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禹貢錐指

《禹貢錐指》[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作者胡渭
成書年代
版本
《禹貢錐指》
數據項目ctext:410630
檢索:
禹貢錐指》,研究禹貢的書籍,清初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撰,凡二十卷。

自漢代起,研究《禹貢》已成為專門的學問,鄭玄、馬融、王肅、孔潁達、蔡沈等歷代注釋、疏証者不可勝數。宋代有毛晃《禹貢指南》,程大昌《禹貢論》及《禹貢山川地理圖》。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寫《江源考》一文,否定「岷山導江」之說,提出長江正源為金沙江的觀點。胡渭精於輿地之學,講解《禹貢》甚精當。胡渭認為歷代以來的經學家對《尚書·禹貢篇》注釋有不少錯誤,立志寫一本《禹貢》專書。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冬,胡渭參與纂修《大清一統志》於洞庭山,與精於地理之學者無錫顧祖禹、常熟黃儀等互相討論,期間鈔錄大量的資料,為撰寫《禹貢錐指》做好準備。三十三年七月,徐乾學死,書局星散,胡渭返回故鄉,閉門著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成書二十卷,《禹貢錐指》成為研究《禹貢》的集大成之作。《禹貢錐指》之名取《莊子·秋水篇》「以管窺天,以錐指地」之意。康熙四十二年,清聖祖南巡,胡渭撰《平成頌》一篇,連同《禹貢錐指》詣獻,聖祖深嘉之,御書「耆年篤學」四大字賜之。

本書也有失誤。胡渭稱徐霞客的《江源考》不足道,說他「恐未必身歷其地。徒恃其善走,大言以欺人耳!非但不學無識也。」

顯示更多...

1.

  委學士吳尤重其典核乃以其書奏呈恤
  忽於實學易不主象占禮不考器數詩不詳鳥獸一
  宸翰親襄工辜於華衰也夫巖棲谷隱之士其心孤
  專而容寂庶幾其有道者年踰七十視聽不衰其
  因當侵起仍奉雕
  後淪沒天下之學者未嘗不歎息咨嗟謂好客如
  已幡然老矣能掘感興諸君子各有地誥之書而
  一胎明禹貢錐指獨晚出其書者正孔傳孔疏宋元
  明諸家之說主以班固地理志參以山海經水經
  在與虺明輩勒成全書當可追冀禹貢仰副我
  止一脯明在焉予衰老無狀藉手引年以去序腳想
  學士臣胡會恩恭紀
  上許之且令以書局自隨公於是僦合洞庭肆志克討
  湖山閒曠風景宜人時則有無錫顧祖禹景范常熟黃
  析使瑕瑜不相論至於地志水經觀縷本末附以夾注
  竊附太史公不敢言之義一切積落勿汙聖經
  著方輿紀要川瀆異同予鴻有志館初橐皆史學之淵
  數可以陵古櫟今唯百詩輿余銳意通禹貢故錐指稱
  澤古文以為流沙其所謂古文蓋即棘下生安國所誅
  壁中古文之義得之都尉朝而司馬遷赤從安國問蒯
  桑欽呂淮水出東南北入大江張掖刪丹下云桑欽以
  中山北新成下云桑欽舌易水出西北東入浣今按儒
  班氏與劉歆皆崇古學故有取焉隋經籍志有兩水經
  舊唐志始云郭璞作鯉顯輕顯醴顯臺遠謂
  稱其高句僻事以供詞章之用而山川古跡一槩不單
  班氏所載諸列第言其所出所入而中間治歷之地不
  名黎陽東山又名青壇山多至富貴一山而有九名斯
  字記云在三泉元大罷志云在大安明一統志云在
  爾等羌地名八變而山則一要皆在今寧羌升北典污縣
  法者尸于呂覽淮南子水經注眾口一辭豈欺我哉賈
  諫曰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故鑿龍門辟伊闕
  海太史公曰禹廝二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高地過降水
  河平原濟南至千柔入海後漢永平中王景修之道為
  大河之經流水經所稱河水者是也宋仁宗時商胡泥
  及明弘治中築斷黃陵岡文非遂以一淮受全河之水
  橫糜爛之區宋金以來為害彌甚意故於導河解後附
  也事訖於明故時務缺焉
  黔中以下七郡及雍伊吾以下四郡皆不在禹九州之
  限是也又有一郡惡而當分屬二州者則以有名山
  二次分配十二國不足以盡九州之土與禹貢無涉唯
  祭祀燕饗之雷車服器械之飾吉凶禮樂之用國家之
  所必不可缺者天子無間然二語深得其心非但季世
  徵求之濫不可與司見而論即伊尹之獻令周公之王
  芻軌栗之役無有也山川之其所以秩命祀後世設險
  澤之禁無有也土姓之錫所以褒有德後世彊幹弱枝雌
  緒餘由今思之殆不然也學者此謂禹貢而有得焉非蠹
2.

  翼翼糞要化老言吁幻蟲
  逃試以
  酬酬剛刪酬酬酬酬酬酬爛趙
  趨顯
  簪一焉重疆
  一更
  雲囊童費塵酬酬酬酬刪雌
  尸誓繡
3.

  獅轉鬢蠹簿吐
  碧言
  洲岫鞠贈鄙斗隊影細軸身驪驪驪驪驪一
  階禍黼酬爛酬酬酬酬酬酬酬
  鄰詡浹啼璋虹贄暗駭計蠅
  盍蔡肅階讎師
  雕昨
4.

