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妓靜酶奶ㄐ矣妓荊ぴ財秸潁芟獎居儔⑹乇敢輝保ㄗし臘財秸潁⑶ё芏保ㄒ輝彼娣臘財秸潁輝弊し纜苟牛炎芩腦保諞輝奔吻焓哪瓴霉軫慌營水師添防}、外委五員、額外三員、步戰兵三百五十一名、守兵四百二十二名,實共兵七百五十七名、澄字號戰船十五只。 |
2  | 澎湖水師協副將一員 |
3  | 澎湖左營 |
4  | 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外委六員、額外三員、步戰兵四百十九名、守兵五百名,實共兵九百零二名、綏字號戰〔船〕七只。 |
5  | 澎湖右營 |
6  | 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外委七員、額外三員、步戰兵四百一十九名、守兵五百名,實共兵九百零三名、寧字號戰船一十六隻。 |
7  | 台灣府治 |
8  | 岳帝廟堆(中營安兵五名、府衙門堆、十字街堆、關帝廟堆、枋橋頭堆、開仙宮堆、塗墼埕塘,以上俱府城內。 |
9  | 南炮台塘、鹽水埔汛、角帶圍塘、港岡塘、埤仔頭塘、大湖搪、半路竹塘、崗山汛、羅漢門汛、猴洞口汛、茂公汛,以上系城守營左軍管轄。 |
10  | 北炮台塘、柴頭港塘、蔦松塘、木柵塘、大穆降汛、舊社汛、灣裏溪塘、麻豆汛、目加溜灣汛、水堀頭塘、茅港尾塘、鐵線橋塘、大武壟汛、急水溪塘、下加冬汛、八獎溪塘、北勢埔塘、大排竹汛。以上系城守右軍管轄。 |
11  | 二濫塘、竿蓁塘、小店塘、觀音山塘、蘭坡嶺塘、石井汛、溪邊塘、苦苓門塘、鳳山城、打鹿潭塘、坪仔頭塘、攀桂橋汛、舊城汛、蕃薯藔汛、水底藔汛。以上系南路營管轄。 |
12  | 阿猴塘、山豬毛口汛、阿里港汛、新園汛、東港汛、萬丹汛、茄藤港塘、放䌇塘、大昆麓塘、枋藔汛。以上系下淡水營管轄。 |
13  | 水堀頭塘、八獎溪塘、嘉義縣城、外四汛、山底塘、牛稠溪、打貓塘、大埔林汛、斗六門汛、虎尾溪汛、虎尾溪塘、他里霧汛、中路頭塘、西螺汛、三條圳塘、大崙腳汛、林圯埔汛、笨港汛、鹽水港汛、水沙連汛,以上系北路右營管轄。 |
14  | 東螺塘、大武郡塘、燕霧汛、燕霧塘、番仔溝塘、枋橋塘、溪口藔、二林汛、赤塗崎塘、南北投汛、彰化縣城、外四汛、底塘、八卦山汛、貓霧捒汛、葫蘆墩汛、大肚溪塘、四張犁汛、沙轆塘、牛罵頭汛、大里𣏾汛、觸口汛、崁頂汛。以上系北路中營管轄。 |
15  | 大甲溪汛、吞霄塘、貓盂塘、大安海口汛、白沙墩塘、加志閣塘、後壟汛、中港汛、香山塘、海口汛、竹塹廳治、楊梅壢汛、桃仔園汛、南嵌汛。以上系北路右營管轄。 |
16  | 艋舺營汛、大雞籠汛、馬煉汛、水轉腳汛、三貂港汛、海山口汛、三瓜仔汛、龜山崙嶺汛塘、暖暖塘、燦光藔塘。以上系艋舺陸路管轄。 |
17  | 滬尾炮台汛、八里坌汛、金包里汛、石門汛、小雞籠塘、北港塘。以上系艋舺滬尾水師管轄。 |
18  | 噶瑪蘭五圍廳治、頭圍汛、三貂汛、溪洲汛、蘇澳汛、加禮遠汛、北關汛、三圍塘、炮台塘。以上系噶瑪蘭管。 |
19  | 安平鎮、鹿耳門口汛、大港汛、茄藤仔塘、喜樹仔塘、昆身頭塘、蟯港塘、蚊港汛、南鯤身塘、北門嶼塘、馬沙溝塘。以上系台協中營管轄。 |
