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评选静香楼医案下卷

《评选静香楼医案下卷》[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历史]

1
长洲尤 怡在泾著
2
1.伏 气 门
3
肝阴素亏,温邪扰之,发为痉病,神昏骱齿,瘛疯不定。法当滋养肝阴,以荣筋脉,清涤痰热,以安神明者也。若能应手,尚可无虑。
4
羚羊角 茯神 钩藤 贝母 阿胶 鲜菖蒲 竹沥
5
诒按:此证若表邪未解,当去阿胶,加小生地或鲜生地。
6
又按:此系伏气发温之证,与外感风温有内外之别。此证邪由少阴外发,溃入厥阴,故见证如此。羚羊角、钩藤,熄风清热,皆治标之品也。若图其本,当从阴分托邪,俾得外达三阳,再与随经清泄,乃奏全功。病原治法,详载《温热逢原》中,兹不赘述。
7
邓评:阿胶不宜,拟换细生地、玄参。
8
揭明其义,极为确凿。想尤氏于伏气温病,犹未了然耶。
9
热伤津液,脉细口乾,难治。
10
芦根 知母 川斛 蔗浆 细生地 麦冬 甘草 梨汁
11
诒按:此存阴泄热之正法,所云难治,想因脉细之故。
12
邓评:口乾仅为津液受伤,脉细则其元气亦弱,故云难治。
13
热不止,头痛不已,紫斑如锦纹,咽痛。表里邪盛,最为重证。
14
犀角 豆豉 赤芍 玄参 牛蒡 丹皮 黄芩 甘草
15
诒按:当加鲜生地。
16
邓评:头痛不已,由肝胆之阳火太升,宜稍重养阴和阳。
17
再诊:去豆豉 丹皮 加桔梗 鲜生地 射干
18
邓评:桔梗恐有碍头痛。
19
热病,十二日不解,舌绛口乾,胸满气促,邪火为患,亦已甚矣。宜景岳玉女煎,清热而存阴,否则神识昏冒矣。
20
鲜生地 石膏 麦冬 知母 竹叶 甘草
21
诒按:此气血两燔之治法。
22
邓评:胸满气促,得无有痰浊内阻乎。
23
热病,四日不汗,而舌黄、腹中痛、下利,宜先里而后表;不尔,恐发狂也。
24
大黄 柴胡 枳实 厚朴 赤芍
25
诒按:先里后表,因里证已急,于病机固当如是。
26
邓评: 既无寒热往来,何以大黄与柴胡并用,殆恐其邪气因下而陷乎。
27
舌乾脉数,汗为热隔,虽发之亦不得,惟宜甘寒养液。虽不发汗,汗当自出,然必足温,而后热退乃吉。
28
青蒿 知母 芦根 生地 蔗浆 竹叶
29
诒按:养液以为作汗之源,是治温要旨。
30
邓评:正虚邪郁,亦是伏温症一种乎。拟加豆豉、玄参、茆根。
31
孙评:足冷阴已损失,舌乾津亦耗伤,不发汗挽回亦不易,故云必足温而后热退乃吉也。
32
2. 外 感 门
33
头面肿痛,此风邪上盛,宜辛凉解散。
34
荆芥 杏仁 桔梗 牛蒡 薄荷 甘草 马勃 苍耳子
35
邓评:风挟火邪,宜参降火之品,如玄参、银、翘之属。
36
风温挟痰,留滞上焦,辛凉解散,原为合法,时至自解,不足忧也。
37
牛蒡 连翘 薄荷 川贝 豆豉 杏仁 桔梗 葱白
38
诒按:此风温初起之方。
39
邓评:宜增瓜萎、郁金,兼化痰热。
40
风温郁于肺胃,咳而胸满,痰多胁下痛,脉数口乾。
41
芦根 薏米 瓜蒌 甘草 杏仁 红花 桃仁 贝母
42
诒按:桃仁、红花,因胁痛而用之,以和血络也。若邪郁可加豉、蒡,口乾可加翘、芩。
43
邓评:证情恐成肺痈。再合泻白散增鲜沙参,更觉著力。
44
脉右大,舌黄不渴,呕吐粘痰,神躁语言不清,身热不解。此劳倦内伤,更感湿温之邪,须防变端。
45
厚朴 茯苓 滑石 陈皮 竹叶 蔻仁 菖蒲根汁
46
诒按:此温邪而挟湿者,湿热上蒙,故证情如是,比方可以为法。
47
邓评:脉右大舌黄,知肺胃受热;不渴,知复多痰湿。用药甚轻,而识见甚高。惟姜炒川连,何不加用,此为莫解。
48
孙评:湿甚于温,湿痹清阳之候。
49
3.湿 病 门
50
脐中时有湿液腥臭,按脉素大。此少阴有湿热也。六味能除肾间湿热,宜加减用之。
51
六味丸去山药 加黄柏 萆薢 女贞子 车前子
52
诒按:六味治肾间湿热,前人曾有此论,借以治脐中流液,恰合病机。
53
邓评:较六味原方为得力,诚可法可师之作。
54
4. 疟 疾 门
55
暑风成疟,恶心胸满,和解则愈。
56
半夏 黄芩 茯苓 知母 厚朴 陈皮 竹叶 生姜
57
诒按:小柴胡法之和解,和其表里两坟之邪也;此之和解,和其湿热两混之邪也。姜、夏、朴、广,去其湿也;芩、知、竹叶,清其热也,两意兼用,故亦云和解也。
58
又按:此湿热并重者,故清燥兼用。此与下条皆暑湿内伏,发为时疟之病。苦辛宣泄,最为合法。若拘拘子疟疾之成方,概用柴胡、鳖甲则误矣。
59
邓评:暑湿风邪乘于脾胃,亦宜和解为法,但与和解少阳用小柴胡者周乎不同,方中竹叶、生姜二味,极灵权妙。
60
