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橫渠易說

《橫渠易說》[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獠恢樸菀裕萆霞鋼渭嘎遙牘櫓聳寫�(運)[數}},有小(運),故孟子曰:「天之生(民)久矣,一治一亂。」
2 系之為言,或說易書,或說天,或說人,卒歸一道,蓋不異術,故其參錯而理則同也。「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則於是分出人之道。不可混天,「鼓萬物而與聖人同憂」,此言天德之至也。與天同憂樂,垂法於後世,雖是聖人之事,亦猶聖人之末流爾。
3 神則不屈,無複回易,「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者),此直謂天也。天則無心,神(故)可以不詘,聖人則豈忘思慮憂患?雖聖亦人耳,焉得遂欲如天之神,庸不害於其事?聖人苟不用思慮憂患以經世,則何用聖人?天治自足矣。
4 聖人所以有憂者,聖人之仁也;不可以憂言者,天也。蓋聖人成能,所以異於天地。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5 富有,廣大不御之盛與!日新,悠久無疆之道與!富有者,大無外也;日新者,久無窮也。
6 顯其聚也,隱其散也,顯且隱,幽明所以存乎象;聚且散,推蕩所以妙乎神。「日新之謂盛德」,過而不有,(不)凝滯於心,知之細也,非盛德日新。惟日新,是謂盛德。義理一貫,然後日新。生生之謂易。
7 生生,猶言進進也。極數知來之謂占,「極數(之)來」;前知也。前知其變,有道術以通之,君子所以措於民者遠矣。通變之謂事。
8 能通其變而措於民,聖人之事業也。易簡之善配至德。
9 循天下之理之謂道,得天下之理之謂德,故曰「易簡之善配至德」。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10 「知崇禮卑」,叩其兩端而竭也,崇既效天,卑必法地。
11 非知,德不崇;非禮,業不廣。
12 崇,天也,形而上也。通畫夜之道而知,其知崇矣。知及之而不以禮性之,非己有也,故知禮成性而道出,如天地位而易行。
13 天地位定而易行其中,知禮成而道義出。夫易,聖人所以崇德廣業,以知為德,以禮為業也,(蓋)知崇則德崇矣。此論易書之道,而聖人亦以教人。「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比下文「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而言也。天地設位,故易行乎其中,知禮成性,則道義自此(而)出也,道義之門(者)由仁義行也。
14 聖人亦必知禮成性,然後道義從此出,譬之天地設位則造化行(於)其中。知則務崇,禮則惟欲乎卑,成性須是知禮,存存則是長存。知禮亦如天地設位。
15 何以致不息?成性則不息。誠,成也,誠為能成性也,仁人孝子所以成身。柳下惠,不息其和也;伯夷,不息其清也;於清和以成其性,故亦得為聖人也。然清和猶是性之一端,不得(完)正,不若知禮以成性,成性即道義從此出。
16 知極其高,故效天;禮著實處,故法地。人必禮以立,失禮則孰為道?「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得)知禮以成性,性乃存,然後道義從此出。
17 學不能自信而明者,患在不勉爾。當守道不回,如川之流,源泉混混,不舍畫夜,無複回卻,則自信自明,自得之也。易曰「繼之者善也」,惟能相繼而不已者,道之善也;至於成性,則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矣,(易)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18 時措之宜便是禮,禮即時措時中見之事業者。非禮之禮,非義之義,但非時中皆是也。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又不可以一概言,如孔子喪出母,子思(守禮)[不喪出母,又不可子思守禮為非也。又如制禮(以)小功不稅,他外反。日月已過乃聞而服曰稅。使曾子制禮,又不知如何。以此不可易言。時中之義甚大,須是精義入神以致用,始得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此(則)方是真義理也。行其典禮而不達會通,則有非時中者(也)今學者則須是執禮,蓋禮亦是自會通制之者。然言不足以盡天下之事,守禮亦未為失,但大人見之,則為非禮非義,不時中也。君子要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以其看前言往行熟,則自能比物醜類,亦能見得時中。禮亦有不須變者,如天敘天秩之類,如何可變!時中者不謂此。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易語天地陰陽,情偽至隱賾而不可惡也,諸子馳騁說辭,窮高極幽,而知德者厭其言。故言為非艱,使君子樂取之為貴。
19 易之為書,有君子小人之雜,道有陰陽,爻有吉凶之戒,使人先事決疑,避凶就吉。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20 凡一言動,是非可(不可)隨之而生,所以要慎言動。「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不越求是而已。(自)此(以下)皆著爻象之辭所以成變化之道,擬議以教(人)也。凡有一跡出,(則)便有無限人議論處。至如天之生物亦甚有不齊處,然天則無心不恤,此所以要慎言動。易曰:「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只是要求是也。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21 君子自知自信,了然不惑。又於出處語默之際護與人同,則其志決然,利可斷金。
22 惟仁者能聽盡言,己不欲為善則已,苟欲為善,惟恐人之不言。「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夫一人固自明矣,又有一人言而同心,其為利也(知)金鐵之可斷。
23 義理必至於出處語默之不可易,如此其同也,己固自信,又得一人與之同,故利可斷金。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天地之數也,一固不為用。「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夫)混然一物,無有終始首尾,其中何數之有?然言(者)特示有漸爾,理須先數天,又須先言一,次乃至於十也。且天下之數止於十,窮則自十而反一。又數當止於九,其言十者,九之耦也。揚雄亦曰「五(複於五行)與五相守」者,蓋地數無過天數之理,孰有地大於天乎?故知數止於九,九是陽極也,十也者姑為五之耦焉爾。分而為二以象兩,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挂。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24 極兩兩,是為天三。數雖三,其實一也,象成而未形也。兩兩,(地亦效也,柔亦效也。七離九。六坎八。
