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十四

《卷十四》[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山西通志卷十四
3
闗隘
4
澤州府:
5
鳯臺縣。
6
横望隘,南八十里太行絶頂,南距河內縣碗子城一十里。明洪武二年,置巡檢司。 横望隘,以狄梁,「公」望雲名。 郭璞注,太行山在今河內縣西北,即治所轄地。索𨼆,太行山,在河內山陽縣西北。 磨盤砦,州南六十里,一名孟浪砦。 將軍砦宋岳飛為張所部將,復新鄉,轉戰大㨗,後梁興渡河㑹太行忠義,亦敗敵於沁水,築砦以待飛。 《戰國䇿》:北塹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又曰:左右孟門、羊腸在其南,盧睪在其北。正義南陽屬韓,秦攻之,則韓太行羊腸道絶矣。《括地志》:太行山在懐州河內縣北二十五里,有羊腸坂。《元和志》:太行陘在懐州北濶三步,長四十里,羊腸所經,瀑布懸絶,實為險隘。《正義》又曰:羊腸,太行山,坂道名,南屬懐州,北屬澤州。今自碗子城南長平鋪至新店,自星軺驛北至河底,皆所謂羊腸坂也。魏武帝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李白詩:「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羊腸坂當以碗子,城横望嶺為正。而《正義》又曰:沁州在羊腸坂之西,是指壺闗羊腸坂也。若陽城東六十里羊腸坂交城羊腸山,行旅絶,少不得附虞坂壠坂九折坂之例。 唐㑹昌三年八月,劉稹使牙將薛茂卿自太行南下,拔河陽科斗寨,距懐州十餘里。九月,李徳裕請以王宰兼河陽行營招討使使,亟以軍援河陽,兼臨制魏博,又奏河陽節度先領懐州刺史,常以判官攝事,割河南五縣租賦隸河陽,不若遂以五縣置孟州,其懐州别置刺史,俟昭義平日仍割澤州隸河陽,則太行之險不在昭義,而河陽遂為重鎮,東都無復憂矣,乃以敬昕為河陽節度,王宰將行營以扞敵,昕供饋餉。按明初晉豫分境,碗子城𨽻河南,橫望鎮隸澤州,而小口亦半隸河內,亦即徳裕割澤州隸河陽之意,於以見太行為晉疆第一門户。
7
碗子城南九十里太行絶頂,羣山廻環,兩崖夾立,中建小城,𨼆若鐡甕,即宋太祖負石地也。明正綂間,寧山衛指揮胡剛鑿石平險,車騎差可通焉。 碗子城闗,羊腸所經。 碗子城,懐慶城北太行山頂,其路羊腸百折,中有平地,僅一畆。唐初築城控懐澤之衝,其城甚小,故名。 碗子城,山在懐慶府城北五十里,山險峻,其形如碗,上有古城。 宋太祖親征李筠,山路險峻,多石不可行,太祖先於馬上負數石,羣臣六軍皆負之,即日平為大道。 元太宗二年十二月,太宗以中軍自碗子城南下渡河,繇河陽進。 金貞祐元年,元遣將自碗子城南下渡河。 元至正十八年,曹、濮賊王士誠等上太行陷晉寧路,平章政事察罕特穆爾大敗之,分兵屯澤州,塞碗子城。 明洪武元年八月壬申,平章楊璟至太行碗子城,破其闗。癸酉,澤州守將賀宗哲遁。 王世貞、馮勝傳:從大將軍逹,下山西,從武陟取懐慶,踰太行,克碗子城,取澤州,遂取潞州。
8
天井闗南四十五里,太行絶頂。 星軺驛北十五里。唐志,晉城南有天井闗,一名太行關。 《通典》:晉城有天井關,在縣南太行山上。闗前有天井泉三所。 《通典》:關南有大井、泉三,今謂之百巖,可容百家。關在井北,故又曰百家」。 《戰國䇿》:「桀之居左,天門之險,右天溪之扼。 羅泌路史》:帝履癸始遷於上黨之垂羅。苹注所謂「天門在澤之晉城,太行之上有天門」。 漢建武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天井關,擊赤眉。 漢馮異攻天井關,㧞上黨兩城。 宗正劉延攻天井關,上黨太守田邑拒之。 唐河陽節度使王茂元別遣將營天井關,為賊將薛茂卿所破,執四將,火十七柵,張巨進攻萬善,不能下,茂元欲走,㑹日暮,賊自潰去,詔忠武王宰以本軍入懐,澤行營陳,許士剽武賊,衆素憚畏,而茂卿負戰勝,冀厚賞。或言其兵犯王略深,朝廷且怒,節益不可至,劉稹然之,故茂卿失望,乃與宰通。十一月,偽挑戰,亟北委天井關去,左右七營皆潰,宰遂焚大小箕村,茂卿奔澤州,使諜言於宰曰:「澤可取,吾應於內」。宰疑不進,失期,茂卿扼腕悵恨。稹聞其貳,召殺之。 㑹昌三年十一月戊辰,招討使王宰進攻澤州,與劉公直戰,不利,公直乗勝復天井關,甲戌,宰進擊公直,大破之,遂圍陵川,克之。 杜牧上李司徒澤潞用兵書:「河陽西北,去天井關強一百里,關隘多山,井不可鑿,雖有兵力,必恐無功,若以萬人為壘,下窒其口,髙壁深塹而與之戰,忽有敗負,勢驚洛師。天復元年,梁遣氏叔琮攻晉,出天井關,昭義節度使孟遷降。 金宗翰趨汴,使羅索等自平陽先趨河南,曰:「若至澤州,與薩里博勒和實實遇,當與俱進」。錫實之前軍,三穆昆敗宋兵三千於襄垣,遇伏兵二千,又敗之。薩喇達破天井關,又破步兵於孔子廟南,遂降河陽。 正大四年,元穆呼哩攻天井關,人民逃匿山澤。 天井溪,縣南四十五里。天井關注,合白水囘車轍南四十五里。天井關,古建囘車廟。
