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福州府志萬歷本

《福州府志萬歷本》[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潁睾臒執筇澹奈漵型紓堇豢砷榧停:猶仄湟歡�!
2 城外水
3 城外之水,大海在其東。閩東界有江曰馬頭,在城東南五十里,[HT6SS]閩縣之極南界。納西北眾流入於海,風濤凶湧,中有巨石焉,如馬首狀,隨潮隱見,舟行必戒避之,故名。[HT6SS]明林世璧《渡馬江》詩:「水色西來若畫屏,長江一帶抱沙汀。扁舟日暮乘流下,疑是秋風過洞庭。」曰馬瀆,在城西北百餘里,侯官極北界。納延、建、邵三郡之溪,江之最上游也。
4 由馬瀆而南,分派為二:自北而東者,歷岊山,南至於洪山,又東南至於鼓山,其江曰石岊、曰南台明王恭《台江》詩:「無諸古城外,潮滿合沙洲。賓從留鬃馬,壺觴度採舟。山回川月夜,猿哭海雲秋。寂莫屠龍事,台江空自流。」曰濱、曰大定、曰西峽,[HT6SS]宋林亦之《峽江》詩:「白鹿山頭雲欲頹,峽門灘下水如雷。錦囊破裂元無用,席帽嶔崎還更來。我自未能逃世俗,人誰便解脫塵埃。扁舟且趁牛羊渡,真問如今第幾回。」匯於馬頭,入於海;自西而南,南而東者,循高蓋山至於方山,又南至於仙崎,西至於瓜山,江曰黃、曰峽、曰螺女、[HT6SS]江濱有祠,按《搜神記》:閩人謝端得一大螺如斗,畜之家,每歸,盤餐必具,因密伺,乃一姝,麗甚,問之,曰:「我天漢素女,帝遣為君具食。今去,留殼與君。」端用以居糧,其米常滿。明高棅《螺江》詩:「寒潮欲落海天寬,極浦維舟夜色闌。月色滿衣天上坐,星河卷幔鏡中看。清霄大地江山靜,古廟嚴霜祈漏寒,明發不愁歸路晚,三峰只在白雲端。」曰瀨、曰澤苗、曰陽崎、明黃玄詩:「暮色入長江,江帆疾於鳥。蒼山白雲外,一望更何有?颯沓風雨來,蕭條夕陽後。張燈照寒爐,且複醉杯酒。長歌滄浪曲,遠應滄浪叟。崖暗古木侵,沙虛暮潮吼。扣舷江水深,去路離情厚。何處有僧廬,殘鐘出溪口。」曰金鎖、在城七十里。舊傳晉康帝時,有漁者釣,得金鎖,引鎖盡,見金牛,急挽至岸,俄而鎖絕,猶得數尺,因名。[HT]曰黃岸、曰仙崎,匯於馬頭江,入於海。南台、大定、西峽、螺女、金鎖,俱閩。演、黃、峽、瀨、澤苗、俱侯官。石岊、陽崎、仙崎、黃岸,俱懷安。
5 上洞江 在大江之北,下洞江在大江之南,皆別流。俱閩縣。
6 大目溪 在城西北,源出古田。宋李彌遜《大目溪》詩:「造物隨人意,輕帆百里間。舟痕風力健,客枕櫓聲閒。山合塵蹤斷,秋高爽氣還。望州相見處,驀直透三關。」小目溪,在大目之南,源出永福,會蒙溪,源出連江黿溪、侯官十九都。唐大歷中,有女子浣紗溪次,為黿所食,其父哭之哀,既而得黿,乃烹以釋憤,名士多為記述。其山源深險多,囗逞囗盜賊茗鹵,官莫誰何,俗號七囗黿里。仁溪,侯官二十五六都。皆西北注于馬瀆、沙溪、[HT6SS]自水口至芋原總名。桐溪、陳塘溪、二溪懷安十三四都。黃石溪、注于石岊,浯溪、潔溪、注于澤苗,黃溪注于延澤浦,入於江俱懷安。義溪閩。達於西峽,入於海。小者焦溪、榕溪、白鹿溪、苦竹溪、桑溪、善溪、大坑溪、東崎岊溪、浩溪、荷溪、孟溪,僅足灌溉,不容方舟。俱閩縣。
7 西 湖 在城西三里,周回十數里,抱郡西北。晉太康中,太守嚴高所浚也,蓄水置閘,宣洩以灌民田一萬五千餘畝。其初甚廣,五季漸湮,宋守曹穎叔、程師孟、蔡襄,漸次修築,未就。淳熙中,趙汝愚疏請開浚,至今賴之。有水晶宮,澄瀾閣、開化院,俱廢。明萬歷初,按察使徐中行命於皇華亭複建閣跨湖,亦名澄瀾云。《三山志》記略:「西湖在洲西三里,蓄水成湖,可蔭民田,偽閩又益廣之,迤邐南流,接城西大壕,直通南運地。父老相傳,偽閩時湖周回十數里,築台其上,號水晶宮。今宮跡猶存,民田其上,而湖盡為民田菱池矣。」宋李綱《湖亭》詩:「畫棟翬飛瞰曲塘,主人情重啟華觴。月搖波影鱗鱗碧,風入荷花苒苒香。散策幸陪終日適,開襟還喜十分涼。天涯隨分同清賞,何必南園作醉鄉。」羅願《和趙汝愚閱西湖》詩二首:「湖邊飛蓋欲誰同,治行人思舊弱翁。行樂未饒溱水女,詠歸應有舞雩童。閩山影浸煙雲囗,滄海潮連浦漵空。欲識元侯疏鑿意,君王囗囗囗囗宮。」「東方春早凍先融,荷鋪趁時小異同。要使囗民知水利,亦如前哲愛文風。四時鏡淨登臨美,萬頃雲垂灌溉通。嗟我一麾江漢上,慨然歆嘆似南豐。」朱熹次韻二首:「百年地闢有奇功,創見猶驚鶴發翁。共喜安車迎國老,更傳佳句走郵筒。閒來且看湖頭入,樂事寧憂酒盞空。會見台星與鄉月,交光齊照廣寒宮。」「越王城下水融融,此樂從今與眾同。滿眼芰荷方永日,轉頭禾黍便西風。湖光盡處天容闊,潮泛來時海氣通。酬唱不誇風景好,一心憂國願年豐。」明林燫《游西湖》詩:「積水風生五月秋,綺筵畫舸漾澄流。萬家城郭林邊迥,兩岸雲山鏡裏浮。沆漭直期窮北渚,芳馨還共採中洲。盛名滿座俱吾黨,不羨當年李郭舟。」
8 東 湖 在城東北三里,周回二十餘里。嚴高築城時,與西湖同鑿,以備早澇。宋末盡塞,今存湖塍之號。懷安又有南湖、在城西,今塞。石湖、陳湖,見《三山志》,莫詳其處。
9 外縣水
10 古田之水 溪以十數,東溪、水口,明劉基詩:「夜發白沙驛,亭午至水口。中流鬱風霧,密雨蔽原阜。冥蒙蛟龍過,隱隱怒雷吼。傾欹臥帆席,馮翼惑前後。畏途生頃刻,顛倒亂足手。倉皇投山館,喜懼劇紛糾。攝身整衣帶,沾濕及肩肘。平生歷道路,艱險頗曾受。未能外形骸,豈敢輕衰朽。捐軀匪成仁,垂堂不宜狃。總轡登前嶺,煙雲向昏黝。經阻有妨虞,姬文亦奔走。」並注于江。曰瀨、曰白、曰青、曰庵、曰西、曰甘、亦名藍。曰錦,亦名感。入於東溪;曰橫、曰桃,入於瀨。
11 閩清之溪 曰梅、曰演,水曰瞿潭、並入於江。賢良在縣西南,宋賢良陳暘拜石得泉,因以資灌溉。
12 長樂之水 大者海。江曰馬頭,在西磁澳;曰壺井,在東南;曰廣石、曰梅,在東,並注于海。其溪曰觀音井、曰資聖溪、曰黃弄溪、曰竹林溪,皆在東北;曰中溪、曰星溪、即獵溪。曰三溪、曰沙阪、後洋溪,皆縣南,並入江。曰大溪、曰祉溪、曰龍下溪、曰大畬溪、曰宏源溪,皆縣東,達於海濱。水閭湖在縣東北,唐天寶五年沙合為陂,里人林鶠因舍田成之,湖周一千三百餘丈,灌溉民田頗多,其後侵複不一。嚴湖,即西湖,在縣東北,陳大建中,里人嚴光舍田鑿之,周三千三百丈。林婆湖,在縣東北,唐天寶五年沙合而成。桃枝湖,在縣南,五百餘丈。四湖俱見《三山志》。
13 羅源之水 曰羅溪,南入於囗環,達於海。曰黃沙溪,曰起步溪,曰九龍溪,入於松崎江,達於海。曰霍口溪,達於鰲江。入連江界。
14 永福之水 曰大樟溪,歷陽歧,注于江。曰漈溪,澤於鑒湖。曰龍門,[HT6SS]北連閩清,有黃幹《龍門三灘記》。曰洑口,合漈為雙溪。曰龍囗囗,達於大樟,其不能達者雁湖、元王幹詩二首:「雁去湖空野水深,秋風吹客上遙岑。丹楓盡逐孤臣淚,黃菊空憐處士心。雨後諸峰浮夕靄,霜前一葉送寒陰。停車欲問當年事,尺素何由到上林。」「江海風波浩不收,卻來此地駐清游。上方樓閣通三島,別墅煙霞十一丘。書斷雁歸沙塞遠,丹成龍去鼎湖秋。悠悠此意憑誰問,陳跡空餘萬古愁」。白葉湖。
15 連江水 海在東南。江曰鰲江,亦名嶽江,江濱有潭,石刻「漁滄天乙之門」六字。注于海。溪曰周、曰利,坑、曰行,入於鰲江。曰財,注于海。湖曰東塘,在東,隋開皇中,邑人林堯舍田為之,周二十里。
16 福清之水 海在其東南。龍江在縣東南十里許,徑江在縣治南二十餘里。鹿角溪、蘆溪、交溪、無患溪、東溪、西溪,並注于龍;蘇溪、漁溪入於徑。三十六腳湖,在縣治東海下里,周數十里許,湖水清碧,有荷花生其中,黿鰲魚鱉甚番。
17 溫 泉
18 城中溫泉有一,在城東隅溫泉坊。今名湯井巷,有石槽十,名十槽。宋嘉佑七年郡守元絳建,宣和六年陸侍郎藻重修,國朝萬歷十年重建。
19 城外溫泉有九:一在閩易俗裏東門外晉安橋北,有四五竅,石甃,左右二池,中有溝,架屋其上。一在閩崇賢里,數十步輒迸一穴出湖中,在河邊。一在侯官八都,一在侯官九都,一在侯官二十四都雙髻山下,有二石池,一溫一冷,名聖湯。一在舊懷安湯門外河邊,俗呼官湯,有屋宇,前朝官府休暇間浴於此,正德間,太監崔安重加修茸。一在湯門外百步,名石槽。一在舊懷安井樓門外,名石壁。一在舊懷安六都溪邊。宋名溫泉裏,離郡城三十里地,多湯泉,今有湯嶺鋪。外縣溫泉有九:一在古田湯頭渡,與閩清接界,宋建湯壽橋。一在閩清東十九都,一在閩清賀思裏,一在永福縣城中,一在永福十八都溪邊,俗呼魚坑湯。一在永福十五都,有大湯注于四石池,有小湯注於二石池。一在永福二十六都,名龍津湯,注以三池,下池為大湯,中池形如箕,為糞鬥湯,相傳有異人浴焉,為舍頭湯。一在永福十九都,一在連江光臨里。]
20 輿地志六
21 水 利
