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之七 腰膝門

《卷之七 腰膝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2 大意肺熱葉焦。五髒因而受之。發為痿 。內經肺主諸氣。畏火者也。脾主四肢。畏木者也。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則熱矣。肺既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
3 肺傷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丹溪
4 內因諸痿有皮脈筋肉骨五痿之名。應乎五髒。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脈。肝主筋膜。腎主骨髓。惟喜怒勞色。五內虛耗。使皮膚血脈肌肉筋膜骨髓。無以運養。故致痿 。匯補
5 外候皮痿者。色枯毛落。喘呼不已。肺受熱也。脈痿者。色赤脈溢。脛縱不任地。心受熱也。筋痿者。色蒼口苦。爪枯筋攣。肝受熱也。肉痿者。色黃肉 。肌痺不仁。脾受熱也。骨痿者。色黑耳焦。腰膝難舉。腎受熱也。匯補
6 脈法痿屬肺熱。傳於五髒。其脈多浮而大。或尺脈虛弱。或緩澀而緊。玄要
7 痿挾標症內熱成痿。此論病之本也。若有感發。必因所挾而致。有濕熱者。有濕痰者。有氣虛者。有血虛者。有陰虛者。
8 有死血者。有食積妨礙升降道路者。當明辨之。
9 濕熱痿濕熱痿者。雨濕浸淫。邪氣蒸脾。流於四肢。自覺足脛逆氣上騰。或四肢酸軟腫痛。或足指麻木頑養。小便赤澀。脈來沉濡而數。此皆濕熱在下之故。所謂濕熱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長。 短為拘。弛長為痿也。宜升陽燥濕。禁用填補之劑。匯補
10 濕痰痿濕痰痿者。肥盛之人。血氣不能運動其痰。致濕痰內停。客於經脈。使腰膝麻痺。四肢痿弱。脈來沉滑。此膏粱酒濕之故。所謂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是也。宜燥脾行痰。匯補
11 氣虛痿氣虛痿者。因飢餓勞倦。胃氣一虛。肺氣先絕。百骸溪谷。皆失所養。故宗筋弛縱。骨節空虛。凡人病後手足痿弱者。皆屬氣虛。所謂脾既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而不用也。宜補中益氣。匯補
12 血虛痿血虛痿者。凡產後失血後。面色痿黃。手足無力。不能行動者也。宜滋養榮血。然血生於脾。往往用養血藥。
13 而痿如故者。脾虛不能生血也。能補其脾。則血自旺。而痿自愈矣。匯補
14 陰虛痿陰虛痿者。酒色過度。下焦肝腎之火。燔灼筋骨。自覺兩足極熱。上衝腿膝。酸弱痿軟。行步艱難。不能久立。
15 脈來澀弱。或左脈雖大。按之無力。宜峻補精血。以扶肝腎。匯補
16 血瘀痿血瘀痿者。產後惡露未盡。流於腰膝。或跌撲損傷。積血不消。四肢痛而不能運動。致脈澀而芤者。宜養血行瘀。匯補
17 食積痿食積痿者。飲食太過。妨礙道路。升降失常。脾氣不得運於四肢。手足軟弱。或腹膨脹痛。或惡心噯氣。右手脈洪弦滑者。宜運脾消導。從食積治。俟食消積化。然後補脾。匯補
18 痢後痿痢後腳軟脛疼。或膝腫者。此下多亡陰所致。宜補脾兼升舉之劑。若作風治。則反燥其陰而痿難愈。間有痢後兜澀太早。積瘀不清。下注隧道經絡而成痿者。此又當行氣逐瘀。與前症迥異矣。匯補
19 痿症總辨痿與柔風香港腳相似。但彼因邪實而痛。痿屬內虛而不痛。三因方其痿症亦有作痛者。必挾火挾痰挾濕挾瘀而起。切不可混同風治。匯補
20 治法治痿獨取陽明。因陽明經為水穀之海。主化津液。變氣血。以滲灌溪谷。而潤筋脈者也。況陽明之經。合於宗筋。會於氣街。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五髒無所稟。不能行血氣。濡筋骨。利關節。則宗筋弛縱。帶脈不引而為痿。故古人治痿。首重陽明。此為氣虛者立法也。其專重腎肝。因腎主骨而藏精。肝主筋而藏血。故腎肝虛。則精血竭。精血竭。則內火消爍筋骨為痿。治當補養腎肝。此為陰虛者立法也。善治者辨其孰為氣虛。孰為陰虛。合宜而用。至於七情六欲。所挾多端。或行痰瘀。或清濕熱。瀉實補虛。是在神而明之。匯補