20  | 打鼓汛、蟯港塘、赤嵌塘、萬丹塘、岐後汛、大埔林塘、下淡水塘、西溪塘、東港汛、茄藤港塘、放䌇塘、大昆麓塘。以上系台協右營管轄。 |
21  | 鹿港汛、水裡港汛、番仔挖塘、王功海口汛、笨港汛、𩻸仔挖塘猴樹港汛、海豐港汛、新店汛、三林港汛。以上系台協左營管轄。 |
22  | 澎湖媽宮、媽祖澳港口、大媽祖宮新城內、挽門汛炮台、水垵炮台,將軍澳、將軍澳炮台、嵵里汛、嵵裡炮台、文良港汛、風櫃尾炮台、媽祖澳新城內、西嶼頭、外塹炮台汛、小門汛、內塹炮台、外塹汛、北山汛、吉貝汛。 |
23  | |
24  | 北路淡水營,自乾隆二十年起,舊制原設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五員、額外二員、馬步戰守兵丁六百二十九名額、馬一十匹、戰船二隻,分防艋舺渡頭汛、大雞籠汛、海山口汛、八里坌汛、右石門汛、金包里汛、炮台塘、北港塘、小雞籠塘、煙墩塘、長道坑塘、斗六汛、五塘,俱系都司管轄。陸路地方東至三貂一百零六里,西至石頭溪與北右營交界三十五里,南至山林三十里,北至海三十里。水洋上至三貂一百里,下〔至〕中港溪與台協水師左營交界一百五十里,隸北路協□將統管。所建營房、汛塘、衙署、軍□庫局,較…房,俱於嘉慶十年……月間遭…匪蔡牽幫□攻陷,焚…存署都…陳廷梅…兵打仗…續,都司陳階升隨於是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淡水接任,收回營制。嗣因兵力單薄,嘉慶十一年間奉文在台就淡招募水兵一百五十名添防。嘉慶十五年,奉文就台協水師三營裁撥台募水兵一百九十八名,隨駕平字一號、二號、定字三號、澄字四號戰船四隻,至淡添防,即將北路淡水營都司改為艋舺營游擊。案於嘉慶十三年間奉文奏准。 |
25  | 台灣北路附近滬尾之艋舺地方,遠在台北,僅責成都司分防,每遇海口有事,不惟台灣鎮遠在郡城,鞭長莫及,即北路協駐札彰化,往返數日,亦屬緩不濟急。請將福建台灣水師右營游擊移駐艋舺,作為艋舺營游擊,管理淡水北路營務。淡水營都司移駐台灣水師右營,作為台灣水師右營都司。其原設興化協右營守備,移駐滬尾炮台,作為滬尾水師守備,管轄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四員、額外三員。又延平協左營守備,准其移駐艋舺,作為艋舺營游擊中軍守備,管轄陸路弁兵。其應添千把、外委等官,准其於台灣各營內通融酌撥等因;奉行添設在案。艋舺營游擊改為水師參將,案於道光四年間奉文奏准,將艋舺游擊改為水師參將,……艋舺……管轄。艋舺路中軍守備、滬尾水………備兼轄………頭圍汛守…,統轄水陸地方,水洋…大…港,與台協…營交界起,至噶瑪蘭折入蘇澳界止,計水洋七百餘里。 |
