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一百四十六·樂考十九

《卷一百四十六·樂考十九》[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俗部樂㜰
2
清樂者,其始即清商三調是也,並漢氏以來舊典。樂器形制,並歌章古調,與魏三祖所作者,皆備於史籍。屬晉朝遷播,夷羯竊據,其音分散。符永固平張氏,於涼州得之。宋武平關中,因而入南,不復存於內地。及隋平陳後獲之。文帝聽之,善其節奏,曰:「此華夏正聲也。昔因永嘉流於江外,我受天明命,今復會同。雖音逐時遷,而古制猶在,可以此為本,微更損益,去其哀怨,考而補之。以新定呂律,更造樂器。」因置清商署,總謂之清樂。先遭梁、陳亡亂,而所存蓋鮮。隋室以來,日益淪缺。隋開皇時初定令,置七部樂:一曰《國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麗》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國伎》,六曰《龜茲伎》,七曰《文康伎》即《禮畢》也。又雜有疏勒、扶南、康國、百濟、突厥、新羅、倭國等伎,其後牛宏請存な、鐸、巾、拂等四舞,與新伎並陳,因稱四舞。漢魏以來,並施於宴饗《な舞》,漢《巴渝舞》也。《鐸舞》,傅元代魏辭云「振鐸鳴金」,成公綏賦云「《な》、《鐸舞》庭,八音並陳」是也。
3
拂舞,郎吳舞,《白符鳩》是也。《巾舞》者,《公莫舞》是也。平陳後,並在宴會與雜伎同設於《西涼》前奏之,帝曰:「其音聲節奏及舞,悉宜依舊,惟舞人不須捉な、拂等。煬帝大業中,定《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以為九部。樂器工衣創造成,大備於茲。
4
唐高祖即位,仍隋制設《九部樂》:《燕樂伎》樂工舞人無變者。《清商伎》者,隋《清樂》也,有編鐘、編磬、獨弦琴、擊琴、瑟、奏琵琶、臥箜篌、築、箏、節鼓,皆一;笙、笛、簫、篪、方響、跋膝,皆二;歌二人,吹葉一人,舞者四人,並習《巴渝舞》。《西涼伎》,有編鐘、編磬,皆一;彈箏、ㄐ箏、臥箜篌、豎箜篌、琵琶、五弦、笙、簫、篥、小篥、笛、橫笛、腰鼓、齊鼓、簷鼓,皆一;銅鈸二,具一。白舞一人,方舞四人。《天竺伎》,有銅鼓、羯鼓、都曇鼓、毛員鼓、篥、橫笛、鳳首箜篌、琵琶、五弦、貝,皆一;銅鈸二。舞者二人。《高麗伎》,有彈箏、ㄐ箏、鳳首箜篌、臥箜篌、豎箜篌、琵琶,以蛇皮為槽,厚寸餘,有鱗甲,楸木為面,象牙為捍撥,畫國王形。又有五弦、義觜笛、笙、葫蘆笙、簫、小篥、桃皮篥腰鼓齊鼓、龜頭鼓、鐵板具、大篥。
5
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轉如風。《龜茲伎》,有彈箏、豎箜篌、琵琶、五弦、橫笛、笙、簫、篥、答臘鼓、毛員鼓、都曇鼓、侯提鼓、雞婁鼓,腰鼓、齊鼓、簷鼓、貝,皆一;銅鈸二。舞者四人。設五方師子,高丈餘,飾以五方色。每師子有十二人,畫衣,執紅拂,首加紅襪,謂之師子郎。《安國伎》,有豎箜篌、琵琶、五弦、橫笛、簫、篥、正鼓、和鼓,銅鈸,皆一;舞者二人;《疏勒伎》,有豎箜篌、琵琶、五弦、簫、橫笛、篥、答臘鼓、羯鼓、侯提鼓、腰鼓、雞婁鼓,皆一;舞者二人。《康國伎》,有正鼓、和鼓,皆一;笛、銅鈸。皆二。舞者二人。工人之服,皆從其國。隋樂每奏《九部樂》終,輒奏《文康樂》,一曰《禮畢》。太宗時,命削去之,其後遂亡。《禮畢》者,本自晉太尉庾亮家。亮卒,其伎追思亮,因假為其面,執翳以舞,象其容,取謚以號之,謂《文康樂》,每奏《九部樂》終則陳之,故以禮畢為名,其曲有《散華樂》等。隋平陳,得之,入《九部》,樂器有笙、笛、簫、篪、鈴、な、腰鼓等七鐘,三懸為一部,工人二十二人既平高昌,收其樂。有豎箜篌、銅角,一;琵琶、五弦、橫笛、簫、篥、答臘鼓、腰鼓、雞婁鼓、羯鼓,皆二人。工人布巾,袍,錦襟,金銅帶,畫。舞者二人,黃袍,練襦,五色絳帶,金銅耳,赤靴。自是初有《十部樂》。