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景定建康志巻四十三 宋 周應合 撰風土志二 |
3 | 古陵 |
4 | 古越王塜在句容縣。 |
5 | 考證王名翳,周安王時薨𦵏句容大横山下,吳大帝陵在蔣山之陽,去城一十五里。考證《吳志》,神鳯元年,大帝崩,𦵏蔣陵」。 寰宇記:在縣東北蔣山八里。 《丹陽記》云:「蔣陵因山為名」。 《輿地志》云:「九日臺當孫陵曲折之傍,故名蔣陵亭」。 今蔣廟西有孫陵岡、蔣陵地也歩夫人陵在蔣陵。 |
6 | 考證吴志,赤烏元年追拜夫人歩氏為皇后,後合𦵏蔣陵。 今蔣廟西南有孫陵岡,上有歩夫人墩墩之側,有夫人塜,乃其地也。 |
7 | 宣明太子墳亦在蒋陵。 |
8 | 考證吳志》:大帝皇太子登初𦵏句容。後三年,移𦵏鍾山西蔣陵。 |
9 | 晉康帝陵 晋簡文帝陵 |
10 | 晋孝武帝陵 晉安帝陵 |
11 | 晉恭帝陵 |
12 | 考證寔錄康帝建元三年𦵏崇平陵,簡文帝咸安二年𦵏髙平陵,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𦵏隆平陵,安帝義熈十四年崩,明年𦵏休平陵,恭帝元熈二年𦵏沖平陵,五陵並在鍾山之陽,皆不起墳。 |
13 | 晉元帝陵 晉眀帝陵 |
14 | 晉成帝陵 晉哀帝陵 |
15 | 考證寔錄元帝永昌元年春𦵏建平陵,明帝太寧三年𦵏武平陵,成帝成康八年𦵏興平陵,哀帝興寧三年𦵏安平陵,四陵並在雞籠山之陽,皆不起墳。晉穆帝陵在幕府山前近西里,俗相傳穆天子墳,即其地也。 |
16 | 考證寔錄,穆帝升平五年𦵏永平陵,在幕府山,宋武帝陵在縣東北二十里。 |
17 | 考證寔錄宋髙祖永初三年,𦵏初寧陵,𨽻建康縣蔣山。 政和間,有人于蔣廟側得一石柱,題云:「初,寧陵西北隅」。以此考之,其墳去蔣廟不逺。 |
18 | 宋文帝陵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與武帝陵相近。考證文帝元嘉二十年,𦵏長寧陵。 |
19 | 袁后陵即文帝后,合𦵏長寧陵。考證《南史》,元嘉十七年,𦵏先皇后袁氏于長寧陵。長寧即文帝陵也。 |
20 | 宋明宣沈太后陵,在今寳林寺西南,有墳壠,相傳為國婆墳,疑即沈后所葬之地。 |
21 | 考證南史》,宋明宣沈太后為文帝美人,生明帝,元嘉三十年𦵏建康之幕府山。 |
22 | 宋明帝陵在幕府山西,與王導墳相近。今山前有墳壠,晉穆帝陵在山南,或以西為明帝之墓。 |
23 | 考證明帝泰豫元年𦵏髙寧陵,𨽻臨沂縣,齊明欽皇后陵在今淳化鎮之北。 |
24 | 考證南史》,齊明欽劉皇后永明七年,𦵏江乗縣張山梁,昭明陵在城東北四十五里賈山前,與齊文恵太子同處排陵並𦵏。 |
25 | 蕭墓岡,西去縣三十五里,或云蕭梁帝陵寢,未詳。陳髙祖陵在上元縣東崇禮鄉,地名陵里,有曰天子林,其地有石麒麟二里,俗相傳,即陳髙祖墓也,去城二十五里。 |
26 | 考證陳髙祖永定三年,𦵏萬安陵,𨽻城東南,古彭城驛側。 |
27 | 陳文帝陵在縣東北陵山之南,今鴈門山之北。考證陳文帝天康元年𦵏永寕陵。 |
28 | 諸墓 |
29 | 左伯、桃墓、羊角、哀墓,並在溧水縣南四十五里。儀鳯鄉孔鎮南大驛路西。 |
30 | 考證烈士傳云:左伯桃羊角哀,燕人也,二人為友,聞楚王待士,乃同入楚。至梁山,值雨雪糧少,伯桃乃併糧與哀令往事,楚自餓死于空樹中,哀至楚為上大夫,乃告楚王備禮𦵏于此。一夕,哀夢伯桃告之曰:幸感子𦵏,我奈何與荆將軍墓相鄰?每與吾戰,為之困廹。今年九月十五日,将大戰以决勝負,幸假我兵馬呌噪塜上,以相助哀,覺而悲之,如期而往,歎曰:今在塜上,安知我友之勝負!乃開棺自刎而死,就𦵏伯桃墓中,劉孝標廣絶交云:「續羊左之徽烈,正謂是也。唐大厯六年,顔真卿過墓下,作詩弔之,熈寧中,太子中允關杞知縣事夢二人告之曰:余羊左也,為魏倫所苦,出祭文百餘篇示杞,既覺,僅䏻記其一語,云千花落兮奠酒空,明日問之,邑人有魏倫者,以錢買羊左墓木,將伐焉,杞遽止之,乃表墓事,見胡宗愈詩書此為諸墓先,又加詳焉,非語怪也,將以厲薄俗也。 |
31 | 西漢甄邯墓在後湖之側。考證《南史》,宋張永嘗開𤣥武湖,過古塜塜上,得一銅斗,有柄,文帝以訪朝士。著作郎何承天曰:「此亡新威斗」。王莽時三公亡,皆賜之。一在塜外,一在塜內。時三台居江左者,惟甄邯為大司徒,必邯之墓及啓塜內,更得一斗。復有一石銘云:「大司徒甄邯之墓」。 |
