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四

《卷四》[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皇朝文獻通考卷四
3
田賦考
4
田賦之制
5
雍正十三年
6
皇上即位之初
7
諭曰:「各直省開闢荒地,以廣種作,以資食用,俾無曠土游民,原係良法美意。然必該督撫董率所屬官吏,實力奉行,毫無粉飾,俾地方實有墾闢之田,民間實受耕耰之利。以此造報陞科,方於國計民生有所裨益。乃朕見各省督撫題報開墾者紛紛不一,至於河南一省,所報畝段尤多,而閩省繼之,經朕訪察其中多有未實,或由督撫欲以廣墾見長,或由地方有司欲以陞科之多迎合上司之意,而其實並未開墾,不過將陞科錢糧飛灑於見在地畝之中,名為開荒,實則加賦,非徒無益於地方,並貽害於百姓也。嗣後各該督撫宜仰體
8
皇考愛民至意,誠心辦理,凡造報開墾畝段,務必詳加查核,實係墾荒,然後具奏。不得絲毫假飾,以滋閭閻之擾累。若不痛洗積弊,仍蹈前轍,經朕訪聞,必從重處分,不稍姑貸」。
9
乾隆元年,豁免江南宿遷、睢寧、桃源三縣新淤地糧。
10
諭曰:「朕聞江南淮安府屬之桃源、徐州府,屬之宿遷、睢寧、濵臨黃河,沿河地畝,潦涸靡常。雍正五年,因朱家口潰決之,水復循故道,其舊潦田地始得涸出,而河臣為地棍所欺,遂以此地為新淤之腴,産睢寧縣報陞地五千三十九頃,宿遷縣報陞地四千七十二頃,桃源縣報陞地三千八百四十二頃,嗣䝉
11
皇考世宗憲皇帝特頒諭㫖,以淤地勘報不實,令河臣㑹同督臣委員查勘,共豁地七千二百餘頃,所有存留地五千七百餘頃,俱照各縣成例折算,實地三千五百餘頃,科則亦經減輕。乃比年以來應納錢糧仍催徴不前,蓋此淤出之地畝,即舊有之良田,是以民力維艱,輸將不繼也。朕以愛養百姓為心,既洞悉其中,情事自當加恩開除,以紓民力。著將宿遷、睢寧、桃源三縣現存新淤科徴銀六千五百四兩,全行豁免。其雍正十三年淤地未完,錢糧亦免徴收。至水沈地畝,仍照例歸於每年冬勘該部即遵諭行。
12
豁免江南泗州新淤地糧。
13
諭曰:「朕查江南泗州地方,前經河臣齊蘇勒陞報新淤地畝九千八百餘頃。嗣䝉
14
皇考察知辦理之員勘報不實,諭令督臣再加確勘,隨開恩豁免八千六百餘頃,止存淤地一千二百七十四頃,入額陞科。今朕聞泗州地方,濵河臨湖地勢極低,凡虹縣、桃源之水皆歸入泗州安河、洪澤湖,而此等淤地即在安河兩㟁。每年水勢漲發,淹涸靡常,收成無定,小民不免賠糧之苦。著照淮安府阜寧等縣之例,將泗州安河兩㟁水淹之淤地一千二百七十四頃九十七畝,額徴錢糧一千二百二十二兩三錢,麥一百一十石八斗。自雍正十三年為始,盡予豁免,以示朕減賦恤民之意。
15
豁免河南鄭州、臨河之鹻鹵飛沙地額徴錢糧,河南鄭州、臨河之姚店等保,自雍正元年楊橋河口衝決以後,地畝變成鹻鹵,民人有賠糧之累。上令撫臣察勘,得鹻重不可耕種,地三百九十頃八十七畝八分四釐,沙深不可耕種,地六十六頃八十三畝九分七釐,共額徴三千八百八十兩五錢三分四釐零。令戶部即與豁除,仍飭地方官毋得私自徴派。又將祥符等四十二州縣查出鹽鹻飛沙河坍水淹地二千三十餘頃,應徴糧銀漕米永行豁免。
16
17
諭直隷督臣確勘懷來縣墾荒地糧,分別減除宣化府之懐來縣向有保字號墾荒地七十一頃,徴糧八百六十餘石,始於前明募兵戍守,以近山地畝令其耕種。每軍士一名種地五十畝者,准作半年糧六石,種地一頃者准作一年糧一十二石。歴年既久,有地荒而糧存者,有地少而糧多者,官民不免賠累。又該縣徴糧科,則上地每畝五升六合,中地三升六合,獨此頃每畝徴一斗二升,民力尤難輸納。至是令該督委員確勘,將山坡地不可耕者,奏聞豁免。其可耕之地,則按本縣科則納糧,毋令偏重。
18
減山東益都縣更名地租額,諭曰:「山東之益都縣,有前明廢藩更名地,當時為藩封之産,不納課糧,召人承種輸租,止更姓名,無庸過割,謂之更名地,較之民糧多二倍,至四倍不等,在當日居民投靠藩勢,借佃䕶身,積漸増加,沿為陋例,今則同為民田而納糧尚仍舊額名為欽租,地糧多賦重,小民輸納維艱,朕心軫念,著將欽租名色,裁革照該縣上等民地,按畝承糧,大畝納銀二錢一分,小畝納銀六分四釐歸入民,糧項下一體徴收,俾循惟正之供,永除偏重之累。
19
20
諭曰:「朕聞濵海之鄉坍漲不常,田無定址,於是豪強得恣侵占,而爭端日興。其責在地方有司熟悉土宜,按制定法,弭釁於未然,而平其爭於初發,則可為良吏矣。夫州縣有司非盡不知愛民者,特以田土情形未能稔悉,不得不寄耳目於吏胥,而猾吏奸胥,又往往與土豪交通,變亂成法,予奪任意,弱肉強食,為厲無窮,獄訟繁興,端由於此。至若沿海所漲之沙灘,鄉邑互爭有司,又各袒所屬,益滋紛擾,此皆徇私而未識大體者。朕以天下為一家,而州縣官各膺子民之責,亦當體朕之心以為心,又焉忍伸此屈,彼長其姦而導之攘奪哉?前此海濵要地,増設大員彈壓,果其秉公察看,經理得宜,應即令界址劃然,各歸其産,不得遷延嵗月,仍假姦民之便,而使窮黎失業也。夫豪強不懲,則無以安良善,經界不正,則無以杜爭端該。督撫應飭所屬親民之員,毋以姑息怠緩從事,庶令民業各正,而爭訟自少息矣。
21
豁免山東各屬水沖地畝應徴地糧,沂州府之郯城、蘭山、沂、莒,濟南府之歴城、章邱、淄川、長清、長山,兖州府之滋陽、寧陽、泗水、鄒、汶上,青州府之益都、樂安、夀光、臨朐、安邱、博山、臨淄,萊州府之昌邑,濰武,定府之惠民,泰安府之泰安、東平、肥城、新泰,凡二十八州、縣。自雍正八年大水後,水退沙存冲壓地一千三百六十二頃,有竒應徴地丁銀五千兩有竒,米麥一百五十六石有竒,令永行豁除。又免山東章邱縣缺額銀糧。章邱縣有缺額糧銀三千九百一十餘兩,因從前地方官揑報墾荒,以致糧無抵補,令將已攤入地畝者查明開除,其未攤入者,悉行豁免。
22
又減江南崑山、新陽二縣,沿江濵湖地浮糧,崑山、新陽二縣沿江濵湖之地,蘆葦榛蕪,不堪樹藝。原編科則時有誤列上則者。
23
特諭查核釐正,減浮糧以紓民力。又免福建建陽縣虛糧,福建建寧府屬之建陽縣有虛糧六百三十一兩六錢,久為民累,令查明豁免。其虛糧項下應勻入地丁口銀,及應派本色米,續於乾隆十四年令永行免徴。
24
二年,
25
