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說文解字注

《說文解字注》[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肪叮憾巫⑺滴摹醯謔懟醵�
2
標題:耽dān
3
注解:耳大□也。淮南墬形訓:夸父耽耳在其北。高注:耽耳,耳垂在肩上。耽讀衣褶之褶。或作攝,以兩手攝其肩之耳也。按許書本無聸字,耽卽聸也。今本於耽篆之外沾一聸篆,誤矣。從耳冘聲。丁含切。八部。《詩》曰:「士之耽兮。」衛風氓文。此引詩說叚借也。毛傳曰:耽,樂也。耽本不訓樂,而可叚為媅字,女部曰:媅者,樂也。
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5
標題:耼dān
6
注解:耳曼也。曼者,引也。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如曼膚、曼□之曼。史記老子列傳曰:姓李氏,名耳,字耼。史記索隱、老子音義、後漢書桓帝紀注、文選遊天台山賦注所引皆如此。今本史記作名耳,字伯陽,謚曰耼,淺人妄改者也。字伯陽,見唐固國語注。從耳冄聲。他甘切。七部。□,耼或從甘。甘聲。
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8
標題:聸dān
9
注解:□耳也。從耳詹聲。都甘切。八部。南方有聸耳國。古只作耽,一變為聸耳,再變則為儋耳矣。
1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11
標題:耿ɡěnɡ
12
注解:耳箸頰也。頰者,面旁也。耳箸於頰曰耿。耿之言黏也,黏於頰也。邶風:耿耿不寐。傳曰:耿耿猶儆儆也。憂之聯綴於心,取義於此。凡云耿者,謂專壹也。杜林說皮傳耿光,而非字義。從耳,烓省聲。烓,小徐作炯。大徐本舊皆作烓。烓讀若冂,見火部。耿,古杏切。十一部。杜林說:耿,光也。古文尚書曰:文王之耿光。離騷注曰:耿,光也。又曰:耿,明也。從光,依韻會訂。聖省聲。凡字皆形又聲,杜說非也。徐鍇曰:此說或後人所加。
1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14
標題:聯lián
15
注解:連也。連者,負車也。負車者,以人挽車。人與車相屬,因以為凡相連屬之偁。周人用聯字,漢人用連字,古今字也。周禮:官聯以會官治。鄭注:聯讀為連,古書連作聯。此以今字釋古字之例。從耳從絲。四字今補。會意。力延切。十四部。從耳,耳連於頰。故從耳。從絲,絲連不絕也。故又從絲。
1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17
標題:□liáo
18
注解:耳鳴也。楚辭曰:耳□啾而戃慌。王注云:□啾,耳鳴也。此□之本義,故字從耳。若詩泉水傳云:□,願也。箋云:□,且略之辭也。方言曰:俚,□也。戰國策:民無所□。此等義相近,皆叚□為憀也。憀者,憀賴也。又詩傳:椒□,椒也。不言□為語詞,葢單□曰椒,絫□田椒□。楚詞亦云:懷椒□之蔎蔎。爾雅曰:朻者□。朻卽莍。椒榝實成莍彙。從耳丣聲。丣,各本訛作卯,篆體亦訛,今並正。洛蕭切。古音在三部。讀如劉。
1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20
標題:聖shènɡ
21
注解:通也。邶風:母氏聖善。傳云:聖,睿也。小雅:或聖或不。傳云:人有通聖者,有不能者。周禮:六德敎萬民,智仁聖義忠和。注云:聖通而先識。洪範曰:睿作聖。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從耳聖從耳者,謂其耳順。風俗通曰: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按聲、聖字古相叚借。呈聲。式正切。十一部。
2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23
標題:聰cōnɡ
24
注解:察也。察者,核也。聰察以雙聲為訓。從耳怱聲。倉紅切。九部。
2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26
標題:聽tīnɡ
27
注解:聆也。凡目所及者云視,如視朝、視事是也。凡目不能偏,而耳所及者云聽,如聽天下、聽事是也。從耳□,會意。耳□者,耳有所得也。□聲。他定切。十一部。
2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29
標題:聆línɡ
30
注解:聽也。二篆轉注。匡謬正俗載俗語云:聆瓦。聆者,聽之知微者也。文王世子曰:夢帝與我九聆。此叚聆為鈴,夢天以九個鈴與己也。從耳令聲。郞丁切。古音十二部。
3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32
標題:職zhí
33
注解:記□也。□舊作微,今正。記猶識也。纖微必識是曰職。周禮太宰之職,大司徒之職皆謂其所司。凡言司者,謂其善伺也。凡言職者,謂其善聽也。釋詁曰:職,主也。毛傳同,見詩悉蟀、十月之交。周禮職方,亦作識方。從耳戠聲。之弋切。一部。
3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35
標題:聒ɡuō
36
注解:歡語也。謹者,嘩也。從耳□聲。古活切。十五部。
3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38
標題:聥jǔ
39
注解:張耳有所聞也。廣雅:驚也。從耳禹聲。王矩切。五部。
4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41
標題:聲shēnɡ
42
注解:音也。音下曰:聲也。二篆為轉注。此渾言之也。析言之,則曰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樂記曰: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從耳殸聲。書盈切。十一部。殸,籒文磬。見石部。
4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44
標題:聞wén
45
注解:知聲也。往曰聽,來曰聞。大學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引申之為令聞廣譽。從耳門聲。無分切。十二部。□,古文從昏。昏聲。
4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47
標題:聘pìn
48
注解:訪也。泛謀曰訪。按女部曰娉,問也。二字義略同。從耳甹聲。匹正切。十一部。
4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50
標題:聾lónɡ
51
注解:無聞也。從耳龍聲。盧紅切。九部。1927
5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53
標題:□sǒnɡ
54
注解:生而聾曰□。方言:聳,聾也。生而聾,陳楚江淮之閒謂之聳,荊揚之閒及山之東西雙聾者謂之聳。又古多叚聳為□,方言曰:聳,悚也。又曰:聳,欲也。荊吳之閒曰聳。自關而西秦晉之閒相勸曰聳,中心不欲而由旁人之勸語亦謂之聳。從耳,從省聲。息拱切。九部。
5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56
標題:□zǎi
57
注解:益梁之州謂聾為□,秦晉聽而不聰,聞而不□謂之□。方言曰:□,聾也。梁益之閒謂之□,秦晉之閒聽而不聰,聞而不□謂之□。從耳宰聲。作亥切。一部。
5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59
標題:聵kuì
60
注解:聾也。國語曰:聾聵不可使聽。韋云:耳不別五聲之和曰聾,生而聾曰聵。從耳□聲。五怪切。十五部。□,聵或從□。許書□聲之字三,而□□篆。□,或從□作。□應改□省,說見豕部。
6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62
標題:聉wà
63
注解:無知意也。此意內言外之意。無知者其意,聉者其□也。方言曰:聾之甚,秦晉之閒謂之□。注曰:言聉無所聞知也。疑方言之正文本作謂之聉,今本訛。從耳出聲。讀若孽。五滑切。十五部。
6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65
標題:□wà
66
注解:□耳也。見方言。從耳月聲。魚厥切。十五部。
6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68
標題:□wà
69
注解:吳楚之外,凡無耳者謂之□。方言曰:吳楚之外郊,凡無有耳者謂之□。其言□者,若秦晉中土謂墮耳者□也。言若斷耳為盟。斷耳卽墮耳。盟當作□,字之誤也。從耳闋聲。五刮切。十五部。
7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71
標題:聅chè
72
