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四十八志第十五

《卷四十八志第十五》[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卷四十八 志第十五
2 ○地理三
3 陝西諸道行御史台。大德三年罷,延佑二年複置。
4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領路三、府五、州十八,屬州十一,屬縣七十九。
5 奉元路。上。金為京兆府,屬京兆府路。憲宗三年,置從宜府於京兆。至元十五年,改京兆府為安西府。十六年,升安西府為安西路。皇慶元年,改為奉元路。舊領長安、咸寧、興平、涇陽、臨潼、藍田、雲陽、高陵、終南、櫟陽、郿、咸陽十二縣。至元元年,省雲陽縣入涇陽。舊志:並耀州之雲陽。案雲陽,宋隸耀州,金隸京兆府。四年,省櫟陽縣入臨潼。七年,又以悛屋縣來屬,省終南入之。戶三萬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萬一千三百九十九。壬子年數。領司一:
6 錄事司。
7 縣十一:
8 咸寧,下。長安,下。咸陽,下。興平,下。臨潼,下。至元四年,並櫟陽縣入之。藍田,下,涇陽,下,至元元年,省雲陽縣入之。高陵,下。至正末,李思齊築鹿台城於縣西南二十五里。悛屋,下,金故縣,隸鳳翔府,後升為恆州。至元初,降為縣來屬。郿縣。下。金故縣,隸鳳翔府,後隸恆州。元初,升為州,增置柿林縣。至元元年,複降郿州為縣,省柿林入之。
9 州五:
10 同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舊領馮翊,朝邑、白水、合陽、澄城、韓城六縣。元初,省馮翊縣入本州。領縣五:
11 朝邑,下。白水,下。合陽,下。宋舊隸同州,金改隸禎州。至元初廢禎州,仍隸本州。澄城,下。韓城,下。金貞佑三年,升為禎州。至元元年廢,二年再置,六年降為韓城縣。
12 華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舊領鄭、華陰、下邽、蒲城、渭南五縣。元初,省鄭縣入本州,至元十二年,複置鄭州,後省並。年分闕。省下邽縣入渭南。領縣三:
13 華陰,下。蒲城,下。渭南。下。
14 耀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舊領華原、同官、美原、三原四縣。至元元年,省華原縣入州,複置富平縣,省美原縣入富平。領縣三:
15 三原,下。富平下。宋故縣,金省入美原。至元元年,複置。同官。下。
16 乾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躋。舊領奉天、醴泉、武功、好畤四縣。至元元年,省奉天縣入本州。五年,複置奉天,省好畤入之,又析畤州之永壽來屬。後又改奉天縣為醴泉。領縣三:
17 醴泉,下。至正初,改築新城於城西三十里。武功,下。金以嫌顯宗諱,改為武功武亭。元複。後廢。至正四年,複置。永壽。下。至元十五年,徙縣治於麻亭。
18 商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領縣一:
19 洛南。下。
20 延安路。下。金延安府,屬鄜延府路。元改延安路。舊領膚施、延川、延真、臨真、甘泉、敷政、門山七縣。元初析甘州之宜川來屬,又省丹州入宜川縣。戶六千五百三十九,口九萬四千六百四十一。壬子年數。領縣八。
21 膚施,下。甘泉,下。宜川,下。元初,置司候司。至元六年,省入宜川。按金志,丹州具一:宜川。宋志,鄜州縣一:宜川。宋志奪鄜州所屬之四縣,又奪丹州,誤以宜川屬鄜州也。舊志無丹州,以並丹州入宜川世。延長,下。延川,下。安定,下。本宋舊堡。憲宗二年,升為安定縣。至元元年,析置丹頭縣。四年,並入本縣。安塞,下。本金舊堡。憲宗二年,升為縣。至治三年,徙縣治於龍安鎮。保安。下,金為保安州。至元六年。降為縣。
22 州三:
23 鄜州。下。金故州,屬鄜延路,舊領洛交、直羅、鄜城、洛川四縣。至元四年,省鄜城入洛川,又省洛交、直羅入州。六年。廢坊州,以中部、宜君二縣來屬。領縣三:
24 洛川,下。中部,下。宜君。下。
25 綏德州。下。金故州,屬鄜延路。舊領清澗一縣,舊志:金領八縣。誤以城寨為縣。十寨、一城、一堡。歸附後,升米脂寨為縣,省嗣武城入之,升懷寧寨為縣,省綏平寨入之。至元四年,又省定戎寨入米脂,懷寧縣入清澗,義合寨、綏德寨入本州。領縣二:
26 青澗,下。米脂。下。
27 葭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後改屬鄜延路。舊領八寨、九堡。至元六年,省通泰堡、彌川堡入州,省太和寨入神木縣,建寧寨入府谷縣。領縣三:
