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十

《卷十》[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論語
2
按:《論語》之為經,乃群經之鎖鑰,百代之權衡也。七十子學孔子而各得其性之所近,孔子既歿,乃各徵集所聞以志弗諼。故二十篇不必出諸一人也,如《憲問》之出於原氏,《子張》之出於顓孫氏,尚可意會而知。及傳至漢初,頓有三本,曰《古》、曰《魯》、曰《齊》。孰從而分之,正難索解。殆及其後有張禹者出,遂合三本為一,而淄、澠莫辨矣。考《隋志》曰:「張禹本授《魯論》,晚講《齊論》,後遂合而考之,刪其煩惑。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篇為定,號張侯論,當世重之。」嗟乎!禹一邪人,媚世之尤。其為相也,既誤漢室;及傳經也,又淆孔門。故《論語》於管仲也,忽毀忽譽;於宰我也,毀之無一嘉辭。疑此皆出於《齊論》,而禹合之者也。蓋管仲齊人所尊,宰我齊人所讎故也。夫孔門諸經,《易》與《春秋》皆為齊人所亂,而《論語》又遭此阨,何孔門之不幸也夫。
3
孔安國  孔騰  許慎──以上《古論語》派。
4
夏侯勝  夏侯建 蕭望之 朱雲  扶卿  龔奮  瑕丘江公右師細君 韋賢  韋玄成 張禹  包鹹  班伯  周氏──以上《魯論》派。
5
王吉   貢禹  庸譚  宋畸  五鹿充宗  王卿──以上《齊論》派。王尊  尹敏  范升  劉輔  賈逵  鄭眾何休  馬融  荀爽  蓋氏  毛氏  周生烈  鄭玄
6
譙周  麻達  王肅  武榮  李■  虞翻張昭  周燮  馬績  樊安  王弼  韋昭  程秉孫邕  鄭沖  曹羲  荀頡  阿
7
──以上不知宗派。孔安國。(見《古文尚書》)《古論語》異文:未若貧而樂道。
8
夫子之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吾不知所以裁之。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揖巫馬旗而進之。
9
弁衣裳者。辯辯然。不使勝食既。見弁者。
10
師也辟,參也魯,柴也愚,由也喭。詠而饋。吾與■也。仲弓問政。
11
夫君子,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成。朋友切切節節,兄弟怡怡。有荷臾。小人窮斯■矣。
12
饋孔子豚。三年之喪,天下之通義也。往者不可諫兮,來者猶可追也。悠悠者天下皆是也。
13
行中清。陳子禽問子貢曰:「仲尼焉學?」無父,在觀其志章。
14
按:《古論語》與《尚書》同出於孔壁,為安國所得,孔氏世傳之。其文與《魯》同,與《齊》異。孔騰子襄。許慎。
15
《說文》引《論語》:■曰:「禱爾於上下神隻。」路予之足。色艴如也。
16
絬衣長短右袂。狐貈之厚以居。不使勝食氣。朝服袉紳。
17
虎豹之鞟。■善射。訴子路於季孫。有荷臾而過孔氏之門。
18
小人窮斯■矣。友諞佞。耰而不輟。以杖荷蓧。
19
右為《古論語》派。西漢習者已鮮,至東漢隻有洨長一人。夏侯勝。夏侯建。蕭望之。
20
朱雲。扶卿。龔奮,官常山都尉。瑕丘江公。
21
右師細君。韋賢。韋玄成。
22
張禹子文,河內軹人也。至禹父徙家蓮勺。禹為兒,數隨家至市,喜觀於卜相者前。久之,頗曉其別著布卦意,時從旁言。卜者愛之,又奇面貌,謂禹父:「是兒多知,可令習經。」及禹壯,至長安畢,從沛郡施讎受《易》,琅邪王陽、膠東庸生問《論語》,既皆明習,有徒眾,舉為郡文學。甘露中,諸儒薦禹,有詔太子太傅蕭望之問。禹對《易》及《論語》大義,望之善焉,奏禹經學精習,有師法,可試事。奏寢,罷歸故里。久之,試為博士。初元中,立皇太子,而博士鄭寬中以尚書授皇太子,薦言禹善《論語》,詔令禹授太子《論語》,由是為光祿大夫。成帝即位,賜爵關內侯,給事中,領尚書事。河平四年,代王商為丞相,封安昌侯。鴻嘉元年,以老病乞休,以列侯就第,朝朔望。