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台灣中部碑文集成

《台灣中部碑文集成》[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傻旨祝們噸兀誦腥酥酢⺶豢徽桃澹敝凍ふ吱嘔賊咧釕痍裙柩笠寐虺麓廈髫鵲兀宄摺⒅幣皇捎釁媯暈迓貳9鶴┠家郟陶鷗嬋ⅲ鰲蹌銑邐鄭謔撬拿嘔砣灰印�
2 夫壅塞既開,地之靈也;人自得往來甚便,功之溥也。居可安其所,功德豈淺鮮哉!「詩」有之:『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諸人之力不及此,因書附石,以昭其□;俾後之君子,知其緣起而有遺愛之思也。乃記之。
3 計開捐銀條目:奉政大夫□祥雲捐銀二十元,大振號捐銀十五元,恆隆號捐銀十五元,德益號捐銀十五元,協泰號捐鋁十五元,振勝號捐銀十二元,金濟川、金盛號各捐銀十元,吳言念、李英紅各捐銀八元,生員葉得英、監生林文章各捐銀四元,蔡苑馥、振泉號、茂輿號、周仍官各捐銀六元,陳振湔、福興號各捐銀五元,豐瑞號、豐勝號、金鶴號、柯吉官、彞苑號、杜媽力、蘇義春、陳迎春、□元好、楊天祿、林遠芳、周美飽、李溪水、劉忠品、張嘉發、宋願成、郭振源、鄭隆珠、劉清周、王時旺、李逢春各捐銀四元,餘英官捐銀三元,天義號、董德龍、□□□、萬泉號、饒源盛、王進玉、王淑齊、裕成號、忠盛號、王石頭、□□興各捐銀二元,宋清龍捐銀二元。
4 計開費用條目:買陳聰明店地基作路去銀一百七十元,買磚鋪路去銀二十二元,整路去工銀共五十二元,買石碑去銀十四元,修路雜費去銀二十一元。
5 以上共計捐銀二百七十九元,又捐銀二元;以上開費用銀二百七十九元,又開銀二元。
6 首事:監生林進泰、監生陳志英、監生盧世忠、協泰號、柯芳、湯隆升。
7 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仲夏吉旦公立。
8 按:原碑曾在大甲鎮貞節坊內;高一三○公分,寬七○公分,砂岩。字跡模糊,上端有「東門義路」四大字。因原碑已毀,民國四十年十月乃由該鎮媽祖廟鎮瀾宮管理委員會雕一新碑,堅於原處;但所錄碑文,舛錯矢實在所難免。茲據原碑,就其文面摧殘、字跡剝泐者,即稍予參酌新碑而錄之。文中丙申,系道光十六年。
9 重建觀音亭碑記(道光二十年)
10 邑之有觀音亭,由來久矣。創於城池、官舍之前,而為政教文物所自始、寺院廟壇所最先者也。嘗考雍正六年湯公始建官署、雍正十二年秦公始築竹城,而觀香亭之創,獨在雍正二年間。蓋元年以前,彰化向隸於淡廳,未設邑治;迨二年,談公經正始特□□□之,是談公固開彰第一縣公也。而觀音亭即於是年建今縣治之右,又開彰第一寺院也。以開彰第一縣公首建開彰第一寺院,則斯亭之系於吾邑,顧不重哉!豈守土者將以寶筏慈舫誕登一切,故於肇造時獨首務之乎!
11 但創建寖久,漸就傾頹。乾隆十八年,里民重修之。其時石碣不存,姓氏莫考,而亭之制度猶未備。至乾隆五十八年,南街富室黃元世、邑人王光寅出董其事。特離亂之後,捐修□敷。元世遂出己貲,獨建前殿;光寅亦罄所有,創建後落。廟貌一新,皆二公力也。雖丙午、乙卯前後兩遭兵燹,邑之廟觀悉被蹂躪,唯觀音亭巋然獨存,亦可見佛之昭著靈矣。嗣後人民稠密,占築湫隘,日即傾陋。故道光乙未冬,總理源源號、副總理何東興、日新號、董事益源號、振茂號、錦豐號、合利號、豐裕號、源春號、乾元號、楊安然、蕭捷登等出為捐建,合邑樂輸,大眾合力。由是拓故址、增舊規,攻築備舉;閱十餘月而功成,計糜金錢四千余元。遂覺殿閣壯麗,黝堊聿新,大非昔比。雖城市囂塵、人物輻輳,凡瞻禮座下者,仰見法象金容,儼肅然於□□間;不但無以負談公經始之意,且有以答百年來呵護之靈也。諸君總董之功,亦曷可少哉!從此導迎善氣,孚佑下民,普化眾生,大開覺路,其庥庇益無疆矣!
12 因庚子春二月大慶落成,將壟石亭右,而囑記於予。予觀當事者之廉正急公,虔□所庀,而吾邑之誠心樂助均有可風,遂喜而記之,不敢以不文辭。因並推創建之始及重建捐題者之姓氏,並籍以垂不朽云。
13 道光二十年(歲次庚子)瓜月穀旦,韜庵洪善餘薰沐謹記。
14 按:碑在彰化市觀音亭開化寺內,嵌於天並右檣。高二一三公分,寬七一公分;花崗石。字跡整齊;碑前作「重建觀音亭碑記」七字,但下端截成兩段。文中丙午系乾隆五十一年、乙卯六十年,乙未道光十五年、庚子二十年。
15 重修彰化縣學碑記(道光二十年)
16 邑之建學,自前縣張君鎬始,時初設治也。自後歷任增修,具詳張君世珍碑記。乾隆丙午、乙卯間,兩遭兵火,惟夫子廟巋然獨存,可不謂神靈之呵護歟!嘉慶中,楊君桂森以詞臣治斯邑,百廢具修;乃護露台以石欄,造登瀛橋於芹泉上,設禮樂器,招佾舞生;自是春秋丁祭,蓋彬彬焉。而一旦□□議重新,何也?先是,丙子、戊寅兩科,奪台額者皆彰士,署縣吳君性誠以為人文蔚起,倡建文昌廟於學宮西,務為峻麗,廟高大成殿二尺有奇。論者謂:『主輔之義,恐有禾合』。會遇數科獲雋者少,於是議新聖廟,蓋期學校修則人材茂也。
17 道光十年,適郡伯鄧菽原先生修「府志」派經費,李君廷璧集眾議捐,以學、志並修請;始具情以問,報可。旋奉檄分守蘭陽,年餘回任,核署縣托君克通阿所設勸捐手卷,已得一萬餘金;遂設局靜室,諏吉興工。先圖廟制,然後拆卸,仍舊式也;都宮以內,地視故址各增高二尺二寸,基孔固也;殿高原制二尺有七寸,祠廡門牆以次遞殺,符體制也;祠旁增建名宦、鄉賢二祠,留以待良司牧之有功德於民及鄉先生之足為後學矜式者,則祀之也。又旁為禮樂器庫,謹守藏也。欄柱庭階,純易以石,取其堅固,無慮風雨所漂搖也。牆外小池,浚深砌石,仿紫陽「方塘一監」之詩,以來「源頭活水」也。廟自經始迄落成,凡閱三十一月而蕆事;志自採訪至脫稿,亦經二十四月而成書。統計斯役,共糜白金二萬四千餘兩。香燈祀業弗與焉。
18 戊戌,予調署斯邑,祗謁聖廟,見巍煥一新而碑記尚闕。因與廣文王君功趨□截數清款,造冊報竣;總董等悉如予言,且請為文以記其事。予既嘉許之,即進諸生而勉之曰:『昔人禮樂百年而後興。邑之設治,至今適當其期,而廟、志之修適逢其會,此山川之氣運所開,以大啟斯邑之文明。多士生當明備,誠志乎賢之道,務為真品實學,將處為名儒、出為醇吏。其道德文章,直可光史冊而垂不朽;豈惟是掇巍科、登顯仕,以侈為閭里之榮哉!予於諸生有厚望焉』!爰敘其顛末而為之記。
19 知彰化縣事黃開基敬撰。
20 道光二十年桂月□□日,總董紳士曾拔萃、羅桂芳、戴天定、楊占鰲、曾作霖、林廷章、紀夢熊、廖春波、顏□梅、羅在田、陳仁世、楊廷琛、楊奎、陳玉衡、李鳳翔、張襄、莊日濟、陳國材、曾廷紀、許乃彬等同立。
21 按:碑在彰化市文廟內,嵌於前廡左牆。高一七六公分,寬七二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碑前作「重修彰化縣學碑記」八字,上端有浮雕;但已殘,由中央截成兩段。惟人名張鎬,「府縣志」「職官」所載均作「張縞」。文中丙子系乾隆二十一年、戊寅二十三年、丙午五十一年、乙卯六十年、戊戌道光十八年。
22 善養所碑記(咸豐二年)
23 竊維心存樂善,必重仁慈;德尚好生,莫先養濟。念游子之久羈,止居靡所;□窮民之無告,疾病堪憐。欲使安身而利用,務須處置之得宜;庶幾病者可依棲有定,不幸死者亦殯殮無虞也。
24 伏思彰邑城南武廟及龍王廟,祀典攸關,肅清為貴。每有窮途孤客、患病旅人,無地棲身,投臥共處;直殭橫偃、露體褻身,狎侮神靈,莫此為甚。蓋雨陽蒸濕、寒暑感傷,致病恆多致死,可惡又甚可憐!道光十二年,吾宗爵人君,系生員名觀瀾尊翁也;素本樂施,好行善事。就於廟邊始建瓦屋三間,名曰「善養所」。嗣因棲止者眾,屋室窄隘。道光二十二年間,複與王以義堂、吳祝豐館再為勸捐翻廣,並設床鋪器用;仍雇一人,常川在所,應接病人。又協族親職員春崇君暨紳耆稟請前邑主魏,勒石示禁在案,以杜燹端。是有心創建,必立法周詳。所分前後,男女各異其居;房判北南,死生亦殊其處。穢濁毋許相侵,調養自能漸愈。所謂以善養人者,義取諸此。第念投宿日多,輸捐未定。彼夫疾病易療,活固不少;即如膏肓難治,沒亦甚多。棺木所需,誰殫喜舍!維好善之人,後先欣捐其數;慈心之士,多寡樂願其輸。然用多易竭、事久難繼,現時縱有可資,後日恐無所藉。爵人君不吝己貲、不惜己力,倡邀江朝王君暨諸善士相勸捐題,為眾窮人預籌久遠。集腋成裘、可長存以費用;置田生息,俾永濟夫孤貧。病危則分給賑濟,身故則發付收埋。如或養成體健,實同再造之恩;苟其數已目瞑,亦感無疆之德!施濟能敦行不怠,子孫必獲福靡涯;是所謂「積善之家有餘慶」也夫!至於病故瘞埋,墓則豎牌為號、所則設簿登記,載明籍貫、姓名,以便該親識認。
