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蜀中廣記卷十六

《蜀中廣記卷十六》[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明)曹學佺 撰。
2
○名勝記第十六
3
下川南道。
4
瀘州:
5
《漢江陽縣《蜀志》曰:「魏武屯漢中,諸葛亮出屯江陽」是也」。
6
《水經》曰:「江水又東過江陽南,洛水東南注之」。酈道元《註》曰:「江陽縣枕帶雙流」,據江、洛會也。漢景帝六年,封趙相、蘇嘉為侯國」。
7
洛水與綿水合,至州西方山下,謂之綿水口。通志云:廢綿水縣,在綿水西口。汶江水中。洲上。梁置縣,宋省入江安矣。
8
洛水徑資中謂之中江,又謂之支江。支江水從富義縣鴛鴦池,屈曲方至城,與汶川合流。又有赤水,源從昌州昌元縣界流入,去合支江。
9
有合州在州治東,蜀江與之溪合流處之溪,源出仁懐縣,其形曲折如「之」字。
10
有悅江,在州治東北,源出戎縣渃武箐,經悅州,因名。
11
有思宴江,在州治西四里,源出古思晏縣,有宋江在州治東百歩,源出大壩兒北洞,經宋州故名。任汲記云:淙流東北貫其隅矣。
12
李𡌴西山堂記云:郡得名為瀘者,葢始因梁大同中嘗徙治馬湖口置瀘州。葢馬湖即瀘水下流,因逺取瀘水以名州也。志云宋制置使餘玠遷州,治于神臂山,則在百里外號鐵瀘城矣。
13
勾公權瀘川縣廨記云:「江陽氣候偏陽,夏秋多炎燠,冬無苦寒,每夏秋蒸溽,如傍挹火爐韝。
14
孫羲叟《修城記》:瀘控西南諸夷,逺逮爨蠻,最為邊隅重地,元豐以來用武臣,其後始更置儒守,錢若水以右贊善拜茲官,宋太祖召見于武德殿,謂之曰:「瀘川最近蠻獠,尤宜綏撫」,葢重之矣」。
15
《方輿勝覽》云:整暇堂雅歌堂,俱宋時建在郡圃之內,四香亭在州治。淳熙中,郡守趙公建自題云永嘉何希深之言曰:荼䕷香春芙蓉香,夏木樨,香秋梅花香,冬斯名以之有南定樓,取出師表語也。陸務觀《南定樓詩》,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渡瀘遊,江山重複爭供眼,風雨縱橫亂入流。一名海觀侍郎閻蒼舒詩:「雲南之陰大江東,二水奔騰如海衝,誰能具此壯觀眼,南定樓中今臥龍」。
16
《水經注》:江中有大門、小門焉,季秋之月,則黃鱗死漚也。《郡國志》:「瀘江水中有大闕,季春三月,黃龍堆沒闕即平。黃龍堆者,昔尹吉甫子伯竒至孝,後母讃之,自投江中,衣苔帶藻,忽夢見水仙羙樂,掦聲悲歌,𦨣人學之,吉甫聞𦨣人之聲欵似伯竒援琴作子安之操。按曹植之惡禽論,韓愈之履霜操,皆指此事。《志》云州東三里歸子山」,相傳伯竒溺處。
17
又云:三國董允墓在州治東,今名董允壩。
18
方輿云:東嵓在汶江之東,紹興中,邦人開創大像,依崖不足以庇風雨。近歲有庖者祁氏親死廬舍,棄俗奉香火于此崖,邦人信之。不十年,重樓複屋,佛宮經藏,甲於一境。碑目黃太史大像記》、《醉僧圖碑刻並在此嵓之開福寺。
19
