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三百二十·輿地考六

《卷三百二十·輿地考六》[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古豫州
2
《禹貢》曰:「荊、河惟豫州西至南荊山,今襄陽郡南漳縣界;北距河也,伊、洛、、澗既入于河伊出今河南府伊闕縣陸渾山。洛出今上洛郡洛南縣冢領山。出今河南縣穀城山。澗出澠池縣山。四水皆人河也,滎、波既瀦滎,本水允水溢出,在今滎陽郡滎澤縣也。波亦水名,言其水並巳蓄聚矣。一說,謂滎水之波也。今水允水不過河,道菏澤,被孟瀦菏澤在今魯郡方與縣。孟瀦亦澤名,在今睢陽郡虞城縣,即孟瀦澤也。言菏澤水衍溢,則使被及孟瀦,不常入也。道音導。菏音柯。厥上惟壤,下土墳壚高地即壤,下土即墳。壚,壚土之剛黑者。墳,扶粉反。壚音盧。浮於洛、達於河因洛入河。」舜為十二牧之一,《周禮·職方》:「河南曰豫州,其山曰華即今華陰郡山也。連延東出,故屬豫州,藪曰圃田在今滎陽郡中牟縣,川曰滎、雒滎,即滎澤。
3
洛,即洛川,今福昌縣界,浸水波、水差出黃山,在今漢東郡棗陽縣界東北。
4
又云波水出歇馬嶺,即應劭所謂孤山,在今臨安郡魯山縣西北。水差音莊亞反。
5
其利麻、漆、絲枲。人二男三女。畜宜六擾馬、牛、羊、豕、犬、雞也。謂之擾者,言人所馴養也,穀宜五種黍、稷、稻、菽、麥。」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也。又云逸者,舒也,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也。其在天官,柳、七星、張則周之分野漢之河南、雒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皆其分也。
6
今河南府之河南、雒陽、偃師,東至緱氏、鞏縣,南得伊闕也,北至于河,房、心則宋之分野漢之沛、梁、濟陰,皆其分也。今睢陽、譙郡、濟陰地也,觜Δ、參則魏之分野漢之高陵以東,及陳留、汝南之召陵、水隱強、新汲、西華、長平、潁川之舞陽、郾、許、鄢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皆其分也。今弘農郡之北境,滎陽之東北境,潁川之東境,淮陽之北境,汝南之北境并陳留郡地也,角、亢、氐則韓之分野漢之南陽,及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潁陰、長杜、陽翟、郟,東接汝南,西接弘農,兼得新安、宜陽,皆其分也。今陜郡之河南地,河南府之西境、南境、東境,滎陽、臨汝、潁川之西境,漢東、淮安、南陽武當等郡也。兼得秦、楚之交漢之弘農故關以西,今弘農郡之南境,宜屬秦。漢之汝南,今汝陰、汝南之南境,淮陽之南境;漢之南郡北境,今襄陽郡地,並宜屬楚也。秦分天下置郡,為三川今河南府、陜郡之河南地,弘農、臨汝、滎陽、陳留等郡地是也。碭今華陽、譙郡、濟陰等郡地是也、潁川今潁川、淮陽、汝陰、汝南等郡地是也、南陽郡之東境、北境今漢東、淮安、南陽、武當等郡地是也,南郡之北境今襄陽郡。漢武置十三州,此為豫州領郡、國五。其今河南府、陜郡、弘農之地,則屬司隸,陳留、濟陰則屬兗州也。後漢為司隸理洛陽、豫州埋於譙,領郡、國六。
7
譙,今譙郡是也,魏亦同理汝南安城,今汝南吳房縣也。晉分置司州領郡十一,理洛陽及豫州領郡、國十,理梁國項,今淮陽郡項城縣也,永嘉之亂,豫州沒於劉、石、苻姚。宋初有其南境,置豫州領郡十,理汝南郡,即今郡。宋文帝元嘉中全盛得之,後失。後魏以後,分裂不詳焉。唐分置十五部,此為都畿河南府、陜郡、臨汝、滎陽等郡、河南道陳留、睢陽、濟陰、譙郡、潁川、淮陽、汝陰、汝南等郡,兼分入山南東道淮安、南陽、襄陽、漢東、武當及河東道弘農。五代並都于汴。宋因之,其豫州之境,俱為京師輔郡,置京東路開封、單、拱、應天、曹、廣濟、京西路河南、汝、鄭、許、鄧、襄陽、均、陳、潁、蔡、唐、隨、棗陽、光化,兼得陜西路陜、虢、淮東路。南渡後,俱沒於金,惟得京西之襄陽、均、隨棗陽、光化而巳。