26  | 噶瑪蘭營,新闢地,始入版圖。嘉慶十八年奉文奏准安設營伍,設立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二員、額外外委三員,由內地上府延、建、汀、邵撥戍兵丁三百九十五名,統歸艋舺營游擊兼轄。守備同通判駐札五圍,存城把總一員、協防外委一員、額外外委二員、兵丁二百一十五名。自五圍至三圍,計程十二里。三圍應設一汛,安兵十名。三圍至頭圍,計程十二里。頭圍應派千總一員、兵八十名,同縣丞駐札防範。該地烏石港口,建築炮台一座,撥兵架炮防守。其將近頭圍五里之外,地名硬枋,高山險峻,為噶瑪蘭全境咽喉要道,建蓋北關一座,派外委一員、兵三十名,駐札防守,專司啟閉盤詰奸宄,毋許溷跡潛入。由北關至嶐嶐山腳,計程二十五里。嶐嶐嶺腳,安設一汛,派額外外委一員、兵二十名駐札防守。其由五圍至溪洲,計程十二里。溪洲應派把總一員、兵四十名駐札巡防在案。 |
27  | 噶瑪蘭營添設都司案,於道光四年間奉文奏准。噶瑪蘭地方於嘉慶十八年,始入版圖。在台灣極北,西面靠山,東臨大海。其南北兩面,皆系山海交錯,距郡一千三百餘里。該營原歸艋舺營水師游擊統轄。惟查艋舺營由陸入蘭,程途尚須三日。若水師兵一遇順風,可以朝發夕至。該處系生番地界,匪船出沒,勢所不免。原設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共兵四百名 |
28  | 一、乾隆四十八年,將各營分配各官養廉兵糧裁去,按縣給與養廉銀兩,其所裁兵糧,添設實兵操防。 |
29  | 一、乾隆五十五年,增設全台陸路各營馬三百匹,馬兵三百名。其馬兵由內營按起撥換,其馬匹倒斃,每年由台灣選派守備都司一員、把總一員,赴口外購回,照額勻補。 |
30  | 一、嘉慶十年,添設水師哨船善字號同安梭船三十隻,歸台協副將統領巡洋緝捕,分配台協三營、北路淡水營管駕。 |
31  | 一、戍台水陸兵丁,俱按照頭、二、三、四起內營按班撥換,惟噶瑪蘭營頭起三…撥換兩次,舊制新兵…戍兵班滿,兵…換回,皆由府治鹿耳門配渡。嘉慶十五年,將嘉義以北換回舊兵,改由鹿仔港配渡,竹塹以北換回舊兵,改由八里坌配渡。其來戍新兵,仍由府治鹿耳門渡台,歸總鎮點驗,分發收伍。 |
32  | 一、舊制總兵官以下至都司、守備,皆三年俸滿更調,乾隆五十一年,此例停止,總兵官歷俸三年,奏請升見。嘉慶十五年,奏請之例亦複停止。副將、參、游、都、守,必俟五年俸滿,方准升調。惟水師缺多人少,不計。其千總三年歷俸,由內營選撥調換。把總由台開缺拔補。俸滿把總回省,收標候缺。外委均隨班撥換。道光四年,將千把、外委換回之例奏停,升遷事故概就台拔補。道光八年,仍奏複舊制。千把由內營選撥對品更調,外委隨班換戍。 |
33  | 一、總兵官一員,年支俸薪、蔬菜、心紅、紙張銀五百一十一兩五錢七分五厘六毫,養廉銀一千五百兩,馬干十六匹。副將三員,每員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紅、紙張銀三百七十七兩四錢五分七厘六毛,養廉八百兩,馬干十二匹。參將三員,每員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紅、紙張銀二百四十二兩三錢三分九厘六毛,養廉銀五百兩,馬乾六匹。游擊七員,每員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紅、紙張銀二百三十一兩二錢三分九厘六毛,養廉銀四百兩,馬乾六匹。