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之三 和陣

《卷之三 和陣》[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人參固本丸一
2 人參 天冬各二兩 麥冬 生地 熟地黃各四兩
3 本猶根也,肺氣根於丹田,故肺腎為子母之髒。乃用人參益肺,二冬清肺,熟地補腎,生地涼腎。肺足自生水,且使腎能納氣。水足可勝火,而後火不刑金。二本固,則肺勞虛熱等証,計日可瘥。
4 詩曰:人參固本,二冬二地,金水同療,何簡而易。
5 逍遙散二
6 碾極細,淡姜湯入薄荷汁少許調
7 柴胡 當歸 白術 茯苓 白芍各等分 甘草減半
8 肝燥勞蒸,咳嗽而渴,往來寒熱,月事不調,此方主之。
9 肝藏血,虛則燥而病矣,故骨蒸潮熱,月事不調。肝火乘肺,故咳嗽口渴。肝邪移膽,故寒熱往來。是方之制,燥當滋養,當歸與之。木盛恐土衰,白術與之。柴胡升陽也,合芍藥則斂風,而使木得條達。茯苓滲濕也,得甘草則和中,且令金能發越。再用生姜散鬱溫寒,薄荷利氣疏逆,則肝氣漸舒,前証頓除,以故有逍遙之名。
10 羚犀逍遙散三
11 即前方量加牡丹皮、梔子仁,或去梔仁加橘皮、萸酒炒連。
12 怒氣傷肝,血鬱目暗,此方主之。
13 肝主怒,怒則氣逆,故傷肝。肝傷故血鬱而目暗。越人云:東方常實,就使氣逆自傷,疏之即所以補之也。
14 乃用逍遙加丹皮、梔仁。夫丹梔色赤入血,味苦從火。既伐肝邪,自疏肝氣。薛氏以治上症,誠有卓見。養葵以梔子屈曲下行,改用萸酒炒連,複增橘皮,蓋取其辛燥之氣,引連入木,木平則心火亦因而息。且火不刑金,而金能制木,又得左金之意。持以治鬱,較薛頗勝。愚常以羚角犀角磨水調是散,效尤速。乃更今名。
15 詩曰:逍遙散只六味藥,術草柴苓當歸芍,加味梔仁牡丹皮,或去梔仁酒連著,本資姜薄淡湯調,目經改用羚犀角。
16 神效黃湯四
17 人參 黃 蔓荊 芍藥 甘草 橘皮睛痛昏花,隱澀難開,此蓋病發過服攻散,或由飲食勞倦傷脾耗氣而致。故以人參、黃 扶其正,蔓荊、橘皮祛其邪,芍藥、甘草既和且平,除其澀痛。飲畢開視如常,因名其湯曰神效。
18 詩曰:神效黃 ,人參為寶,豈在蔓荊,芍藥橘皮。
19 越鞠丸五
20 加砂仁、半夏、姜、棗煎,即六鬱湯,治同
21 香附 芎 六神曲 梔子仁 橘皮去白 蒼術漂淨油 面粉炒各等分
22 越鞠者,發越鞠鬱之義。夫水火平,氣血榮。氣血布,髒腑治。不平不榮,不布不治,是謂之鬱。胸膈痞悶,飲食不消,脈大緊數莫辨,曰氣鬱。周身痛,或關節酸痛,遇陰寒即發,脈緩小,曰濕鬱。喜咳氣短,脈沉滑,曰痰鬱。昏瞀,身時熱,便赤,脈沉數,曰熱鬱。四肢無力,月經失常,脈澀,曰血鬱。噯酸腹飽,不能食,脈緊大,曰食鬱。是方香附和氣,蒼術燥濕,芎 調血,梔仁瀉火,神曲消食,橘皮利痰。總而言之,皆理氣也。
