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卷一

《卷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第一证·伤寒脉证总论歌
2
大浮数动滑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阴终死厄。仲景云。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若弦微。此名阴也。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阴阳交互最难明。轻重斟量当别白。脉虽有阴阳。须看轻重以分表里。在下文。轻手脉浮为在表。表实浮而兼有力。但浮无力表中虚。自汗恶风常淅淅。伤寒先要辨表里虚实。
3
此四者为急。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然表证有虚有实。浮而有力者表实也。无汗不恶风。浮而无力者。表虚也。
4
自汗恶风也。重手脉沉为在里。里实脉沉来亦实。重手无力大而虚。此是里虚宜审的。里证亦有虚实。脉沉而有力者。
5
里实也。故腹满。大便不通。沉而无力者。里虚也。或泄利或阴证之类。以上八句。辨表里虚实尽矣。风则虚浮寒牢坚。
6
水停水 必沉潜。动则为痛数为热。支饮应须脉急弦。太过之脉为可怪。不及之脉亦如然。仲景云。风则虚浮。寒则牢坚。沉潜水 。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荣卫太盛名高章。高章相搏名曰纲。荣卫微时名 徒颊切。恐惧也。卑 卑相搏损名彰。荣卫既和名缓迟。缓迟名沉此最良。九种脉中辨虚实。
7
长沙之诀妙难忘。仲景云。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 。荣气弱名曰卑。
8
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大抵仲景脉法。论伤寒与杂病脉法异。故予尝撰仲景三十六种脉法。瞥瞥有如羹上肥。此脉定知阳气微。萦萦来如蛛丝细。却是体中阴气衰。脉如泻漆之绝者。病患亡血更何疑。仲景云。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血也。阳气衰。千金云。作阴气衰。阳结蔼蔼如车盖。阴结循竿亦象之。仲景云。蔼蔼如车盖者。阳结也。累累如循竿者。阴结也。阳盛则促来一止。阴盛则结缓而迟。此谓促结二脉也。仲景云。脉来缓。时一止。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纵横逆顺宜审察。残贼灾怪要须知。仲景云。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
9
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
10
名曰顺也。又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残贼。能为诸贼作病也。又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答曰。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谓灾怪。脉静人病内虚故。人安脉病曰行尸。仲景云。脉病人不病曰行尸。以无主气。故眩仆不知人。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右手气口当主气。主血人迎左其位。气口紧盛食必伤。人迎紧盛风邪炽。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人迎紧盛。伤于风。气口紧盛。伤于食也。数为在腑迟为脏。浮为在表沉在里。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脉浮而缓风伤荣。浮紧兼涩寒伤卫。脉微大忌令人吐。欲下犹防虚且细。仲景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沉微气弱汗为难。三者要须常审记。孙用和云。阴虚。脉沉微而气弱者。不可汗。三者汗、下、吐三候。脉有不可行者。切当审也。阳加于阴有汗证。左手沉微却应未。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汗。趺阳胃脉定死生。仲景说趺阳脉者。凡十有一。太溪肾脉为根蒂。伤寒必诊太溪趺阳者。谓以肾脉胃脉为主。仲景讥世人握手不及足者以此。脉来六至或七至。邪气渐深须用意。浮大昼加并属阳。沉细夜加分阴位。九至以上来短促。状若涌泉无入气。更加悬绝渐无根。命绝天真当死矣。孙尚云。脉及七至六至以上。浮大。昼加病。沉细夜加病。更及八至。精气消。神气乱。必有散脱精神之候。须切急为治疗。又加之九至十至。
11
虽和扁亦难救。如八至九至。加以悬绝。悬绝者无根也。如泉之通。脉无入气。天真尽而必死矣。病患三部脉调匀。大小浮沉迟数类。此是阴阳气已和。勿药自然应可喜。仲景脉。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类。虽有寒热不解。此脉已和。虽剧。当愈。
12
第二证·伤寒病证总类歌
13
伤寒中风与温湿。热病痉 并时疫。证候阴阳虽则同。别为调治难专一。以上七证。大略虽相似。须别作调治。
14