28 神木,下。元初,置靈州於古鄜州之神木寨。至元六年,改靈州為神木縣。吳堡,下。舊為吳堡寨。府穀。下。宋為府州。元初,建州治。至元六年,改為府谷縣。
29 興元路。下。宋為興元府,屬利州路。元初,改興元路總臂府。至正十五年,改興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舊領南鄭、城固、褒城、西縣四縣。元初,以鳳、金、洋三州來屬,析本路所屬西縣隸沔州,以洋州西鄉縣隸本路。戶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萬九千三百七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領縣四:
30 南鄭,下。宋析置廉水縣。元初並廉水入之。城固,下。褒城,下。元徙治於山河堰東南五里。西鄉。下。宋端平中縣廢,元複置。
31 州三:
32 鳳州。下。宋故州,屬秦鳳路,後改隸利州路。元初,改隸興元路。至元五年,以倚郭粱泉縣省入本州。後至元二年,立留壩鎮巡檢司。
33 洋州。下。宋故州,屬利州路。元初,改隸興元路。舊領興道、真符、西鄉三縣。元初,析西鄉縣隸興元路。至元二年,並興道、真符二縣入本州。
34 金州。下。宋故州,屬京西南路,後改隸利州路。元初,隸興元路。舊領西域、漢陰、洵縣、石泉、平利、上津六縣。元初,俱省入本州。
35 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舊治安西路。延佑三年,徙治鳳翔。
36 鳳翔府。金故府,屬鳳翔府路。元初,屬興元路。尋屬鳳翔路總管府。至元九年,改為散府。舊領鳳翔、寶雞、虢、郿、悛屋、扶風、岐山、普潤、麟游九縣。元初,以郿、悛屋二縣改隸安西路,虢、普潤二縣並廢。戶二千八十一,口一萬四千九百八。壬子年數。領縣五:
37 鳳翔,下。扶風,下。岐山,下。寶雞,下。有益門城,元末李思齊所築。麟游。下。
38 邠州。下。金故州,屬慶原路。元初,直隸行省。舊領宜祿、新平、淳化、永壽、三水五縣。至元七年,省宜祿入本州,省三水入淳化縣,永壽改隸乾州。領縣二:
39 新平,下。淳化。下。
40 涇州。下。金故州,屬慶原路。元初,隸都元帥府,又隸鞏昌都總帥府,又隸平涼府,後直隸行省。舊領涇川、長武、良原、靈台四縣。至元十一年,省良原具入靈台,長武縣入涇川。領縣二。
41 涇川,下。倚郭。靈台。下。至元七年,並入涇川。十一年,複置。
42 開成州。下。金為鎮戎州,屬鳳翔路。元初為原州。鎮戎州,本唐原州高縣之地。至元十年,皇子西安王分治秦蜀,置開成府視上都,號為上路。至治三年。降開成州。舊領東山、三川二縣,後改隸鎮原州。置開成為附郭縣。領縣一:
43 開成。下。
44 州一:
45 廣安州。下。金升宋東山寨為廣安縣,隸鎮戎州,後廢。至元十年,複置廣安縣。十五年,升為州,仍隸本路。開成路降州,廣安州應直隸行省。無明文可証。仍依舊志,隸開成州之下。
46 莊浪州。下。本莊浪路。大德八年,降路為州。領縣一:
47 莊浪。下。延佑六年,升莊浪巡檢司為莊浪縣,移巡檢司於比卜渡。
48 鞏昌等處總帥府。元初為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統鞏昌、平涼、臨洮、慶陽、隆慶五府及秦、隴、會、環、金、德順、徽、金洋、安西、河、洮、岷、利、巴、沔、龍、大安、褒、涇、邠、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二十七州。至元五年,析安西州居脫思麻路。六年,析河州屬吐番宣慰司。七年,省洮州入安西州。八年,析岷州屬脫思麻路。十三年,置鞏昌路總管府。十四年,複行便宜都總帥府事。是年,析隆慶府,利、巴、大安、褒、沔、龍等州隸廣元路。二十年,又析涇、鄖二州隸陝西漢中道宣慰司。帥府所統者: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四府,秦、隴、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會、環、金、德順、徽、金洋十五州。二十一年,仍置便宜都總帥府。二十五年,改為宣慰使司兼便宜都總帥府。二十六年,行省言:「鞏昌便宜都總帥府已升為宣慰司,以舊兼府事,別立散府,調官分治。」從之。
49 鞏昌府。金為鞏州,屬臨洮路。元初,改鞏昌府。舊領隴西、通渭、定西、通西、安西五縣。金升定西為州,析通西、安西隸之。至元十三年,以金之寧遠寨置寧遠縣,伏羌寨置伏羌縣,鹽川鎮置漳縣。戶四萬五千一百三十五,口三十六萬九千二百七十二。壬子年數。領司一。
50 錄事司。
51 縣五:
52 隴西,下。寧遠,下。伏羌,下。通渭,下。宋通渭寨,金升渭縣。漳縣。下。宋名鹽川寨,金為鎮。至元十三年,置縣。
