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二百九十九

《卷二百九十九》[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欽定大清一統志巻二百九十九:順慶府在四川省治東北六百二十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忠州梁山縣界三百八十里,西至潼川府蓬溪縣界九十里,南至重慶府定逺縣界一百里,北至保寧府南部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忠州墊江縣界三百三十里,西南至蓬溪縣界九十里,東北至保寧府巴州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潼川府鹽亭縣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八百二十五里。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3
建置沿草《禹貢》梁州之域。春秋為巴國地。秦為巴郡。漢仍為巴郡、安漢、宕渠等縣地。後漢建安中,改屬巴西郡。晉因之。劉宋扵安漢,置南宕渠郡。齊因之,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舊唐志諸書皆同,而《宋》、《齊志》仍兩屬巴西及北巴西郡。,後止曰宕渠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屬巴西郡。唐武徳四年,分置果州。天寶元年,改南充郡。乾元元年,復曰果州,屬山南西道。《元和志》、《新唐志》皆屬山南道。《舊唐志》、樂史太平寰宇記》則屬劍南道,詳見保寧府。大厯六年更名充州,十年復故。五代屬蜀,置永寧軍節度。宋本果州南充郡團練。寶慶三年升順慶府,隸劍南東道。以理宗潛邸故。元至元四年置東川路,後改東川府。十五年復曰順慶府。二十年升為順慶路,屬四川行省。明洪武初復曰順慶府,屬四川布政使司。
4
本朝因之,屬四川省。領州二、縣八:南充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廣安州界五十里,西至潼川府蓬溪縣界九十里,南至重慶府定逺縣界一百里,北至蓬州界七十里,東南至岳池縣界五十里,西南至蓬溪界九十里,東北至渠縣界九十里。又西北至西充縣界五十里。漢置安漢縣,屬巴郡。後漢初平元年,劉璋移巴郡來治建安六年改屬巴西郡,三國、漢及晉因之。劉宋改置南宕渠郡,齊以後因之。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南充,屬巴西郡。唐武徳四年於縣置果州,宋因之。南宋為順慶府,治元為順慶路,治明復為順慶府,治 。本朝因之。西充縣在府西北八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一十里,東至南充縣界三十五里,西至潼川府射洪縣界六十五里,南至潼川府蓬溪縣界六十里,北至保寧府南部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南充縣界四十里,西南至蓬溪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南部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潼川府鹽亭縣界一百二十里。漢安,漢縣地,隋南充縣地。唐武徳四年分置西充縣,屬果州。宋因之。南宋屬順慶府,元屬順慶路,明屬順慶府 ,本朝因之。在府東北一百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營山縣界三十里,西至南充縣界六十里,南至南充縣界九十里,北至儀隴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岳池縣界九十里,西南至南充縣界六十里,東北至營山縣界三十里,西北至保寧府南部縣界五十里,漢安漢縣地。