注解:軍法□矢毌耳也。從耳矢。會意。恥列切。十五部。《司馬灋》曰:「小辠聅之,中辠刖之,大辠剄之。」
7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74
標題:馘ɡuó
75
注解:軍戰□耳也。大雅:攸馘安安。傳曰:馘,獲也。不服者殺而獻其左耳曰馘。魯頌:在泮獻馘。箋云:馘所格者之左耳。《春秋傳》曰:「□為俘馘。」左傳成三年文。從耳或聲。古獲切。古音在一部。馘,馘或從□。今經傳中多從首。
7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77
標題:□mǐ
78
注解:乘輿金耳也。金耳,俗本作金飾馬耳,舊本作金馬耳,玉篇同,今依廣韻五支、四紙作乘輿金耳訂正。乘輿者,天子之車也。金耳者,金飾車耳也。西京賦:戴翠帽,倚金較。薛注:金較,黃金以飾較也。崔豹古今注曰:車耳重較也。史記禮書彌龍。徐廣曰:乘輿車金薄繆龍為輿倚較。繆者,交錯之形。車耳刻交錯之龍,飾以金,惟乘輿為然。與文虎伏軾、龍首衡軛,晝為三事。史記之彌卽許之□,□者本字,彌者同音叚借字,淺人不得其解,乃妄改而不可通矣。□非人耳也,故其字殿焉。從耳麻聲,讀若渳水。一曰若《月令》靡艸之靡。亡彼切。廣韻亦忙皮切。古音在十七部,音轉入十六部。彌字古多在十六部用,故叚彌為□。
7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80
標題:耹qín
81
注解:《國語》曰:「回祿信於耹遂。」闕。國語今見周語。闕者,謂其義其音其形皆闕也。韋注:耹遂,地名。宋庠音禽。後漢書楊賜傳引作黔遂,黔亦今聲也。而說苑引國語作亭遂,竹書帝癸三十年作聆遂災。是其字從令從今不可定,而許書此篆或後人所偶記註於此者。
8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83
標題:聑tiē
84
注解:安也。長笛賦曰:瓠巴聑柱。從二耳。會意。二耳之在人首,帖妥之至者也,凡帖妥當作此字。帖,其叚借字也。丁帖切。八部。文選注引說文丁篋切。
8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86
標題:聶niè
87
注解:駙耳私小語也。口部咠下曰:聶語也。按二篆皆會意。以口就耳則為咠。咠者己。二耳在旁,彼一耳居閒則為聶。史記魏其武安傳曰:乃效女皃呫聶耳語。韋曰:呫聶,附耳小語聲。從三耳。尼輒切。八部。文三十二 重四
8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耳部
89
標題:□yí
90
注解:□也。頁部曰:□,頤也。二篆為轉注。□者,古文頤也。鄭易注曰:頣中。口車輔之名也。震動於下,艮止於上,口車動而上,因輔嚼物以養人,故謂之頤。頤,養也。按鄭意謂口下為車,口上為輔,合口車輔三者為頤。左氏云:輔車相依。車部云:輔,人頰車也。序卦傳曰:頤者,養也。古名頤字真,晉枚頤字仲真,李頤字景真。枚頤或作梅賾,誤也。象形。此文當橫視之。橫視之,則口上口下口中之形俱見矣。與之切。一部。凡□之屬皆從□。頤,篆文□。此為篆文,則知□為古文也。先古文後篆文者,此亦先□後上之例。不如是則巸篆無所附也。□,籒文從□。□本象形,如籒文篆文則從□從頁而後象其形也。□。□。
9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92
標題:巸yí
93
注解:廣頤也。頤各本作□,今正。許書主篆文也。廣頤曰巸,引申為凡廣之偁。周頌昊天有成命傳曰:緝,明也。熙,廣也。熙乃巸之叚借字也。煕從火,其義訓燥,不訓廣也。毛傳於文王曰:緝煕,光明也。與昊天有成命傳不同。而敬之傳曰:光,廣也。然則光卽廣。二傳義本同,不得如鄭箋云廣為光字之誤。周內史說周易曰。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然則光卽廣可知。大戴禮:積厚者流光。卽流廣也。釋詁:緝、煕,光也。卽周語叔向所云緝,明。煕,廣也。毛公兼取之為傳。學者宜觀其會通,凡詁訓有析之至細者,有通之甚寬者,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不能□其理也。煕訓廣,而煕乃巸之叚借。然則古經熙字可作巸者多矣。〇文王毛傳曰:緝熙,光明也。此係釋詁而必兼言明者,欲與叔向之語不相違也。昊天有成命傳直用叔向語者,以叔向固釋此詩也。敬之緝熙于光明傳曰光,廣也者,以緝熙旣訓光明,則光明於光明文理難通,故此光必訓廣也。然則文王、敬之熙訓光,昊天有成命熙訓廣,未嘗不析之甚細矣。從□巳聲。與之切。一部。戺,古文巸,從戶。按此古文從戶,疑當作從尸。凡人體字多從尸,不當從戶也。顧命:夾兩階戺。某氏云:堂廉曰戺。廣雅云:戺,切也。此因堂邊圻堮象人下頜之廣闊,故借以為名,而讀床史切。〇又按九經字□云:說文作□,經典作戺。然則今本說文異於唐時也。然唐時已從戶則亦誤矣。文二 重三
9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部
95
593
96
標題:手shǒu
97
注解:拳也。今人舒之為手,卷之為拳,其實一也,故以手與拳二篆互訓。象形。象指掌及□出。書九切。三部。凡手之屬皆從手。□,古文手。
9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99
標題:掌zhǎnɡ
100
注解:手中也。手有面有背,背在外則面在中,故曰手中。左傳云有文在手者,在掌也。釋名云:水泆出所為澤曰掌。水渟處如手掌中也。詩:或王事鞅掌。傳曰:鞅掌,失容也。箋云:鞅猶何也。掌謂捧之也。玉裁按凡周禮官名掌某者,皆捧持之義。從手尚聲。諸兩切。十部。
10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02
標題:拇mǔ
103
注解:將指也。將指,謂手中指也。大射禮:右巨指鉤弦。注云:右巨指,右手大擘也。又設決朱極三。注云:三者,食指、將指、無名指。小指短,不用。左傳定十四年:□廬傷將指,取其一屨。注云:其足大指見斬,□失屨。易咸:初六,咸其拇。馬、鄭、薛、虞皆云:拇,足大指也。合三經而言之,手以中指為將指為拇,足以大指為將指為拇,此手足不同偁也。許謂手中指。易拇,荀作母。從手母聲。莫厚切。古音在一部。
10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05
標題:指zhǐ
106
注解:手指也。手非指不為用。大指曰巨指,曰巨擘。次曰食指,曰啑鹽指。中曰將指。次曰無名指。次曰小指。叚借為恉。心部曰:恉,意也。從手旨聲。職雉切。十五部。
10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08
標題:拳quán
109
注解:手也。合掌指而為手,故掌指二篆廁手拳二篆之閒。卷之為拳,故檀弓曰:執女手之拳然。從手□聲。巨員切。十四部。
11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11
標題:□wàn
112
注解:手□也。各本用手掔,今正。□者,手上臂下也。肉部曰:臂者,手上也。肘者,臂節也。又部曰:厷者,臂上也。是則肘以下手以上,渾言之曰臂。析言之,則近手處曰□。士喪禮:設決麗於□。注云:□,手後節中也。云後節中者,肘以上為前節,則肘以下為後節。後節之中以上為臂,則以下為□也。俗作捥。左傳:涉佗捘衛矦之手及捥。非古字也。從手□聲。依韻會,此四字在此。□見目部。烏貫切。十四部。楊雄曰:「□,握也。」此葢楊雄倉頡訓纂一篇中語。握者,扼持也。楊說別一義。凡史、漢云扼□、扼腕者皆疊字,言持手游民也。
11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14
標題:攕xiān
115
注解:好手皃。魏風葛屨曰:摻摻女手,可以縫裳。傳曰:摻摻猶纖纖也。漢人言手之好曰纖纖。如古詩云:纖纖擢素手。傳以今喻古故曰猶。其字本作攕,俗改為摻,非是。遵大路傳曰:摻,掔也。是摻字自有本義。孔氏正義引說文:摻,參此音反聲,訓為斂。操,喿七遙反聲,訓為奉也。是唐初說文確有摻字之證。自淺人摻、操不分而奪摻篆,亦猶鼏□不分而奪鼏篆,袀袗不分而奪袀篆也。知摻之有本義,則知用為攕字之非矣。從手韱聲。所咸切。七部。《詩》曰:「攕攕女手。」
11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17
標題:揱shuò
118
注解:人臂皃。考工記輪人曰:望其輻,欲其揱爾而纖也。注云:揱,纖殺小皃也。鄭司農讀為紛容揱參之揱。□謂如桑螵蛸之蛸。按紛容揱參,出上林賦。從手削聲。所角切。二部。《周禮》曰:「輻欲其揱爾。」大徐無爾字,非也。今記作爾。許所見作爾。爾者,本字。□之必然也。爾者,叚借字也。爾行而爾廢矣。
11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20
標題:摳kōu
121
注解:繑也。按糸部曰:繑,褲紐也。與摳義絕遠,疑是矯字之訛。矢部曰:矯,柔箭箝也。摳之義為矯枉。一曰摳衣。各本下有□堂二字,今依韻會□正。攐篆下曰:摳衣也。然則此當云一曰攐衣。曲禮曰:摳衣趨隅。摳,提也。衣,裳也。論語注云:攝□者,摳衣也。從手區聲。口矦切。四部。
12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23