23 諸鬱以氣為主,氣暢則鬱自舒矣。外如濕鬱,加白芷、茯苓。血鬱加桃仁、紅花。食鬱加山楂、麥芽、砂仁。痰鬱加南星、半夏、海石、栝蔞仁。熱鬱加青黛。氣鬱加鬱金;或春加防風,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此經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耳。趙氏謂逍遙從越鞠而出,青勝於藍,其然豈其然乎?詩曰:越鞠丸,仍六味,芎術梔,香曲橘,加苓夏,縮砂實,姜棗煎,即六鬱。
24 葛花解酲湯六
25 葛花 砂仁 白蔻 木香 人參 茯苓 六曲 白術 乾姜 澤瀉 橘紅 枳 子酒食內傷,睛黃瘀肉,不辨晨昏,此方主之。
26 酒乃水米造作,本應無害。然必由曲 醞釀,或水火蒸熬,濕從燥化,故大熱有毒,古人名為禍泉。虛寒人及驟受外濕,一觴三雅,通行營衛可也。以其甘香滑辣而過飲之,則傷胃損氣。氣傷故睛黃,胃傷故瘀肉。不辨晨昏者,中於酒而不醒耳。葛花、枳 專解酒毒;茯苓、澤瀉直利酒濕;行滯消膩,宜砂仁、木香、神曲、橘紅;止嘔扶胃,須乾姜、白蔻、人參、白術。有酒德,有酒量,不為酒困,偶爾沉酣,乍可煎服。若癖溺成勞,夙夜牛飲,如前症外,定加吞酸 雜,溏瀉呃逆,甚則噎膈翻胃,水漿不能下咽。是湯徒能解酲,不聞起死。至若好氣之人,酒以僨事;好色之人,酒以助欲;機謀縱密,酒中常吐真言;謹慎自操,酒後每遭奇辱。身家之禍,又豈葛花輩之所能解哉。毋謂吾有此方,可以終老醉鄉矣。昔蘇文忠,每食二簋,不設酒。客至,簋三之,酒一偏提而已。其言曰:安分以養福,寬胃以養氣,省費以養財。有味哉,前輩風規也!觥錄事引茲以律酒徒,賢於藥師千萬。
27 詩曰:解酲有葛與參術,白蔻木香枳 橘,姜苓澤曲縮砂仁,放飲不須推量窄。
28 茶調疏肝散七
29 夏枯草四兩 香附子二兩 甘草一兩 山梔仁五錢
30 目睛夜痛,淚出不止,及點服苦寒之藥反甚者,此方如神。
31 睛痛泣出,皆肝候也,理當瀉火,不效則止,安得反甚?蓋夜為陰涼,藥又屬陰,所謂寒水太過,複則大風故爾。夏枯草四月開花,夏至則枯,秉陽氣最純,故治厥陰虛痛如神者,以陽配陰也。香附、甘草,木根於土,栽者培之之義。且木能勝土,用防未然。其山梔、清茶,一瀉曲直之火,不致動搖為風,正所以疏肝也。故名。
32 茶本食物清品,名人賞識頗多。閱《茶經》、《茶譜》、《茶錄》暨諸詩歌可見。不知質固芳潔,釋滯滌煩,而性實苦寒,伐胃消腎,愈精者力愈猛。非飽膏粱濃味,不可當其鋒鏑。儉素之士,飯後一二甌足矣。若以書齋供具,汲泉添火,無夜無明,或洞簫檀板,資其逸 ,一曲七碗,未有不耗元神。雖客散甘涼少留舌本,小便不禁者有之,清宵無寐者有之,甚則咽疼咳緊,胸腹虛膨,穀食漸減,面色如金,其不為腐腸物也幾希。今親友會晤,願並前說,相告,攝生養重,諒有同心也。雖然,餘平生知已,大半都由茶酒,倘為東道主,拘此不令盡歡,恐交疏隙起,其賈禍較嗜斯二者更深耳。
33 詩曰:木嫌蔽密喜蕭疏,一夜膏霖死複蘇,固所山梔香附草,茶澆不慮夏中枯。
34 藿香正氣散八
35 藿香 紫蘇 白芷 大腹皮 茯苓各三兩 白術 橘皮 桔梗 半夏曲 濃樸姜汁炒各二兩 甘草一兩