暑风相搏,发为时疟,胸满作哕,汗不至足。邪气尚未清解。当以苦辛温法治之。
61
藿香 半夏 杏仁 通草 厚朴 广皮 竹叶
62
诒按:此湿重于热者,故用药稍偏温燥。
63
邓评;见证系痰湿阻遏胃气所致。观方内杏仁、通草,殆肺气亦共宣降,要之不越和解之法。
64
孙评:点清时疟,自然小柴胡之不合明矣。
65
疟发而上下血溢,责之中虚,而邪又扰之也。血去既多,疟邪尚炽,中原之扰,犹未已也,谁能必其血之不复来耶。谨按古法,中虚血脱之证,从无独任血药之理。而疟病经久,亦必固其中气。兹拟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疟亦在是,惟高明裁之。
66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草
67
诒按:识见老确,议论精切。所立理中一法,诚属血脱益气,固中止血之要药。惟愚意所欲商者,疟来而上下血溢,必因疟疾之热,扰及血络而然。于理中法内,参用安营清络之意,似乎更为周到。且标本兼顾,于立方正意,亦不相刺谬也。
68
邓评:柳师所评极是。拟加川连、归身之属,至丹皮炭、荆芥炭亦可权宜辅用。
69
孙评:邪扰未已,则柳氏亦甚合派。安营清络,如丹皮、白芍之类。
70
三疟,是邪伏阴分而发,非和解可愈。久发不止,补剂必兼升阳,引伏邪至阳分乃愈。
71
人参 归身 鹿角胶 杞子 鹿茸 附子 茯苓 沙苑
72
诒按:阴疟本有此法,而不能概用此法,须相题为之。
73
邓评:得元有精滑之症乎。然脉必缓小者为宜,即见数象,亦必无力。
74
孙评:必须疟发于夜,寒重热轻,且腰软足痿等症,方可用此。
75
三阴疟多有邪伏不解者,痰凝不化者,邪滞血络者,中下两伤者,阳气大伤,阴寒内侵者,治法多端,故云须相题为之。
76
疟病方已,遂得脾约,脾约未已,又增厥疼。心腹时满时减,或得身热汗出,则疼满立止。明系疟邪内陷于太阴阳明之间,是必邪气仍从少阳外达,则不治疼而疼自止,不治胀而胀自消矣。
77
诒按:论病已得要领,惜方佚未见。
78
邓评:拟用小柴胡合二陈、枳术,并参金铃子散。
79
疟后,胁下积癖作疼,夜热口乾溺赤。阴虚邪伏。宜鳖甲煎。
80
鳖甲 白芍 青皮 丹皮 首乌 柴胡 知母 炙草
81
诒按:此邪伏阴分之治法。 当归亦可加入;
82
邓评:此与三一案宜升阳者,不啻霄壤之殊。
83
疟后,胁下积痞不消,下连少腹作胀。此肝邪也。当以法疏利之。
84
人参 柴胡 青皮 桃仁 茯苓 半夏 甘草 牡蛎 黄芩 生姜
85
诒按:此小柴胡法也。加青皮以疏肝,桃仁以和瘀,牡蛎以软坚,用意可云周到。惟少腹作胀,乃肝邪下陷之证。若再加川楝子、归尾、延胡,似更完密。
86
邓评:疟母以此法缓消,极称妥善。想其不用仲圣之鳖甲煎丸者,良以中虚作张故也。再合金铃子散亦未尝不可。
87
疟止复发,汗多作呕,中气虚逆,宜益阳明。
88
半夏 茯苓 广皮 人参 石斛 芦根 姜汁
89
邓评:观其方意,胃中必多痰热。
90
再诊:寒热已止,汗呕并减。宜和养营卫。
91
人参 桂枝 石斛 广皮 归身 炙草 麦冬 白芍
92
诒按:此膏梁虚体治法,两方俱清稳熨帖。
93
邓评:痰热已退,营卫益觉其虚,故转方专养营卫。
94
5.黄 疸 门
95
面黑目黄,脉数而微,足寒至膝,皮肤爪甲不仁。其病深入少阴,而其邪则仍白酒湿得之及女劳也。
96
肾气丸
97
诒按:此证载在《金匮》,近于《爱庐医案》中,见一方甚佳。此病兼有瘀血,不但湿也。 肾气丸能否见效,尚未可定。
98
邓评:此病肾阳固虚,营卫自乏,而湿热瘀血亦必相兼。此方似嫌专顾其虚,未能祛邪。
99
孙评:疸有瘀血黑者,理可相通,又增一解。
100
面目身体悉黄,而中无痞闷,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谓虚黄也。即以仲景法治之。
101
桂枝 黄芪 白芍 茯苓 生姜 炙草 大枣
102
诒按:案明药当。
103
邓评:如此认证,便觉了无疑义。引用古方,亦自确切不泛。
104
孙评:仲景法,黄芪建中汤。
105
湿停热聚,上逆则咽嗌不利,外见则身目为黄,下注则溺赤而痛。
106
茵陈 厚朴 豆豉 木通 猪苓 橘红 茯苓 黑栀
107
诒按:论病能一线穿成,用药自丝丝入筘。
108
又按:咽嗌不利,可加桔梗,前胡之类。
109
邓评:此湿热蒸淫,阳黄也。方却轻灵无弊。
110
6.痹 气 门
111
胸背为阳之分,痹著不通,当通其阳,盖阳不外行而郁于中,则内反热而外反寒。通阳必以辛温,而辛温又碍于脏气,拟辛润通肺以代之。
112
紫菀三两煎汤眼
113
诒按:此巧法也。特未知效否若何?