禹內殖貨財,家以田為業。及富貴,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灌溉,極膏腴上賈。它財物稱是。禹性習知音律,身居大第,後堂理絲竹管絃。永始、元延之間,日蝕地震尤數,吏民上書言災異之應,譏切王氏顓政所致。上懼變異數見,意頗然之。乃車駕至禹第,辟左右,親問禹以天變,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禹自見年老,子孫弱,又與曲陽侯、王商不平,恐為所怨,則謂上曰:「聖人罕言命,不語怪神。性與天道,自子贛之屬不得聞,何況淺見鄙儒之所見。陛下宜修改事以善應之,與下同其福善,此經義也。新學小生,亂道誤人,宜無信用,以經術斷之。」上由此不疑王氏。初,禹為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為《論語章句》獻之。始魯扶卿及夏侯勝、下陽、蕭望之、韋玄成皆說《論語》,篇第或異。禹先事王陽,後從庸生,采獲所安,最後出而尊貴。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
23
包咸。子福。班伯。周氏。《魯論》異字:
24
專不習乎。而眾星拱之。有酒食先生餕。哀公問主。
25
從之純如也。無敵也。可使治其傅也。未智焉得仁。
26
高子弒齊君。文質份份。予所鄙者。子之晏居。
27
吾未嘗無悔也。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多見而志之。誠唯弟子。
28
君子坦湯湯。民無德而稱焉。而不預焉。悾悾如也。
29
絻衣裳者。恂恂然。賈之哉。逡逡如也。
30
鞠窮如也。上如揖,趨如授。鄉人獻。朋友無所歸,生於我乎館,死於我乎殯。
31
車中內顧。仁舊貫。吾無已也。片言可以制獄者。
32
子之于也。直弓者。悻悻然小人哉。子貢謗人。
33
在陳絕長。斯■矣。必先厲其器。謂之傲。
34
國君之妻。國人稱之曰君夫人。泥而不滓。古之矜也貶。
35
夫何言哉,夫何言哉。惡果敢而室者。惡絞以為知者。往者不可諫也,來者猶可追也。期斯已矣,今之從政者殆。
36
發中權。以致其事,焉可憮也。敢昭告於皇天后土。無不知命章。
37
右為《魯論》派。考《魯論》一派,自西漢立之學官,家絃戶誦,遂為中國學脈所繫,兩千年來未之有改。北從朔易,南暨明都,西被流沙,東漸於海,幅員萬里,所以不致於戶異政、家殊俗者,此篇之力也。乃無知■言邃欲廢之於千載下,有不冥行瞽適者乎!噫!《魯論》一書,為宇內文字之源也。
38
王吉字子陽,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學明經,以郡吏舉孝廉為郎。為昌邑中尉,而王好遊獵,驅馳國中,動作亡節。吉上疏諫,曰:「臣聞古者師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詩》雲:『匪風發兮,匪車揭兮,顧瞻周道,中心■兮。』說曰:是非古之風也,發發者;是非古之車也,揭揭者。蓋傷之也。今者大王幸方與,曾不半日而馳二百里,百姓頗廢耕桑。昔召公述職,當民事時,舍於棠下而聽斷焉。是時人皆得其所,而思其仁恩,至乎不伐甘棠,《甘棠》之詩是也。夫廣夏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後,上論唐、虞之際,下及殷、周之盛,考仁聖之風,習治國之道,欣欣焉發憤忘食,日新厥德,其樂豈徒銜橛之閒哉!」王賀雖不遵道,猶知敬禮。使謁者千秋賜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其後復放從自若。吉輒諫爭,甚得輔弼之義。雖不治民,國中莫不敬重焉。及霍光迎立昌邑王,吉即奏書戒王曰:「臣聞高宗諒闇,三年不言。今大王以喪事徵,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發。且何獨喪事,凡南麵之君何言哉?