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第二十五

《卷第二十五》[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水穀痢方一十首
2
病源水穀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間,後遇脾胃大腸虛之髒大腸腸也處,入於胃風洞療脈澀氣外成廣濟療赤白水谷冷熱等痢方。
3
地榆六分 白術五分 赤石脂七分研 濃樸六分炙 乾姜六分 熟艾四分 龍骨七分 甘草四分炙 黃連十分 烏梅六分 人參六分 當歸五分
4
上十二味搗篩為末,蜜丸以米飲汁服二十丸如梧桐子大,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出第四卷中
5
集驗論黃帝問曰:人若溏洩下痢者,何也。對曰:春傷於風,夏生溏洩,腸 久風,亦為溏洩也。
6
又療熱水谷下痢。黃連阿膠湯方。
7
黃連 阿膠炙各二兩 梔子三十枚 烏梅二十枚 黃柏一兩
8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再服神良。備急同肘後名烏梅湯療熱下
9
又方黃連一升金色者 陳米五合
10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肘後文仲同並出第四卷中
11
刪繁療中焦熱水谷下痢。藍青丸方。
12
藍青汁三升 黃連八兩 黃柏四兩 阿膠五兩 白術 地榆 地膚子 烏梅肉各三兩
13
上八味搗篩為散,用藍汁和,微火上煎取可為丸,丸如杏子大,飲進三丸。第四卷中
14
崔氏療水穀痢方。
15
乾姜三分 雞子二枚 小豆二百粒炒令香 黃連三分
16
上四味,搗篩三味,納雞子黃白中,熟攪令相得,微火上炒,令可丸。一服五十丸如小豆大,旦以飲服,瘥即停。出第三卷中
17
文仲療因仲夏熱多,令人發水穀痢,腸中鳴轉,一瀉五六升水方。
18
黃連去毛 濃朴各三兩
19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出第三卷中
20
必效療水穀痢方。
21
小豆一升煮二兩煮
22
上三味和,頓服之即愈。
23
又方棕 皮燒灰
24
上一味研,以水和服三方寸匕。並出第二卷中
25
古今錄驗療熱水穀下痢方。
26
黃連 阿膠各二兩 梔子二十枚
27
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28
又方黃連 當歸 甘草炙各二兩 酸石榴皮三兩
29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並出第十卷中
30
水痢方六首
31
廣濟療水痢及霍亂,崔氏方同云冷痢,食不消化,及有白膿,日夜無節度,但疑是冷。
32
悉主之方。
33
白石脂 乾姜各八分
34
上二味搗篩為末,以沸湯和少許面薄糊和藥,併手捻作丸如食法,下不止,加乾姜八兩。忌如常法。
35
又療水痢腹中氣方。
36
茯苓八分 白龍骨八分研 訶黎勒皮八分 黃連八分 酸石榴皮八分
37
上五味搗篩為末,蜜丸,空心以飲服如梧子大三十丸,日二服瘥止。出第四卷中
38
文仲療水痢百起者。馬藺散方。
39
馬藺子 乾姜 黃連原無分兩
40
上三味為散,熟煮湯取一合許,和二方寸匕,入腹即斷,冷熱皆治。常用神效,不得輕之。
41
又方朽骨灰 牛骨灰亦得 神曲炒黃
42
上三味等分為散,空腹飲服一方寸匕,無六月六日曲時,用常曲亦得,御敷。並出第三卷中
43
經心錄主水痢方。
44
雞子二枚 黃臘一兩
45
上二味熬熟食之,宜空肚食之,日三服佳。
46
又方黃連 倉米各三兩
47
上二味作散,和雞子七枚,令熟併捻作丸,煮赤豆作漿粥,服三十丸,日三服。若渴但飲豆漿粥。並出第二卷中
48
久水痢不瘥腸垢方四首
49
病源腸垢者,腸間津液垢膩也,由熱痢蘊積,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出第十七卷中
50
肘後療水下積久不瘥,腸垢已出者方。
51
烏梅二十枚
52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53
又方石榴一枚
54
上一味合皮搗,絞取汁,隨多少服之,最良。
55
備急療水下積久不瘥,腸垢已出者方。