諭昔者虞廷咨牧食哉,惟時而百揆奮庸之後,即命棄以播時,百穀禮樂兵刑皆在所後,良以食為民天,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而耕九餘三,雖遇荒年,民無菜色,今天下土地不為不廣,民人不為不衆,以今之民,耕今之地,使皆盡力焉,則儲蓄有備,水旱無虞,乃民之逐末者多,而地之棄置者亦或有之,縱云從事耕耘而黍髙稻下之宜,水耨火耕之異,南人尚多不諳,北人率置不講,此非牧民者之責,抑誰之責歟?朕欲驅天下之民,使皆盡力南畝,而其責則在督撫牧,令必身先化導,毋欲速以不達,毋繁擾而滋事,將使逐末者漸少,奢靡者知戒,蓄積者知勸,督撫以此定牧令之短長,朕即以此課督撫之優劣。至北五省之民,于耕耘之術,更為疎畧,是以一穀不登,即資賑濟,斯豈久安長治之道,其應如何勸戒百姓,或延訪南人之習農者,以教導之,牧令有能勸民墾種,一嵗得榖,若何三嵗所儲?若何,視其多寡為激勸,毋輕率劾去,使久于其任,則與民相親而勸課有成,將見俗返淳樸,家有葢藏,然後禮樂刑政之教可漸以講習,著該部即㑹同九卿詳悉定議以聞。戶部議:「准倣周禮遂師之制,於鄉民之中,擇熟諳農務,素行勤儉為閭閻信服者,每一州縣量設數人,董率勸民地方官考績之法,必寛以嵗月,庶久道化成,而無欲速不達之弊。如勸戒有方境內地闢,民勸穀,豐物阜,該督撫於三年之後,據實題報官,則交部議敘老農,量加奬賞,倘有教導無方,強勒滋擾,以及希圖奬賞,揑辭妄報者,指名題㕘。又
26
諭農為致治之本我。
27
皇祖聖祖仁皇帝嘗繪耕織圖,以示勸農徳意。皇考世宗憲皇帝屢下勸農之詔,親耕藉田,率先天下,所以敦本計而即田功,意至厚也。朕思為耒耜教樹藝,皆始於上古。聖人其播種之方,耕耨之節,與夫備旱驅蝗之術,散見經籍,至詳且備。後世農家者流,其說亦各有可取。所當薈萃成書,頒布中外,庶三農九穀各得其宜,望杏瞻蒲,無失其候」。著南書房翰林,同武英殿翰林編纂。至六年書成,凡七十五卷,名曰《授時通考》。
28
29
諭州縣所管地方,大率不過百餘里,㝡廣者二三百里,周徧巡歴,為時亦不甚多。至于農田為養民要務,春耕秋斂之時,各宜下鄉察其勤惰,稽其豐歉。倘有應先事圖維,臨時酌辦者,悉心計議,申詳上司,定議舉行」。
30
減浙江桐廬縣官抄秋租浮額。浙江之桐廬縣有官抄秋租二項額徴條銀,較之民産科則多至三五倍不等,令於戊午年為始,減去浮多之數,照民産一例徴收。
31
豁免江南鹽城、阜寧二縣濵河陞科地糧,諭曰:「朕聞江南鹽城、阜寧二縣有濵河田地三千五十一頃,應納糧銀四千四百餘兩,此地與水相隣,淹涸靡定,從前有司經理不善,悞報水涸陞科,究竟荒多熟少,小民納賦,甚覺艱難,以致累年積欠未清,甚可軫念著該,督撫即行確查,將應徴錢糧悉行豁免。其從前未完之舊欠,一并赦除」。
32
豁免雲南昆明縣老丁田地歸公米石,昆明縣有老丁田地一項,原係督撫兩標牧放營馬之區,坐落省㑹昆海之濵額收租米一千五百六十八石,除完納稅糧條編並給發,老丁口糧共需米九百二十三石,尚餘歸公米六百四十四石。此項租額乃照豐收之年科定者,若遇水大歉收之時,則小民完納甚艱。除老丁米石及糧條照舊完納外,其歸公米,永行豁免。
33
減湖南湘鄉、瀏陽二縣糧額,湖南長沙府之湘鄉、瀏陽二縣錢糧較之長沙、醴陵、湘潭、寧鄉等縣,每畝重二三分不等。
34
特諭照長沙科則徴收,又湘隂縣糧銀,比湘鄉、瀏陽尤重,亦令確覈減免。
35
是年,定承墾荒地之令,凡荒地開墾,應先行呈報,如土著呈報在先,即准土著承墾流寓呈報在先亦如之。
36
三年,
37
諭山西屢年首報欺隠地畝八千頃有零,皆經題報陞科,但聞從前首報時有畝數,浮多情願報出陞科者。亦有地方官奉行不善,按照原額荒闕,勒令灑派者,著該撫曉諭。從前首報欺隠人等,如果畝數浮多,應行陞科,再令據實首報照數輸將。倘地畝並無欺隠浮多,而地方官勒令灑派者,亦著據實呈明,該撫委員確覈,題請豁免。
38
39
諭州縣收錢糧,有私増火耗者,嚴加治罪。時上聞江南州縣徴收錢糧有加火耗之弊,傳諭督撫嚴查所屬,果有劣員暗地加耗,立即題㕘治罪復。
40
諭曰:從前火耗,未經題解州縣,恣意橫徴,飽其谿壑,苦累百姓。是以
41
皇考允各省提解火耗之請,而優給各官養亷,令不得額外巧取,所以懲貪風而紓民力。用意誠善,即養亷稍薄之州縣,當時亦必就其所辦事務,酌予足用。該員量入為出,自無不敷,何得暗地重耗,刻剝小民,以為自潤之計,情罪至為可惡,該督撫不時體訪。如有不肖州縣于應收火耗外,絲毫加重者,立即題㕘,嚴加治罪。如不行覺察,經朕訪聞確實,必將該督撫嚴加議處斷,不姑容。
42
豁免直隷正定府河淤缺額租銀,諭曰:「朕聞從前直隷正定府城河,水深之時,原有魚藕之利,河岸淺灘,兼可種稻,每年額編租銀六百兩。後因滹沱河水漲,流沙淤漫,漸至缺額,俱係府屬之十州縣公捐起解。雍正五年間,雖經營治稻田,合計新舊田畝之數,僅得六頃九十餘畝,而藕地亦不過二頃一十餘畝,每嵗所收租銀只有一百八十餘兩,較之原額尚不敷數。其雍正十二年以前,舊欠已經豁免,今特加恩,自雍正十三年後不敷銀兩,槩行豁除,以紓官民派墊之累。
43
44
諭向來四川火耗,較他省為重。我皇考暨朕陸續降㫖裁減已去其半。今聞該省耗銀雖減,而不肖有司巧為營私之計,將戥頭暗中加重,有每兩加至一錢有餘者。彼收糧之書吏,傾銷之銀匠,又從而侵漁之,則小民受剝削之累不小矣。川省如此,他省可知,著該省督撫轉飭布政司遵照徴收錢糧之天平法馬制成畫一之戥,飭令各州縣確實遵行,仍不時密行稽查,倘有絲毫多取者,即行嚴㕘治罪。清丈江南靖江縣坍漲田地,江南常州府屬靖江縣田賦,漲則均減,坍則均増五年清丈之例,從未舉行,以致一戶報陞而通邑減一,户報坍而通邑増糧無定額。至是,令遴員履畝確察升免實數,造册題報。
45
定甘肅中,衛縣新墾地科則甘肅中衛縣屬白馬寺灘新墾,陞科地畝,勘明定則上地每畝徴糧一斗二升,中地六升,全鹻地每畝徴銀一分三釐半,鹻地六釐五毫。永著為令。
46
四年,減浙江、湖州府屬圩田糧額,湖州府之烏程、歸安、徳清三縣有圩田,賦額獨重。至是
47
諭令酌減,自乾隆四年為始,嵗減賦銀四萬二千二百兩有竒。
48
豁免陜西醴泉縣丈出餘地糧額,陜西醴泉縣舊額實徴糧二萬四十二石有竒。順治十三年清丈,時因弓口窄小,積有餘地,加算糧二百五十六石二斗一升,有竒其實,有糧無地,至是除之。
49
除江南髙淳縣草塲田租:髙淳縣有草塲,田五千六百餘頃,前明分給馬戸以供芻牧,後改照民田起科,舊徴租銀五百餘兩,一半攤入民戶代輸一半,仍責馬户承納。此項田地久非馬戶承辦,小民既輸田賦,又納塲租,至是
50
特令除之。
51
五年,
52