州志云:東二十里潭中,一小山相傳,下有龍窟,二水交流,清濁不混,每春漲其山,若浮州人游賞之處。通志云,即龍馬潭也。唐王昌遇落魄仙,授以道術,比歸,售馬送道童于澤前,得馬乗之,瞬息至家,而馬化龍入潭潭,上有沖虛、碧梧二觀,俱宋建。勝覽》云:「龍女洞在城東南二十五里,髙崖之畔有二穴,俗傳為龍女洞。李巽巖嘗遊,有留題。
20
《寰宇記》云:「雙井在城西偏,紹興中掘濠塹得碑,乃唐乾元中蘇德充所開」。
21
《紀勝》云:「滴乳泉在城西真如寺,自崖石中流出,味甚甘魯,直經行大書。此三字。碑目云:唐真如寺碑在本寺內。《山谷集》云:「瀘州大雲寺西偏崖石上,有甘泉滴瀝,一州,泉味皆不及也。余名曰「滴乳泉山谷」。又《跋常山公書》云:「常山公書如霍,去病用兵,所謂顧方略如何耳。不至學孫吳,至其得意處,乃如戴花羙女,臨鏡笑春,後人亦未易超越。紹聖五年五月晦,避暑瀘州大雲寺,子茂攜此書來,妄意評之如此」。
22
《寰宇記》:尹吉甫,江陽人,有祠在城南,又報恩觀建清穆堂以祠之。碑目,李沆記周尹吉甫實生此地,見於圖經舊矣。陳帥損之,作清穆堂祠焉。觀酈道元水經注》《江陽異聞》與《華陽國志》頗類。其載揚雄琴《清英敘》,伯竒流放并子安之操,附于江、揚。雄,蜀人也。其說必有據。
23
勝覽云:寳山在城南,初名堡子山,為巡檢廨,陳公損之,移廨山西,建堂其上,袁公說友,榜其堂曰「江山平逺」易堡子為寳山」,大書掲之,下瞰城郭,萬瓦鱗集,兩江合流」。郡國志一名瀘峰山,髙三十丈,地多瘴,三四月,渡之必死,唯五月上旬渡之即無害,故諸葛亮云「五月渡瀘也」。李𡌴西山堂記云:以常璩華陽國志及辛怡顯雲南錄考之,諸葛渡瀘,乃在越嶲之地,非瀘之寳山也。木龍崖在寳山之趾,有古榕木盤,結夭、矯如龍、黃魯直為題榜。
24
通志云:瀘州寳山之瀘峰有武侯廟,每歲蠻人貢馬,相率拜于廟。前宋劉光祖詩云:「蜀人所至祠遺像,蠻徼猶知問」。舊碑紀勝云:黃太史書,砥柱銘碑在瀘峰髙寺」。
25
《通志云:三泉在寳山嵌嵓間,昔王大過,鑿山濬泉,榜曰「三泉」。
26
《志》云:「州南玄妙觀有紫房洞,唐應靜煉丹于此。丹灶石床尚存,有煉丹井,亦唐真人酌挹之所」。又云:「治南二里有懸崖石,刻荼䕷洞」三字,西南有飛雲洞,為唐庚讀書處。按子,西丹稜人,徙居瀘之安夷門外,自號魯國先生。有文集行世。
27
《寰宇記》:「方山距州南一含許,又名回峰,其山八面,下瞰江流。有魏武帝廟、唐元宗敕文,《華陽國志》云:「方山蘭祠。昔漢光武微時,過江陽,有一子望氣者,言江陽有貴兒氣,王莽求之,縣人殺之。光武怒,為子立祠,謫江陽人,不使冠帶」。《通志》:「雲巔池在方山之頂,周圍一里,有龍濳其中」。
28
《勝覽》云:北巖在城北,舊有小庵,尚書楊汝明剏為大剎,又創五峰書院,以為士友會課之所。
29
《志》:雲州北二里撫琴臺,山石生成,周圍七尺。昔尹伯竒投江吉甫登其上,鼓子安之操焉。
30
又云:州北有姜亭郡人王綸,以母姜氏卒終,身不敢食姜,因植姜于亭側,以志不忘。
31
又云東北二十里特凌橋,宋治平中,有女子因母病歸省,溪漲不能渡,忽見一木,橫凌水面,遂舍生以濟。既渡,失木所在。