  奇曰禹貢毫蓋蓋禹之治水其本末先後之序
  無不詳備名雖曰貢實典之體也張氏九成曰此
  史辭也禹錫玄圭告厥成功此史辭也若夫自冀
  龔失而後惡所貢之品亦豈必盡同邪
  舟陸桑卓泥垂詣繡山桑標睹隨行鄰州之山琳
  作巷睡直轅卓也尸子云山行歆標泥行桑絕開
  山川為主山川以其高且大者為主高山大川各星
  陷為始封之國山往太原晉陽縣漢志云故詩唐圃一
  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晉水所出是也山社中山一
  楊郁覽沈姒蓐黃顯輕雖蹴潞赤狄邢郡衛
  邢共凡原雍邢虞檀溫中山鼓肥鮮稟薊非一
  平保定廣平順德王府及真定河間二府之西北
  酬靈麓實北則踰塞直抵陰山下西起東受降
  丘戀至列人斥章之二左會衡漳經所謂北過
  睡河自此來非入海及定王時南徙則衡障東出一
  溶縣讎湯陰安陽臨漳籠關成安肥鄉曲周
  甲故瀆其後來復行此道絳瀆遂空因謂之枯降
  璋水故徒駭也唐冀貝所領諸縣皆在璋東安得
  今之長城未必皆古跡其詳不可得聞自此之西
  抵醫巫閭山即舜所分幽外之東界山在故遼劇
  曰醫巫閭是也明一統志云舜分冀州東北為幽
  不辦一一
  謂孟門在姓屈之西南則壺口孟門之東山也龍門蟲
  在梁山此則梁山龍門之南山也以是書之其先河卿
  甲叩其餘功又及岐山焉蓋壺口梁岐一役也其施功蟲
  則因梁以及之者也薛氏季宣曰傳稱禹鑿孟門儒檻
  陽府吉州西南七十里梁山在今陜西西安府同一
  經實無此意且以既載連上讀則壺口二字不成雌
  禹所治者水也而或舉山以來水唯壺口梁山志一
  門在其西今舌左則東邊別有孟門也其注齊世
  王應麟困學紀聞曰治梁及岐若從古注則雍州馴
  山距冀州甚遠壺口太原不相涉難以道用水經刪
  山雕洲去河三百一十餘里安得謂河水所經而
  雅曰梁山晉望正謂夏陽之梁山夏陽故少梁秦院
  朱子語錄云今人說為治水始於壺口鑿龍門某細
  而下流水東方殺必且潰決四出蓋禹先決九川州
  之水使各通于海又睿畎滄之水使各通于川只岫
  書於田賦之下一也其一則孔傳所云不說境界
  二山皆非禹貢之壺口也
  建則有一梁山上杜韓城縣西北詩所云奕奕
  東南誤也梁山漢志在夏陽縣西北面諸志所言岫
  城縣西北之麻線嶺皆梁山也然向南則蓋西而輒
  去河愈遠唯韓城西北之山首枕西河北連龍門一
  治梁所以終壺口之事除河患也其證及岐者柯
  而梁使之間其於帝都事勢當日必有甚切而不一
  容緩者故治梁之餘無便施功及岐而無數千載
  為始事者蓋必河道通而汾水之來始有可受禹怠軸
  陽今太原縣屬山西太原府孰縣今霍州屬平陽府翩
  又西南運介休縣故城西又南經冠雀津
  東界過永安縣西雌酬酬關謚階又東與氣水
  合制禪躡鵠又南連霍城東體
  誼驢露顯驪顯鱗驪監握雕以今
  簟遙汾陽介休孝義麟汾霧西霍州趙
  此自古有然朱長孺云智伯謂汾水可浸平陽宋取
  臺縣之百里城貞元十九年徙治平涼縣西去苴
  固原而北不窮追也
  太岳之功不見故不言底柱而呂岳陽也
  武城南馴岫關又東逞梁期城南韓僻類翼
  以下已非故道而潭自入海矣故欽與唐人所書一
  諸對此顧渭按水經或以為漢桑欽作欽成帝時
  容垂郭子儀之攻鄴皆引漳水以灌其城此雖出酬
  南河北五百里間有流水騰讎沁水蠅
  愚謂懷襄之世河從大任以來早己清淡四出大一
  傳曰無塊曰壤水去土復其性色白而壤正義曰此禍
  蓋州內之土不純一色故不得呂邑也曾氏曰冀州輒
  麋渴澤用鹿糞治田疇各因色性而知其所當用過一
  也玄謂墳壤潤解疏云禹貢白壤之屬九等與此一
  多者為正少者為難故云第軍州事上上錯者少一
  在正下故先言而後言錯豫州言錯上中者沙灶
  在正上故先言錯而後言揚州云下上上錯床鍼
  之所得於民者自有定數此外常多於彼州彼州
  常少於此則雖或有升降之時而要以多者為正
  有常科不問其豐凶則其有如孟子所云凶年必
  援以入禹貢也一
  之以載師園廛漆林之征亦但什像其事不可一駟
  之水今新安陳氏云場圃等征載師掌之材奄蒲
  木衡鹿守之澤之禮蒲舟鮫守之藪之薪蒸虞候一
  曾謂洪水初平艱食方奏正孟子所謂王道之始恤
  而取民纖悉不遺有如陳氏之所書邪鯉則莫之御
  也呂伯恭云一州之貢皆衣服器用之物所謂惟洲
  云田著高下之等者當為水害備也則鄭謂地形高
  肥瘠以為九等也如鄭之義高處地瘠出物既少不
  細酬麟雕醴舞醴高又東
  北遭依城北世謂參依城河軸驪驪鴛鯉
  水經注云太清下導陂溝競奔咸注淳沱是故人
  因決人之處謂之百道口此四條恤今本無之則
  不一通典有一趙州昭慶縣隋為大陸縣有大陸
  乃睿其畎滄達於支川其澤亦為之陂障以資蓄
  一者必由海入大謬且告成之時冀北尚未制貢此眾
  壬壽錐指卷第二
5.