25 參天兩地,此但天地之質也,通其數為五。乾坤(止)合為坎離,坎離之數當六七,精為日月,粗為水火,坎離合而後萬物生。得天地最靈為人,故人亦參為性,兩為體,推其次序,數當八九。八九而下,土其終也,故土之為數終於地十。過此以往,萬億無窮,不越十終反一而已。陽極於九,陰終於十,數乃成,五行奇耦乃備。過此周而(反)始,滋至無算,不越於是。陽用其極,陰不用極而用六者,十者,數之終,九之配也。地無逾天之理,終於其終而已焉。
26 參天兩地,五也。一地兩,二也。三地兩,六也,坤用。五地兩,十也。一天三,三也。三天三,九也,乾用。五天三,十
27 五也。凡三五乘天地之數,總四十有五,並參天兩地(者)自然之數(之)五,共五十。虛太極之一,故為四十有九。「挂一象三」,象天地之三也。揲,象四時也。揲象四時,(揲之)數不過十,十時乃(三)歲半,舉三揲(多)之餘也。直云「五歲再閏」者,盡(餘)多之(極)也。揲餘九,則揲者四十而已,四十乃十四時之數也。
28 此相間循環之數也。「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一二相間,是相得也;各有合,以對相合也,如一、六,二、七,三、八,四、九。各有合,神也;位相得,化也。
29 奇,所挂之一也;扐,左右手四揲之餘也。再扐後挂者,每成一爻而後挂也,謂第二第三揲不挂也。閏常不及(三歲)五年而再至,故曰「五歲再閏」。此歸奇必俟於再扐者,象閏之中間再歲也。「成變化行鬼神」,成行陰陽之氣而已矣。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30 示人吉凶,其道顯;陰陽不測,其德神。顯故可與酬酢,神故可與佑神;受命如響故可與酬酢,知來藏往故可與佑神。示人吉凶,其道顯矣;知來藏往,其德行神矣。語蓍龜之用也。
31 顯道者,危使平,易使傾,懼以終始,其要無咎之道也。神德行者,寂然不動,冥會於萬化之感而莫知為之者也。受命如響,故可與酬酢,曲盡鬼謀,故可與佑神。顯道神德行,此言蓍龜之行也。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32 化之於己,須臾之化則知須臾之頃必顯,一日之化則知一日之(化)有殊。易知變化之道則知神之所為,又曰:「知幾其神乎!」
33 惟神為能變化,以其一天下之動也;人能知變化之道,其必知神之為也。
34 聖人之進,豈不自見!今在學者區別是非,有化於(神)者,猶能知之,況聖人乎!易言「窮神知化」,又言「知變化之道」,知變,化安得不知!
35 變言其著,化言其漸。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36 辭、變、象、占,皆聖人之所務也,易道具焉。一本無易道具焉四字,有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十字。
37 尚辭則言無所苟,尚變則動必精義,尚象則法必致用,尚占則謀必知來,四者非知神之所為,孰能與於此!
38 知德之難言,知之至也。孟子謂「我於辭命則不能」,又謂「浩然之氣難言」,易謂「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又以尚辭為聖人之道,非知德,達乎是哉?
39 學未至(於)知德,語皆有病。形而上者,得辭斯得象矣,故變化之理須存乎辭。言,所以顯變化也。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而曰「以言者尚其辭」,辭者,聖人之所(以聖)
40 人言命字極難,辭之盡理而無害者,須出於精義。易有聖人之道四,曰以言者尚其辭,必至於聖人,然後其言乃能無(敝),蓋由精義所自出也,故辭不可以不修。
41 人於龜策無情之物,不知其將如何,惟是自然莫或使之然者,陰陽不測之類也。己方虛心以鄉
42 之,卦成於爻以占之,其辭如何,取以為占。聖人則又於陰陽不測處以為占,或於夢寐,或於人事卜之。然聖人於卜筮亦鮮,蓋其為疑少故也。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43 有不知則有知,無不知則無知,是以鄙夫有問,仲尼竭兩端而空,易無思無為,受命乃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孰能與於此」,言易之為書也。至精者,謂聖人窮理極盡精微處,中庸所謂至矣。(天下之理斯盡因易之三百八十四爻變動以寓之人事告人以當如何時如何事如何則吉如何則凶宜動宜靜丁寧以為告戒所以因貳以濟民行也)
44 既言參伍矣,參伍而上複如何分別?
45 氣之聚散於太虛,猶冰凝釋於水,知太虛即氣則無有有無。故聖人語性與天道之極,盡於參伍之神變易而已。諸子淺妄,有有無之分,非窮理之學也。易非天下之至精,則辭不足待天下之問;非深,不足通天下之志;非通變極數,則文不足以成物。象不足以制器,幾不足以成務;非周知兼體,則其神不能通天下之故,(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
46 非至精、至變、至神不能與,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無知者,以其無不知也;若言有知,則有所不知也。惟其無知,故能竭兩端,易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無知則神矣,苟能知此,則於神為近。無知者,亦以其術素備也,道前定則不窮。
47 一故神,譬之人身,四體皆一物,故觸之而無不覺,不待心使至此而後覺也,此所謂「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物形乃有小大精粗,神則無精粗,神即神而已,不必言作用。譬之三十輻共一轂則為車,若無(轂)與(輻亦)轂,則何以見車之用!感皆出於性,性之流也,惟是君子上
48 達、小人下達之為別。
49 易言「感而遂通」者,蓋語神也。雖指暴者謂之神。然暴亦固有漸,是亦化也。
50 聖人通天下之志,雖愚人與禽獸猶能識其意。
51 有所感則化。感亦有不速,難專以化言,感而遂通者神,又難專謂之化也。
52 聖人感天下之志,雖愚人猶能識其意。
53 凡氣,清則通,昏則壅,清極則神。故聚而有間則風行,風行則聲聞臭達,清之驗與!不行而至,通之極與!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54 此語恐在「天數五、地數五」處。然聖人之於書,亦有不欲並一說盡,慮易知後則不複研究,故有易有難,或在此說,或在彼說,然要終必見,但俾學者潛心。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開物成務」,物,凡物也;務,事也;開,明之也;成,處之也。事無大小,不能明何由能處!