其後因內宴,詔長孫無忌製《傾盃曲》,魏徵製《樂社樂曲》,虞世南製《英雄樂曲》。帝之破竇建德也,乘馬名黃驄驃,及征高麗,死於道,頗哀惜之,命樂工制《黃驄疊曲》。四曲皆宮調也。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後人習為ㄐ琵琶。高宗即位,景見,河水清。張文收採古詩為《景河清歌》,亦名《燕樂》。有玉磬、方響、ㄐ箏、築、臥箜篌、大小箜篌、大小琵琶、大小五弦、吹葉、大小笙、大小篥、簫、銅鈸、長笛、尺八、短笛,皆一;毛員鼓、連鞀鼓、桴鼓、貝,皆二。每器工一人,歌二人,工人絳袍,金帶,烏靴。舞者二十人。分四部:一,《景舞》,二,《慶善舞》;三,《破陣舞》;四,《承天舞》。《景樂》,舞八人,五色冠,錦袍,五色,金銅帶。《慶善樂》,舞四人,紫袍,白。《破陣樂》,舞四人,綾袍,絳。《承天樂》舞四人,進德冠,紫袍,白。《景舞》,元會第一奏之。高宗以琴曲浸絕,雖有傳者,復失宮商,令有司修習。太常丞呂才上言:「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是知琴操曲弄,皆合於歌。今以御《雪詩》為《白雪歌》。古今奏正曲,復有送聲,君唱臣和之義,以群臣所和詩十六節為送聲十六節。」帝善之,乃命太常著於樂府。才復撰《琴歌》、《白雪》等曲,帝亦制歌詞十六,皆著樂府。帝將伐高麗,燕洛陽城門,觀屯營教舞。按新徵用武之勢,名曰《一戎大定樂》,舞者百四十人,被五採甲,持槊而舞,歌者和之,曰「八埏同軌樂」。象高麗平而天下大定也。及遼東平,行軍大總管李作《夷美賓》之曲以獻。調露二年,幸洛陽城南樓,宴群臣,太常奏《六合還淳》之舞,其容制不傳。高宗自以李氏老子之後也,於是命樂工制道調。
6
自周、陳以上,雅鄭淆雜而無別,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至唐更曰「部當」。
7
凡所謂俗樂者,二十有八調:正宮、高宮、中呂宮、道調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為七宮;越調、大石調、高大石調、雙調、小石調、歇指調、林鍾商為七商;大石角、高大石角、雙角、小石角、歇指角、林鍾角、越角為七角;中呂調、正平調、高平調、仙呂調、黃鍾羽、般涉調、高般涉為七羽。皆從濁至清,迭更其聲,下則益濁,上則益清,慢者過節,急者流蕩。其後聲器浸殊,或有宮調之名,或以倍四為度,有與律呂同名而聲不近雅者,其鍾調乃應夾鍾之律,燕設用之。絲有琵琶、五弦、箜篌、箏,竹有篥、簫、笛,匏有笙,革有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土則附革而為,木有拍板、方響,以體金應石而備八音。倍四本屬清樂,形類雅音,而曲出於胡部。復有銀字之名,中管之格,皆前代應律之器也。後人失其傳,而更以異名,故俗部諸曲,悉源流於雅樂。周、隋管弦雜曲數百,皆西涼樂也;鼓舞曲皆龜茲樂也。唯琴工猶傳楚、漢舊聲及《清調》,《蔡邕五弄》、《楚調四弄》,謂之《九弄》。隋亡,清樂散缺,存者纔三十六曲。其後傳者:《平調》《清調》,周《房中樂》遺聲也;《白雪》楚曲也;《公莫舞》,漢舞也;《巴渝》,漢高祖命工人作也;《明君》,漢元帝時作也;《明之君》,漢《な舞曲》也;《鐸舞》,漢曲也;《白鳩》,吳《拂舞曲》也;《白》,吳舞也;《子夜》,晉曲也;《前溪》,晉車騎將軍沈充作也;《團扇》,晉王歌也;《懊儂》,晉隆安初謠也;《長史變》,晉司徒左長史王作也;《丁督護》,晉、宋閒曲也;《讀曲》,宋人為彭城王義康作也;《烏夜啼》宋臨川王義慶作也;《石城》,宋臧質作也,莫愁,《石城樂》所作也;《襄陽》,宋隋王誕作也;《烏夜飛》,宋沈攸之作也;《估客樂》,齊武帝作也;《楊叛》,北齊歌也;《驍壺》,投壺樂也;《常林歡》,宋、梁閒曲也;《三洲》,商人歌也;《採桑》、《三洲曲》所作也;《玉樹後庭花》、《堂堂》,陳後主作也;《泛龍舟》,隋煬帝作也。又有《吳聲四時歌》、《雅歌》、《上林》、《鳳雛》、《平折》、《命嘯》等曲,其聲與其辭皆訛失,十不傳其一二。蓋唐自太宗、高宗作三大舞,雜用於燕樂。其他諸曲,出於一時之作,雖非純雅,尚不至於淫放。武后之禍,繼以中宗昏亂,固無足言者。