梁置相如縣,兼置梓潼郡。西魏郡,廢。隋屬巴西郡,唐武徳四年分屬果州,宋因之。寶祐六年改屬蓬州。元至元十五年移蓬州来治。二十年立蓬州路,後復為蓬州,屬順慶府。明洪武初,以州治相如縣,省入,屬順慶府。 本朝因之。營山縣在府城東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渠縣界六十里,西至蓬州界三十里,南至渠縣界六十里,北至儀隴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渠縣界八十里,西南至蓬州界三十五里,東北至達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儀隴縣界七十里。漢巴郡宕渠縣地,梁置安固縣,周天和中置蓬州。隋大業初州廢,屬清化郡。唐武徳元年復於縣置蓬州。四年又置朗池縣,屬果州。開元二十九年移蓬州治蓬池,改安固曰良山,屬之。寶慶元年,又以朗池縣屬蓬州。宋大中祥符五年改朗池曰營山。元至元二十年,省良山入營山,仍屬蓬州。明因之。 本朝屬順慶府。儀隴縣。在府東北二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保寧府巴州界一百里,西至保寧府閬中縣界三十里,南至營山縣界七十里,北至巴州界六十里,東南至營山縣界七十里,西南至保寧府南部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巴州界八十里,西北至閬中縣界五十里。漢巴郡閬中縣地。梁天監元年,置儀隴縣及隆城郡,又置大寅縣。隋開皇初郡廢,以二縣屬巴西郡。唐武徳初屬蓬州,開元二十九年移蓬州治大寅,以儀隴屬之。天寶初改州曰咸安郡,至徳二載又改為蓬山郡。乾元初復曰蓬州,屬山南西道。廣徳元年,改大寅縣曰蓬池。五代屬蜀山為蓬州。咸安郡屬利州路。寶祐六年移州治相如縣,以二縣屬之。元至元二十年併蓬池入儀隴,仍屬蓬州。明因之,本朝屬順慶府。廣安州。在府東南一百七十里,東西距九大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竹縣界七十里,西至岳池縣界二十里,南至重慶府合州界七十里,北至渠縣界七十里,東南至鄰水縣界七十里,西南至合州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渠縣界七十里,西南至營山縣界八十里。漢巴郡、宕渠、安漢、墊江三縣地。梁置始安縣,屬北宕渠郡。隋開皇十八年改曰賓城,屬宕渠郡。唐武徳年,復曰始安,屬渠州。天寶元年改曰渠江。宋開寶二年於縣置廣安軍,屬梓州路,咸安二年改曰西寧軍。元至元十五年軍廢,二十年復升為廣安府,屬順慶路。明洪武四年改廣安州,以州治渠江縣省入,仍屬順慶府。 本朝因之。渠縣在府東二百一十里,東西距一百一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大竹縣界五十里,西至營山縣界六十里,南至廣安州界四十里,北至達州界一百里,東南至鄰水縣界一百三十四里,西南至岳池縣界有八十里,東北至達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營山縣界六十里。漢置宕渠縣,屬巴郡,後漢因之。建安中,分屬巴西郡。先主分置宕渠郡,尋省。延熙中又置郡,九年省。晉永興元年,李雄復置郡,東晉郡廢。劉宋屬南宕渠郡,齊因之。梁置渠州及北宕渠郡,後魏改置流江縣及流江郡,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曰宕渠郡,唐武徳元年復曰渠州,天寶初改潾山郡。乾元初復曰渠州,屬山南西道。五代屬蜀。宋亦曰渠州潾山郡,屬潼川府路。元曰渠州,屬順慶路。明洪武初,以州治流江縣省入,仍降州為渠縣,屬廣安州。 本朝屬順慶府。大竹縣,在府東三百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忠州梁山縣界八十里,西至廣安州界八十里,南至忠州墊江縣界一百里,北至達州界一百里,東南至墊江縣界八十里,西南至鄰水縣界八十五里,東北至達州新寧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渠縣界四十里。