32 | 《後漢史,君崇墓在溧陽縣北三十里。 |
33 | 考證崇為司空、驃騎將軍、青冀二州刺史,贈溧陽侯,使持節、徐兖二州刺史,有神道碑在墓所,晉永和八年立,唐貞觀十四年十八代孫越王府東閣祭酒、常州長史仲謨題云:「隋末大亂,避地閩越,碑壊再立,其頌曰:山嶽降精,川瀆耀靈,猗歟史氏,世濟其英,忠言允塞,嘉猷有聲,從容爕理,散誕飛纓,含香青𤨏,敷奏丹庭,有犯無隱,唯言是聼,王室斯頼,諸侯以寧。內侍帷幄,外典專城,為政以徳,察獄以情,化俗草偃,溪谷風清,金相玊質,不隕厥名,處溢不驕,居勞不憚,視險如夷,忘身逐叛,駉頌羙魯,青蒲安漢,執簡書愆,姦邪逃竄,匪君之忠,孰䏻戡亂!在昔隆漢,姻婭皇家,唯帝念功爵命,屢加三台五鼎,駙馬奉車,腰佩兩印,綬帶雙緺,何彼穠矣,常棣之華,如珪不玷,似玉無瑕,節之以禮,儉而不奢,篤生我侯,英略備舉,有藝有才,䏻文能武,孝以奉親,忠惟衛主,赤眉始結,白波猶侮,執銳被堅,斬馘滅虜,截彼長虵,殱斯猾豎,䇿賞廟堂,書勲王府,功成弗居,名立不取,簡在帝心,酬封祚土,厥土惟何?在溧之滸,初食三千,卒封萬戸,葭菼揭揭,塵鹿麌麌,禾役斾斾,原田膴膴,俯營川陸,魚鹽所聚,蝗飛火滅,還珠去虎,子民輯恱,建兹城宇大厦,耽耽聼政之所,祠堂石殿,坐靈攸處,春秋兮,祭祀不阻。溧陽侯陶謙,墓在溧陽縣。 |
34 | 考證《後漢書》,獻帝興平元年,溧陽侯陶謙卒,且𦵏,張昭哀之,其詞曰:「猗歟使君君侯將軍,膺秉懿徳,允武允文,體足剛直,守以溫仁,令舒及廬,遺愛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憬憬夷貊,頼侯以清,蠢蠢妖冦,匪侯不寜。唯帝念績,爵命以章,既牧且侯,啓土溧陽,遂升上將,受號安東,將平世難,社稷是崇,降年不永,奄忽殂薨,喪復失恃,民知困窮,曽不旬日,五郡潰崩,哀我人斯,將誰仰憑?追思靡及,仰呌皇穹。嗚呼哀哉!觀張公辭意,則陶侯之賢可想矣! |
35 | 吳丞相萬彧墓,在溧陽縣南五十里恵徳鄉銀方山下。考證《吳志》,孫皓,寳鼎元年,彧為右丞相,鳯凰元年,被譴,憂死。 |
36 | 吳甘寧墓在直瀆山下。 |
37 | 考證伏滔記,吳將甘寧墓在直瀆之下,俗云:「墓有王氣,孫皓惡之,鑿其後為直瀆」。 |
38 | 僊翁葛𤣥墓,吳太極左僊翁葛𤣥墓在句容縣西南一里。《郡國志》云句曲有葛𤣥家」。 |
39 | 諸葛恪墓,舊府志及句容縣志皆言在句容縣石子崗。今考恪墓寔在城西南。 |
40 | 考證恪仕吳,累官至州牧,為孫峻所殺,𦵏石子崗。先是,童謠曰:「諸葛恪蘆葦,單衣篾鉤落,于何相求成子閣」,成子閣者,反語石子崗也。建業西南有長陵,名石子崗,今清涼寺側亦有石子崗。峻殺恪處,非句容也。詳見石子崗下。 |
41 | 晉山簡墓在樂遊苑內考證,晉永嘉六年,征南將軍、荊州刺史山簡卒,歸𦵏建康真武湖南覆舟山之隂。 |
42 | 溫嶠墓初𦵏豫章,朝廷追思之,乃為造大墓,還𦵏元明陵北幕府山之陽。 |
43 | 考證按:《晉書》,嶠拜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封始安郡公,初𦵏豫章,後朝廷追嶠勲徳將,為造大墓于元明二帝陵之北,陶侃上表願停移𦵏,詔從之。其後嶠妻何氏卒,子放之,便載喪還,詔𦵏建平陵北,即是嶠妻何氏墓,非嶠墓也。 |
44 | 郭璞墓真武湖中有大墩里,俗相傳曰:郭璞墓考證。按晉書,王敦加荊州牧,敦將舉兵,使璞筮,璞曰:無成。敦怒,收璞,斬之。時在武昌,或歸𦵏于此,未可知也。世傳璞墓非一,恐未可執此為是。 |
45 | 卞壼墓在冶城。 |
46 | 考證晉蘇峻之亂,尚書令、右將軍卞公壼力疾率厲散,衆及左右,更數百攻賊,苦戰死之。二子眕、盱見父沒相隨赴賊,同時見害,並𦵏冶城。義熈間盗發壼墓,尸僵,鬢髮蒼白,面如生,兩手悉拳爪甲穿逹手背,安帝詔給錢十萬,以修塋兆,齊梁續加修治南唐于墓所建忠貞亭,穿地得斷碑,徐鍇為之識。宋朝慶厯三年,葉公清臣改忠孝亭,元祐八年,曽公肈為堂,繪壼像其中,列諸祀典為之記,建炎兵革碑燬不存,史公正志取曽公記重刻石。嘉定四年,黃公度建忠孝堂冶城樓于墓側。詳見冶城樓、忠孝亭、忠烈廟。 |