標題:攐qiān
124
注解:摳衣也。高注淮南曰:攐,縮也。按詩言褰裳,當作此篆。褰訓褲,非其義也。亦有作鶱者,謂虧其下體之衣,較作褰為長。從手褰聲。按此篆與□篆別者,以從衣也。當云從手衣,寒省聲。會意兼形聲。去□切。十四部。
12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26
標題:撎yì
127
注解:□舉首下手也。六字各本作舉手下手也五字,今正。西征賦注、玉篇引說文有拜字。左傳成十六年釋文引字林舉首下手。皆是也。凡不跪不為拜,跪而舉其首惟下其手是曰肅拜,漢人曰撎。周禮九拜:九曰肅拜。先鄭注云:肅拜,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鄭注少儀曰:肅拜,拜不低頭也。云但俯下手,云不低頭,正與舉首下手合。今本說文旣訛,而少儀注又□不字,作拜低頭,乃終古昧其禮矣。程氏瑤田曰:言舉首者,以別於□首、頓首、空首三拜皆必下其首也。按此婦人之拜也。婦人以肅拜當男子之空首,少儀云婦人吉事,雖有君賜肅拜是也。以手拜當男子之稽首,少儀之手拜、士昏之禮之拜極地是也。以稽顙當男子之頓首,喪服小記之為夫與長子稽顙是也。肅拜與成十六年之肅不同。肅不連拜。介者不拜,長揖而已。不拜者,不跪也。肅拜則跪而舉首下手也。〇南宋張淏雲谷雜記引程氏考古編云:國史王貽孫傳:大祖嘗問趙普拜禮,何以男子跪而婦人不跪。普訪禮官,無有知者。貽孫曰:唐天后朝,婦人始拜而不跪。普問所出。曰:大和中,有幽州從事張建章著渤海國記備言其事。予按(予,程氏自偁)後周天元大象二年,詔內外命婦皆執笏,其拜宗廟及天台,皆俯伏如男子。據此詔特令於廟朝跪,其它拜不跪矣。豈武后時并廟朝不跪,建章記之未詳耶。周昌諫帝廢太子,呂后見昌為跪謝。戰國策:蘇秦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謝。隋志:皇帝□后,后先拜後起,皇帝後拜先起。則唐以前婦拜皆跪伏也。玉裁按婦人拜亦無不跪者,肅拜跪而舉首不俯伏,雖拜君賜亦然。天元時令拜宗廟天臺俯伏如男子,可以證常拜之跪而不必俯伏也。至於天後而始不跪。孫甫唐書曰:武后欲尊婦人,始易今拜。從手壹聲。於計切。古音在十二部。讀如壹。
12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29
標題:揖yī
130
注解:攘也。攘,汲古閣改作讓,誤。此與下文攘推也相聯為文。鄭禮注云:推手曰揖。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凡推手小下之為土揖,推手小舉之為天揖,推手平之為時揖也。成十六年:敢肅使者。則若今人之長揖。從手咠聲。伊入切。八部。一曰手箸匈曰揖。此別一義。上言揖以為讓,謂手遠於胸。此手箸於胸曰揖者。箸,直略切。禮經有揖有厭。厭,一涉切。推手曰揖,引手曰厭。推者,推之遠胸。引者,引之箸胸。如鄉飲酒:主人揖先入。此用推手也。賓厭眔賓。此用引手也,謙若不敢前也。今文厭皆作揖,則今文禮有揖無厭。許君於禮或從古文,或從今文。此手箸胸曰揖,葢於此從今文,不從古文。是以統謂之揖爾,推手、引手隨宐而用,今人謙讓亦兼有此二者。周禮疏、儀禮疏厭或作撎,訛字不可從。
13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32
標題:攘rànɡ
133
注解:推也。推手使前也。古推讓字如此作。上曲禮注曰:攘,古讓字。許云:讓者,相責讓也。攘者,推也。從古也。漢書禮樂志:盛揖攘之容。藝文志:堯之克攘。司馬遷傳:小子何敢攘。皆用古字。凡退讓用此字,引申之使人退讓亦用此字,如攘寇、攘夷狄是也。從手襄聲。汝羊切。按當人樣切。十部。
13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35
標題:拱ɡǒnɡ
136
注解:斂手也。斂當作撿,與下篆相聯為文。尚書大傳曰:拱則抱鼓。皇侃論語疏曰:拱,沓手也。九拜皆必拱手而至地,立時敬則拱手,如檀弓孔子與門人立拱,論語子路拱而立,玉藻臣侍於君垂拱是也。行而張拱曰翔。凡拱不必皆如抱鼓也。推手曰揖,則如抱鼓。拜手,則斂於抱鼓。稽首、頓首,則以其斂於抱鼓者下之。引手曰厭,則又較斂於拜手。凡沓手,右手在內,左手在外,是謂尚左手。男拜如是,男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喪服記:袪尺二寸。注曰:袪,袖口也。尺二寸足以容中人之倂兩手也。吉時拱尚左手,喪時拱尚右手。合內則、奔喪、檀弓尚左尚右之文釋之,可以知拱時沓手之宐矣。拱,古文叚借作共。鄉飲酒禮注曰:共,拱手也。〇尚書大傳注曰:兩手扼之曰拱。然則桑榖一暮大拱,孟子拱把之桐梓皆非沓手之拱,拱之小者也。趙岐云:合兩手。徐鍇云:兩手大指頭相拄。從手共聲。居竦切。九部。
13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38
標題:撿liǎn
139
注解:拱也。凡斂手宐作此字。從手僉聲。良冄切。七部。
14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41
標題:□bài
142
注解:首至手也。各本作首至地也,今正。首至地謂□首,拜中之一,不可該九拜。拜之名生於空首,故許言首至手。周禮之空首,他經謂之拜手。鄭注曰: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何注公羊傳曰:頭至手曰拜手。某氏注尚書大甲、召誥曰:拜手,首至手也。何以謂之頭至手。足部曰:跪者,所以拜也。旣跪而拱手,而頭俯至於手,與心平,是之謂頭至手,荀卿子曰平衡曰拜是也。頭不至於地,是以周禮謂之空首。空首者,對□首、頓首之頭箸地言也。詳言曰拜手,省言曰拜。拜本尃為空首之偁,引申之則□首、頓首、肅拜皆曰拜。□首者何也。拜頭至地也。旣跪而拱手下至於地,而頭亦下至於地,荀卿所謂下衡曰□首。白虎通、鄭注周禮、何注公羊、某氏注尚書召誥、趙注孟子皆曰:拜頭至地曰□首是也。頓首者,拜頭叩地也。旣跪而拱手下至於地,而頭不徒下至地,且叩觸其頟,是之謂頓首,荀卿所謂至地曰□顙也。周禮之頓首,卽他經之□顙,故周禮注云:頓首,頭叩地。士喪禮、檀弓□顙注云:頭觸地叩,觸一也。凡言拜手□首,言拜□首者,先空首而後□首也。言拜而後□顙者,先空首而後頓首也。言□顙而後拜者,先頓首而後空首也。言□顙而不拜者,徒頓首而不空首也。空首、□首、頓首三拜為經,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為緯。振動者,戰栗變動之拜。有不必為此三拜而為此三拜者也。吉拜者,拜之常也。當拜而拜,當□首而□首是也。凡□首未有用於凶者也。凶拜者何也。拜而後□顙,□顙而後拜皆是也。凡頓首未有不用於凶者也。奇拜者,一拜也。一□首,一頓首亦是也。□少之□也。褒拜者,拜不止於□也。□首頓首不止於再者,亦是也。多大之□也。肅拜者,婦人之拜不低頭者也。總計之曰九拜。凡云拜手者,頭至手,故其字從手,作□。從手□。□見夲部,疾也。徐鍇曰:從□者,言進趨之疾。按釋名曰:拜於丈夫為跌。跌然屈折下就地也。博怪切。十五部。□,古文□,從二手。葢從二手,而比聲。凡拜必兼用首、手、足三者,而造字者重手,故從手。□首、頓首則重頭,故從首、頁。〇又汗□曰:□出說文。是則從二古文手也。但楊雄說□居竦從□手作,。豈不相混乎。拜,楊雄說:□從□手下。葢爰禮等所說楊所作訓纂篇中字如此。凡空首,首至手而平衡,手未嘗下於心也。□首、頓首則下矣。楊葢兼三拜而製此字也。見於周禮者作□,他經皆同子雲作。
14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44
標題:捾wò
145
注解:搯捾也。捾乃複舉字,誤移搯下耳。義理與抉略同。今人剜字當作此。大徐附剜於刀部,非也。從手官聲。烏括切。十四部。一曰援也。援者,引也。
14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47
標題:搯tāo
148
注解:捾也。魯語:公父文伯母戒文伯之妾曰:無洵涕,無搯膺。韋注:搯,叩也。膺,胷也。按韋注卽俗所謂椎心。喪禮有擗拊心也,則叩胷亦未為失。此正謂哀之甚,如欲挑出心肝者然,韋只言其大致而已。今人俗語亦云搯出。文選長笛賦:搯膺擗摽。李善引國語及韋注而云苦洽反,殊誤。苦洽切當是掐字,從臽聲,爪刺也。下引魏書程昱傳:昱於魏武前忿爭,聲氣忿高,邊人掐之乃止。是則從臽之掐,於搯膺豪不相涉也。韓子文搯擢胃腎,亦是用搯膺字。通俗文:捾出曰掏,爪按曰掐。掏卽搯也。許不錄掐。從手舀聲。土刀切。古音在三部。《周書》曰:「師乃搯。」尚書大誓文。漢大誓有今文、古文之別。合於伏生二十八篇者,後得之大誓,今文也。馬、鄭所注者,孔壁之大誓,古文也。尚書大傳:師乃慆。鄭云:慆,喜也。此今文大誓也。許所偁作師乃搯,此古文大誓也。如古文流為雕,今文作流為烏之比。詳古文尚書撰異。搯者,□兵刃□習擊刺也。□,各本作拔,詩淸人釋文引作抽,今據正。此釋大誓搯字之義,以明與訓捾之搯不同也。凡說文旣說字義而引經又釋其義者,皆以明說經與說字不同。如圛訓回行,商書之曰圛則訓圛者□雲半有半無。堲訓以土增大道,唐書之朕堲讒說殄行則訓堲疾惡也。□訓火不明,周書之布重□席則訓織蒻席也。此亦同此例。搯本訓捾,而大誓之搯訓抽兵刃以習擊□。搯與抽同,於六書為叚借,故必箸之。《詩》曰:「左旋右□。」左右當作又。□,各本作搯,自陸氏作詩音義時已誤,今正。此引詩鄭風淸人文為抽兵刃之證也。毛曰:右抽者,抽矢以□。箋云:御者習旋車,車右抽刃。引之証軍中有此儀。武王丙午逮師,(逮作還者誤)尚未渡孟津,故抽兵刃習擊刺。凡引經說字,不必見本字,如引突如其來如證不順忽出,引龍戰於野證陰極陽生,引先庚三日證庚更事也皆是此例,此又引抽證抽耳。若作右搯,則詩曰左旋右搯六字當在周書曰師乃搯之下,而今本為不辭。
