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 都邑畧》[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都邑畧
2 (臣)等谨案郑樵作都邑畧谓天地设险之大者莫如河其次莫如江中原无事则居河之南多事则居江之南河南之都惟长安与洛
3 阳江南之都惟建业此特郑氏一家之言其实尧舜禹之都当时固皆在河北也唐承隋都长安本周秦旧地议都邑者以此为首选然阅世久
4 远盛极而衰所谓地绝其脉水化其味者非复秦汉以前之旧五代梁都汴晋汉周因之国失冯依五十年中祸变相轧宋世因循不改四战之
5 冲以兵为卫靖康之际金兵长驱渡河矣南渡偏安临安是宅识者谓其无意中原要亦时势使然也辽金元皆起北方迁都燕蓟燕地左环沧
6 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临中夏而控北荒诚所谓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古称天府之国形胜甲于㝢内者是故金迁汴而
7 中衰元都燕而一统及明祖卜居金陵而成祖复由燕起虽曰天命岂不由地势便利有德易兴哉然则论都邑者当以燕京为最上其视关中
8 已衰之气汴梁四战之区固不可同日语矣而郑樵独取唐博士朱汴之议以南阳为建都之选非樵之暗于地势也是时燕为金有非南宋所
9 能睥睨南阳之说特就当时方域之地以为彼善于此耳岂议都之定论哉若明祖起自南方因取建康偏安之地为京邑而转弃北平为藩封
10 迨永乐迁都而一时臣工犹且胥动浮言则洵乎识时势达地利者不易多得也谨述自唐迄明都邑续郑志后若夫邑有宗庙曰都或溯发祥
11 或备巡幸陪京之制厯代重焉史册所载悉为条列以资稽考云
12 唐都
13 五代都
14 十国都
15 宋都
16 辽都
17 金都
18 元都
19 明都
20 四夷都
21 ○唐都
22 上都唐因隋京兆郡旧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载曰中京上元二年复曰西京宝应元年曰上都在汉长安故城东南二十
23 隋开皇二年移置 前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左临灞岸右抵沣水京城长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广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二万四千一
24 百二十步崇丈有八尺
25 东都隋河南郡地曾置都武德四年废贞观六年号洛阳宫显庆二年曰东都光宅元年曰神都神龙元年复曰东都天宝元年曰东京上
26 元二年罢京宝应元年复为东都在汉魏故洛城西十八里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有河汉之象都城东西五千六百一十
27 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崇丈有八尺
28 北都隋太原郡地天授元年置 通典作长寿元年今用新唐书 神龙元年罢开元十一年复置天宝元年曰北京上元三年罢京宝
29 应元年复为北都左汾右晋潜邱在中都城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 汾东曰东
30 城贞观十一年筑两城之闲有中城武后时筑南有大明城故宫城也
31 南都本江陵府隋为南郡武德四年改为荆州五年置大总管七年升为大都督贞观二年降为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江陵郡乾元元年
32 复为荆州大都督府上元元年置南都号江陵府二年罢宝应元年又号南都寻罢西都本凤翔府隋扶风郡武德元年改为岐州天宝元年改
33 为扶风郡至德二载置凤翔府号西京上元二年罢京宝应元年曰西都寻罢
34 南京本成都府隋蜀郡武德元年改为益州置总管府天宝元年改为蜀郡置大都督府十五载玄宗幸蜀驻跸成都至德二载十月玄宗
35 回京师十二月改蜀郡为府号南京上元元年罢京