8
教坊自唐武德以來,置署在禁門內。開元後,其人浸多。凡祭祀、大朝會,則用太常雅樂,歲時宴享,則用教坊諸部樂。前代有《宴樂》、《清樂》、《散樂》,隸太常,後稍歸教坊。
9
舊制:雅俗之樂,皆隸太常。元宗精曉音律,以太常禮樂之司,不應典倡優雜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樂。命右驍衛將軍范及為之使,又選樂工數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園,謂之「皇帝梨園弟子」。又教宮女使習之。選伎女置宜春院,給賜其家。禮部侍郎張廷上疏,深以鄭聲為戒。上嘉賞之,而不能用。
10
致堂胡氏曰:「元宗謂太常不應典倡優雜伎,是也。而更置坊院,盛選宮女以實之,此則煬帝所為也。《傳》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終。』元宗之亡也,直坐好樂而已。而廷臣獨張廷一人進諫,又不見納。昔顏回亞聖之資,問為邦於孔子,孔子既語以四代之制,且曰:『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夫以顏子尚當戒此,況元宗處富貴之極乎?大臣之責,務引其君以當道,格其非心而防其微漸者也。姚崇於是昧其所職矣。夫鄭、衛之音,進俯退俯,奸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侏儒、猱雜子女,淫於色而害於德,而使人主玩心儲神,夜以繼日,雖英明剛毅,或未免於移其志意,況元宗中人之質乎?」
11
宗時,分樂為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太常閱坐部,不可教者隸立部,又不可教者乃習雅樂。立部八:一、《安舞》;二、《太平樂》;三、《破陣樂》;四、《慶善樂》;五、《大定樂》;六、《上元樂》;七、《聖壽樂》;八、《光聖樂》。《安舞》、《太平樂》,周、隋遺音也。《破陣樂》以下用大鼓,雜以龜茲樂,其聲震厲。《大定樂》又加金鉦。
12
《慶善樂》專用西涼樂,聲頗閑雅。每享郊廟,則《破陣》、《上元》、《慶善》三舞皆用之。坐部伎六:一、《燕樂》;二、《長壽樂》;三、《天授樂》;四、《鳥歌萬歲樂》;五、《龍池樂》;六、《小破陣樂》。《天授》、《鳥歌》,皆武后作也。天授,年名。鳥歌者,有鳥能人言萬歲,因以制樂。自《長壽樂》以下,用龜茲舞,唯《龍池樂》則否。
13
明皇開元中,宜春院伎女謂之內人,韶院謂之宮人,平人女選入者謂之ㄐ彈家。內人帶魚,宮人則否。每勤政樓大會,樓下出隊,宜春人少,則以韶足之。帶初幕皆純色縵衣。至第二疊,悉萃場中,即從領上褫籠衫懷之,次第而出,繞聚者數匝,以容其更衣,然後分隊,觀者俄見藻繡爛然,莫不驚異。凡內伎出舞,教坊諸工,唯舞《伊州》五天。二曲餘曲,盡使內人舞之。
14
文宗時,教坊進《霓裳羽衣舞》女三百人。唐舊制:承平無事,三二歲必於盛春殿內錫宴宰相及百闢,備《韶》、《》九奏之樂,設魚龍曼延之戲,連三日,抵暮方罷。宣宗天賦聰哲,於音律特妙,每將錫宴,必裁新曲,俾禁中女伶迭相教授。至是日,出數十百輩,衣以珠翠緹繡,分行列隊,連袂而歌,其聲清怨,殆不類人閒。其曲有曰《播皇猷》者,率高冠方履,褒衣博帶,趨步俯仰,皆合規矩,于于然有唐堯之風焉。有曰《蔥西》女士踏歌隊者,其詞大率言蔥嶺之士樂河、湟故地歸國,復為唐民也。有曰《霓裳曲》者,率皆執幡節,被羽服,態度凝澹,飄飄然疑有翔飛鶴,變見左右。如是者數十曲,皆俚鄙之聲,教坊伎兒輩遂寫其曲,奏於外。自是往往流傳民閒,然錫宴宰輔百闢,至於連日抵暮,是不知詩人「在宗載考」之意也。以禁中女伶連袂歌怨,以盡臣下之歡,豈不幾於君臣相謔邪?唐之所以衰亂不振者,彼誠有以召之也。可不戒哉!