14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50
標題:□ɡǒnɡ
151
注解:□也。從手□聲。居竦切。九部。按此篆已見□部,為□之或字,此不當重出。當是淺人所增,□之可也。□訓擁,則當與擁篆相聯為文,增之者廁非其所矣。
15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53
標題:推tuī
154
注解:排也。今六脂、十五灰殊其音義,古無二音二義也。從手隹聲。他回切。十五部。按廣韻叉隹、湯回二音。
15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56
標題:捘zùn
157
注解:推也。謂排擠也。從手夋聲。子寸切。十三部。左傳音義子對反。《春秋傳》曰:「捘衛矦之手。」定八年左傳曰:將歃,涉佗捘衛矦之手及捥。此謂衛矦欲先歃,涉佗執其手卻之,由指掌逆推及於□也。杜云:血及捥。非。
15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59
標題:排pái
160
注解:擠也。今義列也。從手非聲。步皆切。十五部。
16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62
標題:擠jǐ
163
注解:排也。左傳:知擠於溝壑矣。杜云:隊也。隊,今之墜字,謂排而墜之也。商書微子作躋,引左傳亦作躋。躋者,躋之俗。從手□聲。子計切。十五部。
16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65
標題:抵dǐ
166
注解:擠也。排而相歫也。從手氐聲。丁禮切。十五部。
16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68
標題:摧cuī
169
注解:擠也。釋詁、毛傳皆曰:摧,至也。卽抵之義也。自推至摧六篆同義。從手崔聲。昨回切。十五部。一曰挏也,挏者,□引也。一曰□也。□者,□也。今此義行而上二義廢矣。詩:室人交徧摧我。傳曰:摧,沮也。此折之義也。
17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71
標題:拉lā
172
注解:摧也。公羊傳:拹乾而殺之。何曰:拹,折聲也。按拹亦作拉。此上文摧一曰折也之義。從手立聲。盧合切。七部。
17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74
標題:挫cuò
175
注解:摧也。此亦上文摧一曰折也之義。考工記:揉牙內不挫。注云:挫,折也。詩:乘馬在廄,摧之秣之。傳曰:摧,挫也。箋云:挫,今莝字也。傳、箋今本訛舛,今正之如是。從手□聲。則臥切。十七部。
17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77
標題:扶fú
178
注解:左也。左,俗本改作佐,非。左下曰:手相助也。從手夫聲。防無切。五部。□,古文扶,從攴。
17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80
標題:□jiānɡ
181
注解:扶也。古詩:好事相扶將。當作扶□,字之叚借也。凡雲將順其美,當作□順。詩:百兩將之。傳曰:將,送也。天不我將。箋云:將猶養也。皆於□義為近。玉篇曰:□今作將。摪同。從手爿聲。七良切。十部。廣韻卽良切。
18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83
標題:持chí
184
注解:握也。從手寺聲。直之切。一部。
18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86
標題:挈qiè
187
注解:縣持也。縣者,系也。胡□切。下文云:提,挈也。則提與挈皆謂縣而持之也。今俗語云挈帶。古叚借為契契字,如爰挈我龜,傳云:挈,開也。又如□字下云:樂浪挈令。從手□聲。苦結切。十五部。
18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89
標題:鉗qián
190
注解:脅持也。謂脅制而持之也。凡脅之為制,猶膺之為當也。鬼谷子有飛鑽,鑽卽鉗字。從手甘聲。巨淹切。八部。
19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92
標題:揲shé
193
注解:閱持也。閱者,具數也,更迭數之也。匹下曰:四丈也。從八匚。八揲一匹。按八揲一匹,則五五數之也。五五者,由一五二五數之至於八五,則四丈矣。□辭傳曰: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謂四四數之也。四四者,由一四二四數之至若干四,則得其餘矣。凡傳云三三、兩兩、十十、五五者皆放此。閱持者旣得其數而持之,故其字從手。從手枼聲。食折切。十五部。按枼聲或在八部,或在十五部。由古此二部相合,同一世聲,而彼此皆用之。
19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95
標題:摯zhì
196
注解:握持也。握持者扼持也,周禮六贄字,許書作□。又鳥部鷙鳥字皆或叚摯為之。從手□。會意也。脂利切。十五部。
19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198
標題:操cāo
199
注解:把持也。把者,握也。操重讀之曰節操,曰琴操。皆去聲。從手喿聲。七刀切。二部。
20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01
標題:□jú
202
注解:爪持也。覆手曰爪,謂覆手持之也。徐鉉等曰:今俗別作掬。今按本部自有〈□掬〉篆,掬其俗體耳。其義訓兩指撮,非訓爪持。從手瞿聲。居玉切。古音在四部。
20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04
標題:捦qín
205
注解:急持衣□也。此篆古叚借作禽。俗作擒,作捦。走獸總名曰禽者,以其為人所捦也。又按此解五字,當作「急持也,一曰持衣□也」九字乃合,必轉寫有訛奪矣。從手金聲。巨今切。七部。□,捦或從禁。禁聲。
20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07
標題:搏bó
208
注解:□持也。□,各本作索,今正。入室按曰素。□持,謂摸索而持之。周禮環人:搏諜賊。釋文云:搏音博。又房布反,劉音付。射人注:狸,善搏者也。行則止而擬度焉。其發必獲。釋文云:搏音博,劉音付。士師注:胥讀為宿偦之偦,偦謂司搏盜賊也。釋文云:搏音博,劉音付。小雅車攻箋:獸,田獵搏獸也。釋文云:搏音博,舊音付。按小司徒注之伺捕盜賊,卽士師注之司搏盜賊也。一用今字,一用古字。古捕盜字作搏。而房布反,又音付。猶後人所謂捫槂、摸□也。本部搏、捕二篆皆收。捕訓取也。又部取下云,捕也。是與□持義迥別。今則捕行而搏廢,但訓為搏擊。又按搏擊與□取無二義。凡搏擊者未有不乘其虛怯,扼其要害者,猶執盜賊必得其巢穴也。本無二義二音。至若考工記之搏埴,虞書之拊搏,此則□字之叚借。從手尃聲。補各切。此今音也。陸氏說又房布切,劉音付,皆古音也。五部。一曰至也。此別一義。葢搏亦為今之附近字。許則云駙者,近也。左傳則作傅。
20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10
標題:據jù
211
注解:杖持也。謂倚杖而持之也。杖者人所據,則凡所據皆曰杖。據或用據,楊雄傳:三摹九據。晉灼曰:據,今據字也。按何氏公羊傳注據亦皆作據,是叚借拮據字。從手豦聲。居御切。五部。
21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13
標題:攝shè
214
注解:引持也。謂引進而持之也。凡云攝者皆整飭之意。論語攝□。史記:矦生攝弊衣冠。襄十四年左傳曰:不書者惰也,書者攝也。注云:能自攝整。詩:攝以威儀。傳曰:言相攝佐者以威儀也。論語:官事不攝。注云:攝猶兼也。皆引持之意。從手聶聲。書涉切。八部。
21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16
標題:□nán
217
注解:并持也。謂兼二物而持之也。秝部曰:秉持一禾,兼持二禾。兼者,會意字。□者,形聲字。□與兼音略同。從手冄聲。他含切。七部。
21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19
標題:抪bù
220
注解:捫持也。謂捫按而持之也。金部鋪下云:箸門抪首也。抪首者,人所捫摸處也。從手布聲。普胡切。五部。