9
栁樹隘東南八十里,路通清化鎮。明置巡檢司。 栁樹店,繇鐡橛山西十八盤至栁樹店,又東北至陵川,奪火店。 魏永安三年,僕射爾朱世隆自河橋北遁。詔行臺源子恭鎮太行丹谷,築壘防之。 明崇禎五年,流賊紫金梁老𤞑𤞑在河北,修武為官兵追剿,遂踰太行,自桞樹口至陵川、南馬、附城。
10
小口碗子城,西繇西梁,别徑入山,至星軺驛。南一十三里㑹大同。 隋大業中,上登太行山,別開道九十里以逹河內,御史大夫張衡宅,悦其林泉留宴三日,即今小口道也。
11
馬牢闗,梁遣李讜攻李罕之于澤州,晉遣李存孝以騎兵五千救之,梁驍將鄧季筠出戰,存孝舞矟擒之,李讜敗走,追擊至馬牢闗。 馬牢川南二十里。
12
緝麻觜,金正大九年,破魯都尉烏凌阿呼圗,據少室太平頂御寨,招澤人,緝麻觜、武録事等二十餘人,起汴攔車鎮。 雍正五年,設把總一員,澤州府同知駐劄。《金志:晉城。鎮二:周村、巴公。舊又置星軺鎮。
13
武靳闗地形志》陽阿有武靳闗。
14
巴公原,北接髙平。 周村西接陽城。 黨莊東接陵川、河底、天井闗。北山至河底漸平。
15
髙平縣
16
長平秦壁在城西。《正義》:秦壁一名秦壘,今亦名秦長壘。周赧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因攻趙。趙使亷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人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亷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應,候乂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亷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亷,頗軍數敗,反堅壁不敢戰。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亷,頗將以擊秦。秦聞括將,乃隂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趙括至,出兵擊秦軍,秦軍佯敗而走,張二竒兵以刼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竒兵二萬五千人絶趙軍,後有一軍五千騎絶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絶因築壁堅守正義:趙壁今名趙東壘,亦名趙東長壘,在澤州髙平縣北五里,即趙括築壘自敗處以待救至。秦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絶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隂相殺食,來攻秦壘,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鋭卒自摶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秦,白起計曰:「前秦已㧞,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司馬梗定太原。 《上黨記》:長平城在郡南,秦壘在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里。秦坑趙衆収頭顱築臺於壘中,因山為臺。崔巍桀起,今仍號曰白起臺。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許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遺壁舊存焉。 綱目:質實。長平故城,在縣西北二十里,即秦白起破趙括處。 坑卒,考趙括追造秦壁,即今之省寃谷是也。其谷四圍皆髙山聨絡,前有一路,僅容車馬,形如布袋。趙兵既入戰,不利,築壁堅守,秦因建空倉於西山,以紿趙軍,趙軍欲出不得,括自出摶戰,秦射殺之,卒四十萬人,解甲降武,安君誘入谷口,盡坑之考邑坑卒之處,故城在縣西北二十里王報等村俱是其遺蹟,見山川古蹟。
17