55 雖至粗至小之事,亦莫非開物成務。譬如不深耕易耨,則稼穡烏得而(立)!「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是則開物成務者,必也有濟(時)之才。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
56 圓神故能通天下之志,方知故能定天下之業,爻貢(所以)故能斷天下之疑。易書成,三者備,民患明,聖人得以洗濯其心而退藏於密矣。
57 能通天下之志者為能感人心。吉凶與民同患。
58 吉凶可以正勝,非聖人之患也。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59 (非神不能顯諸仁非知不知藏諸用)
60 開物於幾先,故曰「知來」明憂患而弭其故,故曰「藏往」。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神武不殺」,神(知)之大者,使知懼而不犯,神武者也。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61 言天之變遷禍福之道,由民之逆順取舍之故,故作易以先之。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
62 民患除,憂疑亡,用利身安,故可退藏於密,窮神知化以崇高其德也。自此而下,又歷言其德之出而異名也。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
63 闔戶,靜密也,闢戶,動達也,形開而目睹耳聞,受於陽也。一動一靜,是(道)之常,專於動靜則偏也。「一闔一闢謂之變」,人之有息,蓋剛柔相摩、乾坤闔闢之象也。制而用之謂之法,
64 因其變而裁制之以教天下,聖人之法也。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65 用之不窮,莫知其鄉,故名之曰神。
66 虛靜(昭)[照鑒,神之明也。無遠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而無間也。]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67 四象即乾之四德,四時之象,故下文云「變通莫大乎四時」。盡吉凶之理,則能盡天人之助而成位乎其中(矣),故下云「崇高莫大乎富貴」。
68 有吉凶利害,然後人謀作,大業生;若無施不宜,則何業之有!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69 天生蓍龜,聖人則之以占兆。一云「占之以兆」。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70 天地變化,聖人作易以(著)蓍龜效之,故曰「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71 作易以示人,猶天垂象見吉凶;作書契效法,猶地出圖書。一雲猶河洛。系辭焉,所以告也。
72 易象系之以辭者,於卦既已具其意象矣,又切於人事言之,以示勸戒。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
73 (自)易曰自天佑之」,此(篇)宜在「立心勿恆凶」下,蓋上言「莫益之」,故此言多助也。變而通之以盡利,
74 理勢既變,不能與時順通,非盡利之道。鼓之舞之以盡神。
75 鼓天下之動者存乎神。神一作辭。
76 天下之動,神鼓之也,神則主(於)動,故天下之動,皆神為(之)也。辭不鼓舞則不足以盡神,辭謂易之辭也。於象固有此意矣,又系之以辭,因而駕說,使人向之,極盡動之義也。歌舞為巫風,言鼓舞之盡神者,與巫之為人無心若風狂然,主於動而已。故以好歌舞為巫風,猶(之)如巫也。巫主於動,以至於鼓舞之極也,故曰盡神。因說鼓舞之義,故取巫(以)為言。語其動而已。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77 陰陽、剛柔、仁義之本立,而後知趨時應變,故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78 感而後有通,不有兩則無一,故聖人以剛柔立本,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79 乾坤既列,則其間六十四卦爻位錯綜以為變易。苟乾坤不列,則何以見易?易不見,則是無乾坤。乾坤,天地也;易,造化也。聖人之意莫先乎要識造化,既識造化,然後(有)理可窮。彼惟不識造化,以為幻妄也。不見易則何以知天道?不知道則何以語性?
80 不見易則不識造化,不識造化則不知性命,既不識造化,則將何謂之性命也?有謂心即是易,造化也,心又焉能盡易之道!
81 易乃是性與天道,其字日月為易,易之義包天道變化。
82 釋氏之言性不識易,識易然後盡性,蓋易則有無動靜可以兼而不偏舉也。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83 一陰一陽不可以形器拘,故謂之道。乾坤成列而下,皆易之器。乾坤交(變),因約裁其(變)別之,則名體各殊,故謂之變。推(而)行其變,盡利而不遺,可謂通矣;
84 舉盡利之道而錯諸天下之民以行其典禮,易之事業也。遺一作匱。
85 (約裁其化而指別之則名體各殊故謂之變)
86 運於無形之謂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天道也聖不可知也無心之妙非有心所及也)「形而上」是無形體者(也),故形(以)上者謂之道也;「形而下」是有形體者,故形(以)下者謂之器。無形跡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是也;有形跡者即器也,見於事實(如)禮義是也。
87 (聖人因天地之化裁節而立法使民知寒暑之變故謂之春夏秋冬亦化而裁之一端耳)
88 凡不形以上者,皆謂之道,惟是有無相接與形不形處知之為難。須知氣從此首,蓋為氣能一有無,無則氣自然生,氣之生即是道(也)是易(也)。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
89 常人之學,日益而(莫)[不自知也。仲尼行(者)習察,異於他人,故自十五至七十,化而裁之,其進德之盛者歟!]