22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22
標題:挾xié
223
注解:俾持也。俾持,謂俾夾而持之也。亦部夾下曰:盜竊褱物也。俗謂蔽人俾夾。然則俾持正謂藏匿之持。如今人言懷挾也。孟子挾貴、挾賢、挾長,挾有勳勞、挾故,此皆本義之引申,音胡頰切。若詩禮之挾矢、周禮之挾日,音皆子協反。挾日,乾本作帀日。左傳作浹,謂十日徧也。禮注:方持弦矢曰挾。謂矢與弦成十字形也。皆自其交會處言之。古文禮挾皆作接。然則接矢為本字,挾矢為叚借字與。從手夾聲。各本作夾聲,篆體亦從二人,今皆正。從二人,以形聲中有會意也。胡夾切。八部。
22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25
標題:捫mén
226
注解:撫持也。撫,安也。一曰揗也。謂安揗而持之也。大雅:莫捫朕舌。傳曰:捫,持也。渾言不分析也,若王猛捫虱之類。又專謂摩挲。從手門聲。莫奔切。十三部。《詩》曰:「莫捫朕舌。」大雅抑文。
22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28
標題:掔lǎn
229
注解:撮持也。謂總撮而持之也。從手監聲。盧敢切。八部。篆作掔。
23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31
標題:擸liè
232
注解:理持也。謂分理而持之也。從手巤聲。良涉切。八部。
23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34
標題:握wò
235
注解:扼持也。按下文云扼,一曰握也。從手屋聲。於角切。三部。□,古文握。淮南詮訓:□無所鑒,謂之狂生。高注:□,持也。所鑒者,□德也。持無所鑒,所持者非□德,故謂之狂生。合文選任彥升哭范僕射詩注及今本淮南子可得其真矣。俶真訓曰:其所居神者,臺□以游大淸。此臺亦疑□之誤。
23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37
標題:撣dàn
238
注解:提持也。提持猶縣持也。太□撣擊其名,撣訓觸,別一義。從手單聲,讀若行遟驒驒。驒驒,未見所出。葢卽詩之嘽嘽駱馬。傳曰:嘽嘽,喘息之皃。馬勞則喘息。徒旱切。十四部。
23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40
標題:把bǎ
241
注解:握也。握者,扼持也。孟子注曰:拱,合□手也。把,以一手把之也。從手巴聲。博下切。古音葢在五部。
24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43
標題:搹è
244
注解:把也。喪服:苴絰大搹。注曰:搹,扼也。中人之扼圍九寸。此言中人滿手把之,其圍九寸,則其徑約計三寸也。喪服傳:朝一溢米,夕一溢米。王肅、劉逵皆云:滿手曰溢。與鄭異。按此謂溢為搹之叚借字也。然搹溢字見一章數行內,不應異用。則知鄭說為長。從手鬲聲。於革切。十六部。□,搹或從戹。□,今隸變作扼,猶軛隸變作軛也。許云扼者,搹之或字。而鄭注禮云搹扼也者,漢時少用搹,多用扼,故以今字釋古字,非於許有異也。
24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46
標題:挐ná
247
注解:牽引也。從手如聲。按各本篆作拏,解作奴聲。別有挐篆,解云持也。從手如聲。女加切。二篆形體互訛,今正。挐字見於經者,僖元年獲莒挐,三傳之經所同也。其義則宋玉九辯曰:枝煩挐而交橫。王注:柯絛糾錯而崱嶷。招□:搯秶穱麥,挐黃□些。王注:挐,糅也。王逸九思淆亂兮紛挐注:君任佞巧,競疾忠信,交亂紛挐也。左思吳都賦:攢柯挐莖。李注曰:許愼注淮南子云:挐,亂也。凡若此等皆於牽引義為近。而漢霍去病傳:昏,漢匈奴相紛挐。此與九思紛挐同,謂漢與虜相亂也。而師古注乃云:紛挐,亂相持搏也。以亂釋紛,以相持搏釋挐,大非語意。竊意其時說文已同今本,故顏從而傅會耳。葢其字本如聲,讀女居切,其義為牽引。廣韻九魚挐注牽引,未嘗作拏。說文拏訓持,卽今所用攫拏字也,其字奴聲,讀女加切。廣韻麻韻拏、挐□收,淆亂其義。玉篇有挐無拏,訓為持也,乃同今本說文,孫強輩所改耳。一曰已也。小徐本有此四字。
24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49
標題:攜xié
250
注解:提也。古多叚為□字。從手雟聲。戶圭切。十六部。
25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52
標題:提tí
253
注解:挈也。挈者,縣持也。攜則相並,提則有高下,而互相訓者,渾言之也。從手是聲。杜兮切。十六部。
25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55
標題:□zhé
256
注解:拈也。從手□聲。丁愜切。八部。
25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58
標題:拈niān
259
注解:□也。篇、韻皆云:指取也。從手占聲。奴兼切。七部。
26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61
標題:摛chī
262
注解:舒也。蜀都賦:摛藻掞天庭。魏都賦:摛翰則華縱春葩。大□經:幽攡萬類。字作攡。從手離聲。丑知切。古音在十七部。
26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64
標題:舍shě
265
注解:釋也。釋者,解也。按經傳多叚舍為之。從手舍聲。書冶切。古音在五部。
26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67
標題:壓yè
268
注解:一指按也。洞簫賦:挹抐□。李注:言中制也。莊子:外物壓其噦。一作壓。南都賦:彈琴擫鑰。李注引說文。按□、擫皆同壓。從手厭聲。於協切。七部。
26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70
標題:按àn
271
注解:下也。以手抑之使下也。印部曰:抑者,按也。從手安聲。烏旰切。十四部。
27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73
標題:控kònɡ
274
注解:引也。引者,開弓也。引申為凡引遠使近之偁。詩:控於大邦。傳曰:控,引也。此卽左傳所謂控告也。又抑磬控忌。傳曰:騁馬曰磬,止馬曰控。按騁馬曰磬者,如大明傳之俔,磬也。極辭也。止馬曰控者,是亦引之使近之意也。從手空聲。苦貢切。九部。《詩》曰:「控于大邦。」庸載馳文。匈奴引弓曰控弦。依羽獵賦注訂。此引匈奴方語以証控引一也。漢書於匈奴或言引弓,或言控弦,一也。
27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76
標題:揗shǔn
277
注解:摩也。廣雅曰:揗,順也。廣韻曰:手相安慰也。今人撫循字,古葢作揗。循者,行順也。淮南曰:引揗萬物。高注:引揗,拔擢也。讀允恭之允。從手盾聲。食尹切。十三部。廣韻詳遵切。
27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79
標題:掾yuàn
280
注解:緣也。緣者,衣純也。旣夕禮注:飾衣領袂口曰純。引申為凡夤緣邊際之偁。掾者,緣其邊際而陳掾也。陳掾猶經營也。易卦辭曰彖,謂文王緣卦以得其義。然則彖者,掾之叚借字與。漢官有掾屬,正曰掾,副曰屬。漢舊注:東西曹掾比四百石,餘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此等皆翼輔其旁者也,故曰掾。從手彖聲。以絹切。十四部。
28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82
標題:□pāi
283
注解:拊也。釋名曰:拍,搏也。手搏其上也。按許釋搏曰□持,則古經搏訓拍者,字之叚借。考工記:搏埴之工。注曰:搏之言拍也。云之言者,見其義本不同也。從手百聲。普百切。古音在五部。讀如粕。
28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85
標題:拊fǔ
286
注解:揗也。揗者,摩也。古作拊揗,今作撫循,古今字也,堯典曰:擊石拊石。拊輕擊重,故分言之。又皐陶謨搏拊,樂器名。明堂位作拊搏。從手付聲。芳武切。古音在四部。
28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88
標題:掊póu
289
注解:杷也。杷,各本作把,今正。木部曰:杷者,收麥器也。引申為凡用手之偁。掊者,五指杷之,如杷之杷物也。史、漢皆言掊視得鼎,師古曰:掊,手杷土也。杷音蒲巴反,其字從木。按今俗用之刨字也。大雅曰:曾是掊克。傳曰:掊克,自伐而好勝人也。以自伐釋掊,以好勝人釋克。未得其解。定本掊作倍。正義謂己兼倍於人而自矜伐。似定本為是矣。然孟子書亦作掊克,趙注但云不良也,知詩本不作掊。毛意謂掊為倍之叚借字。掊有聚意,與捊音義近。有深取意,則不同捊也。毛詩釋文云:掊克,聚斂也。此謂同捊也。方言曰:掊,深也。郭注云:掊剋,深能。以深釋掊,以能釋剋。此亦必古說。但皆非毛義。方言掊訓深,與許說合。〇六書故引唐本作捊也,不若顏氏本作杷。從手咅聲。父溝切。廣韻薄矦切。古音在一部。今鹽官入水取鹽為掊。百官志注引胡廣曰:鹽官掊坑而得鹽。