15
宋朝循舊制,教坊凡四部。其後平荊南,得樂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一十六人江南有坐部,至是不用;平太原,得一十九人。餘藩臣所貢者,八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方執藝之精者皆在籍中。每春秋聖節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座,宰相進酒次並翰林使進,庭中吹篥,以眾樂和之;賜群臣酒,皆就坐,宰相飲,作《傾盃樂》;百官飲,作《三臺》。第二,皇帝再舉酒,群臣立於席後凡舉御酒皆然,樂以歌起。
16
第三,皇帝舉酒,如第二之制,以次進食。第四,百戲皆作。第五,皇帝舉酒,如第二之制。第六,樂工致辭,繼以詩一章,謂之「口號」,皆述德美及中外蹈詠之情。初致辭,群臣皆起,聽辭畢,再拜。第七,合奏大曲。第八,皇帝舉酒,殿上獨彈琵琶。第九,小兒隊舞,亦致辭,以述德美。第十,雜劇罷,皇帝起更衣。第十一,皇帝再坐,舉酒,殿上獨吹笙。第十二,就鞠。第十三,皇帝舉酒,殿上獨彈箏。第十四,女弟子隊舞,亦致辭如小兒隊。第十五,雜劇。第十六,皇帝舉酒,如第二之制。第十七,奏鼓笛曲,或用法曲,或用《龜茲》。第十八,皇帝舉酒,如第二之制,食罷。第十九,角,宴畢。其御樓賜同大宴。
17
崇德殿宴契丹使,惟無後場雜劇及女弟子舞隊。臺南設燈山每上元觀燈樓前設露臺,臺上奏教坊樂,舞小兒隊。臺南設燈山,燈山前陳百戲,山棚上用散樂、女弟子舞。餘曲宴會、賞花、習射、觀稼,凡所遊幸,但奏樂行酒,雜劇慶節上壽及將相入辭賜酒,則止奏樂都知、色長二人攝太官令,升殿對立,告巡周,大宴則唱酒遍,曲宴宰相群臣,雖各舉酒,通用慢曲,而無《三臺》耳。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大曲:一曰正宮調,其曲三,曰《梁州》、《瀛府》、《齊天樂》;二曰中呂宮,其曲二,曰《萬年歡》、《劍器》;三曰道調宮,其曲三,曰《梁州》、《薄媚》、《大勝樂》;四曰《南呂宮》,其曲二,曰《瀛府》、《薄媚》;五曰仙呂宮,其曲三,曰《梁州》、《保金枝》、《延壽樂》;六曰黃鍾宮,其曲三,曰《梁州》、《中和樂》、《劍器》;七曰越調,其曲二,曰《伊州》、《石州》;八曰大石調,其曲二,曰《清平樂》、《大明樂》;九曰雙調,其曲三,曰《降聖樂》、《新水》、《採蓮》;十曰小石調,其曲二,曰《胡渭州》、《嘉慶樂》;十一曰,歇指調,其曲三,曰《伊州》、《君臣相遇樂》、《慶樂》;十二曰林鍾商,其曲三,曰《賀皇恩》、《清波》、《胡渭州》;十三曰中呂調,其曲二,曰《六麼》、《道人歡》;十四曰南呂調,其曲二,曰《六麼》、《罷金鉦》;十五曰仙呂調,其曲二,曰《六麼》、《彩歸》;十六曰黃鍾羽,其曲一,曰《千春樂》;十七曰般涉調,其曲二,曰《長壽仙》、《滿宮春》;十八曰正平調,無大曲,小曲無定數。不用者有十調:一曰高宮,二曰高大石,三曰高般涉,四曰越角,五曰大石角,六曰高大石角,七曰雙調角,八曰小石角,九曰歇指角,十曰林鍾角。樂用琵琶、箜篌、五弦、笙、箏、篥、笛、方響、羯鼓、杖鼓、大鼓、拍板。法曲部:其曲二,一曰道宮調《望瀛》,二曰小石調《獻仙音》。樂用琵琶、箜篌、五弦、笙、篥、方響、拍板。龜茲曲部,其曲二,皆雙調,一曰《宇宙清》,二曰《感皇恩》。