省寃谷西北二十里即秦坑趙卒處,舊名殺谷,唐𤣥宗幸潞,過此,改曰「省寃」。 金王庭直省寃谷記:「城西北十五里有地曰殺谷,乃秦將白起坑趙卒之所,細視其跡,於長脛骨間存銅漆矢,一入骨寸餘,因出矢而揜之。
18
白起臺,縣西六里髑髏山,白起所築,以覘趙軍。 頭髗山縣西南五里秦白起坑,趙降卒四十萬。唐𤣥宗命収頭顱葬於此,建骷髏廟,有司春秋祀之。
19
空倉山西南四十五里白起詭運米,置倉於此,以紿趙括,新建巡檢司城。
20
大糧山東十里,趙將亷,頗積米於此。又名米山中多邃谷,積雪,春暮不消。
21
營防嶺東十里,傳為亷頗屯軍之所,背峰面澤,有險可慿,去嶺百步,許有古戰塲。
22
金門山北五里當壘之門。光狼城,秦白起伐趙,取代光狼城。《括地志》:光狼故城在澤州髙平縣,今名強營村。 《史記》:白起攻趙㧞光狼城,今聚落,尚以秦、趙二城為名。
23
故闗城北二十五里,秦時置,後廢。今其里尚名故闗,長平城西北二十一里。北齊置長平郡,尋廢。《後漢志注》:泫氏有長平亭。《史記》曰:白起破趙《長平上黨記》曰:白城在郡南山中百二十里,長平秦壁。 晉永嘉三年,東海王司馬越遣淮南內史王曠、將軍施融、曹超等將兵拒劉聰。曠既濟河,欲長驅而前,融曰:「彼乗險間出,我雖有百萬之衆,猶是一軍獨受敵也。且當阻水為固,以量勢形,然後圖之」。曠怒曰:「君欲阻衆耶?」融退曰:「彼善於用兵,曠闇於事勢,吾屬今必死矣!」曠等踰太行,與聰遇,戰於長平間,曠兵大敗,融、超皆死,遂破屯留長子,斬獲萬九千級。上黨太守龎淳以壺闗降長平闗,即江豬嶺西北四十里長子縣界,江豬即丹朱嶺《唐志》:北有長平闗。 隋仁夀四年十月丙申,詔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闗,度河至浚儀襄城,逹於上洛,以置闗防。
24
髙平南髙原。周顯徳元年二月,北漢劉旻攻潞州。三月乙酉,世宗如潞州以攻漢。壬辰,次澤州,閲兵於北郊。癸巳,及劉旻戰於髙原,敗之,追及於髙平,又敗之。丁酉,幸潞州。己亥,侍衞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伏誅。 正月丙申,世宗即位,劉旻遣使於遼。二月,遼遣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袞遼史政事令耶律敵將鐵馬萬騎及奚諸部兵五六萬人,號稱十萬,來㑹於晉陽,旻自將兵三萬,以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遼兵南出團栢。丁巳,屯梁侯驛,周昭義軍節度使李筠遣牙將逆戰於太平驛,張元徽斬昭義將穆令均,筠遁歸上黨。三月,旻兵逼潞州,引而南,世宗曰:「劉旻少我,謂我新立而國有大䘮,必不能出兵,且善用兵者,出其不意,吾當自將擊之」。馮道等諫怒,卒自將擊旻。癸巳,前鋒與旻兵遇於髙平南之髙原,旻兵少卻,諸軍亟進,旻以中軍陳於巴公原,張元徽居東偏,楊袞居西偏,周師亦列為三陣,李重進、白重贊將左,樊愛能、何徽將右,向訓、史彥超居中央,張永徳以禁兵衞帝,帝介馬自督戰,袞望周師曰:「勍敵也,未可輕動」。旻奮髯曰:「時不可失,請公勿言!」衮怒而去,時東北風方盛,俄而遽轉南風,旻副樞宻使王延嗣,使司天監李義白,云時可戰矣,旻號令東偏,先進王得中叩馬諌曰:「義可斬也!南風勢急,非北軍之利,宜少待」。旻怒,即麾元徽戰,元徽擊右軍,兵始交,周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卒數千人棄甲降旻,元徽呼萬嵗,聲振川谷,周兵大駭,帝赫怒,躍馬入陣,引五十人直衝旻之牙帳,旻方張樂飲酒,示閒暇,及周兵奄至,驚惶失次,帝親犯矢石督戰,士士奮勇爭先,馬仁瑀、馬全乂及永徳等直前,旻趣元徽進兵,㑹元徽馬躓,為周兵所殺,旻軍氣奪,旻自麾赤幟,収軍軍驟退不能止,互相蹂躪,遂大敗,日暮,収餘兵萬人,阻澗而守,是時劉詞將周之後軍,戰已勝,而詞軍繼至,復乗勝擊旻兵,延嗣戰死,旻又大敗,輜重器甲、乗輿服御,皆為周所獲。丁酉,帝至潞州,旻自髙平被褐戴笠,乗契丹所贈黃騮,率百餘騎繇鵰窩嶺,間道驅去,夜失道山谷間,得村民為鄉導,誤趣晉州,行百餘里乃覺,遂殺導者,晝夜兼行,所至得食,未舉箸,或傳周兵至,輒倉皇而去,旻衰,老力憊伏,馬上馳驟,殆不能支,僅得循他道以歸。是役也,袞畜怒,按兵西偏不戰,故獨全軍而返。 周世宗戰場南三里橫澗橋外,周世宗敗劉旻於此,因名輸場。 方輿勝覽,四面皆山,中有平地,曰髙平平地,乃古戰場也。
25
石壁闗東二十里魏莊,西大石坡,空倉山巡檢司西南四十五里,接沁水界縣志右阻倉嶺。明萬厯三十四年,知州賀盛瑞、知縣劉應召以空倉兩壁髙山中通小徑,請立石城一座,寧旅、來遠二墩防夫三十名,以時巡徼。 賀盛瑞《空倉嶺堡,記》髙平沁水之界,有嶺曰空倉,勢廹兩山之間,中通一線之路,米山鎮堡東十里。 劉龍《米山鎮修垣墻記》:髙平之東南十里許,有鎮曰米山,居民稠宻猶一邑,然當澤潞之衝,商賈輳聚,百貨咸集。