36 內傷外感,致成霍亂,憎寒壯熱,急調其中而疏其表。白術、茯苓、甘草、半夏、濃樸、桔梗、大腹皮,調中藥也。中調足以正不正之氣於內。藿香、白芷、橘皮、紫蘇,疏表藥也,表疏足以正不正之氣於外。內外暢達,邪逆潛消。霍亂,吐瀉交作之謂。戴元禮曰:肥人多中虛,以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治之必先理氣,此散是也。
37 吳綬曰:若太陽傷寒,頭痛發熱,骨節疼痛,此方全無著落。傷寒發熱,脈沉而小,及夾陰傷寒,陰虛發熱等,皆不可用。
38 詩曰:藿香正氣,橘術苓芷,桔樸甘蘇,相霍為治,偌大腹皮,一盂病去。
39 二陳湯九
40 半夏陳 橘皮陳 茯苓 甘草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嘔吐惡心,頭眩心悸,此方主之。
41 痰雖本乎水,成乎火,結乎氣,相見乎濕,稠濁為痰為熱,清稀為飲為寒,皆由脾憊,不能運化食物,腐氣留中,偏傳經脈而成病。故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脅則脹,在背則冷。初起發熱頭痛,類外感表証;久則潮熱夜重,類陰火內傷;走注支節疼痛,又類風症。但肌色如故,脈滑不勻為異。是故痰以濕生,半夏之辛熱能燥濕,茯苓之甘淡能滲濕,濕去痰乃消。痰從氣結,橘皮之辛溫以利氣,甘草之甘平以和氣,氣治疾徐瘥。
42 加生姜、黃連,曰加味二陳。治嘈雜不快,瞼赤勝爛而癢。加當歸、地黃、曰金水六君。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
43 詩曰:二陳謂橘夏,苓草無妨新,金水六君內,歸地亦云云。
44 香蘇散十
45 紫蘇 香附二兩 橘皮一兩 甘草五錢
46 感冒風寒,頭痛發熱,目病,而無六經之証可求者,此方主之。
47 南方風氣柔弱,傷於風寒,俗稱感冒。感冒者,受邪膚淺之名也。經曰:卑下之地,春風常存。故東南之區,人感風証居多。所感之氣,由鼻而入,實於上部,客於皮膚,故無六經形症。只紫蘇、香附、橘皮之辛芬,疏邪理氣,甘草之甘平,和中輔正,前症隨痊。
48 芎蘇飲十一
49 枳梗二陳湯加芎 、紫蘇、柴胡、乾葛。
50 六氣襲人,深者為中,其次為傷,輕則為感冒。今人外有頭痛,發熱惡寒,內有吐痰,咳嗽,氣洶情狀,此感冒微兼傷中者也。今用芎、蘇、柴、葛以解表,表解則頭痛、發熱、惡寒愈矣。枳桔二陳以和里,裡和則咳嗽、吐痰、氣洶除矣。
51 參蘇飲十二
52 仍即枳桔二陳加參、蘇、前胡、木香、乾葛。
53 外感內傷,發熱頭痛,嘔逆洩瀉,痰塞咳嗽,眩暈嘈煩,此方主之。
54 發熱頭痛,外感也。餘症內傷也。外感宜解表,故用葛、蘇、前胡。內傷宜補中,故用參、苓、術、草。其木香、枳、橘、枯梗、半夏,辛苦燥濕,清芬行滯,既足正乖異之氣,又以破痰飲之積,是大有助於前藥也。元戎謂此方治一切發熱皆效,或然。謂更入四物名茯苓補心湯,尤能治虛熱及吐衄便血,言過其實。
55 詩曰:參蘇飲藥是橘皮,甘草前胡枳桔俱,苓葛木香陳半夏,內傷外感用無虞。參前木去芎柴入,飲號芎蘇治亦如。香蘇散反廣橘草,六經無症暫施之。