47 | 謝安墓在城南九里梅嶺崗。考證漢、晉紀事云:謝安墓前惟立一白碑,當時謂難述其功徳耳。按南史,齊豫章文憲王蕭嶷薨,郡吏南陽樂藹與右率沈約書,請為碑文,荅曰:「郭有道,漢末之匹夫,非蔡伯喈不足以耦三絶」。謝安石貴族之台輔,時無麗藻,迄乃有碑無文,葢謂此也。安墓舊在城南梅崗。 《南唐書》云:梅頥崗相接處,即謝安墓。 |
48 | 王祥墓在城西南八十里化城寺之北,有斷碑,衛玠墓在新亭東,去城一十里。 |
49 | 考證玠字叔寳,河東安邑人,以天下大亂,遂扶老母將家南行至豫章,以王敦非純臣而不久留,来向建業,京師人士聞其姿容,觀者如堵。卒,年二十七,𦵏新亭東,今在縣南十里,時人謂看殺衛玠。 |
50 | 顔含墓右光祿大夫、西平靖侯顔府君𦵏靖安道旁考證晉顔含,乃唐時真卿十四世祖也,得古碑于靖安道旁,乃李闡及顔延之文墓,不知所在。君諱含,字𢎞都,琅邪臨沂人,春秋以降,戰國以前,賢智比肩,備于載䇿,昭穆次序,上至顔●,漢末喪亂,舊譜淪亡,自青州使君以上,不復詳具,祖欽給事貞、侯父黙、汝隂太守,學素相承,有聲邦黨,君㓜稟貞粹,長而好古,睦親之譽,發于覊貫,毎讀書,見孝友通靈之事,輙悽然改容,以為人神相與何逺之有,但患人心澆偽,自絶于神耳,茍䏻無以偽雜,真神其捨諸,修巳立誠,盡歡就飬,訓行閨門,義達州里,久要心許之信,夷險不爽,正冠納履之嫌,終始不蹈兄畿患,亡更生君,棄絶人事,蓬首屏氣,以就唅飬者十有三年。次繁欽孫老而失明,合藥湏髯蛇,膽有青衣,童子持裹授君,出戶化成,青鳥飛去,本州辟不就鎮東琅邪王叅軍事,過江,累遷東閣祭酒,朝議謂君正性端素,學行通深,有命太子中庶子,轉黃門侍郎、本州大中正,封回車縣侯,轉侍中,吳郡太守。事停還,除侍中、國子祭酒,加散騎常侍、光祿勲,以年遜位,就加右光祿大夫,門施行馬,特賜牀帳被褥,四時致膳,固辭不受,馮懐欲為王導降禮,君不從,曰:王公雖重,故是吾家。阿龍君是王親丈人,故呼王小字。王處明君之外,弟為子。允之求君女婚。桓溫君,夫人從甥也,求君小女婚君,竝不許,曰:吾與茂倫于江上相得。言及知舊,抆淚敘情,茂倫曰:唯當結一婚姻耳!吾豈㤀此言!溫負氣好名,若其大成傾危之道,若其敗也,罪及姻黨。爾家書生為門,世無富貴,終不為汝樹禍。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嫁不須貪世位家。時議者以君審裁,將以應軍司之選,君遽告蔡謨曰:此非輕弱,所宜尸泰,羯逆方熾,當保國飬民,以俟事㑹,想愛人以禮,宜寢此言。王相聞之,卒不授督統之任。謨秉君此言,終不唱討賊之計,在朝正立,不昵權豪,及致仕退居,長子髦觧軄視膳中,子謙躬率田桑,中外莫不取給,闔門靜軌廿餘年,九十三薨,遺命素棺薄歛,吉㓙官飾,一無施列,天子嗟悼,詔賜墓田,諡曰靖侯,禮也。停柩在殯,鄰家失火,三子抱柩號惶,分同灰燼,焱爓垂及,欻然頓滅。論曰:君平生素行,既感達幽靈,終殯在堂,又獲福異,豈神祗保祐,以顯淳徳乎?闞託姻顔氏,頗識舊聞,與君二子髦約,採集言行,而著此傳。銘曰:嵎夷導日岱,方禋春星離,望合水別,浸鄰少陽,畜徳蒼祗,效神孕僊,字聖誕智,息仁洙上道奥稷下儒淵。乃昔宗林,傾席曜筵,升門取儁,接室稱賢,闔則遯哀,●亦抗宣,獷彼琅邪,寔惟海宇,憬屬之罘,邪臨朝儛,載濟越師,大淹秦旅,誰其来遷,時聞逺祖,青州隱秀,爰始直居,內辭鼎府,外康邦閭,建節中平,分竹黃初,刑清齊右,政偃營區,葛嶧明懿,平陽聦理,或薦公庭,或登宰士,列羙覇朝,雙風千里,華蕚之茂,於昭不巳,博士淵退,再逡儒躬,貞子七穆,比世稱盛,無忝汝隂,有偉安定,舍人孜敏,亦元儲命,靖侯潛徳,信豈在明言則側,幽歎寔聳靈,仁親之寳,大孝之榮,官必凝績,學乃敦經,隨難蕃覇,持安闥掖,扶元陟帝,翼成復辟,忌滿裁婚,鍳沖貶石,望年靜駕樂恬,延厯三祖,連光,衆門稟敎于時列孝克端殊撡潔景衡隂,湮心理,奧任不窮秩,是謂髙蹈山曽木胄積亥㳭,永惟世,思樹辭林碑,表有毀策素,匪任誦靈墳,阿長寄風音。晉江夏李闡,字𢎞模傳,曽孫宋金紫光祿大夫贈特進。延之,字延年銘,大厯七年,嵗次壬子,夏四月甲寅,十四代孫唐。金紫光祿大夫前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真卿書,重建于舊龜跌上。 |
