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卷之六

《卷之六》[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地理》

山川》

建宁府》

1 浦城县
2 皇华山宋时建皇华馆于其侧,因名。 油果山「油」一本作「游」。唐末占星者云:「山有异气。」凿之,经宿复合。已而用方士术,以油果祀之,遂不复合。宋时有周霞者尝修炼于此,丹灶犹存。 渔梁山旧志:「天下十大名山,渔梁其一也。」山之水源:南流为建溪,北流为保溪1。 百向山俯临大溪,共势挺拔,四面皆见之,故名。上三山在长乐里。 盖仙山在毕岭里。一名「浮盖山」。界衢信处三府之间,周围三十里。失名氏诗:「涵澄泉泻东西涧,矹2山蟠南北州。」 仙坛。 石洞。洞口有石如龙口,出泉甚甘美,深处有窍可以窥天。 卧牛石。 水精石。 双笋石。宋汪藻诗;「生来双笋几经春,直上云霄无藓痕:若使坚根解成竹,人应唤作两龙孙。」 石人峰。汪藻诗:「擎天不老岁长在,捧日无言形独尊。」已上俱在盖仙山中。 船山在官田里。3山势高平如船状。前有玉女峰,相传闽平昌王避乱,有女死于此,因名。已上六山俱县北。 回隆山圆峰秀拔,俯临南浦溪,乃县治前山也。 将军山山势耸立,雄伟,如将军然。上二山在登云里。 株林山在孝弟里。峰峦起伏,林木森秀。山有却笠岭,相传汉华子期既得道,至此却笠而坐,遂仙去。已上三山俱县南。 越王山自横山蜿蜒而来,融结为县治,其势独出于众山。相传越王于此筑台为烽堠,遗址尚存。其左有金鸡岩,石状如鸡,故名。又有金鸡岭,通处4之龙泉。国朝永乐间,知县陈潼建亭其上,以为行人憩息之所。成化十年,又筑城门于其上,匾曰「金凤」。 吴山在慕泰里。山四面奇秀,为邑之望,居民多吴姓。汉兴,有吴氏六十户,列屯大泽,即此姓也。上有岩洞,俗号「燕窠岩」。岩半有石穴瀑布,故又名「石窦山」。唐时有僧尝结庵其上。 太姥山5在忠信里。太姥即魏夫人。道家谓魏夫人栖真于洞宫,此山其邻也。上建太姥寺,故名。山下又有徐渊书斋,故址俱存。已上三山俱县东。 梦笔山在县西上相里。相传梁江淹为吴兴令6,梦神人授笔于此,故名。又以山在环嶂之间,挺然孤立,名孤山。 横山峰峦横亘如屏,山阴有井,上有马仙祠。邑人祷雨多应。 泉山在永康里。山顶有泉,《汉书 朱买臣传》云「故东越王居保泉山7」,疑即此也。上二山俱县东北。 百丈山尖峰嵯峨,高耸千仞。旧记云:「东岭有钟离亭,已废。上有积石像人,俗谓之马大仙。中有九井,盖龙湫也。宋邑宰谢邦彦遇旱,以诗投之,即雨。」 温山旧记云:「山有泉,夏冷冬温,故名。」上二山在招贤里。 铜钵山山极高峻,南界崇安县。昔有道人创基其上,因开基而得铜钵,故名。中有泉井,乡人遇旱疫祷之辄应。按崇安县《山川志》云:「钵」作「钹」。 石龙山界崇安、浦城二县间。俗传有樵者砺斧于石脊,血随沁出,因名。山有三峰,中一峰名「鹅儿」,下有巨石如龙首,其上有井,井有石如珠,井畔有龙堂。上二山在通德里。已上四山俱县西北。 子期山在县东南孝弟里。相传华子期师角里先生,得道后居此山,尝修炼于溪浒之台。有神人语之曰:「台前石鼓鸣,汝功成矣。」子期一日扣之,果有声,遂却笠仙去。 西阳山在清湖里,相传西阳太守全景文居此,因名。 大同山唐会昌中,萧、袁二禅师修行其上。时梁国公丘良居山下,一日,遇二师,有虎骤至,师曰:「无惊地主」。良遂舍水源建寺,名「大蛊」,后更名「大同」。绝壁穷崖之上有龙湫。又有虎跑泉,相传虎穴地得泉,故名。 嵩山上有龙井,祷雨多应。 大湖山在靖安里。一名「圣湖山」,巅有湖澄澈无底。俗传采药者见芙蕖满湖,涉而取之,乃石也。已上四山俱县西南。 王归峰在县北官田里。昔平昌王避乱隐居于此,今有平昌王庙。 致孝岭在太平里。旧号「章家岭」。相传章得象未贵时,婿于练氏,外舅姑颇不为礼,得象偕练氏归,誓不再登此岭。及外舅姑殁,练氏陟岭上瞻望挥涕。人以是名之。 梨岭路通衢之江山县。其土宜梨,故又名「梨关」。宋杨亿《谈苑》云:「天下之水皆东,梨岭之水独北流入广信溪。」欧阳詹诗:「南北风烟即异方,连峰危栈倚苍苍;哀猿烟水偏高处,谁不沾衣望故乡。」按《方舆胜览》载入福州,盖误。 折桂岭唐林藻与弟蕴登第,经此岭题诗云:「长记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而今折得两枝桂,又向岭头连影飞。」故名。一名「桂枝岭」,一名「泗洲岭」。宋元绛诗:「路盘云雨际,人在斗牛间。」上二岭在安乐里。已上三岭俱县北。 西岩岭岩岭巑岏,势欲凌空。宋章得象少时尝读书此山下。 密岭8梁江淹尝游其地。上二岭在上相里。 驻岭在新兴里。岭极高峻,路通崇安县。已上三岭俱县西。 柘岭在县西北雁塘里。界处州丽水县,以地多柘树得名。 白花岩在县北通德里。上有坐禅石,昔净空大士尝栖于此。 白马岩在大石里。峰峦秀拔,□出群山9。旧传尝有仙人乘白马至此,故名。旁有傅竹岩,宋祖秀实故居。上二岩俱县东。 七房岩在县东北大石里。岩有七层,泉一穴,形圆如镜,名「镜泉」。旧传泉与九石潭通。岁旱,祷之即雨。 查源洞在县西北新兴里,查溪之源也。绝壁悬岩,界崇安县。宋绍兴初设西安临江二寨于其地,以备寇盗。罗汉洞在县西南登云里。洞幽深平敞,旧有双石寺,废址犹存。 伏水石在县北安乐里。其形如狮,首尾爪距皆具,故又名「狮子石」。 石牛冈在县西南总章里。其石状如牛。 南浦溪在县南。源出渔梁山及柘岭,自县北折而东南,汇为大溪;复西绕学宫及县治前,至新溪合流;复转东南,萦纡环抱,堪舆家谓为之「玄水」。由是下接崇安、建阳大溪,合流以达于瓯宁西溪。 新溪在县西,源出百丈山。 江村溪在县北雁塘里。源出柘岭,转流与渔梁水会。 东源溪在县南孝弟里。源出西阳山,流至登云下沙桥。 南溪在县东大石里。自高泉流至锦江10。 前源溪在县西上相里。源出接登云里11下沙桥,至于古湫。 洪源溪在县西北招贤里。源出上相里梦笔山前。 石陂溪在仁和里。自大湖山流至总章里两岸。 临江溪在清湖里。源出新兴澄湖桥,流至观前。上二溪俱县西南。已上八溪俱流入于大溪中。 九曲沟在县东南。源出越王台侧,迤逦九曲,入日月池。 古湫潭在县南登云里。水极深,虽渔人亦不敢游泳于此。 白云潭在县东,即下陂渡。飞湍奔濑,至此深沉净莹。古有白云寺,石塔尚存。 凫绿潭在县西。当南浦、新溪二水合流处,以其色名。 龙背潭潭有巨石如龙形,高五丈,广十丈。一本云:「东有巨石数十馀丈。」二说不同。 巴兽潭左右皆石壁,北有石板,长三丈,高八尺。旧传尝有恶兽潜于潭中。上二潭在总章里。 九石潭在孝弟里西洋渡。深不可测,上列九石如狮子状。