56 疏風養榮湯十三
57 四物湯加羌活、防風、白芷、荊芥穗。
58 血為邪勝,睛珠痛甚,及吐失過多,此方主之。
59 血,所以養睛者也。今勞役飢飽,重傷脾胃,則血蹇不能宣發,乖氣乘之,是為邪勝。又複吐失過多,遂虛生風,風生火,睛愈痛不可忍。得芎、歸、芍、地補而行之,荊、芷、羌、防升而散之,風自疏而榮自養,因為名湯。服後痛止,眼睫無力,常欲垂閉者,中其病矣。然由吐失多而睛痛,須艾人理血湯,此恐不合。
60 詩曰:疏風養榮湯,荊防羌白芷,再增四物煎,血邪無複起。
61 救睛散十四
62 當歸 地黃 血竭各一兩 磁石二兩 朱砂 芎 沒藥 乳香 丹參各五錢 木香 獨活 防風各三錢
63 打撞損睛,此方主之。
64 室堅而固,八風莫貫其隙。器藏而密,投鼠不忌其傷。夫人卑以自牧,重而致威,一切兇狂惡少,不敢以非禮相犯,乃所謂真睛者,安所損也。今不幸誤觸於物,受傷同於拳棒,故即用以拳棒之藥,脫化處方。或詢其義,曰:當歸、地黃養陰衛青睛也,磁石、朱砂鎮火清神水也。且傷則血瘀,或妄行,須芎 、血竭、沒藥、丹參之苦辛,和而行之。血病氣亦病,再生風,必乳香、青木香、獨活、防風之溫涼,平而散之。進此不退,另增別病,當因症議治,慎毋固窒。
65 詩曰:頭目遭撲跌,雖活防血竭,丹參採鮮肥,朱砂取明徹,媒合芎歸地,石杵成木屑,乳沒酒載調,煩痛有如揭。
66 黑神散十五
67 棉花子 敗蒲扇 新荷葉 少婦發俱炒焦存性各一兩 威靈仙 骨碎補 續斷 防己 延胡索 血竭各七錢
68 紫金皮 乳香 沒藥 獨活各五錢 丁皮 木香 大茴香 山漆各三錢
69 紫泥金十六
70 螃蟹炙乾 土鱉炙 驢嘴紫蝦蟆炙乾 白蠟 當歸 血竭去子 虎骨蜜酥膏酒炙 乳香 沒藥 朱砂各一兩 桂心去皮 沉香 木香 自然銅火 醋淬,水飛 琥珀 靈砂 蓬砂麻油炒各五錢 麝香二錢
71 跌撲折傷,三家村亦有能治之者。蓋髒腑本無病,又明知患在某處,所以藥無不應。但手法與工程遲速分優劣耳。餘少好武事,洞達個中淵微。每丹成,市人爭買,云服之不惟去疾,兼耐刑苦。恐名聞當道,絕口不言者十餘祀。今目受重傷,非是弗瘥,勉出二方傳世。考其性與功力,乳香、木香、大茴、丁皮,理氣行痰者也。威靈仙、骨碎補、獨活、防己、續斷,除濕疏風者也。山漆、血竭、延胡索、沒藥利血而清熱,棉花子、敗蒲、荷葉、發灰,逐瘀而生新。夫瘀逐則血行,氣理則濕除。充以和榮之當歸、肉桂,行衛之沉香、麝香,安神定魄得琥珀、三砂,健骨壯肌有銅、虎、蠟、諸蟲。宜其痛止腫消,興居晏如。曰黑神,曰紫泥金者,本其色而贊美之也。
72 詩曰:紫泥金皆錦蝦蟆,藥圃當陽識物華,桂木乳沉香若麝,麒麟血珀赤於砂,自然活虎銅為骨,大抵靈沙火作茅,且喜蠟蟲如蟹鱉,夜緣月石上窗紗。
73 黑神荷巾棗斷發,靈游蒲鞋子棉襪,路逢丁皮碎補衣,乳沒木茴香噴發,防山漆竭紫金多,獨得施伊芳快活殺。
74 撥雲丹十七
75 蟬蛻 蛇蛻 木賊草 蒺藜 當歸各二兩 芎 白菊花 地骨皮 荊芥穗 花椒各一兩 甘草 密蒙花 蔓荊子 楮 桃仁 黃連 薄荷 花粉各五錢