8
豫之間,四方輻輳,故周人善賈,趨利而纖嗇。韓國分野,亦有險阻蘇秦謂韓宣王曰:「韓北有鞏、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商阪之塞,東有宛、穰、有水,南有徑山」也。鞏、成皋,則今鞏縣、水也。宜陽、商阪即今福昌山及商山也。
9
宛、穰,南陽界。徑山,密縣界。自東漢、魏、晉宅於洛陽,永嘉以後,戰爭不息。元魏徙居,纔過三紀,逮乎二魏,爰及齊、周,河、洛、汝、潁,迭為攻守。夫土中,風雨所交,宜乎建都立社,均天下之漕輸,便萬國之享獻。不恃隘害,務修德刑,則卜世之期,可延久也。
10
◎古豫州歷代沿革之圖
11
▲春秋時可攷者四十國
12
周鄭宋陳曹許蔡虞虢祭劉單晁蘇甘管芮郜滑頓胡沈鄧唐隨賴戴江項厲應皋葛焦道柏夷房亳楚北境是
13
▲秦時為郡五
14
三川郡碭郡潁川郡南陽郡東北境是南郡北境
15
▲漢時為郡國八縣一百八十六
16
潁川郡二十縣陽翟昆陽潁陽定陵長社新汲襄城郾郟陽城綸氏舞陽潁陰晁高許鄢陵臨潁父城成安周承休
17
河南郡二十二縣雒陽滎陽偃師京平陰中牟平陽武河南成皋苑陵緱氏卷原武鞏穀成故市密新城開封梁新鄭
18
陳留郡十七縣陳留小黃成安寧陵雍邱酸棗東昏襄邑外黃封邱長羅尉氏人焉長垣平邱濟陽浚儀
19
汝南郡三十七縣平輿陽安陽城晁強富波汝陽陽吳房安成慎陽南頓朗陵細陽宜春汝陰新蔡新息水瞿陽期思項慎召陵弋陽西平上蔡寢西華長平宜祿新妻阜歸德新陽安昌安陽博陽成陽定陵
20
沛郡三十七縣相龍亢竹穀陽蕭向金至廣戚下蔡豐夏邱鄲譙蘄虹晁與山桑公邱符離敬邱水交扶陽沛建城城父建平ガ慄祁鄉高高柴溧陽平阿東鄉臨都義成
21
南陽郡三十六縣宛杜衍ガ育陽博山晁陽陰堵陽穰雉山都蔡陽新野築陽棘陽武當舞陰西鄂朝陽酈安眾冠軍比陽平氏隨葉鄧魯陽春陵新都湖陽紅陽樂成博望復陽
22
梁國八縣碭甾杼秋蒙已氏虞下邑睢陽
23
淮陽國九縣陳苦陽夏寧平扶溝固始圉新平柘
24
漢中郡北境是縣見梁州
25
南郡北境是縣見荊州
26
弘農郡東境是縣見雍州
27
▲晉時為郡國十四縣一百三十七
28
河南郡十二縣洛陽河南鞏河陰新安成皋緱氏陽城新城陸渾梁陽翟
29
滎陽郡八縣滎陽京密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
30
弘農郡六縣弘農湖宜陽陜黽池華陰
31
陳留國十縣小黃浚儀封邱酸棗濟陽長垣雍邱尉氏襄邑外黃
32
梁國十二縣睢陽蒙虞下邑寧陵穀熟陳項長平陽夏武平苦
33
汝南郡十五縣新息南安陽安成慎陽北宜春朗陵陽安上蔡平輿定潁水瞿陽南頓汝陽吳房西平
34
南陽國十四縣宛西鄂雉魯陽水育陽博望堵陽葉舞陰比陽涅陽冠軍酈
35
譙郡七縣譙城父ガ山桑龍亢蘄金至
36
汝陰郡八縣汝陰慎原鹿固始陽新蔡宋褒信
37
潁川郡九縣許昌長杜潁陰臨潁郾邵陵鄢陵新汲長平
38
濟陽郡西境是縣見兗州
39
義陽郡十三縣新野穰鄧蔡陽隨安昌棘陽厥西平氏義陽平林朝陽
40
順陽郡八縣ガ順陽南鄉丹水武當陰筇陽析
41
襄城郡七縣襄城繁昌郟定陵父城昆陽舞陽
42
沛國九縣相沛豐築邑符離杼秋水交虹蕭
43
▲隋時為郡十七縣一百四十八
44
河南郡十八縣河南洛陽閿鄉桃林陜熊耳澠池新安偃師鞏宜陽壽安陸渾伊闕興泰緱氏嵩陽陽城
45
滎陽郡十一縣管城水滎澤原武陽武圃田浚儀酸棗新鄭滎陽開封
46
梁郡十三縣宋城襄邑寧陵虞城穀熟陳留雍邱下邑考城楚邱碭山圉城柘城
47
汝南郡十一縣汝陽城陽真陽新息褒信上蔡平輿新蔡朗山吳房西平
48
潁川郡十四縣潁川襄城沖墳葉比舞郾城繁昌臨潁尉氏長葛許昌晁強扶溝鄢陵
49
濟陰郡九縣濟陰外黃濟陽成武晁句乘氏定陶單父金鄉
50
譙郡六縣譙ガ城父穀陽山桑臨渙
51
汝陰郡五縣汝陰潁陽清邱潁上下蔡
52
淮陽郡十縣宛邱西華晁水扶樂太康鹿邑項城南頓晁陽
53
淮安郡七縣比陽平氏真昌顥岡臨舞慈邱桐柏
54
水育陽郡三縣武川向城方城
55
弘農郡四縣弘農盧氏長泉朱陽
56
舂陵郡六縣棗陽舂陽清潭湖陽土馬蔡陽
57
襄城郡八縣承休梁郟城陽翟汝源汝南魯城
58
南陽郡八縣穰新野南陽課陽順陽冠軍菊潭新城
59