已上三潭俱县西南。 县溪诸滩将军山下滩。在登云里,滩势最险。 第洲滩。在孝弟里九石渡下,溪石低昂曲折,颇奇胜可观。上二滩俱县东南。 丘源滩。下抵巴兽潭。 塔岭滩。邑之水源悉会于此。上二滩俱在县西南总章里。 凤池在儒学后。相传尝有凤集于此。一本谓「在崇安县学后」。考之《崇安县志》不载此池,而《浦城县志》载之,盖记载之误也。 日月池在县南临溪二池,今名「湖塘」。以潴越王山泉,并九曲沟之水。旧传南方火位,凿此所以制火也。 瀑布泉在县北乐平里万叶寺后。自山顶泻下数百尺,飞溅寻丈外,若珠帘窣地,天下号为第三瀑布。 七星井在县四隅。相传晋郭璞所凿。 状元井在儒学明伦堂之西。相传宋章衡未第时所凿,后衡状元及第,因以名之。 天池井在乐平里焦山。清冽甘美。 石井在安乐里詹溪。 钵盂井在雁塘里小福罗山。已上五井俱县北。 岩谷井在大石溪渡。深不可测,内有龙湫。岁旱,乡人祷之即雨。 龙岭井水甚清冽。上二井在县南孝弟里。 双门井在高泉里双门山。 东山井在泰宁里。上二井俱县东。
3 建阳县
4 太平山在崇泰里。峰峦秀伟,峭拔万仞,县之主山也。 阑干山在崇文里,与武夷山相连属。山之半有石室,可居五、六十人。其下古木周列,如阑干然。上二山俱县北。 勒马山在三桂里,以形似名。下有洑洲,溪流回洑,沙聚而成洲。古有谶云:「睡龙金马出公卿。」睡龙谓洑洲,惊马即勒马山也。又谶云:「山之足,有溪田,水推去,出状元。」后洲田为水所推,邑人丁显登洪武乙丑状元,人以为应。 莲台山群峰环立,中有小山,突然如莲叶状。山足有井,水甚清冽,患眼病者汲洗之即愈。下有莲台、水月庵。12 庵山界建阳、瓯宁二县间。山高万仞,若云生其巅即雨,土人以为候。后唐时,处士石湖结庵其上,因名。今山麓灵济庙,盖祠湖也,其神像乃就山石刻成。山北峰有石,号「狮子岩」。岩之巅有灵泉,出石罅中,一脉甚微,旱不涸,潦不盈,病者饮之多愈。乡人往往扪石攀萝而上,架竹引之以代汲。南峰有石平整,号「龙坛」。坛上迭石为龛,中藏仙骨。 时山高五百馀丈,凡十三折始造其巅。相传唐末有虎衔小佛像置其上。天降甘露,双松连理,朱道人因结庵居焉。山之阳小山排列无数,堪舆家谓之「罗汉出洞」形。上三山俱在均亭里。 浮石山在兴贤下里。此山实溪中巨石。相传昔尝洪水,此山独不没,因名。已上五山俱县南。 东山雄壮秀丽。中一峰高出群山,名曰「妙高峰」。 横山与妙高峰相联属,下有灵应庙。上二山在县东三桂里。 赫曦台山云谷之东。山高万仞,四周峭峭13,绝顶平坦,云涛采翠,昏旦万状。宋朱文公游此,因命以今名。 西山宋蔡元定结庐山中,后理宗御书「西山」二大字表之,石刻尚存。昔人避兵,尝为寨于山顶。上二山在崇泰里。 龙湖山又名「湖峰」,山顶有石庵、石门、柴扉映带,前后又有双井,号「龙湖」。 高仰山山之巅若仰掌然。上二山在崇化里。 白塔山山巅有石,特立如塔状。相传尝夜有火明其上,故又名「天灯山」。下有龙岩洞,洞口有试心石,下有棋盘石,相传唐时有三女炼丹于此仙去。今龙济院所祀即此三女也。又有飞来石,在龙济院前。相传唐贞观六年,一石自空飞来,国朝洪武二十四年又有一石飞来,因名。 公裳山山色青润,巍然峙立,远望若人著公服状,故名。 廌山山形如獬豸,下有廌山书院。上三山在禾平里。 五龙山在□□里14。山五脉分峙,中有小山如五龙捧珠之状。 大潭山在县西隅。旧志,越王筑城其上以拒汉。史称吴王六千户屯大潭,即此地也。山势蟠屈,亦名「卧牛山」。重九日,邑人多游其上,又名「登高山」。 瑶峰山上有三济大师庵,水旱,祷之有应。 灵泉山其山高耸,下有泉水绕之,故名。上二山在永忠里。 翠屏山在三桂里。又名「罗汉山」。山势蜿蜒,下有芳洲远注15,考亭书院之前山也。已上十二山俱县西。 鼓角山在三衢里。三峰巍然鼎峙,状如鼓角,上有龙池。相传唐时一日雷雨大作,双龙堕池中,因大雨弥漫,乡人惧,禳之始退。县以闻,命立观祀之。后改为龙隐寺,雨旸祈祷辄应。 童子山相传宋绍兴间重修拱辰桥,落成之日,有仙童七人游戏桥上,寻飞升山顶,故名。 凤凰山山势如凤翔。上二山在同由里。 砚山在洛田里。其西有石,端平如案,上有二处微黑,隐隐若砚状,旁立方石,号书厨,相传汉仙人华子期师角里先生于此。一名「孔夫子案山」。山有泉,凡七穴,每穴之水,一掬则尽;既而复出,但盈坎而止,亦不溢也。 蕉源山在崇任德里。相传晋尹真人尝炼丹于此。道书谓此山为十三福地。《事林广记》谓为三十一福地。已上五山俱县东北。 武仙山山巅有石笋峰,高千馀丈。旧传有仙人武装跨于其上,今足迹尚存,深可寸许。石笋之北,有楼台石,层迭磊磈,望之如重楼复阁,故名。山之阳又有白塔岩,石岩如塔,故名。 九峰山其山九峰联峙。宋时有异人语朱文公曰:「龙居后塘,其先生归藏之所乎。」后文公卒葬于此。 毛虚漈山秀拔冠群山,登其巅者非扪石攀萝不能至。国朝永乐大水,山之源推一石16,宽平可坐五十人。上三山俱在嘉禾里。 集公山宋江侧尝结屋聚徒读书于此,忽有梧叶堕梁下,书「集公山」三字,侧笑曰:「此何义?」俄复堕一叶,书云「集诸贤于此,」故云;既又堕数叶,皆书「官」字。后侧与群弟相继登科,如叶祖洽、游酢、施述其尤显者。有小斋题名石刻,今不存。 龟山宋范元觊、江灏读书于此。按郡志:「二人读书时忽遇山神告之曰:『江君当有官职,泽流后裔;范君名虽成,未免于难。』后元觊登科竟殒于兵;灏历守三郡,享有寿考,子孙俱登科,世禄悉如神言。」山腰有泉脉如一线。上二山在北洛里。已上五山俱府城西北。 九台山在县东南均亭里。层峦迭嶂,如楼台状。 三峰山在书坊之前。 苍峰山一名「龟岭」。根盘绝壁,苍翠摩空。上有庵祀龚、刘、王三圣者,雨旸祈祷辄应。上二山在崇化里。 葛源仙山在兴贤中里。其巅有方石如截。相传元时,乡人葛兰翁樵于此,遇二叟奕棋石上,至晚,叟曰:「子盍归乎!」言既不知所之。兰翁抵家已三载矣。 洪山在兴贤下里。下即洪滩。 大同山其山雄峙,高千馀丈,上有瀑布泉。 画山高百馀丈,层峦峭翠,远观如画,因名。上二山在崇政里。已上六山俱县西南。 玉田峰在县西南兴贤上里。尖如削玉,高出云表。又名「美女山」。山之阳,宋魏掞之旧居在焉。峰下有龟山,山旧有寺,宋陈轩读书于此,及第后重游,有诗云:「山树似添新喜色,野猿犹听旧吟声。」 狮子岩在兴贤上里凌云寺后。山顶有石嘴悬出,类狮子状。下有龙洞,洞中有物,状类泥鳅,有四足,号曰小龙。岁旱,或得一、二迎以下山,即雨,俗因名其处曰龙湫。 白水岩上有流泉百馀尺,因名。 天湖岩上有井,其水清而莹。四时不竭,因以「天湖」名岩。上二岩在兴贤中里。已上三岩俱县南。 象岩在县西永忠里。以形似名。 桃源洞在县西三桂里。四面皆山,由小径入百步许,旧有小庵,植桃种竹,前后映带,俗号为「桃源洞」。