21 肺熱禁溫劑若肺金壅塞。陽氣不能下達。兩足畏冷。重綿裹蔽而外跗仍熱。小便澀數者。宜清肺和胃。若認陽虛。妄投剛劑。其痿必甚。六要
22 胃虛禁寒劑至於食少肌瘦。或洩瀉者。雖有內熱血虛之症。必以芳香甘溫之品。先複胃氣為主。蓋胃為萬物之母。資生氣血之鄉。飲食進而痿弱自健。若拘於瀉南補北之說。久任寒涼。則穀氣益衰。四末益枯矣。匯補
23 痰熱禁濃味脾胃虛症。誠宜藉五味以養之。若濕痰濕熱成痿者。必須嚴戒濃味。以免生痰。蓋天產屬陽。膏粱發熱。若不淡泊。難以安全。可見虛症與實症不同。非但用藥各別。即服食亦異也。匯補
24 死候骨痿久臥。不能起於床者死。
25 用藥血分虛者。主以四物湯。加牛膝、秦艽、杜仲、獨活。有火者。加黃柏、知母。有瘀血者。加桃仁、紅花、丹皮、牛膝、玄胡索等。氣虛者。用四君子湯。虛熱者。補氣和中湯。腎虛者。地黃丸。或丹溪補陰丸。虛熱者。虎潛丸。虛寒者。還少丹加鹿茸。食積成痿者。二陳湯。加神曲、山楂、麥芽、枳實。濕痰痿者。二陳二術。加竹瀝、姜汁。痰火痿者。二陳湯。加黃芩、山梔。或黃柏。竹瀝。濕熱痿者。東垣健步丸、清燥湯。膏粱壅熱者。承氣湯。
26 附鶴膝風鶴膝風乃調攝失宜。虧損足三陰經。風邪乘虛而入。以致肌肉日瘦。內熱食減。肢體攣痛。久則膝大而腿細。若傷於脾胃者。補中益氣湯為主。傷於肝腎者。六味地黃湯為主。若欲作膿或潰後。十全大補湯為主。
27 皆佐以大防風湯。初起須用蔥熨。可以內消。若見症口乾頭暈。並用補中益氣湯。飲食少。胸膨脹。大便洩。
28 並用六君子湯。熱來複去。有時而動。膿水清稀。肌肉不生。並用八珍十全大補湯。臍腹冷疼。腳膝無力。頭暈吐痰。小便頻數。並用八味丸。立齋
29 附陰痿腎乃坎象。水火具焉。陰陽交濟。伎巧生焉。故有房勞太甚。宗筋弛縱。發為陰痿者。乃命門火衰。譬之嚴冬。
30 百卉凋殘也。亦有思想無窮。氣鬱心腎而為陰痿者。乃下焦火鬱。譬如炎暑。而草木下垂也。火衰者。桂附八味丸。火鬱者。知柏六味丸。如腎經火鬱而陰痿者。合服知柏清火堅腎之品。立見其效。須臨症審察。不可偏認為火衰也。匯補
31 附解 解 者。脊脈痛而少氣懶言。內經形跡懈怠。筋脈弛解。坐行不任。尺脈緩澀。此即痿類也。醫統
32 痿 選方虎潛丸龜板 黃柏各四兩 知母 熟地各二兩 牛膝三兩半 白芍一兩半
33 鎖陽一兩 陳皮七錢 當歸 虎脛骨各一兩
34 冬月加乾姜五錢。末之。羊肉為丸。鹽湯下。加附子。治痿 如神。
35 清燥湯東垣 治濕熱成痿。
36 人參三分一錢半 蒼術 白術各一錢 陳皮五分 澤瀉五分
37 茯苓 升麻各三分 當歸一錢二分 生地 黃柏 柴胡麥門冬 甘草 神曲 豬苓各二分 黃連一錢
38 水煎服。
39 補氣和中湯即補中益氣湯加蒼術、黃柏、白芍、茯苓。
40 東垣健步丸 治濕熱痿症。
41 羌活 柴胡各五錢 防風三錢 川烏一錢 滑石炒半兩 澤瀉三錢
42 防己酒洗一兩 苦參酒洗一錢 肉桂 甘草 栝蔞根酒制各半兩
43 為末。酒糊丸。每服煎愈風湯下。
44 神龜滋陰丸 治足痿。
45 龜板四兩酒炙 黃柏 知母炒各二兩 枸杞子 五味子 鎖陽各一兩 乾姜半兩
46 末之。豬脊髓為丸。
47 小丹玄珠 去風釋冷。補勞益血。強筋壯骨。添精固髓。活血駐顏。安神益智。種子溫經。延年益壽。
48 熟地 肉蓯蓉各六兩酒洗 五味子 菟絲子各五兩酒浸 柏子仁 天門冬去心
49 蛇床子 覆盆子 巴戟酒浸去心 石斛各三兩 續斷 澤瀉人參 山藥 遠志炒去心 山茱 菖蒲 桂心白茯苓 杜仲炒去絲各二兩 天雄炮去皮臍一兩
50 煉蜜丸。溫酒下。
51 換骨丹 治風症。兼治鶴膝風。
52 防風 牛膝 當歸 虎骨酥炙各一兩 枸杞二兩 羌活獨活 龜板 秦艽 萆 松節 蠶砂各一兩 茄根洗二兩 蒼術四兩
53 或酒浸。或為末。或酒糊丸。俱可服。
54 大防風湯 治足三陰虛。外邪乘虛而入。成鶴膝風症。或附骨疽腫痛或不痛者。
55 川芎一錢半 肉桂 黃 各五分 白芍 附子 牛膝各一錢
56 白術 羌活 人參 防風各二錢 杜仲 熟地 炙甘草各五分
57 水煎服。三五劑後。再服調補之藥。
58 愈風湯方見中風
59 疝氣
60 大意疝本濕熱痰瘀。乘虛下流。複加外寒所束。經脈收引。相摶而痛。丹溪專主於肝。與腎絕無干涉。以肝主筋下環陰器故也。然究竟腎主下焦。腎氣若旺。客邪烏能停滯。故疝症必以腎虛為本。濕熱為標。至於外寒。
61 則稍末耳。匯補
62 內因因醉飽遠行。房勞忿怒。激發五志之火。或涉水處濕。衝風冒雨。外著陰冷之邪。濕熱得寒。內收血隧。或乘虛下聚。流於肝經。肝性急速。火複暴烈。鬱極而發。丹溪揆其大端。有痰飲食積死血水氣鬱結之實者。有氣虛血虛陰虛陷伏之虛者。匯補