32
《通志》:州東北有餘甘渡、唐子、西瀘川。六言云:「百斤黃鱸鱠,玉萬戶,赤酒流霞餘,甘渡頭客艇荔枝林,下人家」。
33
又云:拙溪在州東北七里黃山谷,過而墜馬,自以為拙,呼為拙溪,書大字于石見存。
34
山谷有瀘州中壩。葛氏《竹林留題》云:「江南黃庭堅自僰道蒙恩放還」。元符三年十二月,道出江安,江安宰石諒信道,以親親見留,作歲。建中靖國元年正月丙寅,置酒中壩葛氏之竹林而別。
35
江安縣。
36
《漢地里志》,犍為之漢陽縣也。注曰犍為都尉。治山。有闟谷,漢水所出矣。今縣南七十里連天山,漢水出焉。又西南有漢陽山,以在漢水之陽也。廢漢陽縣,當在此二山間。
37
《寰宇記》云:涇灘在江安縣南三十里,灘上有山刺天,瀑布飛洒,相傳武侯誓蠻之地,此唐涇南縣所為設也。縣有綿水鄉,即古之綿水縣,有思晏江,即古之思晏縣矣。
38
本志云:有縣市有井市。宋南渡後,置南井監,在縣東北監。有鳯凰山,山上有雁塔,刻唐、五代以來進士題名。
39
《勝覽》云:偶住亭在江安縣之對建中。初,魯直自僰道還過邑,宰石諒同逰此亭書琴操,後改為《渡瀘亭碑目》。《瀘州平夷記》,熙寧中范百祿撰,今在《江安偶住亭志》云:「北城街有渡瀘碑亭,宋時范百祿立」。自載其平夷事迹,今碑止存篆額。「熙寧甲寅平夷之記」八字。
40
都巡檢使。鄧巽陽《安濟廟記》曰:「吾邑城外汶江流,其東淯溪,匯其左溪,上陰崖峭峙,草木岑蔚,下臨深潭,蒼黯寒碧,有神宅焉,號曰五龍」。
41
《紀勝》云:「鏡子山在江安縣南五里,又名照山,一峰中峙,兩峰旁翼。二溪交流,峰巒蔥菁,庵廬梵室,金碧交輝,旁有二潭為龍。所居禱旱輙應山。有眠雲石、龍淵橋、玎璫崖、磨鐮溪,為一邑勝遊之地。
42
納谿縣。
43
宋紹定初,割江、安之地而立納谿,則瀘川縣所為廢也。納谿水源,自阿永蕃部為唐之羈縻。納州,納水所出矣,流至縣之西門,與瀘江合。
44
通志云:縣東一里有樓子山,層峰迭嶂,若樓閣,然三里有掇旗山,相傳諸葛武侯豎旗于此,以誓蠻人也。又其逺者為保子寨、倒馬闗、石虎闗,則皆通䍧柯、且蘭、交趾諸夷。
45
本志云:治西有寺,其地產青白石,似玉曰玉林寺。又云:治北十里為舊縣基。昔人掘得銅犧象樽一,太和羹盌二、爵三,貯于學宮」。
46
合江縣
47
漢符縣,東漢為符節縣。《水經》曰:江水東過符縣北邪,東南鰼部水從符闗東北注之。酈道元註曰:縣故巴夷地,漢武帝建初六年,以唐蒙為中郎將,從萬人出巴符闗者也。漢元鼎二年,立王莽之符信矣。縣治安樂,水會水源,南通寧州平夷郡鄨縣北徑安樂縣界之東,又徑符縣下,北入江漢。縣長趙祉遣吏先尼和,以永建元年十一月詣巴郡,沒死,成濡灘。子賢求喪不得,女絡年二十五,有二子,五歲以還,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尚不得喪絡,乃乗小舟至父沒處,哀哭自沈,見夢於賢曰:「二十一日,與父俱出」。至日,父子果浮出江上,郡縣上言,為之立碑,其鰼部之水所未聞矣。
48