洞口有井,泉清冽而甘。 松冈在县西永忠里。其上皆松树,风撼之若波涛声。 仁义石在县西崇泰里。二石对立涧旁。古木蔽亏,苍藤蒙络,奇峭可爱。乡人名其左曰「仁」,右曰「义」,岁时祀之。仙架石石方三四丈,厚五尺,平整如截。下有三小石鼎足架之,中虚可容十数人,相传唐罗仙架为游息之所。每风雨骤至,即闻石有鼓声。宋时因名其里曰「唐石」。去三步许,又有一石卓立端直,长五尺馀,人谓之「笏石」。 龙石石壁上有龙形,脊胁间有纹如火焰,长二百馀尺,非假镌刻,自然天成。上二石在县西北嘉禾里。 床石在县西南崇政里,溪涧中有石,平坦如床。 云谷在县西北崇泰里芦峰之巅。翠峦环绕,内宽外密,地气高寒。上多飞云,登者缘崖攀葛,崎岖数里,始到其上。宋朱文公爱其幽邃,因号「云谷」,构草堂名「晦庵」,以为讲道之所,自作记。庵今尚存。 宝盖洲在县北崇文里。按旧志:「王审知筑城立寨于此。一叛将据之,既而败亡,以其所窃宝盖弃溪中。后复为洲,入夜或发光彩。」 米洲在县东三桂里东山观前。俗传洲之沙高与路平,米谷必贱;低则必贵,因名。 油洲在县西三桂里。去考亭西十里许,名「瀛洲」。 龙舌洲在考亭溪中,沙汀涌现如龙舌状。宋立社坛于上。朱文公号沧洲即此。 洗马窟在朝天桥下沙洲中。邑人洗马于此。 交溪在县东南。其源有二:一出县之嘉禾里毛虚漈,经崇泰里而下,一出崇安县分水关合武夷九曲之水而下。交注于东山下,为一大溪。 油溪源出油岭。 锦溪与刘源坑水合。古有锦江17常于此濯锦,故名。国朝永乐间,洪水壅塞;景泰间,知县龙韬始浚通之。上二溪在梁东同油里。 武溪在县西嘉禾里。源出毛虚漈下,经崇泰里。 考亭溪在考亭书院前。源出麻沙、莒口二水,至是弯环五里,无滩濑声。 双溪在水南朝天桥下。源出嘉禾里,达于考亭,至此分为二支,会于交溪。永乐间,洪水右支壅塞。上二溪在三桂里。 徐墩溪在兴贤下里。源出五峰山,至此始通舟楫。已上三溪俱县南。 芹溪「芹」一作「勤」。在县东北乐田里。源自砚山而下,九曲缭绕,世传为第二十八福地也。 南溪在兴贤上里。穿岩渡壑,弯环而流,达于长湍。 玉溪在兴贤中里。源出陈源,达于长湍。昔溪尝有怪,陈胜以玉环投之,怪遂息,因名。上二溪俱县西南。已上九溪其水皆入于交溪,南流以达建溪。 莲湖在永忠里。方百丈,旧多产莲,永乐间淤塞。 赘湖在崇化里。乃溪之别派,因以赘名。 天湖朱文公母祝氏葬于湖之阳。上三湖俱县西。 水东潭一名「浮桥潭」。在东山观前,深不可测。相传潭之浒有天机洞,今莫详其所在。 九石潭在县东□□里18,上列九石,故名。 龙潭在县东北乐田里。相传昔有二龙潜其中,一夕见梦里之丘氏曰:「此地人众,当辞去。」翌日阴云四合,果有二龙飞升而去。 放生池在县治西隅双溪阁下,宋时凿。 大障山泉在永忠里。泉出山顶,清冽可疗病。宋绍兴间,太守虞翔有宿疾,饮之遂痊。 匙涧泉在三桂里资化寺前。一穴甚圆,田畦屈曲,辏之如匙。宋朱文公尝憩此,命以今名。上二泉俱县西。 汲古井在考亭书院西,其名乃朱文公所命也。
5 松溪县
6 尊师山在县治北。由县西北万山而来,盘回起伏,屹立县后,为县治主山也。旧传有何尊师者,修真于此,因名19。 石壁山石峭立如壁,高数十丈,县治前山也。下有龙潭,潭之上下皆石滩,甚浅;潭居其中,弥漫停蓄,深不可测。旧传尝有龙出没其间,岁旱祷雨多应,又谓之「龙井」。 湛卢山连亘东关、杉溪二里及政和县界。山形峭峻,常有云雾凝其上。唐《拾遗记》20、《九域志》并云:「昔湛王铸剑于此。」或云,欧冶子铸剑有号湛卢者,因以名山。 剑池。相传铸剑时凿石为池,以淬其锋。今山上有石井,恢廓如池,疑即此也。又有炉冶遗迹,及唐贞观中石刻尚存。 桃花洞,宋祥符间,县尹周公才祷雨获应,立祠其上;或云凿趾之日,有石洞发于西南隅,冽泉随涌流出,有桃花数片,因以名洞。 妙峰山峻拔霄汉,冠出群山。 七峰山七峰连亘回峦迭,上摩青苍。上二山在东关里。 东山在遂应场五里许。亦名「五家山」21。自趾至顶皆石,少树木,旧产银矿,有穿穴十馀,深邃盘曲,莫究深浅,取矿者必举火以入。 圆珠山在遂应场中。山高数丈,其顶圆净如珠,亦名「珠林山」。 南屏山在遂应场南一里许。峰峦横亘,乔木蓊郁,如屏嶂然。上有石狗,下有石龟,旁有石佛、石僧诸像。又名「石林山」。 石马山在遂应场北。山有巨石如马。已上八山俱县南。 中峰山众山之中,一峰卓然秀拔。唐景福中,有高僧曰行儒者,创庵其上。山有伏虎坛及塔,或时见祥光。 万山山周回五十馀里。或谓山所产之物万种,或谓山尝有万氏居之,故名。宋元丰初,有僧海照者结庵其上,故址犹存。上二山在县东皈伏里。 亭山在东关里。山势秀耸,下有石矼,旧立亭其上,因名。世传有头陀柯善者坐化于此,又名「柯亭山」。上有石矼,空洞深邃,中有流泉,大旱不涸,旁有修身岩。 皆望山在杉溪里。其山岿然高峻,登其巅,则环邑诸山皆在目睫,故名。 王认山在皈伏里。其山秀拔屹立诸山之上。宋益王昱22,由浙入闽,道经此山,识其奇胜而叹赏之,邑人因以名山。上三山俱县西。 鸾峰山在县东北永和里。山势峻拔,南接龙泉,北接南浦,周回三百馀里,旧传尝有仙人乘白鸾翱游其间,故名。上有古坛,东有龙井,乡中人祷雨多应。 筋竹山在县西北豪田里。上有石室,可容数十人。旁有古井,相传尝有异人于此修道,后仙去,今遗坛尚存。东岩有窍常干,岁旱祷之则泉出,以瓶盛之,俄而泉竭即雨。 南峰山在县西南杉溪里。其山耸出群峰之表。相传武夷魏、虞二仙尝憩于此。山旧有南峰亭,岁久而圮。天顺四年,道士章清源重建台宇于亭之旧址,名曰「瑞幡」。蕊花峰在东关里。峦峰稠迭,状如花蕊。石牛峰在遂应场西,有巨石如牛。上二峰俱县南。 化岩23在县北东关里。岩石五采纹相间,故名。旧传乡人祀马氏仙女于岩罅,俄而岩合,因立祠其上。前有三井及龙湫瀑布,祷雨常应。后有石鼓、石磨二岩,皆以形似名之。 宝胜岩岩有石室,前后有门,常有云气。相传吴道者尝居之,辟谷数年,一旦化去,不知所在。 瑞岩下有石室,可容三四十人。石上有黑纹如画丛篁之状。西边有泉迸出,下有石窦,昔僧西洲结庵其上。上二岩在县南遂应场。 灵应岩在遂应场东南。旧传有柴、胡二仙于此羽化。上有石棋盘,东有龙颈山,西有虎头石,前有飞泉三级。山之巅有小窍,常枯。岁旱,乡人祷之得泉,即雨。 百丈岩在皈伏里。旧传马氏女仙于此得道上升,峭壁间有马蹄剪尺痕。上有三圣井,又有石岗如陶成者,中不容一物。乡人祷雨或弗应,以木石投之随滚出,雷雨立至。上二岩俱在县东。 狮子岩在县西庆元里。以形似名。前有石室,其中一窍可三里许,仅容一人侧行。 史君岩旧记云:昔刺史王汝休尝收复此地,因以名岩。 香婆岩宋嘉定间,里人陈翁女,名大仙,自幼不醮,日以鬻香为业,有剩香辄焚之岩下;或依岩宿,数日不食,人视为痴,惟李五郎者独礼遇之。