漢宕渠縣地。梁置潾山縣,兼置鄰州。後魏廢帝改曰潾山郡。隋開皇初郡廢,併縣入鄰水。唐武徳元年,復置潾山縣,又置潾州。八年,州廢,縣屬渠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大竹,仍移大竹縣來治。明洪武初,改屬廣安州。 本朝屬順慶府。鄰水縣。在府東南二百七十里,東南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忠州墊江縣界六十里,西至廣安州界四十里,南至重慶府長夀縣界七十里,北至大竹縣界八十里,東南至長夀縣界八十里,西南至重慶府巴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大竹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廣安州界三十里。漢宕渠縣地。梁置鄰水縣,屬鄰州。後魏屬鄰山郡,隋屬宕渠郡,唐武徳初屬潾州,三年還屬渠州,寶厯元年省入潾山,大中初復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大竹明。成化二年復置,屬廣安州。順本朝屬 慶府岳池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廣安州界四十里,西至南充縣界六十里,南至重慶府合州界九十里,北至南充縣界九十里,東南至鄰水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重慶府定逺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渠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南充縣界七十里。漢安漢縣地,唐為南充、相如二縣地。萬嵗通天二年始安置岳池縣,屬果州,宋開寶二年改屬廣安軍,元屬廣安府,明屬廣安州。順本朝自康熙七年併入廣安州,六十年復置,屬 慶府。形勢嘉陵,大江襟帶於左金泉、樓樂諸山,雄峙扵右,宋開漢志郛㕓袤夷,溪水迤其西南,羣峰矗於四望宋馮耘灌口廟記依山為郡,連接漢中祝穆方《輿勝覽》
5
風俗賨人剽勇鋭,氣喜舞《風俗通》,當舟車往来之衝,民喜商賈而怠穡事宋程《涇社稷壇記》。漢以忠義名節著唐以神仙浮屠顯宋以文章學術名宋開《漢志》。古稱忠義之邦,其民淳朴溫厚《明統志》
6
城池順慶府城周九里有奇門九,明洪武初築,成化開初甃磚 。本朝康熙初重修築。西充縣城周七里門四:明天順中土築城,化中甃石蓬州城周四里門四:明●治中築營山縣城周㡬,五里門四明成化中土築,正徳中甃石。儀隴縣城周不及一里,門四,明正徳中築。廣安州城周六里門四明成化中石築渠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明成化中土築,正徳中甃石大竹縣城周二里有奇門四明,成化初石築鄰水縣城周四里。門四:明成化初,削山累石為之。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重修。岳池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明天順中土築,成化初甃石。
7
學校順慶府學在府治南三里,宋慶厯中建十。本朝康熙九年重修入學額數二 名、南充縣學在縣治西北。舊為果山書院,明初改為學 。本朝康熙初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西充縣學在縣治南門外。宋淳祐中建入學額數十二名。蓬州學在州治北,宋淳祐間建於雲山,元至正中遷。今所入學額數十二名。營山縣學、在縣治西,元至順中建入學額數十二名、儀隴縣學在縣治北金城山南。本朝康熙二十二年自縣 改建於此,入學額數八名。廣安州學在州治東,舊在州西秀屏山下。宋嘉祐中建,明初,遷今所入學額數八名。