90 聖人因天地之化裁節而立法,使民知寒暑之變,故為之春夏秋冬,亦化而裁之之一端耳。「變則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謂之變」,以著顯微也。「化而裁之存乎變」,存四時之變,則周歲之化可裁;存畫夜之變,則百刻之化可裁。「推而行之存乎通」,推四時而行,則能存周歲之通,推畫夜而行,則能存百刻之通。
91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92 上天之載,無聲臭可象,惟儀刑文王,當冥契天德而萬邦信說,故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93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知上天之載,當存文王。「默之,存乎德行」,學者常存德性,則自然默成而信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道至有難明處而能明之,此則在人也。凡言神,亦必待形然後著,不得形,神何以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然則亦須待人而後能明乎神。
94 [存文王則知天載之神,存眾人則知物性之邪。                            系辭下
95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趨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見乎變,隨爻象之變以通其利,故功業見也。
96 聖人之情見乎辭。
97 聖人之情,存乎教人而已。
98 天地之大德曰生,
99 將陳理財養物於下,故先敘天地生物。
100 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101 失位則無以參天地而措諸民也。
102 (昔)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103 此皆是聖人取之於糟粕也。「地之宜」,如為黑,為剛鹵,為大塗。
104 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105 神明之德,通於萬殊;萬物之情,類於形器。
106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107 柔附於物,飲血茹毛之教,古所先有。一作無有。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108 天施地生損上益下,播種次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109 聚而通、交相有無次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110 鴻荒之世,食足而用未備,堯舜而下,通其變而教之也。神而化之,使不知所以然,運之無形以通其變,不(類)革之,(使)民宜之也。大抵立法須是過人者乃能之,若常人安能立法!凡變法須是通,
111 變其勢也,動其情也,情有邪正故吉凶生。變能通之則盡利,能貞夫一,則吉凶可勝,而天地不能藏其跡,日月不能眩其明。辭各指其所之,聖人之情也;指之使趨時盡利,順性命之理,臻三極之道也。能從之,則不陷於凶悔矣,所謂「變動以利言」者也。然爻有攻取愛惡,本情素動,因生吉凶悔吝而不可變者,乃所謂「吉凶以情遷」者也。能深存系辭所命,則二者之動見矣。又有義命當吉當凶、當(否)當(亨)者,聖人不使避凶趨吉,一以貞勝而不顧,如「大人否亨」、「有隕自天」、「過涉滅頂凶無咎」、損益「龜不克違」及「其命亂也」之類,三者異,(情)不可不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112 著天地日月,以剛柔立其本也,其變雖大,蓋不能遷夫正者也。一本下有「剛柔立本,故又著見之」。貞明不為日月所眩,貞觀不為天地所遷。貞,正也,本也,不眩、不惑、不倚之謂也。天地之道至(廣)至(大),貞乃能觀也;日月之明,貞乃能明也;天下之動,貞乃能一也。蓋言天地之道,不眩惑者始能觀之;日月之明,不眩惑者始能明之;天下之動,不眩惑者始能見夫一(者)也。所以不眩惑者何?正以是本也。本立則不為聞見所轉,其(見)其(聞),須透徹所從來,乃不眩惑。此蓋謂人以貞而觀天地,明日月,一天下之動也。
113 貞明不為日月之所眩,貞觀不為天地之所遷,貞觀貞明,是己以正而明日月、觀天地也。為日月之明與天地變化所眩惑,故必己以正道觀之。能如是,不越乎窮理。豈惟耳目所聞見,必從一德見其大源,至於盡處,則可以不惑也。存默識,實(有)信有此,苟不自信,則終為物役。事千變萬化,其究如此而已,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
114 因爻象之既動,明吉凶於未形,故曰「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通其變使民不倦」,豈有聖人變法而不通也?
115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116 君逸臣勞。上古無君臣尊卑勞逸之別,故制以禮,垂衣裳而天下治,必是前世未得如此,其文章禮樂簡易樸略,至堯則煥乎其有文章。然傳上世者,止是伏犧神農。此仲尼道古也,猶據聞見而言,以上則不可得而知。所傳上世者未必有自,從來如此而已。安知其間(固)嘗有禮文,一時磨滅爾,又安知上世無不如三代之文章者乎!然而如周禮則不過矣,可謂周盡。今言治世,且指堯舜而言,可得傳者也。歷代文章,自夫子而損益之,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
117 而知其德,不可加損矣。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118 舟車之作,舟易車難,故舟先於車。
119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120 不勞而得其欲,故動而悅。取諸隨
121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122 有備則無患,故豫。
123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124 備物致用,過以養物。小過
125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126 養道雖至,禁綱尚疏,但懲其乖亂而已。
127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128 剛以承上,柔以覆下,上其棟下其宇之象。棟,屋脊檁也;宇,椽也。若指第二檁為棟,則其