22 郡之水,資以溉田,通潮於江河者,曰溪、曰港、曰浦,瀦而大者曰湖,小者曰塘、曰池,壅而積之曰陂、曰塤、曰堰,防而障之曰堤、曰壩、曰埭,山泉之注曰坑,引泉而通之曰溝、曰渠、曰圳,鑿泉以石刳木引泉曰槽,旱澇以時啟閉曰閘,鑿泉以資汲飲曰井。
23 閩 縣
24 浦八十八
25 石浦橋浦內四小港。
26 牛路浦
27 統軍塘埔
28 寶月院前浦
29 圳乾浦
30 塘尾浦
31 湖塘浦五段。
32 寶月浦車浦道頭小浦七條。以上易俗里。
33 南塘浦
34 塘 浦
35 潘洋浦
36 前湖浦
37 小橋浦以上遂勝里。
38 葉嶼古下浦
39 湖西浦
40 湖塘浦
41 南塘浦
42 湖井浦
43 林都衙小插浦
44 吳石小浦
45 圳尾插浦
46 湖南浦以上桑溪裏。
47 橋外方家前小浦
48 龍 浦
49 鄭橋小浦
50 西面屈曲小浦
51 康山小浦
52 湖 浦
53 潘 浦
54 鏡 浦
55 尾 浦
56 橋里小插浦
57 鄭磜小浦
58 浦東磜內小浦
59 方家門前浦
60 吳宅浦
61 鄰塘浦
62 蔣乘浦
63 鄭阪浦以上歸善里。
64 師姑浦
65 官塘浦
66 東嶽浦
67 西塘浦
68 塘尾浦
69 報慈浦
70 前塘浦
71 龍舌浦
72 高孤浦
73 高家浦
74 高家田浦
75 報慈浦口大浦
76 薛宅前浦
77 東阪埔
78 長腹浦以上鼓山裏。
79 王中臣浦
80 康山浦
81 白塔浦
82 南門外水閘邊小浦
83 五龍堂後浦
84 鄭廟邊小浦
85 後鄭西面小浦
86 王家小浦
87 王中臣小浦
88 羊官路南小浦
89 白塔頭小浦以上高惠里。
90 洋車路口小浦
91 資福院前浦。
92 石步頭浦至太平寺基廟。前分二條,一至船梅墩。
93 吉祥庵前浦
94 薛土尋浦
95 薛土尋重浦
96 錢塘浦
97 馬頭浦抵侯官界。以上嘉崇里。
98 康山浦
99 鎖港邊浦
100 石浦橋浦
101 西石浦
102 後王浦
103 後 浦
104 湯門外浦
105 茶焙浦
106 石浦南浦
107 官河北頭小浦
108 南頭小浦
109 稅務前浦
110 後 浦以上崇賢里。
111 南瀆浦在縣南,從江岸開河口通潮,北流至水步門,為粵橋浦,又北通東湖。
112 塘十八
113 寶月院前洋水湖塘
114 林娘塘
115 西 塘
116 統軍塘以上易俗里。
117 東嶽塘
118 阮 塘以上歸善里。
119 象村官塘
120 猴嶼官塘
121 蒜村石泉莊塘以上江左里。
122 翁崎石村官塘
123 大孟官塘
124 浩溪陳塘以上江右里。
125 童續洲贍學塘
126 王峬翁塘
127 後嶼清福塘
128 上粵王塘
129 白岩陳塘
130 良陀林塘以上嘉登里。
131 圳五
132 華嚴牆角圳
133 岳邊洋中圳
134 岳邊大圳
135 岳邊圳以上易俗里。
136 鼓山圳鼓山裏。
137 堤一
138 海 堤在縣東,唐太和三年,縣令李茸築。
139 閘四
140 東崎岊溪二閘
141 浩蘭閘
142 龍塘閘以上合北里
143 井十六
144 七星井其六在宣政街之內,其一在還珠門之外,今名七福井。
145 蘇公井宋提刑蘇舜元鑿十二井,一嘉榮坊內,一開元寺南,一慶城寺南,一石井巷,並閩縣,更其八俱在侯官。
146 越王井越王山南。
147 麥 井易俗裏康山下。
148 溪口井孝義里桑溪口。
149 天台井遂勝里。
150 更門井永北里。
151 侯官縣
152 湖二
153 西 湖在府城西門外,舊通南湖,蓄水以灌民田,偽閩時周回十數里,築室其上,號水晶宮。後盡為民田,宋郡守趙汝愚疏請開浚,今複淤塞,僅存十之一二。萬歷十六年,知府江鐸改西門外舊閘為壩,以蓄湖水,而開北關,引湖水引河,以通河道。未幾,奸民藉口受稅養魚,奄為已物,仍塞北關,致蓄洩不時,旱潦俱困,民田受其病。萬歷三十六年,提學僉事熊尚文乃禁民占佃,歸湖之利於學宮,而借貸學租以完稅。及熊移任,奸民夤緣複假裡排輪佃,增其稅以資公費。萬歷四十年,按察使陳邦瞻始立議以湖歸官,以湖利歸民,而捐本司公費以完湖糧。四十一年,按察司副使李思誠捐俸建閘,盡豁湖糧,而積猾潛蹤,澤梁於是無禁矣。自為記,見《文翰》。
154 東 湖在府城東北二都。晉太守嚴高築城時,與西湖同鑿,以備旱澇,周回二十餘里。宋慶歷中,囗塞,至淳熙間,則盡為民田矣。今鄉人猶有湖塍之號,舊屬懷安,今並侯官。
155 [HT]論曰:余嘗讀南史,見謝靈運從宋文帝求回歸湖,會稽太守孟覬堅不聽,複求休崲湖,又不聽。夫康樂,名士也,植湖以自封,陋甚矣。若覬者,不奪民之利以徇人,即文帝有不能予也,非古之賢二千石哉!三山自嚴太守高鑿東西湖,東湖久湮為田。西湖則周回十餘里,灌民田幾萬五百畝。宋歷諸郡守,修築未就。淳熙中,起忠定汝愚帥閩,疏請開浚,朱文公元晦詠以詩曰:「百年地闢有奇功,此樂從今與眾同。」餘味茲詩,無亦當時為豪右所侵,迨忠定始浚而複之,而文公以志喜歟!近歲西湖,城狐社鼠,營為窟穴,旱潦交病,民受其殃。熊、陳兩公,相繼區畫,以利予民,盡絕諸狐鼠輩,庶幾複見忠定之舊,而耽耽之視,實繁有徒,即欲有為文公之歌者,輒以流言訕其後。鳴呼!謝康樂不能得之孟覬,今以數積猾而能陰蠱之有司也,使覬而在,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156 浦六十六
157 興福院浦草市都。
158 白灶浦
159 報恩院前浦
160 林野莊前浦
161 高宅前浦
162 大王小浦
163 林周園下浦
164 末山浦
165 曾家橋浦
166 趙宅前浦
167 白灶小浦
168 石山浦
169 橋亭小浦
170 南 浦
171 高弄浦
172 山後大浦
173 新橋浦
174 錢塘王浦浦之東屬閩縣界。
175 王石堂小浦
176 錢塘小浦
177 西橋南小浦
178 石湖浦
179 王山西橋浦
180 菱角塘浦
181 官塘浦
182 西禪塘浦
183 三會浦
184 張家洋浦
185 松柏橋浦以上一都。
186 潮塘浦
187 中 浦
188 楊宅浦
189 五曹浦
190 翁宅浦
191 宋塘浦
192 白灶浦
193 趙宅浦
194 道 浦
195 邦 浦
196 宋 浦
197 洪塘浦
198 橋里浦
199 里洲塔前浦
200 外洲浦
201 後崎浦
202 窯頭浦
203 奄頭浦
204 白叶崎浦
205 館前浦
206 王簡浦
207 林師浦
208 功德院浦抵懷安縣界。
209 大章浦自右岊石而東經甓瀆至柳橋可通舟楫。
210 牛墩浦
211 鄭崎下浦
212 鄭崎上浦
213 西禪園浦
214 翁前浦
215 墩頭浦
216 鹽嶼上浦以上二都。
217 陽岐浦以下舊屬懷安。
218 吳山浦
219 鳳岡浦三浦通陽歧江潮。
220 澤苗浦
221 延澤浦
222 仙阪浦三浦通澤苗江潮。以上六浦,俱在府城南。按:縣治西北依山,田多高亢,東南瀕江,田多崩陷。其最下者西北一帶,接壤芋原,稍值淫雨,則成巨浸。晉郡守嚴高築東西二湖以洩之。今東湖湮塞,西湖亦淺狹,民所賴者惟此大浦耳。又按《三山志》,嘉佑二年,郡守蔡襄從樂游橋下開沿城外抵湯門、琴亭、湖心,至北嶺下去思橋北,出河尾船場,散入港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國以北。知縣樊紀複作橋十三,曰濕堹、塍北、小浦、中浦、湖心、琴亭、越塘、龍腰、後溪、桑畬、嶺下、範溪、瀨溪。
223 塘一
224 水陸塘二都。
225 圳四
226 末山院前小圳。
227 應真前小圳
228 西禪前小圳。
229 橫圳以上一都。
230 池三
231 云粵池草市都。
232 岳公官池
233 長定官池以上一都。
234 井十九
235 蘇公井一在登後坊內,一在桂枝坊內,一在萬歲寺前,一在官賢坊長官衙前,一在甘液坊,一在鹽運司前,一在西察院後,一在斷事司前。
236 道士井縣前。
237 龍龕井府城西北。
238 惠民二井府前申明旌善亭南,正德六年知府王子言鑿。
239 金雞井乾元寺內。
240 廣福井城隍廟內。
241 貴安井草市都。
242 龍腰井龍腰山下,石刻「苔泉」二字。以下舊屬懷安。
243 仙 井廣岩山巔,大石渾成,雖不甚深,而冬夏不竭。
244 桃源井桃源山。
245 義 井社稷壇東。
246 硤一
247 石門硤在石門,出諸溪之衝,舊苦水患。萬歷十年,知縣董子行議築堤障之,未幾旋壞。萬歷二十年,知縣周兆聖重築,亙三十里。
248 古田縣
249 洋一
250 倪 洋二十二都。
251 陂二十六
252 上洋陂四都。