26
馬村鎮堡西三十里。 周纂鎮堡西四十里。 寺莊鎮堡北二十里。 換馬鎮堡北四十里。 野川鎮堡西二十里。 丁壁鎮堡南三十里。 王井堡,南十里趙莊堡北四十里。 建寧鎮東四十里。 唐安鎮西三十五里。
27
陽城縣
28
鐘鼔山,西南一百里雲濛山,西垣曲縣界。 周建徳五年,鄢氏公尹昇步騎五千守鐘鼔鎮。
29
傅齊嶺西北七十里沁水縣界。 《文獻通考》:齊子嶺今王屋縣東二十里周、齊分界處。 魏正光後,汾州吐京胡復鳩集,北連劉蠡升,南通絳、蜀,凶徒轉盛以聞喜。裴慶孫為別將,徔軹闗入討,至齊子嶺東賊帥范多、范安族等率衆來拒,慶孫與戰,斬多首。 齊神武圍玉壁,別令侯景趣齊子嶺。建州刺史楊檦時鎮車箱,恐入㓂邵郡,率騎禦之。景聞檦至,斫木斷路者六十餘里,猶驚而不安,遂退還河陽。 周建徳五年,大將軍韓明步騎五千守齊子嶺。
30
皂軍垜口東南八十里。 孤山東南八十里,環萬山中,孤峰突兀,旁有聚落,為皂軍口要衝河內濟源入陽城之阨也。 青蘿河,經皂軍垜西入濟源。 周建徳四年七月,將攻河隂,命梁國公侯莫陳芮率衆一萬守太行道。
31
荊子隘南八十里,路通濟源,明以懐、慶、衞官兵守之,屯城東北三十五里,秦白起置兵於沁河,濱北為武安,南為屯城,左山右澤,險固可慿。 武安村,沁水縣東一百三十五里。 明崇禎五年九月,流賊自武安犯縣東,客將吳開先敗績於北留,死之。賊趨澤州麻婁寨南四十里麻婁山,有東、西中三峰,相距四五里,實不聨屬,山勢尖拔。 小寨山東南五十里,勢極髙聳,沁水東繞,有鳥道,裁可容步。 蒸餅洞在麻婁山南,石壁百丈,有竒梯而上,中袤百步,有竒,後有泉,可飲數百人。昔人作板橋三十隔,今圯。 順治六年七月,潞安賊喬炳、許守信投賊張斗光於陽城麻婁寨,後走西安。
32
王村堡。 下孔堡。 北留堡。 屯城堡。 沁渡堡。 上佛堡。 潤城堡 劉善堡: 王曲堡。 美泉堡。 北安陽堡。
33
陵川縣。
34
五度闗,南八十里路,通修武輝縣,舊志五度之險,一夫可守,明初以寧山衛官兵守之,後罷。
35
永和隘南六十里,路通修武縣。明初設巡檢司,後裁,調寧山衞官兵守之,後復罷。 唐討劉稹,詔忠武節度使王宰以兵出魏博,趨磁州,何𢎞敬即引軍濟漳水,宰相李徳裕言河陽兵寡,以忠武為援,既以扞洛,則并制魏博,遂詔宰以兵五千推鋒,兼繞河陽行營,進取天井闗,賊黨離沮,徳裕以宰乗破竹勢,不遂取澤州,以其子晏實守磁,為顧望計,詔切責宰懼,急攻陵川,破賊石㑹闗,進攻澤州,其將郭誼殺稹降。 按此石㑹即永和隘也。
36
秦嶺西北三十里長子界,傳為秦始皇築塞地。詳長子縣嶺,即寳應山也。寳應山西北四十里,疊嶂層巒,時有雲棲,其上山半有古洞。
37
九仙臺西南六十里,石臺突起,髙數十丈,上廣下狹,攀援而上。 《金志》陵川有太行山、九仙山,南九十里修武界。望仙樓言望九仙臺也。 順治六年七月十一日,潞安賊沈烈、郭天祐奔往九仙臺。
38
王莽臺東南一百二十里。輝縣界晉疆東南極境一名王莽嶺
39
馬武京砦,東五十里馬武山,周圍百里,四壁峭立。漢馬武築砦屯兵於此,土人名馬武砦山隂積雪,經暑不消。東接河南輝縣、石門店至輝縣治一百三十餘里。金興定四年,上黨公張開駐兵馬武山。
40
天柱山東八十里,山麓至輝縣五十五里。古賢山西南七十里,西通鳯臺,南通修武附城。鎮南四十里。 池下鎮。 楊村鎮 南馬鎮。 路城鎮。
41
沁水縣。
42
東塢嶺,西北四十五里,與西鳥嶺對峙。西鳥嶺,隸翼城縣。 唐㑹昌三年,石雄代李彥佐之,明日,率兵踰烏嶺,破五寨,即此嶺也。地為潞澤、平陽界。 明宣徳四年,置巡檢司。
43
國朝設東塢嶺營詳翼城。雍正七年,巡檢司移駐端氏鎮,而東塢嶺營撥頭目防兵以時巡徼嶺上四時常有雲氣。 梅河源出東塢嶺東澗,杏河源出東塢嶺南澗東塢嶺駐防。王寨鎮。 王寨鎮,西至東塢嶺十五里,東南至夫妻嶺四十五里。 夫妻嶺,東至林村嶺五十五里。 林村嶺至端氏鎮二十里。 端氏鎮至玉溪汛四十里。
44
端氏鎮東九十里。雍正七年,巡撫覺羅石麟 題端氏鎮離縣甚遠,又為長子、髙平、鳯臺、陽城諸縣往來,必由之道,實係山岔要路,請移東塢嶺,巡檢於鎮,以資彈壓。巡緝奉」。
45
㫖允行。 嵬山榼山,東西相望沁河,繞其中嵬山西數里濵於沁河,為端氏鎮。 端氏砦。 路史端氏澤之屬。縣西北三十里有端氏故城。 《通典》:端氏七國時,韓、趙、魏分。晉封,晉君於端氏也。漢為縣,故城在今縣西。《通考》同。
46
武安鎮東一百三十五里。秦白起侵趙,屯兵於此,故壘尚存。
47
郭壁鎮東一百三里。沁河經鎮東,入陽城界。 郭壁大砦,陳杜諸賊焚毁南砦,北砦尚存。
48
老馬嶺東一百五十里,空倉嶺北,商旅通衢,山巖窵僻,上設防兵。 秋峪嶺東一百六十里,髙平界在老馬嶺北路,出老馬、秋峪之間。
49