諭曰:「從來野無曠土,則民食益裕,即使地屬竒零,亦物産所資,民間多闢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儲,乃往往任其閒曠,不肯致力者,或因報墾,則必陞科,或因承糧易致爭訟,以致愚民退縮不前。前有臣工條奏及此者,部臣以國家惟正之供,無不賦之土,不得概免陞科,未議准行。朕思則壤成賦固有常經,但各省生齒日繁,地不加廣,窮民資生無策,亦當籌畫變通之計。向聞山多田少之區,其山頭地角閒土尚多,或宜禾稼,或宜襍植,即使科糧納賦亦屬甚微,而民夷隨所得之多寡,皆足以資口食。即內地各省似此未耕之土不成邱段者,亦頗有之,皆聴其閒棄,殊為可惜。嗣後凡邊省、內地零星地土可以開墾者,悉聴本地民夷墾種,並嚴禁豪強首告爭奪,俾民有鼓舞之心,而野無荒蕪之壤。其在何等以上,仍令照例升科,何等以下永免升科之處,各省督撫悉心定議具奏,續經各省。遵
53
㫖議奏下戶部覆准,直隷零星地土數在二畝以下,不成邱段者,悉聴民間墾種,免其升科。
54
山東所屬山頭地角以及河濵溪畔地畝,在中則以上不足一畝,及下則以下一畝,以外者均免升科。
55
山西所屬膏腴上地中地,無論開墾畝數,均照水田旱地之例升科。其瘠薄下地開墾至十畝以上者,亦照例分別。水旱按則升科。如僅止十畝以下為數,竒零不成邱段者,永免升科。
56
河南所屬,凡繫村頭、隰畔,髙阜平原,人力便宜,即稍遇澇旱,亦有收穫,是為上等。其數在一畝以上已成邱段者,各依水旱田之例,照本地中則輸賦。其山坡、上嶺土薄力微,人力既倍,收穫無多,是為中等有成邱段在五畝以上者,各依水旱之例,照本地下則輸賦。其上地不足一畝,中地不足五畝者,均免升科。至南岡砂磧之地,雨多之年,尚有薄收,稍旱即至失望下隰低窪之地,乾旱之年,畧有收成,稍澇即至荒歉。此等地畝,實屬下等,毋論邱段畝數,均免升科。
57
江南、江蘇所屬山頭,地角磽瘠、荒土未經開闢者,聴民耕植,其溝畔地塍竒零隙地不成邱段者,亦聴附近居民,隨宜墾種,並給執照,免其升科。安徽所屬,凡民間開墾山頭地角竒零不成邱段之水田不及一畝,旱田不成二畝者,概免其升科。江西所屬山頭地角開墾地畝數在二畝以下,及山巔水涯髙低不齊,砂石間襍坍漲不一者,均免其升科。
58
福建所屬竒零田地不及一畝者,免其升科。如雖及一畝,或地角、山頭不相毗連者,亦免升科。其有經界聨絡一畝以上者,仍照例分別水旱年限升科。
59
浙江所屬臨溪,傍崕零星不成邱段者,磽瘠荒地,聴民開墾,免其升科。
60
湖廣、湖北所屬山頭地角磽瘠之地,止堪種樹,髙阜之區,止種襍糧,及旱地不足二畝,水田不足一畝者,均免升科。
61
湖南所屬竒零土地可以開墾,及溪澗之旁髙灘阪隰零,星種植禾稻不及一畝,種植襍糧不及二畝者,均免升科。其餘峯嶺湖澤之隙,尚有不成邱段之處,亦聴民栽樹,種蔬並免升科。
62
陜西、甘肅所屬地處邊陲,山多田少,凡山頭地角,欹斜逼窄,砂磧居多,聴民試種,永免升科。至平原空地,如開墾未及起科之年,地或鹻鹵,許其據實呈報地方官察勘取結、停種免科。
63
四川所屬地處邊徼,山多田少,田賦向分上中下三等,如上田中田不足五分,下田與上地中地不足一畝,以及山頭、地角、間石、襍砂之瘠地,不論頃畝,悉聴開墾,均免升科。
64
廣東所屬,如山梁、岡陁,地勢偏斜,砂礫夾襍,雨過水消。聽民試墾者,槩免升科。
65
廣西所屬,如地屬平原,田成片段係上,則中則水田在一畝以上,旱田在三畝以上者,仍按則升科,在一畝三畝以下者,永免升科。其下則田地及桑麻、花米等項田地開墾水田在三畝以上、旱田在十畝以上者,照例升科。其在三畝十畝以下者,亦永免升科。
66
雲南所屬山頭地角,尚無砂石夾襍,可以墾種稍成片段,在三畝以上者,照旱田例,十年之後以下,則升科、砂石、磽角不成片段,水耕火耨更易無定瘠薄,地土雖成片段不能引水灌溉者,均永免升科。其水濵河尾田土淹涸不常,與成熟舊田相連,人力可以種植,在二畝以上者,亦照水田例,六年之後以下則起科。如不成片段,竒零地土以及雖成片段,地處低窪,淹涸不常,不能定其收成者,永免升科。
67
貴州所屬,凡山頭、地角、竒零土地可以開墾者,悉聴民夷墾種,免其升科。山石攙襍,工多穫少,依山傍嶺,雖成片段而土淺力薄者,亦聴民夷墾種,永免升科。如有水源可引力能墾種者,一畝以上照水田例,以六年升科,不及一畝者,亦免升科。至無水可引,地稍平衍,可墾為旱田二畝以上,亦照旱田例,以十年升科,不及二畝者,亦免升科。
68
清查江南錢糧雜辦項內缺額實數,諭曰:「朕聞江省嵗額錢糧地丁漕項蘆課雜稅之外,又有名為雜辦者,不在地丁項下編徴,仍入于地丁彚作分數奏銷,其款目甚多。沿自前明迄今賦役全書止編應解之款,未開出辦原委。即有開載出辦之處,亦未編定如何徴收則例。於是有缺額累官者有徴,收累民者有累在官而因以及民者,有累在民而因以及官者種種不一。朕心軫念,特頒諭㫖,除有款可徴,積久相安,無累官民之項,仍照舊徴解,但須查明則例立定章程,明白曉示,以杜浮收隠混等弊。其實在額缺有累官民者,著督撫詳確查明,請㫖豁免,以示加惠地方之意。
69
免福建閩縣丈出溢額地糧。福建閩縣鼓山里舊有學田一千八百四十八畝,因田久荒蕪,租無所出,於康熙三年招民墾復,改為民業。五十三年,以丈出通縣田地溢額銀,詳抵學租。至雍正五年,該縣誤將已抵學租之項,復報溢額,詳請升科。又將康熙三年墾復之民田,加徴學租,以滋擾累。至是令督撫查明,將從前詳抵學租之項,即行豁免。又
70
諭:河南民人願將旱田改為水田者,錢糧仍照原定科,則免其加賦。但各州縣地形不同,土性逈別,其不便改種者,地方官不得抑勒。河南巡撫雅爾圖言:「豫省旱田可改水田者尚多,祇以旱田賦輕,水田賦重,一經改種,必須題請加賦。小民既費工本,又増糧額,未免因循觀望。遂有是。
71
諭是年又准湖北旱田願改水田者,田賦,亦照豫省之例行。
72
定直隷承墾官民地之例,凡官地承墾者,以具呈之先後為定。民地先令業主墾種,如業主無力,始許他人承墾。墾成之後,業主不得追奪。
73
六年,
74
諭:國家愛養黎元,莫先于輕徭薄賦,朕御極以來,加惠閭閻,凡所以厚其生計而除其弊者,無不留心體察次第舉行。近聞各州縣徴糧一事,尚有巧取累民之處,每至開徴之際,設立滚單,將花戶名,及應完條銀數目,開列單內,散給鄉民,原使鄉民易知,得以照數完納前人立法本善,而無如奸胥蠧役,日久弊生,視各戶銀數之多寡,于額糧之外,或多開數錢,至數分不等,鄉民多不識字,且自知糧額甚少,既見為官府所開,遂照數完納,即有自核算者,又以浮開為數,無幾不肯赴官控告,結怨吏胥,且恐匍匐公庭,廢時失業,往往隠忍不言,其多收之銀,或係書役,先將別戶錢糧侵收那用,而以此彌補其數,或通縣錢糧正額業經報完,而于捲尾之時,兠收入已,更有不肖有司暗中俵分,以餉私槖,其申送上司册籍,則仍似按額造報,並無浮多,至于一州縣滚單之多,動以萬計,而上司難以稽察,無從發覺,其為民間之害,固不減于重耗也。朕聞此弊,各省有之,而江浙為甚,用是頒此㫖通行曉諭,是在各省督撫,仰體朕心,時加訪察,如有仍蹈此弊者,即行嚴㕘,不稍寛貸,則官吏不得假公行私,而小民共受其惠矣。