36 (臣)等谨案唐初以京兆河南为两都武后增置太原为北都则为三都肃宗又置江陵为南都凤翔为西都则为五都然江陵凤翔旋
37 置旋罢而三都则厯世不改至德二载因玄宗幸蜀之故改蜀郡为南京盖当时未有京名故蜀郡不在五都内也唐世都邑废置不一自肃宗
38 宝应以后始无复更矣
39 ○五代都
40 梁太祖因宣武军资力以篡唐因而居汴开平元年以汴州为开封府建东都以唐东都为西都
41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即位于魏州升魏州为兴唐府建东京 五代史庄宗纪同光三年改东京为邺都 以唐北都为西京寻复为北
42 册府元龟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夏四月以太原为西京冬十一月改为北都 按后唐初以镇州真定府为北京后罢真定又以京兆为
43 西京故改此 复京兆府为西京 册府元龟后唐同光元年复以永平军大安府为西京京兆府 按通鉴天佑初朱全忠奏废西京置佑
44 国军大安府又改为永平军至后唐始复欧史改京兆府在同光三年薛居正旧史作元年 以洛阳为洛京同光三年复为东都 司马光
45 资治通鉴庄宗同光元年河南尹张全义请迁都洛阳从之 按五代史庄宗纪同光元年如洛京三年始定为东都五代会要三年详定院奏
46 云近以中兴大业以魏州为东京权名东都为洛京今复以洛京为东都
47 晋高祖天福二年以汴州行宫为大寍宫三年升为东京以洛阳为西京邺都仍唐旧 五代会要天福二年改兴唐府为广晋府三年
48 复升为邺都 汉东京西京皆同晋制以太原为北京 册府元龟汉高祖以天福十二年二月即位于太原宫以太原为北京五代史高祖
49 即位是年五月以太原尹刘崇为北京留守丙申如东京六月甲子至自太原 干佑元年以晋邺都广晋府为大名府 按大名府唐改后
50 唐曰兴唐府晋曰广晋府汉复旧名 周东京西京同晋制
51 ○十国都
52 吴江都府本扬州吴升府建都居之金陵府本升州吴升府 吴太和五年建都于金陵金陵火罢建都天祚三年以金陵为西都广陵
53 为东都
54 南唐东都吴曰江都府升元元年建都西都吴曰金陵府升元元年改江寍府建都南都本洪州交泰三年改南昌府建都
55 前蜀成都府本益州蜀升府建都居之与元府本梁州蜀升府
56 后蜀同前蜀制
57 南汉兴王府本广州乾亨元年升为府建都居之齐昌府本循州兴寍县乾亨元年置府
58 楚长沙府本潭州后唐天成二年封楚国王升为长沙府建都居之
59 吴越西府本杭州唐乾寍四年吴越置西府后亦谓之西都东府本越州唐乾寍四年吴越置东府后亦谓之东都
60 闽南都 一作东都 长乐府本福州龙启元年置府天德二年曰南都
61 荆南江陵府本荆州荆南置府建都居之
62 北汉太原府本并州北汉置府建都居之
63 (臣)等谨案五代京邑相因建改不一名虽异而实多同十国当时称帝改元者七吴越荆楚常行中国年号至于置都则惟南唐及闽
64 馀皆称府吴越虽或称东都西都然其先未有置都之名也诸国割据一方自相雄长既已置府建都应存其实谨依郑志十六国都之例以时
65 代次于唐五代之后
66 ○宋都
67 东京汴之开封也梁为东都后唐罢晋复为东京宋因周之旧为都旧城周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周显德三年筑 按宋东京有新旧
68 二城宋朝会要云自朱梁建都以汴州为东京皆因藩镇旧制但改名额而周显德初始广新城王应麟地理通释曰东京开封府旧城唐建中
69 初筑宋曰阙城亦曰里城新城周显德三年韩通筑宋曰国城亦曰外城 新城周五十里百六十五步 大中祥符九年增筑元丰元年重
70 修政和六年诏有司度国之南展筑京城移置官司军营
71 西京唐显庆闲为东都开元时改河南府宋为西京山陵在焉京城周五十二里九十六步 隋大业元年筑唐长寿二年增筑
72 南京大中祥符七年建应天府为南京京城周一十五里四十步
73 北京庆历二年建大名府为北京京城周四十八里二百六步
74 行在所建炎三年闰八月高宗自建康如临安以州治为行在所
75 (臣)等谨按宋设四京以开封为东京河南为西京应天为南京大名为北京开封即属京东路后为京畿路府河南为京西北路府应
76 天初为宋州后为京东西路府大名为河北东路府高宗仓皇渡江驻跸吴会其始但称行在所不以京名示不忘恢复之意然百五十年中终
