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一百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四十二
3
經籍考
4
等謹案:馬端臨《通考》經類》自《易》至《小學》,皆據列《史藝文志》以分門目。今《續通考》準《明史藝文志》之例,增四書類》。其《論語》、《孟子》各有専本,仍依馬氏分列二門。而《大學》、《中庸》之單行者,亦仍入於《禮記》,以存其舊。至《諡法》一門,別於史部,故《事類著録。所纂經部凡一十有四,曰《易》、曰《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曰論語、曰孟子、曰孝經、曰經解、曰四書、曰樂、曰儀注、曰䜟緯、曰小學,各依次編輯如左。
5
《易》
6
《宋史藝文志》:《易》類二百一十三部,一千七百四十卷不著録者十九部,一百八十六卷
7
遼、金、元三史不立《藝文志》,散見各紀傳中。《明史藝文志》:《易》類二百二十二部,一千五百七十卷宋。
8
司馬光溫公易說》六卷
9
光字君實,夏縣人。寳元,進士甲科。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從祀孔子廟庭等。謹案是書,馬端臨《通考》所載僅一卷。引晁公武之言曰雜解《易》義無銓次,蓋未成書也。考《朱子語類》云:「甞得溫公《易說》於洛人范仲彪,盡《隨卦》六二,其後缺焉。後數年,好事者於北方五市得版本,喜其復全」。是其書在當時所傳,已多寡互異。其後乃并失傳。故朱彞尊經義考》亦註為已佚。今獨《永樂大典》中有之《幸際》。
10
聖朝表章典籍,録入四庫全書》,亦可知名賢著述,其精義所在,有不終冺沒於來世者矣。
11
邵伯溫易學辨惑》一卷
12
伯溫,字子文,邵子之子。南渡後官至利路轉運副使。事蹟具《宋史儒林傳》。
13
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載此書,註曰「未見」。此本自《永樂大典録》出,蓋明初猶存。《宋史藝文志》但題《辨惑》一卷,無「易學」字。《永樂大典》則有之,與《書録解題》相合。馬端臨《通考》於此書引入鄭揚庭《周易傳》下,未列為書目,今特増入。
14
耿南仲周易新講義》十卷
15
南仲,字希道,開封人。靖康間,以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宻院,與吳幵沮戰守之說,力主割地。南渡後,遷謫以終。
16
張浚紫巖易傳》十卷
17
浚,字徳逺,號紫巖居士,緜竹人。舉進士。厯相高宗、孝宗,封魏國公,諡忠獻。
18
吳沆易璇璣》三卷
19
沆字徳逺,臨川人。
20
沆進易序曰:臣自少學易,患其難明,求諸聖人之言曰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又求諸明彖之言曰:據璇璣以觀大運,則天地之動未足怪也。臣自是誦易之彖浸厯嵗時,渙然冰釋。彖也者,易之門戶而象之管鑰也。臣學彖既有所省,以次求之卦求之象,求之爻,稍見諸儒缺少,因拾其餘遺,竊為議論,以為易莫大於乾坤,而聖人以天為法,乃作法天六子之用,初無定體,變而通之,存乎其人。作通六子,乾坤六子皆以中道為貴,作貴中中也者,二五之位也,而六爻之位互分隂陽,去其初上則不足以成章。作初上定位,踐其位者非六,即九也。六九之名當定於自然,而先儒以人事加之於理,未安作六九定名,名位既定,則六十四變決非偶然作乾、坤、變卦卦變之說,不一而足。先儒考傳,或失其正,論其至當,不過有四作論變。有四泥於辭,不知象之可貴,則不見天地之藴。奧作有象明象之端,莫先於彖作求彖聖人之作易,非直為卜筮而已,所以崇帝王之徳業,辨君臣之名位而定君子小人之分也。乃作明位明君道,明君子君子之徳足以養人,然後刑可議,刑可議而後伐可致作,論養論刑論伐。蓋養人之㫖不明於天下,則教道不立,教道不立,內外不分而吉凶無辨也。作辨聖辨內外,辨吉凶,《易》之為道,變動不居,卦無定象,爻無定辭,不可以有執也。乃作通卦通象,通爻通辭苟期乎通而無一定為證,則失之泛泛無統作通證。事有一定而未免於疑者,重卦《繋辭是也。作《釋卦》、釋卦》互體之說雖不可泥,而亦不可廢。作存互體如是,而《易》略備矣。凡物既備,則當思其未備者,以廣之作廣演》而終焉。