129 間已有宇,不得上棟也。若指栿為棟,又益遠矣。宇垂而下,故言「下宇」。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130 禮(成)教備,養道足,而後刑可行,政可明,明而不疑。備一作修。
131 易說制作之意蓋取諸某卦,止是取義與象契,非必見卦而後始有為也,然則是言夫子之言爾。
132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133 陽卦多陰,則陽為之主;陰卦多陽,則陰為之主;雖小大不齊,而剛柔得位,為一卦之主則均矣。
134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135 一其歸者,君子之道;多以御者,小人之理。御一作御。陽遍體眾陰,眾陰共事一陽,理也。是故二君共一民,一民事二君,上與下皆小人之道也;一君而體二民,二民而宗一君,上與下皆君子之道也。
136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137 正惟存神爾。不能利用,(使)便不思不勉,執多以御,故憧憧(之)心勞而德喪矣。將陳恬知交養,故序日月寒暑屈信相感之義(也)。
138 君子行義以達其道,精一於義,使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如介於石,故能見幾而作。
139 天下何思何慮,明屈信之變,斯盡之矣。
140 天下何思何慮,行其所無事,斯可矣。「何思何慮」,行其所無事而已。下文皆是一意。行其所無事,惟務崇德,但妄意有意即非行其所無事;行其所無事,則是意、必、固、我已絕。今天下無窮動靜情偽,止一屈信而已,在我先行其所無事,則複何事之有!日月寒暑之往來,尺蠖之屈,龍蛇之蟄,莫非行其所無事,是以惡其鑿也。百慮而一致,先得此一致之理,則何用百慮!慮雖百,卒歸乎理而已。此章「憧憧往來」,要其有心,至於「德之盛也」,率本此意。咸之九四,有應在初,思其朋,是(咸)其心也。不言心而言心之事,不能虛以受人,乃憧憧而致其思,咸道失矣。憧憧往來,心之往來也;不能虛以接物而有所系著,非行其所無事也。精義入神,豫而已。學者求聖人之學以備所行之事,今日先撰次來日所行必要作事。如此,若事在一月前,則自一月前栽培(挨)排,則至是時有備。言前定,道前定,事前定,皆在於此積累,乃能有功。天下九經,自是行之者也,惟豫而已。撰次豫備乃擇義之精,若是則何患乎物至事來!精義入神須從此去,豫則事無備,備則用利,用利則身安。凡人應物無節,則往往自失,故要在利用安身,(益)以養德也。若夫窮神知化則是德之盛,故云「未之或知」。蓋大則猶可勉而至,大而化則必熟,化即達也。「精義入神以致用」謂貫穿天下義理,有以待之,故可(推)用。窮神是窮盡其神也,入神是僅能入於神也,言入如自外而入,義固有淺深。「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歲成焉」,神易無方體,一陰一陽不測,皆所謂「通乎畫夜之道」也。
141 (屈信相感而利生,感以誠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雜之偽也。)「精義入神」,事豫吾內,求利吾外也;求一作素。「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養吾內也。窮神知化乃養成自然,非思勉之能強,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精義入神」,(養)之至也。
142 義以反經為本,經正則精;仁以敦化為深,化行則顯。義入神,動一靜也;仁敦化,靜一動也。仁敦化則無體,義入神則無方。「精義入神」,要得盡思慮,臨事無疑。「精義入神」,固不待接物。然君子何嘗不接物,人則見君子閒坐獨處,不知君子接物在其中。睡雖不與物接,然睡猶是成熟者。
143 知幾其神,精義入神,皆豫之至也。豫者見事於未萌,豫即神也。
144 精義入神,利用安身,此大人之事。大人之事則在思勉力行,可以(擴)而至之;未之或知以上事,是聖人(德)盛自致,非思勉可得。猶大而化之,大則人為可勉也,化則待利用安身以崇德,然後德盛仁熟,自然而致也,故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一。自是別隔為一節。
145 義有精粗,窮理則至於精義,若(精義)盡性則是入神,蓋(為)一故神。
146 通天下為一物(在己)而已,惟是要精義入神。
147 所存能靜而不能動者,此則存;博學則利用,用利則身安,身安所以崇其德也。所應皆善,應過則所存者複神。
148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149 德盛者,神化可以窮盡,故君子崇之。一作窮理盡性。
150 化,事之變也。
151 大可為也,大而化不可為也,在熟而已。易謂「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強也。
152 形而上者,得辭幾得象矣。神為不測,故緩辭不足以盡神,緩則化矣;化為難知,故急辭不足以體化,急則反神。
153 易所以明道,窮神則無易矣。
154 見幾則義明,動而不括則用利,屈信順理則身安而德滋。窮神知化,與天為一,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自致爾。大抵思慮靜乃能昭物,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廣大,易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豈淺心可得!
155 化不可言難知,可以言難見,如日景之行則可知之,其所以行則難見也。
156 雷霆感動雖速,然其所由來亦漸爾。能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歟!
157 神化者,天之良能,非人能。故大而位天德,則窮神知化。
158 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其在人也,智義利用,則神化之事備矣。德盛者,窮神則智不足道,知化則義不足云。天之化也運諸氣,人之化也順夫時;非化非時,則化之名何有?化之實何施?中庸曰「至誠為能化」,孟子曰「大而化之」,皆以其德合陰陽,與天地同流而無不通也。所謂氣也者,非待其鬱蒸凝聚,接於目而後知之;苟健順、動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爾。然則象若非氣,指何為象?時若非象,指何為時?世人取釋氏銷(凝)[礙入空,學者舍惡趨善以為化,直可為始學(遺)累者薄乎云爾,豈天道神化所同語也哉!]
159 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信、終始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異、有無相感則不見其成,不見其成,則雖物非物。故一屈一信相感而利生焉。
160 知幾者為能以屈為信。君子無所爭,彼信則我屈,知也。彼屈則吾不信而信矣,又何爭!