76 密蒙不散,皆由陽虛陰勝,風濕熏蒸故耳。乃用荊穗、蔓荊、薄荷以升陽散風,楮實、花椒、甘草以益氣利濕。陽衰血亦病,當歸、木賊、芎 既和且平。陰盛能束熱,黃連、地骨皮、天花粉兼清帶洩。蟬蛻、蛇蛻、蒙花、蒺藜、菊花本經專治,蓋取其明目去翳,退赤止淚,撥雲見日。舍此其誰與歸。一切風障客熱,此方主之。
77 詩曰:退云丸里首蟬蛇,木賊芎歸次菊花,地骨秦椒皮最好,蔓荊楮實子為佳,草連兩用同甘苦,蒙穗齊收理正邪,再有蒺藜蘇薄葉,天花粉下見仙娃。
78 正容湯十八
79 羌活 白附子姜汁制 秦艽 膽南星 白殭蠶 半夏漂淨毒,姜 木瓜 黃連酒炒 防風 甘草 姜汁好酒各一杯和服
80 筋牽肉惕,病在土木。蓋木主筋,土主肉,木不務德,以風勝濕,土有所御,就以濕啖之。風濕持久,痰火徐作,土木俱困矣,故口眼 斜,一見笑人。先以南星、白附、殭蠶化其痰,繼以防風、羌活祛其風,黃連、甘草清其熱,終以秦艽、木瓜舒其筋,姜散風邪,酒行藥勢。服數劑漸減,隨以青州白丸下一二兩,儀容端肅如初,故名。
81 詩曰:秦艽甘草白附子,姜連酒醉蠶娥死,南星半夏曉風生,瓜期羌活被伊芳阻。
82 又方十九
83 天麻姜制 黃 人參 白術 茯苓 橘皮 半夏 神曲 麥芽 黃柏鹽、酒炒 乾姜 澤瀉 蒼術痰重飲食之人,常發頭痛,頭旋眼喑瞼黑,惡心氣促,心神顛倒,身重而倦,四肢厥冷,脈大、緩或伏,症與風牽 斜大異,而致病則一。是故痰厥發冷,濕勝寒也,非橘皮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作也,非乾姜天麻不能除。人參、黃 ,益氣實表,且能止熱蒸之自汗。二術、曲、麥,補中消食,又可蕩中州之滯氣。用澤、苓者,濕不即除,導歸小便,所以安退步也。用柏皮者,寒被陰勝,恐水兼火化所以防未然也。此方藥味本庸,而功力甚速,善用之者,靡有不驗。
84 詩曰:蒼黃術麥已芽生,半夏看看曲 成,好與姜陳同一醉,天麻澤畔採參苓。
85 杞菊飲二十
86 薄荷 甘草 天麻 荊芥 防風 白菊花 當歸 連翹 枸杞 青葙子 白芷 密蒙花木不勝其土,則虛風內作,發為癢淚。土反勝其木,則濕熱上溢,發為赤爛。荊、芷、防風、荷、菊,疏表邪也。監以當歸、枸杞正所以和肝,肝平則虛風息,而癢淚止矣。天麻、青葙、連翹, 濕熱也,佐以甘草、密蒙,又兼能理脾,脾治則肌膚實,而赤爛愈矣。肉輪一切潰漏,久而不痊者,此方主之。
87 詩曰:杞菊飲,匯天麻,青葙荊薄密蒙花,防翹歸芷粉甘草,風熱循皮赤爛瘥。
88 青州白丸子二十一
89 川烏一兩 白附子二兩 南星三兩 半夏七兩
90 上四生物作一家,碾極細,絹袋盛,置瓷盆,泉水擺出粉,粉盡俟澄,則換水漂,相天寒熱,露曬三五七日,陰乾,糯米煮稀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湯下,兼風薄荷酒,尤佳。
91 風盛則痰壅、痰壅則氣升,或寒或熱,發為嘔吐洩瀉口眼 斜,手足癱瘓,小兒驚風。故用半夏、南星之辛,以散寒 濕,川烏、白附之熱,以溫經逐風。浸而暴之,殺其毒也。喻嘉言曰:此治風痰之上藥,然熱痰迷竅者非宜。青州範公亭,井泉清冽,浣物迥潔白,擬以名方,蓋美之也。