53 平涼府。金故府,屬鳳翔路。元初,屬鞏昌帥府。舊領平涼、潘原、崇信、華亭、化平五縣。後省潘原縣太平涼,化平縣入華亭。領縣三:
54 平涼,下。崇信,下。華亭。下。
55 臨洮府。金故府,屬臨洮路。元初,隸鞏昌帥府。泰定元年,更置臨洮總管。舊領狄道、當川、康樂三縣。元初,省當川、康樂二縣入狄道。至元十三年,升渭原堡為渭源縣。領縣二:
56 狄道,下。渭源。下。
57 慶陽府。金故府,屬慶原路。元初,隸鞏昌帥府。舊領安化、彭原、合水三縣。至元七年,並安化、彭原二縣入合水。領縣一。
58 合水。下。
59 秦州。中。金故州,屬鳳翔路。元初,隸鞏昌帥府。舊領成紀、治坊、甘谷、清水、雞川、隴城、秦安七縣。至元七年,省雞川、隴城二縣入秦安,治坊縣入清水,甘谷縣入通渭。領縣三:
60 成紀,中。清水,中。秦安。中。
61 隴州。中。金故州,屬鳳翔路。元初,隸鞏昌帥府。舊領汘乾陽、汘幹源、隴安三縣。至元七年省隴安縣大汘幹源。延佑四年,又省汘幹源縣入本州。領縣一:
62 汘乾陽。下。
63 寧州。下。金故州,屬廣源路。元初,隸鞏昌帥府。舊領安定、定平、真寧、襄樂四縣。至元七年,省襄樂、安定、定平入本州。領縣一:
64 真寧。下。
65 安定州。下。宋為定西城,屬蘭州。金為定西縣,升為州,屬秦鳳路。元初,隸鞏昌帥府。至正十二年,以地震,改安定州。十五年,又置軍民安撫司。舊領通西、安西二縣。至元三年,省二縣入本州。
66 鎮原州。下。金原州,屬廣源路。元初,改鎮原州,隸鞏昌帥府。舊領臨涇、彭陽二縣。元初,以鎮戎州之東山、三川二縣來屬。至元七年,省四縣俱入本州。
67 西和州。下。宋岷州,徙治於長道縣之白石鎮,改西和州,屬秦鳳路。元初,隸鞏昌帥府。舊領佑川、大潭、長道三縣。大潭、佑川,軍興久廢。至元七年,省長道入本州。
68 環州。下。金故州,屬慶原路。元初,隸鞏昌總帥府。舊領通遠一縣,至元七年,省入本州。
69 金州。下。本宋蘭州龕穀寨。金升為龕谷縣,又置金州,以龕谷縣為治所。至元七年,省縣入本州。
70 靜寧州。下。金為德順州,屬鳳翔路。元初,隸鞏昌帥府。舊領隴干、永洛、威戎、隆德、通邊、治平六具。元初,省治平、永洛縣二縣入隴幹。後複省隴幹入本州。改為靜寧州。領縣一:
71 隆德。下。威戎、通邊二縣,金末已廢。
72 蘭州。下。金故州,屬臨洮路。元初,隸鞏昌帥府。舊領定遠、阿干二縣。元初,置司候司。至元七年,省司侯司入本州。至大中,以定遠縣改隸金州,後廢入金州。領縣一:
73 阿干。下。
74 會寧州。下。金會州,屬臨洮路。元初,隸鞏昌帥府。至正十二年,以地震,改會寧州。舊領保川一縣。金末,州陷於河西,僑治州西高百里會川城,名新會州。元初,遷於保川縣,改保川縣為西寧。至元七年,並縣入州。
75 徽州。下。元初,置南鳳州於鳳州之河池縣,又升永寧鄉為縣,析鳳州之兩當縣,同隸南鳳州。至元元年,改為徽州,七年,省河池、永寧二縣入本州。領縣一。
76 兩當。下。宋徙治於廣鄉鎮。元因之。
77 階州。下。宋故州,屬秦鳳路。元初,隸鞏昌帥府。舊領福津、將利二縣,至元七年,省入本州。新州治在柳樹城,距舊城東八十里。
78 成州。下。宋故州,屬秦鳳路。元初,隸鞏昌帥府。舊領同谷、慄亭二縣。太宗十三年,宋成都將田世顯來降,命遷於慄亭管民司事,不隸成州。析秦州之天水縣來屬。至元七年,省同谷、天水二縣入本州。太宗十年,宋雷、李二將來降,命遷於成州,行金洋州事,隸鞏昌帥府。舊志別立金洋州,誤。此是行金洋二州事,非又置金洋州。
79 吐番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以下宣慰司三、宣撫司二,俱隸宣政院。
80 河州路。下。金河州,屬臨洮路。元初,置河州路軍民總管府。舊領枹罕、寧河二縣。元初,省枹罕入本州,升定羌城為定羌縣,安鄉關為安鄉縣。領縣三:
81 定羌,下。安鄉,下。寧河。下。
82 洮州路。下。金故州,屬臨洮路。元初,升洮州路,置元帥府。領縣一:
83 可當。下。金故縣,元初因之。金志闕。
84 貴德州。下。本金積石州西界之地。元初,置貴德州,隸宣慰司,後廢。
85 積百州。下。宋積石軍溪哥城。金升為州,屬臨洮路。元初置元帥府。
86 雅州。下。宋故州,屬成都路。憲宗八年,攻拔其城,改隸馬湖路。後改隸吐番宣慰司。領縣五:
87 石山,下。瀘山,下。百丈,下。榮經,下。嚴道。下。百山、嚴道二縣,別隸六番招討使司。
88 黎州。下。宋故州,屬成都路。元初,隸馬湖路,後改隸吐番宣慰司。領縣一:
89 漢源。下。
90 十八族元帥府。
91 帖成河裏洋脫元帥府。
92 當陽元帥府。以上屬吐番宣慰司。
93 脫思麻路宣慰司都元帥府。木為元帥府。至元三年,以西安州來屬。五年,又以岷州來屬。大德十一年,升為宣慰司,以禮店文州萬戶府隸之。領州三:
94 西安州。宋故州,屬秦鳳路。至元三年,來屬。
95 岷州。宋岷州,改西和州。元初,於佑川縣故地置岷州。至元七年,來屬。後置元帥府。