一日鬻香还,呼五郎,亟追至岩,已化去矣。因食其所遗饭,亦随以化。邑人遂名其岩曰「香婆」。上二岩在县东北豪田里。 回沙在放生池上。相传溪潭中回沙成阪,必有士人居首荐。宋时沙回者四,而吴岩天、李扶、李谧24、叶元皆领乡荐首选,人以为验。 松源溪在县南。一名「大溪」,源出浙之庆元县松源乡,经梓亭寨迤逦而下,出关口渡,合流抵政和县西津,接七星溪下建安东溪。 新坑溪源出庆元梓亭寨,经县皈伏里至新坑桥。 直源溪源出皈伏里花岩,东流至县南。上二溪俱会松源溪。 松峡溪源出东关里铁岭,至关口渡,会松源溪;又有乐平溪,源出遂应场,随入松峡溪。 杉溪源出庆元里上亓,南流至杉溪桥。 白石溪源出皆望山,西流出官桥。 渡头溪源出筋竹山,经永宁里,南过瓦墩。上三溪俱县西。 云溪在县北。源出狮子岩,南流至政和县界。 清泉溪25在县西北。源出筋竹山,东北经永和里,出波塘桥。已上八溪其流俱入松源溪。 放生池在县市南惠政桥东大溪之旁。宋时凿,今沦入于溪。
7 崇安县
8 黄石山县之背山也。 石龙山界崇安、浦城二县间。俗呼「石龙冈」。宋赵拚尹县时,尝于此祷雨赋诗,有云:「直上更无容足地,速回犹在夕阳天。」馀见浦城《山川志》。 济拔山其山有石坛如琢,飞瀑如玉帘,又有龙湫凡九穴,水极清,可鉴须眉。上三山在白田里。 银山在石臼、大浑两里之界,又名「金鸡峰」。 白石山在大浑里。山皆迭石,若楼台状。山巅有雷坛、石室及三井,旧传武夷白石先生居之。已上五山俱县北。 武夷山周回百馀里,其峰峦大者三十六,道书谓为「第十六洞天」。相传尝有神仙降此,自称武夷君。又《列仙传》:「篯铿二子,长曰武,次曰夷。」因以为名。二说不同。朱文公序26有云:「武夷之名著自汉世。祀以乾鱼,不知果何神也。山有枯查插石罅间,以庋舟船、棺柩之属。柩中遗骸,外列陶器,尚皆未坏。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蛮俗所居27,而汉祀者,即其君长;盖亦避世之士,为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也。今山之群峰最高且正者,犹以『大王』为号。半顶有小丘焉,岂其君长所居耶?」有小溪缭绕群岫之间,凡九曲。李左史诗:「溪流玉雪三三曲,山锁烟霞六六峰。」洪迈诗:「一溪穿空无澎湃,九曲度尽方盘纡。」 大王峰。一名「天柱峰」。昔有张真人坐逝于此山,亦号「仙蜕岩」。峰南一隅棱层三出,可编梯级而上。旧志:「昔魏王子骞与张湛等十二人隐于此山得道。峰之巅有古木、仙果、异竹、奇花、芝草之类。」李纲诗:「孤峰拔地与天通,为问仙人羽化踪,鸾鹤不知何去也,玉楼金锁白云封。」刘子翬诗:「隔竹斜阳泛小舟,朅来天柱访仙游,风声树杪栖笙鹤,云气峰头涌玉虬。」 幔亭峰。一名「铁佛嶂」。旧志:「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置酒肴会乡人于此。建幔亭彩屋,设宝座,施红云、紫霞褥,呼乡人为曾孙。」宋白玉蟾诗:「人间几度曾孙老,惟有青山自古今。」辛弃疾诗:「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陈梦庚诗:「山中别是一桃源,彩屋虹桥影不存。山下人痴犹自说,排檐原是武夷孙。」 仙鹤岩。峭壁上有绘鹤,霜翎朱顶,千古不渝。禅岩。又名「望鹤台」。昔有老僧坐禅于此,故名。 山羊岩。在大王峰之西,大小凡六七峰,时有仙羊见,又三曲亦有仙羊岩。 虎鼻岩。水中石有两窍仰吸如虎鼻。 狮子岩。其形蹲踞昂首,状若狮子。徐进斋诗:「山中弹压无豺虎,留得孤猿半夜啼。」 升真洞。在大王峰之东石壁上。谺一室中,雷文瓷缸五,盛仙蜕;其一置石窑中,窑口狭束不可出。洞前悉以黄心木纵横为栈,若可通往来者。其上又一穴,横插双木为桥。桥之西壁别开一罅,中有香炉、药瓿之属,可望而不可即也。洞下直裂一隙,其旁有鼎炉,号「丹炉石」。白玉蟾诗:「得得来寻仙子家,升真洞口正蜂衙。一溪春水漾寒碧,流出红桃几片花。 投龙洞。在大王峰绝顶。洞门小而直下,垂绠百尺,乃可至水。宋朝屡遣中使投金龙玉简祈雨于此。旁有天鉴池。 大小观音石。二石对耸。其巅草木苍翠,有宝冠螺髻之状。 兜担石。一名「赌妇岩」。古记云:「昔有娶妇者,与仙人赌而随其去,遗下兜担,化而为石。」下有常庵及蔡杭书堂。 水光石。在溪头。已上俱在一曲。 铁板嶂。在大王峰之右。 三峰。其峰森秀,中者尤高。 玉女峰。亦名「三娘石」。三石差肩而立,其色红润,望之有姝丽之态。下有妆镜台、仙冠石。宋辛弃疾诗:「玉女峰前一棹歌,云鬟雾髻动清波。」蒲心泉诗:「玉女亭亭拥雾鬟,此心如雪照清湾,愿将一曲秋溪水,洗却人间脂粉颜。」 马头岩。状如勒马。 凌霄岩。 仙猿岩。 虎啸岩。在玉女峰侧,草木丛茂,上有崇真庵,后有南山书堂。宋蔡渊并弟沉祠堂在焉。宋李纲诗:「昔年老虎啸幽岩,千里清风皱碧潭。岩上如今无虎迹,一林花雨落毵毵。」 题诗岩。在溪畔,诸名贤多留题。又四曲亦有题诗岩。蔡沉诗:「四曲游人欸乃歌,旧矶千古老渔蓑。题诗岩下人来往,春雨年年长绿莎。」已上俱在二曲。 张真君上升峰。一名「紫岩峰」。 车钱峰。古记云:「圣姥常鞭牛,以车载钱于此。」因名。上有白玉蟾丹炉。 升日岩。下有金光石。 小藏岩。下临深潭,上亘绝壁,半岩数处谺断,其间或插木架板,望之如栈,中开数室,内有器,圆者如斛,方者如笥,又有如盘,如杵之状者。古记云:「昔有仙鸡栖鸣其间」,故又名「仙鸡岩」。其侧有船,架于岩之半壁,亦名「仙船岩」。翁彦约诗:「西溪缥缈接明河,鼓棹仙人泛玉波。却御长风天上去,虚舟千古插嵯峨。」 仙馆岩。半岩有石室,其间几案具在,盖仙家翰墨之馆。一名「仙学堂」。李仲光诗:「天人异所禀,事物皆生知。强名仙学堂,此语将谁欺?我欲借尺地,虚檐敞茅茨,琅琅诵玉章,勉力探希夷。」 水乐石。有琴瑟之韵。 试剑石。旧志云:控鹤仙人试剑于此。石分为二。 会仙石。方平可坐二三十人。已上俱在三曲。 宴仙岩。与钓鱼台相对。 李仙岩。 大藏岩。下际深渊,岩石罅中有仙骨数函。乡民遇旱则就船以为梯,连属而上,取仙函奉以祈雨。鸡窠岩。在大藏岩之半壁,有洞穴外狭内宽,木纵横其间,如鸡窠然。古记云:「有仙鸡鸣于此岩之上。」翁彦约诗:「仙人清磬读黄庭,长听金鸡半夜声。一夕都随黄鹤去,满窠明月白云生。」 云岩。岩之半有石室,可坐百人,匾曰「云岩庵。」 仙机岩。半岩有石室,机杼犹存。白玉蟾诗:「织就霓裳御冷风,玉梭随手化成龙。天孙归去星河畔,满洞白云机杼空。」翁彦约诗:「辛苦支机耐寂寥,肯同嬴女只吹箫。金梭昨夜成龙去,上与天孙织绛绡。」 钓鱼台。