92 詩曰:青州丸子,川烏白附,半夏南星,四合生做。
93 益黃散二十二
94 橘皮一兩 青皮三錢 丁香二錢 訶黎勒 甘草五錢
95 小兒面黃睛黃,食不化,及滑腸頤滯,主此方。
96 胃主受納,脾主消磨,今能納而不能化,責脾虛。滑腸者,腸滑而飧洩也。頤滯者,頤頜之下多涎滯也。面黃睛黃,皆土弱不能攝水之象。火能生土,故用丁香;甘能補土,故用甘草;澀能止滑,故用訶子;及青橘二皮,取渠快膈平肝,能抑其所不勝爾。
97 詩曰:益黃青陳橘,丁香訶黎勒,小兒脾氣虧,甘草同調燮。
98 上症還須理中等方,此散恐不合式,學人審諸。
99 升陽益胃湯二十三
100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橘皮 半夏 黃 羌活 獨活 防風 柴胡 黃連 白芍 澤瀉風熱不制之証,當從涼散。服之反體重節痛,口乾無味,二便失常,飲食不化,灑淅惡寒。此蓋脾胃虛衰,不能鼓蕩陽氣,榮渥水木。致濕淫於內,體重節痛,飽悶不嗜食,而食亦無味。甚則陰勝濕愈盛,故灑淅惡寒,大便瀉下。久濕乃生熱,故口苦舌乾,小便秘結。是方異攻散,中虛濕淫之主藥也,羌、防、柴、獨除濕痛而升清,半夏、連、澤 濕熱而降濁,更有黃 之助陽,芍藥之理陰,則散中有補,發中帶收,脾胃互益矣。如中病,除連、澤、羌、獨活,加砂仁、當歸為妙。
101 詩曰:升陽益胃只參 ,術草柴苓夏橘皮,白芍黃連防有礙,獨羌活澤用何為。
102 培元散二十四
103 山楂 神曲 麥芽 半夏 砂仁各一兩 橘皮 蒼術 甘草 白芷 藿香 濃樸 芎 香附 紫蘇各五錢
104 胃土,人身之坤元也。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易》不云乎!然資生固有養生之術,而養生不無傷生之患。
105 此醫藥、稼穡所以並垂於世而弗廢也。今小兒因食致積,挾食轉疳,市人一竟意伐木,鑿柄方圓不合,徒自災及坤元、眷行秋令,生生之機蕩然爾。上方山楂、神曲、麥芽、橘皮,銷宿污而進香稻;砂仁、半夏、蒼術、甘草,焊寒濕而理虛痰;白芷、藿香、濃樸疏氣結也,氣不足加人參、白術,有餘加黃連;芎 、香附、紫蘇行氣滯也,血不足加黃 、當歸,有餘加丹皮。夫如是,則神恬清爽,不治目而目治矣。爰就其才質以名曰培元。
106 詩曰:培元藿芷又山楂,橘樸蒼芎麥子芽,草草釀成香曲酒,砂人半夏醉蘇家。
107 保和丸二十五
108 懷山藥打糊為丸,麥芽湯下;加白術二兩,名大安丸,治同
109 山楂肉二兩 六神曲 半夏 茯苓各一兩 萊菔子 橘皮 連翹各五錢
110 飲食內傷,令人惡食及腹痛洩瀉,痞脹,噯酸,此方主之。
111 經曰: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故飲食過其分量,則脾胃受傷,不能運化穀氣,積為前証。詳考五味相制,酸勝甘,腐勝焦,苦勝熱,香勝腐,燥勝濕,淡勝飲,利勝滯。故用山楂之酸,以消肥甘。用神曲之腐,以化焦炙。