  谷蓋漢復置究州酬州後漢魏晉韓因之廣為
  東北流入鉅野澤為濟瀆春秋僖公三十一年取
  濟西田左傳云分曹地自洗以南東傅于濟虧道
  桑下蠶妾在其上以告姜氏而史記貨殖傳旨鄒軸
  與千戶侯等又曰沂泗水以北宜五穀桑麻是青一
  徐之土亦宜桑也詩魏風曰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曰什一者堯舜中正之法重則槃輕則貉謂賦以剛
  作十有三載歷歷試之然後得其一定之法而賦騎
  西脾歸驢舞又遑高唐縣故城東虹
  體鞠驪醴顯醴謹關關關睡桑筮
  子曰五鹿東征釣于濕水以祭淑人丁巳天子墓
  縣故城南醴讎驪又東北運崔氏城北賊
  東北運東鄒城北酬酬洲又東北經建信縣故城
  北相體五又東北涇千垂縣二城間輟
  則潔入海處後魏時雖己輟流而故道猶存未
  濟類中間相去州四百里皆須陸行聖人重勞民叫
  故云河分濟又云濟受河在禹時則固濕分濟或
  海岱惟青州膝
  處北海蘇秦說齊王曰此有勃海蓋自今咸山以至
  之望諸即孟豬經於豫州曰韓荷澤被孟豬是知
  侵豫之地也疏又云周時幽州南侵徐州之地蓋
  屈完謂齊桓公曰君處北海韓非子曰齊景公裏
  尾沒於勃海褐石褐石者河海分界處也褐石以一
  大海近志之失也詳見導河
  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一里齊侯塹防且
  一有長城縣黜驪讎顯靈接岱山東連
  全燕時略屬真番朝鮮翩置吏築郭塞秦滅燕屬
  遼東外徼燕秦之所經略莫禹貢唱夷之地唐一
  實跨海而有東夷兼堯命羲和宅隅夷以侯王束刻繡
  遼西鐵古夷宇也緯書已邑檢史記無作禹鏡者
  憐限武帝時置皆朝鮮減貂句驪蠻夷應助曰玄冤刪
  受之江漢下流揚受之青雖近海然不當眾流長衝
  禹貢雜淄其道左傳襄公十八年晉師東侵及雜
  惟總是軍靈雲昆理志琅邪郡朱虛下箕下作
  制躋通鑑梁武帝紀魏李叔仁擊邢果
  一處又北經淳于縣東仰蹟又北左會
  至皮丘沈入于海醴競驢故晏謨伏琮誼呂淄
  鄭康成周禮注云東西曰廣南北曰輪禮訓酬
  青茅氏匪疏云以鹽利早開故特標一賢為貢鹽門
  史記貨殖傳云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宋史食
  而成者曰來鹽周官所謂散鹽也按今解州鹽池
  鹽鹽未幾即與也然周官鹽人之文諸鹽用各有道
  富邦國之貢故獻其布之精者內外事不同也曲
  駟貢煩擾疲賣唐元和中孔戮奏罷明州歲貢淡酬
  石賦破之屬王氏曰黑錫曰鉛林氏曰凡貢不言其疏
  地所產為良也又曰怪石之貢誠為可疑竊意當涕細
  空玲隴可為戲玩者也蘇阡賊鯉醜酬酬似
  滄者舉大小而略其餘也與此釋岱畎不同渭按一
  典枲掌其職與其出以待興功之時頒之於外內
  塗飾之用也
  山紅絲石紅黃相參文如林木或如月量如山峰
  登州府志云怪石出萊陽縣五龍山色類崑山石
  玉光也徐錯曰案符瑞圖玉璞仁寶不斷自成光
  萊山在赤東南二十里封禪書齊之八祠九曰月一
  介在膠州之南隱元年紀人伐夷僖二十九年介
  葛盧來是也儒夷既略使當治萊夷而禹不然者
  詢諸土人野蠶食山桑葉作繭高巖之上樵者往
  劉原又曰青徐揚三筐皆三夷之貢也孫徵取之
  今按揚之貝錦果出焉夷則下文厥包橘柏豈亦
  物過耳岫
  濟不必從汶也
  禪監飄睡嫗鯉撫暮南連嬴縣
  按鄭注無嬴汶羸汶在今萊蕪縣南一十里源出
  禹貢錐指卷第五德清胡渭學
  徐州有古大庭少悍之虛驪醴顯鯉轅鮮
  得其地秦并天下置泗水琅邪薛郡漢改置
  理志云沂水出泰山蓋縣臨樂子山南至下邳入泗一
  過郡五行大百里源出桐柏山發源遠矣於此州言
  之渭按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其故城在今南恤
  一王以為東蒙主邢曷疏云山在魯東故曰東家也
  縣敦境也明羅志云在輯榆縣西北八十里則
  雅曰淮別為許游水亦枝稱者也以今輿地言圭
  大野既豬東原底平鞭酬爛縣鵲醴羈鱗顯鑿
  覺卯
  在濟東故也漢東平國景帝亦名濟東國益知大野
  十五里會通河之西岸志云湖即鉅野澤之東偏挑
  者惑焉焦弱侯云大野澤元末為黃河所決後遂州
  陽之田齊所侵也自汶之北平暢極目聞元和志
  縣界即定十年齊人所歸之讙田矣東原土田沃
  饒而地勢下湮故先儒言水患既平始可耕作幽
  傳曰主婦曰壇漸進長包叢生正義曰哉臺音義同
  久矣至此始進長叢生故特書曰草木漸包
  以白茅以為社明有土謹敬絜清也蔡邑獨斷云天
  漢書武帝賜齊王閎策曰受茲青社燕王旦曰玄
  補注云山出名桐伏滔北征記曰今槃根往往而存
  山在今淮安之邳州西北八里
  縣東南有學山一名都繹亦曰鄒澤此即見繹之
  繹左傳邾文公遷於繹史記秦始皇刻石頌功
  異猶不相背云
  水始知二字乃傳寫之訛頓達不知而曲為之說一
  及淮夷叛又曰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費誓曰徂岫
  茲淮夷徐戎並興詩序宣王命占公平淮夷常武酬
  淮夷蓋在東方荒服之內故亦謂之東夷今淮揚
  夏之幣無珠玉蓋以為器飾寶藏荊州之璣唯宜
  此穴中入河水見日日眩浮水上釣人取之以獻賦
  天子用祭其穴在河南小平山水經注河水東過媒
  後世鮪由章穴而出周頌曰有經有鮪漆沮之漁
  鄭善長云地理潛闢變化無方聖穴南通淮浦不
  事但此魚果為王鮪經何不言濱珠暨鮪是則可
  縞也曲阜出縞故謂之魯縞漢書韓安國云彊豈
  滋陽縣猶出文後有鏡花雙距之號雅稱輕靡基
  子產與之縞帶縞之為用甚多不可以喪紀盡之
  古俄切隸伏州作詩俗遂訛為荷又訛為漸也許慎
  時經猶作清而史記漢書注作河芸後人傳寫章誤
  濟水豬為荷澤此經蒙貴之文曰達于時則由濟入
  驪慨顯顯驪雙盧穿懼縣陳隋怵陛
  遑陵柵南刪又東南運淮邊
  城北雛洲雕楚東南運魏陽城北洲黼軸觀惻
  得擅會泗之名矣
  不詳為之辨何以使禹貢之言著明如日月哉似
  于河之句故時為河陸德明又以河音如字遂啟
  衛與濟汝淮泗會此禹後代人於榮澤之北引河
  山東南流故水經謂河水東過榮陽縣襄蕩渠出焉
  通者也雖然其來古矣蘇秦說魏襄王曰大王之
  一水無相通之處則浮濟者沂陶丘而西且非勢
  禹貢錐指卷第五
6.