樂用篥、笛、羯鼓、腰鼓、楷鼓、雞婁鼓、鞀鼓、拍板。鼓笛部,樂用三色笛、杖鼓、拍板。隊舞之制,其名各十。小兒隊,凡七十二人,一曰柘枝隊,衣五色繡羅寬袍,戴胡帽,繫銀帶;二曰劍器隊,衣五色繡羅襦,裹交腳襆頭,紅羅繡抹額器仗;三曰婆羅門隊,衣紫羅僧衣,緋掛子,執錫拄杖;四曰醉胡騰隊,衣紅錦襦,系銀占戴,戴氈帽;五曰諢臣萬歲樂隊,衣紫緋綠羅寬衫諢裹簇花帽頭;六曰兒童感聖樂隊,衣青羅生色衫,繫勒帛,總兩角;七曰玉兔渾脫隊,衣四色繡羅襦,繫銀帶,冠玉兔冠;八曰異域朝天隊,衣錦襦,繫銀束帶,冠番冠,執寶盤;九曰兒童解紅隊,衣紫衣非繡襦,系銀帶,冠花砌鳳冠,帶綬帶;十曰射雕迴鶻隊,衣盤雕錦襦,系銀占,射雕盤;女弟子隊子凡一百五十三人,一曰菩薩蠻隊,衣生緋生色穿窄砌衣,冠卷冠;二曰感化樂隊,衣青羅生色通衣,背梳髻,系綬帶;三曰拋球樂隊,衣四色繡羅寬衫,繫銀帶,捧繡球;四曰佳人翦牡丹隊,衣紅生色砌衣,戴金鳳冠,翦牡丹花;五曰拂霓裳隊,衣紅仙砌衣,碧霞帔,戴仙冠,繡抹額;六曰採蓮隊,衣紅羅生色綽子,繫暈裙,戴鬟髻,乘採船,執蓮花;七曰鳳迎樂隊,衣紅仙砌衣,戴鬟鳳髻;八曰菩薩獻香花隊,衣生色窄砌衣,戴寶冠,執香花盤;九曰彩仙隊,衣黃生色道衣,紫霞帔,冠仙冠,執幢節、鶴扇;十曰打球樂隊,衣四色窄繡羅襦,繫銀帶,裹順風腳簇花襆頭,執球仗。大抵若此,而從宜變易。建隆中,教坊都知李德作《長春樂曲》;明年,教坊高班都知郭延又作《紫長壽樂》鼓笛以奏御焉。
18
太宗洞曉音律,前後親制大小曲,及因舊典創新聲者總三百九十。凡制大曲十八,曲破二十九,小曲一百七十;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若《宇宙賀皇恩》、《降聖萬年春》之類,皆藩邸所作,以述太祖美德。諸曲多秘。而《平晉普天樂》者,平河東回所造,《萬國朝天樂》者,又明年所造,每宴饗常用之。殿前都虞候崔翰嘗侍大宴,聞雞唱,因問伶官蔚茂多曰:「此可被管弦乎?」茂多因依其聲,制曲曰《雞叫子》。又民閒作新聲者甚眾,而教坊不知也。
19
陳氏《樂書》曰:「宋朝禁坊所傳,不過小兒女樂三種而已。女伎舞六十四人,引舞四人,執花四十人,童四人,從伎四十人,作語一人,凡總一百五十三。舞名有十焉,大宴會,禁坊進二種舞,每舞各進一色,舞疊方半,則工伎止立閒以俳優戲畢。賞於崇德殿宴契丹人使,但作小兒舞一種而已。其他端門望夜,錫慶院賜群臣及宴,則舞工三十六人。凡此本唐宮中嬉燕之樂,伶蕭相傳,故附曲作舞而已。雖冠服小異,而工員常定,非如坐立二部出於當時之君有因而作也。至於優伶常舞大曲,惟一工獨進,但以手袖為容,蹋足為節,其妙中者雖風旋鳥騫,不逾其速矣。然大曲前緩,疊不舞,至入破則羯鼓、震鼓、大鼓與絲竹合作,句拍益急,舞者入場,投節制容,故有摧拍歇拍之異,姿制俯仰,百態橫出,然終於倡優詭玩而已,故賤工專習焉。鄭、衛之樂也,雖放之可也。
20
韶部者,黃門樂也。開寶中,平嶺表,擇廣州內臣之聰警者,得八十人,令於教坊習樂藝,賜名曰簫韶部。雍熙初,改曰韶部。有主樂內品八十人,歌三人,雜劇二十四人,琵琶四人,笙四人,箏四人,板四人,方響三人,篥八人,笛七人,杖鼓七人,羯鼓二人,大鼓二人,傀儡八人。每上元觀燈,上巳、端午觀水嬉,皆命作樂於宮中。遇南至、元正、清明、春秋祭社之節,親王內中宴射,則亦用之。奏大曲十三一曰中呂宮《萬年歡》,二曰黃鍾宮《中和樂》,三曰南呂宮《普天獻壽》,此曲並太宗所製。四曰正宮《梁州》,五曰林鍾商《泛清波》,六曰雙調《大定樂》,七曰小石調《喜新春》,八曰越調《胡渭州》,九曰大石調《清平樂》,十曰般涉調《長壽仙》,十一曰高平調《罷金鉦》,十二曰中呂調《綠腰》,十三曰仙呂調《採歸》。樂用琵琶、箏、笙、篥、笛、方響、杖鼓、羯鼓、大鼓、拍板,雜劇用傀儡。