63 外候有痛在睾丸者。痛連小腹者。痛在五樞穴邊者。或無形。或無聲。或有形如瓜。或有聲如蛙。丹溪或攻刺腰脅或游走胸腹。或繞臍痛。或搶心痛。入門小腹急疾。小便頻並。升於上。為嘔為吐。墜於下。為腫為脹。繩墨
64 疝分七種七疝者。寒水筋氣血狐 也。寒疝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脛痛引丸。此坐臥濕地。寒月涉水冒雨。或勞碌熱極。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而得。宜溫經散寒。水疝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腫如水晶。或發癢而搔流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此醉酒行房。或汗出過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而得。宜利水除濕。筋疝陰囊腫脹。或潰或痛。或筋縮裏急。或挺縱不收。或莖中痛極作養。或白物隨溲下流。此房術丹藥積鬱不散所致。宜清火解毒。血疝狀如黃瓜。在小腹兩傍橫骨之端。俗云便毒。或睾丸偏大。陰分作痛。甚則血溢氣聚。流入脬囊。結成癰腫。此醉飽入房。或撲損積怒。血流隧道所致。宜和血消瘀。氣疝上連腎俞。下及陰囊。遇恚怒悲哀。則氣滯而脹。脹罷則散。或勞役坐馬。摩擊睾丸。致令腫脹。此肝氣怫鬱所致。宜散氣疏肝。
65 小兒每患此。俗名偏氣。因父精怯弱。強力入房。乃胎病。惟灸築賓穴可消。狐疝狀如仰瓦。在小腹。立則出囊而腫脹疼痛。臥則歸腹而悶苦皆消。上下無定。如狐之晝出夜入。此脾氣下陷所致。宜升陽降陰。今人帶鉤鉗者是也。 疝陰囊腫硬。如升如斗。不痛不癢。此感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溏之處。多有此疾。宜導濕利水。若暴發而疼痛者。必兼前六症。宜參治之。又有得於有生之初。父子相傳。習以為常。此稟先天之氣。非三因所致之疾。不可治也。子和若在女子。則前陰突出。後陰痔核。亦皆疝類。但不名疝而名瘕。故經云。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 瘕。匯補
66 疝病分辨疝必睾丸先痛。次連小腹。次攻胸脅。有自下而上之象。若小腸氣者。臍傍釣痛。連及腰脊。膀胱氣者。腫脹溺澀。手按有聲。腎氣脹者。臍下繞身。撮急引痛。或連胯內。三症之發。必從腹而下及睾丸。有自上而下之象。其偏墜木腎者。惟睾丸為病。而無攻衝諸症。匯補
67 疝分寒熱疝病本熱標寒。言熱者。言其本。言寒者。論其標。大要熱多者。遇熱即發。二便赤澀。小便肛門俱熱。外腎累垂。玉莖挺出。寒多者。遇寒即發。二便清利。小腹腰脅清冷。外腎緊縮。玉莖痿軟。入門又寒多則痛。熱多則腫。濕多重墜。然虛疝亦下墜。不可不知也。匯補
68 內外虛實大抵外遇寒邪。必兼頭疼寒熱。內鬱濕熱。必帶陰囊紅腫。勞傷肝脾者。兼下血黃瘦。勞傷肝腎者。必腰酸遺濁。上下而痛者。多邪氣之衝逆。下墜而痛者。多元氣之下陷。匯補
69 疝分左右睾丸有兩。左屬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部皆司血。統納左之血者肝也。右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氣。統納右之氣者肺也。故諸寒收引。則血泣而歸肝。下注于左丸。諸氣 鬱。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其患左者。痛多腫少。患右者。痛少腫多。准繩
70 疝分氣積疝痛無形。走注不定者。七情四氣內搏而然。疝痛有形。不移其處者。痰瘀食積下聚而成。匯補
71 疝久成積凡疝久則成積。盤附臍之上下左右。為 為瘕。作痛不已。或變 癖。或發奔豚。匯補
72 脈法肝脈大急而沉為疝。寸脈弦緊為寒疝。趺陽脈虛遲。亦為寒疝。疝脈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73 治法外寒束熱者。開散外寒。疏通內熱。祛逐肝經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瘀血。以寒因熱用之法。立方處治。則邪易伏而病易除。正傳若寒積下焦者。非大熱之劑則不能愈。謙甫如熱鬱肝經者。非滲利之品則不能痊。