25 興斯舉者,皆爵人君懇□□□,留心創建,歷始終而罔懈,海外周知其有功德於人,豈淺鮮哉!茲為捐貲以助成功,務宜勒石以彰善行;當刊補其芳名,用以垂諸不朽。是為序。
26 監生阮廷煥,捐銀一百大元;監生蔡啟芳,捐施棺木□□□;州同吳春祿、生員陳江源、布經林友賢,以上各捐銀□十大元;理問王江朝、理問黃國昌、州同吳榮椿、布經陳元吉,以上各捐銀二十大元;通利號,捐銀十六大元;鹿港林松軒,捐銀十五大元;郡城謝景淵、嘉屬監生吳繼昌、監生劉文輝、蘇客□、□□□、奇珍號、董事吳匯旋,以上各捐銀十大元;監生楊廷瑞,捐銀八大元;總理林捷高,捐銀四大元;□□□□□□□,捐銀十三大元。
27 典王田水田一段債三百大元,收來磧地銀二十大元,□□□□十大元(下闕)。咸豐二年二月口口日,生員吳桂芳謹序。
28 按:碑在彰化市關帝廟內,嵌於右側外檣。高一七五公分,寬七四公分;花崗石。上端有「善養所碑記」五大字,楷書;碑前亦作「善養所碑記」。因原碑剝泐殆盡,字跡幾無從辨認;
29 乃據民國二十五年台灣大學所藏拓本錄之。
30 社寮聖跡亭碑記(咸豐十一年)
31 上古之世,結繩而治。自蒼聖作□□、□蔡子□□有紙,□紙之由來舊矣,可不思□□□□□□□。
32 然社寮自開闢以來百□餘年,□有啟□,□□建亭以藏之者,卒未舉行。今有陳子竣□□□力行善事,凡有興建,莫不爭先樂□,□□□□尤讀書人所關切,而謂其不倡義捐貲以□□。亭既成,問序於予。予曰:『籲!此誠義舉也。□□□而後人知字之足貴、紙之足珍,道路不□□□,功不亦偉歟!凡有鳩金以成此亭者,皆可□□無窮矣』!謹將捐題名次,開列於左。是為序。
33 內閣中書林鳳池、張克禧,捐銀七大員;職員陳再裕、陳光□,捐銀三大員。稟生陳貞元、陳凌雲,捐銀二員。監生陳經立、賴開□、陳大成、陳生渠、武生陳獻珍、張秋圍、賴文致、陳光紅、同利號、張達理、蔣豁然、陳振寶、陳振西、複榮號、陳朝元、張拔山、□□□、陳□□、陳□□、□□□、陳玉田、啟發號、□□玉、□□徑、□□秋、□□□、陳□□、□□號,以上捐銀各一大員。
34 咸豐十一年臘月,郡庠生游鳳嗚撰,勒碑。
35 按:碑在竹山鎮社寮,嵌於開漳聖王廟前左側聖跡亭。分為兩碑,均高七五公分,寬六○公分;砂岩。楷書,下端字跡剝泐殆盡。「雲林縣採訪冊」云:『聖跡亭,又一在社寮街。前為紳士倡建,光緒己卯年童生陳大成捐貲重修』。即指此。
36 重造利濟橋碑記(同治十一年)
37 夫有其舉之,莫使之廢,利用修。若廢之已久至無憑藉,而後興□修也□創(?)。
38 斯橋自嘉慶十年有七邑主楊公桂森,擇地創始;踵而修之,率以為常。迨同治元年三月戴逆陷城,□□□□,鹿港防堵維嚴。群賊南來,賴有長溪亙隔,截流斷□□□,□□□□□□□,則斷之以禦寇;斯橋所系,誠匪淺也。越二年十月告平,□□□□□□興造,輒阻於費鉅,□以東衝北裂,溪界變遷,駸駸乎崩及墳塚□。官斯土者,□目時艱,心焉悼之。
39 茲幸廳憲李公鐘霖蒞任數月。□□□形,毅然舉事。以上年十月興工,諭飭監生施閣簪董其事;務要規模堅壯,基址宏深。又複鑿流填隙,引歸舊路,以期一勞永逸。凡四閱月而工竣,計糜洋番一千八百九十員。除由廳署籌款充用外,尚不敷九百七十員,仍□例貢生黃禮恭充抵洋番八百員,其餘一百七十員由施閣簪自行墊完,逐條造冊繳案。則信乎創之功為大也。
40 橋成之日,歡聲載路,風景一新。□□□之百年後,猶頌公之德弗衰。
41 歲同治十一年元月穀旦,文開書院掌教舉人蔡德芳謹撰。
42 按:碑在鹿港鎮,堅於利濟橋頭。高一七○公分,寬八○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上端有「重造利濟橋」五大字,楷書。
43 永濟義渡碑記(光緒五年)
44 蓋聞溱洧濟人,尚廣乘輿之惠;漢江漁父,猶高辭劍之風。況桑梓之鄉、澗溪之險,一水橫流,萬人病涉;苟不給值以償勞,誰肯刺舟以待客。如彰屬之沙連保濁水渡者,當內山南北溪流之衝,湍激漲急;加以春夏之間。久雨纏綿,山水暴至,溜急似箭、浪湧如飛,舵工稍一松手,即翻船觸石,凶占滅頂。論者謂:『台灣一小天地、濁水之勢與黃河等』;非虛語也。
45 董君鬱文,家濁水之濱;深痛其事,嘗與化成董業師大經論興義渡。師勸而勉之,董君遂倡捐佛銀六百員。時有吳君聯輝、陳君再裕等同心贊成,而董君遽逝,事遂中停。茲其令嗣鐘奇心存繼志、念切扶危,再邀吳君朝陽等協力勸捐,共得銀二千八百員買置美田十段,歲收子粒四百石,逐年完租納稅、給發工貲、修理船具。議定章程,臚列於左。
46 夫市義捐金,篙工不憂乏食;雇舵買棹,寶筏用渡迷津。利涉可占,自無望洋之嘆。將賓至如歸,盛德與溪流俱遠;碑傳不朽,嘉名共山水爭光:豈非跋涉行人所永恃以為利賴哉!爰為之志其緣起,以勒諸石。
47 賞戴藍翎欽加五品銜直隸州州同己未科舉人簡化成拜撰。
48 捐題佛銀建立義渡諸芳名:台鎮憲吳光亮,捐銀二百員;鄉賓董鬱文,捐銀六百員;職員吳聯輝,捐銀五百員;鄉賓陳梓都,捐二百四員;職員陳再鑾,一百八十員;鄉賓張敬祠,捐一百大員;藥郊金合興,捐一百大員;鄉賓會理養,捐八十大員;鄉賓陳漂意,捐八十大員;貢生林登榜,三十八員;蕭慶雲,三十五員;貢生簡廷俊,三十一員;生員張炳煌,三十一員;武生吳朝良,三十大員;陳震電,三十大員;陳振英,二十五員;劉時勤,二十三員;陳正吉,二十三員;鄉賓蔡大清,二十員;陳冷泉,二十員;職員莊鐘英,二十員;黃聰亮,十五員;陳合成,十四員;舉人簡化成、恩貢董啟章、貢生曾秉彞、藥鋪陳存德、曾長春、張廷標、林揣隆、林祈和、陳瑞奢,以上各十二員;黃慶豐、洪兆祥、陳宗知、鄉賓莊文蔚、監生吳上珍、莊和田兄弟、鹿港眾販商陳瑞祿、陳世祥、魏良樹、陳鼎興、吳倉育、陳隆盛、吳清福、曾振國、吳赤牛、陳文梓、吳新興、高江和、莊梓虔、巫會扁、莊如掇、洪其昌、莊深坑、陳佛送、吳老力、洪正春,以上各捐十員。共銀二千八百員。
49 一、買過張秋幼、張仕儲、陳㺽、陳夘、吳正德船,日三十日,價錢三百二十員;納孤老院稅銀十二員,納林圮埔觀音亭香燈銀六員。
50 一、買過陳尚志田二段四甲,址在獅尾堀莊後,價銀一千零二十五員。納供穀六石六斗。
51 一、買過陳維德、陳水池田三段五分,址在獅尾堀莊腳並山腳,價銀二百一十四員,納供穀七斗。
52 一、買過陳浩清兄弟田二段五分九厘,址在獅尾堀莊前並後埔仔莊下,價銀二百三十八員,納供穀一石五斗。
53 一、買過黃水田二丘,址在清水埤口溝邊,價銀五十二員。
54 一、買過葉青山一段一甲七分半,址在獇仔寮莊腳路上路下,價銀二百六二員,納供穀五石。
55 一、買過曾紅玉田一段七分半,址在牛崎腳,價銀三百二十員,納供穀五石。
56 一、買過陳能田四段,址在咬狗坑內坑邊,價銀五十四員,納連與宮香燈銀五角。
57 一、買過黃水田二丘,址在清水埤口溝邊,價銀五十二員,納連興宮租銀二角。
58 共開勒碑銀一百員,共開築船寮銀一百六十員,共開稅契銀二百一員,開中人、代書、知見銀六十八員,找洗、入稟、存案銀四十九員:總合共開銀三千零四十員。
59 一、議定:義渡夫連一條小港義筏夫(小水即鋪橋),全年計共給發租穀二百六十四石為工貲、火食並七月普祭陰光諸費。不許取客財物;吉凶事過船,只小許金灼、紅羽。舟子不循規矩,隨時改換他人。
60 一、議定:過客身體物件,當自謹慎;不可自墜水中,誣賴舟子。
61 一、議定:船夫撐船,卯時起、申時止;小水定五人。大水定十人。尾載雖一,當撐他過去。
62 一、議定:急除礙船之石;船若礙破,舟子造賠。