  一臘一一飄
  於青兼言北既為失之而於揚專言南則失之愈甚
  通典曰揚州北距淮東南距海舊曰南距海今改為
  東南自晉以後歷代史皆云五嶺之南至于海並是
  南更東北過新淪縣西牽水注之又與
  顯輪蹄顯鶴測彙道南昌縣
  鶴麒麟圖支東北經郡此為津步酣
  博又與都水合赫刪爛醜又有僚水入
  至海為南江泯江江之經流會彭蠡以入海為中江
  本意也一
  冶繹稟通嘗欲穿渠引吳與之水以鴻漸江而功
  一周時吳越以人力為之易致壅塞歷世久遠不可料
  驪鐵黼高淳之胥溪照漂陽之永鄉
  一二五里頗高阜春秋時吳王闔廬伐楚用伍頃計
  故道其部害享子成高淳縣人嘉靖乙未進士官
  湖於江即闔廬所開之胥溪也韓氏之言信而紀驪關
  千餘里而後入海不復可指為一矣尹氏知其說一
  蔡傳又云或曰江漢之水揚州巨浸何以不言日
  別曰惟漢之則曰潛則其名有所不輕與矣而況蠅
  松江為震澤之下流錢唐浦陽之出自漸東者哉晦
  夫江河者百川之宗也非江而被以江名是猶吳蟲
  具區注云太湖也爾雅十藪吳越之間曰具區注
  者七十四在武進者二十八七十二漢在烏程煮岫
  蒙季宗詩諸家之說雖名稱各殊道至互別然皆
  禹貢長箋曰按職方具區即禹貢震澤孔氏書偏一
  大江焉一江而其水不入震澤則震澤之底定惆
  里中有三五里高阜而苦不甚高平時可以遏水
  以證之世或不能無疑耳蠅
  頊深陽宜興而下勢若懷襄夫高阜之上加以兩一
  頊之堅厚而暴漲尚能決之則堯時滔天之水未帆
  稍脩矣自唐以來則江淮之因號為天下最漕餉皆
  今天下號為財賦之數者江東漸西數百里之地蓋
  田漸沙笑蘆之地悉成隴畝元潘拋武曰殿山湖
  以通水道更經二二年神吳松江矣此又下流壅
  少輕重焉準多者長洲至取科一斗七升少者丸如
  引儀禮蕩在建鼓之間謂簫管之屬與孔傳大竹一
  解不合人皆疑之渭按律定是小竹蕩大而節更一
  疏然亦有小者吳都賦注引異物志曰賈管生水一
  謂平常鳥獸近地之所生者若夫荊揚之貢即丕
  一色而織之成文者曰織文恤
  與世易夏后氏以玄貝易震之入二曰億喪貝書蟲
  以弁服來貢而織貝之精者則入筐焉王明道云物
  橘而大其味尤酸橘柏皆不耐寒故包裹而致之蘇
  村橘燥佳渭按今漸東江西橘柏更多福建多慎乳
  頌曰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渾隨注云庫橘受天命酬
  水首受江於江都縣縣城臨江昔吳將伐齊北盧細
  邦溝其縣北五里之北神堰即古末口也
  達于海故得列於四瀆若如此說則禹貢當云南雌
  江入璋則邢溝之首受江處固已改矣而水豐北
  水之間掘一橫溝兩端築堤壅水在溝中若欲唯
  池國語云夫差既退使告勞于周曰余治江沂淮
  徐以入青併潛以合雍諸儒皆從其說而林少穎
  沙南陽縣奏復置荊州酬酬後漢魏晉並因之禹郡
  陽盟憂謹東掌郡江南西道之江夏郡已陵
  益歌其最高而橫絕南北者嶺中州清淑之氣於
  言之蓋自巴東踰江而南為建始施州麻陽沉州
  前嘗於武昌夏口望之見其渺彌奔渴如人之有所龜
  斷江山是其遺跡金吉書云三浹天險非入都道軸
  道計不能工故不書非是蓋江之有一峽猶河之亂
  記云巴陵瀟湘之淵在九江之間是也程氏曰一江一
  而名九江亦猶幡泯蠡三大振合為裏而經以三
  脈小江之可當又繼此而後及夫沱潛雲夢則廉一
  二說者為不可通之妄說也九江即洞庭既有山
  今黃州府黃梅縣東北尋陽故城是也故雖志云一
  之別名也釋水云水自江出為沱漠焉潛渭按詩至
  復扞關臨江據水實六列禍福之門夷水又東經
  大江有涇渭之此亦謂旁根山北溪渭按夷水首
  鱗驗省水經注江水自江關東連弱開捍關輔
  陸氏釋文馬云其中泉出而不流者謂之潛言星
  賦演以潛沐劉達注云水潛行曰演此二水伏流
  故曰演以潛沫荊州之潛雖不如出龍門石穴之
  道遂不可考耳其他污陽漢陽之境凡漢水枝津
  傳曰雲夢之澤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為耕作畎畝
  曰枝江縣安陸縣有雲夢蓋跨川豆隰兼苞勢廣
  澤而每處有名者子虛賦云雲夢者方八九百里
  其小小者名曰雲夢則仍是浮夸之習謂翼螻驪
  於揚信矣然周禮書荊州之利有齒革而孤羽毛
  人鮫革犀兕以為甲端如金石則楚之齒革亦美
  交趾潮循諸州世傳荊蠻山中亦有野象然楚邊臨
  藻曰孔子佩象環五寸楚辭離騷曰雜稱象以為繡
  旗此皆衰世之事不見於經古風淳樸不知有此
  雉爾雅所謂驚山雞者周書謂之采雞一名鶴鵝
  出南粵諸山中湖南湖北亦有之用有驚冕漢隋
  王孫圉言金生雲連徒洲步數而周禮獨言銀則蠅
  布帛菽粟相授受堯舜中正之道不如是也
  相禪院矯檜一郡珍玩目其寺曰矯括似括櫓一
  盡此義明應乎其知徹矣
  珍曰今毋砂銀生五溪丹眇穴中色理紅光井砂
  惟箇落梏滿躡輔怵
  周禮甸師祭祀供蕭茅鄭興云蕭字或馬蕭茵讀
  本此審爾則經何不曰包區菁茅二邦底貢厥名
  為一兩玄赤黑象天之色縛黃赤象地之色故天
  璣珠之不圓者字書又云小珠也呂氏春秋曰人
  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
  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并紅約用祖宗一
  所出之便或由經流或御史振期便事而已識按江
  源而上其惟丹水乎漢志弘農郡丹水縣下云水
  易齋與清穀不同避險從陸而改舟以達平陽無
  絕亦未可知
7.