都司五員,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紅、紙張銀一百四十一兩三錢九分三厘六毛,養廉銀二百四十兩,馬乾四匹。守備十六員,每員年各支俸薪、蔬菜、心紅、紙張銀九十兩七錢五厘六毛,養廉銀二百兩,馬乾四匹。千總每員年支俸薪銀四十八兩,養廉銀一百二十兩,馬乾二匹。把總每員年支俸薪銀三十六兩,養廉銀九十兩,馬乾二匹。外委餉與步戰兵同。每員年各支養廉銀十八兩,馬戰兵每名月各支餉銀二兩,月小一兩九錢三分三厘二毛。步戰兵每名月各支餉銀一兩五錢,月小一兩四錢五分。守兵每名月支餉銀一兩,月小九錢六分六厘六毛。馬匹支草幹銀一兩,月小九錢六分六厘六毛。官馬、操馬一律。官自把總以上,副將以下,每月朋扣存司銀二錢,馬兵一錢,戰兵五分,守兵三分。外委馬步戰守兵,每名每月支米三斗,月小二斗九升。官兵俸餉廉幹等銀,按年派員赴省領運,交台灣府庫按季按月給營支領。澎湖歸澎湖廳庫給發。噶瑪蘭由噶瑪蘭廳就地征錢糧等項開銷發領。兵米就所屬之廳縣倉支放。 |
34  | 一、雍正二年,賞給戍□兵丁每戶每月米一斗,七年賞給戍兵贍家銀四萬兩,由…督勻給。歲以為常。八年,總兵王郡奏准發帑就台購置田園、魚瘟,歲收租息,賞給戍兵游巡、紅事、白事、運殖等費。每兵游巡日給銀一分五厘,每兵娶妻、子女婚娶各給銀三兩。每兵丁父母憂,身故妻亡,各給銀四兩。每兵身故,運骸回籍,途遠者給銀三兩,近者一兩五錢。官之收埋運柩,照其支食養廉名糧計算類推。乾隆五年,賞給戍兵更換往來盤費,以程途遠近分上、中、下游,上游銀二兩,中游銀一兩五錢,下游銀一兩。五十三年,將林爽文案內抄沒田產遞年租息,賞給戍兵加餉,每名每月加給銀四錢。 |
35  | 一、台澎各營戰船,經總督滿保題定,歸台灣道設廠監修。道光六年,奏令台灣府勻修。於是,府亦設廠焉。 |
36  | 台廠戰船 |
37  | 台廠戰船(乾隆二十九以前設廠修造章程及購採料木名式、篷䌇、器椇,歸營管駕巡防守御各條目,前志已詳。今自二十九年以後增添裁改者,採之以備纂輯 |
38  | 查乾隆二十九年,台、澎、淡六營原設戰船八十九只,至三十三年,奉署總督部堂熊札,奉諭旨查明閩、廣、浙江海口戰船應如何酌量裁改等因,飭據台協議就中、左、右三營裁汰戰船八隻,統計六營實共戰船八十一隻,分撥配用。 |
39  | 台協中營分管船十五只,編為平字號。 |
40  | 台協左營分管船十…只,編為…字號。 |
41  | 台協右營分管船十五只,編為…字號。 |
42  | 澎湖左營分管船十七隻,編為綏字號。 |
43  | 澎湖右營分管船十六隻,原編為寧字號。道光元年奉文避諱,改為鞏字號。 |
44  | 淡水營分管船二隻,編為波字號。 |
45  | 以上六營,共船八十一只。 |
46  | 嘉慶十年,閩浙總督王具奏台灣水師兵力單薄,添募水兵,由內地福州省廠另行添造善字號大同安梭船三十隻,與台灣營兵船聯幫戰守,分派台協中、左、右三營承管。 |
47  | 嘉慶十三年,福州將軍賽奏辦酌籌北路海口移駐營員設立專營案內,議請添撥哨船四隻。旋於嘉慶十五年,就於台協三營撥出戰船四隻,交艋舺營配用。 |