114
邓评:此似《金匮》所论之胸痹证,瓜萎薤白半夏之属,能通阳而不碍脏气,屏除不用,何以故耶?或者独任此味,曾已试验。
115
湿邪郁遏,阳气不宣,外寒里热,胸满溺赤。宜开达上焦。
116
紫菀 桔梗 郁金 白蔻 枳壳 杏仁 贝母 甘草
117
诒按:此治肺痹之正法。
118
邓评:此热郁于内,肺气不宣,故但宜轻开上焦,未便因外寒而投姜、桂热药。
119
气窒不散,便闭喘急,不能偃卧,猝难消散也。
120
紫菀 葶苈 厚朴 杏仁 橘红 郁金 枳壳
121
诒按:此证较前更急,兼有便闭,故用药从中焦泄降。
122
邓评;此必是体实脉实者,故可峻用开导。盖有识自能有胆。
123
再诊:大黄 厚朴 槟榔 枳壳 杏仁
124
诒按:轻剂不效,故更与通腑以泄肺。
125
邓评: 因邪已化热,故转方改用寒下。
126
胸中为阳之位,阳气不布,则窒而不通。宜温通,不宜清刀,愈开则愈窒矣。
127
桂枝 茯苓 乾姜 炙草 益智仁
128
诒按:再参入开痹之品,如杏、菀、橘、桔等,似更灵动。
129
邓评:清阳之所,纯为寒饮闭窒,自非温通,不足以开其痹。
130
孙评:杏、菀、橘、桔,即所云愈开愈窒者。
131
食入,则胸背痞塞作胀,噫气不舒。此阳气不通。宜辛通之法。
132
草蔻仁 半夏 桂枝 茯苓 乾姜 炙草
133
诒按:此证亦与胸痹相似。
134
邓评:饮阻气郁,阳络易窒,辛通固所必需,如木香、砂仁疏畅中气之品,还宜参入。
135
7. 脘 腹 痛 门
136
蛔厥心痛,痛则呕吐酸水,手足厥冷。宜辛苦酸冶之。
137
川连 桂枝 归身 延胡 乌梅 川椒 茯苓 川栋子 炮姜
138
诒按:此乌梅丸法也。
139
邓评:方与证合。惟蛔厥确据,尚有心下苦热,痛则攻触有形见端,或唇舌面色变现不定,盖随蛔之动静故也。
140
此肾厥也。心疼背胀,引及腰中。议用许学士香茸丸。
141
鹿茸 杞子 沙苑 大茴香 麝香
142
诒按:寒袭于肾,而气上逆,故用温养。胀及腰背者,督阳不用也。鹿茸温通督脉,麝香开泄浊阴,故以主为君。
143
邓评:拟参旋覆花汤以通营络。
144
孙评:气自脐下上逆面厥,故名肾厥;四肢寒冷,故用温养,背重于胸,故用茸、麝。
145
脉弦小腹痛,食后胃脘痛,上至咽嗌。肝火乘胃。宜泄厥阴、和阳明。
146
川栋子 木通 茯苓 甘草 石斛 木瓜
147
诒按:拟加延胡,山栀仁。
148
邓评:病因食后面作,是胃气被遏而不畅,与得食则缓者有虚实之异,鼓此方务取琉泄。
149
孙评:肝火乘胃,由于痛时上至咽嗌故也,故须加黑栀以清肝火。
150
心腹痛,脉弦,色青,是肝病也。
151
川楝子 归身 茯苓 石斛 延胡 木瓜
152
诒按:立方稳合。
153
邓评:认证著实,不颇搜索,惟方内宜佐辛通
154
8. 瘕 癖 门
155
脐下积块,扪之则热,病者自宫,前后二阴,俱觉热痛,其为热结可知。况自来之病,皆出于肝耶。鄙见非泄厥阴,不能获效。
156
龙荟丸五十粒酒下
157
邓评:苦寒宣泄厥阴,恰合病机,且方内有麝香,能搜络散块。
158
孙评:病情属热,真谛在前后二阴热痛一句。
159
络病瘀痹,左胁板实,前年用虫蚁,通血升降开发已效,伹胸皖似是有形,按之微痛。前药太峻,兹用两调气血,以缓法图之。
160
醋炒延胡 姜黄 阿魏 桃仁 生香附 麝香 归须 为末蜜丸每服二钱
161
诒按:承前方来,虽曰两调气血,而仍以疏瘀为主。
162
邓评:此亦采取从前方,凡遇瘀血结块,宜效用之。
163
孙评:因板实有形,故用虫蚁搜血。比方略退一层,故云缓法也。
164
脉虚数,色白不泽。左胁有块杯大,大便小便自利。病在肝家,营血不和,此为虚中有实,补必兼通。
165
白术 归身 炙草 白芍 生地 茯苓 琥珀 广皮 桃仁 红花 沉香 郁金
166
诒桉:方治亲切不肤。
167
邓评:古人论治块有初中末三法,此即中途之治,但似可加用人参。
168
时病食复,至今不知饥饱,大便不爽,右胁之旁,虚里天枢,隐隐有形。此阳明胃络循行之所,多暖气不化,并不烦渴,岂是攻消急驱实热之证耶。拟用丹溪泄木安上法。
169
小温中丸 如半月后有效仍以前法
170
诒按:此中焦湿积阻结之证。
171
邓评:想有痰饮阻于胃络,亦可借用胸痹治法。
172
左胁积块,日以益大,按之则痛,食入不安。凡痞结之处,必有阳火郁伏于中,故见烦躁口乾心热等证。宜以苦辛寒药,清之开之。然非易事也。
173
川连 枳实 香附 川芎 神曲 茯苓 青皮 赤芍
174
诒按:胁块有形益大,则营络必窒,似宜荣通乃效。
175
邓评:凡积块系时久体虚者,极难奏绩。
176
方药稳切,再参用金铃子散可也。
177
孙评:似可参入归须、金铃子散之类。
178
大腹右有形为聚,脉大,食入即作胀,治在六腑。
179
白术 茯苓 广皮 生香附汁 三棱 厚朴 草果 山楂
180
诒按:方以疏通气分为主。
181
邓评:既云脉大,何不加川连、枳实?