  東道之弘農郡號按以上通典所列濟陰之藥氏
  南流注于穀穀水自千金渴東注謂之千金渠也
  渭按王城即郊邑漢為河南縣其故城在今洛陽
  醴翼下都即成周漢為洛陽縣河南郡治其故
  而渥水始與穀水俱東注矣古時渥不合澗亦不
  過洛陽縣南而東至偃師也
  湖以注渥水按曹魏明帝元魏孝文帝皆有太和
  入涯經城北自元魏時始然渥水出穀城山東南
  勢必與之合韋昭云穀在王城之北東人于涯是
  固井而洛南之波水則與榮澤相距五六百里
  中隔大山總撮而言之日滎波既豬經無此書法一
  傳宣十二年楚潘黨逐晉魏綺及榮澤即此也輒酬
  狄戰在此地杜預云此榮澤當在河北以衛敗始
  豬亦猶弱水之餘波入于流沙也周禮音州澤藪曰
  兼有孟豬金氏曰自蒲澤至盂諸凡百四十里二水
  舊相通王氏樵曰澤無言導者此一澤相通可以導
  地驗之則胡陵在睢陽之東定陶在睢陽之地其稱
  其澤為荷澤渭按荷澤為濟水之所經其所鍾睹
  傳曰高者壤下者墳爐陸氏曰說文爐黑剛土也顧
  氏臨曰玄而疏者謂之驢王氏笑曰下土下等之土
  壤則為沃墳爐則為瘠全氏曰其壤者無愧而南
  周禮豫州之利曰林漆其地有在幾內者故漆林
  體而無實在雍州之南矣薛氏曰無州北界華山
  縣入江也渭按華即西岳華山地理志京兆華陰
  見導山華陽今商州之地是也黑水諸家遵孔傳謂
  水即禹貢梁州之氣水漢時名廬水唐以後名金沙
  經注自朱提轅至焚還有黑水一也盥龜志黑水軸
  經注曰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廣實二百仞遽
  府北嗣合打沖河又東合消水又東經會川聊
  雍州之黑水
  盧水一者其字後加水作爐章懷太子注後漢書
  云爐水一名若水則爐若似非異源而廓元引益
  流入漢諸葛亮賤云朝發南鄭暮宿黑水二也陜
  川嘉定邦者雅五州及敘州爐州重慶夔州之江
  梁西自西傾山歷唐羈廣州以南為富州奉州柘翩
  彭闕在渝氐道徼外而後世移之於導江縣靈關
  有水自第一洞發源貫通兩洞下合直護江渭按
  驛又南一十里為龍洞口又南二十里為朝天驛雌
  漢而出其水眾多不足盡錄故南總為治北總為
  潛蓋當時之方言猶今呂谿谷云爾後之謂爾雅
  焉戢水也從水我聲南至南安入大渡水大渡水
  和水即桓水則非矣寰宇記云和川路在雅州嚴岫
  山水多故田昔瘠而今肥賦昔少而今多奉氏謂
  後隨人少多必得更立其等此道人之見未可為翩
  按漢志漢中之河陽蜀之臨叩提為之武陽並有一
  文必不貢生獸故云貢四獸之皮釋呂云釐蘭也
  一舍人曰楚謂毛眉也胡人績羊毛作衣孫炎曰毛
  其毛文采可觀也若去毛而裁其皮以織為布則馴
  績也依鄭說其所指者當為漢之減水唐之大渡
  旋曲而上故名曰桓支離舛錯殊不可通
  鄭云西傾雍州之山也雍戎一野之聞人有事於一
  便非雍人假道於無也一
  縣西南鳥鼠同穴山東至船司空入河詳見導渭河一
  接漢罔穴即郭璞所謂明山括地志所謂龍門屯
  當褒斜之間若更有山迫安得以逾酒該之心竊酬
  變為蠻夷貢職不修貢道遂廢周武王牧野之師
  八國雖嘗來會其後已蜀恃險復不與中國通逾
  何以堪按左傳僖十一年晉饑秦輸粟於晉自雍
8.