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願大王察之。」王不能從。及昌邑之廢,群臣皆下獄誅,唯吉與郎中令龔遂以忠直數諫正得減死,髡為城旦。起家復為益州刺史,病去官,復徵為諫大夫。是時宜帝頗修武帝故事,宮室車服盛於昭帝。時外戚許氏、王氏貴寵,而上躬親政事,任用能吏。吉上疏言得失,曰:「陛下躬聖質,總萬方,帝王圖籍日陳於前,惟思世務,將興太平。詔書每下,民欣然若更生。臣伏而思之,可謂至恩,未可謂本務也。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時,言聽諫從,然未有建萬世之長策,舉明主於三代之隆者也。其務在於期會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臣聞聖主宣德流化,必自近始。朝廷不備,難以言治;左右不正,難以化遠。民者,弱而不可勝,愚而不可欺也。聖主獨行於深宮,得則天下稱頌之,失則天下鹹言之。行發於近,必見於遠,故謹選左右,審擇所使。左右,所以宣德也。《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此其本也。《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獨設刑法以守之。其欲治者,不知所繇,以意穿鑿,各取一切,權譎自任,故一變之後不可復修也。是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戶異政,人殊服,詐偽萌生,刑詈亡極,質樸日銷,恩愛寢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非空言也。王者未制禮之時,引先王之禮宜於今者而用之。臣願陛下承天心,發大業,與公卿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制,歐一世之民躋之仁壽之域,則俗何以不若成、康,壽何以不若高宗?竊見當世趨務不合於道者,謹條奏,唯陛下裁擇焉。」又言:「舜、湯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舉皋陶、伊尹,不仁者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至於積功治人,亡益於人,此《伐檀》所為作也。」上以其言迂闊,不甚寵異也。吉遂謝病歸。元帝初,徵之,道病卒。初吉兼通《五經》,能為《騶氏春秋》,以《詩》、《論語》教授,好梁丘賀說《易》,令子駿受焉。
39
貢禹少翁,琅邪人也。以明經絮行著聞,徵為博士。病去官。舉賢良為河南令。歲餘,以職事為府官所責,免冠謝。禹曰:「冠一免,安可復冠也!」遂去官。元帝初即位,徵禹為諫大夫,數虛己問以政事。是時年歲不登,郡國多困,禹奏言:「古者宮室有制,宮女不過九人,秣馬不過八匹;牆塗而不碉,木摩而不刻,車輿器物皆不文畫,苑園不過數十里,與民共之;任賢使能,什一而稅,亡它賦斂,繇戍之役,使民歲不過三日,千里之內自給,千里之外各置貢職而已。故天下家給人足,頌聲並作。至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循古節儉,宮女不過十餘,廄馬百餘匹。孝文皇帝衣綈履革,器亡碉文金銀之飾。後世爭為奢侈,轉轉益甚。臣下亦相放效,衣服履絝刀劍亂於主上,主上臨朝入廟,眾人不能別異,甚非其宜。然非自知奢僭也,猶魯昭公曰: 『吾何僭矣?』臣愚以為盡如太古難,宜少放古以自節焉。《論語》曰:『君子樂節禮樂。』方今宮室已定,亡可奈何矣,其餘盡可減損。故時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鉅萬。蜀廣漢主金銀器,歲各用五百萬。三工官官費五千萬,東西織室亦然。廄馬食粟將萬匹。臣禹嘗從之東宮,見賜杯案,皆文畫金銀飾,非當所以賜食臣下也。東宮之費亦不可勝計。