渠縣學在縣治西,明萬厯二年遷建二。本朝康熙初重修入學額數十 名。大竹縣學、在縣治南,宋嘉定中建入學額數八名。鄰水縣學、在縣治東,宋崇寧中建入學額數八名。岳池縣學在縣治南,宋太平興國中建 ,本朝康熙七年裁,六十年重建,入學額數八名。嘉陵書院在府治北一里。明萬厯間,知府饒景暉建。又金泉書院在府治西一里,明大學士陳以勤建。又嘉湖書院,明萬厯中知府昝雲鶴、南充知縣吳亮嗣築室,率諸生講藝。又懋修書院,宋本朝乾隆九年建蓬州有果山書院,在州治南。 刺史王旦建。明成化中,知州畢宗賢重修。營山縣有朗池書院十。本朝雍正十二年建儀隴縣。有金泉書院,乾隆 六年建廣安州有渠江書院,雍正九年建鄰水縣。有鄰山書院,乾隆十二年建岳池縣。有鳯山書院,乾隆十年建,各縣並設。有義學。
8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二十四,現在滋生人丁七十一萬九千六百八十四,戶一十四萬八千一百五十九。
9
田賦田地三萬三千八百三十七頃九十七畆二分四釐零額徴丁條糧銀七萬四千三百一十四兩四分八釐零遇閏加徴,銀二千三百一十二兩四錢九分四釐。
10
山川鶴鳴山在南充縣東十里,相傳謝自然昇仙之日,有鶴飛鳴於上,旁有紫雲亭葛山在府城東四十里,相傳諸葛亮駐兵於此,陣跡猶存。請雨山在南充縣東七十里,縣民嘗祈雨,有應,因名金泉山在南充縣西。寰宇記:唐貞元十年,謝自然於謝界金泉紫極宮白日上升輿地。紀勝:金泉山在縣城西,果山之足上有青霞觀。明統志:金泉山下有金泉,又有寶臺山,與金泉山相對。舊志:二山皆在縣西二里,上有石像,宋李宏有詩。果山在南充縣西八里。舊唐書地理志:果州因山為名。寰宇記:層峯秀起,松栢生焉。方輿勝覽:晉時陳夀居此上多黄柑,宋邵伯溫有詩。棲樂山,在南充縣西十里,上有棲樂池,甃之以石,與嘉陵江相通。又有馭風亭。縣志:山頂有池清濁,與大江漲涸相符。大方山在南充縣西,王象之輿地紀勝大方山,距城十五里。又有小方山,距城十二里,千峰萬●周迴繚繞,疑若洞天,有滴乳泉。明統志:在縣西三十里,山上有神女泉。朱鳯山在南充縣南十里。寰宇記:周迴二十里,昔有鳯凰集此,因置鳯山觀。清居山,在南充縣南三十五里。輿地紀勝在南充縣南四十里有三峯,下瞰四水,有仙洞。明統志云:上有白雲、光相、汲江、五友、四亭。唐姚昻詩:天設兩峯,南北峭地盤一,水,古今流。宋淳祐中,以兵亂,嘗徙府治于此。元至元初,建征南都,元帥府亦嘗治此山之龍笻埧,又有金樓,髙與山等亭亭如浮圖,常有光熖。大耽山,在南充縣南一百里。輿地紀勝:流溪縣,隋居士楊耽在此修養,冬居大耽山石窟中,夏居小耽山絶頂。明統志:大耽山在府城西一百里,與小耽山相對。清泉山在南充縣北。輿地紀勝:距城十里有古刹、下瞰龍門諸山。龍城山,在南充縣西南。寰宇記:在流溪縣東六十里,與石梯山相連,其形盤屈如龍,絶壁如城。西充山在西充縣治東,為一邑之勝。舊志:在城內西北隅,又有化鳯山,在城內東隅。亞夫山在西充縣東,與縣城相倚。孝亷山在西充縣治東,其西曰鳯臺山,山頂舊有文昌祠。鹿巖山在西充縣東八里,鹿溪出此。雙圖山在西充縣東十里。舊志:兩峰相對,宛如圖盡。扶龍山在西充縣東二十里。輿地紀勝在西充縣大陵鎮。南岷山在西充縣南。輿地紀:勝山距縣十五里有十三峯,九泉溪何岷隠其上,因名。嵗堂山,在西充縣南二十里,上有百福院,為嵗時禳祝之所因名。有鳯儀山,在縣南四十里。隠居山在西充縣東北二十里。明統志上有清泉宫,隋程太虛隠居於此,因名。回龍山,在西充縣北三十里,聳翠嵯峨,縈迴盤繞。拱宸山在西充縣北五十里,又北十里有紫崖山。瓊珠山,在西充縣西北四十里,蜿蜒若瓊珠相連,又有乾明山,亦在縣西北四十里。鳯頭山在西充縣西北五十里,接古東闗縣界萬山攢伏中,一峯孤聳,因名也。玉環山在蓬州城內北隅。元一統志:其山秀麗,四面諸山,拱揖嘉陵,江水環之,故名下有玉環井。龍角山,在蓬州東。元和志:在相如縣東二百步,髙三百丈,従朗池縣界西來。崇覺山在蓬州西二十里。元一統志:一名永安山,兩峰高峙,下有嘉陵,江水環之。三合山,在蓬州西五十里,三峯並起,圍環相合,因名鳯凰山,在蓬州江南一里。元統志:其上三峯中,一峯高峙,兩峯相接,如鳯凰飛舞之狀。林木清秀,嘉陵江水従下而流。舊志:在州南五里。五馬山在蓬州北五里五峯髙,聳勢如奔馬。