  西故記其西下也程氏曰弱水初必壅遏而東既導
  之西則逆者順矣渭按地理志張掖刪丹縣桑欽以
  悉道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今陵西行都司之山
  冶為油也且涇水南入渭而名為渭油知水北曰油言岫
  引水經注云蒲川水出南山蒲谷東北合細川水
  又東北合且氏川水邠州宜祿縣芮水下弓水經
  深皆有澗水又東連宜祿川俗謂之宜祿川水茅川
  太保以仙殷攻位于洛油傳云洛水北今河南城一
  義則兄渭北之地皆為渭油此渭油當為漢高陵軌
  永廢矣
  漆沮既從讓
  北東入于洛驪顯驪顯縣霍云沮水自直
  宜君水韓酬謹躍霆得實徵水口
  東南流純役相縣故城西軸醜又南
  入于渭擊文云出杜陽岐山東入渭闔駟
  沮為漆耳馴
  渭水自槐里縣故城南鯉曠醴醴更東合甘
  故曰旅二危治黑水兼治谿谷之水使人可居莖岫
  曰宅其言各有所當要皆紀水土之功書旅思王川
  原隰底績至于豬野吐
  以鳥豬壁澤鄭玄以為詩云度其隰原即此原隰是
  處有之而春中之原獨多地勢高下相因有原則
  必有隰其卑於原者即隰也西京賦曰於後則高
  一危既宅二苗丕敘
  左傳稱舜去四凶投之四裔舜典云竄一苗于三危
  殖秦人患之此鄭國之東所以行也岫渠成之後
  舄鹵仍不少兒寬所謂鄭國旁高叩之曰嚴熊所
  所溉唯萬許頃泊大曆初又減至八千頃則兩渠
  傳曰球琳皆玉名琅玕石而似王正義曰釋地云西酬
  如豬膏叩之鳴者是其也蘇頌圖經本草曰今蓋
  匡鄴使于聞作行程記載其國東王之地云玉
  王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一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
  樹形人截斷其被刑之使國若珠狀興珊瑚相類
  積石至于西河其西南境則會于渭油王氏樵曰東一
  北當云西北蓋雍束距河若東北境則直浮西河不爛
  須浮于積石也渭按漢河關縣在今陜西西寧衛西岫
  以卜十二字即不從蘇氏更定其一國之貢道亦
  入河水道結雍州之末簡編脫誤不可不正某竊謂峭
  之如冀州恒衛既從大陸既作獨在田賦之下亦據
  梁州言熊羆狐軀織皮此獨言織皮者蒙一文也渭
  按二國皆西戎而西戎不止於三國一國乃西戎之
  一在西域山海經云崑崙墟在西北河水出其東禍
  異物志曰蔥嶺之水分流東西西入大海東為河恥
  浮積石陸說非也渭按水經河水自朔方東轉運
  安不過非禹二千一百五十餘里浮河而下至平
9.

  表識自西法之使歸於東以少殺其滔天之勢於
  天崩蠻傾返山頂相捍望之恒有落勢地理志曰
  按吳嶽班廓皆謂即古之研山然史記封禪書旨
  其峰高峻狀若柱佩國語周之與也驚鶩鳴于岐一
  明矣渭按漢志機譯山在馮翊池陽縣北師古曰鵬
  都為急也一
  太岳即霍山又名霍太山在平陽府霍州東二十一
  里及岳陽縣西北九十里趙城縣東北四十五里關
  方九州之山而偏足少嫌其以嶽山為西嶽而不測
  十里大陽今為解州之平陸縣其故城在縣東北皆蠅
  立是謂三門故傳云在南河少北其實山在水申岫
  北褐石見冀州海在褐石之東逾河焉萬渡河則入
  記郭緣生所撰也括地志云太行山連亙河北諸驅
  州凡數千里為天下之脊蓋亦據彼文言之渭按伽
  爾雅山中絕曰經朝關脛在今濟源縣太行至在爪
  焉為通通志謂興在曲陽西北者實一山然州隴酬
  土蕪驪成劉昭補注遂於臨渝言褐石晉省臨逾翩
  入肥如故後魏志褐石在肥如隋省肥如入新昌挑
  故城之南也至括地志始云褐石在加龍縣南二曲
  在亭之東南與驪成西南之大褐石相去闊絕安
  在今高麗舊界非盧龍之碣石北齊文宣帝紀悉
  褐石類底柱橫絕中流當河之衝者也析之彼王
  當登之海水西侵歲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土
  軸黼腰顯驪驪驪睡醴騎蘿懸鱗醴昔燕
  屬臨渝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驪成縣西
  之天橋柱也縛鯉醴鯉難顯睡翼若
  道元家廊亭距臨渝纔五六百里所謂得石苞淪
  有消長顧其消長我數甚長而人之年壽有限則
  海中昔有而今亡正所謂土石消長之變也人不
  言有似是而非者為害最甚如經云太行恒山至
  于褐石說者謂褐石典一山並舉則必高大相敵
  東為水所吞食則此鳥去海尚遠不當河流之衝剛
  西傾朱圉鳥鼠至乎太學鞭霜體辜
  金城河四五百里東北距渭源亦八七百里似於
  鴻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大石自鳴即此山也通
  柱若褐石若朱固不得以其孤露狹小也而疑之
  和志云烏鼠山今名青雀山在渭源縣西一八
  無謂竊疑古經元作鳥鼠朱圉自秦禁學口說流
  熊耳山在今盧氏縣西南五十里東連永寧南接恤
  內卿有東西兩蜂相競如熊耳然故名水經注云一
  里少室山在告成縣西北五十里登封縣西十里
10.