253 屈斗陂五都。
254 蔣洋陂
255 徐洋陂俱十五都。
256 覆船陂十六都。
257 鄒洋陂
258 雙瀨陂俱十七都。
259 樟尾陂
260 吳元陂
261 岩頭陂
262 溪平陂俱十八都。
263 高頭洋陂
264 陳坑陂俱二十都。
265 西雲陂
266 平湖陂
267 溪源陂俱二十一都。
268 漈下陂二十二都。
269 東洋陂
270 上掘陂俱二十五都。
271 瑞雲陂三十一都。
272 潮潭陂
273 諸家陂
274 五峰陂俱四十二都。
275 感溪陂
276 小溪陂俱四十五都。
277 碾洋陂四十六都。
278 渠一
279 煥文渠縣治北。
280 井六
281 義 井迎仙橋西,宋知縣李堪鑿。
282 溪源龍井永樂里,杉洋百丈漈。
283 華岩井保安里。
284 龍 井崇禮裏
285 吉祥井古田寺前,宋時鑿。
286 雙塔井在五保。
287 閩清縣
288 陂十一
289 賢良陂邑人陳暘拜石得泉,人獲灌溉之利甚溥,暘嘗應賢良科,因名,在升平坊。
290 梅洋陂和豐坊。
291 鄭峬陂二都。
292 濾口陂五都。
293 橫宅陂七都。
294 連溪陂
295 溪源陂俱九都。
296 林峬陂十一都。
297 仁王陂十四都。
298 白洋陂十六都。
299 樊嶺陂十七都。
300 井一
301 古 井在升平坊。
302 長樂縣
303 湖十三
304 延祥湖湖一帶凡兩歧:一自興濟橋而東,接嶺柄港,一自橋而南,東折,直接龜峰而盡。正統間重浚,深廣,潮水往來,可通舟楫。在二都。
305 桃坑湖九都。
306 橫嶼湖近福湖,在十一都。
307 上沙湖上接荻臣陂,下歸魯堰,在十二都。
308 鄭 湖十四都。
309 賓閭湖十七都、二十三四都界。唐倉曹林鶠舍田為之。
310 林婆湖十七都。唐天寶間,南郊沙合遂成小湖。
311 長林湖西流經陳令津湖,達於海。
312 金漆湖
313 陳令津湖舊為飛沙所壅,唐縣令陳齊賢捐俸買田,開溝洩水,人德之,遂名陳令津。以上俱十九都。
314 龜 湖上接筆架山水,下通於海。在二十都。
315 嚴 湖唐嚴光舍田為之,在大宏里。
316 填沙湖二十四都。
317 港七
318 嶺柄港宋林安上議開鑿,通馬江之水以灌田畝,利舟楫,不就。正德丁丑,鄉民有舉是議,知府葉溥按地,知其難成,遂罷役。
319 稠 港
320 陳塘港
321 卓嶺港
322 元佑港宋縣令袁正規所開,有黃裳記。以上縣治東北。
323 東 港縣治東南。
324 大圳港縣治南三都。
325 浦二十九
326 湖塍浦
327 米寵浦
328 新塘浦
329 丘四浦
330 還珠浦以上二都。
331 王丘浦
332 白灶浦
333 鱉石浦
334 後角浦
335 銀盞浦
336 渡龍浦
337 阪塘浦
338 官堰浦
339 古塘浦
340 師娘浦
341 浦口小浦
342 丁籠浦
343 橋頭浦
344 蠣殼浦
345 龍臂浦
346 朱湖高浦以上三都。
347 趙塘浦
348 蘆蕁浦
349 官塘浦
350 孤塘浦
351 九石浦
352 車下浦
353 圳充埔
354 孤洲浦以上四都。
355 塘二十二
356 大 塘知縣徐謨築。
357 古滻斗門塘元延佑間疏鑿,承福清界及五都、八都各陂水。以上在七都。
358 前曾塘
359 丁 塘以上八都。
360 凌古塘九都。
361 沙徑斗門塘
362 普 塘
363 斗門海塘以上十都。
364 嶼南斗門塘十都。
365 東洋塘
366 西洋塘
367 鄭湖塘
368 崔 塘
369 海路塘宋時築。
370 閭山塘以上十四都。
371 漳港塘十五都。
372 董 塘十六都。
373 南網塘十八都。
374 嶺口上塘
375 倪 塘通西湖水。
376 林簡塘注龍潭水,以上方安里。
377 上湖石塘二十三都。
378 屈尺塘二十四都。
379 溪六
380 丘 溪八都。
381 沙阪後洋溪
382 黃弄溪以上九都。
383 獲洋王背大溪
384 中圳劉背二溪以上十三都。
385 堰二
386 鏡石何師新三堰合為十一都。
387 嘉禾大石新城屯四堰合為一十一都。
388 洋一
389 福船洋內有橫直三溝,可通潮,注大塘水,在二十一都。
390 陂六
391 荻蘆陂七都。
392 新田陂
393 灌洋陂
394 周 陂以上八都。
395 章 陂
396 童溪陂以上十九都。
397 溝七
398 福田溝十都。
399 崔塘洋溝十四都。
400 元佑溝十五都。
401 承天溝
402 韓塘溝
403 百石溝以上十六都。
404 大官溝二十三都。
405 圳二
406 晉塘洋圳十都,接十四都界。
407 橫 圳十三都。
408 埭三
409 保豐塘埭縣北方安。
410 晉溪浦埭縣西南通淡潮。
411 河頭浦埭縣南。
412 坑五
413 白芒坑
414 溪口三坑十三都。
415 金冬坑方安里。
416 堤十
417 大唐堤
418 石瀨堤以上七都。
419 湖前堤
420 普塘堤十都,接十三都界。
421 海塘堤
422 旒山塘堤
423 前塘堤
424 後崎塘堤
425 東西二堤以上十四都。
426 井六
427 楊 井縣西南一十餘步。
428 衙里井縣西隅三十餘步。
429 天妃宮大井縣西四十餘步。
430 龍 井十都,龍泉院山。
431 仙 井十四都,仙人峰下。
432 靈 井十九都。
433 連江縣
434 湖一
435 東塘湖隋開皇間,邑人林嶢等舍田為湖,周一十里。歲久壅閼,半為民田。唐咸通初,縣令劉逵奏複之;宋淳化初,縣令鞠仲謀增修。在欽平下里。
436 塘八十
437 縣前塘
438 三腳塘
439 方崎里塘
440 下 塘
441 四木臭洋塘
442 赤爐塘
443 雙木黃塘
444 雙木柴橋塘
445 北禪小崎塘
446 興慶前墥頭五石塘
447 黃賈塘
448 縣前大渠塘
449 王 塘
450 小嶼塘
451 浦下塘以上欽平上里。
452 小橋塘
453 四木臭上下路塘
454 後阪王前塘
455 毗田屯後大渠塘
456 毗田屯塘
457 雙碑塘
458 縣東大渠塘
459 赤爐洋塘
460 後欖塘
461 王蠶洋塘
462 後 塘
463 西林寺塘以下欽平下里。
464 師子塘
465 龍山茭湖新塘
466 水莧塘
467 王浦塘有斗門。以上嘉賢下里。
468 峽 塘
469 水合塘
470 洗馬塘
471 大小柘塘
472 松塢塘以上二十九都。
473 秦 塘
474 多爻塘
475 王 塘有斗門。
476 薦福塘
477 師姑塘以上新安里。
478 高梁大塘有斗門。
479 湖探塘
480 童橋塘有南北斗門。
481 官莊塘
482 陳舍後塘
483 長浦塘
484 鄭崎塘
485 城門塘
486 石橋塘
487 可 塘
488 黃崎塘有斗門。
489 統軍塘
490 外塍塘有斗門。以上安慶里。
491 橫坑塘
492 劉舍塘
493 董舍前塘
494 外埕塘以上永貴里。
495 烏爛塘安德里。
496 王孫塘
497 管瀆二塘以上保安里。
498 橘木塘
499 土花塘以上建興里。
500 下廉塘
501 官橋塘以上集政上里。
502 前 塘光臨里。
503 古 塘
504 林湖塘以上清河裏。
505 圓 塘嘉賢上里。
506 王 塘
507 烏石塘
508 劉家洞塘
509 羅喝塘
510 大門塘
511 括 塘
512 括大塘
513 層屈塘
514 官路塘
515 猛浦塘以上仁賢里。
516 溪一
517 小涸溪安德里。
518 壩三十四
519 財溪壩嘉賢下里。
520 龍潭壩新安里。
521 澄岩壩
522 西洩壩以上安慶里。
523 大潭壩永貴里。
524 張阪壩
525 王宅壩
526 爐衝壩
527 小洄壩
528 中圳壩以上光臨里。
529 澄田壩安仁里。
530 大 壩嘉賢上里。
531 東塘溪壩
532 洋門壩
533 柴蛇壩
534 神宮阪壩
535 王阪壩
536 東灣村壩
537 糾泉壩
538 神宮後壩
539 南洋石灘壩
540 石峽神宮壩
541 鄭門前阪壩
542 溪柄翁前壩
543 南山壩
544 陳趣壩
545 新洋壩以上賢義里。
546 石峽壩
547 大溪壩
548 溪東壩
549 鳳山壩
550 溪東大壩以上仁賢里。
551 溪西壩
552 烏石壩以上安定裏。
553 圳十五
554 牛 圳
555 龍泉圳
556 荻蘆嶺圳
557 西橋圳
558 西川圳以上新安里。
559 孫 圳
560 官田圳以上永貴里。
561 水洋中圳
562 竹橋師姑圳
563 南塘圳以上安慶里。