国朝苏伯厚诗:「仙子何年把钓竿。古台依旧势岏。严陵老去能游此,不住桐江七里滩。」 拜章台。上平坦,有香炉,浑然天成。已上俱在四曲。 大隐屏峰。其峰夷上锐下,拔地峭立如屏,武夷精舍在其下。陈梦庚诗:「大隐屏前风月闲,何人手种万琅玕,深深五曲东流水,合作千年洙泗看。」 接笋岩。一名「仙接石」。状如笋立,其半有痕,如断面复续。 玉华岩。 罗汉石。以其顶髡骨露,故名。 天桂石。尖秀如琢成。旧志云:「昔魏王于此上升。」下有更衣台,平正如几。已上俱在五曲。 三层峰。三峰鳞迭,斜依云汉。每旱暵欲雨、则先出阴霾,欲霁则开豁,远近视以为候。仙掌岩。岩面三处石纹红润如掌,有瀑流,界于仙掌、仙馆二山,直下千尺。顶有崇真馆,下有仙浴堂。白玉蟾诗:「仙子扪萝上翠崖,岩头旧有炼丹台。至今石上留仙掌,十指春葱渍绿苔。林君用诗:「汉武升遐几度春,金茎事迹总无闻。悬崖更不承朝露,空印纤纤十指纹。」陈梦庚《仙浴堂诗》:「神仙无垢骨犹香,底用山间开浴堂?我欲从之三洗髓,骑鲸散发水云乡。」 石堂院岩。亦名「陷石堂」。宋天圣间,一夜大雷雨,院东白面岩开剥,一巨石飞下,覆压院宇五十馀间,陷没成潭,人罹其害,惟僧居仁及行者得免,云有人掖之以去。今石崖横绝,仅可容足,转千馀步,则地势平旷,种桃满原,人号「小桃源」。后有刘炝祠堂。白玉蟾诗:「高僧参透赵州禅,拔寺移归兜率天。天圣四年二月朔,一宵雷雨撼山川。」 响声岩。其中空洞,人笑语则谷应。 仙迹石。与仙掌岩相对,有脚膝痕。李左史诗:「当时天姥立溪边,石上遗踪见宛然。笑杀茂陵缑氏迹,只凭方士口中传。」已上俱在六曲。比廊岩。广袤连属,如廊庑然。 猴藏岩。 铸钱岩。有石梯棱层。 城高岩。山形高峙,长亘五十馀丈,若城壁然。 上水龟石。已上俱在七曲。 鼓楼岩。岩间有楼,其下四楹,有路可以攀援而上。旧记云是仙家鼓楼。旁有鼎灶。叶梦鼎诗:「鼓楼岩下鼓楼开,举世邯郸梦未回。安得老鳖俱唤起,万人醒眼上山来。」 天壶岩。在鼓楼岩之侧,中有道院。 下水龟石。 猫儿石。伏于山巅若猫然。 鼓子石。两峰屹起,一峰旁有石如鼓。 絪縩石。石纹缕络如卷丝状。 大小面石。两石相向如人面。 鱼磕石。 将湖石。已上俱在八曲。 灵峰下有玄都观。 灵岩。又名「风洞」。两石相倚,长数十丈,中一罅窥见天光,隐隐如线,谓之「一线天」。石洞中可坐十数人,谷口创门,朱文公题匾曰「灵岩」。徐进斋《一线天诗》:「石上烟消绿藓斑,几人车马此盘桓。谁知一线通天处,照见人心万古寒。」 白云岩。半壁如有白云之状。 钟模石。隐然如钟。 三教石。 香石。 大小廪二石。卓立如仓廪。元詹先野隐其下,名「廪江之滨」,即此地也。宋陈梦庚诗:「白石青霞为岁计,佳肴旨酒出仙壶。侵天有廪无支遣,岁恶还能赈贷28无?」 鸟石。紫清真人尝炼丹其下。已上俱在九曲。 换骨岩。在幔亭峰北,中一岩室。平广可六、七丈。室前路断数尺,旧有黄心木为桥。迄今不坏。室中有四柱楼一所,如世俗庋阁。上列置蜕函,函中仙蜕皆质小而红色。世传方外之士得道尸解者,皆于此换骨云。元萨天锡诗:「千丈丹梯万丈岩,天开地辟鬼神劖,夜光玉气横溪过,多是神仙换骨函。」 唐刻石。在换骨石下。唐明皇遣使封名山大川,登仕郎颜行之刻石以记。三姑石。三峰并峙。相传秦时有三女游于此,因化为石。李纲诗:「风舞芳林鬓脚垂,朝云行雨湿仙衣,不知当日缘何事,化石峰头更不归。」安麖诗:「雾鬓烟鬟旁佛梳,老翁指点说三姑。娉婷不嫁非无意,谁是人间大丈夫?」已上俱在山之北。 齐云峰。高出霄汉。顶有圣者庵,时见灯光。 水帘洞。在县南九曲上流。一崖高插,有瀑布状如垂帘,高可七、八十丈。又名「唐曜夫岩」。 毛竹洞。亦在九曲上流,遍生毛竹。唐李义山诗:「只得流霞泛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翁彦约诗:「毛竹连云路欲迷。洞门深锁落花迟。曾孙几度春风老,未了仙人一局棋。」已上俱在山之南。 峡山溪回石东29,堪舆家谓为县之水口山。上二山在会仙里。 竹湖山在丰阳里。下有天湖及慈惠庙。已上三山县南。 登高山在县治水东之左山。重九邑人登高于此。山之南有官山,前巨石临溪,其首左顾如龟形,右有铁砧山。 席帽山在官山数里,县之前山也。其侧有金鸡山,一名鸡笼山。山半石上有巨人迹及马蹄、拄杖迹。 起贤山仙洲山之支陇也。起于平村,有茂林修竹。刘屏山、朱文公尝集于此。 屏山三峰森立,中一峰最大如翠屏然。宋刘子翬世居其下,因号「屏山先生」。 拱辰山三峰雄伟,宋少保刘民先常讲学于此。 仙洲山山有两峰,一尖一方,山顶有棋抨石。旧传:尝有仙奕棋于此,樵者过而观之,及奕终而斧已空矣。因名「斧空石」。 仙亭山旧传有仙居焉,下有天湖。 啸天山一陇横亘平远。 大王山 龟山以山形似名。宋胡定国30世居其旁。上七山在外五夫里。 薰山31 寨山上有石马。五季及宋皆尝立寨于此。上二山在从政里。 寂历山在上梅里。 百丈山在建平里中庵,乃马氏三女修真之地。刘屏山、朱文公、蔡西山每登临于此。 石磴。文公诗:「层岩俯深幽,微径忽中断。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 石台。文公诗:「出谷转石棱,俯身窥木末;夕眺岚翠分,朝跻云海阔。」 瀑布。文公记:「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又诗:「岩巅出飞泉,百尺散风雨。空质丽睛晖,龙鸾共掀舞。」 小涧。文公诗:「两岩交翠阴,一水自清泻,俯仰契幽情,神襟顿潇洒。」 山门。文公诗:「置屋两三间,巧当奇绝处。峡束百泉倾,涧激回风度。」 西阁。文公诗:「借此芸窗眠,静夜心独苦。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已上俱在百丈山,号为最胜。通上十四山俱县东。 西山县治之右山也。山上有庵,庵内有井,其泉盛暑愈甘冽。白塔山其山高插云表,陟其巅,则闽之山川皆隐约在指顾间。中有云岩洞,洞前有试心石,下有棋盘石,又有龙济道院,乡民祈祷颇著灵响。山之左有笔架山,三峰秀耸,如笔架状。 回龙山中有了空禅师所建佛寺。上二山在周村里。已上三山俱在县西。 马鞍山以形似名。 金笼山上二山在吴屯里。 铜钹山见浦城县《山川志》。 岑阳山上二山在石臼里。已上四山俱县东北。三髻山三峰鼎峙,状如螺髻,巍然为万山之宗。相传有神仙居焉。 金印铜鱼山上二山在县西北石雄里。 寿鹤峰在会仙里石门院之右,俗呼「寿鹤尖」。 灵龟峰与寿鹤峰对峙。 芦峰在丰阳里。其山最高。朱文公、蔡西山、江德动每游其间。 青鸾峰在芦峰之西北。其旁有白马峰,又有油幢峰。上四峰俱县南。 五峰曰金鹅。