51 | 史萬夀墓在溧陽縣東北三十五里。考證晉書》,萬夀為安南將軍、蔡州刺史,史爽墓在溧陽縣東北十五里。 |
52 | 考證《晉書》,史爽為冠軍將軍馬訓墓在溧陽縣東北三十里。考證《晉書》,訓為南海太守。 |
53 | 呂游墓在溧陽縣東北五十里。考證《晉書》,游為尚書起居,即廬陵太守史光墓,在溧陽縣東南四十里。 |
54 | 考證《晉書》,光為中書侍郎,史憲墓在溧陽縣東北五十里。考證《晉書》,憲為尚書山隂侯」。 史嶷撰神道碑云:伊昔有㷱,道徳資始,名列五帝,澤流千祀,文捨伯邑,武興太史,官有世功,《春秋》所紀,衛尉疇嗣,孝成以康將軍,樹績光武,其昌,事列盟府,功書太常,源分陸海,𣲖別三江,懿彼侍中,飛纓殿內,為王之伯,熈帝之載,左貂右蟬,切問近對,八舍攸履,七車不昧,散騎帝友,朝夕進規,奉輿肅事,賛道攸宜,有濟之論,兼濬之儀,獻替之羙,復在于斯。桓桓積石,允文允武,外擅爪牙,內為心膂,氣逸南仲,才髙召虎,作師之貞,爰誓其旅,豫章太守,人之領袖,如玊之貞,如松之茂,共理天下,實資時秀,良二千石,抑非虗授。惟君挺生,材術縱橫,黃裳元吉,白賁永貞,荊巖植潤,漢水騰明,是謂家寳膺兹,國楨英英,學藝為郎,滿嵗紫帳,趨榮青縑,沐恵王譚,練習鄭泰才計,持寔有章,大猷無替,悠悠廣熈,南海之湄,言典斯郡,逺于將之,變其風俗,鎮以宣慈,人斯攸頼,吏不忍欺,列郡之政,兹焉為盛,開國承家,大君有命,山川光錫,圭組輝映,是曰懋功,徃哉惟敬,重此召望,期諸棟隆,初欣鄭鹿,奄歎虞鴻,麟傷孔子,馬思、滕公,死而可作,善始令終,言式其墓,岯山之路,如斧載形,廣輪為度,委欝松檟,蒼茫草露,萬古同悲,千春罷曙,猗歟雲仍,世豈乏賢?不忘其本,願述其先,陸家茂徳,潘氏流泉聲懿日月俱懸 |
55 | 史雅墓在溧陽縣東六十里。考證《晉書》,雅為散騎常侍。史輝墓在溧陽縣東六十里。《考證《晉書》,輝為積石將軍,呂貟墓在溧陽縣東北五十里。考證《晉書》,貟為安西將軍、南蔡州刺史。周琛墓在溧陽縣西南三十里。 |
56 | 考證晉書》,琛為遂安太守,紀瞻墓在句容縣東南二十五里 |
57 | 考證晉書》穆侯諱瞻,有宅在烏衣巷,今有古碑在「縣圃。昜并堂碑字磨滅,僅辨其額云「二日」。《故僕射、散騎常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紀穆侯之銘,後有胡克充跋,未詳何代人字,漫不可辨。 知縣山陽真元弼題云紀思逺之碑,自東晉明帝時,逮今元豐癸亥,嵗僅千餘年,可謂逺也,巳然,風霜剝裂,字皆漫滅,惟題額存焉,石亦斷而為二,僵仆于道旁,㡬為農夫野老所壊,故置之縣宇之東軒屋壁間,葢以其古物可貴爾,後之好事者,願常護之,勿使毀也。 知縣䢴城張偘題云:元豐癸亥,邑令山陽真公元弼取紀穆侯碑,䧟東軒壁間,且識嵗月,後百三十四年寳慶,丙戌,䢴城張偘得之邑後圃榛棘中,拂塵而觀,題額尚存,因誦古物可貴護使勿毀之語,益信前軰,所謂風霜湮淪,磨滅散弃于山崖虚莽,未嘗收拾,良可惜也。初,明帝引穆侯于廣室,論社稷之臣,屈指君,便其一班班史冊,觀此則銘章頌羙,又下一等,遂買石作趺,移置于昜并堂左。 |
58 | 宋謝濤墓在上元縣土山。考證淨名寺得古碑云:宋散騎常侍謝濤,元嘉十七年𦵏于揚州丹陽郡建康縣東鄉土山里。 |
59 | 王夫人墓在土山。 |
60 | 考證大明七年,夫人琅邪王氏合祔于土山里謝濤之墓有古碑可考。夫人之祖曰獻之,父曰靜之。冥漠君墓在東崗。 |
61 | 考證宋書》,元嘉七年,彭城王義康修東府城,城塹中得石塜為之,改𦵏東崗,使法曹參軍謝恵連為文,祭以豚酒,不知其名字逺近,故假為之,號曰冥漠君。 |
62 | 宋宗慤母鄭夫人,墓在秣陵。考證皇祐中金陵發一墓有石志,乃宋宗慤母夫人,墓有誌無銘,不著書撰人名氏。其後云:謹牒子孫男女名位,婚嫁如左,葢一時之制也。按慤本傳與此志歴官終始不同。傳云:孝武即位,以慤為左將軍,累遷豫州刺史,監五州諸軍事,討竟陵王誕,入為左衛將軍。廢帝即位,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卒」。此誌乃大明六年作,云為左衛將軍、監交、廣二州,湘州之始興、冠軍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始遷豫州刺史,監五州軍事,又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領太子中庶子、荊州大中正」。而傳皆略之。慤,南陽涅陽人,而此誌云「涅陽縣都鄉安衆里人」。又云「穸于秣陵縣都鄉石泉里都鄉之制」,前史不載。 |