21
納喇性徳曰先生,㓜孤事母孝,政和間,常獻書於朝,不報,歸隠環溪,且言易自彖而求之卦,次求之象,次求之爻,為論二十七篇,其文簡奥,間以韻語行之類,古繇辭卓然成一家之言者也。等謹案:沆于高宗紹興十六年,與其弟澥詣行在獻書,澥所獻曰宇內辨、曰厯代疆域志,沆所獻曰《易璇璣,曰三墳訓義》。澥書皆不傳。沆三墳訓義為太學博士王之望所駁,亦不傳。惟此書僅存張栻南軒易說無卷數
22
栻字敬夫,丞相浚子師胡宏宏一見,即以孔門論仁親切之㫖告之,栻退思有得,宏稱之曰:「聖門有人」。栻益自奮厲,以古聖賢,自期以䕃。補官,累遷秘閣修撰、知江陵府,安撫本路。終右文殿修撰,諡曰宣。從祀孔子廟庭。事蹟具《宋史道學傳》。
23
等謹案:曹學佺蜀中廣記》載是書十一卷,以為張浚所作。考浚《紫巖易傳》,其本猶存,與此別為一書,學佺殊誤。此本僅始於《繫辭》「天一」「地」二一章,卷端題曰《繋辭》。上卷下,元胡順父序略曰:「魯人東泉王公分司廉訪、章貢等路,公餘講論,甞誦伊川《易傳》,獨闕《繫辭》,留心訪求,因得南軒解說《易繫》,繕寫家藏,儻合以並傳,斯為完書云。
24
趙彥肅復齋易說》六卷
25
彥肅,字子欽,號復齋,宗室子也。甞舉進士,掌寜國軍書記,調秀州推官,移華亭縣丞,攝縣事,以內艱歸。朱子薦之趙汝愚,汝愚奏為海寜節度推官,旋病卒。喻仲可跋曰:「是書觀象玩爻,無一字外求研精覃思,無一辭苟發,出自胸臆,無一句蹈襲前,人納喇性。徳曰:《易說》六卷,朱子嘉其用意精宻,而門人喻仲可傳之。其論間與朱子不同。
26
楊簡楊氏易傳》二十卷
27
簡,字敬仲,慈谿人。乾道進士,官至寳謨閣學士、大中大夫。事蹟具《宋史道學傳》。
28
等謹案是書為明劉日升、陳道亨所刋。《馬考》載楊簡己《易》一卷,朱彞尊經義考》載《慈湖易解》十卷,書名卷數皆與此本不合。《經義考》所載《自序》一篇,與此本卷首題語相同,而無其前數行亦為小異。明人凡刻古書,多以私意竄亂之,萬厯以後尤甚。此或日升等所妄改與。
29
吳仁傑易圖說》三卷
30
仁傑,字斗南,崑山人。
31
等謹案馬考》僅載仁傑古《周易》十二卷,而不及《圖說》。《宋藝文志》則兼載之古《周易》世罕傳本,惟《永樂大典》尚有全文。此書其《圖說》也,用別存其目焉。呂祖謙古周易》一卷。 《東萊易說》二卷祖謙,字伯恭,尚書右丞好問之孫。初以䕃補官。後舉進士,復中博學宏詞科,官至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卒,諡曰成。從祀孔子廟庭,事蹟具《宋史儒林傳》《易傳燈》四卷。
32
等。謹案是書諸家書目俱不著録,惟《永樂大典》散見於各卦之中,題其官曰徐總幹,而不著名字。又載其子子東序,謂其父甞師事呂祖謙、唐仲友,考宋代徐僑甞受業於祖謙,著《讀易記》、《尚書括㫖》等書。祖謙門人又有徐侃、徐倬,序無明文,不能定其為誰也。
33
易祓周易總義》二十卷
34
祓,字彥章,潭州寜鄉人。淳熙中,由上舎生釋褐。慶元時,除著作郎、知江州。
35
王宗傳《易傳》三十卷
36
宗傳,字景孟,又字童溪,寜徳人。淳熙進士,官韶州教授,林焞序其書。
37
宗傳發題曰:「夫子曰生,生之謂易」,又曰「易无體」,又曰:「其為道也屢遷」,又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夫天下有生生不窮之理,相軋相推有當,有否而吉凶以生,聖人憫斯人之流轉於吉凶之域,而莫知所趨就也,故告之以無危,不平無易,不傾此物,理之固然者,人能終始,以致其懼,則无咎矣,然則其大㫖可知矣。河南曰隨時變易以從道也,殆謂是歟?