壯山在蓬州北八十里為州主山獅子山在營山縣東三十里,以形似名。青羊山在營山縣東五十里,上有石池龍朗山在營山縣東六十里,高聳,特出。封竇山在營山縣西三十里雲山,在營山縣西,接蓬州界,即古披衣山也。寰宇記:披衣山在朗池縣西南六十里,天將雨山,有雲霧馳曳如披衣然。山上有雲山寺。元統志:雲山在營山縣西四十里,一名披衣山,其山髙險,四壁崖絶。宋淳祐三年,制置使余玠建砦柵,移州治於此。印臺山在營山縣南三百步,為縣學前之文峯。翠屏山在營山縣南一里。太白山在營山縣南一里、雲鳯山在營山縣北一百里,勢高騫宛如雲中飛鳯。又集:真山在縣北八里。五星山在營山縣東南五十里,五峯峭麗,回環拱揖。營山在營山縣西南一里産冬青蠟。芙蓉山在營山縣東北八里,峯巒叢秀若芙蓉然。大蓬山,在營山縣東北。隋書地理志:安固縣有大蓬山。寰宇記:大蓬山在良山縣東南三十里,有小蓬山,相去二里。列仙傳。葛由者,蜀之羌人,周武王時刻木為羊賣之,一日乗木羊入蜀。蜀中王侯、貴人追上綏山,隨之者皆得。仙術山,在安固縣東三十里。輿地紀勝:大蓬山在蓬州城東南七里,相傳狀若海中蓬萊,因名。又小蓬山距州城七十五里,一名秀立山,又有透明巖,亦名棲真岩,在大蓬山前,俛瞰縣郭,天氣清明,渠達諸山,厯厯可數。元統志:大蓬山在廢良山縣南十里,距營山縣八十里,其山髙險,方圓四十里,上起十二峯,崖髙數十丈,松木秀茂,下有仙人巖。小蓬山在廢縣南十三里,下有溪水環之。明統志:在營山縣東北七十里。舊志:大蓬山有朝隠洞,空濶可容數百人。衮山在營山縣西北。輿地紀勝在州城正西十五里,隸營山縣,山頂有鳯凰院,相傳以為鳯,嘗棲其上,中有風洞,一穴下視如井,有風冷然,自下而上,又有龍馬槽,石壁隠隠如龍鱗之狀。元統志:山距營山縣五十里。金城山在儀隴縣城內。寰宇記:在縣北,上平下聳。明統志以衆山環向如雉堞然,故名上有數石如貯米囊,又名金粟山。唐秀士何滔舉義兵討賊於此至今,其上有祠。舊志在城內北隅,其東有佛龍洞。允家山在儀隴縣東三十里。斗子山,在儀隴縣東。輿地紀勝在蓬池縣東北三十里。山勢方平如覆斗,上有天生池,李特讀書臺。靈星山在儀隴縣東。寰宇記:在伏虞縣南七里,髙千餘丈。消水源出此山北頂山,在儀隴縣東。寰宇記:在伏虞縣東四十里,宣漢水出此。儀隴山在儀隴縣西三十里寰宇記,山頂有石鐫、儀隴二字,俗謂之赤葛山,流江之水出焉。元統志:一名大儀山。舊志:山畔有金堆洞,左有乳泉。南圖山在儀隴縣南二里龍源山,在儀隴縣北二十五里,上有石泉。九龍山,在儀隴縣北三十里有九峯,狀若龍翔相,近有石城山,四壁峭立如城。鐵山在儀隴縣北四十里,山色如鐵。大寅山在儀隴縣東南。寰宇記:梁大寅縣取邑西大寅山為名。龍駮山在儀隴縣東南。寰宇記:有聖水源出蓬池縣東北二十里龍駮山,土人浴蠶,即倍有獲。龍章山在儀隴縣東南。寰宇記:在蓬池縣東南三里,四時常有花發輿地。紀勝龍章山有東岩,俯瞰大溪,前眺、歌陽、安固諸山,厯厯可數為一郡登眺之勝 。按元和志,有樂龍山在蓬池縣南三里,即龍章也。東華山在儀隴縣東南。寰宇記:在蓬池縣東三十五里。伏虞山,在儀隴縣東南。元和志:在伏虞縣東南六十五里甚險,夷獠被征,即避入此山中。輿地紀勝山頂有龍湫。高冠山在儀隴縣西南五十里,昔有鳯鳴,其上又名鳯鳴山鼇山在儀隴縣西北三十里。輿地紀:勝水旁突出,一山嶙峋若鼇因名。糓城山在廣安州東六十里,山髙峻,以能興雲雨潤五榖為名。秀屏山在廣安州西。輿地紀勝,峭壁森聳,草木樷茂,宛若屏障。舊志今在州西二里。望子山在廣安州西,輿地紀勝,即秀屏山來岡。相傳:漢將軍馮緄之子修煉,一日辭父母去,以来晨白鶴飛翔為侯,緄登此山,望之果然,因名。蛇龍山在廣安州南。寰宇記:在新明縣東六十里。諫坡山在廣安州北五里。輿地紀勝舊名車婆涯,有正言張廷堅故居,因名。富靈山在廣安州東南。寰宇記:在渠江縣東南七十里,峻峭多藥物,靈仙所居也。白鶴山在廣安州西南。寰宇記:在新明縣西南一百里。福夀山在渠縣城內宕渠山,在渠縣東。寰宇記:宕渠山一名大青山,在流江縣東五十八里。輿地紀勝圖經云:在渠州東五十里。其山東、西兩門延連相接,山間長狹有似溝渠。明統志:宕渠山又名花果園,其山崇峻險不可涯,東、西二石門可以出入。禮義山在渠縣東。明統志:宋寶祐中,渠州嘗徙治於此。