182
心下高突,延及左胁有形,渐加腹胀。思正月暴寒,口鼻吸受冷气,入胃络膜原,清阳不用,浊阴凝阻,胃气重伤,有单腹之累,殊非小恙。
183
厚朴 草果 半夏 千姜 茯苓 荜拨 另苏合香丸一粒化服。
184
诒按:寒邪闭于营络,放用温通,方中可加桂枝尖。
185
邓评:高突有形,似宜兼通营络。
186
9. 肿 胀 门
187
脉迟胃冷,腹胀,气攻胸胁,恶心少食泄泻。宜振脾胃之阳。
188
乾姜 益智仁 半夏 厚朴 神曲 槟榔 川椒 茯苓
189
诒按:此温中调气法也。
190
邓评:此缘中寒木郁,于温中方内,宜增白芍、金铃子、木瓜以平调其肝木。再槟榔一味,不识何所取用。
191
孙评:因恶心泄泻,故认定中宫著想。
192
命门阳衰,脾失温养,不克健运,食入辄胀,法当温补下焦。
193
肾气丸去桂 加沉香 椒目
194
诒按:此补火生土之法。
195
邓评书此单腹之渐也,丸方加减可法。
196
湿热内陷太阴而成胀。
197
茅术 川柏 厚朴 陈皮 桑皮 木通 泽泻 大腹皮 草果仁
198
诒按:此专治脾土湿热,古方小温中丸亦可服。
199
邓评:此症苔必腻浊,溺必短少,系湿热实症,故用斯法。
200
孙评:湿中生热,故术、柏并用。
201
脉微迟,左胁宿痞,腹渐胀大,便溏溺少。此是浊阴上攻,当与通阳。
202
熟附子 远志 椒目 小茴香 泽泻 茯苓
203
诒按:此温通治胀之正法。
204
邓评:此乃中虚湿热,兼有肝气内乘,方内附子易乾姜为稳;远志不知从何取义?拟增白术、金铃子、青皮。
205
脾气本弱,而更受木克,克则益弱矣,由是脾健失职,食入不消,遂生胀满;脾愈弱则肝愈强,时时攻逆,上下有声。半载之疾,年逾六旬,非旦夕可图也。
206
人参 茯苓 川楝子 楂核 甘草 木瓜 白芍 吴萸 橘核
207
诒按:此肝脾两治,而偏重于肝者,以其不特胀满,而兼有攻逆之证也。
208
邓评:案语辨理明晰,方意虚实兼到。
209
孙评:宜微佐气分之药,如厚朴、广皮之类。
210
脉弦中满,病在肝脾。
211
人参 吴萸 木瓜 厚朴 广皮 半夏
212
诒按:此肝牌两治之正法。立方精简可法。
213
邓评:脉弦者,人参不如白木为妥善。
214
右关独大而搏指,知病在中焦,饮食不化,痞闷时痛,积年不愈,喉间自觉热气上冲,口乾作苦,舌苔白燥。此脾家积热郁湿。当以泻黄法治之。
215
茅术 葛根 茯苓 石膏 藿香 木香
216
诒按:此痞满门中不常见之证,存之以备一格。
217
邓评:右关独大,是亦有肝木之火乘于中上也,盖不独积热使然。方法背谬,惟石膏究属不及川连为合度。
218
孙评:舌苔白燥,故用泻黄;若舌苔厚燥、便闭,可用承气。
219
脉证合参,乃气结在上,津不运行,蒸变浊痰,由无形渐变有形。徐之才谓轻可去实,非胶固阴药所宜。
220
白蔻 薏仁 杏仁 厚朴 枇杷叶汁 绛香汁
221
诒按:此方具有轻,清、灵三字之妙。
222
邓评:此病滋补阴药必已误服多矣,故立论如是。
223
劳郁交伤,营卫不和,胸中满痛,时有寒热。与六淫外感不同。治宜和养气血。
224
逍遥散
225
诒按:再增枳、朴等宽中之品,则更周到矣。
226
邓评:病虽非外感,而肝经亦有伏邪郁火。方法颇合,再增枳、朴理气,则更善矢。
227
孙评:因有寒热,故用柴胡。
228
脾以健运为职,心下痞不能食,食则满闷,脾失其职矣。但健运之品,迂缓无功,宜以补泻升降法治之。
229
人参 乾姜 半夏 茯苓 川连 枳实 陈皮 生姜
230
诒按:此方仿泻心法加味。
231
邓评:书此补泻并用,苦泄辛开之法。升降二字,尚属强搭。
232
孙评:补泻升降,可佐健运之职,是至理,并是创格。
233
胁下素有痞气,时时冲逆;今见中满,气攻作痛,吞酸呕吐,能俯而不能仰。此厥阴郁滞之气,侵入太阴之分,得之多怒且善郁也。病久气弱,不任攻达;而病气久郁,亦难补养为掣肘耳。姑以平调肝胃之剂和之,痛定食进,方许万全。
234
半夏 广皮 川栋子 橘核 茯苓 青皮 炙甘草 木瓜
235
诒按:审察病机,至为精细,立方亦周到熨帖。
236
邓评:既有吞酸见证,故虽虚而不能补养矣。
237
不得已而立一乎调郁气之方,亦限于时局如此。
238
孙评:议论透彻。
239
胃阳衰惫,气阻痰凝,中脘不快,食下则胀。宜辛温之品治之。
240
草果仁 厚朴 茯苓 半夏 甘草 槟榔
241
诒按:此湿痰阻遏中宫之证。
242
邓评:据此方药,想胃阳虽衰犹可。
243
热结气闭,腹胀便难。
244
厚朴 杏仁 滑石 黄芩 大腹皮 茯苓皮 木通
245
诒按:此运中兼泄热法也。
246
邓评:宜加枳壳、蒌皮,兼通大便。
247
孙评:二症似乎相同,一则阳衰宜温,一则化热宜清。然温不用桂、附,非下焦阳衰也: 热不用连、军,非结闭之甚也,同中有异,宜细参之。
248
腹胀、面浮、跗肿,食不下,欲呕。脾虚受湿,健运失常。非轻证也。
249
茅术 茯苓 广皮 桑皮 木通 厚朴 泽泻 半夏 猪苓
250
诒按:此运中利湿法也。
251
邓评:跗肿一证,大都系乎阳虚。方内似少通阳之品。
252
面黑,目黄,腹满,足肿,囊肿。湿热壅滞,从脾及肾,病深难治。
253
苍术 制军 厚朴 陈皮 木通 茵陈 猪苓 椒目 泽泻
254
按:邪机壅滞,正气已伤,故云难治。
255
邓评:书此等病明知正气已伤,亦只得以驱导为法,为背城借一之计。
256
孙评:急泻其壅滞,以存其正,或可挽回。此则正气未致大伤者之法,另是一格。
257
卧则喘息有音,此肿胀,乃气壅于上。宜用古人开鬼门之法,以治肺通表。
258
麻黄 杏仁 薏仁 甘草
259
诒按:此兼喘逆,故专治肺。
260