77 不能复中原尺寸虽由天命而地势之不利又岂能与中土相抗衡哉
78 ○辽都
79 上京本契丹故壤太祖取天梯蒙古必噜等三山之势于苇甸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会同元年更名上
80 京府曰临潢其地负山抱海太祖平渤海归乃展郛郭建宫室上京城高二丈不设敌楼幅员二十七里其北谓之皇城高三丈有楼橹南城谓
81 之汉城 按契丹国志上京乃大部落之地离来州数十里即行海岸有纳都木威河其东北三十里即长泊也涉沙碛过白马淀渡土河亦
82 云崇崇玛聚沙成墩少人烟多林木其河边平处国主曾于此过冬又至木叶山三十里许有居人瓦屋及僧舍
83 东京本朝鲜之地唐武后时有且且綗桑者保有其地武后封为震国公传子祚荣建都邑自称震王中宗赐所居曰呼尔罕州封渤海郡
84 王十有二世至羿震僭号改年为辽东盛国呼尔罕州即平壤故地时号中京显德府太祖攻渤海拔其城神册四年为东平郡天显三年升为
85 南京会同元年改为东京府曰辽阳城名天福高三丈有楼橹幅员三十里宫城在东北隅高三丈具敌楼外城谓之汉城
86 中京自汉至唐奚族居之太祖建国奚人臣属圣宗尝过七金山土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阙之状因议建都统和二十五年城之实
87 以汉户号曰中京府曰大定 契丹国志云中京承天太后建地居上东燕三京之中土肥人旷西临马盂山六十里其山南北一千里东西
88 八百里连亘燕京西山遂以其地建城号曰中京按承天太后景宗萧后也是时圣宗虽在位而大后专政故以建中京为太后云
89 (臣)等谨案辽时镇州亦曾有中京之称乃太宗大同元年南征时所立五代史载世宗于中京即皇帝位者是也未几即入于北汉惟
90 圣宗所建之大定府称为中京
91 南京本幽州范阳郡地石晋所献会同元年升为南京府曰幽都开泰元年改府名曰析津仍置南京亦曰燕京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
92 广一丈五尺敌楼战橹咸具
93 西京本云州云中郡地亦石晋所献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城广袤二十里敌楼棚橹咸具时元魏宫垣遗址尚在辽既建都以
94 为重地命亲王主之 按契丹国志载四京本末有上中东南而无西故曰四京然大同建都实在兴宗之世叶隆礼但称四京误矣
95 (臣)等谨案辽初国号契丹不设都名其所居曰西楼西楼者即上京也国初设四楼在木叶山者曰南楼在龙化州者曰东楼在唐州
96 者曰北楼与西楼而四岁时游猎皆出入其闲至太祖始建皇都太宗即皇都为上京更置东京南京为三京圣宗置中京兴宗置西京而五京
97 具焉
98 ○金都
99 上京本海古勒之地金之旧土也国言金曰爱新以爱新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国初称为内地天眷元年号上京海陵
100 贞元元年迁都于燕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寍府大定十三年七月复为上京
101 东京本辽东京太宗天会十年改南京路平州军帅司为东南路都统司之时尝治于此以镇高丽皇通四年立东京新宫
102 北京辽曰中京金初因之海陵贞元元年改曰北京
103 西京本辽西京大定五年建宫室
104 中都辽曰南京亦曰燕京 开泰元年号燕京 海陵贞元元年定都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遂改为中都府曰大兴
105 南京金初曰汴京贞元元年曰南京贞佑二年迁都焉
106 (臣)等谨按金起于混同江至显祖徙居海古勒水始筑室有栋宇之制人呼其地为额讷格尔额讷格尔者汉语居室也自是定都于
107 爱新之侧称为京师至熙宗升京师为上京海陵天德贞元之闲又定都燕京曰中都以汴京为南京中京为北京上京罢京号世宗复上京宣
108 宗迁都南京而都邑之制遂定初宣宗议迁河中朝臣以河中背负关陕僻阻河朔城邑不及汴梁其议遂寝又临潢府辽为上京金初因称之
109 天眷元年改为北京贞元元年以大定府为北京复罢临潢府路入大定府路故不在四京之列