48  | 嘉慶十三年,福州將軍賽奏准裁汰台協三營戰船十七隻,另請改造梁頭二丈三四尺大船八隻,以為追捕洋匪,未經興造。旋於嘉慶十五年間,總督部堂方、巡撫部院張,會奏大船八隻,毋庸建造,並請將歷次攻盜擊壞及在洋遭風失水之善字號船二十一只裁汰,另議添造守港平底船十六隻、八槳快船十六隻,分撥台、鹿、淡三口配用。由水師提督王擬定船式來台,於嘉慶十九年間興造,至二十一年完竣,交營守港。平底船十六隻,編為知字號。八槳快船十六隻,編為方字號。 |
49  | 以上三十二船,派歸台協中、左、右、淡水四營,每營分管知字號四隻、方字號四隻,統計台、浙、淡各營合共哨船一百零五只。 |
50  | 道光六年間,台灣道孔,以台地港門淤沒,知、方兩字號三十二船及前次裁剩之善字號九船,配用不甚得力,詳奉總督部堂孫,奏准裁汰,另議改造一二號白底艍船三十二隻,分撥台、鹿、淡三口,仍歸各營配用,抵補原額。現在估造船式工料價費銀兩,尚未定案興造。 |
51  | 現在存營實共戰船六十四隻:台協中營半字號船十一隻,台協左營定字號船六隻,台協右營澄字號船八隻,澎協左營綏字號船十七隻,澎協右營鞏字號船十六隻,淡水營波字號戰船六隻。 |
52  | |
53  | 薦闢 |
54  | 黃本淵。 |
55  | |
56  | 進士 |
57  | 道光三年癸未:鄭用錫。 |
58  | 六年丙戌:曾維楨。 |
59  | 九年己丑:黃驤云。 |
60  | |
61  | 舉人 |
62  | 乾隆三十年己酉:王振聲、楊道成。 |
63  | 三十三年戊子:張源俊、張植華。 |
64  | 三十五年庚寅恩科:張源義、周朝瀛。 |
65  | 三十六年辛卯:許拔萃、葉期頤。 |
66  | 三十九年甲午:陳作霖、郭廷機。 |
67  | 四十二年丁酉:劉應羆、陳橉。 |
68  | 四十四年己亥恩科:王泰、尤式鈺。 |
69  | 四十五年庚子:黃朝輔、曾大源。 |
70  | 四十八年癸卯:郭旁達、史錦華。 |
71  | 五十一年丙午:潘振甲、王搢生。 |
72  | 五十三年戊申恩科:郭一簪、童峻德。 |
73  | 五十四年己酉:石維梓、柯梅溪。 |
74  | 五十七年壬子:林毓奇、何肇成。 |
75  | 五十九年甲寅恩科:洪禧、蔡廷懋。 |
76  | 六十年乙卯:吳錫金、蔡廷炯。 |
77  | 嘉慶三年戊午:郭紹芳、蔡廷槐。 |
78  | 五年庚申恩科:蔡其英、周瓊漿。 |
79  | 六年辛酉:劉大業、許廷傑。 |
80  | 九年甲子:吳逢春、王三錫、林望恩。 |
81  | 十二年丁卯:陳王輝、林煥章、鄭捧田。 |
82  | 十三年戊辰恩科:黃石標、張士鳳、林希哲、劉鳴皋。 |
83  | 十五年庚午:許捷升、王圭璋、楊啟元。 |
84  | 十八年癸酉:林謙晉、王克成、李三山。 |
85  | 二十一年丙子:曾作霖、林廷璋、林世賢、辛齊光。 |
86  | 二十三年戊寅恩科:曾維楨、葉向榮、鄭用錫。 |
87  | 二十四年己卯:陳泰階、陳玉阿、郭成金、黃驤云。 |
88  | 道光元年辛已恩科:林大元、林長青、韓治、柯琮璜、林西園。 |
89  | 二年壬午:吳景中、林青蓮、洪天衢。 |
90  | 五年乙酉:鄭應元、陳維藻、王朝綱。 |
91  | 八年戊子:鄭朝蘭、王瓊佩、謝有祥、謝天申。 |