564 鄭塘圳
565 官 圳
566 後塘圳
567 南般圳以上安德里。
568 古 圳光臨里。
569 井二十一
570 美政井縣東。
571 傅公井儒學東北隅。
572 尼山井儒學尼山堂北。
573 龍興井龍興觀。
574 河山井河山庵。
575 化龍井欽平上里。
576 西宮井佑聖宮。
577 童 井安德里。
578 煉丹井安德里章仙峰。
579 九 井一長街,一欽平里天王寺南,一舊社壇巷口,一大街西,一大街東,一大街中興賢坊,一仁壽境,一興賢雲路口,一仙花宮南。
580 朱砂井縣北。
581 後崎井二十九都。
582 五泉井
583 羅源縣
584 塘一
585 餘家塘縣東隅。
586 渠一
587 永利渠宋慶歷間,縣令陳偁鑿。
588 壩一
589 南莊壩縣治西南半里。源出囗囗山並金鐘潭,合流入南岸洋。
590 壩一
591 蔣坑壩縣治西南半里。源出蔣山,流達縣前。
592 井八
593 仁壽井縣東仁壽坊左。
594 仙泉井佑聖宮右。
595 舊社稷井縣西四十步。
596 城隍井
597 玉峰堂井縣西五十步。
598 水陸寺井縣西篤行坊內,周顯德間浚。
599 孝 井孝行坊內。
600 南岸井蓮花山下。
601 永福縣
602 湖一
603 白葉湖康元里。
604 塘五
605 官 臘二塘永安里。
606 嵩口塘
607 峬塘以上保德里。
608 大鄒官塘英達里。
609 陂一
610 後黃陂康元里。
611 井三
612 古 井城中。
613 虹 井城中。
614 香泉井二十七都。
615 福清縣
616 湖三
617 竹 湖光賢里。
618 北 湖新寧里。
619 三十六腳湖其湖水清碧,有荷花發生於中,黿鰲魚鱉甚番。在海下里海壇山之內。
620 港一
621 香岩五峰港萬安里。
622 塘九十七
623 東西二塘永東里。
624 官 塘修仁里。
625 鳳 塘
626 願 塘以上潯洋里。
627 後 塘永賓里。
628 王洋塘
629 後 塘以上方民里。
630 西陂塘
631 東陂塘
632 古龍塘以上方成里。
633 郭 塘
634 麻車塘
635 陳坑塘
636 劉坑塘以上福唐。
637 新 塘
638 蟹GFAC8塘以上化北里。
639 鄭 塘
640 壚洋塘
641 倪宅塘
642 潘占塘
643 曹 塘
644 白 塘
645 福坑塘
646 葛坑塘
647 信坑塘
648 龍潭應塘
649 東一龍塘以上平北里。
650 木 塘
651 括 塘
652 木椎塘以上並得里。
653 占計塘閩忠懿王築。
654 黃蘗海塘
655 洪 塘
656 蕭 塘以上隆仁里。
657 吳田塘
658 寺家塘
659 郭 塘
660 桑 塘
661 鰻坑塘以上化南里。
662 嘉 塘
663 缺 塘
664 馬屈塘
665 高岑塘
666 林子洋塘
667 江陰塘
668 道場塘以上江陰里。
669 陳 塘
670 林 塘
671 沈 塘
672 潘 塘
673 薛 塘以上臨江里。
674 東禪塘宋劉逢舍地築。
675 石臼坑塘
676 漳 塘
677 池家塘
678 林陂塘
679 場前塘
680 黃 塘
681 林 塘以上萬安里。
682 橫 塘光賢里。
683 鏡 塘
684 後 塘
685 姚 塘
686 戴 塘
687 王 塘以上清源里。
688 官 塘
689 牛天塘
690 麻昌塘
691 馬槽塘
692 加 塘
693 游 塘
694 施 塘
695 洪 塘以上方興里。
696 游 塘
697 蓮荷塘以上永福里。
698 如 塘
699 官 塘
700 徑 塘
701 南灣塘
702 筍坑塘
703 下蓮塘
704 牛台塘
705 橫溪塘
706 橋頭塘
707 孤詰塘以上清遠里。
708 烏焦塘
709 竹頭塘
710 宅舍塘
711 白鮫塘
712 磨洋塘
713 周重塘
714 梁 塘
715 前 塘
716 古 塘
717 章 塘
718 興 塘以上善福里。
719 溪一
720 龍 溪新寧里。
721 洋五
722 松潭洋仁壽里。
723 大湖洋跨潯洋、隆仁、福唐三里。
724 靈石白麟洋
725 靈石蟹嶼洋
726 綿亭洋以上光賢里。
727 陂一百三十二
728 溪田陂
729 洞子陂
730 石塍陂
731 後塘陂
732 劉洋陂
733 鄭前陂以上修仁里。
734 鄭神陂
735 賭飲陂
736 上牙陂
737 兩盡陂
738 神宮陂以上仁壽里。
739 建臨陂
740 龍潭陂
741 東溪陂
742 擇善院前陂以上永賓里。
743 程溪陂方成里。
744 王粵陂平南里。
745 古塘陂
746 秋蘆陂
747 簫塘陂
748 前門陂
749 鄭塘陂以上隆仁里。
750 靈石前陂
751 洪福莊陂
752 應天院前陂
753 朱步嶺陂
754 卓嶺陂
755 溪田陂
756 西洋陂以上萬安里。
757 元符陂唐天寶間置,又名天寶陂。宋元符中,知縣莊柔正修之,鎔銅汁以固其基。新豐里。
758 蘇溪陂
759 法海陂
760 漆林白獺陂唐黃蘗僧所開。
761 後溪陂
762 林塘陂
763 東渡陂以上光賢里。
764 石塘陂文興里。宋祥符中,知縣郎簡築,一名祥符陂。宋林希逸,明鄭善夫有記。
765 黃 陂
766 慶 陂
767 陀 陂
768 馬 陂
769 姚 陂
770 姚下陂
771 石蛇陂
772 萬安陂
773 後陳陂
774 上姚陂以上清源里。
775 潘 陂
776 嚴 陂
777 莒 陂
778 天竹陂
779 木溪陂
780 玉金陂
781 薛洋陂以上方興里。
782 新洋陂
783 嶺口陂
784 下洋陂
785 龍潭陂
786 潘兜陂
787 張洋陂
788 大洋陂
789 景洋陂
790 段平陂
791 裡頭洋陂
792 長潭陂
793 北洋陂
794 南洋陂
795 郭 陂
796 張 陂
797 程 陂
798 新 陂
799 董 陂
800 吳 陂
801 官 陂
802 小 陂
803 簡 陂
804 游 陂
805 磨 陂
806 龍溪陂
807 師姑陂
808 大莒陂
809 文殊陂
810 下宅陂
811 大洋陂
812 周 陂
813 溪西陂
814 鄭馬隴陂
815 龍 陂以上新寧里。
816 膳 陂
817 馬 陂
818 陳 陂
819 岩 陂
820 許 陂
821 西 陂
822 灘 陂
823 王 陂
824 翁前陂
825 漳塘陂
826 小洋陂
827 里洋陂
828 雙畝陂
829 昆倉陂
830 寺後陂
831 章東陂
832 百眾陂
833 曾舍前陂以上永福里。
834 林 陂
835 高 陂
836 屯塘高陂
837 基 陂
838 東圳陂
839 後塘陂
840 貫林陂
841 東下陂
842 窯斜陂
843 黃沙陂
844 南洋陂
845 湖潭陂
846 北洋陂
847 鄭塘陂
848 趙塘陂
849 官洋陂
850 後溪陂
851 盧塘陂
852 鄭平陂
853 陂頭陂
854 卓宅陂以上清遠里。
855 無患陂
856 張塘陂
857 杜蒿陂
858 田源陂
859 林塘陂以上善福里。
860 溝五
861 南 溝
862 中 溝
863 北 溝
864 橫 溝
865 赤漏溝以上潯洋里。
866 坑三
867 鄭 坑化北里。
868 大松坑隆仁里。
869 南 坑新寧里。
870 壩一
871 馬棲壩永福里。
872 槽一
873 琵琶槽形如琵琶,故名,在永東里。
874 渚一
875 黃蘗鄭渚田宋天禧間,僧履元置。堤其上,望之若長阪,外捍內防,日與風濤為敵。在萬安里。
876 井十一
877 仙 井一在石竹山,一在天竹寺,一在徑江,一在烽火山,一在瑞岩山。
878 [HT]拜 井在井得里。相傳閩王審知拜而得泉處。
879 石 井永東里。
880 瑞峰井瑞岩普光塔西。
881 丹 井福真觀道士林知源丹井。
882 龍 井黃蘗山石穴出水。
883 通海井瑞岩山。
884 論曰:嘗考周禮,遂人掌邦野,千夫有澮,萬夫有川,稻人掌稼,下地有瀦以蓄水,有坊以止水,有溝以蕩水,其畫甚詳,其制甚備,所以水旱不能為之災。而太史之書有年亡絕也。自井田廢而溝洫隨之,其法大壞,一遇水旱,民皆待命於天,相率為不終歲之計而已。我國家先民之事,以水利領之臬大夫,誠重之也。百年以來,寖失初意,星言之駕,罔說於郊,即今城西一湖,盤據而積猾,而臬長大夫蒿目焦思,力為議複,乃通神之奸,不令之阻格不已也。鳴呼!君子不以其所養人者害人,奈何朝四暮三,必使為國中之穴開哉?憂民之憂者,願導利而布之下,斯可矣!
