363
屈姑臺,在縣南三十里。
364
瑞蓮池在縣東半里,相傳邑有亷吏及士舉鄉㑹是蓮,並蒂敷榮。
365
挿劍井在城西百歩,世傳呂仙至,隠真觀見童子行渴,憫其勞役,臨行挿劍於地,泉湧有聲,寒洌異常,後復至題詩云:「數十年前此地來,碧桃移向石壇栽,三春綠栁千條縷,萬古清泉一劍開,紅日照殘新殿閣,白雲堆破舊樓臺,昔年踪跡今何在?尚有餘霞㸃翠苔」。
366
通道縣。
367
諸葛基在城外,土阜矗立水,從不潰,上有諸葛祠。看花臺在城外隔溪。
368
綏寧縣。
369
舊徽州在縣北。《宋史地理志》,武岡軍臨岡縣,元豐四年以溪峒徽州為縣,𨽻邵州。又西南諸蠻傳:誠、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楊氏居之,輿地紀勝。今溪峒猶收得古徽州印及虎符。
370
蓮荷壇在縣西南蓮荷山上,風雨亭在縣東五十里藍溪之中。其地崇巒疊嶺,澗水縈紆,往來者多倚巖䕃樹,止宿經宵,有風雷虎狼之恐。明成化中,知縣毛倫建亭。
371
皇華舘,在縣東。宋葉窩,倅州建,今遺址尚存。仙人石距縣百里上有巨人跡。
372
湖廣通志巻七十九
URN: ctp:ws509453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