96 鐵州。沿革闕。
97 禮店、文州蒙古漢兒軍民元帥府。至元九年置。後改隸吐番宣慰司。大德十一年,以屬吐番宣慰司不便,命仍隸脫思麻路。以上屬脫思麻路宣慰司。
98 松潘、客疊、威、茂等處軍民安撫司。至大二年,改為宣撫司,遷治茂州汶川縣。
99 茂州。宋故州,屬成都路。領縣二:文山,下。汶川。下。
100 靜州茶上必里溪安鄉等二十六族軍民千戶所。
101 龍木頭都留等二十二族軍民千戶所。
102 岳希蓬蘿匐村二十二族軍民千戶所。
103 析藏軍民萬戶府。以上屬松潘等處宣撫司。
104 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等處軍民宣撫司。至元十九年,移成都宣慰司於碉門。大德二年,並土番碉門安撫司、運司,改為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軍民宣撫司。舊史《百官志》作安撫司,誤。
105 魚通路軍民萬戶府。
106 碉門、魚通等處管軍守鎮萬戶府。
107 長河西管軍萬戶府。
108 朵甘思哈答李唐魚通等處錢糧總管府。
109 亦思馬兒甘軍民萬戶府
110 朵甘思管軍民萬戶府。
111 剌馬兒剛等處招討司。
112 奔不思招討司。
113 奔不兒亦思剛百姓達魯花赤。
114 唆尼招討司。
115 征沔招討司,
116 天全招討司。
117 六番招討司。以上屬碉門漁通宣撫司。
118 烏思藏納裏迷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119 烏思藏管蒙古軍都元帥府。
120 納裏迷古魯孫元帥府。
121 擔裡管軍招討使司。
122 沙魯思管民萬戶。
123 搽里八管民萬戶。
124 速兒麻加瓦管民官。
125 撒剌管民官。
126 出密萬戶府。
127 嗸籠荅剌萬戶府。
128 思荅籠刺萬戶府。
129 伯木古魯萬戶府。
130 湯卜赤八千戶所。
131 加麻瓦萬戶府。
132 札由瓦萬戶府。
133 牙里不藏思八萬戶府。
134 迷兒萬戶府。以上屬烏思藏宣慰司。
135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領路十一、府二、屬府三,屬州三十九,軍一,屬縣九十四。蠻夷土官,不在此數。
136 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
137 成都路。上。宋為成都府路。元初置成都路總管府。至元十三年,設錄事司。舊領嘉定、崇慶二府,眉、邛、黎、雅、威、茂、簡、漢、彭、綿十一州。後嘉定自為一路,以眉、黎、雅、邛隸之。二十年,又析黎、雅屬吐番招討司,茂州屬松潘等處安撫司,降崇慶為州,省隆州入仁壽縣。舊領成都、華陽、郫、新都、溫江、新繁、雙流、靈泉、廣都九縣。至元二十年,析靈泉縣隸簡州,省廣都縣入雙流,以仁壽、金堂二縣來屬。戶三萬二千九百一十二,口二十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領司一:
138 錄事司。
139 縣九:成都,下。宋為府治所。至元十三年,以本縣元管大城內西北隅,並入錄事司。華陽,下。新都,下。郫縣,下。溫江,下。雙流,下。新繁,下。仁壽,下。木宋隆州,領仁壽、井研二縣。至元二十年,省隆州、井研入仁壽縣來屬。金堂。下。本宋懷安軍,領金水、金堂二縣。元初,升為杯州。至元二十年,省懷州、金水入金堂縣來屬。
140 州七:
141 彭州。下。宋故州,屬成都府路。元初因之。舊領九隴、蒙陽、崇寧三縣。至元中,省九隴縣入本州。領縣二:
142 蒙陽,下。崇寧。下。
143 漢州。下。宋故州,屬成都府路。元初因之。舊領洛、什仿、綿竹、德陽四縣。中統初,省洛縣入本州。領縣三:
144 什邡,下。德州,下。至元八年,升為德州。十三年,仍為縣,隸成都路。十八年來屬。按舊紀:十八年以漢州德陽縣屬成都路。紀、志抵悟,未審孰是。綿竹。下。至元十三年,省入州。後複置。
145 安州。下。宋石泉軍,屬成都府路。中統五年,升為州。舊領石泉、神泉、龍安三縣。是年,又省神泉、龍安二縣入本州。領縣一:
146 石泉。下。
147 灌州。下。宋永康軍,屬成都府路。後廢為灌口寨。元初,複置灌州。至元十三年,省所屬導江、青城二縣入本州。
148 崇慶州。下。宋崇慶府,屬成都府路。至元十二年,置總管府。二十年,降為崇慶州。舊領晉原、江原、新津、永康四縣。至元二十年,省江原縣入本州。領縣三:
149 晉原,下。新津,下。永康。舊志漏此縣。《明一統志》:「本朝省永康入崇慶州」,可証。
150 威州。下。宋故州,屬成都府路。舊領保寧、通化二縣。至元十九年,省保寧縣入本州。領縣一:
151 通化。下。
152 簡州。下。宋故州,屬成都府路。舊領陽安、平泉二縣。至元二十年,省陽安入本州。二十二年,又並成都府所屬靈泉縣入之。平泉縣以地荒,亦廢不置。