漢東郡八縣隨土山唐城安貴順義平林上明光化
60
淅陽郡七縣南鄉內鄉丹水武當均陽安福鄖鄉
61
▲唐時為州十八縣一百二十五
62
河南府二十縣陜州六縣虢州六縣汝州七縣鄭州七縣汴州六縣宋州八縣單州四縣亳州七縣曹州五縣許州九縣陳州六縣潁州四縣蔡州十縣唐州七縣鄧州六縣均州三縣隨州四縣
63
▲宋時為州二十二縣一百二十七
64
河南府十九縣陜州八縣虢州四縣汝州六縣鄭州五縣開封府十六縣應天府七縣單州四縣拱州二縣亳州七縣曹州四縣廣濟軍一縣許州七縣陳州五縣潁川四縣蔡州十縣唐州五縣鄧州五縣均州二縣襄陽府六縣隨州四縣棗陽軍一縣光化軍一縣
65
河南府凡河北諸縣,並冀州之域,餘則豫州之域。今治河南、洛陽二縣,蓋周之舊都。昔武王剋殷,定鼎於郟辱阜。至成王,營成周,卜澗水東、水西而宅洛邑,是為王城郟辱阜,陌名。漢孔安國云:「王城,今河南城。」周靈王時,穀、雒鬥,毀王宮,則《左傳》齊莊公遣師城郟是也。在今城之西。按此穀水本澗水,自後遂更名矣。經今城之苑中,入于洛。又於水東卜,亦吉,遷殷頑民居之孔安國云:「將定下都,遷殷人,故並卜之也。」。平王因犬戎之亂,自酆東遷而居王城,則東周之始王也。至敬王,與王子朝爭立,出奔晉。
66
定公使魏舒率諸侯之大夫會於狄泉,以其地本成周之城,而居敬王按在今洛陽之城東三十餘里故城是,則周之下都也,有狄泉在城中。然而成周是王城、下都之總號,故《左氏傳》曰:「萇弘云,西王天棄之,東王必大克。」時子朝居王城,故曰西王,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東,故曰東王。至孝王,封其弟桓公於河南,以續周公之官職。至孫惠公,乃封少子於鞏,號東周惠公按此時又別稱東周也。王赧立赧,尼板反,東、西周分理,又徙都西周則王城也
67
初平王時,雒邑與宗周宗周,鎬京也通封畿,東西長,南北短,長短相復為千里。後為諸侯所侵,比周之亡,七城而巳河南、洛陽、新城、平陰、偃師、鞏、緱氏也。按七邑之境,西自今河南、洛陽,南自伊闕、緱氏,東得鞏縣,北至于河。秦平天下,置三川郡。漢高帝置河南郡領縣二十二。後漢改為河南尹領縣二十,兼置司隸領郡七,理於此。魏、晉郡因之,兼置司州領縣十一,理於此。後魏孝文自代徙都之,亦為河南尹。至東、西魏,分有其地。北齊為洛州石季龍已為洛州,至齊又改名焉,齊滅,屬後周當東、西魏及齊、周之時,二境交爭,攻戰邊鎮,俱在於此。隋初為洛州,煬帝之初,移都創制,復曰豫州,尋改為河南郡,置尹。唐平偽鄭王充,置洛州。開元元年,改為河南府。凡周、漢、魏、晉、後魏、隋至唐,並為帝都周謂平王以下,漢為後漢,晉謂西晉也。今號為東京,後改號東都按故都城,目周氏至太業以前,常為都邑。今都城即隋煬帝大業元年所築。屬河南道。領縣二十河南、洛陽、偃師、陸渾、伊闕、新安、鞏、緱氏、陽城、登封、壽安、密、河清、澠池、福昌、長水、永寧、潁陽、伊陽、王屋。漢乾祐中,置望陵縣。周顯德中,廢陽城縣。宋乾德初,廢望陵。景德四年,升永安鎮為縣。屬京西路,號西京。
68
熙寧後,以王屋縣隸孟州;伊闕、緱氏二縣,並省為鎮。建炎後,沒於金。紹興間講和,歸我河南地,遣使者祀陵寢。既而金復取河南。金改永安為芝田縣,以密縣屬鄭州,永寧縣為嵩州,改壽安縣為宜陽縣,伊陽縣為嵩州,清河縣為孟津縣,又升龍開、小水、福昌三鎮並為縣。貢密、蠟、器。領縣十九,治河南、洛陽。河南古郟辱阜地,是為王城。後漢縣。有闕塞山,俗曰龍門。有洛、伊、三水。有穀城山,水所出。有金墉城洛陽古成周地。有邙山。東北有孟津,武王會諸侯處。有後漢明、章二帝陵永安本永安鎮,宋以陵寢所在,升為縣登封唐縣。有中岳嵩高山、少室山。有鬼谷、潁川、測景臺、石羊關
69
壽安隋縣。有水。又有九曲城,高齊置以備周伊闕古戎蠻子國,隋縣。
70
有陸渾山,伊水所出;伊闕山、鼓鐘山、伊水、涓陽水、陸渾關永寧隋縣。
71
有三崤山,晉敗秦師處。有熊耳山、焦山、穀水、高門關、松陽關、鵜鶘關。
72