邓评:此系仲景成法,为的对之方。即使正气稍伤,仅以麻黄换苏子可也。
261
风湿相搏,面浮腹满足肿,大小便不利。
262
杏仁 苏子 厚朴 陈皮 猪苓 大腹皮 姜皮 木通
263
诒按:此表里两通法也。
264
邓评:病似风水,立方不拘仲景成法,想因病势稍轻,或以正气受伤,贵乎随机应变者也。
265
肿胀之病,而二便如常,肢冷气喘。是非行气逐水之法所能愈者矣。当用肾气丸,行阳化水。然亦剧病也。
266
肾气丸
267
诒按:此病阳衰气窒,不治之证也。
268
邓评:病为肾虚阳衰无疑,宜投以大剂煎药, 或可挽回重病也。
269
10.头 痛 门
270
火升,头痛,耳鸣,心下痞满,饭后即发。此阳明少阳二经痰火交郁,得食气而滋甚,与阴虚火炎不同。先与清理,继以补降。
271
竹茹 茯苓 橘红 炙草 半夏 羚羊角 石斛 嫩钩藤钩
272
诒按:案语分析病机,极其圆到。惟立方似末恰合,阳明药少,宜加知母、枳实。
273
邓评:能指出病之关键处,便为好手。
274
此病苟痞满而兼阴虚者,良亦棘手难治。
275
孙评:痰火交郁,放宜清降而不宜补摄,是一定之层次。
276
头痛偏左,耳重听,目不明,脉寸大尺小。风火在上,姑为清解。
277
羚羊角 生地 甘草 菊花 丹皮 石决明 连翘 薄荷
278
诒按:此内风而兼外感者。散清散兼施。
279
邓评:确系风火太升,故用药如此切实。
280
孙评:宜参入桑叶、蔓荆、钩钩之类。
281
风热上甚,头痛不已。如鸟巢高巅,宜射而去之。
282
制军 犀角 川芎 细茶
283
诒按:此虽前人成法, 而选药颇精筒。据此则大黄当用酒炒,以使之上行。
284
邓评:此等方具见学博才高。宜射而去之者,因有川芎引而上之也。拟再加天麻、防风佐之为引。
285
孙评;宜参酒洗蝎尾之类。据此则头上必有高凸之形。
286
11. 肢体诸痛门
287
风邪中入经络,从肩膊至项强痛,舌乾唇紫而肿,痛处如针刺之状。此是内挟肝火,不宜过用温散,惟宜养阴熄肝火而已。
288
羚羊角 细生地 甘菊 黄芩 钩钩 秦艽 丹皮
289
诒按:因唇紫舌乾,故知内挟肝火。方中黄芩,不若山栀为当。
290
邓评:痛如针刺之状,知是内挟肝火。审病之诀,可谓熟极。所用细生地、钩钩,皆能清络中之热。
291
孙评:肩项强痛,本是寒入经络之象,宜从温散多惟内挟肝火,舌乾唇紫者,里热为重,宜从里治。
292
项背痛如刀割。治宜养血通络。
293
桂枝 钩藤 白芍 知母 羚羊角 阿胶 炙草 生地
294
诒按:拟去知母,加归须,刺蒺藜、丝瓜络。
295
邓评:此属血虚风邪,方药恰合题旨。
296
柳师加减,更为贴切。
297
身半以上,痛引肩臂,风湿在于太阴之分,行动则气促不舒,胸肤高起,治在经络。
298
大活络丹
299
诒按:拟用旋覆新绛汤送下。
300
邓评:指迷茯苓丸似亦与此证相合。
301
孙评:肩臂痛,药中须加片姜黄、野桑枝引之。
302
睥肾寒湿下注,右膝肿痛,而色不赤,其脉当迟缓而小促,食少辄口区, 中气之衰,亦已甚矣。此当以和养中气为要,肿痛姑置勿论。盖未有中气不复,而膝得愈者也。
303
人参 半夏 木瓜 炒秔米 茯苓 广皮 益智仁
304
诒按:议论明通。
305
邓评:此乃水鹤膝风之证状。所谓和养中气,实即所以治肿痛也;但不拘拘乎肿痛常例,吴萸似可加入。
306
孙评:究宜加引入下部之味,如牛膝、秦艽之类。
307
背脊为督脉所过之处,风冷乘之,脉不得通,则恶寒而痛。法宜通阳。
308
鹿角霜 白芍 炙草 桂枝 归身 半夏 生姜 南枣
309
诒按:方中半夏无所取义。拟再加杜仲、狗脊以通阳。
310
邓评:分经辨络既明,自能头头是道。
311
方内用半夏、生姜,疑有痰饮走入故耶。柳师加味极妙。
312
孙评:可加芜、独活以温散祛风。
313
身痛偏左。血不足,风乘之也。
314
半夏 秦艽 归身 广皮 茯苓 丹参 川断 炙草
315
诒按:案只一二句,却有筒逸之致。
316
邓评: 观方药不特有风,且多抉痰饮。盖案取筒净,言风而痰亦该之矣。
317
孙评:祛风之剂嫌少。
318
久咳胁痛,不能左侧。病在肝,逆在肺,得之情志,难以骤驱。治法不当求肺,而当求肝。
319
旋覆花 丹皮 桃仁 郁金 猩绛 甘草 牛膝 白芍
320
诒按:审证用药,巧力兼到。拟再加青皮、桑皮、紫苏、山栀、瓦楞子壳。
321
邓评:咳难左眠,本在难治之例,现此方药,想病机末至深竭耳。
322
柳师所加,亦宜于肝体未伤之时。
323
孙评:柳氏所加,似太烦复。
324
胁疼遇春即发,过之即止,此肝病也。春三月肝木司令,肝阳方张,而阴不能从,则其气有不达之处,故痛;夏秋冬肝气就衰,与阴适协,故不痛也。
325
阿胶 白芍 茯苓 丹皮 茜草 炙草 鲍鱼汤代水
326
诒按:朴实说理,绝无躲闪。方用胶、芍,鲍鱼,滋肝配阳,亦觉妥贴易施。
327
邓评: 心思曲折,洞达病源,方案均有不易之理。
328
孙评:细阅方意,有痛则咯血之症。
329
风气乘虚入于肾络,腰中痛引背胁。宜寄生汤补虚通络祛风。
330
生地 归身 黑大豆 独活 山药 白蒺藜 杜仲 炙草 桑寄生
331
诒按:立方妥贴,层折俱到。
332
邓评:其痛引胁,或者兼挟肝气, 可参合旋覆花汤以疏通肝络。
333
脉数、耳鸣、吐痰,天柱与腰膝酸痛,两足常冷。病属阴亏阳升。法当填补实下。
334
熟地 鹿角霜 菟丝子 山药 萸肉 杞子 龟板胶
335
邓评:此病属阴虚阳升,盖有不易之理,如杜仲、牛膝、牡蛎之类,均在可用之例。
336
12.诸 窍 门
337
风热蓄于脑髓,发为鼻渊,五年不愈,此壅疾也。壅则宜通,不通则不治。
338
犀角 苍耳子 黄芩 郁金 杏仁 芦根
339