天下之民所為大饑餓死者也,人至相食,廄馬食粟,苦其大肥,氣盛怒至,乃日步作之。王者受命於天,為民父母,固當若此乎!天生聖人,蓋為萬民,非獨使自娛樂而已。故《詩》曰『天難諶斯,不易惟王』,『上帝臨汝,無貳爾心』。『當仁不讓』,獨可以聖心參諸天地,揆之往古,不可與臣下議也。臣愚拳拳,不敢不盡愚心。」天子善其忠言,乃下詔令太僕減食穀馬,水衡減食肉獸,省宜春下苑以與貧民,又罷角抵諸戲及齊三服官。遷禹為光祿大夫,遷御史大夫。天子令民七歲乃出口錢。又罷上林宮館希御幸者。禹又奏欲罷郡國廟,定漢宗廟迭毀之禮,皆未施行。為御史大夫數月,卒。
40
庸譚。宋畸官少府。五鹿充宗。王卿。
41
右為《齊論》語派。何晏序《齊》論有《問》王、《知》道二篇,為《古》論所無。然而《論語》傳自孔門,豈能至齊而有異?此疑孔門弟子里居在齊,及夢奠之後退居於齊別記所聞,以成此二篇;或孔子居齊七年時,與齊人問答之語。及七十子共輯《論語》,以其非要旨,不復入錄,而齊人以其所聞於夫子,乃坿之於後,所以多此二篇歟?
42
王尊。尹敏。範升。
43
劉輔,光武第二子。建武十五年,封右馮翊公。十七年,徙中山王。二十年,封沛王。輔衿嚴有法度,好經書,善說《京氏易》、《孝經》、《論語》傳及圖讖,作《五經論》,時人號曰《沛王通論》。在國謹節,始終如一,稱為賢王。顯宗敬重,數加賞賜。立四十九年,薨。
44
賈逵。《論語》注:「當仁不讓於師」。注:「師,眾也。」鄭眾。
45
何休。馬融。荀爽。孟氏。
46
毛氏。
47
以上二人見《漢石經》及《經典釋文》、邢昺《論語疏》。周生烈字文逸,本姓唐,敦煌人。
48
《自序》云:「六蔽鄙夫敦煌周生烈,字文逸。張角敗後,天下潰亂,哀苦之間,故著此書。以堯、舜作植幹,仲尼作師誡」云。
49
「三月不知肉味」注:「孔子在齊聞《韶樂》樂盛,故忽忘肉味。」「冉子退朝」注:「君之朝。」
50
「駟不及舌」注:「口者,言之門;唇者,舌之藩;齒者,唇之舍也。故子貢曰『駟不及舌。』」鄭玄。鄭玄《論語序》:
51
《論語》,仲弓、子游、子夏等所撰定。《易》、《詩》、《書》、《樂》、《春秋》莢長二尺四寸;《孝經》謙半之;《論語》八寸,三分居一,又謙焉。
52
眾星拱之。「先生餕」注:「食餘曰餕。」「舉直措諸枉」注:「投也。下同。」於張問十世可知。
53
君子無所爭,必也。「哀公問主」注:「主謂田主,謂社。」「無適也,無慕也」注:「無所貪慕也。」吾黨之小子。
54
如有復我者,必在汶上矣。子之宴居。子疾子路請禱。弁衣裳者。
55
「異乎三子者之僎」注:「僎讀曰詮,詮之言善也。」「詠而饋」注:「饋,酒食也。」「有是哉,子之於也」注:「于,狂也。」「吾黨有直弓者」注:「直人名弓。」
56
子貢謗人。丘何是棲棲者。「在陳絕糧」注:「糧音長,糧也。」而謀動干戈於封內。
57
饋孔子豚。惡絞以為知者。齊人饋女樂。侏張。
58
「未信則以為賴己也」注:「賴,恃也。」「申棖」注:「魯人,弟子申續也。」「子桑伯子」注:「秦大夫。」「陳司敗」注:「司敗,人名,齊大夫。」
59
「老彭」注:「老,老聃;彭,彭祖。老聃,周之太史。」「太宰」注:「太宰,是吳太宰嚭。」「卞莊子」注:「秦大夫。」譙周。《論語》注:
60
「不亦樂乎」注:「悅深而樂淺。」「鄉人儺」注:「儺,卻之也,以葦矢射之。」麻達。王肅。
61
武榮。李■字孟光,江源人,修《易》,《論語》大義修舉。虞翻。張昭。
62
周燮。馬續字季直,茂陵人,九歲通《論語》。樊安字子佑,南陽人。王弼。
63
韋昭字宏嗣,雲陽人。程秉德樞,南頓人。孫邕宗儒,青州樂安人,官光祿大夫,關內侯。鄭沖文和,滎陽人,魏世官司空,封壽光侯。
64
曹羲字口口,爽之弟也。荀顗景倩,潁川人,彧之子也。以父勳除中郎,官至侍中。何晏平叔,宛人,漢大將軍進之孫。魏世官尚書,尚主。
65
《經典序錄》云:「晏集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之說,并下己意,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於世。」奏齊王芳疏:
66
「善為國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習。所習正則其身正,其身正則不令而行;所習不正則其身不正,其身不正則雖令不從。是故為人君,所與游必擇正人,所觀覽必察正象,放鄭聲而弗聽,遠佞人而弗近,然後邪心不生而正道可弘也。季末闇主,不知損益,斥遠君子,引近小人,忠良疏遠,便辟褻狎,亂生近昵,譬之社鼠;考其昏明,所積以然。故聖賢諄諄以為至慮,舜戒禹曰『鄰哉鄰哉』,言慎所近也;周公戒成王曰『其朋其朋』,言慎所與也。《詩》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可自今以後,御幸式乾殿及游豫後園,皆大臣侍從,因從容戲宴,兼省文書,詢謀政事,講論經義,為萬世法。」
67
右為三家合派及不知宗派各家。原魯、齊之合,濫觴張禹,至鄭玄則宗魯、齊為一家矣。然尚有界域之可考也。至何晏而古法蕩然,淄、澠莫辨。夫聖人不作,誰從而定其是非?過而存之,不妨從慎,必溷而一之,難辭鹵莽焉。若晏之一疏,則能敷陳經義,昔人謂其卓有儒風,信矣夫!
68
《漢書藝文志》:《論語》古二十一篇。《齊》二十二篇。《魯》二十篇。
69
《傳》十九篇。《齊說》二十九篇。《魯夏侯說》二十一篇。《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
70
《魯王駿說》二十篇。《燕傳說》三卷。《議奏》十八篇。《孔子家語》二十七卷。
71
《孔子三朝記》七篇。《孔子徒人圖法》二卷。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72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篡,故謂之《論語》。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於世。
73
《隋書經籍志》:《論語》十卷。《論語》九卷。《集解論語》十卷。
74
《集注論語》六卷。《論語集義》八卷。《論語》十卷。《集解論語》十卷。
75
《集解論語》十卷。《論語》七卷。《論語難鄭》一卷。《論語難鄭》一卷。
76
《論語標指》一卷。《論語雜問》一卷。《論語孔子弟子目錄》一卷。《論語體略》二卷。
77
《論語序旨》三卷。《論語釋疑》三卷。《論語釋》一卷。《論語釋疑》十卷。
78
《論語別義》十卷。《論語義疏》十卷。《論語義疏》十卷。《論語述義》十卷。
79
《論語義疏》八卷。《論語講疏文句義》五卷。《論語義疏》二卷。《孔叢》七卷。
80
《孔子家語》二十一卷。《孔子正言》二十一卷。
81
《論語》者,孔子弟子所錄。孔子既敘六經,講於洙、泗之上,門徒三千,達者七十。其與夫子應答,及相與講肄,言合於道,或書之於紳,或事之無厭。仲尼既沒,遂輯而淪之,謂之《論語》。漢初有齊、魯之說。其齊人傳者二十二篇,魯人傳者二十篇。齊則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魯則常山部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韋丞相節侯父子、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並名其學。張禹本授《魯論》,晚講《齊論》,後遂合而考之,刪其煩惑,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篇為定,號《張侯論》,當世重之。周氏、包氏為之章句,馬融又為之訓。又有《古論語》,與《古文尚書》同出,章句煩省,與《魯論》不異,唯分《子張》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國為之傳。漢末,鄭玄以《張侯論》為本,參考《齊論》、《古論》而為之注。魏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土周生烈皆為義說。吏部尚書何晏又為集解。是後,諸儒多為之注,《齊論》遂亡。《古論》先無師說,梁、陳之時,唯何晏、鄭玄立於國學,而鄭氏甚微。周、齊、鄭學獨立。至隋,何、郯並行,鄭氏盛於人間。其《孔叢》、《家語》並孔氏所傳仲尼之旨。《爾雅》諸書,解古今之義,並五經總義,附於此篇。