153 嘉定府路。下。宋嘉定府,屬成都府路。至元十三年,升為路,置總管府。後罷。二十二年,複置。舊領龍游、夾江、犍為、峨眉、洪雅五縣。二十五年,省洪雅縣入夾江。領司一:
154 錄事司。
155 縣四:
156 龍游,下。夾江,下。峨眉。下。犍為。下。
157 州二:
158 眉州。下。宋故州,屬成都府路。至元十四年,改隸嘉定府路。舊領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四縣。至元二十年,省州治眉山縣用丹棱縣,並入本州。領縣二:
159 彭山,下。青神。下。
160 邛州。下。宋故州,屬成都府路。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兼行州事。舊領臨邛、火井、蒲江、依政、安仁、大邑六縣。元初,省火井、安仁入大邑。至元二十一年,省州治臨邛縣及依政、蒲江二縣入本州。領縣一:
161 大邑。下。
162 廣元路。下。宋為利州路端平,後地荒民散者十有七年。憲宗二年,命汪特格城利州。三年,置都元帥府。至元十四年,罷帥府,改為廣元路總管府。十六年,以廣元等路為四川北邊,置宣慰司。十九年,罷,仍為總管府。舊領綿谷、葭萌、昭化、嘉川四縣。至元十四年,省葭萌縣入昭化,省嘉川入綿谷。戶一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九萬六千四百六。至元二十七年數。領縣二:
163 綿谷,下。昭化。下。
164 府一:
165 保寧府。下。宋為閬州,屬利州路,以兵亂,移治大獲山。憲宗八年,宋守將楊大淵降,置東川路元帥府。至元十三年,升保寧府。二十年,罷元帥府,改保寧路。後仍改為府,屬本路。舊領閬中、蒼溪、南部、新井,奉國、新政、西水七縣。又置新得、小寧二州來屬。後並二州入閬中縣,又省奉國入蒼溪縣,新井、新政、西水入南部縣。領縣三:
166 閬中,下。倚郭。蒼溪,下。南部。下。
167 州四:
168 劍州。下。宋為龍慶府,屬利州路。至元二十年,改劍州。舊領普安、武連、陰平、梓潼、普成、劍門六縣。武連、陰平二縣久廢。至元二十年,省普成、劍門二縣入普安。領縣二。
169 普安,下。梓潼。下。
170 龍州。下。宋為政州,又改龍州,屬利州路。憲宗八年,宋守將王知府以城降。至元二十二年,省所屬江油縣入本州。
171 巴州。下。宋故州,屬利州路。舊領化城、恩陽、曾口、難江、通江五縣。至元二十年,省難江、恩陽二縣入化城。領縣三:
172 化城。下。曾口,下。通江。至元二十年,省通江入曾口縣。二十九年,廢新得州,又置通江縣。
173 沔州。下。宋故州,屬利州路。至元十四年,隸廣元路。舊領略陽、長舉二縣。至元二十年,廢褒州,置鐸水縣,遷州治於鐸水,又降大安州為縣來屬,省所屬長舉縣及興元府之西鄉縣入略陽。領縣三:
174 鐸水,下。倚郭。本西縣舊鎮,世祖始以其地升為褒州,改鎮為縣。大安,下。略陽。下。沔州舊治略陽,元移治鐸水縣。
175 順慶路。下。宋為順慶府。屬潼川府路。以兵亂,徙治青居山。憲宗八年,宋裨將劉淵以城降。中統元年。置征南都元帥府。至元四年,置東川路統軍司。後改東川府。十五年,複改順慶府。十六年,置四川東道宣慰司。十九省所屬流溪縣入西充。戶二千八百二十一,口九萬五千一百五十六。至元二十七年數。領司一:錄事司。
176 縣二:
177 南充,下。至元二十年,並合州之漢初縣入之。西充。下。
178 府一:
179 廣安府。宋為廣安軍,又改寧西軍,屬潼川府路,後城大良平為治所。憲宗八年,宋守將蒲元圭以城降。至元十五年,廢寧西軍。二十年,置廣安府。舊領和溪、新明、渠江、岳池四具。至元二十年,省和溪、新明二縣入岳池。領縣二:
180 渠江。下。倚郭。岳池。下。
181 州二:
182 蓬州。下。宋故州,屬利州路。元初,置宣撫司都元帥府,後罷。至元二十年,又置蓬州路總管府。後複為蓬州。舊領蓬池、良山、儀隴、伏虞、營山、相如六縣。至元二十年,省良山縣入營山,並蓬池、伏虞二縣入儀隴。領縣三:
183 相如,下。倚郭。省金城寨入之。宋州治蓬池,至元二十年,蓬池省並,移治相如。儀隴,下。營山。下。
184 渠州。下。宋故州,屬潼川府路,中統三年,置渠州路軍民總帥府。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二十年,罷安撫司為渠州來屬。舊領流江、鄱水、鄱山、大竹四縣。至元二十年,並鄱水、鄱山二縣入大竹。領縣二。
185 流江,下。至元二十六年,省入本州。後複置。大竹。下。
186 潼川府。宋故府,屬潼川府路。兵後地荒。中統元年,置潼川都元帥府。至元十五年,置宣慰司。後仍為散府。舊領郪、中江、涪城、射洪、通泉、鹽亭、銅山、飛鳥、東關、永泰十縣。元初,增置安岳縣。至元二十年,省涪城縣入郪縣,通泉縣入射洪,銅山、飛鳥二縣入中江,東關、永泰二縣入鹽亭。領縣五:
187 郪縣,下。倚郭。中江,下。射洪,下。宋末,縣省。元初,複置。鹽亭,下。安岳。下。宋普州,領安岳、樂至、安居三縣,後州縣俱廢。元初,複置安岳縣,並安居、樂至二縣地入之。
188 州二:
189 遂寧州。下。宋為遂寧府,屬潼川府路。兵亂,權治蓬溪。元初,改為州,舊領小溪、長江、蓬溪、青石、遂寧五縣。至元十九年,並遂寧、青石二縣入小溪,長江縣入蓬溪。領縣二:
190 小溪,下。蓬溪。下。宋末縣省,元複置。
191 綿州。下。宋故州,屬成都府路。至元二十年,改隸潼川府。舊領巴西、彰明、魏城、羅江、鹽泉五縣。鹽泉久廢。至元二十年,省巴西、魏城二縣入本州。領縣二:
192 彰明,下。羅江。下。
193 永寧路。下。宋為瀘州江安、合江二縣之境。元初置西南番總管府。至元二十五年,改為永寧路。領縣一:
194 定川。下。
195 州一:
196 筠連州。下。宋羈縻州筠州、連州。元初,合為一。州領縣一:
197 騰川。下。
198 九姓羅氏黨蠻夷長官千戶所。元初立夷民羅氏黨九人為總把。至元中,改為長官千戶。
199 四川南道宣慰司。至元十六年置。
200 重慶路。上。宋為重慶府,屬夔州路。以兵亂,遷治無常。至元十六年,置重慶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升為上路,析忠、涪二州為屬郡。二十二年,又以瀘、合二州來屬。舊領巴、江津、璧山三縣。至元二十年,以南川縣來屬,廢南平軍入之。二十二年,省璧山縣入巴縣。後至元四年,又置墊江縣。戶二萬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五。至元二十九年數。領司一:
201 錄事司。
202 縣四:
203 巴縣,下。倚郭。江津,下。至元十六年,賜四川行省參政昝順田民百八十戶於江津縣。南川,下。至十二年,省重慶府隆化縣入之。墊江。下。
204 州六:
205 瀘州。下。宋故州,屬潼川府路。宋府將劉整以城歸附。宋人複取之,改江安州,徙治江南。至元十六年,複改瀘州,還故治。二十二年,來屬重慶路。舊領潼川、合江、江安、納溪四縣。至元二十年,省瀘川縣入本州。領縣三:
206 江安,下。納溪,下。合江。下。宋治安樂故城,元升為合江州,移治神臂江南。至元二十八年,複為縣。
207 忠州。下。宋為忠州,又升咸淳府,屬夔州路。元初,仍為忠州。舊領臨江、豐都、墊江、南賓、龍渠五縣。龍渠縣久廢。至元中,省臨江縣入本州,省墊江縣入豐都。領縣三:
208 臨江,下。南賓,下。豐都下。
209 合州。下。宋故州,屬夔州路,後遷州治於釣魚山。至元十五年,宋將王立以城降,複還舊治。二十二年,來隸重慶路。舊領隸事司,石照、漢初、赤水、銅梁、巴川五縣。至元二十年,省隸事司及巴川縣入銅梁,赤水縣入石照,漢初縣入順慶路之南充;又省昌州及永昌、昌元二縣入大足縣來屬。領縣五:
210 銅梁,下。舊治在縣北列宿壩,後移治涪江南岸東溪壩。元初,移今治,省巴江縣入之。定遠,下。本宋地名女菁平。至元四年,便宜都總帥汪良臣立寨於母章德山。五年,改為定遠城,置武勝軍,行和溪安撫司事。後複改定遠州。二十四年,降為縣。石照,下。《明一統志》:元省石照縣入本州。其省入年分闕。大足,下。舊隸昌州,至元二十年,州廢來屬。昌寧,下。本昌元縣。至元二十年,省入大足縣。後複置今縣。
211 涪州。下。宋故州,屬夔州路,後移治三台山。元初,複舊治。舊領涪陵、賓化、樂溫、武龍四縣。賓化縣久廢。至元二十年,省涪陵、樂溫二縣入本州。領縣一:
212 內江。下。
213 珍州。下。宋故州,屬夔州中。領縣二:
214 樂源,下。綏陽。下。
215 紹慶路。下。宋紹慶府,屬夔州路。至元二十八年,置總管府。泰定四年,紹慶路四洞酋何者等降,並命為蠻夷長官,仍設巡檢司以撫之。戶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九。至元二十七年數。領縣二:
216 彭水,下。黔江。下。
217 紹熙路。下。宋紹熙府,元初廢。至正初,置紹熙路總管府。領縣四:
218 營懷,下。威遠,下。資官,下。應靈。下。
219 懷德府宣撫司。至順二年,四川行省招諭懷德府驢穀什用等四洞及生蠻十二洞內附。詔升懷德府為宣撫可以領之,諸洞各設長官司及巡檢司。
220 領州四:
221 來寧州。下。
222 柔遠州。下。
223 酉陽州。下。宋思州,又改酉陽州,元初因之。領縣三:
224 務川,下。中水,下。寧夷。下。
225 服州。下。
226 石柱軍民宣撫司。宋石柱安撫司,元初改宣撫司。
227 石耶洞軍民府。本石柱宣撫司地,元初析置軍民府。
228 邑梅沿邊溪洞軍民府。元初改並鄉洞,置軍民府。