  一見而注水經不呂豈事在成書之後不及追改抑
  一水出氐道縣蟠家山而氏道亦有嗜冢矣常據勤
  沮出荊山杜預曰水出新城處西南發阿山蓋山
  異名又云漳水出臨沮縣荊山荊山在景山東一
  百餘里新城沛鄉縣界雖羣峰競舉而荊山獨秀
  然則此一別在江夏界水經注江水東遭魯山南一
  者也山一有栗江夏太守陸渙所治城蓋取二水酬
  泯山之陽至于衡山
  鄭道元云青城山上有嘉穀山下有蹲鴟即芋也
  所謂下有蹲鴟至反不飢卓氏之所以樂遠徙也
  渭按九江即洞庭說見荊州漢志傳易山傳苴
  曰敷今注疏本作博字之誤也見以道云饒州鄱遣
  縣界中有廣陵故縣及傅陽山其說近是為華山至
  一行皆在其境而蔡傳謂江淮地偏為或不親行且
  三苗負其險阻頑不即工官屬之往者亦未敢深
  謂之傅陽山猶彊梁原亦稱華原山杜氏析山迭
  原為二處非也禹導山至此彭蠡二江之形勢階
  中條蟠冢南條鄭玄以為四列導肝為陰列西傾
  紀於二之中又分為二焉導情為北條大河北境
  之辭一切無庸矣
  至太岳東盡碣石以入于海是河不能絕也南條一
  辨疆域廣博可以奠民居故謹而書之以見其施
  法者之所書也渭按地脈之說出於蒙恬其流弊
  焉郭璞之勢經味別之說出於許敬宗其緒餘焉
  山有見於九州之下而導山無之者隨刊不及至
  禹貢錐指卷第十一下馴
11.

  導弱水至于合黎饑翱雜態
  傳曰合黎水名在流沙東正義曰顧氏云地說書合
  黎山名但此水出合黎因山為名也鄭玄亦以為山
  妻國東濱大海北極弱水唐書北狄傳貞觀二圭
  黎山俗名要塗山在張掖縣西北二百里括地志
  云蘭門山一名合黎誤行都司志合黎山在甘俎
  合離水經合離山在酒泉合水縣東北注云合黎
  說本山海經西海之山即崑崙丘弱水即郭注所
  豬也薛氏曰流沙大情也在沙州西八十里無洲隨
  謂河沙諸國佛書所謂沙界恒河沙是也沙則水慘
  所歸志流沙見其支流有所洩渭按弱水入流沙而
  望餘波蓋時遇衍溢則分泄於流沙不常入其
  正流自合黎山啖口東北入居延澤故此云餘波
  君中沮渠無諱自敦煌度流沙西據鄭善其士卒
  經流沙渴家者大半九年帝遣萬度歸自敦煌以
  輕騎度流沙襲郵善下之周書郵善西北有流沙
  流沙之屬漢西域傳郵善本樓蘭國最在東垂近
  則張掖郡界己有沙殯高邑李滯曰西北山高多
  丑往肅州時過高臺重亮日行沙漠之地驛路僅
  北風大將昨壯水田壤院半被沙埋而平昔沙地
  卻被大風卷盡露出田因而別嘉壯院引渠灌
  所目驗而得之者可見合黎之地即是流沙弱水
  延之流滔滔不絕治尚書者安得不以其澤為流
  也據導水之文則以為弱水經合黎入流沙而不
  古之言弱水者不一山海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
  有大山曰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郭璞
  弱水無涉而韓汝節乃曲護程大昌旁說以為鴻
  所導者雖在雍地而其水實與條支之弱水通為
  導點水至于一危入于南海
  黑水之所歸則當時即敘之戒大略為可知也渭
  八凌黑水三危並見雍州宋之亂水別是一川非界雍
  也渭按漢池所祠之黑水即金沙江與雍州無涉
  即明正統中王驥征麓川兵抵金沙江諸首震怖
  驛麗水從此入南海其為細甸之金沙而非麗江
  驟東入海之金沙江混而為一一危雍州山也而
  今蜀茂雅二州接境則正在書請之北去雍州
  其所祠黑水之源哉周密齊東壁語曰程泰之以
  與雍州相連吾不敢信也吐蕃河源直雲南麗江
  明也
  聞涉大川而西有可以當古之黑水者故班志張一
  觀初內附乃置郡縣自甘州以至伊州凡一千五
  百餘里郵傳不絕宦游之士商旅之後與夫出使
  經轍煌界中此二危之西鹽澤之東所以終不是
  乎曰凡昔蒲既從之後其枯漬風沙填塞未幾而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
  此記其施功處曰林氏曰孔傳云或鑿山或穿地以
  穿地之道則經無緣略而不載也傅氏曰自積石至
  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內西域傳云鹽澤水潛行地
  官章聽至積石經河州昔郭景純注山海經曰皇
  龍門山即禹所鑿是河東亦有龍門山矣然經所
  龍門在雍城不在翼城杜說本顏師古辯見導
  所居譽品二年燒當犯塞護羌校尉段頤討之追
  小城南麟顯醴醴顯顯驪醜醴顯
  雕酬雌醜南進馬陰山馴
  酬關刪魄體蠶醴調讎雙東逞刪
  流至寧夏折而北二廢豐州折而東至東受降城沁
  禹導自積石為中國河其水不復行戎翟之境及岫
  西南出漸海外又西轉北入禹所導積石山則崑軸
  崙反在積石之東矣有是理乎鏤
  未嘗見也後漢書西域傳云條支國西有弱水流岫
  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而樓蘭
  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云太史公曰禹本
  圖與書並不得後世必欲求崑崙之墟唯蔥嶺河
  所本者近是山海經之方鄉里至不足憑也以理一
  醜輻酣酣雕惻飄飄至河又東北
  其闕亦可謂精審之至矣杜佑託水經并說道元
  河水出其東北隅者是也一在西海之南西王母
  所居弱水之淵環其下者是也水經敘河水主在
  海者猶鹽澤之隱淪也其曰又南入蔥嶺山者猶
  嶺一源出于聞合流東注蒲昌海皆以潛流地下南
  蒲昌海其于聞出美王所以審傳遂云窮河源也案
  紀以于聞山出玉乃謂之崑崙即所出便云是河也
  窮究諸說悉皆謬誤盂堅又以禹貢云導河自積石
  山下河相連者為黃河而吐蕃亦自呂崑崙在國
  唐書吐蕃傳穆宗長慶元年以大理卿劉元鼎為吐
  不得至其地驗其形故無可言也獨怪唐人頗有
  以九渡之南導源未悉故遣都貢禹之都實往
  還驛路畢景奔馳經史遺文絕不留意即如積石
  禹貢錐指卷第十三上一
12.