74 匯補
75 治禁預補諸疝皆屬於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疾雖因虛而得。然不可虛而驟補。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故必先滌去所蓄之邪。然後議補。本事方
76 溫散疝因陰邪湊腎。寒氣上攻。小腹結塊。下墜睾丸。堅緊如石。得暖漸消。得寒愈脹。其氣並入前後腰臍各道筋中。上攻入胃。則大嘔大吐。戰慄畏寒。此下焦地氣上衝。宜以參、附、姜、桂大劑。非尋常鬱熱比也。匯補
77 補虛有勞役而發者。其脈不甚沉緊。而豁大無力。其痛不甚猖獗。而重墜牽引。羸瘦少氣。嘔吐少食。瀉利胸滿。
78 灑淅寒熱者。當以參、術、桂、附為君。略以疏導藥佐之。若泛用克伐。必變攻胃衝心而死。匯補
79 危症疝久虛甚。上為吐逆。下有遺精者危。切牙戰慄。冷汗反張者凶。入門
80 用藥主以二陳湯。寒疝。加肉桂、小茴、玄胡、香附、吳萸、川椒。水疝。豬苓、澤瀉、蒼術、防己。筋疝。
81 黃柏、山梔、赤芍、甘草、膽草、大豆。血疝。赤芍、玄胡、歸尾、香附、丹皮、牛膝。氣疝。青皮、香附、枳實、木香、烏藥、橘核、川楝。狐疝。柴胡、升麻、乾葛、蒼術。 疝。或得於胎元。或經年久病者。不必治之。
82 如遇外感而發。痛甚者。參前六法治之。瘀加桃仁。痰加海石。鬱加木香。虛加故紙。紅腫加山梔、赤芍。冰冷加吳茱、乾姜。積濕過多。陰汗如雨。倍蒼術。加白芷。
83 濕鬱成熟。皮寬燥癢。加木通、澤瀉。中焦虛疝脈濡者。四君子加川楝。下焦虛疝脈沉細者。八味茴香丸。或八珍湯加肉桂。至於濕熱為病。俱宜瀉南補北。不可妄用剛劑。如烏頭、附子之類。
84 附木腎木腎者。外腎堅硬頑痺。不痛不癢。陰莖不垂。常如麻木。便溺之時。悶脹不順。此腎家虛憊。陰陽不交。水火不濟。而沉細痼冷。凝滯其間。未可純用燥藥。當行溫散溫利以逐其邪。俾水火交媾。榮衛流行。如寒回春穀。自然得愈。間有跌撲驚恐。痰氣瘀滯者。當消瘀行氣。佐以溫散之品匯補
85 附偏墜睾丸墜腫。有大小左右不同。在左因怒氣傷肝。外寒內鬱。在右因腎氣虛損。濕痰食積。皆使真氣不升。客邪下陷。宜溫中行氣為君。升陽疏散為輔。不可泥引而竭之之法。匯補
86 附白液有縱情酒色。而平素多火者。初起 疝。服利濕降氣卻疝之藥。後每遇勞欲。疝必隨發。發必寒熱。小腹不仁。隱隱痛連腰脅。陰囊腫大。毫毛之間。俱出白液。如米泔水。大注而下。頭眩倦怠。靜臥則身熱漸緩。囊腫漸縮。縮則乾硬如荔枝狀。直至皺起白皮。揭去一層。方得和軟。若遇勞傷。其發如故。治宜六味丸。加柴胡、黃柏、白芍、當歸、山梔。匯補
87 附陰挺陰莖挺縱不收。為強中之症。由多服壯陽之品。或受金石丹毒。遂使陽旺陰衰。相火無制。得洩稍軟。殊不知愈洩而陰愈傷。愈傷而莖愈強。治宜助陰抑陽。地黃湯。加牛膝、知、柏之風。匯補
88 附腎囊風是症乃肝經風濕。作癢不已。喜浴熱湯。甚則疙瘩頑麻。破流脂水。宜蛇床子湯熏洗。或吳茱萸湯更妙。匯補
89 疝氣選方蒺藜丸寶鑒
90 蒺藜炒去尖 烏頭炮去臍 山梔各等分
91 每服三錢。為末。水煎服。
92 論曰。疝由濕熱。因寒鬱而作。故用梔子以降濕熱。烏頭以破滯氣。況二物皆下焦之藥。而烏頭為梔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停留。直趨下焦故也。又按之痛止者屬虛。須加肉桂。以姜汁丸服。其效尤速。
93 三因燔蔥散 治一切寒疝作痛。
94 川芎 當歸 枳殼 濃樸 官桂 青皮乾姜 茴香 茯苓 川楝 麥芽 神曲三棱 蓬術 熟地 白芍 人參上細切。每服五錢。蔥白三莖。鹽少許。水煎。
95 沉香桂附丸寶鑒 治中氣虛弱。真火不足。髒腑積冷。腹脅痛。手足冷。便利無度。喜熱物熨者。
96 沉香 肉桂 附子 川烏 良姜 茱萸 茴香炒各一兩
97 為末。醋和丸。米飲下。
98 治 疝不痛。如升斗。俗名氣胞者。或灸大敦穴。
99 蒼術 神曲 白芷 山楂 川芎 梔子 半夏 南星入姜煎。或加海藻、昆布。必須斷酒薄味寡欲。
100 馬蘭花丸 治七疝。及婦人陰 。小兒偏墜。
101 馬蘭花醋炒 川楝子 橘核 海藻 海帶 昆布俱酒淨
102 桃仁各一兩 濃樸 枳實 玄胡 肉桂各二錢
103 當歸四逆湯寶鑒 治疝氣屬陰寒者。
104 當歸七分 附子 官桂 茴香 柴胡各五分 芍藥四分
105 玄胡 川楝 茯苓各三分 澤瀉二錢
106 水煎。
107 補腎湯 治疝氣屬虛。遇勞即發者。