82
孝經
83
按《孝經》之來尚矣,兩漢儒者競為之傳,以麗《論語》。以至於今謂為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之書。顧無解於其稱仲尼,而又稱曾子何也。至云「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此言也,以告天子,則天子之父配天,固非所難;若以此為眾人發,則是何言歟?《中庸》謂「舜其大孝也歟」,而《孟子》亦謂「五十而慕父母,子於大舜見之矣」。然則稱古人之大孝,固當首舜,不當稱周公也。似此者,難免後人之疑竇。故《史記》謂為曾子作,然正恐其出於曾子弟子耳。
84
顏芝(子貞)  長孫氏   江翁  后倉  翼奉  孔騰孔安國  董仲舒  張禹  匡衡  劉向  劉輔鄭眾   范升   衛宏  許慎  馬融  田君
85
何休   鄭玄   劉邵  樊安  王朗  王肅武榮   高繡   何晏  韋昭  虞翻  謝萬蘇林   鄭小同  王立  徐整  嚴峻
86
顏芝。漢氏尊學,初,除挾書之律,有河間人顏貞出其父芝所藏,凡十八章,以相傳授。長孫氏。閨門之內具禮矣乎,嚴父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
87
江翁。後倉。翼奉。孔騰。
88
孔安國。董仲舒。
89
河間獻王問溫城董君曰:「《孝經》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何謂也?」封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火為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之;父之所養,其子成之。諸父所為,子皆奉承而續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盡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觀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經也。此之謂也。」王曰:「善哉。天經既得聞之矣,願聞地之義。」對曰:「地出雲為雨,起氣為風。風雨者,地之為也,不敢有其功,名必出之天。命若從天氣者,故曰天風、天雨也,奠曰地風、地雨也。勤勞在地,名一歸於天,非至有義,其孰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謂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貴於土。土之於四時無所命者,不與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義,孝子之行,取之於上。土者,五行最貴者也,其義不可加矣。五聲莫貴於宮,五味莫美於甘,五色莫貴於黃,此謂孝者地之義也。」王曰:「善哉。」
90
張禹。仲者,中也;尼者,和也,言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尼」。匡衡。
91
《大雅》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孔子著之《孝經》首章,蓋至德之本也。劉向。劉輔。
92
鄭眾。範升。衛宏。許慎。
93
許衝。上《說文》奏曰:「《古文孝經》者,孝昭帝時魯國三老所獻,建武時給事中議郎衛宏所校,皆口傳,官無其說。謹撰具一篇並上。」馬融。