92  | |
93  | 副榜 |
94  | 鄭國梁、曾道周。 |
95  | |
96  | 拔貢 |
97  | 乾隆三十年乙酉:王捷、林聰、張寅賓。 |
98  | 四十二年丁酉:謝望梅、鄭天球、張明義。 |
99  | 五十四年己酉:呂日瀛、張青峰、吳春貴、許玉成。 |
100  | 嘉慶六年辛酉:李宗寅、林芳遠、黃汝濟、黃纘、陳懷玉、阮起。 |
101  | 十八年癸酉:利瓦伊揚、楊紹禮、林開烈、張克忠、蘇策勛、王云鼎。 |
102  | 道光五年乙酉:莊仰中、陳瓊芝、鄭用鑒、張克寬、黃尚清、曾紹沂、廖春波。 |
103  | 優貢 |
104  | 嘉慶十五年庚午:陳震曜。 |
105  | 十八年癸酉:黃本淵。 |
106  | 二十一年丙子:韓治。 |
107  | 道光二年壬午:楊邦策。 |
108  | |
109  | 恩貢 |
110  | 乾隆三十六年:薛登科、李希周、林奉璋、許騰龍、施國贊。 |
111  | 四十五年:吳必達、鄭克捷、劉元俊、陳萃、利瓦伊固。 |
112  | 五十年:王昆、張源勛、李鳳翥、賴應錦、張璞生。 |
113  | 五十五年:陳廷璧、黃流、李登元、薛非魁、林璽。 |
114  | 嘉慶元年:朱礦、林師聖、張啟東、陳廷贊、盧煥章。 |
115  | 五年:杜朝錦、楊肇基、林繼美、吳作霖、楊應選。 |
116  | 十四年:黃澄源、徐朝選、王花春、陳必恭、吳玉聲。 |
117  | 二十四年:鄭朝清、林超英、張振文、杜嵩、楊登岸、曾拔萃。 |
118  | 二十五年:林慎微、楊德宜、郭萃、林西泰、陳大音。 |
119  | 道光元年:王啟明、黃化治、黃天德、丁捷三、賴占梅。 |
120  | |
121  | 歲貢 |
122  | 乾隆二十八年:王德化、魏天章、餘國榆、林建章。 |
123  | 二十九年:吳峨。 |
124  | 三十年:吳維新、□□□、□□□、□□□、□□□。 |
125  | 三十一年:洪廷慶。 |
126  | 三十二年:□□□、楊章、□□□、馬琬。 |
127  | 三十三年:蔡珍。 |
128  | 三十四年:蔡翰章、黃璇璣、陳元榮、詹大成、陳炎。 |
129  | 三十五年:楊廷秀。 |
130  | 三十六年:吳鴻謨、董日勉、陳亨昌、陳璇璣。 |
131  | 三十七年:錢元揚。 |
132  | 三十八年:莊天鐱、林瑚、廖鳴鳳、楊宗璧、吳鳴謙。 |
133  | 三十九年:曾希登。 |
134  | 四十年:林九齡、徐克賢、鄭天雲、葉發祥。 |
135  | 四十一年:郭應麟。 |
136  | 四十二年:張文卿、郭登雲、王有為、陳廷圭。 |
137  | 四十三年:吳化。 |
138  | 四十四年:李如員、馬一鳴、蔡青峰、陳良佐。 |
139  | 四十五年:吳攀麟。 |
140  | 四十六年:郭學周、林啟泰、賴元湖、陳贊禹、陳天爵。 |
141  | 四十七年:吳世芳。 |
142  | 四十八年:林必敬、鄭士模、柯廷鍾、李輝。 |
143  | 四十九年:溫如璋。 |
144  | 五十年:伍朝榮、陳元輝、柯汝賢、黃大文、呂朝宗。 |
145  | 五十一年:黃鳴鶴。 |