舊志,山在縣東南六十里,上有城址,宋將胡榮率州人拒元軍,死之,因為名。玉蟾山在渠縣西三里,峯巒翠聳,形如新月,並峙者曰寳珠峯。龍驤山,在渠縣北。漢書地理志:宕渠縣符特山在西南。寰宇記:今流江縣有龍驤山,葢古符特山也。輿地紀勝圖經云:在大竹縣南三十里。舊志:在今縣北一里。樂山在渠縣北三十二里。輿地紀勝:每嵗正月七日,鄉人攜皷笛酒食,登此娛樂,以祈蠶事。緑沼山。在渠縣北四十五里。輿地紀勝自閬果連延至此,上有池水、常緑。八濛山。在渠縣東北。蜀志:建安二十年,張郃督諸軍下巴西,進軍宕渠。濛頭盤石與張飛相距五十餘日,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救。飛遂破郃巴土,獲安輿,地紀勝八。濛山在流江縣東北七里,起伏八處有水環之,不匝者一里,常有烟霧濛其上,故名即張飛破張郃處。大斌山在渠縣東北六十里,與禮義山對峙,一名幞頭山。明末,邑人築砦於上仙林山在大竹縣東一里月城山在大竹縣東七十里黃城山在大竹縣東八十里,絶頂寛平,四迴石壁蒼然,望之如城。九盤山在大竹縣西八里,其山高峻,盤旋九折,行者憚之。鄰山在大竹縣西,接鄰水縣界。寰宇記:在鄰山縣西四十里,以山重疊鄰比相次為名,南盡縣界,東入鄰水縣界,北入通州三岡縣界。此山出鐵。舊志:今有西山,在大竹縣西十五里,鄰水出焉,葢即古鄰山也。明統志:在縣東南二百里,誤七碑山在大竹縣東南一百里,接忠州梁山縣界,山有大石,凡七聳,立如碑。獅子山在大竹縣東北七十里,東流溪出此。金盤山在大竹縣東北。輿地紀:勝在鄰山縣北五十里有龍穴。舊志在今縣東北一百里仙門里亦名仙門山,峯巒高聳,巖石奇勝。寶榖山在鄰水縣東四十里、五華山在鄰水縣東五十里,上有五峯,秀色如華、海寶山在鄰水縣西四十里天馬山在鄰水縣南二十里,形如天馬、皛然山。在鄰水縣南二十七里。輿地紀勝自宕渠山連延至此。山東有崖,下有石,乳三條,呼為石鐘村,民擊之以禱雨。西有高崖,白色,舊名白崖。真宗閲圖經,改名十。按明統志,在大竹縣南三百二 里,亦即鄰水東南界也。黄陵山在鄰水縣南五十里,崖半石窟中有泉,不盈不竭。龍虎山在鄰水縣南六十里,巉巖聳峙,如龍虎之相持相近。有龍潭峽四山連峽,下有龍潭。崑樓山在鄰水縣北,山巖叠峙,勢如樓觀,宋崑樓鎮以此名。岳安山在岳池縣東三十里。按寰宇記,高六百丈,岳池水出焉,上有音聲鳥。舊志有雀山在縣東三十里,與岳安山相對,八峙三十六峯。姜山在岳池縣東八十里。輿地紀勝雲山鎮外五里許,山神極靈。明統志在縣東二十里,姜維嘗屯兵於此。石龜山在岳池縣西二里,形如狀龜。大龍。
11
在岳池縣西十里,蜿蜒盤曲,又西五里有虎頭山,以巉巖險峻而名。速山在岳池縣東四十里。唐書地理志:岳池縣有龍扶速山,即此。老君山在岳池縣西。輿地紀:勝在岳池縣西二十里。明統志:在縣北八十里。相傳唐天祐間,有人乗白鶴至此,化為石,又名白鶴山,因即其地建道宫,大斗溪出此。翔鳯山在岳池縣北一里,山有三峯,如鳯之翔舉。龍穴山,在岳池縣北。輿地紀:勝封山在岳池縣北五里,山秀峯高,有龍穴,在山半巖石中,一名龍穴山,有唐何少卿讀書臺。羊山在岳池縣北。輿地紀:勝山下十里許,有洞曰角竹,元豐間,張廷堅讀書其中。明統志:在縣北三十里,峯巒秀異。□山在岳池縣北二十里。輿地紀:勝在縣東南三十里,最髙大。明統志俗呼為禹山。肖巖在西充縣西。輿地紀:勝在縣小陵鎮,東有石巖,髙十餘丈,岩竇空濶,泉水清潔。又按明統志作「清虛巖」。西巖在營山縣西,瞰大溪出此。虹飲巖,在渠縣西。輿地紀勝有聖泉在州西七十步石巖下,水自巖石中出不竭,嘗有虹飲焉,因築亭其上,名虹飲亭。明統志:巖上有滴水,下有石白,大如盃盂,盛之日出時,毎有虹影映巖下,因名。書巖在鄰水縣西二十里,相傳唐杜甫寓居於此,又名少陵巖。龍潭峽在大竹縣南六十里臥龍坡,在鄰水縣東北三十五里,相傳諸葛亮嘗經此。龍潭洞在西充縣西五十里,又名土主洞穴,通秋埡龍井琴洞。在西充縣北二十里,人履其中,聲响如琴。孔雀洞在營山縣東北。輿地紀:勝在良山縣東十五里,上有石壁,峭絶如削。舊志:在今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洞門如圭竇,其中宏敞。左右有石床,洞盡處有石孔雀,水出喙中。