诒按:既欲其通,则辛夷、白芷,似不可少。
340
邓评:此病不越清之散之,绝不拘守咸法,是亦脱化功夫。
341
孙评:欲其通,则细辛亦可用。
342
肺之络会于耳中,肺受风火,久而不清,窍与络俱为之闭,所以鼻塞不闻香臭,耳聋耳鸣不闻音声也。兹当清通肺气。
343
苍耳子 薄荷 桔梗 连翘 辛夷 黄芩 山栀 杏仁 甘草 木通
344
诒按:语云耳聋治肺,观此信然。
345
邓评:当知耳聋耳鸣之不关肝肾虚者,绝少见也。
346
少阳之脉,循耳外,走耳中。是经有风火,则耳脓而鸣。治宜清散。
347
薄荷 连翘 甘菊 芍药 黄芩 刺蒺藜 甘草 木通
348
诒按:案既老当,方亦清灵。
349
邓评:看病如此熟悉,有意到笔随之势。
350
孙评:风火为患,必有肿痛;如不肿痛,已有虚象。 日久则肝肾阴虚,宜用六味、磁朱之类以滋养之。
351
肾虚齿痛,入暮则发,非风非火,清散无益。
352
加减八味丸 每服三钱盐花汤下
353
诒按:立方精到。
354
邓评,识见高超,直如老吏断狱。
355
孙评:齿痛属肾虚者,每挟肝阳上升,宜参入清肝之品,如天冬、石斛之类。
356
13. 脚 气 门
357
厥阴之邪,逆攻阳明,始为肿痛,继而腹疼,胸满呕吐。此属脚气冲心,非小恙也。拟外台法冶之。
358
犀角 槟榔 茯苓 枳实 杏仁 橘红 半夏 木通 木瓜
359
邓评:能用古而不疑者,诚火候工深,胸有成竹。
360
孙评:槟榔导迟下行,最有巧思;色赤者可入连、柏之类。
361
再诊:半夏 木瓜 广皮 芦根 枳实 茯苓 竹茹 枇杷叶
362
邓评:转方轻松,与前方意同而药异。
363
诒按:脚气一证,前人归入类伤寒中:必憎寒壮热,病与伤寒相似,甚则有冲心之患,敢谓之重证。外台有大犀角汤及风引汤,后人有鸡呜散等方,均为专治脚气之重剂。乃今时所谓脚气者,则以脚膝酸软而肿者,谓之湿脚气,不肿者,谓之乾脚气,专用防己、木瓜、牛膝、薏米等风湿之药治之。与前人所称者,大相径庭。学者不可不辨。
364
孙讦:前人之法,及今时所治,如有精义,兼参可也,学者不可偏废。
365
14. 遗 精 门
366
遗精无梦,小劳即发,饥不能食,食多即胀,面白唇热,小便黄赤。此睥家湿热,流入肾中为遗滑,不当徒用补涩之药;恐积热日增,致滋他族。
367
萆薢 砂仁 茯苓 牡蛎 白术 黄柏 炙草 山药 生地 猪苓
368
诒按:此等证,早服补涩,每多愈服愈甚者。先生此案,可谓大声疾呼。
369
邓评:认题清楚,立方熨贴。非若近世之医,或因遗精无梦而峻用补涩, 或以湿热内留而专事通利,凡其弊与此病适相同也。
370
孙评:此人必身强色苍,今因病而面白耳。
371
再诊;眼药后遗滑已止,唇热不除,睥家尚有馀热故也。
372
前方去砂仁黄柏 加川连 苦参
373
诒按:唇热属脾。
374
邓评:循理用药,自能应手,加减亦中肯綮。
375
少阴为三阴之枢,内司启闭,虚则失其常矣。法宜填补少阴;或通或塞,皆非其治。
376
六味丸去泻 加菟丝子 沙苑 杞子
377
诒按:此补肾之乎剂,可以常服无弊。
378
邓评:重在补而不重在塞,可谓至理至情。
379
孙评:填补之法,似宜从叶氏有情之品。
380
遗精伤肾,气不收摄,入夜卧著,气冲上膈,腹胀呼吸不通,竟夕危坐,足跗浮肿清冷,小便渐少。此本实先拨,枝将败矣,难治之证也。
381
都气丸 加牛膝 肉桂
382
诒按:此阴阳两损,气不摄纳之重证,舍此竟无良法,然亦未能必效也。
383
邓评:本虚而病重,至此难为力矣。 区区丸药,乌能有济,且恐不得下咽耳。
384
阴亏阳动,内热梦泄。
385
六味丸 加黄柏 砂仁
386
诒按:六味合封髓法也,亦妥贴易施。
387
邓评:肾虚湿热,当用此法为准。
388
15.小 便 门
389
两尺软弱,根本不固;小便浑浊,病在肾脏;久久不愈,则成下消。
390
六味丸 加天冬 麦冬 杞子 五味子
391
诒按:方法稳切。
392
邓评:小便浑浊,绝不犯分利治法,惟凭之于脉耳。
393
孙评:此症必小便频而且数。
394
形伟体丰,脉得小缓。凡阳气发泄之人,外似有馀,内实不足,水谷之气,不得阳运,酿湿下注,而为浊病,已三四年矣。气坠宜升阳为法,非比少壮阴火自灼之病。
395
菟丝子 茴香 车前子 韭子 蒺藜 茯苓 覆盆子 蛇床子 黄鱼骨捣丸每服五钱
396
诒按:此证当以脾土为主。但与温养下元, 尚非洁源清流之道。
397
又按:此与相火下注者不同,故用药如是。
398
邓评:老年体丰,温药以通补,尚合题旨。
399
菟丝子、韭子、茴香,为升阳之味。骨字或是胶字之误。蒺藜即是沙苑子。
400
孙评:因水谷酿湿,故柳云宜以脾土为主。然形丰者必肥白而非花黑也。
401
相火下注者用封髓法。
402
烦劳四十馀天,心阳自亢,肾水暗伤,阳坠入阴,故溲数便血,不觉管窒痛痹,实与淋证不同。其中虽不无湿热,而寝食安然。不必渗泄利湿,宜宁心阳`益肾阴,宣通肾气以和之。
403
熟地炭 人参 霍石斛 丹皮 泽泻 茯苓 远志 柏子仁 湖莲肉
404
诒按:此治本之方,由其论病亲切,故立方自稳。
405
邓评:随其因,就其证,合推其源,自无遁情。方内如细生地、元武板,尚可参入。
406
孙评:宁心阳,熟地宜易生地。
407
16. 泄 泻 门
408
恼怒伤中,湿热乘之,脾气不运,水谷并趋大肠,而为泄;腹中微疼,脉窒不和,治在中焦。
409
藿梗 川朴 神曲 泽泻 茯苓 陈皮 扁豆 木瓜
410
诒按:此方妙在木瓜一味,兼能疏肝。须知此意,乃识立方选药之妙。
411
又按:案中脉窒句,不甚明了。
412
邓评:方实轻灵可喜。
413
脉窒即是涩滞之意。但何不竟云脉涩为直捷了当!