885 輿地志七
886 土 風
887 福 郡
888 在八閩為閩中,地平衍,西北控甌、劍,注眾溪之流,東南負大海,環以崇山,帶以長江,氣恆燠少寒。厥土黑壤,厥田中下宜稻,畝歲再獲,其高田間種麥,土瘠。民勤於治生,田則夫婦並作,居市廛者,作器用精巧,魚、鹽、果實、績紡之利頗饒。七郡輻輳,閩越一都會也。自唐相常袞以文誨後進,宋諸儒倡濂洛之學,號海濱鄒魯,《圖經》云:「海濱幾洙泗。」明興,人文益盛。故其俗尚文詞,貴節操,多故家世族,君子樸而守禮,小人謹而畏法,[HT6SS]《閩中記》:「家庠序而人詩書,產懼薄以勤羨,用喜嗇以實華。」此其風之美也。其敝也,地不通商賈之利,民貧者眾,或喜訟輕生,深山長林,觸嵐氣者病多死,巫者以神奸惡,愚民信鬼淫祀,從來久矣。《圖經》:「其俗儉嗇,喜訟好巫。」附郭閩縣、侯官、懷安及外七邑,風大抵同而微有異。
889 古 田
890 邑山中,重岡疊嶺,嵐陰至午乃霽,舊號曰「山洞」。田歲一獲,地瘠不足容其民,壯者多佣之四方。其俗鄙樸勤力,居山谷,遠縣者,往往逋賦。短小精悍,好鬥喜訟,頗易動難安云。
891 閩 清
892 風土與古田相類。山田引泉注之,歲收多入。故其俗務稼穡,不尚侈靡。篤於信鬼,是其敝也。
893 長 樂
894 厥田同閩三邑。濱海,有魚鹽之利。山出果實,販四方。其俗儉而用足,辨貴賤,序長幼,有古之遺風。今變為澆漓,其健訟幾與福清埒。
895 連 江
896 亦有山海之利,而不及長樂,故鮮有厚貲。其俗人性舒緩,用尤儉嗇。
897 永 福
898 氣候大抵與閩清同,俗亦信鬼,而民多剽悍。
899 羅 源
900 控負岩巒,襟帶陂澤,邑居嵐氣如甑。民山耕海漁,僅而自給。俗雖少文,謹愨易治。
901 福 清
902 背山面海,田多舄鹵,然頗有海舶之利,饒於財,雄他邑。其人剛勁而尚氣,四方雜處,學不遂,則棄而習文,法吏事,故俗喜訟,或累歲不休云。
903 節 序
904 元 旦 掃室焚香,拜先祖,家少長序拜,親戚各相遇稱賀,三日市不列肆,謂之節假。
905 上 塚 郡人朔後,自巨室以逮細民,各攜酒饌,拜祀其先塋。
906 入 學 凡里社有子弟願就學者,父兄諏吉日,先期延其師至家,館之西塾,再拜稽首,示隆重之意。
907 立 春 以蔬餅為節物,先一日,郡縣守令祀勾芒於東郊,迎土牛鞭之,人競取其土,為宜年。
908 上 元 自十三至二十夜,戶各燃燈,城中歌吹相聞。
909 晦 日 稱為後九,取五穀和蔬菜為糜相饋,食之,田家味也。
910 清 明 祭墓添土,以楮錢挂樹。霜降後如之。
911 端 午 插艾於門,飲菖蒲酒,裹竹葉為粽祀先,亦以相饋。小兒以五絲系臂,舟人競渡,鼓聲喧闐,用以逐疫。
912 七 夕 女兒乞巧於庭除。
913 中 元 祀祖,焚楮衣,女子率以是日歸祀其父母。
914 重 陽 為角黍如端陽節,或採菊萸,登高汛酒。
915 冬 至 粉米為圓,祀先,又粘門楹間,取其圓以達陽氣,民間不相賀。
916 臘 月 二十四夜祀灶。
917 歲 除 掃屋宇,民間相饋以酒米牲果,謂之分年。除夕蒸飯藏之,稱隔年飯,家家焚柴於門闢鬼。
918 蔡端明襄知福州戒俗文 端明戒俗有五,此二者尤切今日之弊,故錄之。[HT6SS]一、人子之孝,死生不違於禮。今俗,貧富之家,多是父母異財,兄弟分養,乃至纖悉無有不校。及其亡也,破產賣宅,以為酒肴,設勞親知,原其心不在於親,將以誇勝時人。生不盡養,死猶費財,非孝矣。一、娶婦欲以傳嗣,豈為財也。觀今之俗,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未有婚姻之家不為怨怒。原其由,蓋婚禮侈靡,費己而校橐,朝索其一,暮索其二,姑辱其婦,夫虐其妻,求之不己,至有割男女之愛,輒相棄背。習俗日久,不以為怪,此生民之大弊也。
919 蔡襄教民十六事 一、應有無圖輩欺誑,是知州親於州縣,打築關節,乞取財物,許人告。二、市買賣物,虧減價例,及不畫時還錢,仰行人陳告。三、行人於諸宮廳乾當廚庫公人及市買等處,每月若有用錢物,罪在行人。四、巡攔告稅,不得擅入人家,搜檢稅物,須申州取候旨揮。五、市行見行銅錢,如有夾雜砂蠟新錢,許人告。六、銀行輒造次銀出賣,許人捉。七、人戶居停賭錢,本罪科斷外,必定拆屋納官。八、僧人不得止宿俗家,婦人不得聽講及非時入僧院。九、諸官除依條本廳並專轄處科決外,不得擅行決罰。十、巡檢使臣非承使州旨揮,不得帶甲領兵搜圍人家檢索違禁物色,若窩藏強劫並殺人賊,明有蹤跡,許收捉。十一、諸縣擅行科配修造及諸色鄉人斂入戶錢物入已,仰人陳理。十二、在州坊虞候所由並外縣公人所受情弊,放散公事,不送州縣,許人告。十三、推司當直司並外縣公人,因勘公事,廣有所受,許人因事報覆。十四、諸坊只得管本地內爭鬥、火燭、奸盜、賭錢、殺牛公事。十五、在城裏外喪葬之家,喪夜不得置酒肉燕樂以虧孝道,山頭不廣置齋筵。違者罪在家長。十六、士庶家不肖子弟盜賣家產並轉肩出利,買客人貨,貴買賤賣,如本人無錢,勒牙保人賣業填還。
920 慶歷七年,蔡襄為閩漕日,禁絕蓄蠱甚嚴,凡破數百家,自後稍息。八年,仁宗閱福建奏獄,多以蠱毒殺人者,福州醫士林士元能以藥下,遂詔錄其方,又令太醫集法方之善治蠱毒者為一編,命參知政事杜履為序頒之。嘉佑六年,郡守範師道乃牒諸縣,各以其方雕板,揭於縣門云。應中蠱毒,不拘年代遠近,先煮雞子一枚,將銀釵一只及熟雞子內口含之,待一飯久取出,釵及雞子俱黑色,是中毒也,可用下方:五倍子三兩,木香、丁香各一十文,甘草三寸,一半炮出火毒,一半生用,糯米二十粒,輕粉三分,硫黃末一錢重,麝香一十文,右八味入小沙甑內,用水十分同煎七分,候藥面上生皺,是藥熟,用絹濾去滓,取七分小碗,通口服,須平旦仰臥,令頭高。其藥三度上來鬥心,即不得動,如吐出,用桶盛,如魚脬類,乃是惡物。吐後用茶一盞止,如瀉亦不妨,瀉後用白粥補,忌生冷油膩酢醬。十日後服後藥解毒丸二三丸補之,更服和氣湯散,十餘日平複。解毒丸者,如人中毒,十日以前,則此藥可療:五倍子半斤,甑中蒸炮令熟,丁香三兩焙黃焦色,預知子半斤,一半蒸令熟,一半焙令黃色,木香三兩,一半炮令黃色,一半焙過,麝香三文,甘草二兩,一半焙黃色,一半生用,水銀粉一盂子,朱砂一兩,細研為衣。右件搗羅為細末,用陳米爛飯為丸如彈子大。用藥時,研令細,同酒一盞煎,溫服。紹興二年秋,連江、古田民有查佐等蓄蠱殺人,其家來訴,張守為帥,依條斷遣,乃牒十二縣委保正副結五家為保,互相覺察,知而不糾,其罪與均,仍頒敕令賞格,散牒要處。
921 紹興二十六年,提刑吳逵以野葛能毒人,自為文戒諭管下,令五家為保,各鋤絕其木根,勿令能殖。以上俱三山舊志。
922 論曰:昔孔子序齊魯之風,較其至道,則先與魯,蓋魯秉禮之國也。閩俗彬彬稱鄒魯矣。然餘上考宋慶歷間蔡忠惠守閩,嘗慨喪葬之廢禮,婚娶之論財也,作戒數端,用垂民訓。乃今世遠代更,而陋俗益偷,奸萌滋起,有出於忠惠教誡之外者,識微之士,抱隱憂焉。夫婚嫁侈靡,珠玉瑩煌,商財賄也;博戲馳逐,樗蒲百萬,作色相矜,必爭勝者,重失負也;游閒公子,飾劍履,妖服怒馬,揚揚過里門者,為富貴容也;冥頑之夫,競及刀錐,稍不得逞,即啖野葛以死擲之,蔑不覆其家者,俗橫暴也;閭巷少年,仰機利,泛溟渤,危身取給,不避刀鋸之誅,走死地如鶩者,徼重獲也;夫競屠鬥智,飲毒作奸,至逾度也,至於紀也。閩之俗趨利喜詐,大都流於齊矣。欲還其舊,而鄒魯,是遵何術哉?語云「表正則影隨」,夫上有好,則下有甚,蓋移風易俗,令行禁止,在上不在下也。子言之矣,「君子之德風」。
923 建置志一