佛龍洞在儀隴縣西金城山,明萬厯間,傾塌見一洞,內有生成石佛,上有佛龍洞三字,中可容四十五人,上下懸崖絶壁各數十丈。老君洞在鄰水縣東南六十里老君山下,其水冬溫夏涼。又白磁洞在縣南六十里,石洞如屋,雲氣垂白闗門石。在鄰水縣南四里,兩溪夾合,石壁如削,下有土洲,洲中大石壁立。嘉陵江在保寧府南部縣流入,經蓬州及南充縣東,又南入重慶府定逺縣界。寰宇記:嘉陵江在果州東二百步,自相如縣流入南充界,南流至合州,漢初縣界。元統志:蓬州東江岸上有石門石觜,横截江心,長約百丈。舊志:自南部縣東南流入蓬州境,五十里,至州城東,折而西南流,六十里至南充縣界,又六十里至州城東,又南一百十里復折東南入定逺縣界。渠江自達州流入經渠縣東,又西南徑廣安州東,又西南入重慶府,合州界。水經注:北水與南水合,又東南徑宕渠縣,謂之宕渠水,又東南入漢。寰宇記:宕渠水一名渝水,在流江縣東二里。又渠江,縣南八十步,又西入合州新明縣界。輿地紀:勝渠江在流江縣東三百步,其水二源,一出巴嶺,一出羅吳山,至永睦縣,合流入流江縣界。又廣安軍城下瞰渠水,縈迴為潭,●曰清洄。又有篆水,去縣五里,有石洲,如伏龜,水之灌輸其間者。渦停渠別莫知其㡬,中兩渠相距二尺,廣深半之,可受流觴,人多遊焉。舊志:巴、達二水自三㑹鎮合流為渠江,徑宕渠山下,合潛水,又至渠縣東北合流。江水又徑縣南三里中有銅魚洲,其下有磧石,狀如黃魚,亦名銅魚磧。又南磧廣安州界。江中灘石縱橫,湍流奔急,共有三十六灘,至州東北則石磧平坦,波紋如篆,故又名為篆水。舊志:渠江二●自達州入渠縣境合流,又一百五十里至縣治東轉西南一百五十里達廣安州界。又一百四十里至州城東,又一百九十里至合州界出。按漢書地理志,宕渠縣潛水西南入江,不曹水 東北,南入●徐谷所謂潛水,即今渠江,酈道元亦云宕渠水即潛水是也。彼乃於潛水篇曲為之說,云潛水葢即漢水支分潛出,故受其稱。今縣有大穴,潛水入焉。通岡山下西南潛出,謂之伏水,或以為古之潛水。其說雖與郭璞畧同。然璞本謂大穴在梓潼,漢水去宕渠絶逺,今渠江合巴逹二州之水,並非漢水支分其地,亦無所謂大穴通岡山下者,其不足信可知。明統志遂謂潛水在渠縣東五十里,誤流江,自儀隴縣西北發源,南流經營山縣東,又東南至渠縣,東入渠江。寰宇記:流江水出儀隴縣西儀隴山,自縣界東流,經蓬池縣理北,亦名騐江水。又東南流,經良山縣西南二十一里,又東南流,經蓬山縣南一百步,又東南入渠州流江縣界。輿地紀勝大流江在二流江縣北五里,自蓬山縣來。又有小流江,在縣南十里,自相如縣來,絶險高百餘丈,俗號高灘。舊志:流江源出儀隴縣北二十里龍源山,東南流,八十里合平溪,入營山縣界。又七十里經縣東,去縣五十里,又東南入渠縣界,流百里許,至縣城東入渠江縈。按明統志有七曲滙在營山縣東六十里,水流 迴七曲,兩岸崖石,縣絶飛湍噴沬,若烟霧騰湧,葢即流水,下流即今七曲堰。西溪水源出西充縣,東流至南充縣西南入嘉陵江。寰宇記:西溪水在西充縣西,源出崇禮市山。輿地紀:勝在縣東四十步。又有東溪。舊志今有陵溪,在西充縣西三十里小陵鎮,亦名小陵河。又有象溪在縣北四里。虹溪在縣治東,俱至三河口,合流縈繞學宮前即為泮池,順流至南充縣入江,即西溪也。又有鹿溪在西充縣東二十五里,源出鹿岩山下,即東溪也,亦流合焉。經按輿圖名,蠻子河自西充縣東北發源,西南流 縣東,又折東南至府城南入江。流溪水在南充縣西南。寰宇記:在流溪縣東北四十步,源出遂州方義縣界,下至當州北流向東迤●入嘉陵江。明統志:在府城西八十里,平流三十里,無灘,因名。舊志:流溪源出大耽山,流八十里,至縣南入江。古方義今為遂寧地,並無流入縣境之水。曲水在南充縣西南四十里,源出琉璃鎮盤廻,曲折東流八十里入嘉陵江 。按舊志謂與西溪合流誤。青溪水在營山縣西,南流入蓬州界。寰宇記:披衣山有青溪水出焉。元統志:在營山縣西南五十里,源出披衣山,地名石洞,下至相如縣瑞興鎮,入嘉陵江。舊志:今有藍溪在營山縣西二十里,源出衮山,南流四十里入蓬州界,名清淡河。又四十里至州南清溪口入嘉陵江。消水在儀隴、營山二縣界。寰宇記:消水源出伏虞縣靈星山北,東南流,經良山縣東二里。又東南經廢宕渠,縣西十里,又西南經蓬山縣東十五里,又南流注流江水流。按此水今無。考輿圖,營山縣北有一小水,東入 江,源流甚微,亦與寰宇記不合。平溪水在儀隴縣東北十里。輿地紀勝水出平源,故名。