形如双屏,绝顶有仙坛、仙井、棋盘、插剑迹,又有石室,中存仙蜕。此峰绝顶,人迹罕到,曰莲花,以形似名;曰清湖,在诸峰之中,山顶有雩坛,为乡民祈祷之所,有石洞,风出其中,名曰「风洞」;曰石畲,势亦雄秀;曰廪,圆耸如廪,古谶云:「山前却是宰臣家。」宋翁挺居其下。因号五峰。 双峰两山并立,夜或有光见其上。 隐屏峰方正如屏,上有隐仙岩,其顶一峰樵采所不至;岩之上有仙坛,平广可十馀丈,宋刘书堂在焉。上三峰在五夫里。白石峰在从政里。已上四峰俱县东。 文笔峰在儒学前之右,尖耸如卓笔。 马顶峰在黄柏里。古谶云:「马顶峰前宰相家。」 超峰在黄村里。上三峰俱县西。 状元峰俗呼「插破天」。 腾云峰旧有三女仙居此,俗呼「三姑峰」。 白云峰在大安水口。山旁一石如人形。上三峰在县西北石雄里。 小源岭 柯岭 檀香岭昔邵、汀寇作,乡人立寨于此。 枯树岭 蕉岭抵上饶界。昔尝置寨于此。上五岭在县北大浑里。 南源岭在县南□□里32。 梅岭岭极高峻,行者病之。邑人丁希作亭于其上,以便憩息。朱文公诗:「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晓磴初移履,寒云欲满襟。玉梅疏半路,犹足慰幽寻。」 崇岭上二岭在籍溪里。 中峰岭在上梅里。清泉岭在下梅里 黎岭刘子翬《双峡桥记》云:「溪之东屹然而高者曰『黎岭』。建之望山也。」即此。岭之路旧为通衢,依山而险隘,行者病之。元延佑五年,县尹夹谷山寿,命工火其石而凿之,遂为坦途,建安翁植为记。又半里许亦依山为路,久而圮于水。国朝正统三年,邑人暨孟舟捐资修甃,人以为便。 紫岭以土色名。上二岭在五夫里。 西坑岭界内、外五夫二里之间。已上七岭俱县东。棠岭在黄柏里。昔尝置寨于此。 温岭即今营岭。延亘数里,五代时立镇于此。郭璞《行程记》谓:「此处山水极奇,六百年后当为锦绣地,且出状元。」 牛轭岭上三岭俱县西。 东岭在县东北吴屯里。 佛岭相传五季时,有水藏菩萨托称徐氏,以钓隐于此。因名。 小浆岭 大浆岭33左有萼司徒庙,右有定光佛庵。 黄泥岭 南岭 查木岭 梨木岭 分水岭界于江闽之间,乃八闽第一山也。二水发源其下,一入江西界,一入福建界。岭有铭镌于岩石上。有五显祠及大安关。朱文公诗:「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已上八岭在县西北石雄里。 百花岩在德星桥之左。旧多亭台花卉,为邑人游赏之地。 瑞岩在吴屯里。有扣冰古佛庵。刘子翬诗:「古侠风雷双剑在,夜龛钟梵一灯明。他时净社如容我,竹几蒲团寄此生。」 百丈漈新井祷雨多应,俱在瑞岩。 将军岩。在瑞岩绝顶,旧有三神人隐于此,即今义武庙所祀是也。又有石室,旧传有双剑藏其间。 伏虎岩。在瑞岩院侧,扣冰古佛尝于此驱驰猛虎34。黄洋岩在石臼里。有龙井,乡人祈雨诣焉。又有万丈漈 桧岩在□□里35。上有三峰,苍桧郁然弥望。 白花岩在大浑里。岩半一石屹然当道 登者扪之,则其石如欲坠然,俗呼「试心石」。又有龙井,相传中有神物,祷雨多应。 望仙岩与白石山相对。已上六岩俱县北。 九井岩岩有九井,其泉下注,如更漏然。紫云岩上有庵曰「天然」。 陶真岩昔仙人李陶真尝于此修炼,丹灶尚存。上三岩在县南建平里。 将军岩相传南唐二将既克闽,弃官隐于此,故名。上有将军井。 北岩上有庵,每静夜,雷声隐隐出于岩穴中,平地殊未闻有此。上二岩在五夫里。 西岩在从籍里。岩间有瀑布,旁有观泉亭。已上三岩俱县东。白叶岩在县西五里。昂首蹲足,堪舆家谓之「朝天狮子」。 石龙云虚二洞在县东下梅里。岩穴幽邃,旧传有神仙居之36。 金鸡石旧记云:「宋崇宁间,有二金鸡翔集其上。上有瀑布,下有龙井。相传井物居之,祷雨多应。」 张原石宋宝元、康定间有二蛇见,身若松鳞,人见其异,相与立龙祠于其处,祷雨多应。上二石在石臼里。 笏石在大浑里寺溪。 腰带石在吴屯里溪中。石长三丈,萦绕山腰,水涸则见。上有纹斑驳,隐然若腰带。已上四石俱县北。 试剑石在县南建平里。石有剑痕,相传尝有异人斩蛟,试剑于此。 鹅笼石在县东五夫里。 仙人石在县西黄柏里。石东北隅有窍绕石而出,攀拿而上,方可至其顶,有石室隐仙骨数函。 师姑洲在黄柏里。古有尼寺,因名。 浯洲在将村里。上二洲俱县南。 压衙洲在县东。其洲高于县治,故名。 黄龙洲在县西黄柏里黄龙溪中。 天湖在县东五夫里仙亭山下。又丰阳里竹湖山亦有天湖。 大溪在县西四隅里。其源有二:一出于石臼里岑阳瓯岭上,寮竹、同历、济拔等处,至吴屯里纳新丰、浴冰二溪,至大浑里纳寺溪,直抵林渡,是为东溪;一出于分水岭,经大安村至第四渡,会温林寨、竹山观音寨之水,至石雄里,支分入陈湾陂,由县西而下,其正流直抵林渡,是为西溪。二溪会于林渡桥下,过压衙洲,歧而为二,复合于洲尾,绕县治之左流出继贤桥,至望仙桥纳下源溪,又下纳潺溪;经赤石,则西纳高苏陂诸水,东合梅溪渡之水;经武夷,纳九曲溪及陈石二溪,出峡潭至黄亭,又东纳岑陂之水,西纳下陂之水;由是下抵建阳,以达于瓯宁西溪。 新丰溪源出金井坑,经吴屯下旸谷。 浴冰溪源出瑞岩下旸谷。旧传古佛尝扣冰浴于此,故名。 寺溪源出吴屯里小东岭,下会小寺水,经寺口会旸谷水。 东溪 西溪其源俱来自县之西北。 下源溪源出到水坑,至此入大溪。 潺溪源出上梅里冯源,由东坡桥下入大溪。 高苏陂源出黄柏里,由长滩下纳浆溪;至黄龙溪又纳棠岭之水,出赤石尾入大溪。 浆溪源出石雄里陈仔洋,接长滩。 梅溪源出五夫里西坑岭,别为内外白水,过白鹇岩而复合,经上梅而接下梅牛皮滩之水,至梅溪渡,入大溪。 九曲溪源出周村里大源山,出曹墩,合周、杉二溪,至黄村溪,达武夷九曲;出石鼓渡入大溪。又有柘溪,源出西坑,下左衢十里许,入九曲溪。 岑陂凡四源。曰籍溪,源出梨岭下;曰潭溪,源出拱辰山,合籍溪;曰瞿溪,源出梅岭,合众流至此,始与籍溪、潭溪合而西,过聚洲转而西南,又与黄石等溪合;曰黄石溪,源出柳源下游畋等溪,经岑陂而至于黄亭也。 下陂源出黄沙桃枝,而合于下陂,由黄亭西溪而入大溪。 萍潭在县北石臼里,两畔岩石相薄,水由岩口斗泻而下,激为盘涡,工师泛木至此,多没潭底,莫能出。 澄波湾潭在县治之左。 碧潭在县东北吴屯里,又名「镜潭」。天将雨则潭先涌波,人以为候。 马审潭在县东南五夫里金鹅峰之阴。 龙潭在武夷东南,二溪合流汇而为潭。旧传有神物潜其中。 百丈漈在县四隅里双溪。 飞鹅漈有巨石裂为三岩。又有九井,其圆如斧,岁旱乡人祷焉。 大小二漈并飞鹅漈俱在大浑里。上三漈在县北。 白鹇漈在县东五夫里之白水。 金斗源瀑布在县东从籍里。 密庵瀑布在县东南外五夫里。 县溪诸滩压衙洲滩。在县治左澄波湾潭上。 师姑洲滩。在黄柏里。 磨滩。其流浚急而旋绕,有若磨之转然。 马敞滩。 界福滩。上二滩在新阳。 赤石滩。以地名。 三姑滩。 双门滩。上二滩在三姑石前。 曹峰滩。在曹峰溪口。 洋淙滩。在程村。上八滩在会仙里。 大滩。在丰阳里铁山。溪狭而浚急,石露而岏。已上十滩俱在县南。 放生池在县治东。自澄波湾至溪光亭下,禁捕鱼。 瑞应泉在瑞岩寺殿后。澄澈可爱。 白圭泉在县治西贞节坊之西。清寒可鉴。 甘泉在县东北吴屯里。味甘而冽,冬夏不涸。 欧岭井井有数眼,中广外狭,深不计寻丈。 西漈井上二井在石臼里。 许塘井在大潭里高山之巅。井不甚深广,而不以旱涝为盈涸,上有龙君祠,乡人遇旱则祷之。祠左右多蜂,有不敬者辄遭毒螫,殆神守也。已上三井俱在县北。 西井在县治西。 西坡井在仁义坊。 丁公井在贞节坊。 营岭古井在兴贤坊。泉冽而盛。已上三井俱县西。 高禽龙井在县西北石雄里。源谷清辽,其上恒雾气氤氲,祷雨辄应。 葡萄井在县治西南美俗坊。