一则桂枝二麻黄。三则青龙如鼎立。精对无差立便安。何须更数交传日。孙尚云。一桂枝。二麻黄。三青龙。三日能精对无差。立当见效。不须更候五日转泻。反致坏病也。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自阴出。仲景云。发热而恶寒者。
15
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阳盛热多内外热。白虎相当并竹叶。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皆治内外热证。阴盛寒湿脉沉弦。四逆理中为最捷。孙兆云。阴盛寒湿。则用四逆汤。理中丸。热邪入胃结成毒。大小承气宜疏泄。热邪入胃。久则胃伤烂。宜调胃。或大小承气汤。胸满宜用泻心汤。胸满证候。用大小泻心汤。结胸痞气当分别。按之不痛为虚靳。按之若痛为实结。浅深大小陷胸丸。仲景方中不徒设。孙兆云。结胸痞气两分浅深则大小陷胸丸。茵陈可治发黄证。柏皮治痢兼下血。发黄胆热。则用茵陈汤。下利肠毒恶痢下血。柏皮汤。小便不利更喘满。烦渴五苓安可缺。利小便止烦渴。用五苓散。半在里兮半在表。加减小柴胡有法。小柴胡治半在表里。仲景有加减法。夜中得脉日中愈。阴得阳兮灾必脱。日中得脉中夜安。阳得阴兮自相悦。阴阳调顺自和同。不须攻治翻为孽。孙尚云。凡伤寒三日脉微而微数以顺四时。身凉而和者。此名欲解也。夜半得脉。来日日中愈。阴得阳而解也。日中得脉。夜半愈。阳得阴而和也。阴阳和同尔。
16
第三证·表证歌
17
身热恶寒脉又浮。偏宜发汗更何求。仲景云。脉浮宜以汗解之。要须手足俱周遍。不欲淋漓似水流。金匮云。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 一时间益佳。但不欲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轻则随时与和解。重须正发病当瘳。仲景有和解之者。有正发之者。和解若小柴胡桂枝是也。正发若麻黄之类是也。初春阳弱阴尚胜。不可亟夺成扰搜。夏时暑热脉洪大。玄府开时汗易谋。初春阳弱。不可大发汗以扰乎阳。夏则玄府汗空开。故易汗。不可汗脉微而弱。更兼尺中脉迟缓。金匮云。脉微不可发汗。无阳故也。又云。尺中脉迟。荣不足。血气少。
18
不可汗。微弱无阳迟少血。安可麻黄求发散。更有衄血并下血。仲景云。衄家不可发汗。发汗则额上陷。亡血家不可发汗。则寒栗而振。风温湿温如何发。坏病虚烦且慎之。腹间动气宜区别。此五证皆不可汗。解在第三十一。妇人经水适来时。此是小柴胡证决。忽然误汗表里虚。郁冒不知人作孽。妇人经水适来适断。属小柴胡证。误汗。郁冒不知人。
19
第四证·里证歌
20
不恶寒兮反恶热。胃中乾燥并潮热。阳明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当下之。又云。潮热者。实也。宜下之。手心腋下汗常润。小便如常大便结。腹满而喘或谵语。脉沉而滑里证决。手心与两腋下润。小便如经。大便结硬。皆里证也。内实则腹满而喘。沉而滑者病在内。是曰里证也。阳盛阴虚速下之。安可日数拘屑屑。仲景云。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盖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故当下。虽三二日便可下。不必四五日过经也。
21
失下心胸皆疰闷。冒郁不安成热厥。失下则热极生寒。故冒而厥。厥则半日后复热也。庸医不晓疑是阴。误进热药精魂绝。庸医见厥。便以为阴。误服热药。则发斑发黄。不知人也。三阴大约可温之。积证见时方发泄。太阴腹满或时痛。少阴口燥心下渴。积证悉具更无疑。要在安详加审别。三阴大约可温。唯有积证当下。仲景云。太阳病。医反下之。
22
因腹满时痛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其大实痛。则大黄汤主之。又云。少阴口燥咽乾。急下之。宜承气汤。如此者当下之也。病犹在表不可下。脉浮更兼虚细者。仲景云。脉浮为在表。又云虚细。不可下之。恶寒呕吐小便清。恶寒者。表未解。金匮云。欲吐者不可下。小便清者。知不在里而在表也。不转矢气应难泻。不转矢气者。屎强硬。其后必溏也。大便坚硬小便数。脾约证。阳明自汗津液寡。蜜兑证。如斯之类下为难。莫便参差成误也。
23
第五证·表里寒热歌
24
病患身热欲得衣。寒在骨髓热在肌。先与桂枝使寒已。小柴加桂次温之。病患身寒衣褫退。寒在皮肤热在髓。白虎加参先除热。桂黄各半解其外。仲景云。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25
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仲景俱无治法。朱肱云。寒在骨髓。先与桂枝。次与小柴胡加桂汤。热在骨髓。先以白虎加人参汤。以除其热。次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也。病有标本并始末。先后不同当审察。里寒表热脉沉迟。里热表寒脉必滑。朱肱云。里寒表热者。脉沉而迟。里热表寒。脉必滑也。
26
第六证·表里虚实歌
27
脉浮而缓表中虚。有汗恶风腠理疏。浮紧而涩表却实。恶寒无汗体焚如。伤寒最要辨表里虚实为先。有表实。有表虚。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先辨此六者。然后用药。无不瘥矣。盖脉浮而缓。又恶风有汗。此表虚中风证也。脉浮紧而涩。尺有力。恶寒无汗。此表实。伤寒证也。脉沉无力里虚证。四逆理中为对病。沉而有力紧且实。柴胡承气宜相应。里虚宜温之。故用四逆理中。里实。宜下之。故用柴胡承气。又有表和而里病。下之则愈斯为正。里和表病汗为宜。忽然误下应难拯。外台云。表和里病。下之则愈。汗之则死。里和表病。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28