146  | 五十二年:張有耀、魏一飛、洪達三、林廷孚。 |
147  | 五十三年:李廷芝。 |
148  | 五十四年:林朝英、韓高翔、蘇輝、莊則行、翁國政。 |
149  | 五十五年:楊光謨。 |
150  | 五十六年:李廷桂、王國華、郭青雲、林大經。 |
151  | 五十七年:黃毓周。 |
152  | 五十八年:蔡邦光、游化、陳如玉、林西濱、楊振聲。 |
153  | 五十九年:李英華。 |
154  | 六十年:黃雲衢、韓必昌、王振文、黃治、吳道東。 |
155  | 嘉慶元年:李石俊。 |
156  | 二年:林維增、楊鳴鶴、黃應科、林聲德、李士魁。 |
157  | 三年:黃毓輝。 |
158  | 四年:施嘉徽、章甫、許名揚、黃清平、施國敦。 |
159  | 五年:謝掌文。 |
160  | 六年:楊爔、辛齊光、餘志仁、李華、陳元謨。 |
161  | 七年:王振德。 |
162  | 八年:魏璜、高紹芳、張廷欽、徐夢桂、曾玉音。 |
163  | 九年:張維新。 |
164  | 十年:莊文治、莊蒞、許時澄、洪如璋、張植梅。 |
165  | 十一年:陳歡光。 |
166  | 十二年:林筠、甘作霖、王文瀾、黃文起、施嘉會。 |
167  | 十三年:黃贊贊。 |
168  | 十四年:蔡攀桂、李瑞雲、鄭城、張以仁、楊振熏。 |
169  | 十五年:蔡鳴正。 |
170  | 十六年:林紹祖、陳肇昌、吳清時、林維壘、鄭廷策。 |
171  | 十七年:黃瑞玉。 |
172  | 十八年:蔡遠揚、曾基猷、林輝璜、郭拔英、洪大觀。 |
173  | 十九年:曾基業。 |
174  | 二十年:洪克修、陳夢蓮、楊登科、洪世鳳、楊汝佐。 |
175  | 二十一年:林鍾元。 |
176  | 二十二年:紀夢熊、林棲鳳、劉基昌、黃廷輝、張熏。 |
177  | 二十三年:陳清輝。 |
178  | 二十四年:林振、吳春芳、張維翰、黃金鎔、陳英世。 |
179  | 二十五年:黃時成、陳嘉謨。 |
180  | 道光元年:施廷選、蔡有汜、柯應三、陳丹心、陳醇。 |
181  | 二年:陳植青。 |
182  | 三年:陳連魁、張源翰、林瑀、王以理、吳道行。 |
183  | 四年:黃鑒川。 |
184  | 五年:羅在田、王起材、林春輝、郭書紳、郭開榮。 |
185  | 六年:黃凌雲。 |
186  | 七年:李重曜、郭維洪、邱大機、張廷耀、呂盛音。 |
187  | 八年:黃觀光。 |
188  | 九年:洪坤、曾敦仁、張斌、何國材、杜開元。 |
189  | 十年:林瓊。 |
190  | |
191  | 欽賜副榜 |
192  | 乾隆十八年:陳思敬。 |
193  | 乾隆三十五年:鄭國梁。 |
194  | 嘉慶九年:簡福、顏協恭。 |
195  | 十二年:林汝弼、黃中的。 |
196  | 十三年:翁敬勝。 |
197  | 十八年:黃大年。 |
198  | 二十一年:李煥章、梁遇文。 |
199  | 二十三年:蔡振清、賴繼輝。 |
200  | 道光七年:劉獻廷、劉伊仲。 |
201  | 八年:曾道周。 |
202  | |
203  | 例貢 |
