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895485"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北史
條件: 提到「王誼
Total 12

卷十周本紀下第十

44
五年春正月辛卯,行幸河東涑川,集關中河東諸軍校獵。甲午,還同州。丁酉,詔分遣大使,周省四方,察訟聽謠,問人恤隱。廢布泉錢。戊申,初令鑄錢者至絞,從者遠配。二月辛酉,遣皇太子贇巡撫西土,仍討吐谷渾。三月壬寅,車駕至自同州。文宣皇太后服再期。戊申,祥。夏六月戊申朔,日有蝕之。辛亥,享太廟。丙辰,利州總管、紀王康有罪,賜死。秋七月乙未,京師旱。八月戊申,皇太子入吐谷渾,至伏俟城而還。乙丑,陳人來聘。九月丁丑,大醮於正武殿,以祈東伐。冬十月,帝復諭群臣伐齊。以去歲屬有疹疾,遂不得剋平逋寇。于時出軍河外,直為撫背,未扼其喉。然晉州本高歡所起,統攝要重,今往攻之,彼必來援,嚴軍以待,擊之必剋。然後乘破竹之勢,鼓行而東,足以窮其窟穴。諸將多不願行。帝曰:「機者事之微,不可失矣。沮軍事者,以軍法裁之。」己酉,帝總戎東伐,以越王盛為右一軍總管,杞公亮為右二軍總管,隋公楊堅為右三軍總管;譙王儉為左一軍總管,大將軍竇泰為左二軍總管,廣化公丘崇為左三軍總管,齊王憲、陳王純為前軍。癸亥,帝至晉州,遣齊王憲帥精騎二萬守雀鼠谷,陳王純步騎二萬守千里徑,鄭公達奚震步騎一萬守統軍川,大將軍韓明步兵五千守齊子嶺,烏氏公尹升步騎五千守鼓鐘鎮,涼城公辛韶步騎五千守蒲津關,柱國趙王招步騎一萬自華谷攻汾州諸城,柱國宇文盛步兵一萬守汾水關,遣內史王誼監六軍攻晉州城。帝屯於汾曲。齊王憲攻洪洞、永安二城並拔之。是夜,虹見於晉州城上,首向南,尾入紫宮。帝每日自汾曲赴城下,親督戰。庚午,齊行臺左丞侯子欽出降。壬申,齊晉州刺史崔嵩夜密使送款,上開府王軌應之。未明登城,遂剋晉州。甲戌,以上開府梁士彥為晉州刺史以鎮之。十一月己卯,齊主自並州帥眾來援,帝以其兵新集,且避之,乃詔諸軍班師。齊主逐圍晉州。齊王憲屯諸軍於涑水為晉州聲援。河東地震。癸巳,至自東伐,獻俘于太廟。丙申,放齊諸城鎮降人還。丁酉,帝發京師。壬寅,度河,與諸軍合。十二月戊申,次晉州。庚戌,帝帥諸軍八萬,置陣東西二十餘里;乘常御馬,從數人巡陣。所至輒呼主帥姓名以慰勉之,將士感見知之恩,各思自厲。將戰,有司請換馬,帝曰:「朕獨乘良馬何所之?」齊主亦於塹北列陣。申後,齊人填塹南引,帝大喜,勒諸軍擊之,齊人便退。齊主與其麾下數十騎走還並州。