《寰宇記》:安樂山在縣東五里八十歩,群峰峭抜,瀑布千尺,天寳六年,敕改為合。《江山圖經》:安樂山在合江西五里,三峰俱秀溪,流繞其下,有石櫃,為仙人藏經之所,岐而左有爛柯跡。後有仙影隱隱,在石壁中,岐而右,曆木楠臺,仙人屋十二盤。至剪刀峽,循山有八洞,通南崖,有石曰許由瓢。又有芙蓉城、滴水崖、白猿洞,此三峰之景也。《黃山谷記》云:安樂山劉真人飛升之所。真人字善慶,初卜居時,曰僰道平,葢氣濁而不清。江安方山氣清而不秀,成山而清秀,惟安樂山耳。乃居之碑目。髙唐宗取丹經詔碑賜進,經道士詔碑、劉真人藏經碑俱在。安樂山志云在本山經書峽中。其峽峭削,人跡不到。世傳蜀有黃澤書在揚子雲之前,藏于名山,即此峽也。
49
《吏隱閣記》曰:「宋治平四年,鄧太師綰作邑于瀘川,曰瀘之合,江邑居之,南轉清溪而上六七里,曰安樂山。世傳隋開皇劉珍先生登真之地」。《杜光庭傳》:李淑記開皇所置三觀,其一尚在,乃命道士作劉真人祠堂,因名其閣曰吏。《隱志》云:安樂山俗名筆架山,唐神童先汪有記。今《萟文不載,惟載其一絕句云:碧峰橫倚白雲端,隋氏真人化跡殘,翠栢不凋龍骨瘦,石泉猶在鏡光寒」。任伋《遊安樂山詩云:安樂溪上峰,萬木生翠羽,孤撐切天心,橫拓壓坤股。氣勢西吞夷,光芒,南定楚。雲泉出石竇淋,漓灑玉宇煙蘿纒林梢,揺拽垂翠組。山有天符葉樹,一夕大風雨,拔去後得於容子山,葉如荔支而長,上有紋,宛如蟲篆,或以為劉真人仙跡。蘇子瞻詩:「天師化去知何日,玉印相傳世共珍,故國子孫今尚在,滿山秋葉豈能神」。
50
安樂溪側有呂光廟,苻秦時光討李焉之亂于此。李垕詩:「西涼宮闕化灰燼,一時壯觀今何許」。又名登天王祠西南隅有之,溪三,繞筆架九,繞文明過站臺,迤邐而去,望如秋練,形如之字,注于江。
51
南五里站、臺山,三溪旋繞山,足形如臺面,列十二月波上有晉王廟,祀唐李克用。又五里丁山,形如丁字倒峙。又曰文明丁火,文明之象也。有丁公廟,其碑乃蕭齊時立。趙世延先氏書嵓記云:合江之北,有神臂山,呀然虛開清窈竦深廣袤百十歩,飛泉簾,垂列巘,屏矗嵐光,林影映帶,左右與塵凡逈。隔山之麓,即先氏書」。嵓志云:「鐵瀘城三里讀書,嵓父老,往往過之。聞書聲後神童先汪七歲至其地,曰:吾讀書故處也。遂寢處其中,為九經注。元虞集跋云:涼國公勳業聞望,著于天下,我國家之蓍龜也。年七十餘,閒居金陵,又以文章學問為吾道砥柱,其得于天而裕于人,何其盛哉!讀書崖之記,序其源委博贍,考據鄉里,晩生後進,葢有不及聞者。吾蜀百千年故家舊族,若先氏崖者,多有之矣,安得一一表章于大臣元老之手乎?然先氏子孫所恃以不朽,有不徒在于崖者矣。謝端跋,雲端,蜀人也,流離江、漢間幾十餘年矣,某山某水,不知幾何所覽。讀書崖之記,始知先氏世有賢子孫哉?端今老矣,行於四方,欲求一畆之居而不可得,吾蜀多異人異書,何時扁舟泝江而上,從書崖嵐、光林影之下,求其遺書而讀之,庶幾補過,以希前修,汝礪其尚不吾卻也夫。
URN: ctp:ws83706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