63 | 謝恵連墓在上元縣本業寺相近考證,唐保大中里人孫熹等嘗建碑, |
64 | 齊巴東公墓在棲霞寺側,有墓碑字,皆不可辨。其額云齊故侍中尚書令丞相巴東獻武公之碑」。 |
65 | 齊海陵王墓在金陵。 |
66 | 考證《夢溪筆談》曰:慶厯中,予在金陵,有饔人以方石鎮肉視之,若有鐫刻、取石洗濯,乃齊。《海陵王墓誌》謝朓撰,并書其字盡如鍾繇,可愛,予攜之。十餘年,文思副使夏元昭借去,託以墜水。 |
67 | 齊王孝恭墓在溧陽縣東南二十八里。考證齊史,孝恭為散騎常侍。 |
68 | 梁始興王墓去城三十里。考證《南史》,梁始興王蕭憺謚曰忠武,墓在清風鄉黃城村,有石麒麟四及神道碑》,云「梁故侍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忠武王之碑」。 |
69 | 安成王墓,去城三十八里。考證:梁安成王蕭秀字彥逹,謚曰康。墓在清風鄉甘家巷,有石麒麟二石柱一,神道碑二,題云:「梁故散騎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神道」。又《南史》云:佐史夏侯亶等表立墓碑誌,王僧孺、陸倕、劉孝綽、裴子野各製其文,欲擇用之,而咸稱寔錄,遂並建于墓。今存者二:其一巳磨滅其一字,畫間有可辨,乃孝綽文也。 |
70 | 臨川王墓去城三十里。 |
71 | 考證南史》,臨川王蕭宏,字宣逹,謚曰靖恵。其墓在北城鄉,有石柱碑二題云:「梁故使黃鉞,侍中、大將軍、揚州牧臨川靖恵王之神道」。 |
72 | 吳平忠侯墓,去城三十五里。考證《南史》,梁吴平忠侯蕭景,字子照,謚曰忠。墓在清風鄉花林村之北,有石麒麟二石柱,一題云:「梁故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蕭公之神,道建安侯墓,去城三十五里」。 |
73 | 考證南史》,建安侯蕭正立,謚曰敏,其墓在淳化鎮西。宋野石柱塘有石柱二題云:「梁故侍中左衛將軍建安敏侯之神道」。 |
74 | 南康簡王續墓,在句容縣西北二十五里范府君墓,梁招逺將軍臨川王國侍,即范府君墓,在溧陽縣東北五十里。 |
75 | 史府君墓梁,散騎常侍、兖州刺史、史府君墓,在溧陽縣東北五十里。 |
76 | 周洪正墓在上元縣東三十五里。考證:梁元帝平侯景于江陵,嗣位,洪正諫,帝不納,江陵果䧟,洪正兄弟遁歸金陵。大同末,洪正嘗因蓍占謂弟曰:「國家危在數年間,吾與汝等不知何處逃形?」及帝納景,又曰:「禍至矣!」 |
77 | 陳王僧辯墓在方山下。 |
78 | 考證僧辯,為陳霸先所害,父子七人,束以葦蓆,同瘞一穴。宣帝天嘉中,故吏衛卿許亨抗表,請以家財造墓𦵏之。 |
79 | 唐顔尚書塜,在縣東,来蘇鄉後顔村,石龜尚存。淳熈十一年,顔運使度重建祠堂。 |
80 | 考證寔齋,王公遂因閱縣志,見所載来蘇顔墓,屬邑士髙元龜,訪求遺跡,所在得尚書墓,隧于荊榛間,隧門龜跌,儼然如舊,顔氏子孫之居是鄉者,出淳熈年間江東計使顔公度蠲租故籍,以白元龜好義者也,因屋墓前而祠之,寔齋感慨忠義援筆作記,推原魯公從容就死之志,其目有四:繼得魯公集讀之,乃知魯公之墓寔在長安,今来蘇之墓尚書墓,而非魯公墓也。按魯公所撰靖侯含大宗碑》,則知自含以下七葉皆𦵏金陵,就七葉中言之,如延之之子曰竣曰㚟,葢魯公,八世從祖,皆嘗歴位尚書,則来蘇所謂顔尚書墓者,豈其人耶? |
81 | 許司徒墓在句容縣東白土奉聖寺側。今寺中有捨寺,基碑見存。 |
82 | 史仲謨墓唐越王府東閣祭酒史仲謨墓在溧陽縣東北三十里西山之前。賈曽為之碑。 |
83 | 史務滋墓,在溧陽縣東北三十五里。考證務,滋仕唐通議大夫守納言,詳見《古今人表》。劉府君墓在溧水縣北三十五里。 |
84 | 考證《唐文藝傳》,劉太真,宣城人,善屬文,師蘭陵蕭頴士為信州刺史,卒𦵏于此。 |