又有回溪,馮異敗師處長水漢盧氏縣地。唐縣。有天壇山新安漢縣,縣東北一里有漢故函谷關。其秦關在今靈寶縣,漢武帝時樓船將軍楊僕數有大功,恥為關外人,上書乞移關,以家財給其用,乃徙於新安。項羽坑秦降卒於新安城南,即此地也福昌唐縣。有女几山、金門山。城東南北三面峭絕天險,後周置兵於此,備齊伊陽古陸渾氏之地。唐縣。有伊水、三塗山。後周置兵於此,備齊春秋時,鞏國。戰國時有東、西周,此即東周所居,漢為縣。有鮪渚古密國,亦鄶國。有大鬼山、鄶水。後隸鄭州澠池秦昭王與趙惠文王會處。漢縣緱氏古滑國。漢縣。有緱氏山、軒轅阪潁陽夏之綸國,唐縣。有八風灘、大谷山王屋古召康公之邑。有王屋山、中條山、析城山。
73
北齊置懷州。縣東二十里齊子嶺,周、齊分境處。後周置王屋郡偃師帝嚳所都,亦古亳邑。商有三亳,成湯居西亳,此即一也。至盤庚,又自河北徙治於此亳,改國號殷。有首陽山、尸鄉。周武王伐紂,回師息戎,遂名偃師焉。漢為縣河清唐縣。南臨黃河。宋開寶初,移治於白鶴鎮
74
陜州凡河北諸州縣,並冀州之域,餘則豫州之域。今治陜縣,周公、召公分陜之所陜東周公主之,陜西召公主之。春秋虢國之地,所謂北虢也仲國,今平陸縣。戰國時屬韓。秦屬三川郡。漢屬弘農郡,後漢因之。後魏置陵州及恒農郡。後周又置陜州及崤郡置兵於此,備齊。隋文帝時,郡廢。煬帝初州廢,以其地屬河南郡,後置弘農宮。唐復為陜州,為大都督府,保義軍節度。天祐元年,為興唐府。哀帝初復,故屬。河南道領。縣六陜、硤石、靈寶、夏、芮城、平陸。梁改鎮國軍,後唐復。宋太平興國初,改保平軍。三年,以虢州閿鄉、湖城二縣來屬。熙寧六年,省硤石縣為石壕鎮入陜。屬陜西永興軍路。
75
靖康二年,沒於金。建炎二年,石壕尉李彥先舉兵收復,與金拒,再踰年復失。
76
紹興十一年,吳下陜,三十二年,王庶復陜,旋皆失之。金隸河南路,又撥平陸、芮城、夏三縣隸解州。貢糸由、糸它、括蔞根、柏子仁。領縣八,治陜。陜唐縣。有女幾山、金門山、虢山、橐水平陸春秋晉畢萬之邑。唐縣。有閑原,即虞、芮遜地之所芮城古芮伯國。後周縣。有水豆水、中條山、薄山、方山靈寶唐縣。有柏谷水、桃林塞、古函谷關、水豆津關硤石唐縣。宋移治石壕鎮,析河南府永寧縣之胡郭管入焉,俄復徙今治。有底柱山、二崤山、硤石水。熙寧間,廢入陜後魏縣。有涑川、巫咸各水閿鄉隋縣。有潼關、大谷關、小谷關湖城唐縣。有荊山、鳳林泉
77
虢州春秋時虢國地北虢,今陜郡平陸縣。東虢,在今滎陽縣。西虢,在今扶風郡縣也。晉滅虢,其地屬晉。戰國時,屬秦、魏二國之境,後屬三川郡。
78
漢武置弘農郡,後漢因之。魏改恆農避獻帝諱。晉復為弘農郡。後魏置西恆農郡,後周廢之。隋煬帝又置弘農郡,恭帝時,改為鳳林郡。唐武德元年,改為鼎州。八年,改虢州,其後或為弘農郡。屬河南道。領縣六弘農、閿鄉、湖城、朱陽、玉城、盧氏。宋以湖城、閿鄉二縣屬陜州。屬陜西永興車路。建炎二年,沒於金。三年,陜州都統邵興收復,既而復失。金隸京兆府路。貢麝香、地骨皮、硯。領縣四,治虢略。虢略唐弘農縣,至道三年改。有衡嶺山、濁水朱陽後魏縣。有柏谷、乃湖盧氏漢縣。有熊耳山,洛水出焉玉城隋縣。熙寧四年,廢為鎮入虢略。崇寧三年,以欒川鎮為欒川縣
79
汝州在周為王畿。春秋時,戎蠻子之邑,亦楚。鄭二國之境。七國陸屬韓。
80
秦屬三川郡。漢屬河南、潁川二郡地,後漢因之。魏、晉屬河南、舞陽二郡地。
81
後魏屬汝北郡。後周屬南襄城郡。隋初,置伊州。煬帝初,改為汝州,後廢州,以其地分屬襄城、潁川二郡。唐為汝州,或為臨汝郡。屬河南道。領縣七梁、襄城、郟城、魯山、葉、龍興、臨汝。梁為防禦。周廢臨汝縣。宋為輔州,政和中,升陸海軍節度。屬京西北路。建炎元年,沒於金。金隸河南路。貢糸、糸由。領縣六,治梁。梁漢舊縣。戰國時,謂之南梁,以別大梁、少梁。古蠻戎子國。縣東有陽人聚,秦滅東周,徙其君於陽人,即此地;又孫堅大破董卓之所。有廣成城、崆峒山、狼樂山古應國。又楚葉公邑。有方城山、強水;昆陽城,光武敗王尋之所郟城漢郟縣,隋改。崇寧三年,割隸潁昌府龍興唐縣。有豢龍城襄城漢縣。有不羹城,楚靈王所築魯山隋縣。有堯山、強水、鴉河
82
鄭州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周初,封管叔於此。又曰虢、鄶之地。鄭武公與平王東遷,武公滅兩國而遷都焉。後鄭為韓所滅,韓又徙都之,其東境屬魏。