161 無不容,然後能盡屈信之道,至虛則無不信矣。
162 君子無所爭,知幾於屈信之感而已。精義入神,交信於不爭之地,順莫甚焉,利莫大焉。
163 將致用者,幾不可緩;將進德者,徙義必精。此君子所以立多凶多懼之地,乾乾進德,不少懈於趨時也。
164 明庶物,察人倫,然後能精義入神,因性其仁而行。
165 不知來物,未足以利用。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166 此明不能利其用者,寡助之至,親戚畔之。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167 此明能精義以致用者。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
168 暗於事變者。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169 明君子之見幾。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170 不知利用以安身者。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
171 「上交不諂,下交不瀆」,人事不過於上下之交,此可盡人道也。
172 人道之用,盡於接人而已,諂瀆召禍,理勢必然,故君子俯仰之際,直而好義,知幾莫大焉。
173 (知幾者為能以屈為信)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174 幾(知)象見而未形也,形則涉乎明,不待神而後知也。「吉之先見」云者,順性命則所(先)
175 皆吉也。
176 觀其幾者,善之幾也,惡不可謂之幾。如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亦止言吉爾。且如孝弟仁之本亦可以言幾,造端乎夫婦亦可以言幾,親親而尊賢亦可以為幾,就親親尊賢而求之又有幾焉。又如言不誠其身,不悅於親,亦是幾處。苟要入德,必始於知幾。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177 知幾其神,由經正以貫之,則寧用終日,(而)斷可識矣。君子(見)既知其幾,則隨有所處,不可過也,豈俟終日?「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夫幾則吉凶皆見,(時)言吉者,不作則已,作則所求(乎)向吉。
178 (不終日貞吉言速正則吉也六二以陰居陰獨無累於四故其介如石雖體柔順以其在中而靜何俟終日必知幾而正矣)
179 常易故知險,常簡故知阻,(君子見)豫之六二常不動,故能得動之微。
180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苟見其幾則時處置不欲過何俟終日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特言吉者事則直須求向吉也)
181 (豫之六二常不動故能得動之微)
182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183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未嘗不得其中,故動止為眾人之表。一無止字。
184 (知崇禮卑叩其兩端而竭也崇既效天卑必法地)
185 (易曰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死生止是人之終始也)
186 學必知幾造微。「知微之顯,知風之自,知遠之近,可以入德。」由微則遂能知其顯,由末即至於本,皆知微知彰知柔知剛之道也。
187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
188 知不善未嘗複行,不貳過也。
189 盛德之士,然後知化,如顏子庶乎知化也。有不善未嘗不知,已得善者,辨善與不善也。易「有不善未嘗不知」,顏子所謂有不善者,必只是以常意有跡處便為不善而知之,此知幾也,於聖人則無之矣。
190 知德為至當而不忘至之,可見(吉)於微也。蓋欲善不舍,則善雖微必知之。不誠於善者,惡能為有為無,雖終身由之不知其道,烏足與幾乎!顏子心不違仁,故不善未嘗不知,其致一也。
191 孔子稱顏子「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其知不善,非獨知己,凡天下不善皆知之,不善則固未嘗複行也。又曰「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亦是非獨自見其過,乃見人之過而自訟。「其殆庶幾」,言庶幾於知幾。
192 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193 始陳上下交以盡接人之道,卒具男女致一之戒而人道畢矣。
194 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易所謂「絪縕」,莊生所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馬一者歟!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遇)聚結,為風雨,為霜雪,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爐,無非教也。
195 心所以萬殊者,感外物而不一也。天大無外,其為感者絪縕(二端)而已。(萬)物(之)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鄉,一萬物之妙者歟!
196 虛則受,盈則虧,陰陽之義也。故陰得陽則為益,以其虛也;陽得陰則為損,以其盈也。艮三索而得男,乾道之所以成也;兌三索而得女,坤道之所以成也。故三之與上,有天地絪縕、男女構精之義者此也。
197 陰虛而陽實,故陽施而陰受;受則益,施則損,蓋天地之義也。艮三索而得男,兌三索而得女,乾坤交索而男女成焉,故三之與上,所以有絪縕構精之義。夫天地之絪縕,男女之構精,其致一至矣。是理也,可以意考,而言之所不能喻也。以乾之三而索於坤,則是三人行而損一人也;索之而男女成焉,是得其友也。乾坤合而損益之義著,非致一其孰能與於此!
198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199 此又終以昧於致用之戒。
200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201 推而行之存乎通,所謂合德;(隤)然(確)然,所謂有體。乾於天為陽,於地為剛,於人為仁;坤於天則陰,於地則柔,於人則義。先立乾坤以為易之門戶,既定剛柔之體,極其變動以盡其時,至於六十四,此易之所以教人也。
202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203 其文辭錯綜而條理不雜,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204 世衰則天人交勝,其道不一,易之情也。人一作理。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205 如坤初六驗履霜於已然、察堅冰於將至之類。一云:「數往知來」,其義一也。
206 其事肆而隱,顯者則微之使求其原,幽者則闡之使見其用;故曰「其事肆而隱」。
207 卦有稱名至小而與諸卦均齊者,各著其義也,蓋稱名小而取義大也。因貳以濟民行。
208 (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孰能與於此此言易之為書也至精者謂聖人窮理以至於極盡精微處也)天下之理既已思盡(思),易之三百八十四爻變動以寓之人事告人,(以)當如何時,如何事,(若其應也)如何則吉,如何則凶,宜動宜靜,丁寧以為告戒,(此)所以因貳以濟民行也。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209 諳識情偽吉凶之變,故能(體)盡性命。