229 夔州路。下。宋為夔州都督府。至元四年,置夔府路總帥府,戍開州。十五年,改夔州路總管府,以施、萬、雲安、天寧四州來屬。二十二年,又以開、達、梁山三州來屬。二十五年,析施州清江縣地入本路。戶二萬二十四,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領司一:
230 錄事司。
231 縣二:奉節,下。巫山。下。
232 州七:
233 施州。下。宋故州,屬夔州路。舊領清江、建始二縣。至元二十二年,省清江縣入本州。領縣一:
234 建始。下。
235 達州。下。宋故州,屬夔州路。至元十五年,隸四川東道宣慰司。二十二年,改隸夔州路。舊領通川、永睦、新寧、巴渠、東鄉、明通六縣。永睦、巴渠、明通、東鄉四縣,至元中並省。領具二:
236 通川,下。新寧。下。宋志作新興,誤。
237 梁山州。下。宋為梁山軍,屬夔州路。至元二十二年,改為州。領縣一:
238 梁山。下。
239 萬州。下。宋故州,屬夔州路。舊領南浦、武寧二縣。至元二十年,省南浦縣入本州。領縣一:
240 武寧。下。
241 雲陽州。下。宋為雲安軍,屬夔州路,又析置安義縣,尋為雲安監。至元十五年,置雲安軍。二十年,升雲陽州,省雲安監入之。
242 大寧州。下。宋為大寧監,屬夔州路,至元二十年,升為州。省所屬大昌縣入之。
243 開州,下。宋故州,屬夔州路。舊領開江、清水二縣,元初,俱省入本州。
244 敘南等處蠻夷宣撫司。大德七年,改敘州宣撫司為敘南等處宣撫司。後至元三年,立橫江巡檢司。
245 敘州路。下。宋戎州,屬潼川府路,後改敘州。宋末,城登高山為治所。至元十二年,宋將郭漢傑以城降。十三年。置安撫司,未幾徙治三江口。罷安撫司,仍為敘州。十八年,升為路。二十二年,複置安撫司。二十三年,複為路,舊紀:降敘州為縣,誤。隸蠻夷宣撫司。領縣四:
246 宜賓,下。有憲宗神御殿。慶符,下。南溪,下。宣化。下。宋舊縣,後廢為鎮。元初,複置縣。
247 州二:
248 富順州。下。宋富順監,屬潼川府路。至元十二年,置富順監安撫司。二十年,罷安撫司,置富順州。
249 高州。下。宋為羈縻州,後屬長寧軍。熙寧八年,夷人得個祥獻十州,內有高州。至元十五年,雲南行省遣使招諭內附。十七年,知州郭安複行州事。
250 馬湖路。下。本馬蠻地。宋時,蠻主屯於湖內。至元十三年內附。十九年,置總管府,遷於夷部溪口,瀕馬湖之南岸為府治。二十五年,以沐川等五寨析隸嘉定者,還隸本府。領州二:
251 長寧州。下。本羈縻州,宋政和中建為長寧軍。至元十二年,守將黃立以城降。二十二年,設錄事司,後與所屬安寧縣俱省入本軍。泰定二年,又改軍為州。
252 戎州。下。宋晏州,為羈縻州。熙寧八年,夷人得個祥獻。至元十三年,蠻夷部宣撫司遣使招諭。十七年,部長得蘭紐來見,授大壩都總管。二十二年,升為戎州,州治在箐前。所領長官司六:
253 泥溪長官司
254 平夷長官司。
255 蠻夷長官司。
256 夷都長官司。
257 雷波長官司。
258 沐川長官司。以上六長官司,宋俱為馬湖部落。後至元二年,並為三長官司。
259 鎮安路。下。領州一:
260 上林州。下。
261 長官司三:
262 鹿林蠻夷長官司。
263 鹿長蠻夷長官司。
264 諸部蠻夷長官司。
265 上羅計長官司。領蠻地羅計、羅星,乃古夜郎境,為西南種族。宋設長寧軍,十州族姓俱效順,長寧晏奉高薛鞏水育思峨等十州。各授以官。其後分姓他居,遂有上、下羅計之分。至元十三年,宣撫昝順引本部夷酋得賴阿當歸順。授得賴阿當千戶。十八年,黎州同知李奇以武略將軍來充羅星長官。二十二年,夷入叛,誘誅羅星夷,行樞密院討平之。
266 下羅計長官司。本唐珙州,領蠻地,與敘州、長寧軍相接。至元十二年,長寧知軍率之內附。十三年,昝順引夷酋得顏個詣行樞密院降,奏充下羅計蠻夷千戶。二十二年,諸蠻皆叛,惟本部無異志。後複為珙州。
267 四十六囤蠻夷千戶所,領豕蛾夷地,在慶符縣南抵定川。唐羈縻定州之文江縣也。至元十四年收附,宣慰使昝順招撫言謄串豕蛾昔霞等部。於慶符縣僑置千戶所,領四十六囤,曰:「黃水口上下落骨,山落牟許滿吳,麼落財,麼落賢,騰息奴,屯莫面,落搔,麼落梅,麼得辛,上落松,麼得會,麼得惡,落魂,落昧下村,落島,麼得亨,落燕,落得慮,麼得了,麼騰斛,許宿,麼九色,落搔屯右,麼得晏,落能,山落寡,水落寡,落得雷,麼得具,麼得淵,騰日票彡,落昧上村,賴扇,許焰,騰朗,周頭,賣落炎,落女,愛答落,愛答速,麼得奸,阿郎頭,下得辛,上得辛,愛得婁,落鷗。
268 諸部蠻夷:
269 秦加大散等洞。以下各設蠻夷官。
270 斜崖冒朱等洞。
271 隴堤紂皮等洞。
272 石耶洞。
273 散毛洞。元初為柔遠州。至元三十一年,散毛洞主覃順來貢方物,升其洞為府。至正元年,降詔諭死可伐,散毛洞蠻覃全在叛,招降之,以為散毛誓崖等處軍民宣撫使,置官屬。按《百官志》有散毛洞安撫司,疑宣撫為字誤也。
274 彭家洞。
275 黑土石等處。
276 市備洞。至元十七年,施州市備大盤散毛等洞款納。