75
定陜西招民開墾例。戶部議定陜西無主荒地,官為挿標招墾,給發為業,竢升科之年,核明等則酌定糧額題報。若本地人力無餘,准令鄰近無業之民承墾給照之後,即編入土著保甲之內,令該管保長等稽察。其平衍易收之地,每一壯丁授地五十畝,山岡沙石難收之地,每一壯丁授地百畝,如父子兄弟,均係壯丁,酌量加増。又議陜省荒地全無出産者,始招民開墾,其見在割漆砍竹採取木耳等項,聽民自便,地方官不得目為荒地,強令墾種,亦不得以見獲微利,勒報升科。凡文武官及紳士,將新墾地及熟地,隠匿一畝以上至一頃以上者,分別議處。軍民隠地一畝以上至一頃以上者,分別責懲所,隠地入官,所隠錢糧,按年行追。至七年,又議:「陜、甘各屬開墾之始,小民畏懼差徭,藉紳衿報墾,自居佃戶,迨相傳數世,忘其所自,業主子孫,輒欲奪田換佃,而原佃之家,忿爭越控,靡有底止。嗣後如佃戶係原墾之子孫,業主不得擅更業主子孫,欲自種者,准將肥瘠地畝各分一半,立劵報官,若業主他徙,承種之戶久已應差納課,即業主子孫,囘籍亦不全,令給還,計其拋荒年分,酌量分給,如過三十年以外者,概不分給,或業主囘籍在一二年之內,將當年所獲籽種,全給承種之戶,承辦糧差,次年仍歸業主。
76
七年,蠲除福建崇安縣揑報墾復田加徴錢糧。崇安縣有荒缺田額一千二百五十一頃,零係坍缺年久,並無可墾之土。雍正七年清查地畝分別限墾歴,任知縣揑報墾復,共加徴銀二千二百兩、米二百六十石各有竒,俱灑派里戶代完。至是,特諭除之。
77
78
諭曰:「周禮太宰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二曰園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澤之材,四曰藪牧養蕃鳥獸。其為天下萬世籌贍足之計者,不獨以農事為先務,而兼修園圃虞衡藪牧之政,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樹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澤事,使山林川澤邱陵之民得享山林川澤邱陵之利。夫制田里教樹畜岐、周之善政,管敬仲亦云積于不涸之倉者,務五穀也。藏于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如果園圃、虞衡、藪牧之職,以次修舉,於民生日用不無裨益。國家承平日久,生齒日繁,凡資生養贍之源,不可不為急講。夫小民趨利如騖,亦豈甘為惰窳,舉山林川澤天地自然之利,委為棄壤哉?良以疏闢之初,豪強既羣起而爭管業之後,姦民又多方戕賊地方,有司每視為貲産細故,不為申理,此所以寧荒其業耳。督撫大吏身任地方,所當因地制宜,及時經理。其已經開墾成産者,加意保䕶,或荒墟榛壤,以及積水所滙、有可通闢者,多方相度籌畫,俾地無遺利,民無遺力,以成經久優裕之良法。至于竭澤焚林並山澤樹畜一切侵盜等事,應行禁飭,申理轉飭地方官實力奉行。該督撫不時稽察,務令從容辦理,毋絲毫滋擾,毋日久因循,以仰副朕惠養斯民之至意。
79
80
諭錢糧之有耗羨,蓋經國理民事勢之必不能已者未歸。公以前耗羨無定制,有司之賢者兢兢守法,不敢踰閑。不肖者視為應得之項,盡入私囊。一遇公事,或強民輸納,或按畝派捐,濫取橫徴,無所底止。且州縣以上官員,養亷無出,于是收受屬員之規禮,節禮以資日用。而上官下屬之間,時有交際,州縣有所藉口,恣其貪婪。上官瞻徇而不敢過問,甚至以餽遺之多寡為黜陟之等差。吏治民生,均受其弊我。
81
皇考俯允臣工之請,定耗羨歸公之法,就該省舊收火耗之數,歸于藩司,酌給大小官員,養亷有餘,則為地方公事之用,小民止各循其舊,有之常有輕減無加溢也。而辦公有資,捐派不行,有司之賢者固無所用,其矯亷而不肖者,亦不得肆其貪取。此愛養黎元,整飭官方之至意,並非為國用計為此舉也。且以本地之出,産供本地之用,度國家並無所利于其間,然通天下計之耗羨,敷用之處不過二三省,其餘不足之處,仍撥正供以補之,此則臣民未必盡知者。此十數年中辦理耗羨之梗槩也。朕御極以來,頗有言其不便者,朕思古人云:琴瑟不調甚者,則解而更張之。此事若宜變通,何可固執?是以留心體察,並于今年廷試時以此策問諸生,乃諸生奏對不過敷衍成文,無當實事。旋降㫖詢問九卿、翰林、科道並各省督撫等,今據諸臣回奏,大抵皆以為章程一定,官民久已相安,不宜復議更易,衆論僉同。朕再四思維耗羨,在下則州縣所入既豐,可以任意揮霍,上司養亷無出,可以收納餽遺。至於假公以濟私,上行而下傚,又不待言矣。則向日朕所聞者,未必不出于願耗羨之在下,以濟其私者之口。傳曰:作法于涼,其弊猶貪,作法于貪弊,將若之何?朕日以亷潔訓勉臣工,今若輕更見行之例,不且導之,使貪重負我。
82
皇考惠民課吏之盛心乎!此事當從衆議,仍由舊章,特頒諭㫖,俾中外臣民知之」。
83
定陜西新墾地折徴科則陜西新墾之地淹浸不常,嵗收十之一二,定以五畝折徴一畝土方磽薄之地,每耕種後,必須休息,以四畝折徴,一畝極邊寒冷之地,山多地少,收成尤薄,以三畝折徴,一畝八年。
84
諭朕維養民之本,莫要于務農州縣考成,固應用是為殿最,而向來公令不專以此課吏者,因其事甚樸,無可炫長,其迹似迂,驟難見效,又或上司之察勘難,周有司之條教易飾,不似催科聴斷捕盜等事之顯而有據也。督撫察吏,每於此等本計,轉視為老生常談漠焉,不甚加意,以致州縣之吏趨承風㫖,專以簿書期㑹為先,而農事反居其後,不知為治之道,本舉而末自隨之,如果南畝西疇,人無餘力,于耜舉趾日無暇時,則心志自多,淳樸風俗,自鮮囂凌,人知急公,而閭閻無待追呼矣,人知畏法而盜賊因以寢息矣。本計既端末事亦次第就理,如此則州縣之考成似疏而實密。即督撫之察覈可簡而不繁,日計不足,月計有餘,民生大有裨益,即治道亦漸致郅隆。若夫朝令夕申,意非不美,束縛馳驟,適以擾民,為督撫者當善體朕意,毋視為具文,毋事於塗,飾誠實心,化導其屬,俾屬吏亦實心勸課其民,庶幾野無游惰之風,家有葢藏之樂,各省督撫其共勉之。
85
86