21
鈞容直者,軍樂也。有內侍一人或二人監領,有押班二人,置樂二百三十二人,舊有百三十六人。景德二年,加歌二人,雜劇四十人,板十人,琵琶七人,笙九人,箏九人,篥四十五人,笛三十五人,方響十一人,杖鼓三十四人,大鼓八人,羯鼓三人,唱誕十人,小樂器一人,排歌四十人,掌撰詞一人,太平興國三年,詔籍軍中之善樂者,命曰引龍直。每巡省游幸、親征,則騎導車駕而奏樂。若御樓觀燈、賜,或賞花、習射、觀稼,則亦與教坊同應奉。賜則載第一山車。端拱二年,又選捧日、天武、拱聖軍曉暢音律者,增多其數,以中使監視,藩臣以樂工上貢者亦隸之。淳化三年,改名鈞容直,取鈞天之義。初用樂工,同韶部。大中祥符五年,因鼓工溫用之請,增《龜茲》部,如教坊。其奉天書及四宮觀皆用之。又有東西班樂,亦太平興國中選東西班習樂者,樂器獨用銀字篥、小笛、小笙。每騎從車駕而奏樂,或巡方則夜奏於宮殿庭,又諸軍皆有善樂者,每車駕親祀迴,則衣緋綠衣,自青城至朱雀門,列於御道之左右、奏樂迎奉,其聲相屬,聞十數里。或軍中宴設亦奏之。復有掉刀搶牌蕃歌等,不常置。
22
及置清衛軍選習樂者,令鈞容直數之,內侍主其事,其園苑賜會及館待契丹使。
23
有親從親事樂及開封府衙前樂園苑又分用諸軍樂,諸州皆有衙前樂營
24
教坊自太宗親製曲三百九十,乾興以來通用之。仁宗洞曉音律,每禁中度曲,出以賜教坊,或命教坊使撰進,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教坊,其後隸宣徽院,有使、副使、判官、都色長、色長、高班、大小都知。
25
仁宗嘗問輔臣以古今樂之異同,王曾對曰:「古樂用於天地、宗廟、社稷、山川、鬼神,而聽者莫不和悅。今樂則不然,徒娛人耳目,蕩人心志。自昔人君流連荒亡,莫不繇此。」帝曰:「朕於聲伎未嘗留意,內外燕遊皆勉強耳。」
26
《兩朝史·樂志》論曰:「世號太常為雅樂,而未嘗施於燕享,豈以正聲為不美聽哉?夫樂者,樂也。其道雖微妙難知,至於奏之而使人悅豫和平,此不待知音而後能也。嘗竊觀於太常,其樂縣、鐘、磬、塤、篪、搏拊之器,與夫舞綴羽、、乾、戚之制,蓋皆仿諸古矣。逮振作之,則聽者不知為樂,而觀者厭焉。
27
豈所謂古樂其聲真若此哉?孔子曰『惡鄭聲』,恐其亂雅。亂之云者,似是而非也。孟子亦曰『今樂猶古樂』,然今太常獨與教坊樂音殊絕,何哉?昔者李照、胡瑗、阮逸改鑄鐘磬,處士徐復笑之曰:『聖人寓器以聲,不先求其聲而更其器,其可用乎!』照、瑗、逸制作久之,卒無所成。蜀人房庶亦深譏其非是,因著書論古樂與今樂本末不遠,其大略以謂『上古世質,器與聲朴,後世稍變焉。金石,鐘磬也,後世易之為方響;絲竹、琴簫也,後世變之為箏笛;匏,笙也,攢之以斗;塤,土也,變而為甌;革,麻料也,擊而為鼓;木,也,貫之為板。此八音者,於世甚便。而不達者,指廟樂鐘、磬、宮軒為正聲,而概謂胡部、鹵部為淫聲。殊不知大輅起於椎輪,龍艘生於落葉,其變則然也。古者以俎豆食,後世易之以否盂;古者簟席以為安,後世更之以榻案。雖使聖人復生,不能舍否、盂榻案而復俎豆、簟席之質也。然則八音之器,豈異於此哉!孔子曰『放鄭聲,鄭聲淫。』者,豈以其器不若古哉?亦疾其聲之變耳。試使知樂者,由今之器,寄古之聲,去其┎靡曼,而歸之中和雅正,則感人心,導和氣,不曰治世之音乎?然則世所謂雅樂者,未必如古,而教坊所奏,豈盡為淫聲哉?』當數子紛紛改制鍾律而復、庶之論,指意獨如此。故綴其語存之,以俟知音者焉。