祥公嶺東北二百一十里長子界。 東倪村東北二百七十里。 西倪村東北二百八十里。 十里村東北二百九十里。
50
固鎮西三十里。 唐澤潞髙文端言:固鎮寨四崖懸絶,勢不可攻,然寨中無水,皆飲澗水,在寨東南約一里許,宜令王逄進兵逼之,絶其水道,不過三日,賊必棄寨遁去,官軍即可追躡,前十五里至青龍寨,亦四崖懸絶,水在寨外,可以前法取也」。其東十五里,則沁城李徳裕奏請詔示王逄。
51
中村鎮西七十里。 東塢嶺營,撥兵巡緝大將村,北九十里岳陽界。沁河繇村入境。竇莊堡東一百里榼山下。 臥牛山東為文筆峰,又東數里,三峰並列,而竇莊在其下。 堡東濱沁河,明天啟時兵部尚書張五典築。 崇禎四年七月甲午,賊趙四兒六千餘人東渡山西,總督洪承疇等兵逐之。賊入沁水縣,縣東北有竇莊,故張忠烈銓里居也。先是,銓父尚書五典,築墻為堡甚堅。至是,賊犯竇莊,五典已殁。銓子道濟、道澤俱官京師,唯銓妻霍氏守舍。衆議棄堡去,霍氏語其少子道澄曰:「避賊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賊,身更不免。等死耳,死於家,不愈死於野乎?且守堅,賊必不得志」。躬率童僕為守禦。賊至,環攻之,堡中矢石並發,賊傷甚衆,越四日乃退,具避山谷者多遇賊被殺,惟張氏宗族得全。冀北兵備王肇生表其堡曰夫人城。 六年,擊賊於長子,賊轉沁水,犯竇莊。
52
辛家河 道仁村。 老母掌。 西倪村。 固鎮村蒲州府。
53
永濟縣。
54
風陵闗南六十五里,黃河北岸趙村,南通潼闗,唐大厯初置。明洪武八年,設巡檢司,屬潼闗衞。
55
國朝雍正七年,巡撫覺羅石麟、巡察宋筠。 題風陵渡巡檢司向隸潼闗衞,而駐劄蒲州地方,今潼闗裁衞,改縣俸工,亦歸併潼闗縣,是巡檢業隸陜省,恐晉省不能責其效用矣。請令駐劄渡口,兼隸兩省,盤詰奸宄,料理濟渡。奉」
56
㫖允行。 風陵坡 唐志:河東有風陵闗,大厯元年置。通典,河東有風陵堆,與潼闗相對。 《元和志》:風陵,堆山河東縣南五十里,與潼闗對。 《太平寰宇記》:風陵城在其下閿鄉津,去縣三里,即風陵故闗也。 《縣志》:風陵在縣南風陵鄉,以風后塚名。 《舊唐書:天寳十一載六月,閿鄉縣黃河中女媧墓,因大雨晦,●失所在。乾元元年六月,瀕河人聞有風雷曉,見其墓湧出,上有巨石,石上有雙村,時號風陵堆,女媧亦風姓,水經河水,又南至華隂潼闗,渭水從西來注之,河水歴船司空,與渭水㑹,注河在闗內南流,潼激闗山,因謂之潼闗。河水自潼闗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黄卷坂,傍絶澗,陟此坂,以升潼闗,所謂泝黄卷以濟潼矣,歴北出東㟓,通謂之函谷闗也,邃岸天髙,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曰天險,故西京賦曰:巖嶮周固,衿帶易守,所謂秦得百二,并吞諸侯也。是以王元說隗囂曰:請以一九泥東封函谷闗」。郭緣生記曰:漢末之亂,魏武征韓遂,馬超連兵此地,今際河之西有曹公壘道東原。上云:李典營,義熈十三年,王師曽據此壘。《西征記》曰:沿道逶迤入函路六里,舊城城周百餘步,北臨大河,南對髙山,姚氏置闗以守陜,宋武帝入長安,檀道濟、王鎮惡或據山為營,或平城結壘,為大小七十營,濱帶河險,姚氏亦保據山,原阜之上,尚傳故跡,闗之直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戴延之所謂風塠者也,南則河濵姚氏之營,與晉對岸。 秦取魏蒲阪、晉陽、封陵。 「索𨼆《紀年》作「封谷」。《括地志》:封陵在蒲州。 漢建安十六年三月,馬超、韓遂、楊秋、李璊、成宜等屯潼闗,曹操敕諸將,闗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秋七月,操西征,與超等夾闗而軍,操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坂津,據河西為營,操自潼闗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校尉丁裴因放牛馬以餌超軍,超軍亂,取牛馬,操乃得渡,循河為甬道而南,超等退拒渭口。 晉義熈十三年二月,冠軍將軍檀道濟渡河,使建武將軍沈林子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尹昭於蒲坂,不克,時武衞將軍姚驢與昭為表裡之勢,夾攻道濟,道濟深壁不戰,林子曰:「蒲坂城堅池濬,非旦夕可㧞,攻之則傷衆,守之則引日,不如棄之,先事潼闗、潼闗,天阻形勢之地,且王鎮惡孤軍,勢危力寡,若使姚紹據之,則難圖矣。及其未至,當并力爭之,若潼闗事㨗,昭可不戰而自服也」。道濟從之,三月,棄蒲坂,南向潼闗。 