85 | 李順公墓在金陵鄉七里鋪,去城十二里。考證公名金全,字徳鏐,有神道碑,題云唐故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贈中書令李順公。神道張懿公墓在金陵鄉石頭城後,去城一十里」。考證公名君詠,字徳之有神道碑》,題云「大唐順天翼運功臣特進、守太子太傅、上柱國、清河郡開國公張懿公,神道」。 |
86 | 髙越墓在棲霞寺舊門外北山之麓,去城四十五里,有石題云「侍郎髙府君,墓」南唐人也。 |
87 | 韓熈載墓在梅頥崗。 |
88 | 考證熈載病卒,後主謂近臣曰:「吾竟不得熈載為相」。乃追贈平章事,謚文靖,𦵏于此。 |
89 | 荊將軍墓,在溧水縣南四十五里,因羊左事,始知有荊將軍墓。 |
90 | 盧循道王師乾墓在句容縣東一十里菖府墓,西平將軍杜陵侯。菖府墓在句容縣西七里,有碑。 |
91 | 雙女墳在溧水縣南一百一十里。考證雙女墳記》曰:有雞林人崔致逺者,唐乾符中補溧水尉,嘗憇于招賢,舘前有塜,號曰雙女墳,詢其事迹,莫有知者,因為詩以弔之。是夜感二女至稱謝曰:兒本宣城郡開化縣馬陽鄉張氏二女,少親筆硯,長負才情,不意為父母,匹于鹽商,小豎以此憤恚而終。天寳六年,同𦵏于此,宴語至曉而別。 |
92 | 元懿太子攅宫。 |
93 | 髙宗皇帝建炎元年五月十三日申時,生太子。三年,車駕在建康行宫,太子得疾未瘳,有金香鼎置于地,宮人誤觸之,仆地有聲,太子應時驚搐不止,上命斬宮人于廡下。少頃,太子薨,寔七月十二日也。攅于府城內西冶城後鐡塔正覺寺法堂西偏小室中。紹興元年二月二十九日,三省同奉聖旨,給降度牒一十道付建康府,專一應副修葺月輪軍貟兵級,防護本地,分官,旬具平安狀申府,春秋差官祭享。 |
94 | 楊忠襄墓在南門外。 |
95 | 考證建炎元年,江寧府禁卒周徳叛,溧陽縣卒起應之,楊公邦乂為宰諭,止之,不聼,乃設方略圍捕殺之,且檄隣邑共入討賊,賊以故不得逞,卒就擒,事聞于朝,遷本府通判。三年十一月,金犯建康宫,吏皆降敵,邦乂獨不從,罵敵人口不絶,寧作趙氏鬼,不作它邦臣,敵剖其心以死紹興中,㳺公九言作墓道碑。慶元初,趙師晨立石 |
96 | 王舒王墓在半山寺後。 |
97 | 翰林給事張唐公墓在上元縣長寧鄕,呂恵卿作誌資政,管元善墓,在句容縣下,蜀鎮柔信鄕之原,白時中撰誌銘, |
98 | 楊忠介墓在上元縣鍾山鄕。 |
99 | 考證楊宗閔字景齊,代州崞縣人,太傅、和義郡王存中之父也,屢立戰功。建炎元年十二月,金人犯永興,衆以永興無備,勸宗閔去,宗閔曰:「吾結髪從戎,䝉國厚恩,行年六十有七,唯有死耳,他非所知。明年正月,城陷,血戰而死,贈太師、魏國公,謚忠介,其子存中招魂𦵏于鍾山,敷文閣待制劉一正為之銘葉狀元墓在上元縣宣義鄕。 |
100 | 考證葉祖洽,字惇禮,熈寧三年廷對第一,官至徽猷閣直學士、太中大夫。政和七年四月六日,終于真州寓舍,詔賜賻加等,贈宣奉大夫,郡具𦵏事。以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合𦵏于江寧府上元縣宣義鄕鴈門原夫人之墓,上官均撰誌銘。太師秦檜墓在牛首山,去城十八里。 |
101 | 大資秦梓墓在溧陽縣南屏風山,少保威定王徳墓,在上元縣鍾山之原。傅雱撰《神道碑》 |
102 | 忠壯李節使墓在溧陽縣西北青龍山之南。考證:邈字彥思,臨江軍人,靖康元年八月,詔以邈知真定府事。邈至,守備單弱,金人入冦,巳未,兵薄城下。辛酉,敵圍城,邈率其麾下且戰且守,而援兵不至。十月戊戌,城䧟,邈巷戰不克,將赴井死,左右持不得入,斡里雅布脅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須眉及兩髀,亦不顧,因問邈:「團境內民,使擊我,謂我為賊何也?」邈曰:「汝負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非賊而何?」卒不能屈,乃拘于燕山府。久之,欲以邈知滄州,笑不荅,且說之曰:「天下彊弱安有常?吾中國適逢其隙爾,汝不以此時歸二聖及兩河地,嵗取重幣如契丹,以為長利彊,尚可恃乎?」敵韙其言,命邈祝髪左衽,邈憤,詆拒甚力,乃以檛擊邈口流血,邈復吮血噀之,翌日,自去其髪,為浮屠敵,于是大怒,遂擊邈死,時建炎二年也。紹興二年,招魂𦵏此,葉叅政,夢得為之銘,官至青州觀察使、真定府路安撫使,贈昭化軍節度使,謚忠壯。 |