110 ○元都
111 大都金曰中都元太祖十年克燕为燕京路至元元年加号中都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城而迁都焉九年改大都 元史刘秉忠传
112 命秉忠筑中都城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 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
113 上都金桓州元初为扎拉尔部乌噜郡王营幕地宪宗命世祖居之为巨镇中统元年为开平府四年以阙庭所在加号上都每岁一巡幸
114 元史刘秉忠传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于龙冈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
115 和琳太祖建都于此因其地西有哈喇和琳河以名亦曰元昌复曰和寍 按顺帝太子亦都于此称号曰北元
116 (臣)等谨按元起于和琳世祖居开平浑一天下既改号踵辽金故事定都于燕以开平为上都燕京为大都而和琳则前后五代所都
117 置行中书省为岭北要地焉
118 ○明都
119 京师顺天府洪武元年曰北平府 按寰宇通志洪武初改大都路为北平府缩其城之北五里 永乐元年建为京改府名京城周四
120 十五里 按明成祖实录永乐十七年十一月拓北京城南计二千七百馀丈 嘉靖二十三年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
121 八里 按嘉靖实录二十一年兵部尚书聂豹等相度京城外四面宜筑外城约七十馀里后以工费重大成功不易先筑南面四十二年增
122 修各门瓮城
123 南京应天府 元堡庆路属浙江行省 太祖丙申年曰应天府洪武元年建都曰南京十一年曰京师永乐元年仍曰南京京城周九
124 十六里 洪武三年九月始建新城六年八月成 洪武二十三年建外城周一百八十里
125 中都凤阳府太祖吴元年曰临濠府洪武二年置都六年曰中立府七年改名城周五十里四百四十三步
126 (臣)等谨按明初设二京一都以应天府为京师开封府为北京凤阳府为中都洪武十一年罢北京永乐定都北平改为京师加应天
127 为南京于是复为二京凤阳仍中都之号嘉靖十年又升安陆州为承天府十八年建兴都然明世称京都者不数承天盖嘉靖特以陪藩故邸
128 隆其称号故不得与二京中都并称云
129 ○四夷都
130 (臣)等谨按郑志于厯代都邑后附列四夷都其有不知都邑所在者但云其国在某处而己盖外国荒远史有详畧未能一一详其都
131 会也考都邑畧载厯代建都之处所以明王者建邦设都天时地利各有冯藉因以觇其得失足为考镜之资若四夷诸国或居海岛一隅幅员
132 逼促或逐水草所在迁徙靡常史册有云其王治某处者亦但据朝贡中国一时所闻者书之其前后所居靡得而详焉且通志自有四夷传在
133 无须复载惟唐之南诏宋之西夏明之安南其立国建都皆仿效内地而朝鲜世通朝贡都邑变迁亦有可纪他若元太子之都和琳既附注元
134 都下明世之通西洋诸国皆远在海外既详四夷传中兹概不录
135 朝鲜初都平壤后以新罗为东州乐浪府号东京百济为金州金马郡号南京平壤为镇州号西京西京最盛总之凡三京 按朝鲜箕
136 子封国汉末高氏改国号曰高丽又曰高句丽后唐时王氏兼并新罗百济地明洪武时李氏更国号仍曰朝鲜
137 南诏 后为大礼国又改大理国 都羊咀咩城别都曰善关府唐开元末徙治大和城
138 西夏宋咸平闲都灵州 按唐贞观时拓跋赤辞归唐赐姓李置静边等州以处之其后析居夏州者号平夏部自是世有西土宋咸平
139 五年李继迁攻陷灵州以为西平府六年遂以为都 干兴闲都兴州 大中祥符闲李德明大起宫室于𨫼子山干兴末城怀远
140 镇为兴州以居子元昊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以为固
141 安南本交址地明宣德时黎氏都交州曰东都 即唐都护治所 以清华府为西都
URN: ctp:ws638395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