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宋朝百丈山記
該單位所屬於的資料已刪除。若要還原,請參考歷史頁面並透過「修改」功能還原其標題及其它資料。

《●宋朝百丈山記》[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登百丈山三里許,左俯絕壑,右控垂崖,疊石為磴,十餘級及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梁跨於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水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梁,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水兩峽間,終日不絕。門內跨池又為石梁。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庵才老屋數間,卑狹迫隘,無足觀,獨其西閣為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並注池中。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乃壁其後,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台。下臨峭岸,深昧險絕。於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岩穴瀵湧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其沫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台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百里間,峰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日薄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旦起下視,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飛浮來往,或湧或沒,頃刻萬變。台東徑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詞於其東,水旱禱焉。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2 餘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游之,既皆賦詩以記其勝,餘又敘次其詳如此。而其最可觀者,石磴小澗、山門石台、西閣瀑布也。因各別為小詩以識其處,呈同游諸君,又以告夫欲往面未能者。
3 題記:百丈岩以瀑布而著稱,所以作者的寫景記游以觀瀑、遠眺為重點。山澗清澈,水石相搏,其聲濺濺;飛瀑瀵湧,投空而下,散珠噴霧,璀璨奪目。同是寫水,前摹聲,後繪狀,各有特色。西閣夜臥,澗流潺潺,久而益悲;石台晨眺,雲海浮山,嘆為觀止,兩者各富情趣。
4 作者簡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縣)人,僑寓福建建陽。高宗紹興年間進士,歷仕高、孝、光、寧四朝,累官轉運副使、秘閣修撰、寶文閣待制。卒謚文,贈太師,徽國公。熹主抗金,但強調准備,韓口胄等目為「偽學」,執教五十年餘年,於經、史、文、樂及自然科學所著述。他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之大成,主滅私欲,從「天理」。明清兩代,程朱理學奉為儒學正宗。著有《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後人編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等。
URN: ctp:ws84889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