108 沉香三分 人參 茯苓 附子 黃 白術木瓜各一錢半 川芎 甘草各三分 羌活 蘇葉各一錢
109 姜、棗。嘔吐。加半夏。
110 濟生葵子湯 治膀胱濕熱。腹脹溺澀者。
111 赤苓 豬苓 葵子 枳實 瞿麥 車前木通 黃芩 滑石 甘草各等分
112 姜煎。
113 五苓散 治疝氣卒痛。小便澀。
114 即五苓加川楝。
115 疝痛急救方 氣上衝。心下如有築塞。痛甚欲死。手足冷者。
116 用硫黃不拘多少。溶化投水中。去毒。研細。入荔枝核炒黃。陳皮為末。各等分。飯丸桐子大。每服四五丸。
117 酒下。其痛立止。甚者。不過六丸。不可多服。
118 偏墜初起。用穿山甲、茴香為末。酒調下。以乾物壓之。外用牡蠣、良姜 末。唾津調塗患處。須臾如火熱。痛即安。睾丸痛甚。用荔枝核、乳香、沒藥為細末。調入順氣治疝藥中。或另用長流水調服。
119 腎氣方茴香 破故紙 吳萸 胡蘆巴萊菔子汁丸。鹽湯下。
120 食積下流疝枳實 山楂 青皮 茱萸 茴香 香附 姜汁死血下流疝玄胡 桃仁 山楂 歸尾 川芎 梔子 姜汁寒濕下流疝肉桂 吳萸 小茴 羌活 紫蘇 濃樸 青皮 柴胡痰飲下流疝蒼術 南星 半夏 海石 山梔 山楂橘核 青皮 姜汁濕熱下流疝楝實 澤瀉 豬苓 木通 滑石 山梔 橘核 黃柏 青皮虛人疝人參 白術 補骨脂 肉桂 附子 當歸 川芎 黃 柴胡快捷方式方寒疝自汗欲死。用丹參末一兩。熱酒調下二錢。
121 又方 用仙人對坐草、青木香搗汁。和酒少許服之。
122 又方 治塊物上衝者。用牡蠣六兩。鹽泥封固。火 二兩。乾姜一兩焙為末。和勻。水調敷患處。小水大利。即緩。
123 外治法治疝氣陰囊如斗者。
124 木鱉子七粒。皂角二條煨黃。玄胡五錢。川椒一合去目炒。共為末。以燒酒調如稀粥。塗在腎囊上。外以綿紙包裹。再以布包縛。隨縮隨收。一時即愈。
125 秘法外洗經霜楮樹葉半斤。水煮滾。置闊口大壇內。乘熱坐熏其囊。溫則傾出洗之。每日三次。其效甚速。
126 五葉湯 洗疝痛。
127 枇杷葉 野紫蘇 椒葉 蒼耳葉 水晶葡萄葉煎湯熏洗。
128 香港腳
129 大意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經文故香港腳之疾。實水濕所為也。發明 然有挾痰挾火氣虛血虛之不同。匯補
130 內因由脾腎虛弱。勞碌犯房。為風寒暑濕所侵。或乳酪醇酒。飲食濃味。損傷脾胃。濕熱下注腎肝而成。醫鑒
131 外候初起其勢甚微。惟先從氣衝穴隱核痛起。及兩足屈弱。轉筋掣急。或緩縱不隨。或膝臏枯槁。或足脛紅腫。
132 其上升也。小腹不仁。心煩胸悶。痰壅氣逆。聞食即嘔。或瀉或閉。胸中忡悸。不欲見光。錯亂妄語。精神昏憒。
133 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狀若傷寒。但初起必先足脛掀赤紅腫。膝臏軟弱頑麻為異。平複之後。或一旬或半月。複作如故。足脛腫大。腳如蟲行。上走腰背心腹。匯補
134 病分南北北方地高。陵居土燥。多酒面 酪。濕從內生。南方地卑。川澤土潤。多山嵐瘴氣。邪從外感。然北方雖無卑地。亦有踐雨冒露之外顯。南方縱無 酪。亦有魚腥瓜果之內濕。可見內外之濕。南北俱有。宜隨症而辨。
135 不可以地限之也。匯補
136 病分乾濕濕香港腳者。筋脈弛而浮腫。或生 瘡之類。但腫重而不上升。此屬濕勝。宜利濕疏風。幹香港腳者。筋脈蜷縮。
137 枯細不腫。因他病而發。有時上衝。此以熱勝。宜涼血清火。匯補
138 病分寒熱感濕熱而發。必四肢俱熱。感寒濕而發。必四肢俱寒。匯補
139 人分肥瘦肥人多濕痰生熱。瘦人多血虛有火。必先有內因。然後邪從外入。故化痰清熱。因人而施。匯補
140 病分表裏濕熱上乾三陽。則寒熱頭痛。嘔惡不食。身痛且重。濕熱流注三陰。則胸滿怔忡。遍身轉筋。二便閉澀。入門
141 脈症總辨自汗走注。脈浮弦為風勝。無汗攣急。脈沉澀為寒勝。腫滿重著。脈濡細為濕勝。煩渴便赤。脈洪數為暑勝。
142 膏粱之火下乘者。頑痺不仁。脈沉有力。腎肝之陰不充者。軟緩少力。脈亦空虛。三因方
143 香港腳死症凡香港腳致上攻胸膈。嘔吐不止。喘急抬肩。自汗淋漓。乍寒乍熱。脈短促者死。入心則兼恍惚謬妄。眠臥不安。小腹痺脹。左寸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死。入腎則腰腳皆腫。小便不通。呻吟額黑。氣衝胸滿。左尺絕者死。若見症雖危。脈未絕者。宜分虛實救之。虛者四物湯加黃柏。以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若氣實者。用五子五皮散、薏苡仁散。或用檳榔末三錢童便調下。如上氣喘促。初起有表邪者。疏散之。小青龍湯加檳榔。