56
赤石脂 桂心 乾姜 附子
57
上四味等分,搗篩,蜜丸如小豆,每服三丸,日三服飲下。肘後同出第六卷中
58
文仲治久水痢難斷方。
59
黃連二兩 黃柏二兩 阿膠二兩炙
60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苦酒蜜各半升煮,納阿膠令烊,又納諸藥,令可丸,飲服三丸,日四,此是古方極要。
61
冷痢方二十二首
62
病源冷痢者,由腸胃虛弱,受於寒氣,腸虛則泄,故為冷痢也,凡痢色青色白色黑,皆為冷出廣濟療冷痢青白色,腹內常鳴,其痢行數甚疏,出太多,此是冷痢。宜服調中散方。
63
龍骨 人參 黃連 阿膠(炙 黃柏各一兩
64
上五味搗篩為散,煮米飲服兩方寸匕,日兩服,瘥停。出第四卷中
65
肘後療水下痢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方。
66
黃連 乾姜各三兩
67
上二味搗篩,白酒一升半合煎,令可丸,飲服如梧桐子二十丸。忌豬肉冷水。
68
又方黃連二兩 甘草炙半兩 附子炮半兩 阿膠半兩炙
69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之。
70
又方半夏 烏頭 甘草炙各等分
71
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三丸,日再服。
72
又方生姜汁二升 白蜜一升半
73
上二味相和,分再服之。
74
又方腥二兩切 乾姜三兩末
75
上二味,以水六升半著米一合,煮作糜糜熟,納姜,一食令盡,不瘥更作。備急同
76
又方酸石榴皮燒灰
77
上一味為末,服方寸匕。文仲同
78
又方乾姜二兩末 雜面一升
79
上二味為燒餅,熟食之盡,更作,不過三劑瘥。文仲同
80
又療純下白如鼻涕者方。
81
龍骨 乾姜 附子
82
上三味等分,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飲下五丸,漸至十丸,日一服。文仲同
83
又方黃連 臘 阿膠各一兩
84
上三味,先以酒半升令沸,下膠臘合烊,乃納黃連末,頓服之。本云姚氏療卒注下並痢又方灸臍下一寸五十壯良。(文仲同並出第二卷中
85
千金論曰:凡五髒絕於內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細尋取之,萬不失一,下病體秋下水又療久冷痢下純白者,此由積臥冷處,經久病發,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可忍之,凡白痢屬冷。赤痢屬熱方。
86
上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
87
上一味,溫清淳酒熱,和曲末一升,空腹一頓服之,日三。若至食時,搗蒜一升令至熟,下姜椒末,調如常食法,惟須稠,勿加鹽,以水和面二升,作索餅,極熟爛煮之乾漉,熱納蒜齏中相和,一頓食之,少與餘食,至飢時仍准前食曲末酒,比至差來,少食餘食,以此法療,不過二日必瘥。
88
又烏梅丸,療冷痢久下方。
89
烏梅三百粒 當歸四兩 乾姜十兩 桂心六兩 附子六兩炮 黃連十六兩 蜀椒汗四兩 細辛六兩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90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如五斗米,下搗如泥,盤中揉合相得,蜜和搗二千杵,食前飲服如梧子大十丸,日三,稍增至二十丸。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91
又舊療痢於貴勝,用健脾丸多效,今療積久冷痢,先以溫脾湯下訖,後以健脾丸補之,大黃三兩 桂心三兩 附子 乾姜 人參各二兩
92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日再。並出第十五卷中
93
備急葛氏療痢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方。
94
一升綿裹 薤白一把
95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及熱頓服之,陶效方云,療暴下大去血痢,姚療赤白下痢並效。肘後同