277 樂化兀都剌布白享羅等處。
278 洪望冊德等族。
279 大江九姓羅氏。泰定三年湖廣行省奏九姓長官招降叛蠻,當即羅氏也。
280 水西。
281 鹿朝。
282 阿永蠻部。至元二十一年,酋長阿泥入覲,自言阿永鄰境烏蒙等蠻悉求皇太子位,請依例附屬。詔從其請隸官府。
283 師壁洞安撫司。至元二十八年,賜師壁洞安撫司、師壁鑌撫所、師羅千戶所印。至正十一年,師壁安撫司土官田驢什用、盤順府土官墨奴什用降,立長官司四,巡檢司七。
284 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至大二年,以永順保靖南渭安撫司改永順等處安撫司。至正十一年,改宣撫司。按舊志以南渭州、保靖州屬新添葛蠻,隸湖廣行省,當是至大三年改永順安撫司後之制。
285 阿者洞。延佑七年,慈利州賊結懷德府阿者洞驢各什用、謝甲洞巨仙什用、恩石洞沒爾什用、安壩洞重達義等入寇。阿者洞、謝甲洞又隸懷德府,未審何時改屬。
286 謝甲洞。至正十二年,向亞甲洞主墨得什用出降,立盤順府。向亞甲即謝甲。
287 上安下壩。
288 阿渠洞。
289 下役洞。
290 驢虛洞。
291 錢滿等處。
292 水洞下曲等寨。
293 必藏等處。
294 酌宜等處。
295 蕹邦等處。
296 崖筍等處。
297 冒朱洞。
298 麻井柘歌等寨。
299 新附嵬羅金井。
300 沙溪等處。
301 宙窄洞。
302 新容米洞。至正十年,立四川容美洞軍民總管府。容美即容米也。至大元年,唐伯圭言:「十七洞之眾,惟容米洞、岡吉洞、抽攔洞有兵一千餘,皆不足懼。可分四道進兵:其一自紅沙寨直趨容米坑珍昧惹謝加阿惹石驢等洞,其一從苦竹寨抵桑廚上桑廚抽攔洞,其一由紹慶至沙手摩大科陽蔓師大翁迦洞,其一征叉巴等洞兵接應,如此可平。」按伯圭所言,各洞。多舊志所無。今附載容米洞下,以資參考。
303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領路七、州二,屬州五。至元十八年,置行中書省。二十二年,罷,置宣慰司。隸寧夏行省。二十三年,複行省,罷宣慰司。
304 河西隴北道隸政廉訪司。本為鞏昌道。大德六年,移治甘州。至正三年,改河西隴北道。
305 甘州路。上。西夏改唐甘州為宣化府。元初,仍為甘州。至元元年,置甘肅路總管府。三年,置宣慰司。五年,罷宣慰司。舊紀作宜撫司,乃字誤。八年,改甘州路總管府。戶一千五百五十,口二萬三千九百八十。至元二十七年數。
306 永昌路。下。宋為西涼府,西夏因之。太祖二十一年,克西涼府及所屬槊羅、河羅等縣。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宮殿所在,置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領州一:
307 西涼州。下。
308 巡檢司一:
309 古浪城巡檢司。唐和戎城故地。
310 肅州路。下。宋為肅州。西夏因之。太祖二十一年,克肅州。至元七年,置肅州路總管府。戶一千二百六十二,口八千六百七十九。至元二十七年數。
311 沙州路。下。宋為沙州。西夏因之。太祖二十二年,克沙州,隸拔都大王。至元十四年,複置沙州。十七年,升沙州路總管府。以貧民乞糧,須白於肅州路,往來甚遠,故升沙州為路。領州一:
312 瓜州。下。宋為瓜州,西夏因之。西夏亡,州廢。至元十四年,複立,二十八年,徙居民於肅州,但名存而已。
313 亦集乃路。下。在肅州東北五百里,城東北有大澤,西北俱沙磧。西夏立威福軍。太祖二十一年,歸附。至元二十三年,置總管府。舊領山丹、西寧二州,後並直隸行省。
314 寧夏府路。下。西夏為興州,升興慶府,又改中興。太祖二十二年,西夏主李璮以城降。中統二年,置行省於中興府。至元八年,立西夏中興等路行尚書省。九年,改為行中書省。十年罷。二十四年,以中興府隸甘肅行省。二十五年,置寧夏路總管府。三十一年,分省按治寧夏。尋並歸甘肅行省,領州三:按至元十二年,於中興路改置懷遠、靈武二縣,分處新民。省並年分闕。
315 靈州。下。宋為靈州,西夏改翔慶軍,元初,仍立州。
316 鳴沙州。下。宋靈州鳴沙縣,西夏因之。元初,升鳴沙州。
317 應理州。下。西夏為應理縣。太祖二十一年,克應理縣。後升為州。
318 山丹州。下。宋為刪丹縣。西夏取之。置甘肅軍。元初,為阿只吉大王分地。至元六年,行山丹城事,訛刪為山字。二十二年,升為州。直隸行省。
319 西寧州。下。吐番青唐城。宋改為西寧州。元初,章吉駙馬分地。至元二十三年,置西寧州等處拘榷課程所。
320 兀刺海路。太祖二年,伐西夏,克兀剌海城。故城在龍骨山與山丹州接界。
URN: ctp:ws687943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