144 實者五子五皮飲。或用蘇葉、桑皮、前胡、杏仁、生姜。若已經攻洩分利。致不得眠。及上氣喘促者。屬虛。八味湯大劑冷服。脾胃虛者。參、術補之。初起攻胃嘔逆。二陳平胃湯加木瓜。小便不通。實者五苓加木瓜。虛者八味丸加車前、牛膝。匯補
145 香港腳病戒恚怒則煩心。大語則傷肺。縱欲則傷腎。醉飽則傷脾。犯之均使病發。古稱壅疾。宜疏通氣道為先。凡甘濕補劑。及藥湯淋洗。恐邪入經絡。皆在所禁。匯補
146 治分諸症濕多宜利濕。熱多宜清熱。上升者兼降。下陷者兼升。表症兼發散。里症兼攻下。不可太過。亦不可不及。太過則損脾。不及則病不去。匯補
147 用藥香港腳俱屬濕熱。初宜辛涼發散。繼宜分利二便。與濕同治。用二術以祛濕。知、柏、芩、梔以清熱。歸、芍以調血。
148 木瓜、檳榔以行氣。羌獨活以利關節。兼散風濕。木通、防己、牛膝以引藥下行。且消腫除濕。氣虛肥白者。用養氣。瘦人血燥者。用滋陰。若濕痰濕熱瘀血。壅滯經絡者。非肉桂、草烏、附子辛溫。不能開結行經。但不可單用多用。須以黃柏辛涼佐之可耳。大率氣在下。用蒼術、防風、升麻、羌活。以提其濕。衝上。用黃柏、獨活、防己、木瓜。以降其熱。赤腫為血熱。用赤芍、苦參、黃芩、萆 清之。黃白為寒濕。用乾姜、肉桂、濃樸、蒼術溫之。實熱便閉者。大黃、檳榔微下之。食積下注者。神曲、麥芽、蒼術、半夏消之。脾虛滑洩。山藥、苡仁補之。至於表症宜汗。麻黃左經湯。里症宜下。澤瀉散。表裏雙解。大黃左經湯。理氣。大腹皮散。調血。薏苡仁酒。入腎欲死。牛膝散加大黃救之。入心欲死。八味丸救之。外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引勢下行。故治分先後。不可初起遽補。久虛反攻。以致實實虛虛。
149 附濕火有腎火挾濕。溢於皮肉。紅腫如雲痕在足脛之間。按之熱且痛者。濕火也。甚則紅勢自足而起。漸行至股上。而入腹升心者不治。宜預防之。二妙丸。有外感瘟疫症患腳痛者。俗呼絕足傷寒。匯補
150 附附骨疽環跳穴在胯眼 及腿根徹痛不已。外皮如故。脈沉數滑者。防生附骨疽。乃毒瓦斯著骨。人多誤為濕熱。及至膿成。氣血大虧。已不可救。不知鶴膝風與附骨疽。惟腎虛者多患之。因真氣虛弱。邪得深入。若真氣壯實。外邪焉能為害。前人用附子以溫腎。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亦有體虛之人。夏秋露臥。為冷氣所襲。寒熱伏結。多成此症。不能轉動。乍寒乍熱而無汗。按之痛應骨者是也。若經久不消。陰極生陽。寒化為熱。則為膿潰。若被賊風所傷。患處不甚熱而灑淅惡寒。不時汗出。熨之痛少止。須大防風湯及火龍膏貼之。設用寒涼。必成廢疾。或攣曲偏枯。或痿弱不起。堅硬如石為石疽。皮肉俱腐為緩疽。大抵下部道遠。非桂、附不能直達。況腎主骨。而臀以下俱屬腎。舍桂、附不可。薛氏
151 附腳心痛腳心痛多屬虛勞。不可用克藥。宜大聖散補養氣血。
152 香港腳選方大聖散川芎 當歸 人參 黃 麥冬 炙甘草 茯苓 木香入木瓜末一錢。酒調服。仍用草烏、川椒、白芷煎湯洗。
153 麻黃左經湯 治香港腳初起。有表症。可發散者。
154 麻黃 乾葛 細辛 蒼術 茯苓 防己桂枝 羌活 防風 甘草加味澤瀉湯 治香港腳傳裏。有實症。可攻者。
155 澤瀉 赤苓 枳殼 木通 豬苓 檳榔 牽牛加赤芍、陳皮。 水煎。
156 大黃左經湯 治香港腳兼表里者。
157 大黃 細辛 茯苓 防己 羌活 黃芩前胡 枳殼 濃樸 甘草 杏仁 姜 棗大腹皮散 治香港腳上衝。胸腹滿悶。肢節心煩。
158 腹皮 蘇梗 木通 桑皮 烏藥 木瓜半夏 赤芍 青皮 獨活 枳殼 姜 蔥薏苡仁酒 治香港腳虛軟無力。時常頑木作痛。
159 薏仁 牛滕 海桐皮 五加皮 防風 萆當歸 杜仲 白芍 地骨皮 靈仙牛膝散 治香港腳入腎。小便悶痛。氣喘面黑欲絕者。
160 牛膝二兩 桂心八錢 當歸一兩 樸硝五錢 小茴 木瓜各七錢
161 八味丸 治腎氣入心。小腹不仁。上衝喘急。嘔吐自汗之危症。方見中風
162 大防風湯 健步丸二方見痿症
163 杉木湯 治香港腳入肝。左脅有塊。痞塞欲絕者。
164 杉木節一升 橘葉一升或皮 檳榔七枚 童便三升
165 共煮一升。分二服。得快利。停後服。
166 二妙丸蒼術 黃柏加牛膝。名潛行散。
167 火龍膏生姜八兩取汁 乳香 沒藥各五錢 麝香一錢 牛膠二兩切片