112 解鬱熱須連翹之苦,闢腐穢藉橘皮之香。半夏辛烈,燥濕土也。茯苓淡潔,利水飲也。萊菔之利行食滯,白術之辛甘香溫,總勝五味,自然五宮大安,髒腑太和之氣,於以保和雲。
113 詩曰:保和苓曲山楂肉,橘夏連翹子萊菔,大安一味白術加,消中兼補放心服。
114 七味白術散二十六
115 四君子加木香、藿香、乾葛。
116 中氣不和,肌熱洩下,此方主之。
117 中氣者,脾胃之氣也,虛則不和。不和則熱作,而洩瀉時下,虛者補之於甘,故用四君。熱者沉之以清,故用乾葛。不和者,醒之以香,故用藿、木香。
118 詩曰:七味白術散,四君加木藿,乾葛用何為,肌熱洩時作。
119 橘皮竹茹湯二十七
120 人參 麥冬 枇杷葉去毛,蜜炙 甘草 赤茯苓 砂仁 橘皮 竹茹 大棗目大病後,噦逆不已,脈來浮大,勢欲複發者,此方主之。
121 目大病,必苦寒攻散乃瘥。既瘥,則元神削弱,稍有感觸,個中迥覺難耐。正氣洶洶,邪格之則逆而作者,曰噦逆。一二日不罷,本脈定加脈大。浮者虛象,大則病進。目再微紅不爽,畢竟複發。譬兵荒後,天疫盛行,非災也。蓋飢困傷髒,不能翊運穢氣耳。得飽其粱肉,勿藥而起。上方橘皮、竹茹、麥冬、枇杷葉,平其氣而清其熱。人參、甘草、砂仁、棗子,和其逆而補其虛。是亦粱肉之微乎。
122 詩曰:橘皮竹茹湯,參麥枇杷葉,苓草縮砂仁,大棗煎同呷。
123 生熟地黃飲二十八
124 人參 黃 五味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黃 枇杷葉 石斛 當歸 牛膝 蓯蓉消渴煩躁,咽乾面赤,神珠枯澀,此方主之。
125 咽乾,腎火上炎也。面赤,陽明鬱熱也。火燥則消,熱盛則渴。津液消渴,則目睛枯澀,而煩躁不寧。故用二冬、二地養陰潤燥,參、 、歸、味補氣生津,再有枇杷葉、石斛清和肺氣,牛膝、蓯蓉疏導金水。依然清者親上,濁者就下,無庸再投湯飲。
126 詩曰:生熟地黃天麥冬,當歸牛膝肉蓯蓉,參 石斛枇杷葉,五味融和補化工。
127 小柴胡湯二十九
128 柴胡 枯芩酒炒 人參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棗目病初作,寒熱往來,脅痛、口苦、脈弦,此少陽經傷寒,半表半里之証也。法當和散,故制是方。蓋柴胡,枯芩質輕性寒,能退少陽之熱。半夏、生姜味辛性溫,能散少陽之寒。人參,甘草補益中氣,中氣足則邪不得複傳入里,乃不治之治也。今人遇傷寒,不分陰陽表裏,概用此湯去參投之,以為平穩,禍人多矣。婦人傷寒,合四物更除半夏、入白術,盡劑泰然。
129 詩曰:小柴胡湯參居最,草夏黃芩功少退,但有生姜棗作煎,少陽百病成和解。
130 清鎮湯三十
131 除羌活、桂枝入茯苓即清脾飲
132 青皮 濃樸 柴胡 半夏 黃芩 白術 甘草 草果 羌活 桂枝此即小柴胡合清脾飲加減而變是方。風瘧蒸散瞳神,惡風頭痛,暫予一服。愚按瘧疾,多因暑濕戕脾而起。