29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91
標題:捋luō
292
注解:取易也。按捋與寽二篆義別。寽見□部,云五指寽也。五指寽者,如用指取禾□之榖是也。捋則訓取易而義不同。詩:薄言捋之,捋采其劉。傳曰:捋,取也。此捋之本義也。若董逌詩詁曰:以指歷取也。朱子詩集傳曰:捋取其子也。此於今之俗語求其義,而不知今之俗語,許書自有本字。凡訓詁之宐審愼如此。〇寽下云五指捋也。宋本云五指持也。皆未是。廣韻六術云:寽,持取。今寽禾是。是則許當本作五指持取也。五指持而取之,於義乃合。從手寽聲。郞□切。十五部。
29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94
標題:撩liáo
295
注解:理之也。之字依□應書卷十五補。下云謂撩捋整理也。今多作料量之料。通俗文曰:理亂謂之撩理。從手尞聲。洛蕭切。二部。
29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297
標題:措cuò
298
注解:置也。置者,赦也。立之為置,捨之亦為置。措之義亦如是。經傳多叚錯為之。賈誼傳叚厝為之。從手□聲。倉故切。五部。
29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00
標題:插chā
301
注解:刺內也。內各本作肉,今正。內者,入也。刺內者,刺入也。漢人注經多叚捷字、扱字為之。從手臿聲。楚洽切。八部。
30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03
標題:掄lún
304
注解:擇也。晉語。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韋注:掄,擇也。周禮:凡邦工入山林而掄材,不禁。鄭注:掄猶擇也。按鄭意掄之本訓不為擇,故曰猶。從手崙聲。盧昆切。十三部。
30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06
標題:擇zé
307
注解:柬選也。柬者,分別□之也。□者,存也。今小徐本作□選,乃是訛字。韻會作揀,乃是俗字。辵部選下曰:一曰選擇也。從手睾聲。丈伯切。古音在五部。
30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09
標題:捉zhuō
310
注解:扼也。從手足聲。側角切。三部。一曰握也。上文云握者,扼持也。與此為轉注。
31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12
標題:扼è
313
注解:捉也。婁敬傳曰:扼其亢,拊其背。楊雄傳曰:扼熊羆,拕豪豬,扼其咽,炕其氣。皆謂捉持之。師古云:扼與□同。依許則扼、□音雖同,而義迥別也。從手益聲。於革切。十六部。
31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15
標題:挻shān
316
注解:長也。商頌:松桷有挻。傳曰:挻,長皃。此許所本也。字林云:挻,長也。丑連反。此又本許也。自寫詩者訛從木作梴,又以梴竄入說文木部,而終古長誤矣。此義丑連反。若老子挻埴以為器,其訓和也,柔也。其音始氏反,音膻。其俗字作埏。見於詩、老子音義甚明。而今本訛舛。又方言:挻,取也。凡取物而逆謂之篡,楚部或謂之挻。此義音羊膻反。從手延,延亦聲。小徐本作從手延聲四字。式連切。按當作丑延切。十四部。篆體右葢從□。□,丑連切。解當依小徐作從手□聲四字。
31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18
標題:揃jiǎn
319
注解:搣也。搣之訓見下。揃謂搣也。急就篇:沐浴揃搣寡合同。莊子:皆□可以休老。本亦作揃搣。揃搣者,道家修養之法,故莊云可以休老。史游與沐浴寡合同類言。寡合同,卽嗇精寡慾之說也。若士喪禮、士虞禮之蚤*揃。蚤*讀為爪,謂□爪。揃讀為翦。許作□,謂□須也。士虞禮揃或為鬋。曲禮亦作蚤*鬋,注云:鬋鬢也。釋鬋為□理鬢髪,是禮經揃字為□若鬋之叚借,而不用揃之本義。顏師古注急就曰:揃搣,謂□拔眉髪也,葢去其不齊整者。顏氏誤以禮經之揃釋莊史之揃搣,是誤以叚借為本義也。訓詁不通其源,斯誤有如此者。〇莊子釋文引三倉云:揃猶翦也。云猶翦,則翦非本義。三倉不妨言叚借。惟說文解字不言叚借。從手□聲。卽淺切。十四部。蚤*原為從蟲□聲。
32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21
標題:搣miè
322
注解:□也。□,各本作□,小徐本及集韻、類篇、廣韻作批,今正。批者,□之訛。□者,□之訛也。手部□、□二篆義別。□下云:一曰□搣頰旁也。與此曰搣□也相為轉注。廣韻、玉篇皆曰:搣者,摩也。然則搣頰旁者,謂摩其頰旁,養生家之一法,故莊子曰靜默可以補病,□□可以休老。□□卽□搣之叚借字。一本作揃搣。釋文引字林搣,□也。千米反。□亦□之誤。若作批,則□之俗字,訓反手擊也,尤誤。〇按廣韻、玉篇云:摩也。此字本義。廣韻又曰:批也。批卽□之誤。又曰:捽也。捽卽□之解也。又云:手拔也。玉篇云:莊子云揃搣,拔除也。是皆用師古急就篇注而誤。葢訓詁之難如此。從手烕聲。亡列切。十五部。
32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24
標題:□zǐ
325
注解:捽也。捽之訓在下。按□應書□引說文□,撠也。撠,居逆反。謂撠,撮取也。又引通俗文掣挽曰□。按□應本較今本為長。但許本無撠,只用□,是亦以俗字改許書也。從手此聲。側氏切。十五、十六部。此與下手上此字義別。
32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27
標題:揤jí
328
注解:捽也。從手卽聲。子力切。古音在十二部。魏郡有揤裴矦國。漢地理志作卽。王子矦表作揤。據此則今本地理志誤也。
32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30
標題:捽zuó
331
注解:持頭髮也。金日磾傳:日磾捽胡,□何羅殿下。孟康曰:胡音互。捽胡,若今相僻臥輪之類也。晉灼曰:胡,頸也。捽其頸而□殿下也。從手卒聲。昨沒切。十五部。
33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33
標題:撮cuō
334
注解:四圭也。漢律歷志曰:量多少者不失圭撮。孟康曰:六十四黍為圭。按廣韻圭下云:孟子曰六十四黍為一圭,十圭為一合。孟子卽孟康。經典釋文序□有孟子注老子二卷,或曰孟康也。康字公休。孫子算經:六粟為一圭,十圭為一撮,十撮為一抄,十抄為一勺,十勺為一合。說與孟異。本艸序例曰:凡散藥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此葢醫家用四圭為撮之說,可相發明。從手最聲。倉括切。十五部。亦二指撮也。大徐作一曰兩指撮也。按許此別為一義。而應仲遠注漢云:圭,自然之形,陰陽之始。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不說是二義。三指所撮為四圭,則四圭甚少,殆卽孫子所謂六粟為圭乎。二十四粟,三指可撮也。小徐本作二指,二疑三之誤,大徐本又改為兩耳。圭者,瑞玉,上圜下方,故應云自然之形,陰陽之始。易之數,陰變於六,故六粟曰圭。
33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36
標題:□jú
337
注解:撮也。此蒙三指撮而言,不蒙四圭也。從手,□省聲。居六切。三部。按字之同音者有三。此謂三指撮也。臼,謂叉手也。掬,謂在手也。
33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39
標題:摕dì
340
注解:撮取也。謂撮而取之,亦蒙三指撮言也。有司徹:乃摭於魚臘俎。俎釋三個,其餘皆取之。古文摭為摕,儀禮宋本、嘉靖本、單行疏本、釋文宋本皆如是。俗本作今文摭為揲者,非也。凡言撮者皆謂少取,禮經依古文為是。西京賦:摕飛鼯。亦謂撮取。薜解云:捎取之也。文賦:意徘徊而不能揥。揥當是摕之誤。今俗語云捎帶者,當作摕。從手帶聲,讀若《詩》曰「螮蝀在東」。謂讀若螮也。都計切。十五部。經典釋文之舌切。李善大結切。□,摕或從□從示。葢從□而示聲。□手急持人也。其義有別。廣韻不云二形一字。
34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42
標題:捊póu
343
注解:引埾也。埾,各本作取,今正。詩釋文作埾,今本訛為取土二字,非也。埾義同聚。引埾者,引使聚也。玉篇正作引聚也。大雅:救之陑陑。傳曰:救,虆也。陑陑,眔也。箋云:救,捊也。度,□也。築牆者捊聚壤土,盛之以虆,而□諸版中,此引聚之正義,箋與傳互相足。賓筵之仇,鄭讀為□。此救,鄭釋為捊。皆於其音之相近得其義也。常棣:原隰裒矣。傳云:裒,聚也。此重聚不重引,故不言引但言聚也。裒者,捊之俗。易:君子以裒多益寡。鄭、荀、董、蜀才作捊,云取也。此重引,故但言取也。從手孚聲。步侯切。三部。《詩》曰:「原隰捊矣。」六字小徐本有,玉篇引亦有。抱,捊或從包。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後人用抱為褱袌字,葢古今字之不同如此。