83
秦屬三川郡。漢屬河南郡。後漢因之,分置滎陽郡。宋亦然。後魏為東恆農郡。
84
東魏置廣武郡。後周置滎州,後改為鄭州。隋置管州;煬帝初,復為鄭州,尋廢州,置滎陽郡。唐因之,屬河南道。領縣七管城、滎澤、原武、陽武、滎陽、新鄭、中牟。梁為防禦,以陽武、中牟二縣屬開封府。宋為奉國軍節度。熙寧五年,廢州,以縣屬開封。元豐八年,復之。崇寧四年,建為西輔,屬京西北路,又以河南、密縣來隸。建炎二年,沒於金。金隸河南路,又以潁昌府陽翟縣為州,割新鄭隸之。貢絹、麻黃。領縣五,治管城。管城周初管國。隋縣。有圃田澤、牽渠滎澤《禹貢》「濟水溢為滎」,即此地。濟水舊出河北,截河南流而為滎澤,自王莽末濟入河,不復過河之南矣。有敖山。又有故王宮城,晉侯作王宮于踐王,公朝于王所,即此地原武漢縣新鄭黃帝都於有熊之地,其後鄭及韓皆都此地。隋為縣。有溱、洧、水┆三水滎陽漢縣。有鴻溝,京、索水,敖倉城
85
開封府春秋時鄭地。戰國時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居大梁,即今浚儀縣也。張儀說魏哀王曰:「魏地四平,無名山大川之限。」。秦屬三川郡酈生說漢王曰:「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漢置陳留郡,後漢因之。晉改為陳留國。東魏置梁州及陳留、開封二郡。北齊廢開封郡,併入陳留郡後周改梁州為汴州。隋廢陳留郡,煬帝初又廢州,分其地入滎陽、梁、潁川、濟陰等郡。
86
唐復置汴州,或為陳留郡郡城西古城,戰國時魏惠王所築。秦攻魏,引河水灌城而拔之。有通濟渠,隋煬帝開,引黃河水以通江、淮漕運,兼引汴水,即浪水宕渠也。浪水宕與茛蕩同,宣武軍節度。屬河南道。領縣六開封、陳留、雍邱、浚儀、封邱、尉氏。梁都之,升為開封府,以滑州之酸棗、長垣,鄭州之中牟、陽武,宋州之襄邑,曹州之戴邑,許州之扶溝、鄢陵,陳州之太康九縣來屬,號東都。後唐為汴州,宣武軍,罷東都,以酸棗、中牟、襄邑、鄢陵、太康五縣屬諸州。晉復為開封府,號東京,以五縣還隸焉。宋因之,又置東明、咸平二縣。朱梁置建昌宮,晉為大寧宮,皆因舊牙署改名而已。周世宗雖加營繕,猶未合古制。宋建隆三年,廣皇城之東北隅,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以之,自是皇居壯麗矣。崇甯四年,以襄邑縣建拱州。靖康元年,金入寇;十一月,陷京師。建炎元年,高宗即位於南京,命宗澤留守京師。二年,澤薨,命杜充上官悟相繼留守。四年二月,卒陷於金。紹興二年,逆豫僭號,遷于汴。九年,金廢豫,以河南來歸。十年,叛盟入寇,復取之,完顏亮偽易東京為南京。三十一年,亮自燕徙都汴,入寇遇弒,金主雍立,乃復都燕。嘉定七年,金主復徙汴。十二年,剋復京東、河北二府九州四十縣,未幾復失。貢方紋綾、方紋紗、簏席、麻黃、酸棗仁。領縣十六,治開封、祥符。開封唐縣。有古通津、臨蔡二關、逢池、沙海祥符東魏浚儀縣,宋改。有蔡水、浚水、沙臺、崇臺尉氏春秋鄭大夫尉氏之邑。漢縣。有逢池陳留有莘國城,本鄭邑,後為陳所併,故曰陳留。唐為縣雍邱古杞國。漢縣。有葵邱,齊桓會諸侯之地。又東晉初,祖逖駐兵于此封邱古封國。有黃池,吳夫差會諸侯地。漢縣中牟漢舊縣。
87
有圃田澤。又有官渡,曹操、袁紹相拒之地陽武漢縣。有汝池。又有博浪沙,張良擊秦皇地酸棗漢縣,以地多棘而立名。有金是關長垣隋匡城縣。孔子所厄之地。宋改今名東明古東昏之地,後為東明鎮,宋初置縣襄邑春秋時襄牛地。漢縣。崇甯間,以縣建拱州扶溝漢縣。有洧水溝鄢陵漢縣。鄭伯克段于鄢,即此地考城古戴國。隋縣,梁改戴邑,後唐復太康漢陽夏縣,唐改。有魯溝咸平舊通許鎮,隸陳留。咸平五年,改縣
88
應天府高辛氏子閼伯所居商邱也。周武王克殷,以封微子啟,是為宋國。戰國時,齊、楚、魏三分其地。秦置碭郡。漢改為梁國,後漢因之,晉亦曰梁國。
89