414
17.痢 疾 门
415
暑湿外侵经络则为疟,内动肠藏则为痢,而所恃以攘外安内者,则在胃气。故宜和补之法,勿用攻削之剂,恐邪气乘虚,尽入于里也。
416
诒按:案语殊妙,惜此方之佚也。
417
邓评:疟痢并作,宜和养胃气,为至要之言。拟升阳益胃汤以补其缺。
418
孙评:根本深谭,入理妙论。
419
喻西昌用人参败毒散,正因此也。
420
18.大 便 门
421
气郁不行,津枯不泽,饮食少,大便难,形瘦脉涩。未可概与通下。宜以养液顺气之剂治之。
422
生地 当归 桃仁 红花 枳壳 麻仁 甘草 杏仁
423
按:此气阻液枯之证,拟加鲜首乌。
424
邓评:仲景虽有脉涩可下之例,究属涩不宜下者罕见也。此方宗通凿汤而交通之,却胜于原方,以其流利不滞也。
425
孙评:鲜首乌或鲜苁蓉,均是养液润下妙品。
426
大便闭结,水液旁流,便通则液止矣。
427
大承气汤加甘草
428
诒按;据吴鞠通之论,用调胃承气法为稳。
429
邓评:加甘草以缓之极妙。
430
孙评:此证必大腹硬满,按之或痛;若不硬满者,即无燥矢闭结,不可用承气。
431
再诊:前方加当归 白芍
432
邓评:想其营分亦伤,故加归、芍以养之。
433
三诊:改用制军加浔桂厚朴
434
邓评:三诊想因旁流挟湿,非温不化。
435
下血后,大便燥闭不爽,继而自利,白滑胶粘,日数十行,形衰脉沉。必因久伏水谷之湿。府病宜通,以温下法。
436
生茅术 制军 熟附子 厚朴
437
诒按:自利胶滑,有因燥矢不行,气迫于肠,而脂膏自下者。当专行燥矢,兼养肠液,未可概以湿论也。
438
邓评:苟系燥矢而利胶粘,其粪仍燥结。据继而自利白滑胶粘,当有湿积。方极周到。
439
孙评:此又是一格,学者务宜细考虚实,病而腹满痛者,亦可参用此法,以下寒湿之积,利出白滑胶粘为验。
440
脾约者,津液约束不行,不饥不大便。备尝诸药,中气大困。仿古人以食治之法。
441
黑芝麻 杜苏子 二味煎浓汁如饴,服三五日,即服人乳一杯,炖温入姜汁二匙。
442
诒按:此无法之法也。良工心苦矣。
443
邓评:中气既已大困,似宜醒运中枢以致开阔,如归芍六君与枳术丸之类,二法均可取用。
444
孙注:华用康先生遇一伏暑后不饥不食,大便燥闭,如是者半年馀矣。用鲜苁蓉二两,漂淡,合五仁汤、梨汁等而愈者,想系初起过投苦燥,脾阳愈旺而胃阴益伤,故用叶氏养胃阴之法,与此正同。
445
便血,不独责虚,亦当责湿,所以滋补无功,而疏利获益也。兹足痿无力,其湿不但在脾,又及肾矣。当作脾肾湿热成痹治之。
446
萆薢 薏仁 白术 石斛 牛膝 生姜
447
诒按:案语明确,方亦简当。
448
邓评:便血责湿,当亦恒见,诚阅历有得之言。如但在脾,立法犹易,并及于肾,则较难秉笔也。兹就足痿无力,尚未可断定及肾。立方固甚简当,拟去生姜,增炮姜、砂仁、归身;如果已及于肾,黑地黄丸亦可用也。
449
孙评:便血属虚者,黄土汤、归脾汤是正法也。此因滋补无功而立此方。但《金匮》有远血、近血之分,徐氏又有痔血宜清之说,不可不考。
450
泻痢便血,五年不愈,色黄心悸,肢体无力。此病始于脾阳不振,继而脾阴亦伤。治当阴阳两顾为佳。
451
人参 白术 附子 炙草 熟地 阿胶 伏龙肝 黄芩
452
诒按:此理中合黄土汤法也。方案俱切实不肤。
453
邓评:用古合度,此即黄土汤加入参也。有一种虚黄病,阴阳两伤,而小便时清时黄者,极可借用此法,盖此病亦类虚黄。
454
鼻痒心辣,大便下血,形瘦,脉小而数,已经数年。
455
黄芩 阿胶 白芍 炙草
456
诒按:此阴虚而有伏热之证,方特精简。
457
邓评:此方系黄芩汤加阿胶。用古能化,有得心应手之趣。
458
孙评:心辣,是热伏于营见证。
459
19.外 疡 门
460
肝经液聚气凝,为项间痰核。病虽在外,其本在内。切不可攻,攻之则愈甚矣。
461
首乌 象贝 白芍 牛膝 甘草 牡蛎粉 归身 生地 丹皮
462
诒按:议论平和,立方清稳。牡蛎粉一味,可以化痰消坚。
463
邓评:虚体患此,诚不可攻。斯法极王道精当,学者宜取法焉。
464
疡证以能食为要。兹先和养胃气。
465
石斛 茯苓 益智仁 谷芽 木瓜 广皮
466
诒按:案语片言居要,惟用药嫌少力量。
467
邓评:柳师所评极是。
468
脉虚细数,阴不足也。鼠漏未愈,热在大肠。
469
六味丸加杞子 天冬 龟板 黄柏 知母 五昧子
470
诒按:此肛门漏也,名为鼠漏,未知所本。脉证已属损象, 故以滋补肝肾为主。
471
邓评:方颇切实,专治虚在阴者宜之。
472
大都因俗名偷粪鼠成漏,故名鼠漏。
473