96
又方牛角腮燒灰
97
上一味搗篩,白飲服方寸匕,日三。肘後同
98
又方好面
99
上一味搗篩,煮米粥,納麵方寸匕,日四五,云此療日百行,師不救者。肘後同出第六卷中
100
古今錄驗白頭翁湯。療寒急下及滯下方。
101
白頭翁 乾姜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當歸一兩 黃連 秦皮各一兩半 石榴皮一兩生者二兩
102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出第十卷中
103
近效療冷痢方。
104
肉豆蔻五顆合皮碎 甘草二兩炙
105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頓服之。戶部李尚書處得云療冷痢極者有效自用得又療久冷痢方。
106
赤石脂搗作末,和面作餛飩,空腹服一碗以下,不過兩頓瘥,老人尤佳,體中先熱者,不可服之。(以上二方新附
107
文仲治青下白下。姜附散方。
108
乾姜 附子 皂莢炙去子
109
上三味等分,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不可再服即愈,亦可丸服。短劇肘後同
110
又治冷痢。姜艾餛飩子方。
111
乾姜 熟艾上二味等分,作面餛飩如酸棗大,煮熟,服四五十枚,日二服,腹脹者,炙濃朴煮汁服藥。此熱服訖,即須食飯大效,曾有產婦冷痢如白膏,服之立瘥,腹痛亦定。
112
冷痢食不消下方六首
113
廣濟療脾胃氣微,不能下食,五內中冷,及微下痢方。
114
白術八兩 神曲末五兩炒 甘草 乾姜 枳實炙各二兩
115
五味搗篩,蜜和丸,空腹以溫酒服如梧桐子大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腹中痛者加當歸。出第四卷中
116
文仲華佗治老小下痢,柴立不能食,食不化,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痢神驗方。
117
黃連末半雞子殼 亂髮灰準上 淳苦酒準上准上 白臘方寸匕
118
雞子黃一枚
119
上六味,於銅器中炭火上,先納苦酒蜜臘雞子黃攪調,乃納黃連末髮灰,又攪煎,視可摶,出為丸,久困者一日一夜盡之,可者二日盡之。肘後同出第三卷中
120
延年增損黃連丸,主腹內冷,食不消,及冷痢兼補方。
121
黃連 黃 各三分 龍骨三分 當歸 甘草炙五分 乾姜 濃朴炙各六分 地榆白術 人參各一分
122
上十味搗篩,蜜丸如梧子大,飲酒任下服十五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蔣仲璋處
123
又地榆丸,主冷痢,不消食,腹中脹痛,氣滿不能食方。
124
地榆六兩炙 赤石脂七分 濃朴六分 白術五分 乾姜六兩 龍骨七分
125
黃連十分 當歸五分 熟艾五分 烏梅肉六分 甘草四分炙
126
上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二十五丸。並出第七卷中
127
又深師療冷痢下膿血,絞臍痛,食不消,腹脹方。
128
吳茱萸 乾姜各六分 赤石脂 曲末炒各八分 濃朴 當歸各四分
129
上六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飲下四十丸,日再,又療冷氣久痢,臍下痛出白膿,食不消方。
130
吳茱萸 人參 芎 桔梗 甘草炙各四分 枳實炙三枚 乾姜十二分 附子炮八分 曲味二十分炒
131
上九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飲下七丸,日二服,漸加之。文仲云溫脾丸療久寒氣
132
白痢方八首
133
病源白滯痢者,腸虛而冷氣客之,薄於腸間,津液凝滯成白。故為白滯痢。(出第十七卷中
134
廣濟療白膿痢方。
135
甘草六分炙 濃朴十二分炙 乾姜 枳實 茯苓各八分
136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絞去滓,分為二服,日再服。
137
又療心腹脹滿,不能下食,及痢白膿方。
138
濃朴五兩炙 豆蔻五枚 甘草一兩炙 乾姜一兩
139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絞去滓,分為二服,日再。並出第四卷中