34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45
標題:揜yǎn
346
注解:自關以東取曰揜。取上俗本有謂字,今依宋本。方言曰:掩、□,取也。自關而東曰掩。自關而西曰□,或曰抯。按許所據方言葢作揜。李善注子虛、上林賦引方言亦作揜也。今廣雅掩,取也。字作掩。從手弇聲。衣檢切。七部。一曰覆也。弇,葢也。故從弇之揜為覆。凡大學揜其不善,中庸誠不可揜皆是。
34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48
標題:授shòu
349
注解:予也。予者,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從手受,手付之,令其受也。故從手受。受亦聲。殖酉切。三部。
35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51
標題:承chénɡ
352
注解:奉也。受也。□部曰:奉者,承也。是二篆為轉注也。□部曰:受者,相付也。凡言承受、承順、承繼,又魯頌傳曰承止也皆奉之訓也。凡言或承之羞,承之以劍皆相付之訓也。左傳曰:蔡大夫恐昭矦之又遷也,承。此叚承為□也。從手卪□。合三字會意。署陵切。六部。□,俗字。
35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54
標題:挋zhèn
355
注解:給也。給者,相足也。士喪禮曰:乃沐櫛,挋用巾。又曰:浴用巾,挋用浴衣。注曰:挋,唏也,淸也。按晞者,乾之也。浴用巾,旣以巾拭之矣,而復以浴衣挋之。謂抑按之使干。此乾彼濕,可互相足,故曰給也。爾雅曰:挋、拭、刷,淸也。渾言之也。析言之,則挋與拭不同。故許書□,飾也,□,飾也為一義,挋,給也又為一義也。從手臣聲。章刃切。十二部。一曰約也。約者,纏束也。此挋之別一義也。
35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57
標題:□jìn
358
注解:飾也。飾,各本作拭,今正。又部曰:□者,飾也。巾部曰:飾者,□也。飾、拭正俗字,自淺人盡改許書之飾為拭,而字例晦矣。□與挋為伍,則非妝飾也。周禮遺人:以恤民之囏阨。注云:故書囏阨作□阨。按此古文叚借字也。從手堇聲。居焮切。十三部。
35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60
標題:□pō
361
注解:□也。今人用拂拭字當作此□。許作□飾也。拂者,過擊也。非其義。從手巿聲。普活切。十五部。〇此篆舊次接篆之下,非古也,今移此。
36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63
標題:擋dǎnɡ
364
注解:朋群也。此□黨、黨與本字。俗用黨者,叚借字也。鳥部朋下曰:古文鳳也。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擋字。儒林傳:唯京氏為異黨。師古曰:黨讀曰儻。按儻當作擋。從手黨聲。多郎切。十部。
36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66
標題:接jiē
367
注解:交也。交者,交脛也。引□為凡相接之偁。周禮廩人接盛,讀為一極再祭之扱。從手妾聲。子葉切。八部。
36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69
標題:挏dònɡ
370
注解:推引也。推,各本作□,今依廣韻、韻會本。推讀如或推或挽之推,謂推之使前也。從手同聲。徒緫切。九部。漢有挏馬官,作馬酒。見百官公卿表、禮樂志。應劭曰:主乳馬,取其乳汁挏治之,味酢可飲,因以名官。如淳曰:主乳馬,以韋革為夾兜,受數斗,盛馬乳,挏其上肥,因名曰挏馬官。今□州亦名馬酪為馬酒。顏氏家訓曰:此謂撞搗挺挏之,今為酪酒亦然。按挺挏字見淮南子。
37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72
標題:招zhāo
373
注解:手□也。□,各本作呼,今正。呼者,外息也。□者,召也。不以口而以手,是手□也。匏有苦葉傳曰:招招,號召之皃。按許書召者,□也。號者,嘑也。是用手用口通得云招也。從手召聲。止搖切。二部。
37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75
標題:撫fǔ
376
注解:安也。從手□聲。芳武切。五部。一曰揗也。揗,各本作循,今正。揗者,摩也。拊亦訓揗,故撫、拊或通用。□,古文撫,從亾辵。
37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78
標題:捪mín
379
注解:撫也。此冡上訓揗之撫而言。今人所用抆字,許土部墀下所用□字皆卽捪字也。從手昏聲。武巾切。十三部。一曰摹也。摹者,規也。
38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81
標題:揣chuǎi
382
注解:量也。量者,稱輕重也。稱者,銓也。銓者,衡也。從手端聲。此以合音為聲。初委切。十四、十五部。按方言常絹反,是此字古音也。木部有椯字,箠也。一曰度也。一曰剟也。聲義皆與此篆同,而讀兜果切。又今人語言用故敪字,上丁兼切,下丁括切,知輕重也。亦揣之或體,其音為端之雙聲。度高曰揣。方言同。左傳:揣高卑。杜注云:度高曰揣,度深曰仭。按國語:竱本肈末。竱,卽孟子揣其本之揣,其義同也。一曰捶之。捶者,以杖擊也。椯訓棰,揣訓捶,其意一也。
38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84
標題:抧zhǐ
385
注解:開也。從手只聲,讀若扺掌之扺。扺,各本作抵,今正。抵,側手擊也。扺掌者,側此手擊彼手掌也。諸氏切。十六部。
38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87
標題:摜ɡuàn
388
注解:習也。此與辵部遦音義皆同。古多叚貫為之。從手貫聲。古患切。十四部。《春秋傳》曰:「摜瀆鬼神。」昭二十六年左傳文。今本作貫。杜曰:貫,習也。
38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90
標題:投tóu
391
注解:擲也。下文云:擲,投也。二篆為轉注。巷伯傳曰:投,棄也。從手殳聲。大徐作從殳,非。度矦切。四部。
39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93
標題:擲zhì
394
注解:搔也。此義音剔。詩:象之揥也。傳曰:揥,所以摘髪也。釋文云:揥,勑帝反。摘,他狄反。本又作擲。非也。擲音直戟反。按以許說繩之,則作擲為是,擲正音他狄反也。以象骨搔首,因以為飾,名之曰揥。故云所以擲髪,卽後人玉導、玉搔頭之類也。廣韻十二霽曰:揥者,揥枝整髪釵。許書無揥。從手適聲。讀如剔。十六部。一曰投也。與上文投者,擲也為轉注。此義音直隻切。今字作擲。凡古書用投擲字皆作擲。許書無擲。
39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96
標題:搔sāo
397
注解:□也。□,各本作□,今正。□者,潔也。非其義。□者,掊杷也。掊杷,正搔之訓也。內則:疾痛苛養,敬抑搔之。注曰:抑,按。搔,摩也。摩馬曰騷,其聲同也。又□部疥,搔瘍也。瘍之需手搔者,謂之搔瘍。俗作瘙瘍,釋文、正義已如此。從手蚤聲。穌遭切。古音在三部。
39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399
標題:扴jiá
400
注解:□也。此與搔義同。□,小徐作□,訛。大徐不誤。廣韻曰:扴者,揩扴物也。易:介於石。馬本作扴,云觸小石聲。按扴於石,謂摩磢於石也。從手介聲。古黠切。十五部。
40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02
標題:摽piāo
403
注解:擊也。左傳:長木之斃,無不摽也。杜云:摽,擊也。柏舟傳曰:摽,拊心皃。從手□聲。符少切。二部。左釋文敷蕭、普交二切。一曰挈□牡也。□牡,一物也。見門部。挈者,提而啟之也。葉鈔本□作門。
40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05
標題:挑tiāo
406
注解:撓也。下文云:撓者,擾也。擾者,煩也。挑者,謂撥動之,左傳云挑戰是也。從手兆聲。土凋切。二部。一曰摷也。摷者,拘擊也。小徐摷下有爭。《國語》曰:「卻至挑夭。」周語單襄公語。韋本作佻夭,注云:佻,偷也。今按佻夭之功,以為己力。與左傳夭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語意正同。然則
407
標題:抉jué
408