後周置梁州。隋文帝置宋州,煬帝初為梁郡。唐復為宋州,或為睢陽郡。屬南河道。領縣八宋城、襄邑、穀熟、楚邱、甯陵、下邑、柘城、虞城。梁為宣武軍節度,以襄邑屬開封府,碭山屬輝州,以輝州楚邱來屬。後唐故歸德軍。宋升為應天府,號南京。屬京西路。靖康金人入京師。建炎元年四月,高宗即位于南京。十月,辛淮甸。三年,沒於金。金改為歸德府。貢絹。領縣七,治宋城。宋城宋國都。有孟諸澤,有梁孝王兔園、鴈鶩池。漢為睢陽縣,隋改今名楚邱古戎州己氏之邑。唐縣柘城唐縣。有柘溝穀熟殷之南亳,湯所都。古穀城地。隋縣下邑古虞國。漢縣甯陵古葛伯國,又魏信陵君邑。隋縣
90
單州唐光化二年,朱全忠奏以宋州碭山、虞地、單父,曹州之武成置輝州。
91
梁以楚邱還屬宋州。後唐改為單州,以兗州魚臺來屬。宋因之,為團練。屬京東西路。建炎三年,沒於金。金隸河南路。貢防風、蛇床。領縣四,治單父。單父古魯邑,隋縣。有宓子賤琴臺碭山隋縣。山出文石得名,漢高祖隱亡、碭山澤,即其地成武隋縣。有棠溝魚臺魯棠臺,隱公矢魚之所。唐縣
92
拱州本開封府襄邑縣。宋崇甯四年,建為州,保慶軍節度,為東輔。以開封之考城、太康,南京之甯陵、楚邱、柘城來隸。大觀四年,廢拱州,復為襄邑縣,還隸開封。政和四年,復為州,罷東輔。宣和二年,以襄邑、太康、甯陵為屬縣,餘歸舊隸。六年,又以甯陵歸南京,太康歸開封,復割柘城來隸。屬京東西路。紹興後,沒於金。金為睢州,隸河南路,割東京考城縣來屬。領縣二,治襄邑。襄邑見開封府柘城見應天府
93
亳州周武王封神農之後于焦,即其地也;後改為譙。春秋時,為陳國之譙邑。戰國時屬宋。秦屬碭郡。漢屬沛郡。後漢為沛國,兼置豫州領郡六,治于此。魏置譙郡。晉因之,後置南兗州。後周為亳州,兼置陳留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州廢,復置譙郡。唐為亳州,或為譙郡。屬河南道。領縣七燕、ガ、城父、鹿邑、真源、永城、蒙城。梁為防禦,晉因之。宋大中祥符七年,建為集慶軍節度。屬淮南東路。紹興十年,沒於金。張浚、王德復取之,既而復失。金隸河南路。貢縐紗、絹。領縣七,治譙。譙周武王封神農後之地。有渦水城父春秋。時陳國之夷邑。有乾溪,楚靈王敗之地。又有肥水。唐焦夷縣,後唐改蒙城唐縣。有嵇山、山桑城漢縣。有龍亢城、太邱城鹿邑隋縣。有水霍水永城隋縣。有碭山衛真古之苦縣,老子生於此。唐真源縣,宋改。有老子祠、瀨水
94
曹州昔唐堯所居州界有堯塚,在周為曹國之地曹叔振鐸所封。湯伐桀,桀奔三;湯又伐之,即此地。戰國時屬宋。秦屬碭郡。漢改為梁國,景帝分梁為濟陰國,宣帝更名定陶,後為濟陰郡。後漢因之。晉為濟陽郡。後魏置沛郡及西兗州。後周改西兗為曹州。隋為濟陰郡。唐復為曹州,或為濟陰郡。
95
屬河南道。領縣五濟陰、考城、宛句、南華、乘氏。梁以考城屬開封府,升為威信軍節度。周改彰德軍。宋為輔州;建中靖國元年,升為興仁府。屬京東西路。建炎三年,沒於金。金隸河南路,而宛亭、南華、乘氏三縣,皆為黃河水水廢,乃以東明縣來屬。貢絹、葶藶子。領縣四,治濟陰。濟陰古三亭在縣東北。漢定陶縣地。有水,高帝即位之所。唐改今名,縣在濟水之南宛句有漆園,莊周為吏之所。今縣西南,漢光武生於此。唐為縣,元祐間,改為宛亭縣南華唐縣。有沙溝、莊周釣臺乘氏古乘邱地。唐為縣
96
廣濟軍漢定陶縣。唐為鎮,隸曹州。周建廩庾,榷於此。宋乾德元年,疏洧水以通漕運,置發運務。開寶九年,改為轉運司。太平興國二年,建為軍。
97
四年,割曹、澶、濟、濮四州地復置縣以隸焉。屬京東西路。熙甯四年廢軍,以定陶縣隸曹州。元祐元年,復為軍。建炎後,沒於金。金領縣一。定陶有三亭、陶邱、濮水
98
許州春秋許國。七國時,為韓、魏二國之境。秦為潁川郡。漢高帝為韓國,尋復故。後漢因之,獻帝都之。魏文帝受禪於此,及晉、後魏,並為潁川郡。西魏初,得之。後入東魏西魏將王思政鎮守,東魏軍圍之二百日,城陷,即今東葛縣界,故長社城,改為鄭州。後周改曰許州。隋復為潁川郡。唐為許州,或為潁川郡,忠武軍節度。屬河南道。領縣九長社、長葛、陽翟、許昌、鄢陵、扶溝、舞陽、郾城、臨潁。梁改正國軍,以扶溝、鄢陵二縣屬開封。後唐復為忠武軍。宋因之,元豐三年,升為潁昌府。崇甯四年,建為南輔。屬京西北路。建炎二年,沒於金,四年收復,未幾復失。金隸河南路;又以陽翟縣為潁順軍,後為鈞州,隸河南路,以鄭州新鄭來隸。貢絹、席。領縣七,治長社。長社唐縣。有高陽里、荀淑故宅。又有水┆水郾城漢縣。有長沙河、五溝水、鴻隙陂陽翟鄭櫟邑。漢縣。有荊山、具茨水長葛隋縣。有洧水臨潁漢縣。有豢龍城舞陽唐縣。有舞水、水蚩水許田魏許昌縣,漢獻帝都於此。後唐縣。熙甯四年,省為鎮入長社