諭前漕運總督顧琮奏請舉行限田之法,每戶以三十頃為限,以為如此,則貧富可均,貧民有益。朕深知此事,名雖正而難行,因諭云:爾以三十頃為限,則未至三十頃者,原可置買,即已至三十頃者。分之兄弟子孫,每人名下,不過數頃,未嘗不可置,買何損于富民何益于貧民?況一立限田之法,若不查問,仍屬有名無實,必須戶戶查對,人人審問其為滋擾,不可勝言。夫果滋擾于一時,而可收功于日後,亦豈可畏難中止?今輾轉思維,即使限田之法,地方官勉強奉行,究于貧民無補,是不但無益而且有累也,而顧琮猶以為可行。請率領地方官先于淮安一府試行之,朕令其再與尹繼善熟商。今據尹繼善陳奏難行之處,與朕語不約而同,則此事之斷不可行,斷不能行,實出人人之所同,然又豈可以嘗試特降㫖曉諭顧琮?此事著停止,并令各督撫知之。
87
九年,
88
諭臺灣大小武官創立莊産,開墾草地,永行禁止。至十一年,又以臺灣地綿亙二千餘里,近山有水之處皆屬膏腴,種植之獲,倍于內地,歴經禁止內地民人,不許私買畨地,但日久法弛,奸民趨利如騖。嗣後如有奸民私買告發之日,將田歸畨,仍照律計畝,治罪荒地減一等。其潛入生畨界內私墾者,照律嚴治。
89
更定臺灣墾田科則,臺灣自雍正七年之後,陞墾田園,俱照同安則例。後經部議,以同安則例太輕,改照本地舊額。至是
90
諭令地方官確勘田園肥瘠,照同安則例,分別上中下定額徴收。
91
令直隷課民種植果木。時議以直隷天津、河間各屬土性,宜、棗、深、冀亦産桃李,至于榆栁之類,河窪鹻地,各有所宜。應令民間隨宜廣種,如有旗地可種樹木之處,該管各官勸諭,旗人亦多為栽種。下部行之。
92
十一年,
93
諭:「廣東高、雷亷等府:屬勘出可墾荒地,大抵山岡磽瘠者,居多開墾非易小民未霑收穫之益,先慮陞科之累,是以未墾者聴其荒蕪,即已經承墾者亦生畏縮之意。朕思各省生齒日繁,地不加廣,貧民資生無策。今高雷亷三府荒地,既與平埔沃壤不同,即聽該地民人墾種,一槩免其陞科,永為世業。
94
十五年,申弓尺盈縮之禁,戶部議准,自順治十二年部鑄弓尺頒行天下,康熙年間復行嚴禁,如有盈縮,定以處分。迨後各省弓尺多有不齊,乾隆五年行令直省各將該地方見行弓尺式様報部,惟直隷奉天、江西、湖南、甘肅、四川、雲南、貴州並兩淮、河東二鹽塲,俱遵部頒弓尺,並無參差不齊。此外或以三尺二三寸或以四尺五寸,或以六尺五寸,或以七尺五寸為一弓,或二百六十弓或三百六十弓,或六百九十弓為一畝,均未遵照部頒之式。今若令各省均以部定五尺之弓、二百四十弓為一畝,倘部頒弓尺,大于各省舊用之,弓勢必田多缺額正賦有虧,若小于舊用之弓,又須履畝加徴于民生未便,且經年久逺,一時驟難更張,已據各該撫開明不齊,縁由報部存案,毋庸再議。嗣後有新漲新墾陞科之田,務遵部頒弓尺丈量,不得仍用本處大小不齊之弓,如有私自増減盈縮,照例處分。
95
十六年,豁免江南武進、陽湖二縣開抵役田租銀。諭曰:「朕聞常州府屬之武進、陽湖二縣,開抵役田租銀一項,原係前明時虛田領價,後因本戶逃亡株連親族,各將已産開抵,實非前明原置之田,亦非當日領價之戶小民條糧役租力難並輸。除應辦條漕仍照民田一例完納外,其新舊租銀槩予豁免,以除民累十八年。
96
諭廣東瓊州為海外瘠區,貧民生計維艱,查有可墾荒地二百五十餘頃,照高雷亷之例,召民開墾,免其陞科。
97
是年,總計天下土田七百八萬一千一百四十二頃八十八畝,賦銀二千九百六十一萬一千二百一兩,糧八百四十萬六千四百二十二石,各有竒草五百十有四萬五千五百七十八束。
98
直隷民田六十五萬七千一百九十一頃八十七畝,賦銀二百四十一萬一千二百八十六兩,糧十萬一千二百二十九石,各有竒草九萬四千四百四束,糧草均留,充本省經費。
99
奉天民田二萬五千二百四十三頃二十一畝,賦銀三萬八千百有十兩,糧七萬六千二百六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
100
江南、江蘇民田六十八萬九千八十四頃四十五畝賦銀雍正三年,蠲除四十五萬兩。乾隆二年,蠲除二十萬兩實徴三百三十七萬一千三百三十四兩。糧二百十有五萬五千二十一石,各有竒嵗漕京師百七十一萬六千八百八十九石,留充本省經費四十三萬八千百三十二石,各有竒。
101
安徽民田三十三萬八千百二十頃九十三畝,賦銀百六十八萬八千兩,糧八十四萬五千二百四十八石,各有竒嵗漕京師五十六萬六千二百七十六石,留充本省經費二十七萬八千九百七十一石,各有竒。
102
山西民田三十二萬九千五百八十六頃二十一畝,賦銀二百九十七萬二百六十六兩,糧十有六萬九千二百四十六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山東民田九十七萬一千五十四頃七畝賦銀三百三十四萬六千二百五十七兩,糧五十萬七千六百八十石,各有竒,嵗漕京師三十四萬八千七百七十八石,留充本省經費十有五萬八千九百二石,各有奇。
103
河南民田七十二萬二千八百二十頃三十六畝,賦銀乾隆三年,蠲除百六十兩實徴,三百三十萬三千八十兩,糧二十四萬八千八百六十五石。各有竒,嵗漕京師二十一萬九千八百七十四石,留充本省經費二萬八千九百九十一石,各有竒。
104
陜西西安民田二十五萬二千三百七十一頃三畝賦銀百五十三萬九百七兩,糧十有六萬八千四百五十三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
105
甘肅民田十有七萬七千八百三十一頃三十三畝,賦銀二十五萬七千七百二十三兩,糧五十萬三千四百七十六石,各有竒草五百五萬千一百七十四束,糧充本省經費。
106
浙江民田四十五萬九千七百八十七頃七十畝賦、銀雍正五年,蠲除八萬七千二百兩。乾隆三年、四年,蠲除四萬五百四十兩實徵,二百八十一萬二千四十九兩,糧一百十有三萬四百八十一石,各有竒嵗漕京師八十五萬六千七百三十九石,留充本省經費二十七萬三千七百四十二石,各有竒。
107
江西民田四十七萬九千二百七頃六十二畝,賦銀雍正三年,蠲除七萬五千五百四十九兩。乾隆三年,蠲除三萬七千七百七十四兩。實徴百八十七萬九千八百十兩,糧八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二石。各有竒,嵗漕京師七十七萬百三十二石,留充本省經費,十有二萬九千四百九十九石,各有竒。
108