924 國家設藩分治,以為民也。司牧師保,以至御侮捍災,斥堠比閭,期無患而後即安。噫!何勤乎,古之善為政者,輿梁概茨,修繕惟謹,非其以域民之具,而使之嗷嗷中澤無攸暨也,志建置。
925 城 池
926 府 城
927 自無諸開國,建城都冶,至晉太康四年,郡守嚴高改築越王山之南為子城,唐天複間,閩王審知築羅城,五代梁開平初,審知又築南北夾城,宋開寶七年,刺史錢昱又築東南外城,至淳熙間,惟子城如舊,其餘各存數門,咸淳九年,詔增築外城。元初漸墮廢,後陳平章友定又加繕葺。國朝洪武四年,命駙馬都尉王恭因元故址築焉,北跨越王山為樓曰樣樓,南則因故外城繞九仙、烏石之麓,袤廣方十里,高二丈一尺有奇,厚一丈七尺,周三千三百四十九丈,城上敵樓六十有二,警鋪九十有八,堞樓二千六百八十有四,女牆四十八百有五,表裏闢夾道各二丈許。成化十九年六月,烈風淫雨,摧毀殆盡,鎮巡藩臬漸次修繕,悉完其舊。嘉靖三十八年防倭,增置外敵台三十有六,環城三面塹濠,深七尺五寸,廣十丈,延袤三千三百四十六丈有奇。城之北枕龍腰山裏許,古傳龍腰不可鑿,審知時嘗鑿之,或以為不可,遂止。城之門七:曰南門,舊南夾城寧越門外有九仙橋。曰北門,舊北夾城嚴勝門外有池,橋上有亭。曰東門,舊外城行春門外有橋名樂游。[HT]曰西門,舊北夾城迎仙門外有迎仙橋。曰水部門,舊南夾城水部門有板橋其名鎮海。曰湯門,舊外城湯井門外有湯門橋。曰井樓門。舊外門船場門外有四明橋。城之水關四:一在水部門之東,引南台江潮自河口,繚繞凡三十有六曲,由水關入城。國朝弘治中,鎮守內官議鑿新港,而三十六灣始廢,形家以為非宜。嘉靖初,謝給事蕡奏複,不果。一在西門之南,引洪塘江潮自西禪浦,亦三十有六曲,由西水關入城,城中河數十曲,縈回於民居前後,舟航隨潮汐往來。其在北門、湯門二關,但以洩潦水雲。
928 冶 城
929 即閩越故城,在今府治東北。漢高帝五年,封無諸為閩越王,都冶,依山置疊,據將軍山、甌冶池,稱形勝焉。
930 子 城
931 晉太康四年,守臣嚴高謂故城不足聚眾,將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圖以咨郭璞。璞指其小山阜曰:「是宜城。」後五百年,盛唐中和中始修,廣其東南隅。宋初墮廢。熙寧初,郡守章氏請修築子城,會氏遷去,程師孟成之,益舊城西南隅,周九百五十丈,設女牆,創九樓,浚湟橫亙其南,今毛應等橋凡十有二。紹興初,守程邁累虎節、定安、豐樂、康泰四甕門,設敵樓,尋毀之。城之門七:南虎節門,外還珠門,東南定安門,東康泰門,西豐樂門,內宜興門,今宜興境即其地,東北清泰門。以上六門俱廢,惟還珠門存。
932 羅 城
933 唐天複元年,閩王審知於子城外環築,設大門、便門共十有六,水門三。南利涉門,上有重樓夾閣,樓之前為安泰橋,今門廢橋存。東南通津門,上有樓,前通津橋,今存。東海晏門,俗呼雞鴨門,在今澳橋西。東北延遠門,北永安門,在懷安縣後。西北安善門,上有樓,內有鹿頂,門在西湖旁。西南清遠門,俗呼鴨門,中有豐樂門、金斗門,俱廢。
934 夾 城
935 梁開平元年,閩王審知築南北夾城,謂之月城。南大門一,累甕設懸門,外樓櫓七十間,便門、去水門二,浚河以通潮。北大門二,便門五,舊志只六門,有名可考。南寧越門,即今南門。東南美化門,今廢;內水步門,今存。北嚴勝門,即今北門。西北遺愛門,舊名升山,元絳作,明年絳移尹南京,父老思之,更名。西迎仙門,即今西門。
936 外 城
937 宋開寶七年,刺史錢昱築其城之門樓六間,敵樓三十間,又有安邊、臨江二門,樓五間,便門二:曰湯井,曰船場,敵樓九間,開沿城河二百九十丈,城高一丈六尺,厚半之。太平興國三年,錢氏納土,詔盡墮之。皇佑四年,郡守曹穎叔奏請,複漸修築,後蔡襄等累奏,並皆廢格,壕隍堙塞,半為民田,所存門六。南合沙門,在洗馬橋北;東南通仙門,在美化坊南;又東為行春門,即今東門;東北湯井門,即今湯門,又為船場門;西怡山門,在迎仙門外。舊時城垣內邊皆有空地二丈餘,周圍環轉為攔馬牆,高丈許,牆外有路。後近城人家多鞠為蔬圃。成化間,巡按張瑄建增石基,再築完固,張去遂漸廢。
938 古田縣城
939 國朝弘治十三年築,西北跨山,東南濱溪,廣袤七里許,高一丈七尺,厚一丈,周一千三百丈有奇。為門者四:東曰南安,今改澄清;西曰永豐,今因舊名;南曰迎思,今改太和;北曰望闕,今改節鎮。水關五:曰威武,曰金井,曰朝陽,曰玉灘,曰觀瀾。城上敵樓四,警鋪十有二,女牆三千三百有奇。初,縣無城。弘治九年,辦事官翁七昂等奏聞,時邑人羅榮為郎中,主其事,巡按御史陸偁,檄永福知縣姚禎開基築之,後本縣知縣蕭謙至,遂成。
940 閩清縣
941 無城,惟東、南、北面創三敵樓,置柵為門,昕夕啟閉,曰迎恩門,在縣南;曰大西門,在縣西;曰北敵樓,在縣北。
942 長樂縣
943 舊城,弘治間,縣令潘府所創,廣僅里餘,至嘉靖三十一年,知縣詹萊為防倭故,奉撫按檄,拓而大之,廣五里,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周一千四十五丈有奇,闢門五:南曰陽春,北曰拱極,東曰鎮海,西曰清江,西南曰平政;水關五,警鋪五十有七。三十七年,增置敵台一十有三,四十年,鑿濠。
944 連江縣城
945 國朝嘉靖十八年,通判徐訪、知縣袁鑒始築,廣四里許,高一丈二尺,厚八尺,周九百丈有奇,闢門四:東曰鎮定,南曰廣化,西曰承恩,北曰懷寧。萬歷四年,知縣張賢增高三尺,置三敵樓,十三警鋪。二十七年,洪水崩壞,署印縣丞孫繼謨修葺之。
946 羅源縣
947 舊無城。弘治中,知縣徐圭始於衢路列柵為門十,以司啟閉。正德十四年,知縣黃相又以東西二門築垣,以備捍禦。嘉靖三十七年,倭訌海上,巡撫王忬檄推官徐必進盡拓其舊而築之,延袤三里許,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一尺,周七百一十有三丈,闢門四:東曰賓日,西曰承金,南曰阜薰,北曰朔易;敵樓四,水關三。萬歷七年,分巡僉事李樂請銀六千兩,改砌以石,崇墉屹然。
948 永福縣城
949 國朝嘉靖三年,知縣何謙始築,後知縣文惠、陳克侯相繼修之,城高一丈五尺,厚丈許,周七百二十丈有奇,為門樓四,串樓一百二十,敵台十。萬歷十七年,山寇作,士民以東北城垣環於山灣,呈請移入山頂,周圍只計六百六十丈。東西南北闢四門:東曰永泰,西曰永平,南曰阜殖,北曰瞻京。
950 福清縣城
951 國朝正德八年始為四門:東曰文興,北曰玉屏,南曰龍江,西曰雙旌。嘉靖三十三年,防倭更築,垣高一丈八尺,厚一丈四尺,周九百九十三丈,女牆一千三百,警鋪二十四,建門樓四,水關二。至三十七年,築三敵台,城增高四尺,環垣上為堞樓,表裏闢夾道,浚濠深廣各二丈。本年陷於倭。至萬歷三十一年,知縣丁永祚始移舊城四百餘丈,新增城二百丈,益以月城。
952 鎮東衛城
953 在福清縣方民、新安二里間,去縣治一十里。國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督造,垣高二丈三尺,厚一丈,周八百八十餘丈,為門四,警鋪四十有三,女牆一千三百四十有九,敵樓三十有二。
954 梅花守御千戶所城
955 治四十里。國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督造,垣高一丈八尺,厚六尺,周六百四十餘丈,門三,女牆一千二百,敵樓二十有四,警鋪二十。
956 定海守御千戶所城
957 在連江縣二十七都,去縣治八十里。國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督造,垣高一丈五尺,周六百丈,警鋪一十有六,西南關門一,城外濠闊六尺,深三尺。