210 是故履,德之基也;
211 系辭獨說九卦之德者,蓋九卦為德,切於人事。困,德之修也。
212 困而不知變,民斯為下矣;不待困而喻,賢者之常也。困之進人也,為德辨,為感速,孟子謂「人有德慧術智恆存乎疢疾」以此。自古困於內無如舜,困於外無如孔子。以孔子之聖而下學於困,則其蒙難正志,聖德日躋,必有人所不必知而雲獨知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巽,德之制也。
213 量宜接物,故曰制也。
214 履和而至,
215 和必以禮節之,注意極佳。
216 益長裕而不設,
217 (益必實為有益如天之生物長必裕之非虛設也)
218 益物必誠,如天之生物,日進日息。自益必誠,如川之方至,日增日得。施之妄,學之不勤,欲自益且不足,益人難哉!易曰:「益長裕而不設」,設,謂虛設,信夫!因銘諸牖以自訟。「益長裕而不設」,益以實也。妄加以不誠之益,非益也。益必實為有益,如天之生物,長必裕之,非虛設也。
219 巽稱而隱。
220 順以達志,故事舉而意隱。
221 井以辯義,
222 稱物平施,隨所求小大與之,此辯義也。
223 巽以行權。
224 不巽則失其宜也。
225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
226 心不存之,是遠也,不觀其書,亦是遠也,蓋其為道屢遷。
227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228 於一卦之義,原始要終,究兩端以求其中。六爻則各指所之,非卦之質也,故吉凶各類其情,指其所之。
229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230 初上終始,三四非貴要之用,非內外之主,中爻以要存亡吉凶。如困卦「貞大人吉無咎」,蓋以剛中也,小過小事吉,大事凶,以柔得中之類。
231 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撰德於卦,雖爻有小大,及系辭其爻,必喻之以君子之義。
232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
233 柔之用近也。
234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
235 爻者,交雜之義。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236 剛柔錯雜,美惡混淆,文王與紂當之矣。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237 不齊戒其心,則雜而著也。百物不廢,巨細無不察也。
238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
239 擬議云為,非乾坤簡易以立本,則易不可得而見也。
240 簡易故能悅諸心,險阻故能研諸慮。
241 簡易然後(能)知險阻,(簡易)理得然後一以貫天下之道。
242 至健而易,至順而簡,故其險其阻,不可階而升,不可勉而至。
243 太虛之氣,陰陽一物也,然而有兩,健順而已。(又)不可謂天無意,陽之健,不(耳)何以發散和一?陰之性常順,然而地體重濁,不能隨則不能順,(則)少不順即有變矣。有則有象,如乾健坤順,有此氣則有此象可得而言;若無則直無而已,謂之何而可?是無可得名。故形而上者,得辭斯得象,但於不形中得以措辭者,已是得象可狀也。今雷風有動之象,須(謂)天為健,雖未嘗見,然而成象,故以天道言;及其(發)法也則是效也,著則是成形,成形則(是)道也。若以耳目所及求理,則安得盡!如言寂然湛然亦須有此象。有氣方有象,雖未形,不害象在其中。
244 系辭言「能研諸慮」,止是剩「侯之」二字。說者就解而「諸侯有為之主」,若是者即是隨文耳。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245 言易於人事終始悉備,行善事者,易有祥應之理。萌兆之事,而易具著見之器;疑慮而占,則易示將來之驗。有以見天地之間,成能者聖人而已。能畏信於易者,雖百姓之愚,能盡人鬼幽明之助。
246 天能(為)性,人謀(為)能。大人盡性,不以天能為能而以人謀為能,故曰「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247 天人不須強分,易言天道,則與人事一滾論之,若分別則是薄乎云爾。自然人謀合,蓋一體也,人謀之所經畫,亦莫非天理(耳)。
248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
249 八卦有體,故象在其中。錯綜為六十四爻,彖所趨各異,故曰「情言」。
250 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
251 能變通則盡利,累於其情則陷於吉凶矣。
252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253 凡卦之所利與爻之所利,皆變通之宜也。如「利建侯」,「利艱貞」。
254 屈信相感而利生,感以誠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雜以偽也。誠則順理而利,偽則不循理而害。
255 易言「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則是專以人事言,故有情偽利害也。「屈信相感而利生」,此則是理也,惟以利言。                              說 卦
256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257 方其將有謀也,將有問也,命於蓍,此所謂「生蓍」,非謂在野而生蓍也。事在未來之前,吉凶在(書)上,蓍在手中,卒歸三處一時合,非幽贊於神明而得爾也?起其用也。
258 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
259 地所以兩,分剛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參,一太極兩儀而象之,性也。
260 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在故不測。兩故化,推行於一。此天之所以參也。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有兩則有一,是太極也。若一則有兩,有兩亦在,無兩亦一在。然無兩則安用一?不以太極,空虛
261 而已,非天參也。
262 (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
263 (理義即是天道也易言理於義一也求是即為理義言理義不如且言求是易曉求是之心俄頃不可忘理於義此理云
264 者猶人言語之間常所謂理者非同窮理之理凡觀書不可以相類而泥其義不爾則字字相梗觀其文勢上下如充實之美與詩之言美輕重不同)
265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266 性盡其道,則命至其源也。一作至於原也。(致)與至為道殊遠,盡性然後至於命,不可謂一;不窮理盡性即是戕賊,不可至於命。然至於命者止能保全天所稟賦,本分者且不可以有加也。既言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則不容有不知。