秦撫軍將軍、東平公姚讚屯河上以斷水道,遣恢武將軍姚難運蒲坂榖以給軍士,至香城,沈林子擊敗之,讚单馬奔還定城。時秦河北太守薛帛據河曲以叛,黃門侍郎和都討之,聞晉師之要難也,兼道赴救,未至而難敗,因破裕別將於河曲,遂屯蒲坂。 七月辛亥,劉裕次於陜城,辛丑,至潼闗,以寧朔將軍朱超石為河東太守,使與振武將軍徐猗之㑹薛帛於河北,共攻蒲坂。秦鎮東將軍平原公璞、黃門侍郎姚和都擊之,猗之敗死,超石棄衆奔還潼闗。 鎮東將軍、平原公璞,并州刺史尹昭以蒲坂降晉。 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宋將薛安都、栁元景入盧氏,進攻𢎞農。詔洛州刺史張提率衆度崤,蒲城鎮將何難於風陵堆濟河。秦州刺史杜道生至閿鄉,元景退走。 東魏天平初,遷鄴。齊獻武王使汾州刺史斛律金步騎三萬鎮風陵,以備西㓂。軍罷,還晉陽。 《通典》《通考》:東魏靜帝天平四年,三道伐西魏,齊神武自總大衆至蒲津,竇泰自風陵濟河至潼闗,髙敖曹入武闗,陷上洛,以秦軍敗沒,並旋師,風陵在潼闗北岸相對。 明崇禎十六年冬,廵撫蔡懋徳以三千弱卒日往來奔走於二千五百里之間,猶敗賊大慶渡,再敗之風陵渡,三敗之。吉鄉渡。賊屢犯屢卻,堅壁守者四閲月。而是時闖賊已破榆林,岢嵐告急,乃留千人守平陽,千人守汾州,自率千人赴太原。賊既偵兵離平陽,布閒諜,訛言賊已渡河,平陽道將以下皆棄城走。
57
國朝順治六年,姜黨虞印、韓昭宣等陷蒲州。八月,總制孟喬芳自潼闗渡河,諸將根太、趙光瑞復蒲州,斬首七千級,遂進兵臨晉。猗氏斬賊元帥白璋,擒監軍道衞登、虞印、韓昭宣走據運城。九月,諸將狄應魁、趙光瑞、沈應時、根太、杜米等攻拔之,斬虞印、韓昭宣,平陽㓂悉平。見王士禎《孟忠毅神道碑》。
58
河曲城南六十里黃河之曲。 呂相絶秦曰:「入我河曲」。通典,《春秋》,秦、晉戰於河曲,即其地也。《通考同。。春秋文公十有二年冬十有二月戊午,晉人、秦人戰於河曲」。杜預《註》:「河曲在河東蒲坂縣南」。 《左傳》:秦為令狐之役,故冬秦伯伐晉,取羈馬,晉人禦之。趙盾將中軍,荀林父佐之。郤缺將上軍臾,駢佐之。欒盾將下軍,胥甲佐之。范無恤禦戎,以從秦師於河曲。 魏孝武深仗周太祖,乃徴二千騎鎮東雍州,助為聲援,仍令太祖稍引軍而東,太祖乃遣大都督梁禦率步騎五千鎮河渭合口,為圖河東之計。先是,齊髙祖使都督韓軌將兵一萬據蒲坂,救侯莫陳悅,而雍州刺史賈顯送船與軌,請軌兵入闗,太祖因梁禦之東逼,召顯赴軍,禦遂入雍州。 周建徳四年七月,將攻河隂大城,命隋國公楊堅、廣寧公薛廻,率舟師三萬,自渭入河大慶闗西門外黃河西岸地,隸陜西路,通陜西朝邑縣,古名蒲津闗。 《府志即孟明濟河焚舟地。 地理通釋:臨晉闗即蒲津闗,在臨晉縣。 地理志:河中府河西縣有蒲津闗。 金大慶闗管勾河橋官兼譏察事一員,掌解繋浮橋、濟渡舟楫、巡視河道、修完埽岸、兼率埽兵四時功役、栽植榆栁、預備物料、譏察奸偽等事。同管勾一員。 越城北門外周一百三十步。西魏大綂四年造浮橋。九年,築城以防越渡。 西闗城柵葢城在黃河西岸,以䕶蒲津浮梁者,漢乾祐間,郭威遣白文珂克河中西闗城,柵於河西。 《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秦王來見於蒲坂闗。 史記曹參以中尉從漢王出臨晉闗。 韓遂、馬超等入闗中,曹操遣橫野將軍徐晃屯汾隂,以撫河東,操至潼闗,恐不得渡,召問晃,晃曰:「公盛兵於此,而賊不復別守蒲坂,知其無謀也。今假精兵渡蒲坂,津為軍先置以截其裏,賊可擒也」。操曰:「善!」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作塹,柵未成,梁興夜將五千餘人攻晃,晃擊走之,軍得渡,遂破超等。 《山陽公載記》:「初,曹軍在蒲坂,欲西渡,馬超謂韓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過二十日,河東榖盡必走矣。遂曰:可聼令渡,蹙於河中,顧不快耶!」超計不得施。東魏天平二年八月,齊神武至恒農,西克潼闗,執毛洪賓進軍長城,龍門都督薛崇禮降。神武退舍河東,命行臺尚書長史薛瑜守潼闗,大都督庫狄溫守封陵,於蒲津西岸築城守華州,以薛紹宗為刺史。齊神武率衆十萬出壺口,趨蒲坂,將自后土濟,遂渡河逼華州,刺史王羆嚴守,乃涉洛,軍於許原。十月癸巳申,至沙苑,周太祖據東十里渭曲以待之,神武兵敗,夜遁。 徳宗西狩,朔方節度使李懐光奔命,方雨淖,奮勵軍士倍道進,自蒲津絶河,敗朱泚軍於醴泉。元致和元年九月,陜西行臺御史大夫額森特穆爾引兵從大慶闗渡河,擒河中府官殺之,萬户薩哩特哩特穆爾軍潰而遁。 明洪武二年正月,大將軍徐逹克河中府,遂㑹諸將進取陜西,造浮橋渡河,永樂渡東南一百二十里永樂鎮,黃河北岸,路通河南閿鄉縣,明洪武四年置巡檢司,屬潼闗衞。 