168 先將姜汁、牛膠溶化。方下乳香、沒藥調勻。待少溫。下麝香。即成膏矣。
169 羌活導滯湯 治香港腳初發。一身盡痛。或肢節腫痛。便溺阻隔。先以此湯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湯。
170 羌活 獨活 防己 歸尾 枳實 大黃當歸拈痛湯當歸 白術 蒼術 黃芩 羌活 防風澤瀉 豬苓 茵陳 乾葛 苦參 人參 知母 升麻 甘草治濕熱香港腳方紫蘇 黃柏 芍藥 木瓜 澤瀉 木通枳殼 檳榔 蒼術 甘草 香附 羌活 防己痛。加木香。腫甚。加腹皮。發熱。加大黃、黃芩。
171 簡便方 治香港腳上衝。腹脹滿悶。
172 用威靈仙末。酒調下二錢。痛減一分。則藥亦減一分,或灸風市肩 曲池三穴。或七壯。或五十壯。甚驗。
173 又方 用甘遂末。調敷紅腫處。內服濃甘草湯。即散。又方用蓖麻葉蒸搗裹之。一日二三易。即消。
174 洗法川椒 蔥頭 生姜煎湯洗之。單治濕熱而成者。
175 厥症
176 大意世以卒然昏冒。不省人事為厥。方書以手足厥冷為厥。厥者。氣逆也。凡移熱移寒。或伏熱深而戰慄。或虛寒甚而發躁。皆謂之厥。不獨手足厥冷而已也。匯補
177 內因人身氣血。灌注經脈。刻刻流行。綿綿不絕。凡一晝夜。當五十營於身。或外因六淫。內因七情。氣血痰食。皆能阻遏營運之機。致陰陽二氣不相接續。而厥作焉。匯補
178 外候卒然僕倒。手足冰冷。面色不澤。或昏冒不知。牙關緊閉。或六脈沉伏。狀若中風。而無痰聲搐搦之異。匯補
179 陽厥陽厥者。外感六淫。初起頭疼身熱。口乾脈數。後變四肢乍冷乍涼。有似陰症。但寒不過肘膝。冷不過一時。
180 大便閉結。目溺俱赤。此熱邪入里。氣血不得宣通。所謂陽極發厥。火極似水也。宜清涼攻下之劑。不可誤作陰症治。四逆散主之。匯補
181 陰厥陰厥者。素有內寒。或食涼物。或中寒威。或因病後濕利。自汗變出。身寒厥冷。蜷臥不渴。面青溺白。脈沉細遲。忽然煩躁不寧。欲坐臥泥水井中。此陰極發躁。陰症似陽也。宜溫經散寒。四逆湯主之。匯補
182 熱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內經因數醉入房。濕熱下陷。酒氣 悍。腎水日衰。陽氣獨盛。陰水漸涸。令人發厥。
183 宜壯水之主。亦有平人手足常熱。冬不加綿。非壯也。乃三陰交虛。急斷酒色。培養真陰。不爾成痿。酒客輩有此者。防生癰疽。匯補
184 寒厥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內經因多欲奪精。元陽虧損。不能充沛經絡。陽氣損衰。陰氣獨在。陽衰於下。令人手足厥冷。入門宜益火之原。若久病及平昔真陽虛憊。脈沉細不鼓而肢冷者。此非純寒。乃虛極也。匯補
185 煎厥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內經夫陽氣者。所以衛外而為固也。夏月勞役犯房。擾亂陽氣。水虧火亢。孤陽浮越。熱氣並逼。如煎如熬。故視聽俱失。乃腎膀胱並損也。宜滋腎保肺。匯補
186 薄厥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內經夫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氣血順利。因恚怒動氣。
187 載血上行。積於心胸。謂之薄厥。言陰陽相薄。氣血奔迫。宜消瘀降氣。入門
188 痰厥不因恚怒。忽然氣悶痰升。肢冷吐涎。喉中有聲。為之痰厥。脈必沉滑。宜導痰順氣。又氣實多怒之人。忽大吐發厥者。乃痰閉於上。火起於下。先行探吐。後用導痰。匯補
189 食厥因飲食醉飽後。或感風寒。或著氣惱。食填胸中。胃氣不行。忽然厥逆。口不能言。肢不能舉。若作中風中氣治之必危。宜先以姜鹽湯探吐。後以和中理氣化痰藥調之。雜著
190 氣厥經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卒爾倒僕。手足冰冷。口無涎沫。但出冷氣。氣不相續。其脈沉弦或伏。為中氣症。與中風身溫多痰涎者大。異。宜順氣和中。如烏藥順氣散、木香流氣飲之類。許學士
191 血厥有平素無痰。忽然如尸。目閉口噤。或微知人事。惡聞人聲。狀如眩暈。移時方醒。此汗多亡陽。陰血衰少。陽並於上。名曰血鬱。醫貫宜養血調脾。又曰鬱冒。凡婦人經後。虛人房勞。多有此症。又有吐血過多。上渴下厥。冷過腰膝。入腹即死。或狂言錯語。皆陽氣妄行。陰無所根據。氣血相離之故。須大蒜搗爛。 於腳心。或熱手頻擦湧泉穴。須用八珍湯加肉桂。匯補
