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 檢索 "洨"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皇朝經世文編
條件: 包含字詞「洨」
Total 8

卷一百八工政十四直隸水利中

17
皇上加意蒼生。念畿輔霖潦沮洳。特命親王大臣。疏導河渠。肇興疆畎。此誠千載一時之盛事也。愚少長海濱。躬耕作苦。勺水寸地。視若奇珍。及渡江淮。過齊魯。抵京師。所見萬頃平原。枯燥為陸。河湖澱蕩。水淺沙淤。至於夏秋霖雨。則又皆成巨浸。每嘆北方不習水利。惟苦水害。低徊顧惜。恨不得胼手胝足於其間。忽聞盛舉。歡忻手額。試為綜畿輔之大勢而計之。東西二澱。跨雄霸等十餘州縣。子牙永定二河。以澱為壑。澱治而後河有歸。故欲治直隸之水。必自二澱為始。京東之水。若白河薊河浭河以及永平之灤河。皆經流之最大者。自衛汶合流。地勢南高北下。每有漲潦決岸之憂。滄洲之磚河。青縣之興濟河。皆昔人分減衛水之故道也。通州以南之水。匯於窩頭夏店之箭桿河。玉田之藍泉河。泉河。豐潤之大泊王家河汊河龍王堂灣泥河。永平之龍溪沂河靳家河黃坨河稻河吳家河牛桃林湧泉三里等河。皆支流之可數者。此京東河渠形勝之大也。西南之水。盧溝發源於桑幹。穿西山而出。為金口河。元郭守敬欲接故。使山後通流。以廣京畿之漕者是也。拒馬滹沱二河。又經流之最大者。拒馬發源于淶山下為白溝河。其南為依城河。又南為三岔口。滹沱發源於泰戲。經正定束鹿。綿亙千里。合深易濡雹沙滋諸水。散入各澱。又有徐河唐河。皆源出山西。河出於獲鹿。白馬河出於任邱。百泉河野河出於邢台。洺河出於遼州。滏陽河出於磁州。凡西南諸河。入任縣泊者十。入寧晉泊者十二。土人謂任為南泊。寧晉為北泊。皆禹貢大陸澤故地。南泊宣洩之路。在雞爪河。北泊宣洩之路。在滏陽河。此西南河渠形勝之大概也。今訪求故道。疏浚深廣。多開引河。以緩奔騰之勢。修築閘壩。以制蓄洩之宜。設營田專官。經營疆理。召募南方老農。課導耕種。則千里良田。嘉禾遍野。不特閭閻小民。仰事俯畜之有資。而東南轉輸。且可漸次減省。現在溝洫深通。田廬不憂其泛濫。河漕不患其淺阻。其為利難更僕數也。昔元虞集欲於京東濱海地。築塘捍水。以成稻田。明邱浚深然其說。惓惓乎三致意焉。萬歷中。給事中徐貞明上水利議。命兼御史領墾田使。先詣永平。受事六閱月。墾成三萬九千餘畝。而勛戚之占田者病之。為蜚語上聞。遂以罷役。夫人情公私不一。安保其必無異議。惟在銳意舉行。不為浮言搖惑而已。今所慮者。或謂南北異宜。水田必不宜於北方。此甚不然。永平薊州玉田豐潤。漠漠春疇。深耕易耨者何物乎。或謂北地無水。雨集則溝澮洪濤。雨過則萬壑焦枯。雖有河而不能得河之利。此可以閘壩蓄洩。多建堤防。以蘊其勢。使河中常常有水。而因時啟閉。使旱潦不能為害者也。或謂北方無實土。水流沙潰。堤岸不能堅固。朝成河而暮淤陸。此則當費經營耳。然黃河兩岸。一浮沙。以葦承泥。亦能捍禦。誠不惜工力。疏浚加深。以治黃之法。堆砌兩岸。而渠水不類黃強。則一勞永逸。未嘗不可恃也。天下無不可為之事。惟心堅力勤。仰體  皇上愛民利民之至意。置身家性命於度外。精誠所感。可以動天地。役鬼神。何農田水利之不可成乎。禹之行水。八年於外。三過不入。不過忠誠焉而已。勤勞焉而已。豈如世俗陋見。別有神奇怪誕之為哉。夫東南轉漕一石。至京糜十石之價不止。開河墾田。根本至計。在此日勞費雖多。他年節省漕石。獲利何啻數倍。是不特北直之水利可興。而山東河南淮徐上下數千里。亦可以次第舉行。而無容再計者也。
50