28
按:「夫子曰:『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孟子曰:『今之樂,猶古之樂也。』先儒亦謂『樂只是一箇和。』由是觀之,所謂樂者,和,其本也;聲器,其末也。使其政和而世治,則雖管弦皆教坊之新聲,度曲皆任韎之雜樂,毋害其為安且樂也。如其政乖而世亂,則雖聲歌下管盡合簫韶,金石一循雅奏,毋害其為怨而怒也。房庶之言當矣。然庶當李照、阮逸制樂之時,特為此論,後來乃復創為古本《漢書》有『一黍之起,積一千二百黍之廣』之說,欲改定律呂,範蜀公力主其說,別撰新樂上進,則復效照、逸之為,而與素論背馳,何邪?」
29
鈞容直:嘉祐元年,係籍三百八十三人。六年,增置四百三十四人,詔以為額,闕即補之。其後,監領內侍言鈞容直與教坊樂並奏,聲不諧。詔罷鈞容舊十六調,取教坊十七調隸習之,雖閒有損益,然其大曲、曲破並急慢諸曲與教坊頗同矣。
30
元豐官制行,以教坊隸太常寺。同天節、寶慈、慶壽宮生辰、皇子、公主生,凡國之慶事,皆進歌樂詞。若行幸,則鈞容直奏樂以導從,其制與教坊同。熙寧九年,教坊副使花日新言:「樂聲高,歌者難繼。方響部器不中度,絲竹從之。宜去噍殺之急,歸單緩之易,請下一律,改造方響,以為樂準。絲竹悉從其聲,則音律諧協,以導中和之氣。」詔從之。十一月,奏新樂於化成殿,帝諭近臣曰:
31
「樂聲降一律,已得寬和之節矣。」增賜方響為駕三十,命太常下法駕、鹵部樂一律,如教坊云。
32
政和三年,詔以《大晟樂》播之教坊,頒行天下。尚書省言:「大晟燕樂已撥歸教坊,所有習學之人,元隸大晟府教習,今當並令就教坊習學。」從之。四年,禮部奏:「教坊樂,春或用商聲,孟或用季律,甚失四時之序。乞以大晟府十有二月所定聲律,令教坊閱習。」從之,仍令秘書省撰詞。
33
陳氏《樂書》曰:「宋朝循用唐制,分教坊為四部。收荊南,得工三十二人;破蜀,得工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二十六人,始廢坐部。定河東,得工十九人;藩臣所獻八十三人;及太宗在藩邸,有七十餘員,皆籍而內之。繇是精工能手大集矣。其器有琵琶、五弦、箏、箜篌、笙、簫、篥、笛、方響、杖鼓、羯鼓、大鼓、拍板、並歌十四種焉。自合四部以為一,故樂工不能遍習,第以大曲四十為限,以應奉遊幸二燕,非如唐分部奏曲也。唐全盛時,內外教坊近及二千員,梨園三百員,宜春、韶諸院及掖庭之伎,不關其數。太常樂工動萬餘戶。聖朝教坊裁二百員,並韶、鈞容東西班,不及千人,有以見祖宗勤勞庶政,罔淫於樂之深意也。然均調尚閒以宴樂胡部之聲,音器尚襲法曲龜茲之陋,非先王制雅頌之音也。革而正之,豈非今日急務邪?」
34
高宗建炎初,省教坊。紹興十四年復置,凡樂工四百六十人,以內侍充鈐轄。
35
紹興末復省。
36
孝宗隆興二年天申節將用樂上壽,上曰:「一歲之閒,只兩宮誕日外,餘無所用,不知作何名色?」大臣皆言臨時點集,不必置教坊。上曰:「善。」乾道後,北使每歲兩至,亦用樂,但呼市人使之,不置教坊,止令修內司先兩旬教習。
37