永樂城東南一百二十里。後周置永樂郡,後省入芮城。唐初置縣,屬蒲州,後屬河中府。宋罷縣為鎮一云金省為「鎮」。《通典》永樂縣。武徳二年,分苪城縣置。 金志鎮二永樂、合河。 玉簪山永樂鎮純陽宮側林泉茂潔 方山純陽宮後溪水瀠洄 猫耳山純陽上宮。 水經河水又東,永樂澗水注之。 經濟編闗中之險,華山與長河㑹處,雖在潼闗,然河之南,湏得河南府新安北、凾谷河之北,湏得山西平陽府平陽,南有東塢,嶺北有冷泉闗,葢河之南無新安,則由沙磵可渡河至蒲州河之北,無平陽則由烏嶺冷泉入平陽至蒲州,自蒲州至龍門兩岸平廣,可渡者百里,故在古人,秦有函闗、陜西、綂平陽也,至今陜州以西及平陽與陜西人之語音風俗相同,又曰虎牢闗潼闗,誠為險要,能以寡遏衆,然貼鄰大河,若踰河避險而出,則闗無恃於險矣,故虎牢不守孟縣,潼闗不守,蒲州烏乎?用其險,兩谷闗,東南十五里中,條山隂之東西麓也。金將侯小叔率昆弟兵十餘萬夜襲河中府,元元帥石天應遣偏裨吳權府事,率五百兵出東門,伏兩谷闗,諭之曰:俟其半過,即翼擊之,俾腹背受敵,即成擒矣!吳醉敵至,聲援弗繼,遂陷天應,死焉。
59
獨頭坡南四十里中條山之西麓,西距黃河郡走潼闗道也。 雷首一丘,突兀當路,外臨大河,內穿峻坂,東接夷齊祠,南逹潼闗。
60
孟盟橋東十里,涑水由橋東入河。 秦孟明盟師地有堡。
61
張村,岔東六十里。明洪武間,置巡檢司樂里山寨金將侯小叔駐兵於此栲栳鎮。 永豐鎮。 黃龍鎮。 韓陽鎮 匼河鎮: 東張鎮。 永樂鎮。 大陽村。 焦盧村 小李村。 大澗堡。 下陽堡。 張華堡: 趙伊堡 下莊堡。 蒼陵堡。 呂芝堡 髙市堡。 下村堡。 減莊堡。 長千堡。
62
臨晉縣
63
吳王寨西三十里,宋置巡檢司,明設弓兵二十名,今裁。相傳韓信渡河,擒魏豹地。 吳王渡防兵五名。 夾馬渡口西三十里吳王寨南。 龍門河裁廣七十步,至胡盧灘下,乃廣十餘里,韓信於臨晉闗東陳船,為欲渡之勢,而潛軍上流,由夏陽急渡,今禹門渡口,欲其易渡,敵不及覺也,臨晉縣雖非臨晉闗,然河面太廣,兵形易露,當以水經注之說為正。 昔吳、王二姓居此,今為吳王渡,與郃陽渡相對。 魏王豹從項羽入闗,羽欲有梁地,乃徙豹于河,東都平陽,為西魏王。漢王定三秦,渡臨晉,豹以國屬焉。漢二年,敗于彭城,豹至榮陽,請歸國,遂絶河津,畔漢。漢遣韓信虜豹,以其地為河東、太原、上黨郡。 北齊文宣時,周人常懼齊兵之西度,恒以冬月,中河椎氷。武成即位,齊人椎氷,懼周兵之逼,斛律光深憂之。 齊王寨,西北十里齊王村東南,相傳韓信屯兵於此。
64
七及鎮西南二十五里。 陶城北三十里黃河東岸,唐馬燧敗李懐光於陶,斬首百餘級,分㑹渾瑊,逼河中樊橋鎮東南十五里置驛,相傳馬燧屯兵處。
65
角盃村西十五里。 雍正九年,署刑部侍郎韓光基疏坡西角盃村新設有把總一員,吳王寨新設,有廵檢一員,計二村相去僅十餘里,而坡東數十里竟無一官彈壓。宜將西坡吳王寨之巡檢移駐於角盃村,將角盃村之把總移駐於坡東之躭子村,互相稽察大嶷山。 小嶷山東北三十五里,地形荒曠。 《隋志》,桑泉縣有三嶷山,今土人止稱大嶷小嶷。
66
三不管處馬道王神鄰村為猗氏、臨晉、榮河交界虞鄉縣。
67
橫嶺南三十里苪城界,乃中條山之脊也。 金貞祐二年,宣差都提控從坦言,中條之南垣曲、平陸、苪城、虞鄉,河東之形勢,陜、洛之襟喉也。可分陜州步騎萬二千人為一提控,四都綂分戍四縣。
68
王官谷東南十里。 《左傳》文公三年,秦伯伐晉,取王官及郊呂相絶秦書》,入我河曲,俘我王官」。 司空圖,山居記》谷之名,本以王官廢壘在其側。
69
張揚城五姓湖左 《括地志》:張揚故城,一名東張,在蒲州虞鄉縣西北四十里,東揚一名張壁,漢建安中,河東太守杜畿由郖津詣郡,河東人范先欲殺畿以威衆,且觀畿去就殺主簿已下三十餘人,畿舉動自若,於是衞固曰:「制之在我」。遂奉之,畿說固以貲募兵,固以為然,從之,數十日乃定,諸將貪多應募而少遣兵,畿又說固可分遣諸將掾吏休息,緩急召之不難,固又從之,於是善人在外,隂為已援,惡人分㪚,各還其家,固先衆遂離,㑹白張幹騎攻東垣,髙幹入濩澤、上黨諸縣,殺長吏,𢎞農執郡守固等,宻調兵未至畿,知諸縣附已,因出单將數十騎赴張壁拒守,吏民多舉城助畿者,比四十日,得四千餘人,固等與幹、晟共攻畿,不下畧,諸縣無所得,㑹夏侯惇兵至,幹、晟敗,固等伏誅,其餘黨與皆赦之。
70
紅臉溝東南三十五里解州界草坪頭,西南三十五里永濟界故市鎮。 孫南鎮 鄉頭鎮。 坈頭鎮猗氏縣。
71