自北而南。水之載在圖經者二十有一。唯滹沱最大。發源山西繁峙之泰山。由雁門入直隸之平山界。冶河綿漫嵩陽雷溝沕沕水等洞。皆入焉。冶河一名甘陶河。源自山西平定州松嶺。流至平山。初不與滹水相通。自二水合流。而滹沱之勢遂猛。屢奔潰為正定害。元時分闢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水退十之三四。已而冶河淤塞。複入滹河。歲有潰決之患。皇慶中。議複之而未果。又按漢書地志。冶水即太白渠也。受綿曼水東南至下曲陽。入于。此冶之故道。本與合。今應於入滹之處。塞而斷之。循其故流。加以挖浚。引入河。則滹沱之猛可減。此前人已試之成功也。
51
河發源獲鹿之蓮花營洚北村二泉。其源頗有堙塞。至灤城西南。合北沙河而流始漸大。澆溉可資。但苦岸高。難以升引。應作壩以壅之。俾水與岸平。開溝二三尺。縱橫俱可通流。涓滴皆為我用矣。伏秋水漲。則決壩以洩之。旱澇無虞。萬全之利也。浚河下流。自寧晉入泊。舊有石閘三座。遺跡尚存。現今兩岸居民。尚戽水以澆畦麥。其為水利之用。亦可想見矣。
52
河以南。水自贊皇來者。有槐水午水。自臨城來者。有泲水泥河泜河沙河。自內邱來者。有李陽河七里河小馬河柳河。或名在而已堙。或源存而流已徙。道途所經。一一訪求。即土人亦不能言其故而指其處。然石橋宛在。斷碣猶存。或此等本非恆流。前人開之。為洩澇歸泊之路。今皆任民耕種。以致山水暴下。彌漫四野。貪尺寸之利。貽害無窮。今已委員查勘。酌量疏通。令漫水有歸。田疇不受其害。小柳河之東為聖水井。亦名聖女河。源出任縣之欒村聖女祠下。泉從地湧。引流可田。南為白馬河。源出內邱之鵲山。經邢台。居民建閘溉田。壅之而不使下。下流遂湮。水漲之時。則以為壑。故北之聖女南之牛尾二河。俱被其衝突。為任邑害。今應浚白馬入泊之流。嚴邢台閉閘之禁。害去而利乃可興矣。牛尾河發源邢台之達活泉。水盛岸高。直達於任縣泊。作閘節宣。利賴曷窮焉。又南為百泉河。源出邢台之風門山。亦名七里河。歷南和之北豆村康家莊等處。有閘十三座。溉田數百頃。而任縣不沾一勺之潤。今應立法以均其利。自下而上。各以三日為期。則沿流一帶。皆水田也。但河身尚隘。宜展而倍之。百泉之南為野河。源出邢台西山下。經野河村。入沙河。沙河源出山西遼州之湡水。流至沙河縣南。分為二支。一流南和。至任縣。為灃河。一流永年北。下澤。至南和。為乾河。抵任縣。合洺河。入任縣治沙河縣之普潤閘。溉田四十餘頃者。是其利也。洺河亦發源於遼州。歷河南之武安。而入直隸永年縣。過澤南和。下與沙河合。近年常苦涸竭。若引滏陽之水。假沙洺之道。兩河之間。俱可沾其浸溉。
55
北泊周圍百里。地窪水深。亦恃滏河為宣洩之路。自滹沱南徙。由賈家口灌入。故道漸湮。遂決口營上等村而東注。但水口河身。亦多淺隘。今應大加展挖。務俾寬深。如此則南泊之水歸穆家口。而咽喉已通。北泊之水入滏陽河。而尾閭亦快。積澇日消。舊岸漸複。四圍涸出之地。尚可以數計哉。然後作小堤以繞之。多開斗門。疏渠種稻。則沮洳之場。無非樂土也。
77
一滏陽河弱不敵滹。苟非急為調劑。滹沱必將南徙。查滹沱得冶水之助。勢益凶悍。其先滏陽之不受倒灌者。賴有小漳河之助耳。康熙三十六年。漳水南由館陶入衛。滏陽無助。弱不敵強。然其先北泊寬深。尚能容蓄。自乾隆五十九年以後。北泊淤平大半。滹沱頻決東堤。其不至淹新冀者幾希矣。今若於上游塞冶河入滹之路。俾循故道。各自經流。合助滏以敵滹。此萬全之策。惟冶河故道。經由灤趙境內。堤橋座。必須另為改建。所費浩繁。此亦前人舊有之議。非敢創設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