140
千金大桃花湯,主冷白滯痢腸痛方。
141
赤石脂八兩 乾姜 當歸 龍骨各三兩 附子 牡蠣各二兩熬 芍藥甘草炙各一兩 人參一兩半 白術一升
142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白術,取九升,納藥,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膿者加濃朴三兩,嘔者加橘皮二兩。
143
又方龍骨六兩 濃朴三兩炙 赤石脂五兩 當歸一兩
144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日再服,熱加白頭翁十分,牡蠣三兩。
145
延年烏梅肉丸,主冷白膿痢,食不消方。
146
烏梅肉 熟艾 黃柏 甘草炙各八分
147
上四味搗篩,蜜丸如梧子,以飲服十五丸,日三服。忌同前。出第七卷中
148
必效白痢方。
149
麻子汁上一味,以汁煮取綠豆,空腹飽服極效。
150
又方黃連末上一味以水和,每服三匕即愈。並出第二卷中
151
古今錄驗療白滯下,晝夜無復數,龍骨湯方。
152
龍骨 牡蠣各三兩煉 烏梅肉 熟艾 白頭翁 乾姜各一兩 女萎 黃連 當歸各二兩 甘草六兩炙
153
上十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二合,分服,日三夜一,斷便止。忌同前。出第十卷中
154
重下方六首
155
病源此謂今赤白滯下也,令人下部疼重,故曰重下,去膿血如雞子白,日夜數十行,繞臍痛也。出第十七卷中
156
肘後療重下方黃連一升
157
上一味,以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臍當小絞痛則瘥。
158
又方鼠尾草上一味,以濃煮煎如薄飴糖,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赤下用赤花者,白下用白花者,佳也。文仲備急同
159
文仲隱居效驗方,主下部絞痛,重下,下赤白方。
160
當歸 黃柏 黃連 乾姜各二兩
161
上四味搗篩,煮取烏梅汁服方寸匕,日三。若腹中絞痛,加當歸,下赤加黃連,下白加乾姜,大效神良秘之。備急同出第三卷中
162
備急療重下方,此即赤白痢下也,令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葛氏方
163
熬令少焦
164
上一味搗,服一合,日再三服,又熬豉令焦,水一升淋取汁服,冷則用酒淋,日三服之。肘後文仲同出第六卷中
165
古今錄驗重下下赤者方。
166
取獺赤糞。下白取白糞燒末
167
上一味,以飲清旦空腹服一小杯,三旦飲之即愈。
168
又療得毒病後,得重下赤白絞痛方。
169
石鐘乳一兩研 黃連 防風 附子 黃柏 蜀椒汗 當歸 乾姜各二兩
170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適寒溫服。並出第十卷中
171
卒暴冷下部疼悶方二首
172
千金療卒暴冷下部疼悶方。
173
燒磚令熱,大酢沃之,三重布覆,坐上取瘥。
174
又方黍米二升 臘 羊脂 膠炙各二兩
175
上四味合煮作粥,一頓令盡即瘥。並出第十五捲中
176
冷熱痢方七首
177
病源夫冷熱利者,由腸胃虛弱,宿有寒而為客熱所傷,冷熱相乘,其痢乍黃乍白是也。
178
若熱摶於血,血滲腸間,則變為血痢也,而冷伏腸內摶津液,則變凝白,則成白滯,亦變赤白痢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泄下有寒者,微一作引氣以息內腹,徐吹息,以鼻引氣,氣足復前即愈,其有熱者,微呼以去之也。出第十七卷中
179
刪繁療下焦冷熱不調,暴下赤白痢。香豉湯方。
180
香豉一升 白術六兩 薤白切一升 升麻二兩
181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出第四卷中
182
古今錄驗生春石榴,將療熱不調,下或滯或水或赤白青黃者方。
183
酸石榴五枚
184
上一味合殼舂絞,取二升汁,分服五合,稍稍服二升盡,即斷,小兒以意服二三合佳。
URN: ctp:ws929889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