63 一、議定:不肖子弟,竊取船寮器具,偷放船、偷撐船並生事,一經察出,立即重罰。
64 一、議定:大水自當顧船;被漂流,舟子造賠。
65 光緒五年(歲次己卯)□月□□日,董鐘奇等同立碑。
66 按:碑一在名間鄉媽祖廟福興宮,豎於該廟前左邊;一在竹山鎮社寮福德祠紫南宮,豎於該祠前左邊。高寬、上碑文、石質均同;高一八五公分,寬八八公分,花崗石。字跡明晰;上端有「永濟義渡碑記」六大字,楷書。兩碑隔濁水溪而對峙,址系清末該溪南北兩岸渡船頭;即「雲林縣採訪冊」「津渡」所云『永濟義渡,在縣東南四十餘里濁水莊,為沙連適台、彰二邑要津。岸東屬彰化,岸西屬沙連堡。光緒己卯年童生董榮華倡建義渡,鎮軍吳光亮捐俸置義渡租粟』者是也。
67 重修邑學碑記(光緒六年)
68 蓋聞德參天地,千秋所以獨隆;道冠古今,萬世而有必祀。重儒宗者,上承往聖;瞻廟貌者,曾親俎豆。□師表下詔來茲,廣感報永祀馨香。矧濯以江漢,不能形半點之污也;暴以秋陽,不能見一毫之翳也。□□乎不可尚已!自生民以來,未或有也。彰邑自疊遭兵燹後,惟夫子廟巍然獨存;荷神靈之呵護,遂相傳勿替雲。
69 予戊寅秋,履任磺溪;下車伊始,見夫縣廨有造、義倉有立,而聖殿之傾頹,豈複忍觀。溯查創造於雍正四年張君縞始,嗣後乾隆以至道光廿年,歷經相繼而修;中間僅隔數年,不過補葺而已。迄今世遠年湮,柱門朽蚗,其何以尊至聖而妥神明!是以捐廉倡首,商諸邑紳量力捐輸,舉董張紳春華等監修。□眾志成城,急公好義,相率輸金,即涓吉興工。至己卯大比之年,全台登秋榜者七人,彰邑已得其三;較之往歲,稱極盛焉。天時人事,適相符而不爽,非其明驗耶!洎夫蔇茨已塗、丹雘已塗,整齊嚴肅,煥然一新。仰視崇閎堂皇之氣宇,足壯觀瞻也;俯窺基址平坦之道塗,無形偏頗也。內以藏宗廟百官之美富,而泮水、園橋,士思樂採也;外以□宮牆萬仞之峻高,而禮門、義路。儒競趨由也。從此斯文大振,掇巍科、膺大□,上副天子側席之求,以鼓吹乎休明,吾安量所至哉!所期諸生者,有厚望焉。爰於告竣日,為之紀其落成,勒諸貞氏,以志不朽也。是為序。
70 知彰化縣事傳端銓謹撰並書,儒學教諭齊履仁、總董張春華、鄭景奇、蔡懷斌、吳恩波、賴登雲、林拔英、吳鴻賓、陳元吉等同立。
71 光緒六年(庚辰歲)仲秋月上浣穀旦。
72 按:碑在彰化市文廟,豎於該廟內北隅。高一八○公分,寬六九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上端有浮雕,碑前作「重修邑學碑記」六字。文中戊寅系光緒四年,己卯五年。
73 重修文祠碑記(光緒八年)
74 同治己巳孟夏,分守鹿港。時戴逆初平,人心未靖;因思武侯治蜀尚刑法,何如文翁崇文教。諏吉謁文嗣,面山氣散,遂築牆以拱於前;艮位文峰,環而照焉。右武祠;左書院曰「文開」,聘蔡君德芳為之主講。課必扃門。拔其尤者,覆加面試。如是者年餘,諸生文頗有可觀。庚午仲秋,赴台防任;辛未仲夏,奉諱回籍。癸酉仲冬入覲,奉旨仍發福建,重補台防。光緒丙子,守台郡事;訪悉主講蔡君、施君葆修、丁君壽泉先後成進士;歲逢大比,登賢書不一其人。僉謂:『文風之盛,不惟冠一邑,直冠一郡』。雖然,予之所望於士者,更有進焉。解經當如漢儒之精詳,而不涉於荒誕;窮理當如宋儒之明達,而不遁於虛無。讀史自馬、班以迄王、宋所撰述,探其奧窔、抉其精微,舉上下數千年治亂興衰之故,洞悉於胸中;其餘諸子百家,貫而通之。處為名儒,出為名臣。文風孰有盛於此者,豈獨寇一郡已哉!且文之創於人曰聖神、文之列於天曰辰宿,文人蔚起,實上應文星也。辛巳季夏,重守舊地,課諸生文,與昔時同。
75 壬午仲春,祭文祠,陪祭者謂予曰:『文祠創始歲月,邑乘所不載。嘉慶辛未,陳士陶等重建,司馬薛君為之記。茲緣中殿傾圮,董事施家珍等鳩資重修,增改兩廡;自丙子季冬興工,戊寅孟冬告竣』。請予記其事。餘不文,傀無以應;略述顛末,以泐於石云。
76 補用知府鹿港同知太倉孫壽銘拜撰。
77 光緒八年仲春之月吉日,董事施啟東、黃煥奎、詹啟明、林淵源、莊瓊輝、施家珍同立。
78 按:碑在鹿港鎮文昌祠,嵌于該祠內字紙爐旁牆壁。高二一九公分,寬八四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上端有「重修文祠」四大字,楷書。文中辛未系嘉慶十六年,己已同治八年、庚午九年、辛未十年、癸酉十二年,丙子光緒二年、戊寅四年、辛巳七年、壬午八年。
79 國姓井碑記(光緒十一年)
80 台北府新竹縣大甲鐵砧山國姓井,相傳鄭成功駐兵處,被困乏水;以劍插地,得甘泉,大旱不涸。年年清明前,有群鷹自鳳山來聚哭,不至疲憊不止,或云兵魂固結而成;山麓田螺,斷尾能活,謂當時螺殼棄置者:均著奇異。
81 僕曾經其地,思古跡不可磨滅,爰集同人建廟,立碑為紀,以志久遠云。
82 光緒乙酉年天中令節,餘寵、林鏘、盛鵬程、郭鏡清、張程材、謝鏡源同立。
83 按:碑在大甲鎮鐵砧山,豎於國姓井旁。高五四公分,寬九二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碑前有「國姓井紀」四字,皆隸書。「苗粟縣志」「封域志」云:『鐵砧山,……山上有井,……今相傳為國姓井。光緒十一年,大甲巡檢餘寵、鹽課委員林鏘、幕賓盛鵬程、生員郭鏡清、職員謝鏡源、張程材等鳩資建廟祀之,立有碑記』。同志「典禮志」又云:『光緒十一年,大甲巡檢餘寵、鹽務委員林鏘、幕友盛鵬程、生員郭鏡清、職員謝鐃源、張程材等同建,一間;有碑記』。蓋即指此。惟「淡水廳志一云:『相傳偽鄭屯兵大甲,以水多瘴毒,乃拔劍斫地得泉,味清冽;旁有小碣。鐫此(國姓井)三字』。該小碣非指此碑,今猶存井旁。文中乙酉,系光緒十一年。
84 竹城旌義亭碑記(光緒十三年)
85 台灣四界環海,延袤三千餘里,土沃山高,民殷物阜,屹立天險,雄峙海東;日本、呂宋、西洋諸國,梯航萬里而來,時作眈眈之視者,莫不指為閩粵各省藩離、南北洋之鎖鑰也。康熙壬戌,靖海將軍施侯平台後,初設郡縣,環竹為城,以固民志。乾隆初築台灣,嘉慶城諸羅、彰化,道光城鳳山、竹塹,近年城恆春、城埔社、城台北;或磚或石及三夾土,皆不若植竹衛垣土城堅固,如大中丞合肥劉爵帥批指機宜之洞悉邊情也。
86 公自平邊患,籌措台防,抒朝廷之南圉,吏民倚若長城。予奉檄調補台南,於光緒十二年丙戍仲春道出鷺門,東渡淡津;初謁見,即荷委以設縣分治、度地築城、撫番招墾之任。附駛兵艦,南來斗六門攝篆。相度形勝,卜城於沙連埔九十九崁上之雲林坪;居中路之心、扼後山之吭,萬峰環拱、雙水匯流,先後偕劉都戎、歐陽司馬覆勘詳明。十月朔自斗移雲,專督城工、撫墾。經營草昧。事當創始,工費浩繁,延紳董以贊襄籌畫。議版築而捐辦土垣,劃界未分,人懷觀望;因先圉竹,以實垣基。得陳茂才塤篪□□勸辦有方,葉、林、魏諸生亦互相勉助;二月朔興工,初三□事,不日成之。計周一千三百丈有奇,均寬六尺,植竹三層;石、林、鄭各董事與武孝廉陳安邦率鄉眾負鍤爭先。竣工後,慮西北高阜乾旱,議分鄉灌溉;適初五日沛然降雨,民心尚義,感召和天,豈偶然哉!厥後滂沱數日,四野歡呼;新植竹皆勃然發筍,宛若滕侯爭長、薛侯氣象,城成眾志。瞻彼猗猗,天心、民力以固吾圉,在紳董之踊躍急公固可嘉,而蚩蚩者裹糧恐後,明大義、識尊親出於至誠者,允可嘉也。
87 昔賢有亭成喜雨以志名者,今雲林城成,喜雨以旌義;爰築亭志名,勒石而為之記。
88 光緒十三年(丁亥)春二月中浣,嶺南陳世烈撰。
89 按:原碑已失。文載「台灣名勝舊跡志」,作「雲林縣竹城旌義亭記」;但錯字比比皆是。茲稍予修正而錄之。「台灣築城沿革考」雲林城條下云:『光緒十二年,新置雲林縣;翌年二月,卜沙連堡林圮埔地,知縣陳世烈招募地方紳民義捐築土垣,環植竹圍三重,周圍一千三百丈,廣六尺。城成,乃建旌義亭於城外,以為旌表紳士義心』。至其遺失,僅知在日據初期外,年月不可考。文中壬戌,系康熙二十一年。
90 ●乙、示諭
91 養鴨示禁碑
92 侵墾牛埔諭示碑
93 勒買番穀示禁碑
94 勘定民番地界碑
95 水圳杜訟碑
96 阻滯圳道示禁碑
97 分爭水利示禁碑
98 感恩社民番業佃諭示碑
99 燕霧全保界址碑
100 鹿仔港船隻勒索示禁碑