湖廣、湖北民田五十六萬六千九百十有三頃四十九畝,賦銀節年蠲除十有八萬二千四百五十四兩實徴,百有十萬八千一百五十三兩,糧二十八萬六千五百五十四石,各有竒嵗漕京師十有三萬二千四百三石,留充本省經費十有五萬四千一百五十石,各有竒,湖南民田三十一萬二千二百八十七頃九十八畝,賦銀節年蠲除十有八萬五百五十三兩實徴,一百十有六萬三千六十三兩,糧二十七萬七千六百四十一石。各有竒嵗漕京師十有三萬三千七百四十三石,留充本省經費十有四萬三千八百九十七石有竒。四川民田四十五萬九千四百十六頃六十七畝,賦銀六十五萬九千七十五兩,糧萬四千三百二十九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
109
福建民田十有二萬八千二百七十頃八十七畝賦銀一百十有七萬七千八百九十九兩,糧十有六萬八千四百五十三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廣東民田三十二萬八千八百三十二頃九十三畝,賦銀百二十五萬七千二百八十六兩,糧三十四萬八千九十五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廣西民田八萬七千四百頃六十畝,賦銀三十八萬二千五百九十七兩,糧十有三萬三百七十五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
110
雲南民田六萬九千四百九十九頃八十畝,賦銀十有五萬三千七百五十兩,糧二十三萬八百四十八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
111
貴州民田二萬五千六百九十一頃七十六畝,賦銀十萬一百五十六兩,糧十有五萬四千五百九十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
112
臣等謹按以上據《㑹典》所載,是年奏銷實數,以雍正二年奏銷數較之増田二十四萬三千二百二十八頃六十一畝,賦銀三百二十四萬八千六百六十兩,糧三百六十七萬五千二十二石,草五百四萬一百五十九束。
113
十九年,定地方官勒包都圖及貢監生員包攬錢糧罪例。福建道監察御史胡定言:「地方官徴收錢糧,或有自顧考成,恐錢糧拖欠,勒令富戶包都圖等弊,應令該督、撫即行㕘處」。部議:「應如所請,并議定貢監生員包攬錢糧罪例。從之。
114
二十年,定蘆洲地畝坍卸撥補之例。江西巡撫胡寶瑔言:「蘆洲地畝坍漲靡常,定例將新淤地畝撥補,惟是有課。蘆洲先由水影沙灘,積漸而成,頗費工本。自應將新淤之地撥補至水影沙灘等類,原無工本,例不陞課。乃豪強之徒,往往以無課沙灘與有課報坍之戶混爭撥補,以致案牘塵積。部議令嗣後新漲地畝儘有課,坍户補足尚有餘地,即將無課坍戶,按照先後酌量撥補。再有餘剩,始行召墾」。從之。
115
蠲減江南上元等州縣額糧。江蘇巡撫莊有恭言:「上元等十四州縣衛田地一千三頃八十餘畝,下産難供上賦,請減原科則正銀五千三百六十六兩、米豆六千二百五十四石」。下部議行。
116
二十一年,豁免江南邳州被水地畝額徴地糧。江南邳州被水沖沙,壓廢田地八十九頃三十餘畝,應徴地漕等項銀二百六十八兩有竒米麥六十石四斗有竒,令永行豁免。
117
二十二年,減除山東海豐縣黎敬等莊地畝糧額。諭:山東武定府屬之海豐縣地處海濵,其地北鄉之黎、敬等五莊尤為低窪易澇,以致積欠三千五百餘兩,加恩概予豁免。至該處地既瘠薄,若仍用舊,則恐輸納維艱,未免重困民力。著該撫勘明窪下地畝,其糧稅並照下則徴收,所有不敷糧額銀兩,按數開除。嗣據巡撫鶴年勘明黎敬等五莊,照該縣大糧,下則地例,每畝一分一釐徴糧共豁除不敷糧額銀八百五十二兩有竒。
118
二十三年,豁除江南靈壁縣五湖水沈地額徴錢糧,靈壁縣五湖田地最低極窪,波淹之區水深難涸,應納糧地二千五百七十八頃五十餘畝,額徴折色銀二千八百九十五兩,有竒米三百一十石有竒,令永行豁除。
119
令州縣錢糧隨徴隨解,不得久貯庫。內户科給事中黃登賢言:「州縣錢糧應隨徴隨解,勿令久貯庫內,致有那移之弊。并令布政司於奏銷册內,將各屬批解月日,逐一詳細開載,以便稽核。下部議行。刪除地丁錢糧,奏銷項下折徴顔料等款目。戶部議:准戶科給事中黃登賢條奏各省採辦顔料,原就土産所宜,若已經停辦折徴價銀奏銷,册內復臚列各項名色,實屬繁冗,應將各省奏銷册造折徴顔料款目,概行刪除,以歸簡易。至河南省之宗祿、唐府瑞府匠班、陜西省之秦府王駙馬勲田、直隷省之膳人、膳軍常兊、操賞等名色,皆係明季流傳,凡有似此開載者,應行令各督撫一體刪除,統歸地丁條造報。
120
二十四年,准陜西郃陽縣黃河新漲灘地,照該縣下地起科。陜西巡撫鐘音言:「同州府屬之郃陽縣黃河新漲灘地三百七十五頃,有竒,應照依該縣下地科則,每二畝折中地一畝,每畝照部價折銀二分八釐,徴解司庫」。下部議行。
121
豁免山東濟寧、魚臺二州縣水淹地畝額徴錢糧,濟寧、魚臺二州縣被淹地畝水深難涸者共九百七十六頃六十餘畝,應徴銀二千五百三十九兩,有竒米二百八十石有竒,令悉行豁免。
122
二十五年,豁免山東海豐等縣被水地畝額徴錢糧,海豐、利津、霑化、陽信、樂陵、冠縣水沖沙壓地,畝共九百八十二頃,應徴銀三千六百三十四兩有竒米麥五百八十九石有竒,令悉行豁免。
123
二十六年,募民承種肅州威魯堡地畝肅州威魯堡向安挿吐魯畨回人。是年移歸故土所遺熟地一萬五千三百六十餘畝。陜甘總督楊應琚奏請募民承種,按則陞科,從之。
124
准山西大青山土黙特十五溝民人開墾地畝,照歸化五㕔中地科則山西巡撫鄂弼奏報大青山、喀爾欽、喀爾吉爾等十五溝民人二百四十餘戶所墾熟地四百四十三頃七十五畝。部議令給租票以為定額,仍照歸化等五㕔中地科則每畝完本色米二升九合六勺,共一千三百一十三石五斗,有竒由歸化城通判徴收。
125
二十九年,准安西府屬招民認墾地畝,照水田例。六年,陞科陜甘總督楊應琚前後奏報安西府屬玉門、淵泉二縣,招民認墾地畝一萬二千一百畝有竒,俱照水田例。六年陞科。
126
准四川屏山縣大竹堡等處荒地,招民開墾,分別水旱,按年陞科。四川總督阿爾泰言:「敘州府屬屏山縣大竹堡等處邊荒,勘明可墾地共十萬六千六百餘畝,請將敘州府、通判移駐馬邊㕔,招民開墾,並將已墾田地分別水旱,照例陞科」。下部議行。嗣據奏報大竹堡等處開墾地畝成熟未熟,上、中、下地共一千一百八十三頃,應徴丁條糧銀一千四百五十兩有竒,分別年限起科。其川秧、蕎壩、上下溪等處已墾承糧田地七十六頃,應徴丁條糧銀二百一十五兩有竒,請撥入馬邊㕔通判徴收。從之。
127