38
朱彞尊曰:按林焞,寜徳人,淳熙八年,與宗傳同舉進士。焞序稱與童溪生同方學同學,同辛丑及第,則宗傳為寜徳人無疑。鄱陽董氏以為臨安人,誤矣。
39
等謹案,王圻《續通考訛》作黃宗傳,當由姓音相近之誤。今據《經義考》及是書標題訂正李過《西谿易說》十二卷。
40
過字季辨,號西谿,興化人。書成於慶元戊午。馮椅曰:其說多所發明,然以毛漸《三墳》為信,誤矣。張雲章曰:「過晚喪明,棄科舉授徒」。其《易》說多有可採。今抄本失去《自序》。
41
趙汝楳周易輯聞》六卷 《易雅》一卷 《筮宗》一卷汝楳,濮安懿王之六世孫。父善湘,官浙東安撫使。汝楳,官至戶部侍郎。
42
汝楳《周易輯聞自序略曰:「易道函三極而神萬化。《易書》立三極而萬化神道主于有書主乎用。聖人於是立象而悟無形之妙,即變易以求不易之方。自誠意正心以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隨用隨效,此體用兼該之學。伏羲畫卦之㫖,文王憂世之情,夫子傳《易》之志也。先君子於《易》凡六稾,汝楳得于口授者居多,因輯所聞于篇。
43
《易雅自序略曰:「爾雅》,訓詁之書也,目張而彚聚,讀之事義,物理秩然在前,富哉經之翼乎?厥後廣雅博雅、《埤》、《雅》雖依傍為書,大約于道無所益,《易雅》之作,則異,于是《易》變易也。卦殊其義,爻異其㫖,萬變畢陳,衆理叢載。學者如乍入清廟,目眩耳亂,不暇品名,又若泛滄海而罔識嚮往之方,遊建章而不知出入之㑹,汝楳甞病焉,乃復熟玩畫辭而為此書,庶幾縁是指入《易》之迷津求體,《易》之實用。筮宗自序略曰:太極未判,則為隂為陽,不可測,判則隂陽著矣,著未分則為九六為七八,未可辨分,則九六七八定矣。人心未動則為吉為凶,未可必動則吉凶斷矣,方無思無為,寂然不動之時,吾心猶太極也,猶未分之蓍也,一有感焉,而吉凶禍福已對立于胸中,是知吉凶界限判于心動之初,君子必恐懼於不覩,不聞而致,謹於喜怒哀樂之未發,使此心凝然湛然若太極之未判,蓍策之未分,則天理全,人欲淨語黙出處皆純乎?道如是有不動,動必吉,有不筮筮斯神,此聖人心蓍之妙,是為筮宗。
44
納喇性徳曰周易輯聞、易雅筮宗合,名之曰《易敘叢書》。汝楳《自序謂:「受《易》于父,蓋六易稿而傳之者,惜乎叢書在,而善湘之經義無存」。汝楳以宗室子為宰相史彌逺壻,顧能謙抑自修,研精易象,晚嵗以理財進,雖能膴仕,而失士譽。
45
李心傳丙子學易編》一卷
46
心傳,字微之,隆州人。舜臣子。初以薦徴為史館校勘,紹定中特賜進士,累官權工部侍郎,兼秘書監。事蹟具《宋史儒林傳》。
47
心傳自序略曰:「心傳讀《易》,首求諸王氏書,多所未喻。次考張子書,乃粗窺其梗概,最後讀程子《書》,則昭然揭䝉矣。然其言猶若不専為爻畫而出,於是以先君子本傳暨晦翁先生本義》叅焉,而後聖人畫卦命爻之情,無復餘藴矣。顧諸先生之言尚有不能盡同者,因復頗為叅釋,間有鄙見,可以推明諸先生之說者,亦附著之。
48