99
陳州昔庖犧氏所都,曰太昊之墟。周初,封舜後媯滿於此,以備三恪,為陳國。楚滅為縣,楚頃襄王自郢徙於此。戰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境。秦屬潁川郡。漢汝南郡、淮陽國之地,後漢亦同。晉為汝南郡、梁國二境地,兼置豫州領郡、國十,治於此。後魏置陳郡,又置北揚州治於此。北齊改北揚州為信州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故曰信州。隋置陳州,煬帝初州廢,置淮陽郡。唐為陳州,或為淮陽郡。屬河南道。領縣六宛邱、項城、南頓、西華、太康、晁水。梁以太康屬開封府。晉為鎮安軍節度。宋因之,宣和元年,升為淮甯府。屬京西北路。建炎二年,沒於金。紹興元年復,旋失。金隸河南路。紹興三十一年,土人陳亨祖執偽守以城來歸,旋復失。貢糸由、絹。領縣五,治宛邱。
100
宛邱陳國都。有東門池。又有固陵,高祖追及項羽處項城古項子國。隋縣
101
商水隋縣。有章華臺、乾南頓古頓子國。後通於陳南徙,故曰南頓。唐縣西華唐縣
102
潁州春秋時胡子國也。戰國時屬楚。秦為潁川郡地。兩漢為汝南郡地。魏置汝陰郡司馬宣王使鄧艾屯田於此後廢。晉武帝復置汝陰郡。後魏置潁川郡。
103
隋復為汝陰郡。唐為潁州,或為汝陰郡。屬河南道。領縣四宋同。漢為防禦。
104
周為團練,以下蔡屬壽州。宋升汝陰縣百尺鎮為萬壽縣;元豐二年,升順昌軍節度。政和六年,改為順昌府。屬京西北路。紹興後,沒於金。金隸河南路,紹興中,和議成,以河南地來歸,既而背盟入寇,劉大敗其師于郡城下。紹興三十一年,李貴同忠義總首孟俊取順昌,旋復失。貢糸由、糸、綿。領縣四,治汝陰。汝陰漢縣。有寢邱、潁水、淮水、淝水、汝水萬壽有潁川。宣和後,改為泰和縣潁上隋縣。有潁水、淮水、雷陂塘沈邱唐縣。有武邱
105
蔡州春秋時,沈、蔡二國之地。戰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境。秦屬潁川郡。
106
漢高祖置汝南郡,後漢因之,魏、晉亦曰汝南郡。宋初因之,兼置豫州領郡十,治於此,以為重鎮常珍奇守之。元嘉二十六年,後魏太武率兵攻圍汝南,太守陳憲守拒四十餘日,魏人積尸與城齊,卒不能拔。後魏置豫州治於此
107
東魏置行臺。後周置總管府,後改曰舒州,尋復曰豫州;其後改洛州為豫州,以此為溱州,尋改曰蔡州,後置汝南郡。隋初郡廢,煬帝初,復置汝南郡。唐為豫州,或為汝南郡。寶應元年,更名蔡州。屬河南道。領縣十汝陽、朗山、遂平、上蔡、新蔡、褒信、新息、真陽、平輿、西平。漢為防禦。宋為淮康軍節度,屬京西北路。建炎二年,沒於金。金隸河南路。紹興八年、三十一年、開禧三年收復凡三,皆旋失。貢綾。領縣十,治汝陽。汝陽漢北宜春縣,隋改。有懸瓠城、鴻陂、溱水。東南有二龍鄉、月旦里上蔡古蔡國,蔡仲始封地。漢縣。
108
有汝水平輿古沈子國。唐縣新蔡古呂國。隋縣。有陽、葛陂褒信隋縣。有淮水、汝水西平古柏子國。唐縣。有棠遂平古房子國。唐縣。有龍泉水、水親水確山古道國。隋朗山縣,宋改。有淮水真陽漢縣。
109
有淮水、汝水、石塘陂新息古息國。漢縣。有汝水
110
唐州春秋楚地。戰國時屬韓。秦、漢、並南郡地,後漢亦然。晉屬南陽國。
111
後魏置東荊州。西魏改為淮州,為重鎮置兵以備東魏。隋改為顯州,煬帝改為淮安郡。唐為唐州,或為淮安郡。屬山南道。領縣七泌陽、比陽、慈邱、桐柏、平氏、湖陽、方城。梁改為泌州,後唐復,晉又為泌州,漢復州。廢慈邱縣。宋升為團練,屬京西南路。紹興十二年,與金議和,割以遺金。紹興末,金主亮踰盟入寇,我師復唐州。隆興再和,復割以遺金。貢絹。領縣五,治泌陽。泌陽漢舞陰縣,唐改。有泌水桐柏隋縣。淮水所出湖陽古蓼國。漢縣
112