元統志:平溪水自本縣青山發源,下流接渠州流江。舊志源出儀隴縣東三十里允家山,南流五十里入流江,曰合水口。鼇水,在儀隴縣西北三十里,寰宇記出鼇池。元統志有水一,潭方圖濶五里。舊志:在縣北三十里,流江溪中。宣漢水,在儀隴縣東西,南流入營山縣界。寰宇記源出伏虞縣東頂山東流,經舊縣南七里,又東流入良山縣界。濃水在廣安州西。輿地紀勝在岳安縣東北,出龍扶速山,東流入渠江。府志:濃水即西溪水,源出州北一百二十里。蓬州之綿壩分為二●,南至橡樹壩合流,至城南五里,東折入渠江,以水色常濁,故名濃水。清溪水在廣安州南。輿地紀勝在新明縣東五十里,源出鄰水縣界,西流入渠江。並按輿圖,今州東南鄰水縣西界有仙成河二源, 導合流而西,左㑹天池河,至州南入渠江,即清溪水也。岳池水在岳池縣東。寰宇記:䝉溪水在岳池縣西北五十里,源出岳安山,東流至固鎮縣西,本是思岳池,因以名縣焉。舊志:岳池水源出姜山,流三十五里,至岳池縣城東轉,南合靈溪、龍穴二水,至定逺縣界入嘉陵江。又靈溪水源出禹山,南流經縣西,龍穴水源出龍穴山,南流經縣東,俱入岳池水。 按圖經,今縣東西各有一水,至縣南合流,東即岳池,西即靈溪也。岳安山在縣東,水源出此,不應在縣西北,且亦非東流。寰宇記有訛。鄰水自大竹縣西發源,西南流,逕鄰水縣東,又西南入重慶府長夀縣界。寰宇記:鄰水源出鄰水縣東北鄰山,南流經縣東二十六里,又南流中有大磧,懸流十丈,奔急若驚湍,電瀉輿地。紀勝鄰水有二:大鄰水出鄰山頂上,西南流,經鄰水縣,入恭州巴縣界。小鄰水亦出山頂,西流,屈曲一百五十里,入大鄰水。舊志源出大竹縣西山,西南流五十里入鄰水縣界,名曰東溪。又西南五十里,經縣東三十里。又西南一百里入長夀縣界,名玊溪。仙門水在大竹縣南。輿地紀:勝在鄰山縣西北五十里,源出金盤山,流下龍穴,入龍門鎮市崖下,有瀑布一百八十六丈,俗號散水。舊志:流為大洪溪,至鄰水縣界入鄰水源。按輿圖,今大竹縣東有寳石河,自月城山東發 ,西南流,經鄰水縣東,至長夀縣西北界入鄰水,即仙門水也。清水溪在南充縣東,源出請雨山,西北流十五里,至縣東北入嘉陵江,居民藉以溉田。大斗溪在南充縣東南,源出岳池縣老君山,西流入嘉陵江。溪旁有石如斗,故名。海棠溪在西充縣東。明統志:西充縣有海棠川。繯繞縣治內,多海棠,因名。舊志:海棠川小溪源出雙圖山,流十五里,轉南又一百二十里至南充縣界入江。瞰天溪在營山縣西,源出西岩,繞城東南,下流五十里至七曲堰入流江。白水溪在渠縣東三十里,源出縣東白水洞,西流入渠江。東流溪,在大竹縣北。舊志源出獅子山,西流七十里,至渠縣界,入渠江流。按輿圖,今縣北有竹溪河,源出縣西九盤山,東 㑹二小水,至縣東北界,有清溪河,源自縣東月城山北流合焉。自下統名清溪河,所謂東流溪,當即此也。舊志與圖不合,疑誤也。龍湫,在渠縣東四十里有瀑布數十自絶頂挂洞口,下為龍湫,禱雨輙應。天生池在營山縣西。寰宇記:披衣山,雲山寺中有池,去嘉陵江三十里,江水或淺,其池亦淺。江水或漲,其池亦漲,號天生池。耀池在儀隴縣東南。輿地紀:勝在蓬池縣東南七里。將軍池在岳池縣東五里,相傳諸葛亮嘗駐兵於此。絲經池寰宇記:在鄰水縣東南八十里。鴛鴦池在鄰水縣東北七十里,方圓數十丈,時有鴛鴦遊泳於池。梳桮池在鄰水縣西南二十里,陳子昻鑿池遊賞處。滴乳泉。在南充縣西二十里。府志:昔有遊士何志泉,飲此泉年八十,面如桃葉。宋樊汝賢詩:「雲液落山腹,胍與崑崙通,云何山下叟八十桃顔紅玉泉在蓬池縣東南五十里,其泉湧出,狀如漬玉。甘泉。在廣安州治南,井中有三穴,中一穴,泉極甘大,旱不竭。又有石泉,在州東北二十里,源出石崖,清冷甘冽。昆井在南充縣。寰宇記益州記云:南充縣西六十里有昆井,即古之鹽井。火井,在儀隴縣南。寰宇記:在蓬池縣西南三十里,水涸之時,以火投其中。燄從地中出,可以禦寒,移時方圓,若掘,深一二尺,頗有水出。鹽井南充、西充、蓬州、大竹,四州縣皆有王存。九域志:鄰山縣有臥牛一鹽井。通志:今南充縣有中井,六眼,中下井,六眼,下井三眼。西充縣有上井十眼,中井八眼,下井八眼。蓬州有中井一眼。
12
欽定《大清一統志》巻二百九十九
URN: ctp:ws644046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