孙注:肛门痈俗名偷粪鼠,故云鼠漏也。
474
20. 妇 人 门
475
脾虚生湿,气为之滞,血为之不守。此与血热经多者不同。
476
白术 泽泻 白芍 广皮 炙草 茯苓 牛角腮灰 川芎
477
诒按:认证既的,药亦丝丝入筘。
478
邓评:此与归脾汤题旨似同而异者。
479
腹满、足肿、泄泻。此属胎水,得之脾虚有湿。
480
白术 茯苓 泽泻 广皮 厚朴 川芎 苏叶 姜皮 黄芩
481
诒按:方案俱老当。
482
邓评:胎水之正法。
483
孙评:既云胎水,川芎动血,似属不宜,易白芍觉切。
484
胎前喘咳肿满,是脾湿不行,上侵于肺,手足太阴病也。治在去湿下气。
485
茯苓 陈皮 白芍 泽泻 厚朴 当归 苏梗 杏仁
486
诒按:方颇灵动,再加紫菀、枇杷叶何如?
487
邓评:方论均的当。
488
紫菀、枇杷叶,兼可入肺之营络散邪。
489
孙评:喘咳去当归之辛温,易枳实、炒白术之化湿下气何如?
490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作痛,渐见足肿面浮喘咳。此血滞于先,水渍于后。宜兼治血水,如甘遂、大黄之例。
491
紫菀 茯苓 桃仁 牛膝 青皮 杏仁 山楂肉 小川朴 延胡
492
诒按:用其例而易其药,因原方太峻也。
493
孙评:桂枝似乎必用之品,再可增荆芥穗炭、细香附二味。
494
再诊:瘀血不下,走而上逆。急宜以法引而下之,否则冲逆成厥矣。
495
归身 滑石 蒲黄 通草 牛膝 瞿麦 五灵脂 赤芍
496
邓评:心灵手敏,随机应变,迭经四诊,绝不拘泥置之,活泼泼地,非庸工所能及也。
497
三诊:膈宽而腹满。血瘀胞中。宜以缓法下之。
498
大黄 青皮 炙草 丹皮 桃仁 赤芍 归身
499
又丸方:牛膝一两 赤芍 延胡 蒲黄 五灵脂 川芎 桂心 桃仁各五钱 归尾 丹皮各八钱
500
邓评:改用丸药缓导,想其病势已减。
501
诒按:迭换四方,一层深一层,次序秩然,恰与病机宛转相赴。
502
胎前病子肿,产后四日即大泄,泄已一笑而厥,不省 人事,及厥回神清,而左胁前后痛满,至今三月馀矣。形瘦,脉虚,食少,少腹满,足肿,小便不利。此脾病传心,心不受邪,即传之于肝,肝受病而更传之于睥也。此为五脏相贼,与六腑食气水血成胀者不同。所以攻补递进,而绝无一效也。宜泄肝和脾法治之。
503
白术 木瓜 广皮 椒目 茯苓 白芍
504
诒按:此等证情,非胸中有古书者,不能道只字。
505
邓评:是病吃紧肝脾两经,而能宛转道达,诫属老手之笔。
506
孙评:白芍用桂木同炒何如?
507
评选继志堂医案两卷
508
右继志堂医案两卷,曹仁伯先生所著也。先生讳存心,字仁伯,别号乐山,系常熟之福山人。幼时读书颖悟,长老咸目为令器。顾以家道不丰,一衿不足裕衣食,遂谋习医。从薛性天先生游。薛故郡中名宿,得先生剧尝之,谓将来光吾道者必曹生也。先生居薛所十年,帏灯焠掌,上自灵素,下逮薛喻诸家,无不研求贯串,乃出应病者之求,辄奏奇效。先生尝言:医者存心,须视天下无不可治之病,其不治者,皆我之心未尽耳。故其临病人也,研精覃思,直以一心贯乎病者之食息起居,而曲折无不周至。每有剧病,他人所弃而不治者,先生独能运以精思,而以数剂愈之。古人谓生死肉骨,先生诚有之焉。先生又言:每遇病机丛杂,治此碍彼,他人莫能措手者,必细意研求,或于一方中变化而损益之,或合数方为一方而融贯之,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苦心所到,必有一恰合之方,投之而辄效者。以是知医者之于病,稍涉危疑,即目为不治而去之者,其不尽心之过为不少也。嗟乎l先生之言如此,即先生居心之笃厚,与艺事之精能,盖皆即是而可见矣。先生所著,有琉球百问、继志堂语录、过庭录、延陵弟子纪略诸书。经先生之孙博泉玉年裒集锓行,杨太常滨石序之。 先生之行谊,备详于许君廷诰所撰家传中。先生以医名著,继叶薛诸公而起,德被吴中,名驰海外,至今人能道之。特其所著医案,于过庭录延陵弟予纪略外,未有传本。今年夏,偶于友人处,得见其门弟子所录存者。借中多阙误,因假归钞录,为之次第整理,删其繁乱,撷其精粹,间或赘以评语,以发明其用意之所在,钞成上下两卷,俾后人读之,犹可想见其诊病时危坐构思,旁若无人之概云。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八月江阴柳宝诒识。
URN: ctp:ws78861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