958 萬安守御千戶所城
959 在福清縣平南里,去縣治一百二十餘里。國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督造,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二尺,周五百二十五丈,女牆八百二十有七,警鋪一十有三,敵樓一十有八,東、西、南為三門,上皆建樓。
960 蕉山巡檢司城
961 在長樂縣十五都,周三百六十餘丈,初為寨,嘉靖三十八年始建。
962 松下巡檢司城
963 在長樂縣二十都,周三百一十餘丈,初為寨,嘉靖三十九年始建。
964 小社巡檢司城
965 在長樂縣二十都,舊為寨,嘉靖四十一年始建。
966 北茭巡檢司城
967 在連江縣二十六都,去縣一百一十里,周一百五十丈。國朝洪武初,江夏侯周德興督造。
968 蛤沙河泊所城
969 在連江縣二十九都,去縣治五十里,周一百五十丈。國朝洪武初,江夏侯周德興督造。
970 塘頭民城
971 在閩縣合北里,嘉靖倭患後,里人董世道捐貲造,萬歷四十年拓而大之。
972 塘灣民城
973 在閩縣合北里,嘉靖間造。
974 翁崎民城
975 在閩縣江右里,嘉靖間造。
976 壟下民城
977 在長樂縣二十都。
978 海口鎮民城
979 在福清縣治東二十里,周八百四十四丈,女牆一千六百有五,警鋪二十四,敵台七,闢門五。嘉靖三十四年,倭始寇閩,犯海口鎮,民死者半。巡按御史吉澄請發帑金七千七百餘兩賑,鎮民願以所賑築城。其後島夷屢犯福清,此鎮以有城可守。
980 化南民城
981 在福清縣東南六十里,嘉靖間造。
982 沙塘民城
983 在福清縣南五十里,隆慶間造。
984 建置志二
985 公 署
986 巡按都察院 在嵩山之麓,嘉靖三十六年建。其地宋尚書王祖道宅。洪武初,為駙馬都尉王恭公署。正統間,鎮守內官居之。嘉靖初,改為提學道。倭訌閩中,朝議設巡撫,遂開府於此。嘉靖四十四年,巡撫汪道昆毀於火。隆慶元年,巡撫塗澤民重建。萬歷三十二年,巡撫徐學聚改建,時署郡篆者,意在逢迎,徑拓西北民居百餘間,給以半直,然規恢宏麗矣。三十九年,巡撫丁繼嗣乃葺而約之。
987 巡按察院 在仙塔光澤坊內,嘉靖二十七年改市舶府為之。舊織染局地。成化間,建市舶府。嘉靖中,御史陳宗夔改為察院。萬歷十四年,御史楊四知闢門之西路而直之。三十三年,御史方元彥疑院署有祟,移駐福清。時署郡篆者,遂改建於院之東偏,而虛其舊署,大役朋興,民疲奔命,然元彥按事竣,遙從郭外抵竽江,竟不敢入也。
988 南察院 在城南府學大成殿後,成化七年建。即舊貢院地。成化間,遷貢院於平山,改為察院,俗稱南察院。萬歷三十七年,太監高寀來督礦稅,以為署。
989 西察院 在三山驛之右。今廢為使客公館。
990 布政使司 當三山之中,後枕越山,前案方山。晉郡守嚴高建為刺史衙,唐為都督府,又為觀察使衙,為威武軍衙,五代梁為大都督府。偽閩僭號,改作逾制。宋興,錢氏納土,悉廢之,獨明威殿存,守臣以為設廳。天聖中,郡守章頻創都廳,鄭載建大廳,範亢更名清和堂。宋景炎,端宗即位於閩,以舊設廳為垂拱殿。元為中書省。國朝洪武初,改為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堂曰政本堂,左經歷司,右照磨所。儀門之外,東曰清軍道,曰分守武平道;西曰督糧道,曰分守福寧道。理門所在督糧道南,司獄在理問所北,庫曰架閣。使馬文升複鬻民居,闢西而衢。弘治以後,按察使李貢、夏景和陳珂、劉遜相繼經營,拓其隘陋,更為閎敞,而門始南向,前堂及衙宇、賓館、廊房、公廨諸所,秩秩咸備。經歷司在正堂東,照磨所在正堂西,司獄司在中門西南,贓罰庫、架閣庫在照磨所西北。
991 提學道 在烏石山北,嘉靖四十年建。改五經書院為之。
992 兵備道 在冶山之南,嘉靖四年建。今兼管清軍驛傳。
993 巡海道 在鐘山之右。舊為監軍道,嘉靖三十年建,萬歷六年廢,今為巡海道駐於此。
994 屯鹽道 在芝山之西,正德三年建。舊為屯田水利,今加鹽法。
995 分巡福寧道 在屯田道之後,正德四年建。
996 舊清軍道布按分司 在冶山之西。今廢為公署。
997 分巡武平道 在撫院之右。今廢改為憲台。
998 都轉運鹽使司 在布政司之西,即宋西外宗正司也。按宋轉運司在建州,建炎二年,以建寇,移福州,後複仍舊。元更置福建等處鹽課、市舶都轉運使司於福星坊內舊福星館後,或為都轉運使司,或為都提舉司,更改不常。皇慶元年,始移置今所。國朝洪武元年,改為福建都轉運鹽使司。成化十四年,運使康驥重建堂東夾室。二十三年,運使金迪重建後堂,又創造運使同知、副使、判官各廨舍一所。判官今廢。經歷司在堂之東。庫曰架閣,廣盈門之外。坊曰國計,分司二:一在水口,一在黃崎鎮。批驗鹽引所二:一在竹崎,一在閩安鎮。鹽倉一,在南台。閩縣時升里,宋天寧寺遺址。
999 貢 院 在將軍山東北。先是,洪武十七年,布政使薛大昉移宋文場在譙樓東者,改建於城南。成化七年,布政使朱英改建今所。正德十一年,巡按御史胡文靜以前逼委巷,令有司購民居八十區闢之,東西各八丈,南倍之,更為正門南出。萬歷五年毀於火。六年,重建,中為至公堂,後為衡鑒堂,堂之後為總考官房,堂北為同考官房,東列三所:曰謄錄,曰受卷,曰彌封,西二所:曰對讀,曰內供給。至公堂之前為東西文場,中為明遠樓,四隅有了望樓。大門出數十步,為天聞文運坊,東西有坊,一曰明經取士,出井樓門城邊巷。一曰為國求賢,出麗文坊巷。外有東西外供給所,中有橋曰青雲,達於通衢,豎坊曰「貢院」、「巡撫都御史耿定向重建貢院記」。閩貢院,肇宋元佑、乾道間,國初在郡庠北。成化辛卯,遷藩治東北隅。諸堂、寢、廨舍、樓台,多正德己卯重建者。萬歷戊寅春火。歲支十才一周,豈維新會耶?先是藩臬諸大夫詢謀經始,而侍御像章敖君鯤銜命至,適當主賓興,奉簡書維謹,檄下有司,謂「規制宜宏,桿蔽宜肅」。於是西拓址五十尋,徙堂基三十尺,鳩工程材,以是歲八月興事,越明年六月工竣。中為至公堂,內為衡鑒堂,東為監臨台,西為藩臬署。為所凡六,中為明達樓,四隅為了高樓。其校舍則易板以甓,覆之瓦,其數增舊。諸庖湢咸其重垣峻墉,自簾以外,閫之內,胥煥然鼎新雲。受功時,餘嘗偕敖使君登明遠樓,周環四顧,視諸匠梓,塈者,茨者,巧者,墁者,汲而爨者,並手偕作,日忘慮數千百人,計諸什費,帑金七千緡有奇,因相與咨嗟嘆曰:國家所為求士計者,何若斯重哉?吾儕咸由此進,而不一繹思豈夫耶!且士自束發列黌序,已複其身,高等者餼之,三歲一比,此中費當幾何?率養千百人而致一人也,由此進上公車,則有司豐宴飾幣,樹坊表資,諸計偕即一人計之,又不知幾何矣?夫逆放之人,授之壺餐,篤衷者終身德之不忘。士初與齊民齒耳!諸費貲咸齊,胼胝拮據,萬方苦辛所拱者,而一旦取為諸士,費國家意指何以哉?誠思之,當不忍重負矣!雖然,士惟不自負也,而後能不負國家,士負國家者,終自重也已。餘頃行部,初經中立、康侯、願中、仲晦諸賢之里,式而低徊者久之。或指其祠墓所在,心惕然思,諒諸人士有同然也。過蔡、章輩墟墓,乃私衷憤然仇視之,不顧而唾,度其裔胤有存,亦蓋祖之,此何以故哉?其思其斁,不在名位顯晦間矣。諸人士重思之由,出洊躋崇月無,當審所處,即不偶而困滯此中,猶有所自樹也。陸敬輿曰:「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士誠有所樹,即顯晦殊軌,均之為不負矣,彼負國家與自負,原所學者斁皿也,閩人士當早辨哉!