齊眾大潰,軍資甲仗數百里間委棄山積。辛亥,帝幸晉州,仍率諸軍追齊主。諸將固請還師,帝曰:「縱敵患生。卿等若疑,朕將獨往。」諸將不敢言。甲寅,齊主遣其丞相高阿那肱守高壁,帝麾軍直進,那肱望風退散。丙辰,師次介休,齊將韓建業舉城降,以為上柱國,封郇國公丁巳,大軍次並州。齊主留其從兄安德王延宗守並州,自將輕騎走鄴。是日,詔齊王公以下,示以逆順之道,於是齊將帥降者相繼。
63
長安、萬年二縣人居京城者,給復三年。壬申,幸同州。遣大使『巡察諸州。制九條,宣下州郡。其母族絕服外者,聽婚。以上柱國、薛公長孫覽為大司徒,柱國、楊公王誼大司空丙戌,以柱國、永昌公椿為大司寇。九月丁酉,以柱國宇文盛、張掖公王傑、枹罕公辛威、鄖國公韋孝寬並為上柱國庚戌,封皇弟元為荊王。詔諸應拜者,皆以三拜成禮。冬十月癸酉,至自同州。戊子,百濟遣使朝貢。十一月己亥,講武於道會苑,帝親擐甲。是月,突厥犯邊,圍酒泉,殺掠吏士。十二月甲子,以柱國、畢王賢為大司空己丑,以上柱國、河陽總管、滕王逌為行軍元帥,伐陳。免京師見徒,並令從軍。
84
己巳,詔南定、北光、衡、巴四州人為宇文亮抑為奴婢者,並免之。甲戌,有赤氣起西方,漸東行,遍天。庚辰,罷諸魚池及山澤公禁者,與百姓共之。以柱國、蔣公梁睿益州總管秋七月甲申,突厥送齊范陽王高紹義。庚寅,申州刺史李惠起兵。庚子,詔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滎州刺史、邵公宇文胄舉兵,遣大將軍楊素討之。青州總管尉遲綱舉兵。丁未,隋公楊堅都督內外諸軍事。己酉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舉兵,以柱國、楊公王誼為行軍元帥討之。壬子,趙王招、越王盛以謀執政,被誅。癸丑,封皇弟潔為萊王,術為郢王是月,豫州、襄州總管諸蠻,各帥種落反。八月庚申,益州總管王謙舉兵不受代,即以梁睿為行軍元帥討之。庚午韋孝寬破尉迥於鄴,迥自殺,相州平。移相州於安陽,其鄴城及邑,毀廢之。丙子,以漢王贊為太師,以上柱國、並州總管、申公李穆為太傅,以宋王實為大前疑,以秦王贄為大右弼,以燕公于實為大左輔。己卯,以尉迥平,大赦。庚辰司馬消難擁眾以魯山、甑山二鎮奔陳。遣大將軍元景山追擊之,鄖州平。沙州氐帥開府楊永安聚眾反,應王謙,遣大將軍達奚儒討之。楊素破宇文胄於滎陽,斬之。以上柱國、神武公竇毅為大司馬,以齊公于智大司空。廢相、青、荊、金、晉、梁州六總管。九月丙戌,廢河陽總管為鎮,隸洛州。以小宗伯、竟陵公楊慧為大宗伯。壬辰,廢皇后司馬氏為庶人。戊戌,以柱國、楊公王誼上柱國