納喇性徳曰微之本父書,并采諸家而成是編,大抵以象占為主,盡掃虛無穿鑿之謬,蓋有功於《易》道者,惜不得其全也。其書成於嘉定九年丙子,故曰丙子學易編,元俞琰石澗借全編於書肆而録其可取者,今所存蓋節本也。
49
趙以夫易通》六卷
50
以夫,字用甫,號虛舟,宗室子。嘉定進士。厯官資政殿學士。
51
胡一桂曰:「其書大概論九六、七八,變與不變,或靜吉動凶則弗用,動吉靜凶則不處,動靜皆吉。隨寓皆可動靜皆凶無所逃於天地間,所以樂天知命不憂也」。
52
蔡淵周易經傳訓解》二卷 《易象意言》一卷淵字伯靜,號節齋,建陽人。元定長子。
53
等謹案朱彞尊經義考》、蔡淵周易經傳訓解》四卷,註曰「存」三卷」。此本惟存《上、下經》二卷,題曰《周易卦爻經傳訓解》,與彞尊所記不符。據董真卿《周易㑹通》,稱此書以《大象》置卦詞下,以《彖傳》置《大象》後,以《小象》置各爻辭後,皆低一字以別卦爻,與此本體例相合,知非贋託。蓋彞尊所見已佚其一卷。此本又佚其一卷,傳寫者諱其殘缺,因於書名増入卦爻二字作偽之技,不足憑也。今仍以本名著録,存其真焉。又據真卿稱淵《周易經傳訓解》外,又有卦爻十翼,《象數餘論,襍論、《易象》、意言、襍論》。卦爻十翼、象數餘論》,襍《論》、《易》大義並成於開禧乙丑。攷諸書率已散佚,故朱彞尊經義考》僅列其書名,而不能舉其卷數。惟《易象意言》載《永樂大典》中,尚首尾完具,猶當時秘府舊本,今並録入《四庫全書》、魏了翁周易要義》十卷。
54
了翁字華父,號鶴山,臨卭人,慶元進士,官至資政殿大學士、叅知政事,簽書樞宻院事,諡文靖,從祀孔子廟庭。
55
王禕《襍說》云:孔穎達作《九經正義》,往往援引緯書之說,歐陽公常欲刪而去之,其言不果行。迨鶴山魏氏作《要義》,始加黜削,而其言絶焉。
56
朱鑑輯《文公易說》二十三卷
57
鑑,字子明,朱子,嫡長孫,以䕃補廸功郎,官至湖廣總領。
58
納喇性徳曰文公易說,公適孫子明,守富川時所輯,淳祐中鋟板,蓋取門人記録問答之語,薈萃而成,多與《本義啓䝉》相發明,大有功於學者。嗣後董正叔、胡廷芳、董季真各有采輯,皆是書為之權輿也。
59
税與權《易學啓蒙小傳》一卷。
60
與權號巽甫,臨卭人。魏了翁門人。其書成於淳祐戊申,丹稜,史子翬為之跋。
61
與權自序曰:「伏羲先天,理數之原,特於易學啓䝉而抉其秘圖。象咸本諸邵氏,間與袁機仲談後天易,則嘗以卦畫縱橫,反覆求之,竟不得文王所以安排之意,是以畏愳未敢妄為之說。與權曩從先師鶴山魏文靖公講究邵氏諸書,乃于觀物篇易上、下經序卦圖反覆觀之,皆成十有八卦,然後知乾、坤、坎、離、頤、中孚、大過、小過不易之八卦,為上、下兩篇之幹,其互易之五十六卦為上、下兩篇之用。自漢揚子雲謂文王重易六爻,互用兩卦十二爻,而唐孔穎達亦謂騐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則變孔子序上下經名而序其相次之義,非邵氏此圖,則後天之㫖千載不明矣。竊甞因此圖而推之,上、下經皆為十八卦者,始終不出九數而已。九者究也,萬物盈牣於天地間者,究之象也。