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清朝登飛雲峰記
該單位所屬於的資料已刪除。若要還原,請參考歷史頁面並透過「修改」功能還原其標題及其它資料。

《●清朝登飛雲峰記》[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飛雲峰者,羅浮絕頂也。雖晴朗時,常有雲霧籠複,去地四十餘里,游人稀得到。尼餘上者,複十人而九。或言磴道陡峻,不容兜輿;或言夏月草長,中有飛螟,伺人而嚙;或言山中陰晴不定,游者多為暴雨所阻。餘日:「來粵東而不游羅浮,猶不來也。游羅浮而不登飛雲,猶不游也。吾志必往,山靈豈拒我哉!」塵公見餘意堅,趣辦行具,五更作三十人飯,半以辱食,半導上山供午餐。
2 遂自守右循西溪上竹篙嶺,甚山削。五里至嶺頭,稍平坦,可乘兜輿。又二里,至羅漢峰;又二里,至文殊峰;並斬崖為徑,下臨絕壑,云蓬蓬然起於足下。俄而嵐霧四合,上下混茫無所見。或慮而且作。餘言冒雨游,亦複佳。又前五里許,至寶塔峰。峰多杜鵑樹,有長丈餘、大合抱者。老人言春月花開,滿山如雲錦。婆娑峰下。從者進所攜酒,滿引數卮而行。又前至小尖峰、大尖峰。又前至三小峰。又前至杜鵑峰。自寶塔至是可數里,往往穿杜鵑林中行,而此峰尤盛。叢柯連乾,羅生岩間,類名園卉木。家人選可徒植者攜之,人一本。又三里至七星峰,峰有七阜。又二里至分水田,林樹茂密,一洞中流;旁多藥草,所謂泉源福地者也。又二里至鳳凰台,台有巨石,平正如棋枰。又里許至阿耨池。池在亂石間,徑三尺許,亭泓湛碧。旁有平台,可坐數人。老樹戛雲,藤蘿蓊蔚。塵公命侍者汲池煮茗,出果餅療飢。具湯沃飯,飯僕夫,而別命童子煮糜粥以待。是時雲霧漸開,諸峰皆出其頂,壘壘如青螺髻。又里許,至見日庵故址。有雜樹數百株,森梢竟谷。
3 又二里許,至飛雲頂。頂正尖圓,回望洞達。於是天無纖雲,萬象呈露。往時所見大小石樓、玉鵝、蓬萊諸峰渺在霄漢者,皆如培摟帖帖肘腋下,其頂可撫而摩也。振衣峰巔,游目萬里。南望虎門外,大海彌漫,一碧無際。東見博羅、河源象頭、平陵諸山;北則龍門虎獅、天嶺;西則增城牛枯、南樵諸山,如屏如墉,如拱如抱,綿延數百里不絕。而羅浮在其中央,若千葉蓮花之藥。飛雲頂在其上,又若九層浮圖之尖。所謂高三千六百丈者,殆芋虛語。至稱夜半見日,則理之所無。以歷術推之,日出地平百里,止差分滬。高山與平地,相去幾何,其近海諸山,水光浮日光而上,見之差早。之罘、泰岱、秦望、天台,皆東邊海,故先見日。今羅浮之東,連山橫亙,無從見水,而東南去海不甚遠,冬月登山巔,見日當差早,亦不過晷刻之間。大約如日落時,下方昏黑,山尖猶存返影耳,而談者遂;雲夜半披衣,見火輪射飛濤以出,則誇而近於誕矣。縱覽久之,日已哺,乃下至阿耨池啖糜粥以行。  老人言登飛雲有三路:東路由衝虛觀而上班,則過青霞、玉女、會真諸峰;中路由黃龍洞而上,則過瑤台。通天、中界諸峰;酉則今華首路。若取一徑以上,別取一徑以下,再登再下,則諸峰之勝盡矣。惜乎衝虛、寶積不可棲宿,不得已尋舊路歸。下山直易於登山,而峻處每不留足,輿人猶凜凜。余大半步行,遇峰巒佳處,輒躊躇凝望不忍別,還至華首而日落矣。人爭以無風雨得登飛雲為賀。黎老人亦言生長茲山,見游山而登飛雲者,不過十數人;登飛雲而晴朗極望者,尤絕少也。天下事敗於猶豫,而成於勇決。餘志一定,雨師云將,朱真葛仙,群來相餘。人定勝天,信而有征。塵公謂餘,何不以此勇決者學道,聖域可立臍也。餘深愧其言。
4 《羅浮舊志》創於永樂時陳琴汗璉。嘉靖中,黎惟敬民表,續成十二卷。典雅可觀。崇偵末,博羅諸生韓德餛別撰《新志》。雖文筆不振,而每峰每洞,各為圖說,則功多於前人矣。然吾觀羅浮二山,橫亙數十里,秀岩深壑以千百數。浮在羅之西北,尤大而長。今《圖經》所載諸名勝,皆屬請羅,而浮則概未之及,即羅亦僅東南一隅。在衝虛左右者,如華首台後,泉石至佳,且無述焉,況其他乎!誠能攜善畫者,裹糧躡履,周行山之前後左右,品題而圖繪之,附之篇詠,勒成一書,斯盡善矣。塵公豈有意乎?余以倦游遠客,勢不能久留茲山,雖努力登絕巔,猶之嘗鼎一臠、窺豹一斑已耳。惟當就見聞所及,刻畫摹寫,仰酬山靈。而黎方回留家園,黑葉荔枝待我,將就之飽啖,然後出嶺,庶不負吳公盛心,且將誇於曾游嶺南者,謂吾所得,於諸君獨多也。
5 題記:本文開篇寫飛雲峰之高,雖蜻明亦雲霧籠罩。再寫飛雲峰之險惡,蹬道陡峻,草藏飛蜞,時有暴雨,以致勸止者十有九。給讀者一個初步的印象。接著,順著攀登所經,其險峻、其奇妙,一路寫來。及至飛雲頂,天無纖雲,萬象顯露,回望洞達,往時所見渺在霄漢的山峰,今如培婁帖帖肘腋下,其頂可撫而摩之,即所謂「一覽眾山小」。大海一碧無際,群山如屏如墉、如拱如抱、綿延數百里,而羅浮居中若千葉蓮花之的,飛雲在頂又若九層浮圖之類。登高望遠,目游山河,美景盡收,即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作者巧妙的比喻,把飛雲峰之勝描繪得可摸可觸,活靈活現。
6 文章認為「夜半見日」之說,誇而近於誕,並作了分析,加以更正;又通過實地考察,認為「(圖經》所載諸名勝,皆屬諸羅,而浮則概未之及,即羅亦僅東南一隅。」登山記游,不忘考辨,足見學者之風。
7 作者簡介:潘耒(1646—1708):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屬江蘇)人。師事顧炎武,博涉經史及歷複聲韻之學,工詩文。康熙時舉博學鴻詞,受翰林院檢討,參與纂修《明史》,撰《食貨志》兼。其他紀、傳。後充日講起居住官,修《實錄》。曾應詔陳言,請廣言路、廢非言官而言事為越職的禁令,因被視為浮躁而降調。散文頗多論學之作。平生嗜愛山水,登高賦詠,名流折眼。有《類音》、《遂初堂詩集、文集、別集》等。
URN: ctp:ws564496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