267 天道即性也,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能知天斯知人矣。知天知人,與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同意。
268 釋氏無(天)用,故不取理。彼以(性)為無,吾儒以參為性,故先窮理而後盡性。
269 凡人剛柔緩急,趨識無有同者,此「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也,及盡性則皆忘之。
270 窮理亦當有漸,見物多,窮理多,從此就約,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天下之理無窮,立天理乃各有區處,窮盡性,言性已是近人言也。既窮理,又盡性,然後能至於命,命則又就己而言之也。
271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272 陰陽、剛柔、仁義,所謂「性命之理」。
273 易一物而三才備:陰陽氣也,而謂之天;剛柔質也,而謂之地;仁義德也,而謂之人。
274 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歟!陰陽天道,象之成也;剛柔地道,法之效也;仁義人道,性之立也;三才兩之,莫不有乾坤之道也。易一物而合三才,天人一,陰陽其氣,剛柔其形,仁義其性。
275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276 數往順,知來逆,易逆數,如孟子曰「苟求其故,則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277 全備天理,則其體孰大於此!是謂大人。以其道變通無窮,故謂之聖。聖人心術之運,固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默而識之處,故謂之神。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
278 造化之功,發乎動,畢達乎順,形諸明,養諸容載,遂乎悅潤,勝(之)健,不匱乎勞,始終乎止。
279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280 健、動、陷、止,剛之象;順、麗、入、說,柔之體。
281 一陽生於兩陰之上,各得其位,其勢止也。巽,為雞。
282 飛(遷)躁動,不能致遠,雞之象。乾為寒,為冰,為大赤。「乾為大赤」,其正色也;「為冰」,健極而寒甚也。
283 自此而下,皆所以明萬物之情。明一作類。坤為文,為眾。「坤為文」,眾色也;「為眾」,容載廣也。震為旉,為蒼莨竹,為萑葦。「震為萑葦」,「為蒼莨竹」,「為旉」,皆蕃鮮也。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髮,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巽為木」,萌於下,滋於上也;「為繩直」,順以達也;「為工」,巧且順也;「為白」,因所遇而從也;「為長,為高」,木之性也;「為臭」,風也,入也;「於人為寡發廣顙」,躁人之象也。
284 坎為血卦,為赤。「坎為血卦」,周流而勞,血之象也;「為赤」,其色也。離為乾卦,其於木也為科上槁。「離為乾卦」,「於木為科上槁」,附(其)燥也。(一作且躁也。)艮為徑路,為小石。「艮為小石」,堅難入也;「為徑路」,通或寡也。或一作且。兌為毀折,為附決。「兌為附決」,內實則外附必決也;「為毀折」,物成則止,柔者必折也。                              序 卦
285 序卦相受,聖人作易,須有次序。
286 序卦無足疑。
287 序卦不可謂「非聖人之(縕)」,今欲安置一物,猶求審處,況聖人之於易!其間雖無極至精義,大概皆有意思。觀聖人之書,須布遍細密如是,大匠豈以一斧可知哉!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為)萬物,故受之以屯。
288 聚而不得出故盈,雖雷亦然。
289 物生必蒙,
290 蒙冒未肆。一作蒙稚者,蒙昧未肆。
291 需者,飲4食之道也。
292 雲上於天,物皆有待之象。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293 德積則行必有方,物積則散必有道。坎者,陷也;……離者,麗也。
294 一陷溺而不得出為坎,一附麗而不能去為離。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295 性天經,然後禮義行,故曰有父子、君臣、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
296 傷於外必反於家,萬物自然之理。                              雜  卦
297 屯見而不失其居。
298 險在外,故不失其居;與渙、解義反,故曰緩必有所失。蒙雜而著。「著」,古「著」字,雜著於物,所以為蒙。蒙,昏蒙也。(兌見而巽伏也)
299 (兌說在外巽入在隱)井通而困相遇也。
300 澤無水,理勢適然,故曰「相遇」。小過,過也。
301 小過,過而未顛也。履,小處也。
302 危者安其位者也,故履以不處為吉。大過,顛也。
303 過至於顛,故曰「大」。歸妹,女之終也。
304 妹歸而長,女之終也。一作歸妹。
305 佚 文
306 四庫書目提要稱此書末「有總論十一則」,即指下列諸文,後人因亦以總論稱之。然細審原文,大抵皆集零簡斷片而成,且可分為二十四則,其中僅四則可視為系辭總論,餘皆為易說或理窟、語錄之錯簡,而見於精義者尤為不少。
307 此蓋編集易說時發見之佚文,以其無可歸納,附之於末。今分別移入有關各文之下,並逐條注明。系辭所舉易義是聖人議論到此因舉易義以成之亦是人道之大且要者也系辭反複惟在明易所以為易撮聚眾意以為解欲曉後人也化不可言難知可以言難見如日景之行則可知之其所以行則難見也人於龜策無情之物不知其將如何惟是自然莫或使之然者陰陽不測之類也己方虛心以鄉之卦成於爻以占之其辭如何取以為占聖人則又於陰陽不測處以為占或於夢寐或於人事卜之然聖人於卜筮亦鮮蓋其為疑少故也
308 不見易則不識造化不識造化則不知性命既不識造化則將何謂之性命也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人雖信此說然不知能以何為有以何謂之無如人之言曰自然而鮮有識自然之為體觀其幾者善之幾也惡不可謂之幾如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亦止言吉耳上交不諂下交不瀆人事不過於上下之交此可盡人道也且如孝弟仁之本亦可以言幾造端乎夫婦亦可以言幾親親而尊賢亦可以為幾就親親尊賢而求之又有幾焉又如言不誠其身不悅於親亦是幾處苟要入德必始於知幾
309 欲觀易先當玩辭蓋所以說易象也不先盡系辭則其觀於易也或遠或近或太艱難不知系辭而求易正猶不知禮而□□秋也系辭所以論易之道既知易之道則易象在其中故觀易必由系辭系辭獨說九卦之德者蓋九卦為德切於人事有謂心即是易造化也心又焉能盡易之道易象系之以辭者於卦既已具其意象矣又切於人事言之以示勸戒釋氏之言性不識易識易然後盡性蓋易則有無動靜可以兼而不偏舉也無則氣自然生氣之生即是道是易
310 乾不居正位是乾理自然惟人推之使然邪
311 主應物不能固知此行而流也入德處不移則是道不進重滯者也
312 動靜不失其時是時措之宜也集義也集義久則自有光明靜則無見必動乃見其道光明以其本之光明故其發也光明學行之乃見至其疑處始是實疑於是有學險而止蒙夫於不當止而止是險也如告子之不動心必以義為外是險而止也蒙險在內是蒙昧之義蒙方始務求學而得之始是得所止也若蹇則是險在外者也
313 易乃是性與天道其字日月為易易之義包天道變化
314 易非止數春秋大義不止在元
315 在易則是至理在孟子則是氣
URN: ctp:ws73915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