舊例,用樂人三百人,百戲軍百人,百禽鳴二人,小兒隊七十一人,女童隊百三十七人,築軍球三十二人,起立門行人三十二人,旗鼓四十人以上並臨安府差,相撲等子二十一人御前忠佐司差。上命罷小兒及女童隊,餘用之。
38
《中興四朝·樂志》敘曰:「古者,燕樂自周以來用之。唐貞觀增隋九部為十部,以張文收所製歌名燕樂,而被之管弦。厥後至坐部伎,琵琶曲盛於時,匪直漢氏上林樂府、縵樂不應經法而已。國朝初,置教坊,得江南樂,已汰其坐部不用。承平因舊典創新聲,轉加流麗。政和閒,詔以大晟雅樂施於燕饗,御殿按試,補徵、角二調,播之教坊,頒之天下。然當時樂府奏言,樂之諸宮調多不正,皆俚俗所傳。及命劉輯《燕樂新書》,亦惟以八十四調為宗,非復雅音,而曲燕暱狎,至有援『君臣相說之樂』以藉口者。末俗漸靡之弊,愈不容言矣。紹興在宥,始蠲省教坊樂,凡燕禮,屏坐伎。乾道繼志述事,閒用雜贊,以充教坊之號,取具臨時,而廷紳祝頌,務在嚴恭,亦明以更不用女樂。頒旨聖子神孫,世守家法。於是中興燕樂,比前代猶簡,而養君德之淵粹者良多。」
39
元定嘗為《燕樂》一書,證俗失以存古義。今采其略附于下:「黃鍾用『合』字,大呂、太蔟用『四』字,夾鍾、姑洗用『一』字,夷則、南呂用『工』字,無射、應鍾用『凡』字,各以上、下分為清濁。其中呂、蕤賓、林鍾不可以上、下分,中呂用『上』字,蕤賓用『勾』字,林鍾用『尺』字,其黃鍾清用『六』字,大呂、太蔟、夾鍾清各用『五』字,而以上、下緊別之。緊『五』者,夾鍾清聲,俗樂以為宮。此其取律寸、律數、用字紀聲之略也。一宮、二商、三角、四變為宮,五徵、六羽、七閏為角。五聲之號,與雅樂同。惟變徵以於十二律中陰陽易位,故謂之變;變宮以七聲所不及,取閏餘之義,故謂之閏。四變居宮聲之對,故為宮。俗樂以閏為正聲,以閏加變,故閏為角而實非正角,此其七聲高下之略也。聲由陽來,陽生於子,終於午。燕樂以夾鍾收四聲:曰宮,曰商,曰羽,曰閏。閏為角,其正角聲、變聲、徵聲皆不收,而獨用夾鍾為律本。此其夾鍾收四聲之略也。宮聲七調:曰正宮,曰高宮,曰中呂宮,曰道宮,曰南呂宮,曰仙呂宮,曰黃鍾宮,皆生於黃鍾。商聲七調:曰大石調,曰高大石調,曰雙調,曰小石調,曰歇指調,曰商調,曰越調,皆生於太蔟。羽聲七調:曰般涉調,曰高般涉調,曰中呂調,曰平正調,曰南呂調,曰仙呂調,曰黃鍾調,皆生於南呂。
40
角聲七調:曰大石角,曰高大石角,曰雙角,曰小石角,曰歇指角,曰商角,曰越角,皆生於應鍾。此其四聲二十八調之略也。」竊考元定言燕樂大要,其律本出於夾鍾,以十二律兼四清為十六聲,而夾鍾為最清,此所謂靡靡之聲也。觀其律本,則其樂可知。變宮、變徵既非正聲,而以變徵為宮,以變宮為角,反紊亂正聲。若此夾鍾宮謂之中呂宮,林鍾宮謂之南呂宮者,燕樂聲高,實以夾鍾為黃鍾也。所收二十八調,本萬寶常所謂非治世之音。俗又於七角調各加一聲,流蕩忘返,而祖調亦不獲存矣。聲之感人,如風偃草,宜風俗之日衰也。夫姦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使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此正古君子所以為治天下之本也。紹興、乾道以來,以清靜無欲為天下先,教坊迄弛不復置云。
URN: ctp:ws5238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