103 | 四廂王節使墓在上元縣鍾山鄕棠梨山。考證:王瑋,字君瑞,隴西成紀人。紹興中屢立戰功,官至四廂都指揮使,贈節度使陸敦臣撰誌銘碑字斷缺。 |
104 | 贈節度使盛新墓在上元縣宣義鄕武岡山考證, |
105 | 待制錢端修墓,在溧陽縣南上墟村。《考證》,端修諱:時敏,溧陽人,擢政和二年上舍第,紹興初,監修行宮,官至中大夫、敷文閣待制,李公處全誌其墓。 |
106 | 龍學錢元英墓在溧陽縣燕山之原。考證:元英諱周材,溧陽縣人,鄉舉第一,登建炎二年進士第,嘗為孝廟潛邸舊僚,再掌內外制官,至龍圖閣學士,尤公袤撰誌銘, |
107 | 待制張孝祥墓在上元縣清果寺側考證:張孝祥字安國,舉進士第一,官至顯謨閣學士,本歴陽人,未第時,多留建康,隆興中,嘗為留守,後𦵏于此。 |
108 | 張防禦保墓,在江寧縣鳯臺鄕松林莊之原。考證保字和叔,太師循王俊之母弟也,佐兄立功,累官至拱衛大夫、榮州防禦使,留建康十五年。紹興二十六年七月,終于私第,年六十六。趙節使彦墓,在上元縣金陵鄉祁家山之原。考證彥字公美本,祁之深澤人,御前水軍統制純之父也,初𨽻呂剛中戲下,建炎初,刲臂納宻書,間道走謁髙宗皇帝于相州,遂扈駕駐吴㑹,勤王平冦,屢立竒功,最後以柘臯功,進七等。乾道九年十一月,卒于建康,贈昭慶軍節度使。 |
109 | 趙緫管士旴墓,在句容縣政仁鄉慈恩寺考證墓誌云: |
110 | 崔中書墓在溧陽縣南泉山。李戶部墓在溧陽縣北,下湯之原。董侍郎墓在溧陽縣北,前馬里。李侍御墓在溧陽縣西南大石山。魏參政墓在溧水縣。 |
111 | 王宗丞墓在溧水縣,程孫墓在清涼寺後山之麓,葢明道先生程純公五世孫也,諱偃孫,本伊川先生五世孫,寓居池州,周應合為明道書院山長,日請於帥府,將求伊川之後人,教養選擇,以繼明道之後,裕齋馬公移文池州,尋訪太守定齋,陳公謀之闔族,參之公舉禮,送偃孫,來應兹選偃孫年方十七,自幼而孤,以貧失學,有母六袠,無以為飬,定齋惻然,為具衣冠而資送之,既至建康山長,率堂長以下告于純公,命之為五世孫,以掌祠事,請于府,月廪四百千、米四石以飬其母,貼占官屋以妥其居,給綿絹以完其衣,定課程以勉其學,委堂長胡淳講書程立本任,訓導如已子,以時察其學之進否,専留書院,薫陶氣質,惟休澣日歸省,其母非休日,不許出,其後張山長顯,注意尤篤,葢其監豐儲倉門日,嘗納劄廟堂,力言此事,方冀偃孫之成立,以嗣家學,而偃孫忽以疾終,實景定二年三月也。應合適歸自池陽,乃與胡山長立本,謀具䘮歛,且請于府,偃孫雖死而母無所依,仍以偃孫存日所得之餐錢,飬其母終其身,秋八月,應合與翁山、長泳謀治𦵏藏,得地于清涼寺後山,左右環抱,面挹江淮,咸曰吉壤,委講書李朴任其事應合泳率諸士友縞服臨送,更議為偃孫立繼,未得其人,姑俟它日。 |
112 | 義塜 |
113 | 四門,義塜八所,今為義阡。紹興巳酉,天子大饗明堂,詔:「凡敵所破州縣,暴骨之未歛者,官募僧道收瘞。建康守臣葉夢得,度城四隅髙原隙,地各為穴以待藏。在西門清涼寺之南、茶山之下者二。北門,張王廟之西北。麟蛇山之下者二:南門,官道之西、越。臺之下者二。東門,官道之北齊。安寺之西者二。 |
114 | 掩骼記建康承平時民之籍于坊郭,以口計者十七萬,有竒,流寓啇販,㳺手徃來不與。建炎已酉冬,敵既大入,十一月壬戍南渡,自溧水徑趣浙,留其國,太師張真努分兵五百薄建康,宰相杜充率麾下北去,知府事陳邦光以城降敵,由是未盡肆其虐,別築城于西南隅以居,取城中噐械、子女金帛儲之,禁吾民毋得出州城。明年夏,回自浙東,五月,復至建康,與所留兵合,丙午入城,始料其強壯,與官吏以兵圍守于州之正覺寺,散取老弱之遺者,悉殺之,縦火大掠,越三日,府寺民廬皆盡,乃擁衆去,凢驅而與俱者十之五,逃而免者十之一,死扵鋒鏑敲搒者葢十之四,城中頭顱手足相枕藉,血流通道,傷殘宛轉,扵煨燼之間,猶有數月而後絶者,官軍繼收復,又二年,烏鳶所殘,風雨所蝕,阡陌溝渠暴骨皆充斥,行者更踐,蹙居者雜臥起,與瓦礫荊莽相半也。紹興辛亥,天子在㑹稽秋大饗明堂,詔凢敵所破州縣,暴骨之未斂者,官為募為傳老道者収瘞,累數至二百則得度于是州之寺五,得其𨽻業精勤者二十人,益以貧民之餓者,食而佐之,度城四隅髙原隙地,各為穴以待藏,出羡榖四百斛、錢三百萬,以給費為籍日,校其所獲以時檢察之人,欣然皆樂效力,閱十九日,得全體四千六百八十有七,斷折殘毀不可計以全者,又七八萬以次入于穴,而城中之骸略盡,十二月甲子,遂瘞敵之殘酷不道,載籍以來未之有也,惟天子仁聖,將為斯民請命于上帝而不得,則猶欲及其既腐之餘,昔文王𦵏枯骨而天下歸心,其𦵏未必廣也,推其所𦵏以及其所不𦵏,而天下如是可以王矣。