令狐戍西十二里令狐村,春秋晉置戍於此。 原頭里令狐村。 《通典》有古令狐城,《左傳》云晉文公從秦返國,濟河圍令狐,即此《通考》同。僖公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納公子重耳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晉師軍於廬桞,秦伯使公子縶如晉,師師退軍於郇。辛丑,狐偃及秦,晉之大夫盟於郇。壬寅,公子入於晉師。丙午,入於曲沃。丁未,朝於武宮。 令狐村在峩嵋原南,秦、晉交争,東西經畫多在令狐、瑕城之間,公子重耳濟河首圍令狐。桑泉曰「入臼」,衰曰取,而令狐獨曰「圍,是令狐,有堅城也」。 《春秋》文公七年夏四月戊子,晉人及秦人戰於令狐。 晉襄公卒,使先蔑士㑹,如秦逆公子雍,秦康公送雍於晉曰:「文公之入也,無衛,故有呂郤之難,多與之徒衞趙盾與諸大夫患穆嬴,且畏偪,乃背先蔑而立靈公,以禦秦師,箕、鄭居守,趙盾將中軍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軍,先蔑將下軍,先都佐之,步招禦戎戎津為右及堇隂,趙盾曰:「我若受秦秦則賓也,不受㓂也!既不受矣,而復緩師。秦將生心,訓卒練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戊子,敗秦師於令狐,至於刳首。 《左傳》:「呂相絶,秦曰:我是以有令狐之役。 文公十一年,秦侵晉,入瑕。晉使詹嘉處於瑕,以守桃林之塞。燭之武曰:「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晉大夫亦曰:必居郇瑕氏之地。闞駰曰:令狐即猗氏,刳首在西三十里。京相璠曰:今河東解縣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水經注》曰:涑川又西南逕瑕城,又西南逕張楊城東,城又東即張楊澤,今臨晉五姓湖也。葢龍門、華谷以北,王官谷以南,地多險陿,惟臨晉、猗氏由今萬泉逹絳,最為平坦,故晉設戍於令狐瑕城以為濟河而東之第二保障。 聞人牟凖、衞敬侯神道銘城,惟解梁地,即刳首山,對靈足谷,當猗口,孤山南峪接萬泉界。
72
神羌堡東北十五里峩嵋坡,漢髙宻侯鄧禹圍安邑,定河東,屯兵於此。一名鄧公堡
73
張岳鎮安邑縣界土堡。
74
下任鎮臨晉縣界土堡,周三百八十丈,髙一丈五尺。杜村鎮千佛岑南土堡,周三百六十步,髙一丈五尺,一名油杜鎮。
75
萬泉縣。
76
峩嵋嶺東起絳州,西抵黃河,地勢聳翠,狀如峩嵋,邑境隸其巔。 賈仁先修《古城記》,後魏道武、天賜間,赫連勃勃擾河外,薛通率宗族及土人築堡自固,即今古城是也。元至元十四年,皇甫祐奏復萬泉縣築城隍,則為今之新城,自新城築而古城漸廢,城址大率南依孤山東西二澗夾於兩旁,俱稱絶險,獨北面平坦,可以長驅,古城據在髙阜計北,一面不踰百二十丈,一旦有警,猶可扼其樞要而守之,若新城則迤邐而下,地雖廣濶,防守為難。隆慶戊辰,李廷棟以嵗旱欲修古城,己巳二月興工,春杪告成,城髙二丈,有三尺,濶一丈,有竒堞牆以甎,又五尺許,城不為壕。 鄭章《修城記》:「孤山層岡復坡,纍纍下垂。逮及山麓忽陡而窪隔數十百武,復挺竪一丘,東南西崖壑峻峭,惟北稍平。其旁為東西二澗壑,澤阻深城之址,則因其勢剷削而為之,施以版築,上砌甓,作睥睨三尺許如天成。 萬泉四境,無險峩嵋,又非危巒峻坂而險在縣,據峩嵋之巔孤山麓,窪而復起東西澗,逼城不竢,濬濠而固。
77
解店鎮在東北,土城周二里,南、北二門,榮河縣。
78
黃河縣西逼城,自河津縣南流入縣境,又南入永濟縣境。 辛莊防守臺廟,下防守臺,楊董防守臺,師家防守,臺胥塌於河。 汾隂渡縣北后土祠,後金南陽郡王代祀汾隂設,今廢。 白馬渡。縣南十里,元尚書范國英擊逆黨設,今廢。 新渡口北十里廟前鎮,西魏秦州刺史周觀撫御失和民薛永宗聚衆於汾曲以叛,觀討永宗,為流矢所中,卒。 蓋吳擾動闗右,薛永宗屯據河側以應吳,後魏世祖親討之,詔汾隂薛拔糾合宗族,壁於河際,以斷二㓂往來之路。 世祖西巡,詔司徒崔浩與尚書蘭延都督行臺中外諸軍事。世祖至東雍,親臨汾曲,觀永宗壘,進軍圍之。永宗出兵欲戰,世祖問浩曰:「今日可擊否?」浩曰:「永宗未知陛下自來,人心安閒,北風迅疾,宜急擊之,湏臾必碎。若待明日,恐其見官軍盛大,必夜遁走」。世祖從之,永宗潰滅。
79
汾河縣北后土祠側,西流入黃河,今移河津縣葫蘆灘,南入黄河。
80
穆陵闗北十三里,兩壁對立,中開一線為南北孔道,亦榮河之咽喉也。元韓通守此。
81
武壁,在黃河岸側,凡八寨。 汾隂。 胡壁 趙村 薛戍 薛堡。 連栢。 西倉 禹門 皆元至正末築,以薛壘居中,可制諸營,移中軍其上,更名武壁,周一千二百步,面臨絶澗,北開一門址存。 張昌有《武壁門記》
82
孫吉鎮東南二十里。 廟前鎮北十里。 薛頡鎮北四十里。 后土祠鎮。 番底村縣東:峩嵋原。 思政村丁家莊。 楊董堡 寳鼎鄉在東南。 峪口在城東南。
83
山西通志卷十四
URN: ctp:ws604796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