是故易以十八變而起卦元,以十八策而生日。大抵易六十四卦不越乾、坤竒偶之畫,而乾坤竒偶之畫又重為二九,而窮窮則變。故革在先,天當十八,二九之究也,在後天當四十九蓍,數之極也。四十九而革去,故五十而鼎取新,開物于寅,帝出乎震,而循環無窮矣。蓋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河圖、洛書實互用之先天,則河圖之九而分左,右皆疊二九,而周乎六十四後天衍洛書之九而分,上下亦合二九,而總乎三十六。邵氏此圖豈非明羲、文之易同中異異中同也歟?孔子雜卦一傳,專以反對而發後天,易互用兩卦十二爻之深㫖也。學者叅之,史子翬跋曰:㢲甫謂《先天圖皆兩卦相對,合為二九之數,而後天上下經皆為十八卦者,始終不出九數而已。予因悟乾坤納甲之義,乾自甲而壬,坤自乙而癸,其數皆九也。㢲甫謂後天以震兑為用,故孔子謂歸妹天地之大義。予因悟艮㢲者,震兑之反也,震東兑西,乃天地生成之方,日月出沒之位,實備乾坤坎離而為下經之用也。故泰之六五亦曰帝乙歸妹,亦以互體有震兑焉爾。然則㢲甫有得于邵子者固深,予因㢲甫之書而有發焉,雖然㢲甫謂乾九能兼坤六坤,隂不能包乾陽,予謂六之中有一三五焉,則九數固藏於六焉,乾坤二卦,隂中包陽,陽中包隂,㢲甫以為何如?李杞用《易詳解十六卷。
62
杞字子才,號謙齋,眉山人。仕履無攷。
63
杞《自序》曰:「經必以史證,後世岐而為二。尊經太過,反入於虛無之域,無以見經為萬世有用之學,故取《文中子》之言,以用《易》名篇」。
64
等謹案宋有三李杞,其一為北宋人,官大理寺丞,與蘇軾相倡和。見《烏臺詩案》。一為朱子門人,字良仲,平江人,即甞録甲寅問答者,與作此書之李杞,均非一人,或混而同之者,誤也。
65
方實孫淙山讀周易記》二十一卷
66
實孫爵里無攷此書自序題寳祐戊午,則理宗時人也。
67
曹溶曰:實孫書宋志》八卷,《澹生堂目作》十卷,《聚樂堂目》作十六卷。
68
董楷《周易傳義附録》王圻《讀通考》作《周易程朱易解》十四卷。楷字正叔,臨海人。寳祐進士,知恵州,有恵政,累官吏部郎中。其學出於陳器之器之,出於朱子納喇性。徳曰:正叔從潛室陳器之游,得朱子再傳之學者也。依程、朱之文,而録《本義》於後。凡程之遺書,朱之文集語類有禆於傳義者,咸取而附之《繫辭》以後。程子無傳,則取程子平日論說補之,而附録》如《上下經》之例。其後董真卿之《輯録》、《纂注與明永樂之《大全》,實權輿於此。
69
林光世水村易鏡》一卷
70
光世,字逢聖,莆田人。景定進士,累官司農少卿。光世自序略曰:「孔聖作《大象》《小象》,又作《繫辭》立十二象,令天下後世皆知。此象自仰觀俯察而得也。《大象》、《小象》者,釋《易》也。《繫辭》者,又釋《大象》、《小象》也。十二象者,又釋《繫辭》也。後世諸儒釋《易》詳矣,獨仰觀俯察之學,則置而不言。臣讀《靈憲圖》,雖知天未知星與易合,嵗在丙午居海上,觀星讀《易》,從事心目,不顧寒暑,忽一夕縱觀天地、山澤、火雷、風水八宮之星,皆自然六十四卦也。遂頓悟聖人畫卦初意,敢先以《繫辭》自《離》至《夬》十三卦凡十二象,筆之於書,願與通天地人之君子演而申之,亦以補諸儒之所未言焉。