虚则温之实泻之。病形脉证要相宜。更兼药饵如精对。立便安康待甚时。孙尚云。精对无差。立当见效。不必三日以前汗。五日以后下也。
29
第七证·急救表里歌
30
伤寒下后表里虚。急当救疗莫踌躇。下利不止身疼痛。救里为先四逆欤。忽若清便自调适。却宜救表桂枝徒。切莫迟延生别病。过街脉变在斯须。仲景云。伤寒脉下之。续得下利。消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救表宜桂枝。
31
第八证·无表里证歌
32
既无里证又无表。随证小柴胡治疗。大便坚 脉浮数。却与大柴胡极妙。仲景云。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浮数。可与大柴胡汤下之。七八日后至过经。证候如斯当辨晓。何况热实睛不和。常觉目中不了了。仲景云。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急下之。大承气柴胡。
33
第九证·表里水歌
34
有水须分表和里。安可妄投增病势。乾呕微利咳发热。谓表有水青龙谛。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此谓表有水也。忽若身凉并汗出。两胁疼痛心下痞。表解争知里未和。十枣汤方能主治。太阳中风。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乾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35
第十证·表里两证俱见歌
36
脉来浮大表证尔。便赤烦渴却在里。脉浮者。表证也。小便赤而烦渴。又却有里证也。表里两证俱见时。当用五苓与调理。此证宜用五苓散。盖五苓治内外俱热。又如大便数日结。头痛更兼身有热。其人小便却又清。亦是两证当区别。大便结硬。头痛身热。小便却清。知不在里而在表也。大便坚 脉沉细。里证当下分明谛。头汗出时微恶寒。
37
手足兼冷却非是。仲景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
38
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此为半在表半在里焉。仲景著论非一端。要在审详而已矣。仲景云。中有两证者。凡十馀法。故此略举一二为例。
39
第十一证·三阴三阳传入歌
40
尺寸俱浮属巨阳。一二日内病如常。经络一连风府穴。头项痛兮腰脊强。仲景云。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以其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脉长阳明为受病。二三日内斯为应。挟鼻络目是其经。目痛鼻乾眠不稳。仲景。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乾。不得卧也。少阳经络贯耳中。脉弦胁痛耳应聋。四日以前皆在腑。汗之即退易为功。仲景云。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脉循胁于耳。
41
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脏。故可汗也。四五日中得太阴。太阴之脉细而沉。布胃络嗌嗌乾燥。脾宫腹满病难禁。仲景云。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乾矣。少阴传到脉沉紧。贯肾络肺系舌本。口燥舌乾渴不休。五六日中病有准。尺寸脉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
42
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七八日至厥阴经。烦满囊缩可忧惊。三阴受邪已入脏。却宜泻下自和平。仲景云。
43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必三阴皆已入脏。故可下而已也。六经已尽传亦遍。土不受邪脉来缓。水火相交气已和。云与雨至斯为汗。若传至厥阴。其脉来缓者。脾土不再受克。故水升火降。气和而大汗解矣。
44
第十二证·阴阳两感歌
45
伤寒热甚虽不死。两感伤寒漫料理。仲景云。凡伤于寒则发为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又曰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故漫料理可也。一日太阳少阴病。腹痛口乾烦饮水。太阳膀胱也。少阴肾也。为表里。故仲景云。太阳与少阴俱病。则腹痛口乾。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合太阴。腹满身热如火炽。不欲饮食鼻内干。妄言谵语终难睡。仲景云。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合厥阴。耳聋囊缩不知人。厥逆水浆不入口。六日为期是死辰。仲景云。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口。不知人者。六日死矣。
46
第十三证·阳证阳毒歌
47