101 喪事過莊示禁碑
102 東勢角圳諭示碑
103 三塊厝義塚示禁碑
104 沙連保地棍阻墾示禁碑
105 官山義塚示禁碑
106 徵收完課諭示碑
107 萬春宮廟產諭示碑
108 和溪厝圳水份諭示碑
109 沙轆牧埔示禁碑
110 沙轆牛埔示禁碑
111 東勢角義渡示禁碑
112 埔鹽莊占墾短納諭示碑
113 武廟抬棄病人示禁碑
114 誣控肆毒示禁碑
115 頂下圳私行墾築示禁碑
116 筏夫勒索示禁碑
117 漳泉械斗諭示碑
118 大甲義學租穀諭示碑
119 德化社番租諭示碑
120 德化社存剩租穀諭示碑
121 水沙連社丁首索詐示禁碑
122 私人番境撤禁告示碑
123 買補倉糧示禁碑
124 遷善社番勒索示禁碑
125 興安宮公業示禁碑
126 長濟義橋田產諭示碑
127 五福圳結狀諭示碑
128 五福圳爭水示禁碑
129 小險圳水份諭示碑
130 岸里社西界址碑
131 養鴨示禁碑(乾隆十三年)
132 特授福建台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三級紀錄四次陸,為懇天恩准給示勒碑嚴禁,以垂永遠事。
133 據業戶張嗣徽、秦張江、張承祖、張振萬、廖盛、陳用文、□□順等具呈前事,詞稱:緣彰邑貓霧拺等保農民,動力耕種田園,上供國課,下養父母。□□□被畜鴨之徒,在於各莊田□搭蓋,□□遍野,每□聚數十人、□人不等;甚至藏奸窩匪,夜則流散,盜□莊民牛只家貲,進則□將養鴨踐食禾苗為由,貽害不淺,疊蒙仁爺出示嚴禁。又於乾隆十年,□察院憲□□□民簽呈,恩准據行嚴拏,□□出示,嚴禁在案。本年九月間,鴨寮伙黨截搶銀兩一案,幸蒙爺台密訪,通詳嚴拏、□在口口月又蒙府憲方行文出示嚴禁,□□鴨□林禹等回籍,餘伙□□、盧□□、□□二、陳贊芝、陳全等限一月內□將鴨寮逐一拆毀。如有抗違,□鄉保□甲,立稟嚴究逐出,□□仁爺加□出示,□□各保莊合邑男婦老幼,道路無不謳歌誦德。但告示經□日久,不無□□損□。□等□思太老爺指日□升□□,呈懇叩乞恩准給示,並賜碑□,勒碑永禁□□養鴨之徒除□□□□□□□,合邑民番。感戴鴻慈,□德□□等情。並據陳輝、劉蘭俊等呈□前情,各到縣。
134 據此。為□養鴨之徒,每□成群,踐食田禾,□□□□□□,隨處搭寮,藏奸窩匪。無惡不作,更屬禍魁。茲奉憲□,除將林□□、□□,並將餘伙□□□□□□□□□□。茲據前情,合行出示勒禁。為此,示仰合屬莊民人等知悉,務宜遵照。嗣後如有□□□出□養鴨於□□□□□□赤身□□□□□□複起害□。敢有故違,許爾□□保甲,立即拏究。□□□□□□不報,一經察出,定□□保甲□□□不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135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日給。
136 按:碑在台中市西屯區,豎於福安里第六水掘頭橋將爬登大肚丘陵途中南邊蔗園內。高一五四公分,寬六七公分;花崗石。字跡剝泐殆盡,非諦視不能見;後段有人名,悉皆磨滅,故從略。給示人彰化縣正堂陸,當為陸廣霖;府憲方,當為台灣知府方邦基。文述嚴禁養鴨之徒縱使牲畜,踐食禾苗;並隨處搭寮,藏奸窩匪;可見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亂後,官憲嚴加取締之一端。惟本碑成立於岸里社番蓬勃時期,且有張承祖、張振萬、廖盛等當時主要業戶等名,可為Pazeh部族境域,南界曾披及台中盆地西緣大肚丘陵山麓之傍証也。
137 侵墾牛埔諭示碑(乾隆十九年)
138 特授福建台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三級紀錄三次劉,為□處率懇恩准永息事。
139 據王明稟稱:緣顏疇以幫橫阻搶等事,具控吳蔭等阻墾伊給施業主埔地;而吳蔭、何蔡等以籍占牛埔等事具訴。二比詰控互爭、提訊。於乾隆十六年間,蒙業主施長齡以遵查調處等事,勸令吳蔭、何蔡等出銀二十兩,給顏疇收領,以作墾資;地為莊眾仍作牛埔,給示立界等情。蒙前老爺蘇批:如果處明允願,即送二比。遵依呈繳,以憑消案;原詞畫圖存。緣二比一以明給有主之地、一以原屬牛埔,俱不遵行□,再控□□蒙拘訊。茲恤體愛民無訟,從中勸處;仍照施長齡原處,令吳蔭等出銀二十兩,給顏疇收領,地仍為牛埔,給示立界,求杜爭端。二比俱已允服,現處遵依率同當堂呈繳。伏乞恩准消案。給示立界,以息訟端,民各安業,均沾鴻仁無□等情;並繳遵依二紙到縣。
140 據此,查此案業據二比控爭拘訊,未經審結。茲據前情,除聽其立石為界息消外,合再出示曉諭□禁。為此,示仰燕霧保□□中莊、田美莊附近莊村佃民人等知悉:嗣後如有外方以及本莊附近棍徒侵墾者,許該莊農佃民赴縣指稟,以憑拏究。該莊佃亦不得藉端滋事,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141 乾隆十九年十二月廿一日,給□□□□中莊、田美莊挂曉。
142 按:碑在大村鄉,原豎於該鄉過溝埔;坍毀後,移置鄉公所。高一二○公分,寬六○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給示人彰化縣正堂劉,當為劉辰駿。由此,可見乾隆初台灣中部西平原為施長齡等漢人業戶急速開墾之一端。
143 勒買番穀示禁碑(乾隆二十四年)
144 遵立奉禁,不許社番採穀。岸里社通事敦仔、貓霧拺社通事阿甲。
145 縣主福建台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三級紀錄四次記大功六次□功□次張、府憲福建台灣府正堂加三級紀錄六次覺羅四明、道憲福建分巡台灣道兼理提督學政加二級紀錄四次楊,轉□督憲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餉楊,為嚴禁硬派社番買穀之陋習,以裕窮番生計事。
146 照得台郡孤懸海外,民番錯處;倉儲穀石,既須本地之□歉,更須供內地之接濟,最關緊要。是以每年動銀穀石,均須乘時就地買補還倉,以裕積貯。從前該廳縣多視買補為利藪,報少買多,假名巧取。將部定六錢之價,任意短髮或四錢、或五錢;無論民番,一概發銀硬派。及至收倉時,穀價昂貴,又令交倉一半,其一半照貴價折交。出入之間,牟利無算;□人賠累難堪,怨聲載道。經前部當嚴切飭禁,責成該道府實力稽查,近來積弊少除。惟是勒令社番領買之弊,未經申明禁令,則□□之困,尚未盡蘇。查各社番向化有年,與漢民同屬赤子,原無區別。爾等素來不諳耕鑿,所有名下田園地畝,均彲與漢民墾種;每□□遇貼□公租,以資該社各番口食,地方官理應加意體恤。無如利令智昏之員,祗知藉採買漁利,絕不計及社番生計。□於買穀之時,擇租多之社,亦照民戶一例,發價勒買。蚩蚩番眾,迫於官勢,不得不將價領歸。為胥役、通事人等,即從而欺弄百般,□□□□。□□谷有限,無可繳倉,即押令向他處貴價買交,或令將所領短價照市值加足折交。收繳之時,胥役、通事又複任意刁難,籍稱□□,□□□□,而索陋規,以肥己囊。一領一繳,賠累奚止加倍。該廳縣明知弊累,祗因有利於己,亦複故為徇縱。哀此愚番,何堪睃剝若此!在該廳縣非不飭行禁止,無如該廳縣率多陽奉陰違,各社番又未必家喻戶曉;邇來縱不敢明目張膽,而弊端終未盡絕。
147 本部堂躬膺節制,志在安輯海疆,撫綏番眾,合亟出示嚴禁。為此,示仰台郡各廳縣官吏及社番通事人等知悉:嗣後各廳縣買補倉穀,先報明該道府,將某廳縣應買穀若干?發價若干?明白出示曉諭□。然後將應買額谷,照依部定價值,將穀多民戶公平採買,永不許發價社番,勒買顆粒。倘敢任信胥役、通土等仍蹈前轍,向社番勒買穀石者,該道府一經訪查、或遇告發,立即□□嚴究。如胥役、通事等瞞官舞弊,私向社番指稱免派,講貫□索,許該社番即赴官喊稟,立即嚴拏,從重究處。該廳縣如或徇縱不究,即屬通同弊混,許赴該管上司衙門具控,即行提拏究辦,毋稍姑貸。務使勒買番穀之積弊,從此永除,各社番生計充裕,以副本部堂安輯海疆至意。各宜永遠凜遵,毋違!特示。