71
納喇性徳曰林氏,世多忠節。光世曾祖霆博學深象數,與鄭樵為金石,交光世淵源家學,徧覽藏書,因易十三卦取法乾象者,著為圖說,以明聖人仰觀之義,名曰易鏡理宗覽而驚異,以為先儒所未發,手書「水村」二字賜之,因作亭以彰其寵。朱元昇三易備遺十卷。
72
元昇字日華,溫州平陽人。官承節郎,差處州、龍泉、遂昌、慶元及建寜、松溪,政和廵檢。其書成於咸淳庚午,家鉉翁提刑兩浙,上之。
73
納喇性徳曰:周禮》太卜掌三易之法,但有端龜命蓍吉凶悔吝之兆,原無彖繇所繫之辭。宋東嘉朱日華氏精心象數之學,以為天下有亡書無亡言,因夏時坤乾之言,即河、洛先後天之圖。推五行生成,以明五十五圖之為洛書述連山象數圖,以備夏易之遺。推五行納音以明四十五數之為河圖,述歸藏象數圖,以備商易之遺。因先天後天之體,用即象數之合,以證羲文之合,以卦爻彖象之辭證互體,演反對,互體圖例,以備《周易》之遺,而首之以《河圖》、《洛書》之辨。
74
李石方《舟易學》二卷
75
石,字知幾,資陽人。舉進士,仕至成都轉運判官。陸游老學庵筆記》載其本名知幾,後感夢兆改名石,而以「知幾」為字。
76
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二卷
77
方平,字師魯,號玉齋,婺源人。其學出于董夢程。夢程受朱子之《易》于黃幹,故方平及其子一桂皆篤守朱子之說。
78
錢曽曰:《易》有象數,明于象數而後《易》可讀啓。䝉専《明象數》,蓋為讀《本義》者作耳。胡方平《通釋》之象本圖書而形于卦畫,數衍蓍策,而達於變占,《易》之體用全矣。
79
俞琰周易集說》四十卷 《讀易舉要》四卷琰,字玉吾,號石澗,又號林屋山人,吳縣人。生宋寳祐。初入元隠居,著書,徴授溫州學録,不赴,至延祐初始卒。
80
琰《周易集說自序》曰:夫《易》始作於伏羲,僅有六十四卦之畫,而未有辭。文王作上下經,乃始有辭。孔子作《十翼》,其辭乃備。當知辭本於象,象本於畫有畫,斯有象有象,斯有辭易之理,盡在於畫,詎可捨象而專論理哉?捨畫而玩,辭捨象而窮理,辭雖明,理雖通非《易》也。漢去古未逺,諸儒訓解,多論象數,蓋亦有所本。至魏王弼以老、莊之虛無倡於前晉,韓康伯又和于後,聖人之本㫖遂晦,沿至于唐,諸儒皆宗之。太宗詔名儒定《九經正義》,于易則取王、韓。而孔穎達輩以當時所尚雖其說未善,亦必為之回䕶。由是二三百年間皆以虛無為高。至宋濂、洛諸儒,一掃虛無之弊,聖人之本㫖始明。奈何世之尚占而宗邵康節者,則以義理為虛。無尚辭而宗程、伊川者則以象數為末技,而邵、程之學分為兩家,羲畫周經亦為兩途,遂使學者莫知適從。逮夫紫陽朱子《本義》之作,發邵、程之未發,辭必本于畫理,不外于象。聖人之本㫖於是乎大明焉。琰㓜承父師面命,首讀朱子《本義》,次讀程《傳》,長與朋友講明,則又有程、朱二公所未言者,于心蓋不能無疑。乃厯考諸家易說,摭其英華,萃為一書,名曰《大易㑹要》,凡一百三十卷,不揣固陋。復自至元甲申,集諸說之善而為之說,凡四十卷,因名之曰《周易集說》云。