94
田君。何休。鄭玄。劉邵。
95
樊安。王朗。王肅。武榮。
96
高誘。何晏。韋昭。虞翻。
97
謝萬。
98
蘇林孝友,陳留人。博學,多通古今字指,凡諸書傳文閑危疑,林皆釋之。黃初中,為博士給事中,以老歸第。國家每遣人就問之,數加賜遺。年八十餘。
99
鄭小同。
100
王立官太史令。王允奏曰:「太史令王立說《孝經》六隱事,能消卻姦邪。」常以良日,允與立人為帝誦《孝經》一章。以丈二竹簟,畫九宮其上,隨日時而出入焉。及允被害,乃不復行也。
101
徐整。
102
嚴畯曼才,彭城人。少篤學,好《詩》、《書》、《禮》,又好《說文》。仕吳、至尚書。著《孝經傳》、《潮水論》。《漢書藝文誌》:
103
《孝經古孔氏》一篇。《孝經》一篇。《長孫氏說》二篇。《江氏說》一篇。
104
《翼氏說》一篇。《後氏說》一篇。《雜傳》四卷。《安昌侯說》一篇。
105
《孝經》者,孔氏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唯古文字讀皆異。
106
隋書經籍志》:《古文孝經》一卷。《孝經》一卷。《孝經》一卷。
107
《孝經解讚》一卷。《孝經嘿注》一卷。《集解孝經》一卷。《集議孝經》一卷。
108
《集議孝經》一卷。《孝經》一卷。《孝經義疏》十八卷。《孝經敬愛義》一卷。
109
《孝經私記》四卷。《孝經義》一卷。《孝經義疏》一卷。《孝經義疏》三卷。
110
《孝經私記》二卷。《古文孝經述義》五卷。《孝經講疏》六卷。《孝經義》一卷。
111
《國語孝經》一卷。右十八部,合六十三卷。
112
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自天子達於庶人,雖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義一也。先王因之以治國家,化天下,故能不嚴而順,不肅而成。斯實生靈之至德,王者之要道。孔子既敘六經,題目不同,指意差別,恐斯道離散,故作《孝經》,以總會之,明其枝流雖分,本萌於孝者也。遭秦焚書,為河間人顏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幾十八章,而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議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皆名其學。又有《古文孝經》,與《古文尚書》同出,而長孫有《閨門》一章,其餘經文,大較相似,篇簡缺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為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傳。至劉向典校經籍,以顏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為定。鄭眾、馬融並為之注。又有鄭氏注,相傳或云鄭玄,其立義與玄所著餘書不同,故疑之。梁代,安國及鄭氏二家並立國學,而安國之本,亡於梁亂。陳及周、齊,唯傳鄭氏。至隋,秘書監王劭於京師訪得《孔傳》,送至河間劉炫。炫因敘其得喪,述其議疏,講於人間,漸聞朝廷,後遂著令,與鄭氏並立。儒者諠諠,皆云炫自作之,非孔舊本,而秘府又先無其書。又云魏氏遷雒,未達華語,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譯《孝經》之旨,教於國人,謂之《國語孝經》。今取以附此篇之末。
113
孟子
114
《孟子》之書,其初未列於經。然在兩漢,卻亦未以子書視之。漢人奏疏,往往引用。《鹽鐵論》引之,且與《六經》並列。其所以未名為經者,以漢人於孔子手定者始名為經也。故陸氏《經典釋文》亦未入《孟子》。直至北宋,《孟子》始仄《十三經》。然王充《論衡問孔》之後,即繼之以《刺孟》,知漢固已孔、孟並稱矣。烏容不列其學案乎!