148 乾隆二十四年九月□□日奉諭,敦仔、阿甲、土目阿六萬、馬下六、盟績、轆仔等同遵立勒石。
149 按:碑在神岡鄉國民學校內,豎於該校門東側。高一七七公分,寬六九公分;花崗石。字跡明晰;但已殘,由基底約三分之一處,截成兩段。給示人彰化縣正堂張,當為張世珍;分巡台灣道楊,當為楊景素。文述嚴禁胥役、通事等於岸里社瞞官舞弊,勒買番穀事。由此,可見岸里社番經康熙三十八年協助清軍進討吞霄社、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之亂時擒獲有功、雍正九年大甲西社叛變時隨軍進剿後,漸為清廷所器重與傾心歸附、官府保護有加之趨勢也。
150 勘定民番地界碑(乾隆二十六年)
151 勘定樸仔籬處,南北計長二百八十五丈五尺,共堆土牛一十九個。每土牛長二丈,底闊一丈,高八尺,頂寬六尺。每溝長一十五丈,闊一丈二尺,深六尺。永禁民人逾越私墾。
152 乾隆二十六年正月□□日,彰化縣知縣張立。
153 按:碑在石岡鄉土牛村(土名下土牛),豎於土牛國民學校後面八仙山林場鐵路由和盛站通往梅子站線路旁。高一六七公分,寬四七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上端有「奉憲勘定地界」六大字,橫排,而「憲」字抬高一格。立碑人彰化縣知縣張,當為張世珍。溯乾隆三年,閩浙總督郝玉麟條奏查明民番境域,請劃界立石;翌年,付諸實施。未幾,弊竇叢生,形同具文。乾隆十七年雖曾為厘正,再行立石;而民人逾越私墾,仍不可遏止。至是乃更立石,再厲行禁制。
154 水圳杜訟碑(乾隆二十七年)
155 候補分州□理台灣府彰化縣貓霧拺司加三級記大功三次戴,為抄案飭遵,以杜後訟事。
156 案蒙本縣正堂胡,□□□委勘呂必安具控蕭希旦等強拆□□埤、蕭希旦具控敦仔等違斷複築一案等因,本司遵即親詣該處,隨同兩造及埤長、番漢人等查勘情形,並訊各供:緣廖盛等水圳勢近大甲溪,其源從樸仔籬山口而出。該處水源泛散,廖盛等有圳一條,設埤一座,決水引灌東邊一帶田畝。距千餘步之下,又有圳一條,設埤一座,決水引灌西邊一帶田畝。兩埤俱存,蕭希旦等並無強拆。其二埤之下,最後添築一埤,先蒙前憲張勘訊押拆,廖盛等已經遵拆;現有埤跡可考,亦無複築。惟蕭希旦之田在下丘,□上流灌溉禾苗;如遇天□久旱,廖姓佃民若將草席遮阻,□水絕流,未免受累,釁端□由此起。茲同兩造酌議,除前憲斷拆一埤永不許廖盛等複築外,其二埤□用□石砌成,□水由縫道流出。嗣後旱歲,不得阻以草席,聽水自流,以資分灌等緣由;繪圖詳覆縣憲。蒙批:據勘訊明,該兩造均已允服,□□飭遵依□□送繳原卷、繪圖□等因。
157 據此,除飭遵依申送外,合亟出示飭遵。為此,示仰東保業戶廖盛、張振萬、敦仔及埤長、佃民呂必安等、西保業戶蕭希旦、佃民鄭日省等知悉:嗣後爾等務遵本司詳奉批案,除前憲張勘諭拆去最後一埤,永不許廖盛等複築;其□二埤,遇有旱年,不得用草席遮阻石縫之水,聽其自流。蕭希旦亦不得藉端強拆廖盛等□埤,永息訟端。其各凜遵,毋違!特示。
158 乾陸二十七年五月□□日給。業戶張振萬、王昆清、賴成勝、陳元秀、張文□同立石。
159 按:碑在神岡鄉岸里村;原豎該村望寮水田中,後移於岸里國民學校校門西側。高一六七公分、寬七四公分,花崗石;已殘,由上端截成兩段,且字跡剝泐過半。民國二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台灣日日新報」副刊「台日畫報」曾載其碑文,雖舛錯失實在所難免,但仍可供參考;茲據而錄之。碑末之立石業戶人名本多,只因剝泐過甚,幾無從辨認,故僅錄其字跡較為明晰者。給示人貓霧拺司戴,當為戴宏度;彰化縣正堂胡,當為胡邦翰。至其成立年代,原碑「乾隆二十」之下,經剝泐而闕一字,致無從確定。惟「台日畫報」所載,作乾隆二十七年五月。按乾隆二十四年六月戴宏度任貓霧拺巡檢,迨乾隆二十七年閏五月始由程鏜取代;且胡邦翰任彰化知縣,在乾隆二十六年六月。則職官任卸與碑之成立,並無矛盾;姑仍之,待考。
160 阻滯圳道示禁碑(乾隆三十年)
161 護理福建分巡台灣道兼提督學政台灣府正堂加七級紀錄八次蔣,為乞憲示禁,以肅軍工事。
162 據彰化縣詳覆匠首曾文琬具稟水沙連大坪頂採制軍工,放運水道,被該處通土、埤甲人等阻滯一案。內開:查濁溪之發源內山,勢甚浩瀚湍急。施姓用石磊砌截其來勢,使歸圳道。故施圳不患無水,特患衝崩圳頭,因□設閘,以防決□。凡遇放樟木,必於水大之時,從圳頭而入,其中設閘之處,必須悉行起放,不能阻塞源流;則衝決之患,斷不能免。且查虎溪□□□□兩條亦屬圳道,乾隆七年間圳頭衝決,水勢歸圳西流,曾衝去三十餘莊,損壞人口、□□無算。詢之老民,皆歷歷可指。今若以施圳放運樟木,不久立見崩壞;萬一水勢直趨而北,則受害者恐不僅三十餘莊矣。況軍工樟料,現有溪□,歷來放運,並無盼誤;豈可圖便,□改水圳行運,有礙農田:此斷難如該匠首之所請也。平時仰體憲貽念切民瘼至意,悉心查勘實在情形,縷悉聲敘;詳請俯賜示禁。凡運放軍工料件,務須照舊從大溪放運,毋許橫放圳道,損壞小埤;俾水利無妨、農田有賴,合邑萬民咸沐慈恩於無□矣。理合繪圖貼說,詳候察核示遵,行□到道。
163 據此,除批發外,合行示禁。為此,示仰該處匠夫人等知悉:嗣後軍工料件,照舊由溪放運,直運海口;不得圖便藉運圳道,致妨農田水利。如敢故違,一經被害告發,立即嚴拏究革,仍即著賠圳道,斷不姑寬。該通土、埤甲人等亦不得藉端滋事,致乾察究。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164 乾隆三十年二月□□日抄。
165 按:碑在名間鄉濁水村,豎於該村同源圳頭;原置於濁水溪畔頭前園水田中,民國四十二年發現後移建現址。高一八○公分,寬七五公分,砂岩;已殘,由下部截成三塊。字跡稍剝泐,每行字數不齊。上端有「奉道憲禁示」五大字,陽刻,似隸書;下端已殘。給示人分巡台灣道兼提督學政台灣府正堂蔣,當為蔣允焄。文述採制軍工木料放運埤圳,不得妨礙農田水利:由此,可見水沙連大坪頂採制軍工樟木為期頗早,且曾盛行。惟考原碑址以及文中『施姓用石磊砌截其來勢,使歸圳道,故施圳不患無水』、『今若以施圳放運樟木』等語,所謂施圳,當指施厝圳(即八堡圳)。而該圳之沿革,贊與台灣中部平原之開發,息息相關。按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中卷六二九頁所引施家收藏「水圳圖考」所云『「郡志」載:康熙五十八年,施長齡■〈名戶〉築;乾隆三十年署觀察蔣金笑史(允焄)勒碑溪岸;舊云施厝圳,又曰八堡圳』一節,系指本碑,似無庸置疑。然則伊能所謂『分巡台灣道蔣允焄建於濁水溪岸碑,今不存,亦未見諸「彰化縣志」,可能道光年間業已湮滅』云云,蓋因當時搜集未周,致有此誤也。
166 分爭水利示禁碑(乾隆三十三年)