81
納喇性徳曰:世之言圖書者,類以馬毛之旋、龜文之坼,獨琰之持論,謂顧命《河圖》與天球並列,則《河圖》亦玉也,玉之有文者耳。崑崙産玉河,源出崑崙,故河亦有玉洛水,至今有白石洛書,蓋白石而有文者,其立說頗異。
82
錢曾曰:俞玉吾讀《易》三十餘年,覃精研思,以致力于此,然後命筆成書稿,凡四更,并取《繫辭傳》、《說卦》、《序卦》、《雜卦》等篇,改竄皆畢,名曰《周易集說》。從來讀《易》之士無有終身以之若是者也。或疑《上經》卦三十下,經卦三十四,多寡不均。玉吾謂卦有對體有覆體,上下皆約為十八,無有不均,條析精確,而上下之篇定。又謂文王之辭謂之經,孔子之辭謂之傳,傳辭所以釋經也。經有彖辭,即文王所繫于卦下之辭,孔子釋文王卦下之辭,而傳述其意,故謂之《彖傳》。古者經與傳各為一書,自費直以傳解經其後。鄭元以《彖傳》連經文,然猶若今之《乾卦》次序至王弼,乃自《坤》卦始,每卦以《彖傳》連綴于《彖辭》之後,又加以《彖曰》二字,後人遂不謂之《彖傳》,而直謂之彖,則文王之彖辭謂之何哉?又按陸徳明之《釋文》,梁武帝言文言文王所制玉吾,謂梁武之說必有所據,則《彖辭》爻辭皆文王之言,而孔子傳述之古《易》題曰《文言傳》」。又云「爻傳者,孔子釋文王之爻辭而傳述其意。王弼分附于諸爻之下,更以象辭置爻辭之前。又於《象辭》并爻辭之首皆冠以「象曰」二字,於是後人以象辭為大象,爻辭為小象,而爻、象則謂之象傳》,其謬甚矣。世無有一人正之者何耶?今用古《易》爻象例,不以附經而自為一篇。庻幾六爻連屬,而文義不間斷。云談《易》者紛如玉吾,獨能發千古未發之秘,決千古未決之疑予。故服膺其書,而于諸家之《易》說備之,以俟㕘考焉」。丁易《東周易象義》十六卷。
83
易東,字漢臣,號石潭,武陵人。仕至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樞密院編修官。入元不仕,教授鄉里以終等:謹案《易東》以為伏羲八卦,重為六十四卦,是八各生八,文王六十四卦,是取隂陽老少而一卦,又可變六十三,併其不變之一而為六十四,即焦氏所謂四千九十六卦,亦於此而具啟。䝉所謂「累至二十四,畫成千六百七十七萬七千二百一十六變者,亦可推也,于以見《易》道之無窮矣。其後《序》一篇,以為《易》變《易》也。六十四卦,一乾之變,三百八十四,爻一初九之變也。反覆推明此義,云雷思齊易圖通變》五卷。 《易筮通變》三卷思齊,字齊賢,號空山,臨川人。宋亡之後,棄儒服為道士,居烏石觀。後終於廣信。事蹟具袁桷所撰墓誌銘》。
84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四十二
URN: ctp:ws558534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