秦穆公越國而伐人,及其敗也,能封其尸,君子猶許以霸天生,斯民必使之生飬蕃息,以厚其終,禍福與奪,寔將聼之。其曰得乎丘民,可以為天子?殺一不辜,雖得天下不為者,名之曰好生之徳,然則自敵荐食,中國奪天之所厚而殘之,葢不為量數,而吾天子方推其所以好生者,一二而收之,扵後天固享之矣,合此億兆無辜之寃,則亦必有聞者,造物者其忍之乎?凡穴深廣皆二丈,以其四之三藏骨,其一實以土,其上封皆髙一丈,在西門清涼寺之南、茶山之下者二、北門張王廟之西北、麟蛇山之下者二。南門官道之西、越臺之下者二、東門官道之北、齊安寺之西者,二、合八塜,督役者兵馬鈐轄、拱衛大夫、寧州防禦使張禧、都巡檢、武翼郎王利。檢察者,安撫大使司凖備差遣。奉議郎。安自求廸功郎。沈正路工畢,以狀上尚書。明年二月,禮部給牒而度者,華藏寺五人、能仁寺五人、保寧寺五人、清凉寺三人、夀寧寺二人。 |
115 | 義塜之旁,遂為義阡,凡軍民皆雜𦵏焉。垣牆弗設,牛羊踐之,土淺骨暴,過者顙,泚甚,失揜骼之初意。開慶已未馬公,光祖再鎮之初,惻然動心,封其土,繚以長垣,在東門者一百五十四丈,在南門者一百五十八丈,在西門者一百九十八丈五尺,在北門者二百八十九丈五尺,為門為榜,嚴其扄鑰,非𦵏祭不啓委。上元、江寧兩尉綜其事,選隣僧之慈愍勤事者掌之,東阡則選之半山寺,南阡則選之宋興寺、西阡則選之清涼寺,北阡則選之永慶寺,人各月支錢三十緡、米一石。 |
116 | 南北義阡係轉運副使真公徳秀立建康府城內外,昨扵嘉定八年內,民間因有死亡之家,無力買地埋𦵏,以致棄在溝壑,遂踏逐到南北兩門外,各有空閑髙荒地叚,置立兩阡,差撥僧道,専一在各處看管埋瘞,月支僧道等添給錢米,內南義阡見造屋三間,于毗近殊勝寺輪差僧一員行者一人在庵,専一看守,早晚焚修,每月本司支錢三貫、米一石。目今見係僧道明行者,濮了茂外有此義阡,見係後湖真武廟道士孫守清就行看管,每月仍支米一石。 鵲柱牌。以江東轉運司新剏南北義阡為名,兩阡並委運管提督。 遇有貧乏之家,欲扵義阡埋𦵏,僧行等即時放入,不得稍有遏阻及乞取錢物,如違,許提督㕔覺察,具申本司追究施行。 所置義阡地叚,姑據見定地歩尚狭,未能開展,合立定則例,每名只許破一丈,庶㡬不致多占地叚,有妨他人安𦵏,所破𦵏地,既以一丈為凖,又恐安𦵏之時,廣占尺寸,合行下尉司,先將其地以一大界為一眼,令深五尺以防他日墁滅,止許扵界眼內安𦵏,所有坐向,卻從其便」。 看管僧道並不許拋離,如㸃檢得不在其本月錢米,更不支給」。 所𦵏人姓,第扵簿內抄上義阡𦵏地,如已遍滿,即申本司支錢取掘焚化,有子孫親屬者,令其自行舉化。其日,隨宜添請僧貟就庵脩設,功徳追薦。 𦵏穴不可太淺,庶免他日暴露,仰僧行告報」。定要掘深五尺。 |
117 | 覆舟山下義塜。 |
118 | 端平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制置使陳尚書韡調兵勦敵江北,戰而死者甚衆,遂扵建康府北門外覆舟山龍光寺側,擇地開二大穴,甃以灰磚,凡陣歿將士骸骨,悉収而𦵏之,給牒度二僧,以守其塜,給田百五十八畝,有竒,以其租入,為毎月供享,忌日追薦之用,版榜寺門。大使馬公光祖任內脩四義阡。 |
119 | 東西南北四義阡,各在城外,死而無歸者,給棺槥殯焉,嵗久,樊墻頺圯,牛羊從而牧之,暴骨如莽後,殯者多發前塜、棄枯骼而納新柩,光祖雖屢行禁止,然綱維無人,率為具文大使,始命上元、江寧兩縣簿、尉分其責,月給十八界二十貫、酒四瓶,又踏逐寺之去阡,近者東半山、西清、凉南宋興,北永慶,分命主僧經理營繕,繚以脩垣,置門啓,閉鑰,則寺僧掌之,月各給十八界六貫,米一石,又慮東義阡之去半山逺也,創庵三間,就寺選僧行各一名守視,凡遇殯𦵏,官給土工十八界五貫,量棺之短長、廣狭深穴而厚封,立牌標記,西南北亦如之,又扵清涼寺西偏,得地三十餘畝,以廣西阡,依山為墻,自是皆無蹂躪之患,凡築墻五百八十一丈為庵,一為門四,共縻錢十八,界四千三百餘貫,米七十餘石。 |
120 | 景定建康志巻四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