167 為瀝陳苦情等事,案蒙欽命巡按台灣按察戶科掌印給事中覺羅𫰒、工科掌印給事中朱批:據傳興球、李鼎耀、英文和、紀文環、黃若彩、蕭元登等具控張鳳華、墩仔、秦廷監等違斷絕流,奉批仰縣查案,詳報核奪等因。經本縣備錄周元良、楊士揵等原斷控案詳:看得貓霧拺大肚東、西保民番分爭水利一案,緣該處水道由大甲溪發源,流經樸仔籬口分流灌溉東、西保民番田地,向來三七得水。及東保墩仔、秦廷監、張享生等經就樸仔籬口砌塞源流,故西保周元良等具詞。仰縣集訊之下,悉得前情;當將該犯分別押枷□□,□令流通,定汴三七分灌。隨據差保會同二比,前往樸仔籬首埤開圳處所公同執索量明共十五丈,照斷三七。東保民番應得水汴十丈零五尺、西保民番應得水汴四大五尺,淺深均分,各投具結,定過水汴分灌,具依存卷外,嗣後毋論溪流變遷盈涸,永遠定以三七為汴,分流灌溉,毋許奸番、奸民抗斷滋事,複起爭端,致干嚴究,此判。奉批:該業戶等均於雍正年間開墾水田,共享灌溉,東西相安久矣。自東埤各業佃倚居上游,忽於舊有二埤之外,添築第三埤,遏絕西保下流分灌,致起爭端。前任張令親勘,實有三埤,押令拆毀,是肇畔固由來矣。訊斷後、不得翻案添築;又於第二埤用草席遮斷,泥填石縫。每逢歲旱,輒肆□防,較計其□固在東保。若仍照前斷草率了事,不但構訟不休,而且西保民番實有旱患。況□之歲旱欠水,東埤自救不暇,焉有盈餘,以濟西保?使果有餘水賣人接濟,則其從前之添埤草欄泥填,種種橫毒,在張達京、呂必安、墩仔等原為霸占賣灌起見,並非自己灌田之不足,其獲罪更無可貸矣。本院秉公查核,遵上諭有「興建水利」之文,念皇朝無「令農買水」之例;嗣後應定汴三七分灌,就樸仔籬第一埤圳處照斷估量十五丈之數,令東保民番得水汴十丈五尺,西保民番得水汴四丈五尺,以便分溉田地。至定汴以後,遇有修浚埤圳工程,俱照東七、西三分數,出力公辦;不得推諉,亦不許埤長人等藉端索騙,違者重處。仰縣遵行,勒石永守,以杜爭端,以昭平允;慎無陽奉陰違,致乾察出題參可也各等因。□奉此,除備錄批斷緣由,報明本道、本府外,後移分縣就近勘定,繪圖貼說,移覆去後。續遵移覆:親臨該處,會同東、西兩保及通土、民人等查勘。原定汴之處大溪中央,已經淤成石壩,南北分流,難以定汴。就處相度情形,將西保原開小圳,著令填塞;即於下□□流寬窄相等處所,通丈一十四丈,東保分出七分計九丈八尺,西保分出三分計四丈二尺,於汴口兩旁堆積石仔為界。仍當場面諭,嗣後毋許混爭,致生事端。現在流灌兩平,民番相安等因。
168 遵此,合飭勒石遵守,以杜爭端。為此,示仰貓霧拺大肚東、西保民番遵奉憲行批斷事理,立即勒石,永遠遵守。嗣後,毋論溪路變遷廣狹、水源盈涸,總以第一埤源頭處所照斷,東七西三,淺深均平,分流灌溉。倘敢陽奉陰違,□防遮欄塞絕,或被告發,立節嚴拏,通詳治罪。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169 乾隆三十三年四月□□日立。
170 按:碑原在神岡鄉岸里村望寮,已失。文載「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第一卷下二○頁,但不無舛錯失實之處,茲參酌前揭乾隆二十七年「水圳杜訟碑」而錄之。給示人雖不得而知,而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中卷六三三頁)擬為彰化知縣成履泰。文述嚴禁大肚東、西兩堡民番分爭大甲溪水利,則可謂舊之餘波;其顛末詳見前揭台灣舊慣調查會報告書「關於五福圳碑文」條下及「台灣文化志」等書,茲不再贅。
171 感恩社民番業佃諭示碑(乾隆四十三年)
172 特調台灣北路理番分府加五級紀錄五次記大功二次沈,為業蒙清丈等事。
173 據感恩社佃民林元璸、盧永清、曾式鴻、洪紹澤、林勛臣、楊賢、陳鑽、張乃成等呈稱:竊事經公必有一定之章程,法必垂永久,方杜絕後之混擾。痛璸等共處一十三莊,原屬感恩社番佃。自雍正十一年開墾以來,須耕斯土,與他處曠土堪墾者不同、與平洋安耕者實異:東迫峻山,難免崩衝之虞;西界大海,實受風颶之慘;南接沙轆番田以及朱、楊世業;北抵大甲,鴻溪波濤,淹沒五穀。僅彈丸蕞爾之區,並無荒埔可墾,曷有隱匿情弊。璸等各佃穿山鑿圳,枵腹唏飢來作番佃,遵照台例,按甲八石輪納番租,前業戶蒲氏悅父子遞受,數十年業佃相安。迨四十一年冬,業戶、通土等因北勢田畝水衝沙壓,急請清丈等事,即經蒙前憲朱清厘給冊,配租在案,但未蒙審訊。□□通六擬佃權歸掌握,串謀土目蒲氏吧禮等朋黨為奸:飲鴉宿娼,酗酒逞凶;藉事黨為爪牙,逐佃橫派;縱刁番為羽翼,任意苛求。從即暫處相安,逆則立見稟害。膽敢蔽埋前案,以誣匿請丈等事,誑稟天聽,冀圖藉索。欣際憲轅除弊如神,蒙嚴押通土、佃民按丘細丈,毫厘載入冊簿,與前案逐一相符。奈通土不遂其欲,奸惡相濟,誓必疊稟陷害,番愈為狼為虎,佃愈為魚為肉。若不急叩審訊,發給番民墾冊,將來葛藤難斷,輿情鼎沸。合亟相率奔號仁憲,恩准嚴拘審究,佃民得以奉□勒石,杜絕奸番之害,永沐鐵案之惠;八方沾恩,全台載德,甘棠興頌。上叩等情到分府。
174 據此,案照先據該社通土、業戶六擬佃等具稟:王孫合等各佃田甲朦混不明,懇請清丈等情;業經按佃逐段查丈,並□通土、業戶查無遺漏隱匿,□結前來。並據前情,除拘訊發冊外,合行給示勒石。為此,示仰感恩社業佃人等知悉:爾等管耕田園,業經本分府丈定甲數,立成檔案,給爾業、佃墾冊各一本;務須遵照,永遠相安。田每甲八石、園四石,交收番租。該通土、業戶,嗣後毋再生枝節,混稟莊佃隱匿,擾害農民。該佃林元璸等務於早季收成之後,即照冊完納番租,取具業戶戳記、完單執照,不得拖欠減少,致缺番糧。均毋自罹法網,永息訟端。各宜凜遵,毋得抗違!特示。
175 乾隆四十三年七月□□日給發。感恩社民番業佃秀水莊、橋頭莊、社口莊、上湳莊、三座莊、田寮莊、山下莊、青埔莊、客莊、後莊、水碓莊、下湳莊、碑頭莊勒石遵諭。
176 按:碑在清水鎮,嵌于該鎮觀音亭紫雲岩前右牆。高一八○公分,寬七五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每行字數不齊,下部深埋。給示人北路理番分府沈,當為沈榮勛。文述嚴禁感恩社番業戶藉端勒索,漢佃亦不得短少番租,俾漢番和平相處;觀乎『自雍正十一年開墾以來,須耕斯土』等語,可知雍正九年大甲西社番叛後,漢人入墾,至乾隆末年已臻相當發展矣。
177 燕霧全保界址碑(乾隆五十四年)
178 特授福建台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五級紀錄十次宋,為□□□□□□事。
179 據燕霧保業戶施長齡、施殿邦、施永昌、施垂裕等呈稱:□□□□□□□□□□□歷管營汛,因遭逆亂,棍徒黃慶、蔡蔭等率伙□□□□□□□□□□□□□奉□□□□□。齡等於六月二十七日(下闕)文廟祠壇應備供棹等器,均需雜□置□□□□□□□□□□□□□□□□。昨據總甲具稟,業經明白批示,□□□□□□□□□□□□□□□□□□一座,即將此稟批示,一並列入□□□□□□□□□□□□□□□□□□□立。誠恐民番無知,□非官□□□□□□□□□□□□□□□□□□□縣。
180 據此,除批示外,合行給示□□□□□□□□□□□□□□□□□□□界之處,現於□上豎立石碑,□□□□□□□□□□□□□□□□□□□越□□□□滋爭。倘有民番□□□□□□□□□□□□□□□□□□□□具稟(下闕)。
181 乾隆五十四年(下闕)。
182 按:碑在彰化市南郊,豎於北沙坑通往大埔公路旁田畔,半埋地下。高約一五○公分,寬七三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上端有「燕霧全保界址」六大字,楷書。給示人彰化縣正堂宋,當為宋學灝。因埋沒過甚,全文雖不得而知,仍可為當時施長齡等漢人業戶大規模開墾燕霧堡之一証也。
183 鹿仔港船隻勒索示禁碑(乾隆五十五年)
184 欽命福建提刑按察使司管台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帶加二級紀錄四次萬,為呈懇示禁等事。
185 據彰化縣粵籍監生徐道□、□□、徐□、廖霖、監生徐英和、邱子標等呈稱:穰往熙來,開津有符節之典;柔遠寧邇,仁政無疆界之□。□□離府,窵遠郡南,府城較近。緣四十八年鹿港開設口岸,原議船隻商客往來章程,□□鹿□□□,例無異□。南路粵民回籍,由鹿耳門出海,經郡城鋪民鐘國文、□監賴九隆等上年十一月間呈蒙撫憲徐□□□仁憲給示,諭飭各口書,依照□例,止得□張銅錢二百文,不得多索,勒石郡治在案。而鹿港口書以該處未會勒石示禁,粵民給照回籍,每名索銀六七□□□□□□,北路粵民回籍重費,情景□慘,難□□□。□□□□請鹿港開口,原為利商便民起見,是□一切章程,悉依鹿耳門舊例,□□□□□□□□□□循持守,敢於重索照費,殊非大憲奉□開口本意。理合抄黏郡治鐫□告示,瀝情稟□□□,□念南北粵民鈞屬一體,恩□示禁,以□鹿港□石,永垂遺愛,感戴不朽等情。