三十年,減除江南泰州屬丁溪、廟灣二場墾荒地折徴課銀。泰州分司所屬范公堤外舊墾熟地六千四百餘頃,地土瘠鹵。江蘇巡撫陳𢎞謀奏請照梁垜場折價之例,每畝完銀二分五釐。嗣因丁溪、廟灣二場所報墾熟地,內有沮淤斥鹵,不堪耕種地三千六十餘頃,經兩江總督尹繼善等查勘㑹議,請減除課銀四千六百九十兩有竒,仍照本場原額科則。下部議行。
128
三十一年
129
諭滇省山多田少,水陸可耕之地,俱經墾闢無餘,惟山麓河濵尚有曠土,向令邊民墾種以供口食,而定例山頭地角在三畝以上者,照旱田十年之例,水濵河尾在二畝以上者,照水田六年之例,均以下則陞科第。念此等零星地土本與平原沃壤不同,倘地方官經理不善,一切丈量查勘,胥吏等恐不免從中滋擾。嗣後滇省山頭地角水濵河尾俱著聽民耕種,概免陞科,以杜分別查勘之累,且使農氓無所顧慮,得以踴躍赴功,力謀本計。該部遵諭即行嗣經戶部遵㫖議定,凡內地及邊省零星地土,悉聽該處民人開墾種植,直隷江西,為數不及二畝。福建及江蘇之蘇州等屬不及一畝,浙江及江蘇之江寧等屬不及三畝,陜西不及五畝。安徽、湖南、湖北、貴州水田不及一畝,旱田不及二畝。河南上地不及一畝,中地不及五畝。下地不論頃畝,山東中則以上地不及一畝,中則以下地不論頃畝。山西下地不及十畝,廣東中則以上水田不及一畝,旱田不及三畝,下則水田不及五畝,旱田不及十畝。四川上田中田不及五分,下田上地中地不及一畝,下地不論頃畝。雲南不計畝數,廣東之畸零沙礫地畝及高雷亷,三府山場荒地,俱永逺免其陞科。奉天十畝以下,尚宜禾稼者減半徴租。山岡土阜,傍河濵海窪下之處,僅宜雜植不成坵段者,永免陞科。
130
131
諭:「據楊應琚奏,新定整欠孟艮地方,請倣照普洱邊外十三土司之例,酌中定賦,於丁亥年入額徴收等語,整欠孟艮業經附入版圖,願輸糧賦。其酌定徴額之處,俱著照所請辦理。但念該處地方連年經莽匪擾害,今雖得安耕作,而元氣尚難驟復。若遽於丁亥年責令輸將,恐夷民生計未免拮据。所有應徴錢糧著加恩緩,至戊子年入額徴收,以示優恤邊黎至意。改定湖北漢川縣垸糧科則。湖廣總督定長等言:「湖北漢川縣汈㲼垸連接諸湖圈築長堤七千五百餘丈,卑薄殊甚,必須加髙培厚,但民修力有不能,借帑難以徴補。況垸內嵗徴各則銀不及一千三百兩,米僅八十餘石。而節年賑貸反多於額徴之數,莫如改糧廢堤,將垸內上八總民田紅糧三則,均改為漁糧,上則其軍田科則改為漁糧,下則下八總民田內應徴南米。請照上八總南米一併減免,庶幾無水之年,以地為利。有水之年,以水為利」。下部議行。
132
133
諭銀庫所奏月摺內地丁款下,開寫絲毫忽㣲等細數,縁各省徴收之時,必須先有散數,方可合併計算,彚成總數,是以照例開冩。但此等名目既已極其纎悉,而秤兊時並不能將此絲毫忽微之數分晰彈收,徒屬有名無實,於政體亦多未協。嗣後各省徴收錢糧及一切奏銷支放等事,俱著以釐為斷,不必仍前開寫細數。
134
定四川石砫㕔墾荒田地科則四川、䕫州府屬石砫㕔地方,東西寛五百里,南北長三百三十里。自改置流民以來,田地徴糧,仍循土司舊習。總督阿爾泰奏請報墾田地上田中田丈量在五分以上,下田上地中地在一畝以上者,比照附近之酆都縣科則。下部議行。
135
是年,總計天下土田七百四十一萬四千四百九十五頃五十畝,有竒賦,銀二千九百九十一萬七千七百六十一兩,糧八百三十一萬七千七百三十五石,各有竒草五百十有四萬四千六百五十八束。
136
直隷民田六十八萬二千三百四十三頃九十畝,有竒賦銀二百四十六萬三千七百八兩,糧九萬五千二百十九石,各有竒草九萬四千四百三十六束,糧草均留充本省經費。
137
奉天民田二萬七千五百二十五頃二十七畝有竒賦,銀四萬五千五百四十四兩,糧七萬六千九百四十四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
138
江南、江蘇民田六十五萬九千八百十七頃二十畝有奇,賦銀三百二十五萬五千二百三十六兩,糧二百八萬五千四百五十一石,各有竒,嵗漕京師百七十六萬二千六百一石,留充本省經費三十二萬二千八百五十石,各有竒。
139
安徽民田三十六萬四千六百八十頃八十畝,有竒賦銀百七十萬七千一百二十三兩,糧六十九萬四千三百十六石,各有竒,嵗漕京師五十二萬五千九百三十六石,留充本省經費十有六萬八千三百八十石,各有竒。
140
山西民田五十三萬五千四百八十一頃三十五畝。有竒賦銀三百六萬九千三百二十五兩,糧十有二萬三千五百四十六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
141
山東民田九十六萬七千一百四十頃三畝,有竒賦銀三百三十三萬二千八百七十九兩,糧五十萬六千九十五石,各有竒,嵗漕京師三十四萬七千九百七石,留充本省經費十有五萬八千一百八十七石,各有竒。
142
河南民田七十三萬一千七百三十五頃六十三畝,有竒賦銀三百三十二萬二千二百十六兩,糧二十萬二千三百十三石。各有竒嵗漕京師十有七萬三千一百七十七石,留充本省,經費二萬九千一百三十六石各有竒。
143
陜西民田二十五萬九千五百七十九頃四十七畝,有竒賦銀百五十五萬五千五百十三兩,糧三萬一千九百四十八石,各有竒草六千五十一束,糧充本省經費。
144
甘肅民田二十三萬六千三百三十頃九十五畝有竒賦,銀二十八萬七千四百八十六兩,糧五十二萬一千七百四十六石,各有竒草五百四萬四千一百七十束,糧充本省經費。
145
浙江民田四十六萬二千四百頃,有竒賦銀二百八十二萬一千四百八十三兩,糧百三十八萬六千七百石,各有竒嵗漕京師九十四萬一千六百八十三石,留充本省經費四十四萬五千十六石,各有竒。
146
江西民田四十六萬一千六頃二十畝,有竒賦銀百九十三萬九千一百二十六兩,糧八十九萬九千八百三十六石。各有竒嵗漕京師七十七萬三百十石,留充本省。經費十有二萬九千五百二十六石,各有竒。
147
湖北民田五十六萬八千四百四十三頃九十畝,有竒賦銀百十有二萬一千四十三兩,糧二十八萬六千五百三十七石。各有竒嵗漕京師十有三萬二千三百九十六石,留充本省經費十有五萬四千一百四十一石,各有竒。
148
湖南民田三十一萬三千八十三頃四十二畝,有竒賦銀百十七萬八千三百五十七兩,糧二十七萬七千九百四十九石,各有竒,嵗漕京師十有三萬三千七百五十三石,留充本省經費十有四萬四千一百九十六石,各有竒。
149
四川民田四十六萬七十一頃二十六畝。有竒賦銀六十六萬八百一兩,糧萬三千四百四十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
150