注解:挑也。抉者,有所入以出之也。從手夬聲。於說切。十五部。
40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10
標題:撓náo
411
注解:□也。此與女部嬈字音義皆同。從手堯聲。奴巧切。二部。一曰救也。救篆下曰:一曰□也。是撓、□、救三字義同。
41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13
標題:□rǎo
414
注解:煩也。煩者,□頭痛也。引申為煩亂之偁。訓馴之字,依許作□,而古書多作□。葢□得訓馴,猶亂得訓治,徂得訓存,苦得訓快,皆窮則變,變則通之理也。周禮注曰:□猶馴也。言猶者,字本不訓馴。從手夒聲。而沼切。古音在三部。今作擾,從憂,俗字也。
41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16
標題:挶jū
417
注解:□持也。□持者,手如□而持之也。左傳:禇師出,公□其手。杜云:扺徒手屈肘如□形。鄭注斯干如矢斯棘云:如人挾弓矢□其肘。按古者□之制,其鋒謂之援,援體斜橫出,故人下其肘,臂⼙翹其捥與手似之,亦謂之□。鴟鴞傳曰:拮據,□挶也。字本作□。俗加手旁,非是。謂有所操作,曲其肘如□而持之也。從手局聲。居玉切。三部。
41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19
標題:據jū
420
注解:□挶也。鴟鴞:予手拮據。傳曰:拮據,□挶也。公羊注叚據為據。從手居聲。九魚切。五部。
42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22
標題:擖qià
423
注解:□也。此與扴音義略同。從手葛聲。口八切。十五部。一曰撻也。撻見下文。
42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25
標題:摘zhāi
426
注解:拓果樹實也。拓者,拾也。拾者,掇也。掇者,拾取也。果樹實者,有果之樹之實也。拓之,謂之摘。引□之,凡他取亦曰摘。此篆與□音義殊。從手啻聲。他歷切。又竹歷切。按竹歷切,是也。他歷則為擲之音矣。十六部。宋本竹歷,今本改竹厄,以同廣韻。一曰指近之也。別一義。
42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28
標題:搳xiá
429
注解:擖也。與擖篆宐聯綴。從手害聲。胡秸切。十五部。
43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31
標題:□cán
432
注解:斬取也。各本斬取二字作暫,今正。斬者,□也。謂□物也。暫非其義。禮器:有摲而播也。長楊賦:麾城摲邑。蒼頡篇曰:摲,拍取也。鄭曰:摲之言芟也。按芟,刈艸也。□本訓芟夷。禮器注謂於此少與,得分以與彼,是為芟殺有所與。摲殺上貴之分以布徧於賤者,謂之摲而播。故廣雅本之為說曰:□者,次也。是鄭注禮之義,而非摲之本義也。從手斬聲。昨甘切。八部。廣韻作□,斬取也。山檻切。篆作□。□原作摲。
43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34
標題:拹xié
435
注解:折也。公羊傳曰:使公子彭生送桓公,於其乘焉,拹乾而殺之。乾者,脅骨也。何曰:拹者,折聲也。拹或作搚者,或體也。或作拉者,叚借字也。從手劦聲。虛業切。七部。一曰拉也。上文曰:拉者,摧也。
43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37
標題:折zhé
438
注解:敗也。敗者,毀也。今義為折疊。從手習聲。之涉切。八部。敗,從攴不從又。
43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40
標題:揪jiū
441
注解:束也。束者,縳也。□飲酒義曰:西方者秋。秋之為言愁也。愁讀為揪。按韋部□,收束也。或從要作□,或從秋手作揪。揪卽□。然則此篆實為重出也。從手秌聲。卽由切。三部。《詩》曰:「百祿是□。」商頌長發文。今詩作遒。傅曰:遒,聚也。
44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43
標題:摟lōu
444
注解:□聚也。此當作□也,聚也。各本奪上也字。山有樞曰:弗□弗摟。傳曰:摟亦□也。此□訓所本也。□者,□□也。釋詁曰:摟,聚也。此聚訓所本也。趙注孟子曰:摟,牽也。此□義之引□也。從手婁聲。洛矦切。四部。
44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46
標題:抎yǔn
447
注解:有所失也。成公二年左傳:石稷謂孫良夫曰:子國卿也,隕子辱矣。許所據作抎,正謂失也。戰國策:被礛磻,引微□,折淸風而抎矣。此叚抎為隕也。史記東粵列傳:不戰而耘,利莫大焉。謂閩粵不戰而失其王頭。此叚耘為抎也。從手云聲。于敏切。十三部。《春秋傳》曰:「抎子辱矣。」
44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49
標題:披pī
450
注解:從旁持曰披。士喪禮設披,注曰:披,絡桺棺上,貫結於戴。人君旁牽之以備傾虧。又執披者旁四人,注曰:前後左右各二人。此從旁持之義也。五帝本紀:黃帝披山通道。徐廣曰:披,他本亦作陂字。葢當音詖。陂者,旁其邊之謂也。按披、陂皆有旁其邊之意,中散能知之。而索隱云披音如字,謂披山林艸木而行,以通道也。此則司馬貞不知古義之言。葢俗解訓披為開,廣韻云:披,開也,分也,散也。木部柀訓析也,柀靡字如此作。而淺人以披訓析,改柀靡為披靡,莫有能諟正者。從手皮聲。敷羈切。舊彼義切。古音在十六部。
451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52
標題:□chì
453
注解:引縱曰□。爾雅釋文作引而縱之曰□。引,開弓也。縱,緩也。一曰舍也。按引縱者,謂宐遠而引之使近,宐近而縱之使遠,皆為牽掣也。不必如釋文所據爾雅曰甹夆,掣□也。俗字作奢,作扯,聲形皆異矣。從手,瘛省聲。尺制切。十五部。俗作掣。
454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55
標題:□zì
456
注解:積也。小雅車攻曰:助我舉柴。傳曰:柴,積也。箋云:雖不中,必助中者舉積禽也。柴,許所據作□。此聲、責聲古同在十六部,以疊韻為訓。從手此聲。前智切。詩釋文引說文士賣反。出音隱。《詩》曰:「助我舉□。」西京賦作舉胔。薛注:胔,死禽獸將腐之名。一曰搣頰旁也。一曰二字廣韻及小徐本及集韻、類篇皆有之,是也。無此則與上文積也矛盾。而積也卽釋車攻。又非引曰圛,引堲讒說而釋之之比。上文搣下云□也,此□下云搣頰旁也,是二篆為轉注,亦考老之例。搣頰旁可以休老,見莊子。莊子亦作皆□,叚借字。
457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58
標題:掉diào
459
注解:搖也。掉者,搖之過也。搖者,掉之不及也。許渾言之。從手卓聲。徒弔切。二部。《春秋傳》曰:「尾大不掉。」左傳昭十一年文。
460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61
標題:搖yáo
462
注解:動也。從手□聲。餘招切。二部。
463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64
標題:搈rónɡ
465
注解:動搈也。動搈,漢時語。廣雅曰:搈,動也。從手容聲。余隴切。九部。
466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67
標題:□zhì
468
注解:當也。廣雅曰:□,當也。從手貳聲。直利切。曹憲引說文直二反。按作直異切者,誤。
469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70
標題:揂jiū
471
注解:聚也。商頌:百祿是遒。傳曰:遒,聚也。按傳謂此遒為揂之叚借字。從手酋聲。卽由切。三部。
472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73
標題:掔qiān
474
注解:固也。掔之言堅也,緊也,謂手持之固也。或叚借為牽字,如史記鄭襄公肉袒掔羊,卽左傳之牽羊也。俗用慳吝字,亦為掔之俗。從手臤聲,苦閑切。十四部。讀若《詩》「赤舄掔掔」。掔掔,當依豳風作几几。傳曰:几幾,絇皃。掔在十二部,几在十五部,云讀若者,古合音也。
475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76
標題:捀fénɡ
477
注解:奉也。奉者,承也。從手夆聲。敷容切。九部。
478
路徑:段注說文□第十二卷□手部
479
標題:□yú
480
注解:舉也。從手舉。此篆各本作舉,雲對舉也。從手輿聲。以諸切。下文出揚揚二篆,卽出舉篆,云對舉也。居許切。不特義同,形聲亦皆不甚異,讀許者往往疑焉。今按玉篇列字次苐,捀下揚上作攑,�
URN: ctp:ws74387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