186 □□□查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奉巡撫□□□□□監賴九隆、鋪民鐘國文等呈請,粵民由鹿耳門回籍,□□挂驗,乞准示禁日書加索照費等情,□□□道給示永禁等因。業經出示嚴禁,並准其勒石永禁在案。茲據該生等具呈前情,除□准照鹿耳門一體勒石示禁外,合行出示勒石□□。為此,示仰鹿港廳日胥船鋪人等知悉:嗣後凡閩、粵民由鹿仔港回籍,謄給□□,遵照鹿耳門舊例,無論士庶搭配,一概不許藉端留□,捐索規□。倘有不法口胥,敢於示禁之後,複萌故智,□索□民,一經察出、或被告發,立即嚴行拏究,按法重治,決不寬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187 乾隆五十五年二月初□日,給台府總理職員賴九隆、邱子標等。
188 按:碑在鹿港鎮。僕於該鎮三山國王廟內。高一四五公分,寬七○公分;花崗石。字跡稍剝泐;上端有「奉憲示禁」四大字,楷書。給示人台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萬,當為萬鐘傑。文述嚴禁鹿港口書胥役對於回籍墾民,不得多索規費。按乾隆初,民人潛渡偷航日甚;四十九年,福建陸路提督將軍永慶乃上「請設鹿港正口疏」切陳開津,以謀交通泉州府晉江縣蚶江口。五十年,始設北路海防同知,由北路理番同知兼掌。由此,可知經時不久,即見弊竇叢生之一端。
189 喪事過莊示禁碑(嘉慶二年)
190 立禁,舊社莊紳耆貢生蘇志文、董事陳勤和等。為□□莊□立禁勒石,以垂永久事。
191 緬維本莊原屬番社,康熙年間業主施□□佃□□,我漳、泉、閩、粵之眾,□禁於斯。嗣是生齒日繁,□□□□□人乃□札舊社,此本莊命名所由來也。迄今既有□□□,往來□□,地屬東南通衢,風俗淳良,號稱武東堡。運□□□□賴有可□,所未□善者,凡一切喪事,皆由莊內往來,必□□□□□□□,□聲與哭聲相聞,尤屬□□之事。□□□□□□□□□□□□□□□□□,莊口大路崩曲,□□築造,□□□□□□□□□田頭,刻日自□整理坦平。一面□請□□□通土、地保,當公□□□□□□,迎喪送葬者,由莊外經□,不得□在莊內經過,莊外□□□□。如有不遵,公同稟究,□□□□□□□□□□□□□□□□□□□□禁。
192 嘉慶二年仲冬月□□日立。
193 按:碑在社頭鄉。高一○五公分,寬五四公分;花崗石。字跡剝泐幾半;上端有「禁碑」二大字,楷書。
194 東勢角圳諭示碑(嘉慶九年)
195 特授台灣北路理番駐鎮鹿港海防總捕分府加五級紀錄十次吉,為據情轉請勒石以垂永久事。
196 嘉慶八年十二月,蒙准臬道憲遇、台灣府慶札查彰屬東勢角民番爭開水圳一案,妥為查辦馳覆等因。本分府經於本年新正巡查莊社,行抵東勢角途次,據該處社番土目馬下六四老、阿多罕、郡乃那鳥、甲首潘學文、馬下六郡乃、阿沐阿馬轄、莊民林時猷、蘇干萬、吳龍生、劉金英、張孟新、謝思賡、葉振旺、賴德永等為蒙導兩情協洽等事僉呈詞稱:竊六等番田民田,俱共陂圳水,照汴分流灌溉。只因舊陂深入內山,常被生番破損,兼之水源長遠,難以流通;即極力修整,遇農忙,水亦有缺。以致田禾失收,番民均受其苦。是以籌議另擇地勢,開鑿新圳透合舊圳,接濟分流,番民均有裨益。莊民林時猷等先經稟明縣主,蒙批候飭該通土協力興工修築等因;並蒙前憲著差,協同通土查覆在案。茲蒙仁憲親臨開導,足見恤愛民番至意。惟是新圳,要由番田開鑿。茲遵導,願照圳道澗狹,按一甲應補番之損田大小租粟一十六石。至有番田在新圳之上,未得接灌新陂圳水,莊民應即協同社番共築原舊陂圳,以資灌溉,不致番田缺水失收。現在六等番民相安,兩情協洽,公同立約,以垂永久。理合各具依結並約三紙呈叩,懇恩將約蓋印,給發民番執照,留約一紙備案;據情詳明大憲給示勒石,並懇行銷懸案。民番戴德,永頌甘棠等情,並呈繳合約。竊思耕農必盡乎溝洫,規約當遵守而勿墜。茲東勢角原有民番舊築陂圳一座,照汴分流,灌溉番民田業。祗因舊陂深入內山,常被生番破挖,若遇農忙,即拚命整理,水亦有缺;以致田禾失收,課命兩懸,番民均為受慘。是以相議,量度地勢,鳩資另開新陂圳一條透合舊圳,授濟通流;以助不足,惟是開鑿新圳,要在番田之內疏通,且間有番田又在新圳之上,社番懷疑,恐立新圳,莊民棄舊圳而不行合力修築,番田不無缺水之虞。茲番民等耕食斯土,原屬比鄰;務宜一視同仁,守望相助,籌議妥協,民番均有裨益。爰即議列規條,同立合約,呈請備案,勒碑垂遠;日後永不得背約,各執為照。據此,業經據情轉稟臬道憲遇牒呈台灣府慶,准批來移:查辦彰屬東勢角開圳一案,已據該處社番馬下六等及莊民林時猷等妥議息爭,合具結約,呈請給示勒石銷案各緣由;具見辦理妥洽,希即由廳給示勒石,以垂永久,並將呈繳合約,蓋印分別給執存案。一面飭縣將控案注銷,務期民番兩相和輯,勿致再有爭端,仍候臬道憲批示,此複等因。
197 除行縣注銷外,合行錄批示諭,並令摹寫勒石,以垂永久。為此,示仰東勢角社番、莊民、佃戶人等知悉:爾等番民耕種番田、屯田,所有新舊灌溉陂圳,務宜遵照本府批示及印發條議約規,協力修築;俾水澤沾足,各資灌溉田園,仍須守望相助,樂業安耕。倘有民番違例越規以及竊挖水汴,滋生事端,許該通土、鄉保立時解官究辦,決不稍為寬貸。仍將頒給示諭端楷照繕,鐫勒上石;並印揚碑摹四本繳送,以憑分別申送發行備案。各宜凜遵,毋違!特示。須至碑摹者。
198 嘉慶九年五月二十一日,給發勒石。
199 按:碑原在東勢鎮,已失。文載「台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下一六二頁;而該書四六頁並載『嘉慶九年正月,因鑿圳經過東勢角地方番田,故須繳番租之契字』一則,其前文與本碑中段後半幾乎相同;即先行呈請豎碑、訂立台約,各執為照者。以此,可見當時在東勢地方漢番勢力隆替之一斑。給示人北路理番兼鹿港海防分府吉,當為吉壽;文中臬道憲遇,當為分巡台灣兵備道遇昌;台灣府慶,當為慶保。
200 三塊厝義塚示禁碑(嘉慶十八年)
201 署福建台灣府彰化縣正堂卓異候升加一級李,為僉懇碑示,以安幽魂事。
202 本年二月初八日,據燕霧保貢生曾文風、監生施書聖、總董楊應迪、總理張雄才、鄧芳瑞、呂名山、盧旺宸、約正洪文光、街耆張祥麟、楊國振、張光耀、莊耆曾輝煌、江步青、張月明、甲首江永昌等呈稱:保內三塊厝牛埔頭、東山黃厝莊、犁頭厝埤仔頭、鑼鈸蒂、赤塗崎等處荒山,自古設立義塚,以為附近民人埋葬之地。屢因不法之徒,奸貪漁利,盜挖赤塗、砂土、樹頭,以致山崩石墜,骨骸暴露,不可勝數。近有一種惡習,樵牧孩童每逢清明,伺人祭掃,群討粿物;分給不周,輒縱牛羊踐踏墳墓,或污穢基碑、或鑿毀墳手。又有棍番,逢人埋葬,藉索花紅等弊:種種不法。迪於上年四月二十五日以稟請示禁等事,赴前主楊呈稟,蒙給示禁在案。稽今日久,告示經被風雨損壞;無知之徒,仍蹈故轍。迪等目睹心傷,不忍坐視。爰是僉墾示禁立碑,以垂永遠,並舉三塊厝莊甲首江永昌就近巡查。理合瀝情稟懇,伏乞恩准示禁,庶奸貪知儆,幽魂得安,甘棠永詠。切呈等情。
203 據此,除批示外,合行示禁。為此,仰民番各色人等知悉:爾等當思幽魂以土為安,務須共相防護;乃有貪圖微利,挖掘赤塗、沙石、樹頭,以致山崩石墜,骨骸暴露,如此不法奸徒,聞之殊堪痛恨!自示之後,毋許棍徒在於三塊厝等處塚山掘取赤塗、沙石、樹頭;值祭掃之日,毋許孩童索取粿物;埋葬之時,毋許棍番勒索花紅。倘有愚頑不遵,許該地總董、莊耆扭解;如強弱不敵,許即指名具稟赴縣,以憑嚴拏重究,決不姑寬。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204 嘉慶十八年三月十三日給,街莊紳耆等勒石。
205 按:碑在員林鎮,豎於該鎮東郊之東山鎮興廟前樹旁。高一一八公分,寬六五公分;花崗石,字跡尚明。給示人彰化縣正堂李,當為李雲龍。此外,相傳往時尚有平埔番勒索花紅之習俗;不但埋葬之時,每逢收割後,便挨戶索之,不拘給予多少,均欣然而去。後來此風漸廢。
206 沙連保地棍阻墾示禁碑(嘉慶十九年)
207 署福建台灣府彰化縣正堂卓異候升加一級記功一次李,為乞准照案示禁等事。