204  | 章振香、陳鳴佩、吳世同、楊有儀、郭邦獻、韓高瑞、林瀛、陳觀國、蘇德純、蘇鳳翔、陳文仰、黃峻、陳奎光、陳啟聲、蘇以玉、蘇策名。曾紹基、程志登、謝晉初、黃本輝、楊文顯、韓高發。林文猷、林捷元、林毓元。陳奇烈、陳兆升、陳清江、林廷珍、程德莊、洪文德、韓高選、楊有龍、黃占梅、林炳、蘇策林、許容光、游大模、陳朝選、張廷彬、張學謨、許大時、蘇建中、陳文倬、趙大成、蘇文瑞、張必中、翁品山、郭廷材、王朝清、簡志仁、王朝宗、黃作雨、黃昌選。王克褒、陳國瑤、翁維藩、張錦美、吳浚之、游伯龍、翁錫福、李俊臣、方德良、楊志中、劉國倫、林宗憲、蔡國定、鄭其嘏、韓長文、韓日文、韓熙文、蕭繼起、黃圭璋、張文輝、韓高澤、韓高揚、吳志拔、沈清澤、林開飛、陳恆德、鍾顯榮、吳廷俊、林長春、廖錦龍、方克忠、蔡國香、陳以寬、蔡顯名、張國柱、鄭克賢、潘志涵、陳廷士、陳科升、陳新發、陳科連、郭拔華、杜天奎、林望高、藍文藻、謝廷芳、王奕隆、黃昌盛、葉必成、劉天錫、陳寅昌、李廷耀、鄭光基、蘇文試、鄭國泰、吳志澤、張克達、黃啟南、陳步屏、陳仁輔、陳克勸、張德倫。 |
205  | |
206  | 武進士 |
207  | 道光六年:許捷標。 |
208  | |
209  | 武舉 |
210  | 乾隆三十年:章英傑、洪清驥、許拔英、張從龍、張方武。 |
211  | 三十五年恩科:陳邦傑、陳宗器、吳天河、林蘊玉張簡魁、許國梁。 |
212  | 三十六年:吳履鳳、高升、曾國材。 |
213  | 三十九年:邱宗榮、賴廷云。 |
214  | 四十二年:陳賡功、許士魁、黃奠邦、張士敏。 |
215  | 四十四年恩科:葉顯名、黃毓金、陳飄芳。 |
216  | 四十五年:林朝聘、林廷玉、葉如圭。 |
217  | 五十一年:鄭應選、黃清華。 |
218  | 五十三年恩科:沈啟成、張起鳳。 |
219  | 五十四年:張元魁、曾國乘。 |
220  | 五十七年:蔡耀仁、劉國梁。 |
221  | 五十九年恩科:楊捷三、何雲衢。 |
222  | 六十年:莊式玉、吳朝宗、杜光玉、吳安邦。 |
223  | 嘉慶三年:張文雅、張元英、郭一登。 |
224  | 五年恩科:戴時中、楊棟。 |
225  | 六年:張中玉、洪安邦、蘇有功。 |
226  | 九年:詹根拔、高騰飛、陳占梅。 |
227  | 十二年:莊學山、陳朝拔、黃啟東。 |
228  | 十三年恩科:黃清雅、陳克修。 |
229  | 十五年:林成章、黃聖淮、蕭建邦。 |
230  | 十八年:郭逢年、顏鵬飛。 |
231  | 二十一年:許邦升、劉瑞麟、王得寬。 |
232  | 二十三年恩科:陳清華、麥朝清、曾廷輝。 |
233  | 二十四年:溫斌元、趙鳴岐、周榮東、黃朝鳳、張安邦。 |
234  | 道光元年恩科:林廷鳳、李建邦、吳興邦。 |
235  | 二年:林得時、鍾仕高、張簡騰、蘇天翰。 |
236  | 五年:蔡際會、劉捷高、張建邦、許捷標、王朝祥。 |
237  | 九年:黃安邦、何安邦、□□□、張連捷。 |
2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