1000 福州府 在布政司之西,即宋安撫司、元萬戶府也。洪武二年,改為福州府。七年,闢廨宇。二十一年,火。二十六年,知府、廖崇德重建。經歷司、照磨所,翼堂左右,堂之南為儀門。門外列館於東者二,曰總捕,曰清軍海防;於西者一,曰理刑。儀門之南為大門,出大門百武,樹楔曰「八閩首郡」;申明、旌善二亭對峙;出數武為通衢,東承流坊,西宣化坊。其前堂之北為穿堂,又北為後堂。獄在大門之內,鈐以司獄。司庫在穿堂之後,曰大儲庫、贓庫,曰鈔庫,曰龍亭庫。知府、同知、通判、推官各宅一區,列後堂之北。儀門外東土地祠,西迎賓館。吏六房在堂左右階,其後隙地為吏廨。先是府治皆在今布政使司,歷晉、唐、宋至元,始立總管府於譙樓東,國朝改建今所。萬歷二十八年,大門及兩階房科複火署,印同知鐘大咸重建。萬歷三十九年,知府喻政於後建光儀堂,自為記。福州郡堂之後顏曰「和衷」,由和衷堂稍後折而左,啟雙扉入,有屋兩楹,即臨海王公士琦守晉安時所匾為「閒閒軒」者也。榱椽亦自聳峻,與和衷埒而規制雅不稱,湫隘而狹長,不可以居。蓋守已幾更,足跡罕至,非複閒閒之舊矣。予視事之兩月,以暇至其故處,見諸軍器火藥充牣其中。夫福郡守為治,大都非漏下二十刻不得休息,諸胥皆燃脂夜作,無寧不虞之不戒,置火藥不便,於是徙而歸之本局,略剔葺之,勝日與諸寮列坐談說其中,佐以酒,行炙者使無從旋轉,而壁以外乃為空虛無用之所,蓋以為堂則橫不足,以為室則縱有餘,幾於模不模範不範矣。夫離以兩傷,合則雙美,文誠有之,室亦宜然。於是鳩工庀材,徹間隔,更腐蠹,益斥勞,隙地以拓之,一月而告成事,人訝以為速,此無他,後者易為功,而因者便為力也。載偕諸君落之,心目共豁,若荊棘芟而茆塞闢者。堂前池不盈丈,用石甃砌之,養朱魚數百頭,時時出游,無濠上之閒,而有其致。編竹護花。薔薇素馨,囗蘭蜀茶,佐以盆荷,有平泉之趣,而無其癡,諸君咸爽然快,各賦詩見志。於是鹺商江公賦《羔羊》,分司郭君賦《小宛之卒章》,海防閔公賦《採芑》,海防文公賦《崧高》,總補吳公賦《伐木》,督糧古公賦《風雨》,司理周公賦《斯干》。夫《羔羊》,訓廉也。《小宛之卒章》,小心也;《採芑》,壯猷也;《崧高》,良翰也;《伐木》,友樂也;《風雨》,喜賢也;《斯干》,美成也。不佞重拜諸君子之貺,起而賦《皇華》。《皇華》,使臣詩也。何居乎,魯傳有之,賦詩斷章,取節為可也。訪問於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諏,咨難為謀。皇皇者華,獲五善矣。不佞以匪才當劇任,即不敢比於古諸侯,然朝修其囗謁,晝考其委積,夕省其典刑,夜警其防禦,無使陷淫而後即安者,曷敢有懈。雖然,猶有未樹也,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非諸君子念石猶生我,而弼之、匡之、戾之,積也,其何日之有?不佞之作是堂也,以侍君子之光儀,而冀以獲咨之五善也。諸公曰:「然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推是心也,宰天下可也。」予唯唯謝不敏,退而書其語,為《光儀堂記》。
1001 海防督捕館,在烏石山東北,舊系市舶提舉司,萬歷二年廢,改為公館,三十一年,巡撫朱運昌奏改杉洋通判兼管福寧北路海防,春秋汛畢駐此,調度杉洋地方。
1002 織染局,在府治西南懷德坊內,洪武八年設。
1003 寶源局,在芝山寺之左,萬歷五年增建。
1004 常豐倉,在府治西,洪武七年建,廒三十有六。其地即偽閩羅漢寺,至弘治間,鎮守鄧原,琉球饋之金不受,增建三廒。
1005 稅課司,在安泰橋西,洪武七年建。即宋稅務舊地。
1006 陰陽學,在譙樓東,洪武十八年設。
1007 醫學,在譙樓前街西,洪武十八年設。景泰三年鎮守來住重建。
1008 僧綱司,寓開元寺。
1009 道紀司,寓城隍廟。
1010 閩 縣
1011 在府治東南秀實坊內,淨業寺故址也。舊在閩都坊內,洪武二年,知縣路圓玉移今所。成化三年,知縣邵奎重建,中為正堂,右為典史廳,堂之南為中門,折而東向為大門,申明、旌善二亭在大門外左右,又折而南,臨通衢,樹楔「八閩首縣」。庫在堂之西,獄在中門內之西。知縣、縣丞、主簿宅皆在堂北,東南為典史宅,又南為土地祠。吏房列堂左右階,吏廨在西南隅。
1012 閩之屬:五虎門官母嶼巡檢司,在嘉登里。洪武二年建。
1013 閩安鎮巡檢司,在江右里。宋為監鎮衛,元為巡檢司,洪武二年仍建。
1014 閩安鎮稅課局,在江右里,洪武三年建。舊時升里有稅課局,今省。
1015 江南河舶所,在嘉崇里,洪武十六年建。
1016 預備倉三,一在縣庫之西,一在光德里,一在常豐倉畔。又舊有義倉三所,在永慶、還珠、崇賢里,今圯。
1017 常平倉一,在開元寺,督撫軍門金學曾建。以贓罰銀兩積穀備賑。
1018 侯官縣
1019 在府治南官賢坊內,唐貞元間,從岊江徙入城,元至正間,又改建於郡城西舊澄瀾閣之址,縣乃為普平章衙。洪武三年,複定今所。二十九年火,知縣張繼重建。永樂元年又火。宣德七年,始建堂宇,堂之東為典史廳,西為庫。堂之後,中為知縣宅,東縣丞、典史宅,西主簿宅。正統間,知縣梁叔蒙建穿堂。正德間,知縣胡大化修後堂,中門外之西為獄,東為寅賓館、土地祠,大門之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
1020 侯官之屬:竹崎巡檢司,在府城西北十六都,正統六年建。
1021 洪塘稅課局,在城西二都,洪武三年建。
1022 五縣寨巡檢司,在府城西十七都,舊屬懷安,以其地接閩縣、侯官、古田、閩清界,故名,元至元三年設。國朝因之,今並侯官。
1023 陽崎稅課局,在府城西南九都,洪武元年設。今並侯官。
1024 預備倉五,一在常豐倉內,一在西禪浦,一在二都,一在府城西南,一在華寺。後二倉系舊懷安並。
1025 常平倉一,在大中寺,萬歷二十三年,督撫金學曾建。詳具閩縣。
1026 古田縣
1027 治在平山之南,雙溪之匯,始建於唐開元。宋太平興國初,遷水口。端拱間複舊。元豐間,增置西尉丞簿,舊各有廳。國朝改典史幕於堂之東,堂之南為譙樓。譙樓之北為中門,獄有二所,在中門左右。大門之外為旌善、申明二亭。洪武三年,知縣韓秉哲重建;正德間,知縣劉倫重修。
1028 陰陽學,在縣治西雲津坊之東。久廢。
1029 醫學,在縣治北蘭魁坊。即舊惠民局,今廢。
1030 布政分司,在縣治北。
1031 按察分司,在縣治西。
1032 府館,在紫極宮東。
1033 捕盜館,在東杉洋。今廢。
1034 僧會司,在吉祥寺。
1035 道會司,在佑聖宮西。
1036 杉洋巡檢司,在縣東三十六都。洪武十二年建,今廢。
1037 際留倉,在縣北兼善坊。元創,國朝因之,成化十六年重修。
1038 預備倉四,一在二十六都,一在八都,一在垕山,一在十八都。
1039 閩清縣
1040 在梅溪南里許,五代梁乾化中建。宋熙寧中,為洪水所漂,令陸絳新之,後屢經毀。國朝洪武九年,主簿鄭本始構堂宇及譙樓。正統十三年,複毀於兵。天順七年,典史餘紹重建廳幕。成化間,知縣左輔、黃漟相繼修葺。萬歷三十七年,洪水衝蕩,縣宇為墟,知縣俞咨龍請貸公帑,移於後百武,就其高塏,環砌以石,建堂宇、幕舍、庫獄,門楔、旌善、申明亭,煥然一新。
1041 陰陽學,在縣治西升平坊。
1042 醫學,在縣治東和豐里。
1043 僧會司,在普賢寺。
1044 道會司今廢。
1045 府館,在縣治南。
1046 際留倉,在縣治內之西。成化四年,知縣左輔重建。
1047 預備倉三,一在安仁,一在蓋平里,一在仁專里。
1048 長樂縣
1049 在六平山之南。唐武德間,自敦素里移建今所。洪武初因之。景泰元年,知縣龍韜重建,堂之東為典史廳,西為庫,北為知縣、縣丞、主簿宅,各一區。中門之外,左獄,右際留倉、譙樓。大門之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
1050 陰陽學、醫學俱在南山塔下。
1051 察院行台,在縣治東。
1052 布政分司,在縣治東。
1053 按察分司,在縣治西。
1054 府館,在察院西。
1055 石梁蕉山巡檢司,在十五都。舊在梅花千戶所城內,洪武十年遷今所。
1056 小祉巡檢司,在十八都龍江。
1057 松下巡檢司,在二十都大祉。上二司並洪武間建。
1058 稅課局,在縣治西。洪武間建,成化十七年,知縣羅敘重修。
1059 長樂倉,在縣東二十四都梅花千戶所舊隸所,正統六年改屬縣。
1060 預備倉,在鼓樓東。
1061 河泊所,在十五都。
1062 僧會司,在縣治天王寺。
1063 道會司
1064 連江縣
1065 在龍際山南,鰲江之北百步許。縣,唐武德間建,宋治平中建廨宇,至元六年毀於寇。國朝洪武元年,知縣王得欽重建,正堂東為庫,西為典史廳、架閣庫、際留倉。儀門外東為土地祠,西為獄。十四年,知縣張益建。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宅各一所。二十八年,知縣李鳳構觀稼亭、勸農閣,堂北隙地構預備倉。成化十八年,知縣凌玉璣建旌善亭、申明亭於縣前左右。
1066 陰陽學,在縣治西龍津坊內。
1067 醫學,在縣治前大街西,即舊惠民局。
1068 布政分司,在縣治南。
1069 按察分司,在縣治西。
1070 府館,在縣前。
1071 北茭巡檢司,在縣治二十六都。舊為荻蘆,洪武二十年,改今名。
1072 蛤沙河泊所,在縣二十七都,洪武十六年建。
1073 稅課局,在縣治通濟橋西。舊在縣治前,洪武十八年圮于水,移建今所。
1074 [HT]定海倉,在縣東定海千
URN: ctp:ws544488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