方城後魏縣。有方城山、衡山、堵水比陽漢縣。有比水
113
鄧州本夏禹之國。春秋時,申伯、鄧侯二國之地。戰國屬韓,後沒於秦,封魏冉為穰侯,尋屬楚。楚亡,秦置南陽郡,兩漢因之。晉為南陽國及順陽、義陽二郡之境。宋、齊並為南陽郡。後魏置荊州。西魏為重鎮置兵以備齊。隋初,改為鄧州。煬帝初,為南陽、水育陽二郡地。唐為鄧州,或為南陽郡。屬山南道。領縣六穰、南陽、向城、臨湍、內鄉、菊潭。梁為宣化軍節度。後唐改威勝軍。周改武勝軍,廢菊潭縣。宋初廢臨湍縣。屬京西南路。中興後,與金議和,割以遺之,與唐州同。金屬河南路。貢白菊花、花蠟燭。領縣五,治穰。
114
漢縣。有鉗盧陂、沮陽城、橘水南陽古申伯國。隋縣。周慶向城縣入焉。
115
有菊水內鄉隋縣。有丹水、浙水浙水朱梁縣。有浙水、富水順陽有五龍山、丹水
116
均州戰國時屬韓。秦屬南陽郡。漢為南陽、漢中二郡,後漢因之。魏屬南鄉郡。晉、宋並屬順陽郡。後置武當郡。齊於此僑立始平郡,尋改為齊興郡。梁置興州。後周改為豐州。隋初郡廢,改為均州。煬帝初州廢,改為淅陽郡今郡城即後漢延岑築,據之。唐為均州,或為武當郡。屬山南道。領縣三武當、鄖鄉、豐利。宋廢豐利入鄖鄉。為武當軍節度,屬京西南路。郡當荊、襄上游、商、鄧、陜、虢要沖,吳、蜀襟喉之地。貢麝香。領縣二,治武當。武當漢縣。
117
有古塞城,在縣北,戰國時,楚築以備秦。其山高峻險峭。又有武當山鄖鄉古麇國地。晉縣
118
襄陽府《禹貢》豫州之南境南漳一縣,則荊州之域,餘並荊河州之域,春秋以來楚地,秦南郡之北界。二漢屬南郡、南陽二郡地。至獻帝時,魏武始置襄陽郡,亦為重鎮蜀將關羽攻沒於禁等七軍,兵勢甚盛。徐晃屯守,不下。曹公謂晃曰:「全襄陽,子之功也。」後孫權帥兵向西,時曹仁鎮之,司馬宣王言於魏文王曰:「襄陽,水陸之衝,御寇要地,不可失也。」。晉初因之,兼置豫州理於此。平吳後,理江陵。東晉僑置雍州時以雍州既沒,流入聚此,魏該、朱序皆鎮焉。宋文帝割荊州置雍州領郡十七,理於此。襄陽去江陵步道五百,勢同唇齒,無襄陽則江陵受敵。自東晉庾翼為荊州刺史,將謀北伐,遂鎮襄陽。田土肥良,桑梓遍野,常為大鎮。北接宛、洛,跨對楚、沔,為鄢、郢北門,部領蠻左。齊、梁並因之,亦為重鎮。後梁蕭附庸於西魏,而都於此。
119
西魏改曰襄州。隋復為襄陽郡。唐因之,為山南東道節度。屬山南道。領縣七襄陽、南漳、鄧城、穀城、義清、樂鄉、宜城。周廢樂鄉縣。宋屬京西南路。
120
宣和元年,升為襄陽府。中興後,京西安撫,京湖制置置司,領襄隨郢均房、棗陽光化凡七郡。貢麝香、白穀、漆器。領縣六,治襄城。襄城漢縣,在襄水之陽。有峴山、漢水、隆中、高陽池、冠蓋里、鳳林關、柳關鄧城古樊城。唐縣。有宛水、泌水穀城古穀伯之國。隋縣中廬古廬戎之國。隋義清縣,宋改宜城漢縣。有涑水、若阜水南漳隋縣。有荊山,《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即此山,卞和得玉之所
121
隨州光化鄉在今郡東南三十餘里,則荊州之域,餘則豫州之域,春秋隨侯之國。《左傳》曰:「漢東之國,隋為大」。其後屬韓。秦、二漢並屬南陽郡。晉屬義陽郡,後分置隨郡。宋、齊因之。西魏置并州,後改曰隨州。隋分其地置漢東、春陵二郡。唐併為隨州,或為漢東郡。屬山南道。領縣四安同。宋升為崇義軍節度,後改崇信軍。屬京西南路。其地因山為郡,巖石隘狹,道路交錯,自棗陽至厲山九十九岡,昔智謀之士,多談漢東險阻如兵家詭伏奇計。又言有括囊之勢,易入而難出。嘉定十五年,以三關隸德安,置關使。貢絹、綾、葛、覆盆子。領縣四,治隨。隨漢縣。有三鍾山、厲山、隨侯臺、九井棗陽隋縣。
122
有水盡水。紹興十二年,升為軍唐城唐縣,梁改漢東,後唐復。有水差水
123
光化後周縣。有錫水
124
棗陽軍本隨州屬縣。宋紹興十二年,升軍。
125
光化軍本襄陽宜城縣陰城鎮。宋初,升為光化軍。熙甯五年廢軍,改為光化縣,隸襄陽。元祐初,復為軍。領縣一,乾德有漢江、溫水
URN: ctp:ws812453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