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清朝游小盤谷記
該單位所屬於的資料已刪除。若要還原,請參考歷史頁面並透過「修改」功能還原其標題及其它資料。

《●清朝游小盤谷記》[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江寧府城,其西北包盧龍山而止。余嘗求小盤谷,至其地,土人或曰無有。惟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廣狹如一,探之不可窮,聞犬聲,乃急赴之,卒不見人。  熟五斗米頃」,行抵寺,曰歸雲堂。工田寬舒,居民以桂為業。寺傍有草徑,甚微。南出之,乃墜大谷。四山皆大桂樹,隨山破陀。其狀若仰大盂,空響內貯,謦前不得他逸;寂寞無聲而耳聽常滿。淵水積焉、盡山麓而止。
2 由寺北行,至盧龍山,其中骯穀窪隆,若井灶齦齶之狀」。或曰:遺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團瓢,皆當其地。
3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歸。瞑色下積,月光布其上。俯視萬影摩蕩,若魚龍起伏波浪中。諸人皆曰;此萬竹蔽天處也。所謂小盤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異之,馬君湘帆,歐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4 題記:這篇小品意境清雅,文字簡潔,不加雕飾。  作者欲探訪小盤谷,但當地人竟然說「無有」。只見修竹濃密渡日,小徑曲折多歧,「山窮水盡疑無路」。待行到歸雲堂,豁然開朗,桂樹遍山,平疇曠野,人民安居樂業,「柳暗花明又一村」。接著作者探訪到盧龍山,見明遺民避難之地,高高低低,如井灶之參差。日暮返家,回首月光之下,萬頃竹天摩蕩,若波浪之起伏,壯觀至極。
5 作者攜友憑吊遺民避難之所,一路行來,清靜的環境和秀麗的風光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新的桃源,這也應當是作者厭倦世俗的紛爭、向、往返璞歸真的心靈的一種折射。
6 作者簡介:梅曾亮(1786—1856),字伯言,江蘇上元(今南京)人。道光二年進士,官戶部郎中。少喜驕文,後專力為古文,師事姚鼐,與管同同為桐城派後期的重要作家。為文主張「扶植理道,寬博樸雅」,所作大多為書序碑傳。亦能詩。著有(柏樹山房文集、詩集)。所撰山水小品,清淡簡樸,姿容安雅,有較強的文學意味。
URN: ctp:ws804995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