9 政和县
10 黄熊山在县北,县治主山也。相传山尝有熊见,故名。堪舆家谓:「此山形如展旗,而无奇峰峭壁,是无剑戟森布,非武也,特文人之旗耳。」故又名「文旗山」。上有白云精舍,下百步许有福庆堂。 文笔山在县南□里37。奇峰秀拔,如笔架状。 铜盘山在县东感化里。高数千仞,非攀萝扪石不可得而升。相传胡仙姬尝炼丹于此,丹成上升,遗铜盘山上,人有欲持去者,遂化为石。山之上有飞升岩,下有龙井。 望浙山在县西长城里。一名浙山。其势拔地摩天,常有云气冒其上。世传古有大鱼姬者,授控鹤仙人丹诀,修道于此,望见白鹤从括苍飞来,喜曰:「浙仙来矣。」遂乘鹤升。山上有池,遇旱不涸。宋季范汝为作乱,元季红巾寇乱,邑人避居其上,全活甚众。 筹坑山有天柱峰、狮子岩、罗汉岩、将军岩、屏风石、葫芦石、石室、龙井。又有岭亦名「筹坑」。又有圆照庵,庵前有圣水,凡三石井,中一井外狭内广,深不可测,旧传神龙所居,遇旱以铁石投之,雷雨立至。旁有泉一穴,清甘可饮。昔有双牛斗其畔,见者以石击之,牛奔入穴,雷雨遂大作。 池栋山岩壁峭耸,横截溪流,如屋栋然。下有两穴,以泄东池之水。上二山在县东北政和南里。 佛字山一石上有纹成「佛」字。 九蓬山其最高一峰曰「龙马」,宋孝、光二朝间,龙马生马38。上二山在东衢里。 南禅山在□□里。峦峰奇秀,上有龙井。 奖山在东平里。其山峭拔入云,山顶凹处,有田百馀亩。唐僧玄奖创庵其上,元僧惠空复创庵于其东。又东梅有女子,因旱凿山引水,以溉东梅之田,乡人亦创庵祠之。山有观音岩、石柱岩、白牛岩、石龙洞、双门洞、葫芦潭、七圣潭,皆称奇胜。已上四山俱县西北。 洞宫山道家谓为三十七福地。其山重迭九峰,状如莲叶,又谓之「九莲峰」。相传古有魏、虞二真人于此修炼,丹成上升,因号「魏虞洞天」。 翠屏峰。在洞宫山。石壁峭立,草树蓊郁,若屏障然。东西二宝台峰。在翠屏峰之南,其西有魏、虞二真人宫,旁有洞宫禅院;院前有飞升坛、香炉峰、巨幕岩、观音岩、罗汉岩、狮子岩、莲花石、石笋、石龟、丹室,世号十奇。 芝山岩间有石如龙,下有会仙庵。上二山在政和西里。 大风山在感化里。岩峦秀拨,绝类庐山五老峰。山有石室,相传古有赵元琦者,授控鹤仙人丹诀修道于此。尝云不畏大风则大山可登,故名。其左为观音岩,右为罗汉洞。又有宝剑庵。庵前有石井,灵物居焉,岁旱,则乡人往祷之。上三山俱县东南 满月山在县西南□□里39。山峰圆莹,若满月然。上有石坛,世传顾思远炼丹于此,飞升而去。 飞凤山一名「正拜山」,一名「皇华山」。元至元间,建宁路管军总管黄华叛,号「头陀军」40尝立营于山之上。 莲花峰在县东感化里。峰峦高峻,紫翠重迭。下有护国禅师院。院西庑外有宋朱良材墓熹之祖也。元季邑人张以仁、魏伯坚卜筑峰下,而谢坤、孙蕴馀应皆从之游,人称「山中五凤」。 虾蟆峰在县西东衢里。宋淳熙初,人闻其上有仙乐音。祷雨多应。 釜銎岭 虎啸岭上二岭在县南东衢里。 黄岭 俞岭 石豹岭上三岭在县东政和南里。 山表岭 姥岭 逃奴岭岭之名,不知何义。旧传诗云:「忆昔炎刘法网疏,季生当醢却佣逋。至今犹号逃奴岭,簇簇人家谁姓朱。」盖借用汉季布之事也。上三岭在东平里。 常思岭在长城里。已上四岭俱县西。 西门岭 金竹岭 秋竹岭上三岭在政和里 鹤都岭在感化上里。 和尚岭在感化下里。已上五岭俱县东南。 白鹤、 白狗二岩与松溪县湛卢山联属。相传魏、虞二真人尝携鹤与犬游此山,故名。今岩之南有万松庵,北有会龙庵,皆在山顶,极为清绝。 南安岩在县西长城里。有石室方广数丈,中有马仙祠。 硘坑洞41在县西长城里。洞据岩崖石壁之间,其中宽广可容百馀人,邑民遇寇乱,多避于此。 天柱石在县东政和南里。方广数丈,高数十丈,上下大小如一,望之若柱焉。 七星溪在县治前。发源铜盘山下,经感化、东衢、长城三里,迤逦西流,南会浴龙溪,西会东平溪,自是三溪合为一大溪,下接建安东溪。 浴龙溪发源九蓬山下出考口。 东平溪发源奖山,出常口,受松溪之水,至西津,会七星溪。又有东梅溪,源出师姑圳,入松溪。 山表溪其源有六,分为二水,西流入瓯宁县界。 苦竹溪在县北。源出苦竹岭,自北而南有十里滩。 下元溪在县西南。源出筹岭,至蛟龙潭与李洋水合流,入双涧溪。 双涧溪在县东。源出西门岭,自东而西,至赤岩寨口折而东流。 和溪源出西表岭,至放生潭桥,折而东流。 淳江溪源出峡头,东流。已上五溪俱东流入宁德县界。 放生池在水南考口溪侧,其上有亭。 定漏泉在县治东南下药山下,一穴涌出,冬温下冽42,色清而味甘。阴阳家取以定铜壶刻数,毫厘不爽。
11 寿宁县
12 镇武山在县治北。 翠屏山在县治南。 丛珠山在县治东。 天马山在县治西。 板仙山祷雨多应。 香炉山 高山 小托山 大蜀山上五山在县坊隅。 官台山 渐山 孤长山上三山在福安里。牧童山 紫翠岩山 白岩仙山 基德八仙山 仙人迹山 佛漈山 古鼎山 百里林山 东山 立茂山上十山在政和里。 溪头岭 弹子岭 章坑岭 杨梅岭 黄客岭 清源青竹岭 车岭 九岭 东门岭上十岭在县坊隅。 石虎岭 新峰岭 花岭 大同岭上十岭在福安里。 西表岭 俞岭 虎阱岭 芹洋岭 尤溪岭 小东古鼎岭 官田岭 立茂岭 黄奇岭上九岭在政和里。 蟾溪在县治南。发源大蜀山,下经县东流至福安县以入于海。 茗溪源出高山。北流入蟾溪。 源底溪源出青竹岭下,北流,会祭头入蟾溪。 南溪在县南。源出紫翠岩,迤逦流至福安县入于海。 平溪在县北。源出西表岭,东流。 尤溪在县东。源出虎阱岭,东流。 丹溪在县东。源出芹洋岭,东流。 九岭溪在县三图。源出大所,东流。上四溪俱入南溪。 铁梗溪在县东。源出东山下,会杨梅洲溪,经东溪头双港,至福安县入于海。 上地溪在县北。源出百里林山下,入杨梅洲溪。 渔溪在县东。源出立茂山下,南流绕花岭至福安县入海。 犀溪在县东南。源出佛漈山,东流入官田场、龙潭溪,至福安县入于海。 龙潭溪与犀溪同源。 禾溪在县西。源出牧童阪山下,至溪口,经福宁州入于海。