卷十一隋本紀上第十一

14
大象二年五月,以帝為揚州總管,將發,暴足疾而止。乙未,周宣不悆。時靜帝幼沖,前內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以帝皇后之父,眾望所集,遂矯詔引帝入侍疾。因受遺輔政,都督內外諸軍事。帝恐周氏諸王在籓生變,稱趙王招將嫁女於突厥為詞以征之。己酉,周宣崩。庚戌,靜帝詔假黃鉞、左大丞相,百官總己而聽焉。以正陽宮為丞相府,以鄭譯為長史,劉悆昉為司馬,具置僚佐。周宣時刑政峻酷者,悉更以寬大之制,天下歸心矣。六月,趙王招、陳王純、趙王盛、代王達、滕王悄並至長安。相州總管尉遲迥自以宿將,至是不能平,遂舉兵。趙、魏之士響應,旬日間,眾至十餘萬。宇文胄以滎州,石悆以建州,席毗以沛郡,毗弟叉羅以兗州,皆應。迥遣子質於陳,以求援。帝命上柱國、鄖公韋孝寬討之。雍州牧、畢王賢及趙、陳等五王謀作亂,帝執賢斬之,而掩趙王等罪。因詔五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以安之。時五王陰謀滋甚,帝以酒肴造趙王,觀其指。趙王伏甲於臥內,帝賴元胄以免,於是誅趙、越二王。八月庚午,韋孝寬破尉遲迥,斬之,傳首闕下,餘黨悉平。初,迥之亂,鄖州總管司馬消難據州應迥,淮南州縣多從之。襄州總管王誼討之,消難奔陳。荊、郢群蠻乘釁而起,命亳州總管賀若誼討平之。先是,上柱國王謙為益州總管,亦擁眾邑、蜀,以匡復為辭。帝以東夏、山南為事,未遑致討,謙遂屯劍口,陷始州。至是,乃命上柱國梁睿討平之,傳首闕下。隳劍閣之險,以絕好亂之萌焉。九月壬子,周帝進帝大丞相。十月,周帝詔追贈皇曾祖烈為柱國、太保、都督十州諸軍事、徐州刺史隋國公,謚曰康。皇祖禎為柱國、都督十三州諸軍事、同州刺史隋國公,謚曰獻。皇考忠為上柱國太師、大冢宰、都督十三州諸軍事、雍州牧壬戌,誅陳王純。周帝進帝大塚宰,五府總於天官。十一月辛未,誅代王達、滕王悄。十二月甲子,周帝授帝相國,總百揆,去都督內外諸軍事、大冢宰之號,進爵為王。以隋州之崇業,鄖州之安陸、城陽,溫州之宜人,應州之平靖、上明,順州之淮南,士州之永川,昌州之廣昌、安昌,申州之義陽、淮安,息州之新蔡、建安,豫州之汝南、臨潁、廣寧、初安,蔡州之蔡陽,郢州之漢東二十郡為隋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加璽紱、遠游冠,相國印綠綟綬,位在諸侯王上。隋國置丞相以下,一依舊式。帝再讓,乃受王爵,十郡而已。周帝詔進皇祖、皇考爵並為王,夫人為王妃。
35
夏四月甲午,契丹遣使朝貢。壬寅上柱國王誼謀反,誅。乙巳,詔征山東大儒馬榮伯等。戊申,車駕至自洛陽。五月甲申,初置義倉。梁主蕭巋殂。遣上大將軍元契使于突厥阿波可汗。秋七月庚申,陳人來聘。壬午,突厥沙缽略可汗上表稱臣。

卷五十四列傳第四十二 孫騰 高隆之 司馬子如子消難 裴藻 兄子膺之 竇泰 尉景 婁昭兄子睿 厙狄干孫士文 韓軌 段榮子韶孝言 斛律金子光羨

25
入周,封滎陽郡公,累遷大司寇。從武帝東伐,還除梁州總管。大象初,遷大後丞,女為靜帝后。尋出為雲阜州總管。及隋文帝輔政,消難乃與蜀公尉遲回合勢舉兵,使其子永質於陳,以求援。隋文帝命襄州總管王誼討之,消難奔陳。位司空,隨郡公

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132
家人恐成病,常節其燭。及長,以博學稱,歷位保城令,有能名。周平齊,上柱國王誼薦之,授陳州戶曹。屬隋文帝為亳州總管,命掌書記

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五

5
及宣帝崩,隋文帝輔政,三方起兵,以彥穆為行軍總管,與襄州總管王誼討司馬消難。軍次荊州,總管獨孤永業有異志,遂收而戮之。及事平,隋文帝徵王誼入朝,即以彥穆為襄州刺史,總管六州諸軍事,加授上大將軍,進爵東郡公。頃之,永業家自理得雪,彥穆坐除名。尋復官爵。開皇元年卒。子君綽嗣。

卷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一

10
上柱國王誼有功於國,與諧俱無位任,每相往來。胡僧告諧、誼謀反,帝按其事,無狀,慰諭釋之。未幾,誼誅,諧漸被疏忌。然以龍潛之舊,每預朝請,恩禮無虧。及平陳,百僚大宴,諧進曰:「陛下威德遠被,臣前請突厥可汗為候正,陳叔寶為令史,今可用臣言。帝曰:「朕平陳國,本以除逆,非欲誇誕。公之所奏,殊非朕心。突厥不知山川,何能警候?叔寶昏醉,寧堪驅使?」諧默然而退。
56
昱、摽,並不知何許人。昱多權略,有武藝。文帝初為丞相,以行軍總管與王誼、李威等討平叛蠻,拜柱國。開皇初,又以行軍總管屯乙弗泊備胡,每戰常大剋捷。摽驍通善謝,每以行軍總管屯兵江北以禦陳,為陳人所憚。伐陳之役,及高智慧反,攻討皆有殊績。位柱國、白水郡公。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