太阳阳明与少阳。三阳传入是其常。一二日太阳。二三日阳明。三四日少阳。各以其经传入也。太阳脉浮恶寒气。
48
阳明恶热脉来长。太阳脉浮。阳明脉长。太阳恶寒恶风。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少阳口苦胁下满。往来寒热脉弦张。仲景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乾。目眩。又曰。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坚满。往来寒热。其脉弦细。阳若独盛阴暴绝。变为阳毒必发狂。三阳病不治。必变为阳毒。内外热结舌又卷。鼻中煤烟不可当。脉应洪实或滑促。宜用升麻栀子汤。
49
第十四证·阴证阴毒歌
50
饮食不节阴受之。太阴腹胀病在脾。素问云。起居不节。阴受之。饮食不节。则阴受之。伤寒四五日。传太阴。太阴。脾经也。故其腹胀满。少阴肾病脉微细。心烦但寐渴无时。仲景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又云。少阴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厥阴气上冲心下。饥不欲食食吐蛔。音回。仲景云。厥阴为病。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吐蛔。阴病若深阳顿绝。变成阴毒更何疑。四肢逆冷脐筑痛。身如被杖痛可知。宋迪云。积阴盛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疼如被杖。或因冷物伤脾胃。或因欲事肾经衰。内感伏阴外寒气。腰重头疼觉倦疲。阴毒本因肾气虚寒。嗜欲过多。或伤冷物。复伤风邪。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内伏阴。
51
内外皆阴。故阳气不守。遂发头疼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而不甚热。四肢逆冷矣。额上手背皆冷汗。二三日内尚支持。额上手背皆有冷汗。二三日内或可起行。不甚劳重。六脉沉细时来疾。尺部短小力还微。寸口有时或来大。
52
误经转泻若何医。阴毒。诊之。则六脉俱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
53
非阴证也。误转泻。则渴转甚躁转急。阴病渐深腹转痛。心胸 胀郑声随。虚汗不止咽不利。指甲青黑面色黧。阴证深。则咽喉不利。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郑声。指甲面色俱青黑。仲景云。虚则郑声。一息七至沉细疾。
54
速灸关元不可迟。六脉沉细而疾。一息七至以来。有此证者。速宜灸关元二三百壮。穴在脐下三寸。更兼金液来苏治。
55
庶得阳回命可追。灸毕。更以金液来苏丹助之。庶几阳复也。
56
第十五证·太阳阳明合病歌
57
太阳阳明同合病。仲景法中有三证。自利宜服葛根汤。但呕却加半夏应。喘而胸满属麻黄。慎勿下之轻性命。循规守矩治为宜。要使冲和自安静。仲景三证。一者太阳与阳明合病。则自利。葛根汤主之。二者合病。不下利。但呕者。
58
葛根加半夏汤主之。三者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59
第十六证·太阳少阳合病歌
60
太阳少阳合病时。亦须下利更何疑。下利黄芩汤可用。若呕还加半夏奇。仲景云。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61
第十七证·三阳合病歌
62
腹满身重难转侧。面垢遗尿谵语极。三阳合病口不仁。白虎汤功更奇特。仲景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63
口中不仁谵语遗溺。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白虎汤主之。
64
第十八证·太阳少阳并病歌
65
太少并病证有二。汗下差之皆致毙。头痛眩冒如结胸。误若汗时谵语至。肺俞肝俞皆可刺。谵语却刺期门是。仲景一证云。太阳少阳并病。头痛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当刺肺俞肝俞。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
66
当刺期门。颈项强时刺大椎。此候在心当切记。一证云。太少并病。心下硬。颈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
67
慎勿下。
68
第十九证·阴证似阳歌
69
烦燥面赤身微热。脉至沉微阴作孽。脉来沉微者阴也。阴极生热。故烦躁面赤身热。阴证似阳医者疑。但以脉凭斯要诀。但以脉为据。不必守证也。身热里寒阴躁盛。面戴阳兮下虚证。身热也。里寒也。烦躁者阴盛也。面戴阳者。
70
下虚故也。此皆阴证似阳也。阴发躁兮热发厥。物极则反皆理性。阴极则生躁热极则发厥。物极则反。皆物之理性也。
71
第二十证·阳证似阴歌
72
小便赤色大便秘。其脉沉滑阳证是。四肢逆冷伏热深。阳证似阴当审谛。小便赤。大便秘。脉沉滑。阳证也。阳极生阴热极生寒。故令四肢逆冷。以其伏热深也。医见四肢逆冷便以为阴。则误也。当仔细审详。轻者且宜供白虎。重者须当用承气。重阳如阴理宜然。寒暑之变亦如是。
URN: ctp:ws756113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