115
趙岐程曾高誘劉熙鄭玄
116
趙岐字臺卿,京兆長陵人也。少明經,有才藝,娶扶風馬融兄女。融外戚豪家,岐嘗鄙之,不與相見。仕州郡,以廉直疾惡見憚。年三十餘,有重疾,臥蓐七年,自慮奄忽,乃為遺令,疾廖,永興二年,辟司空掾,議二千石得去官為諸親行服,朝廷從之。舉理劇,為皮氏長。中常侍左■兄勝為河東太守,岐恥疾宦官,即日西歸。中常侍唐衡兄玄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玄進不由德,皆輕侮之。岐及從兄襲又數為貶議,玄深毒恨。延熹元年,玄為京兆尹,岐懼禍及,乃與從子戩逃辟之。自匿姓名,賣餅北海市中。安丘孫嵩察岐非常人,乃延之家,藏吱複壁中。岐作《陀屯歌》二十三章。後諸唐死滅,因赦乃出,三府交辟。烏桓、鮮卑反叛,公卿舉岐,擢拜并州刺史。岐欲奏守邊之策,未及上,會坐黨事免,因譔次以為《禦寇論》。後仕至太僕。使劉表,造留荊州。曹操為司空,舉以自代。拜太常。年九十餘卒。先自為壽藏,圖季札、子產、晏嬰、叔向四像居賓位,自畫其像居主位,皆為讚頌。岐多所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輔決錄》傳於時。
117
按:何異孫《十一經》問對引岐奉傳云:「孫嵩藏之復壁中,岐隱忍困陀者三年,註成《孟子》。」今《後漢書》無之,疑出《謝承書》。
118
程曾秀升,豫章南昌人也。受業長安,習《嚴氏春秋》,積十餘年,還家講授。會稽顧奉等數百人常居門下,著書百餘篇,皆《五經》通難。又作《孟子章句》。建初三年,舉孝廉,遷海西令。
119
孟子去齊,子敖餞於犖門。再舉觴,孟子辭而去。子敖曰:「夫子盍賦詩?」孟子曰:「子大夫欲我賦詩乎!『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120
高誘,涿郡人。從盧植畢。建安十年,辟司空掾,除東郡濮陽令。
121
孟子三見齊王而不言事。丑子曰:「夫子何以三見齊王而不言?」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邪心去,則無不正矣!《書》曰『格其非心』。」
122
孟子過郯,見郯莊公。孟子道性善,言必稱文王。莊公曰:「聞夫子之言,昭然若發蒙矣。」
123
按:宋熙時子注所引《孟子》高注,尚不止此。但錄其外書注二段,以廣異聞。劉熙成國,北海人。官安南太守。《隋志》:《孟子》七卷。劉熙注。
124
鄭玄。
125
隋志》:《孟子》七卷。鄭玄注。○爾雅
126
《爾雅》,古小學也。考大學曰「物格而后知致」,自漢逮宋,解者紛如亂絲,無從是正。然古人為學未聞格物之說。《論語》二十篇,亦未以格物訓學者。則此格物者果何氏之說也耶?愚考孔門之所以教學者,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者,文字也。又「必也正名乎」。古注亦指為文字之名。古人學文,果從何書入手乎?然則,《爾雅》蓋有取焉爾。學者,幼學固必先通小學;通小學,必先識字;識字則先讀《爾雅》,是不易之宗旨也。然則《大學》之格物,亦謂正於一名一物,以開其知識之先聲焉耳。然則格物者,格此也;正名者,正此也;學文者,學此也。所從言之有異,而共旨一也。故《爾雅》者,六藝之關楗也。郭舍人劉歆樊光李巡孫炎
127
郭舍人,犍為郡文學卒史,武帝時待詔為舍人。劉歆。樊光京兆人,官中散大夫。李巡汝南人,官中黃門。
128
孫炎。《漢書藝文誌》:《爾雅》三卷二十篇。《小雅》一篇。
129
《古今字》一卷。《弟子職》一篇。《隋書經籍誌》:《爾雅》三卷。
130
《爾雅》七卷。《爾雅》五卷。《集注爾雅》十卷。《爾雅音》八卷。
131
《爾雅圖》十卷。《廣雅》三卷。《廣雅音》四卷。《小爾雅》一卷。
132
《方言》十三卷。《釋名》八卷。
133
《辨釋名》一卷。
URN: ctp:ws71647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