福建民田十有三萬八千四十七頃三畝有竒賦銀百二十七萬八千五百七十兩,糧三十一萬三千九百十三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
151
廣東民田三十三萬六千九百六十二頃五十三畝有竒賦,銀百二十六萬九百三十三兩,糧三十四萬八千一百七十四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廣西民田九萬九千七百五十二頃四十四畝,有竒賦銀三十九萬一千三百五十二兩,糧十有三萬四百二十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
152
雲南民田八萬三千三百六十三頃五十一畝,有竒賦銀十萬五千七百八十四兩,糧十有六萬七千九百三十八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
153
貴州民田二萬六千七百三十頃六十二畝,有竒賦,銀十有二萬一千二百八十二兩,糧十有五萬五千二百五十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
154
三十三年,戶部議盤騐丈量,京、通新舊糧額之法,每屆五年,派員查辦一次,徒滋糜費,應請停止,如議行。
155
三十六年
156
諭聞臨清及陵縣有經水沙壓鹽鹻地一千餘頃,屢年試種,不能墾復,農民完賦無資。著加恩。將該州縣所有沙壓鹽鹻地畝錢糧、漕米概予豁除,以示體恤。民隠至意。該部即遵諭行」。
157
令民墾種呉縣等地。戶部議:「江蘇巡撫薩載奏:呉縣、呉江、婁縣、金山、無錫、丹陽、寶山七州縣地方實有可墾之地,應令該州縣勸民陸續耕種,照例題報陞科」。如議行。
158
三十七年
159
諭各督撫:「凡有瀕水地面除已墾者,姑免追禁外,嗣後務須明切曉諭,毋許復行佔耕,違者治罪。若仍不實心,經理一經發覺,惟該督撫是問」。
160
山西巡撫三寶奏助馬口外沙□磽瘠,水沖沙壓,不堪耕種,地共九十七頃四十畝零,請照例豁除。下部議行。
161
令民墾種黃州衛荒地。戶部議准:湖北巡撫陳輝祖奏:黃州府、黃州衛等處荒地,應勸民陸續耕種。三十八年,定通州崇明沙地額賦。大學士劉統勲等議奏:「江蘇省通州崇明二處沙地新歸移駐海門,同知管理。詢之巡撫薩載,現在錢糧,仍照原例通州加一,崇明五分徴收,並未將崇明舊額照通賦加増。請嗣後原歸㕔官管理,將來遇有新漲,再照通、崇二邑賦額,酌中定例。如議行。
162
諭戶部奏荒地招民佃墾定限起租一摺,所辦尚無實濟。前以荒蕪地畝及低窪之處,每易滋生蝻孽。曽令裘曰修親往履勘,並令英亷等酌量可墾者,令業主佃戶墾種成熟。其實係沮洳之區,即為開掘水泡,以杜蟲孽而資瀦蓄。數年以來,尚未辦及此事。於畿輔農田最有關係著交周元理,專派明幹妥員,逐加踏勘,將實可施工,民間樂於認墾者,聽從其便。其荒蕪低窪之區,即酌開水泡,以期日久利賴。
163
湖北巡撫陳輝祖奏:「漢陽縣自乾隆二十九年以來,積年坍沒田地共五百五十一頃六十六畝零,所有應徴錢糧,請照例豁免」。從之。
164
三十九年,定廣東三水、新安等縣報墾荒地,照旱田例起科。
165
四十年,戶部議:「江蘇巡撫薩載奏,鎮洋縣築塘占廢田地,應繳銀米,准分別扣蠲。
166
四十一年,江蘇巡撫薩載奏:「清河縣於雍正十三年修牐築堤挖廢田地,應徴銀糧,請准豁免」,從之。四十二年,免喀喇河屯水沖沙壓地畝額徴。四十三年,查長洲縣濵、臨太湖等處,坍沒地畝,除其租賦。
167
四十四年,戶部議:甘肅西寧縣添建倉,厫置買民地額徴糧草,應准造册豁除。
168
四十五年,戶部議:廣西巡撫姚成烈奏,鎮安府屬開墾水田,准於乙巳年起科,俟起科之年,將前項地畝糧銀造入奏銷,并編入全書送部。
169
令甘肅平畨碾伯二縣荒地,永除租賦。四十六年,豁免阜寧衛河灘地租。四十七年,閩浙總督陳輝祖奏:「浙江仁和場等處坍沒存減,則地共九百二十畝零。請自乾隆四十五年為始,准其停收」。下部議行。
170
陜西巡撫畢沅題:「朝邑縣水沖沙壓地三百四頃八十四畝,又灘地一百八十二頃,咸寧等縣濵臨渭壩等河,節年坍沒地六十八頃,所有均徭糧銀舊額,應准豁免」。下部議行。
171
又准仁和漲沙田地六千四百餘畝,陞科四十九年,山西巡撫農起題渾源州勸民開墾荒地,查定例地方實有可墾荒地,令該地方官勸墾,陸續耕種旱田,以十年題報。今大同府所屬渾源州開墾旱地每畝徴銀一分三釐零,遇閏之年,每兩加徴閏月銀三分,請於乾隆四十八年為始,至五十八年陞科」。從之。
172
五十年,戶部議:「直屬原報官荒地一千二百三十六頃,零旗荒地五百五十三頃零內,除民房佔用地基與有主墳地俱應徴租外,實净存難墾荒地共一千七百八十七頃零內,查出可墾官荒地三百四十二頃零旗荒地一百四十二頃零,俱於難墾之中,擇其尚可試墾成熟者,飭令該州縣召民認墾,按照八年限滿交租,但同係荒地土性髙低不齊,翻犁播種,一切牛具籽粒所需工本人力又多寡不一,除施工較易,仍照八年舊限外,所有鹽鹻沙壓傍山瀕河草根蟠結之地,約計數年所獲之利,與所費不敷,應加展二年,以寛其限。俟正展限滿,令地方官勘明情形,量其收成,酌定租數,將官租分別征收。至實餘難墾荒地或鹽鹻不毛,或沙石積壓,或附近山根,雖此次查勘,實屬難墾。但土脈之轉移不一,地勢之燥濕無定。仍令各州縣隨時查勘,或經水涸,沙颺泥淤,鹻退轉為可墾之地,即行召佃,設法墾復,以期地無遺棄奉。
173
諭㫖依議,所有各州縣歴年報荒官旗各項地畝,經此次派員履勘查辦,即查出可墾地八百餘頃,分別年限召墾輸租,於旗民均有裨益,足見從前荒廢地利地方官不實力查辦所致。但恐此後地方官因循日久,又復視為具文,日漸廢弛,仍屬有名無實,著交該督董率所屬認真辦理,愷切曉諭,務令小民踴躍從事,以期沃壤日増至,地利轉移無定,或有此時可耕而日後或至水沖沙壓者。或此時難墾而日後漸成膏腴者,並著該督隨時察看,於此次查辦後,續有可耕者若干續行報荒者若干,每屆年終,彚奏一次,以專責成。
174
175
諭:畢沅奏:開封府屬之鄭州,有因堤壓水沖,不能耕種,地畝共一百五十頃,有零核計無著糧銀一千二百七十七兩零,小民艱於輸納等語。地畝既因水衝,堤佔錢糧無著,若仍令輸,將民力未免拮据。所有此項廢地錢糧一千二百七十七兩零,著加恩概、予豁除,以示朕惠。愛黎元體,恤民隠之至意」。
176
朝文獻通考卷四
URN: ctp:ws916584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