192 尸厥尸厥即中惡。因冒犯不正之氣。如登塚入廟。吊死問喪。飛尸鬼擊。卒厥客忤之類。忽然手足厥冷。肌膚慄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口俱噤。昏暈不知。丹溪此正虛邪入之症。用韭汁灌鼻中。或蘇合香丸同姜汁調灌。或醋炭熏法。然後用藥。匯補
193 蛔厥蛔厥者。其人素有食蛔在胃。又犯寒傷胃。或飢不得食。蛔求食而上攻。或外感症不應發汗而妄發其汗。
194 以致胃氣虛寒。蟲上入膈。舌乾口燥。漱水不咽。煩躁昏亂。手足逆冷。不醒人事。甚至吐蛔。宜理中安蛔湯。
195 勿用甘草。勿食甜物。蓋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得酸則靜。亦有食填太陰。往往痛而吐蛔者。以溫中化滯丸主之。匯補
196 厥分虛實厥有多端。須分陰陽虛實。如未厥前吐瀉不渴。身涼蜷臥。及已發而脈遲。口出涎沫者。陰厥也。如未厥前便秘溺澀。口渴身熱煩躁。及已發而脈數大。口中反乾燥者。陽厥也。若厥而口噤牙閉者。實厥也。厥而口張自汗者。虛厥也。匯補
197 死症厥症身溫汗出。入腑者吉。身冷唇青。入髒者凶。如手冷過肘。足冷過膝者死。指甲青黑者死。繩墨或醒或未醒。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紅色者死。如口開手撒。五髒絕症已見一二。惟大劑參、附。兼灸氣海丹田。
198 間有活者。匯補
199 脈法寸脈沉大而滑。為痰氣食厥諸有餘之症。微濡而弦。為陰陽虛厥諸不足之症。大小無常。為尸厥。沉細無力。為蛔厥。匯補
200 治法治當降痰益氣。溫中健脾。熱厥補陰。寒厥補陽。匯補
201 用藥熱厥。地黃湯。寒厥。桂附八味丸。煎厥。黃 人參湯加麥冬、五味。或地黃湯。薄厥。八味順氣散加減。痰厥。
202 溫膽湯加竹瀝、姜汁。尸厥。平胃散加木香、檀香。食厥。二陳湯加山楂、麥芽、砂仁、枳實。在上者吐之。蛔厥。理中湯加烏梅、花椒。氣厥。烏藥順氣散。血厥。加味八珍湯。陽厥。四逆散、白虎湯。陰厥。四逆湯、五味子湯。
203 附急救法男女涎潮於心。卒然中倒。當扶入暖室。正東端坐。作醋炭熏之。令醋氣入鼻。其涎自退。輕者即醒。重者亦知人事。惟不可一點湯水入喉。使痰系心包。必成廢人。初厥用生半夏末。或細辛、皂角、石菖蒲末。吹鼻取嚏。有嚏可治。匯補
204 附暴死總斷按暴死者。卒然而倒。其因甚多。詳於諸症。今複類舉者。欲倉卒之際。辨症顯然耳。如暴僕口噤。吐涎身溫體暖脈虛者。中風也。二陳湯加天麻、鉤藤。如腹痛額黑。手足收引。脈來沉遲。無氣以息。中寒也。理中四逆湯。更灸開元。有本於陰虛。複遇暑途飢困勞役。暴僕昏絕者。此暑邪乘虛而犯神明之府。生脈散加香薷。
205 如有痰聲者。名曰痰厥。此虛陽載痰上升也。四君子如竹瀝、姜汁。切不可用二陳燥痰之劑。如行立之間。
206 暴眩僕絕。喉無痰聲。身無邪熱者。此陰虛而陽暴絕也。獨參湯。如暴怒卒倒。身冷無涎污者。名曰氣厥。六磨湯。如食後著寒著氣而暴死者。名曰食厥。二陳湯探吐之。小兒多有此症。有大怒載血。瘀於心胸而暴死者。名曰血升。宜逐瘀行血。婦人產後經行。偶著恚怒多有之。如感臭穢瘴毒暴死者。名曰中惡。宜醋炭熏鼻。候醒。以藿香正氣散調之。
207 或探喪入廟。或無人之室。或造天地壇場歸來。暴絕面赤不語者。名曰尸厥。進藥即死者。宜移患人東首。焚香北面禮拜。更行醋炭熏鼻。有傷寒新瘥。與婦人交。忽患小腹急痛。外腎搐縮面黑喘急冷汗自出名曰脫元有因大吐大瀉後。卒然四肢厥冷。不省人事。名曰脫陽。俱宜急以蔥白緊縛。切去兩頭。先用一頭燒熱放臍上。以熨斗熨之。使熱氣入腹。
208 後以參、附、姜湯救之。汗止喘息為可治。遲則無及矣。有男女交接而死。男子名走陽。女子名脫陰。男雖死。陽事猶然不倒。女雖死。陰戶猶然不閉。有夢中脫洩死者。其陽必舉。陰必洩。尸容尚帶喜笑。為可証也。皆在不救。匯補
209 厥症選方五味子湯即生脈散加杏仁、陳皮、姜棗。
210 黃 人參湯黃 人參 白術 陳皮 甘草 當歸 麥冬 五味 生地 黃柏 熟地 天冬八味順氣散即四君子湯加青皮、烏藥、陳皮、香附。去白芷。
211 加味溫膽湯即二陳湯加竹茹、枳實、山梔、黃芩。
212 加味平胃散即平胃散加木香、檀香、烏藥、砂仁。
URN: ctp:ws7274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