133 蓋暑耗氣,濕蘊熱,熱生痰,三者相持不能發越,故寒熱間作。複感風邪則木又乘土,摧困極矣。理合橘、樸、柴、桂破滯疏風,半夏、黃芩燥痰清熱,再用羌活、草果之辛散積寒,白術、甘草之溫克中氣,庶病勢漸衰,脾部為之一清。脾清,肝邪亦從此而伏焉。爰名其飲曰清鎮。
134 詩曰:清鎮元自清脾變,小柴胡湯藥亦見,出參苓入桂羌煎,風瘧蒸人勢少善。
135 扶桑丸三十一
136 嫩桑葉曬乾一斤,黑芝麻四兩,蜜丸。
137 昔有胡僧貨此丸於市,歌曰:扶桑扶桑高入雲,海東日出氣氤氳,滄海變田幾億載,此樹遺根今獨存,結子如丹忽如漆,綠葉英英翠可捫,真人採竊天地氣,留與紅霞共吐吞,濯磨入鼎即靈藥,芝術區區未可群,餐松已有人仙去,我今朝夕從此君。時人居為奇貨,有若吉光片羽,爭先得之為快者。遂傳其方,服之皆謂卻病駐景雲。
138 余考桑葉甘寒,涼血除風,芝麻甘平,養精潤燥。夫風燥去,則筋骨自強,精血營而容顏宜澤。用卻燥金目病,誠良劑也。乃曰駐景,未免為胡僧所欺。
139 釋家群居飽食,嗜欲滿懷,所圖謀遠越強人。稍優者狃於空寂,若忘天日。此詩頗不俗,而有生意,又自胡僧得來,不知捉刀誰手。
140 參麥自然飲三十二
141 人參 麥冬 五味 當歸 黃 甘草 烏梅 白芍 棗皮煎成,用葛、梨、蔗、藕、茅根、地黃、西瓜,自然汁一杯,入湯服。如非時無有,得人乳、牛乳、石蜜、棗膏亦可。
142 此治燥之通劑。
143 燥乃陽明秋金之化。經曰: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肺為寒水生源,源止流絕,不能灌溉周身。且或汗,下亡津,或房勞竭髓,或過餌金石,或貪哺酒食,皆能助狂火而損真陰,故化為燥。在外則皮膚皺揭,在內則喘咳煩渴,上則咽焦鼻乾,下則腸枯便秘。治宜生津存液,其燥自退。故用參、 、麥冬、甘草補氣以生津,歸、芍、梅、棗,五味辛酸而致液。且津生於自然,當用自然之瓜、梨等汁以為助。液存於溫潤,更須溫潤之乳、蜜、棗膏以為養。
144 詩曰:自然汁,一二好,花樣兼並何處有,有的生脈如歸 ,和著棗梅芍藥草。
145 黃連湯三十三
146 黃連 乾姜 桂枝 甘草 人參 半夏 大棗胸中有熱欲嘔,胃中有寒作痛,與此湯而愈者,黃連之苦佐以半夏之辛,則苦從辛化,寒者不滯,可以洩上熱;姜、桂之溫和以參、草之甘,則溫從甘緩,熱者不燥,可以散中寒。寒熱之相用,猶兵法奇正之相倚也。況大棗益胃,又所以熱中而靖招搖矣。若早下誤下,胸滿不痛,漸成痞氣,去桂枝,換黃芩,蓋病在表,早下誤下皆逆矣。下而虛其中,表邪乘之,則陰陽不通如痞象,故曰痞。邪正相搏,抑鬱心肺,必煩躁腸鳴、乾嘔或洩利、穀不化。論因固屬虛,見症如斯,虛亦成實爾。故須出桂入芩,從其部而瀉之。假無熱,只自虛而痞,當塞因塞用,補陣熱陣選方,芩連俱用不著。
147 詩曰:黃連癖乾姜,甘草愛肉桂,偏是棗強人,半夏為知契。
URN: ctp:ws7210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3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