13 校 注
14 1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信溪」。
15 2 「矹」为「矹硉」之误。
16 3 《浦城县志 山川》作「船山在永康里,距城四十五里」。
17 4 「处」指「处州」。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通处州之龙泉。」
18 5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大姥山」。
19 6 梁普通六年,江淹任吴兴令,时属东扬州。改浦城为唐天宝年间事,江之《赤虹赋》及《青苔赋》均在邑时所作。见嘉庆《浦城县志》。
20 7 《汉书 朱买臣传》颜师古注:「泉山即今泉州之山也。」按颜师古时所谓泉州,指今福州。景云二年改名闽州,而于晋江县置泉州。今之泉州及福州均有泉山,它处亦有以泉名山者,未知孰是东越王所保之泉山。
21 8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蜜岭」。
22 9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夐出群山」。
23 10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自高泉里流至锦江」。
24 11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登云里」。
25 12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上有莲台、水月庵」。
26 13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四围劖削」。
27 14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在崇泰里」。
28 15 据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注」应作「诸」
29 16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山之源推出一石」。宜补「出」字。
30 17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锦江」作「锦工」,应据改。
31 18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九石滩在县东」,亦不详何里。
32 19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蹲狮山「形似狮子之蹲足而坐,故名。旧传元索翁者修真于此,俗又谓之尊师山」。
33 20 《拾遗记》为晋人王嘉所撰,非唐时书。
34 21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吴家山」。
35 22 南宋德佑二年正月,文天祥尹临安今杭州,请以二王镇闽,不从,及元兵迫至临安,徙封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本志「昱」为「昰」之误。
36 23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及康熙《松溪县志 山川》均作「花岩」。
37 24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李怿」。
38 25 康熙《松溪县志 山川》则作「清泉溪」。
39 26 朱嘉原题为《武夷山图序》。
40 27 一本作「夷落所居」。
41 28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赈贷」。
42 29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溪回石束」。
43 30 「胡定国」应为「胡安国」之误。
44 31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董山」,而雍正《崇安县志》不载。
45 32 按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于南源岭、崇岭、梅岭下注:「上三岭俱籍溪里。」
46 33 按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与雍正《崇安县志》俱有小浆岭,无大浆岭。
47 34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驱役猛虎」。应改「驰」为「役」。
48 35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去县二十五里」。
49 36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相传有神物居之」。
50 37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在县南八里许」。
51 38 据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道光《政和县志 山川》应作「龙马生焉」。
52 39 嘉靖《建宁府志》作「在县南十五里」。
53 40 道光《政和县志 山川》:「黄华于元至元十五年冬,集建宁括苍盐夫及畲民妇自称许夫人抗元,众三万侵建宁,旋由完都招降,以平陈吊眼功授建宁路管军总管。至是复叛,众十万,剪发文面,号『头陀军』。」
54 41 道光《政和县志 山川》作「坑洞」。
55 42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冬温夏冽」,「下」应改为「夏」。
URN: ctp:ws544059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