208 本年正月二十三日,據沙連保和溪厝莊蔡顯等呈稱:竊顯等佃耕沙連瘠土,配納租餉耗銀兩。乾隆二十八年間,佃民石子言等以向隅疾苦事簽呈,蒙前邑主韓、前府憲蔣批:查沙連地瘠租重,准二甲作一甲完納;詳請憲示,奉文如詳飭遵。於乾隆三十年閏二月間,給各佃印照,准於山頭地角墾補二甲作一甲之額。緣各𦑩園負山頻溪,並無另有餘地可以墾補;又屢被水衝、地震崩陷,疊報未豁。各佃仍按甲輸納,賠累萬慘。爰計於溪旁築圳,遠引溪流,改園種稻,稍得收成。裡差、地棍架以欺隱田糧,大題哄索;不從,混稟布害。顯等不敢引水種稻,仍作旱園耕種,有種無收;致此積欠累累,佃人星散,□□□□。嘉慶五年、生員蔡振聲、佃民石誥等抄黏印繪圖,赴前邑主胡僉呈,蒙准出示嚴禁,永不許里差、地棍阻撓滋事在案。茲突於嘉慶十六年間,林圯埔林民山等藉稱圳路從伊園邊經過,勒索不遂,黨眾填塞圳道。埤長蔡天賜等率同眾佃並帶驛前主印照,黏呈報訴;蒙前邑主楊訊斷林昆山恃強屬實,押令開通圳道,報升水田。伏思顯等承耕此項園業,經蒙各前主相土定則,詳准咨題,案卷煌煌;又經示禁,給有印照,付佃為憑。今經承不查原卷,稟請銷案,混行票差吵擾,孱農奚安?情亟匍呼,伏乞電核咨題原案,恩准照□出示嚴禁。嗣後毋許里差、地棍複萌故智,藉端滋擾。仍懇將此差票蔡吊銷。並將原繳印照發還,以解倒懸之苦。切叩等情到縣。
209 據此,除批示外,合行照案示禁。為此,示仰沙連保和溪厝莊蔡顯、冷水坑莊賴廉、柯仔坑蔡朝聘及各佃人等知悉:爾等承耕該處𦑩園,聽憑築圳引水、改田種稻,輸納□□,毋許地棍阻撓,藉端滋事。倘敢抗違不遵,許該佃民指名具稟赴縣,以憑嚴拏究辦。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210 嘉慶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給。
211 按:碑在竹山鎮,豎於知溪厝舊路旁。高一八七公分,寬八四公分;砂岩。字跡稍剝泐;上端有「奉憲」兩大字,楷書。給示人彰化縣正堂李,當為李雲龍。文中所載前邑主韓,當為彰化知縣韓佐唐(乾隆二十二年任);前邑主胡,當為彰化知縣胡邦翰(乾隆二十六年任);前府憲蔣,當為台灣知府蔣允焄。文述嚴禁裏差、地棍阻墾沙連保事;觀『乾隆三十年閏二月間,給各佃印照,准於山頭地角墾補二甲作一甲之額』等語,乃與乾隆三十九年彰化知縣張可傳豎於竹山鎮之「田園減則升科諭示碑」(俗稱「二甲作一甲碑」)同屬一案。蓋沙連地瘠租重,經減租後,大為促進漢人之開墾也。
212 官山義塚示禁碑(嘉慶二十年)
213 特授福建台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五級紀錄十次錢,為懇查原界,給示勒石,以垂永遠事。
214 案據職員王松、莊捷三、陳大用、廩生郭開榮、王有慶、陳大音、生員陳光輝、王瑞崗、楊名榜、劉開基、楊奎、監生潘大文等稟稱:竊豎碑原防於湮沒,施恩必計其萬全。彰邑自建縣以來,東有快官山,西有八卦亭山,南有赤塗崎山,北有轆沙坑山。前因楊、林二家互相爭控,以致前主蘇勘定,一盡判作官山義塚,任民生樵死葬。旋蒙前主胡垂永久之謀,申詳示禁。相沿至今,事久年湮。上年九月間,松等以官山被奸民侵占,呈請勒石示禁;蒙批候查案勒石示禁,一面飭差查究等因。伏查彰邑塚山原定界址,雖遭爽亂縣案焚失,而府卷猶存,歷奉各前主出示在案,昭昭可考。不懇清厘勒石示禁,則奸民串番漫山墾園,營葬何地;遍處樹木,瘞朽安歸?甚有一種奸民盤踞坑仔內,綽號山鬼,私築窨堆,以索銀元;從則得葬,忤則行凶。往往棺柩抬至山上,富者任其糟索,貧者莫可如何。又有不法之徒,掘取紅塗、挖賣山石,毋論縣龍過脈、人家墳塋,盡行挖壞。歷年雖有山差,亦奉行故事而已。現在八卦亭山左右,秀砂變為殺曜,龍體竟無完膚。白骨橫鋪,奚堪暴露之慘!青磷化碧,盡成哭夜之悲。聞者靡不傷心,見者為之下淚。松等爰生惻隱,合再瀝陳。伏望恩即查明原界,給示勒石,以垂久遠。至八卦亭落脈之處,亟應嚴加禁固,則縣龍無虞,合邑有賴。仍懇札飭該處坑仔內莊總董蔡雙林、蔡在、蔡灶、半線通土李璇璣、容仔、赤塗崎業戶施永昌各將所轄地段,傳諭占墾之家逐一歸荒。再有抗延,隨稟究辦。俾死葬有地,人鬼均安。將□與碑碣齊輝,盛德共山川不朽。切叩等情到縣。
215 據此,查此案歷經示禁在案。茲據前情,除札飭各該總董等諭禁外,合行勒石示禁。為此,仰合邑各色人等知悉:嗣後凡八卦山等處勘定義塚界內,加有奸徒私築窨堆、藉圖索詐,及掘取紅塗、山石,侵占開墾,致礙縣治龍脈並傷人家墳墓者,許該總董指稟赴縣,以憑拏究。該總董等亦不得藉端滋事,自取重咎。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216 董事職員莊捷三、王松、陳大用、紳士鄭耀楨、張餘芳、袁啟俊、陳光弟、林開泰、詹捷能、鋪戶榮盛號、蘇文錦、李士梓、源源號、林天漢、許輝德、廖有綸、徐金英、開泰號、劉國直、林澤興、開春號、鄭捷登、許宛舍、洪益順、和茂號、敏芳號、餘碩隆、潘諸仡、胡覺、寶興號、泰源號、陳審觀、豐成號、集成號、長發號、錦源號、張芳遠、協珍號、泉興號、海利號、扶生號、林振隆、漳裕號、謝柳水同捐立。
217 嘉慶二十年四月□□日給勒石。
218 按:碑在彰化市,原豎於八卦山義塚;後移於該市公園內。高二○○公分,寬七八公分;花崗石。字跡較整齊;上端陰刻「皇清」兩字,並有浮雕。給示人彰化縣正堂錢,當為錢燕喜。文中所載前主蘇,當為彰化知縣蘇渭生(乾隆十三年任);前主胡,當為彰化知縣胡應魁(嘉慶元年任)。「彰化縣志」「規制志」「義塚」有云:『彰化縣各處官山,並無配納供課者。前經縣主秦土望、劉辰駿、胡應魁、吳性誠歷任出示,聽民安葬在案。又嘉慶十六年,神士王松、陳大用等稟稱,縣主楊桂森詣勘,清出各處官山義塚,嚴禁土豪勢惡侵占利墾,出示勒碑在案』。所稱是否即指本碑,不得而知。
219 徵收完課諭示碑(嘉慶二十二年)
220 特授福建台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五級紀錄十次吳,為遵斷繳清,勒石曉諭歸管,徵收完課,以垂久遠事。
221 據業戶施繼善——即監生施嘉惠呈稱:緣惠祖戶施聚敬先後用價承典施長齡戶下施嘉鑄等馬芝保埔鹽莊草地田業,東至灣仔內南港溪墘為界,西至西勢湖南勢埔後灣仔溪墘□□莊水尾浸水莊邊為界,南至新莊尾角樹腳莊墘打廉莊園邊為界,北至台灣溝墘透好修莊擺宵溝底為界;公館、牛埔、水濫、𦑩地、草埔地基,俱各在內。因各房分居,生齒日繁,入不供出,將業先後割出,轉典多主,盈溢原典價三千六百余元,致施嘉鑄□贖二十餘載,蒙斷不能贖還,案懸莫結。及仁爺蒞治,清厘積課,而施嘉鑄懸欠供耗及海東書院膏火銀□計共數千,控就典業找洗清課,票傳聚敬戶下子孫施奧世暨惠等到案,俾令聽贖、別賣轉□抑或找價。奈欲遵聽贖,則溢典之三千六百元,各房家貧,不能鳩出;且積欠供課一千五百余元,亦在嚴追,無可徵完。是以蒙仁爺將施嘉鑄之業堂斷價銀一萬七千元,除原典價銀一萬一千四百元並貼埤圳銀一千元外,尚應找銀四千六百元,押令惠繼善戶承買歸管,□□溢典欠課之款,共銀五千余元。當據姻親吳希新等出勸,惠□□□以至親,久案莫結,積課繁累,不得不曲從聽勸,遵斷變業,代賠承□□,一結久案,而清兩□。□□□□□□□□□□,公立找絕盡根契,當堂花押,□□□施奧世即監生施□琛暨各房應份子孫,僉立約據,付與惠繼善戶,過割入戶,永為子孫己業。當□□典主,限期繳銀在案。茲惠已遵限備足找價銀四千六百元,認清完聚敬戶內積欠供課;□承該各主並應完課租粟佃戶,未蒙示諭,難免觀望,致稽延國課。理合瀝情,伏乞始終全恩,照案出示曉諭各典主,□惠施繼善戶備價取贖歸管,及四至內田地一概應完課租各莊佃戶,向惠認稅納租,以便管業,國課不致稽延等情。
222 據此,查此案先據施嘉鑄□稟施聚敬等抗贖,當經飭□,節次傳訊。嗣據生員吳希新等具□□□施繼善遵斷備價四千六百元,找給施嘉鑄等清完課項;複經飭令施嘉鑄、施光選、施修□等當堂同立找絕杜賣契,畫�
URN: ctp:ws81600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