  二十年幸河北觀底柱令魏徵勒銘是時自洛至
  鑿底柱三門慶曆中俠西用兵歐陽修請案裴耀卿
  卿舊臥以通增運而不果行自是之後無復有以一
  底柱為言者矣大抵二門之險非錯鑿所能除堯岫
  央犀傳隱十二年王與鄭田有盟杜預曰盟即河盪
  姊昌孟津之漸誦而南也自東漢始考更始二圭
  預建浮梁之後更三百餘年不用為水所毀至唐
  貞觀十一年河溢壤中渾城始見於史逮家而其
  書序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于洛油作五子之歌吐
  薛士龍曰大任山許慎說今黎陽之黎山是其說軸
  引詩以車伍佐杯字下云丘再成者與孔傳同並
  無薛所稱語慎有五經異義或出其中然宋時此心
  辨之一
  黎陽山一名黎山水經注云黎陽縣黎侯國也晉
  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經其東其山上碑云縣堅
  韓顯驪醴驪顯醴霧縣黯更逼黃馬
  河勢欲來不得不分之以泄其怒以潔川一道分跌
  之襄王政不修水官失職諸侯各擅其山川以為
  巳利於是有榮陽下引河為鴻溝者自是以後日
  溝致之不然禹功屋千餘歲而不救何獨至春秋
  南東入海郡道元引此文作入漳云絳水發源屯洲
  斥章縣界合漳水是為北過降水溝恤志王橫曰遇繡
  之行河水未隨西山下東北去周語云定王五年道剛
  徙則今所行非禹之所穿宜更開空使緣西山足羞雌
  東入漳也醴諧驪駕漳水又東陳水注之
  軸又東運襄垣縣故城南難今又東北過
  隸慚醜翳又東出山遲鄴縣西鶴軸此
  南醴飄讎讎博又東北運西門豹祠前體醢
  海也然漢志信都之絳水則又有別志云故章河禍
  證導河之所過皆班固為貢戶字誤之也
  之大陸則誤莒然白禹河徙後去古日益遠大陸馴
  得之一辟
  杜氏嫌鉅鹿絕遠以為汲郡脩武縣美澤也甯醒
  宿胥故瀆而加其功故蘇代曰決宿胥之口魏無
  虛頓丘即指是瀆也漢水又東北運雍榆城南一
  簫軒僻黯醴顯懸驪顯顯又東北運同山
  麟又東北過石柱罔顯讎驪更東過內黃
  鶴禹河行鉅鹿之東又明矣以今輿地言之
  河自潛縣西南折而北歷內黃湯陰安陽
  口宁高四五丈因欲決是隄放河使北入海則亭北
  平地數為敗者也及禹治水乃廝為二非一引而
  又東至大任折而北是為東河計所行不滿千里
  十里則為千里而遙集證五也史記衛世家封康
  川有清河之稱曹公開白溝遏水北注方復故瀆禍
  之水不至國水循宿胥故瀆東北運內黃縣南為一
  四十里者也其後故瀆又塞清河隨洪水至黎陽遮
  驪驪醴輒轅鱗麟盤蹄體臨漳水又東
  北還故鄉縣北慚州軸漸又北運苗成縣故城禪
  羈又過西梁縣故城東黼關黼醴驪醴
  疆雞影賴顯傾譙軸讎讎黼八
  漢世波襄吞食地廣贊水卑耳之谿當同褐石苞
  淪供波也自碣石以西北岸所侵者漢驪成案縣馴
  地今為藻州樂亭昌黎地其所吞食南北裁數十一
  以二時其出也亦一時二時之出係湖水二時辜
  意蓋以禹貢九河同為逆河自碣石入于海故云一
  禹時不注而不知漢人所謂勃海者其非一年即一
  逆河之故道也河豈能越勃海而至碣石哉總之
  河抵逆河知其下己治不復來故不言褐石皆紀
  一首郡北距竭石五百餘里雖洲河入海處
  一里以經言之河乃自章武東出為逆河遑驪成至
  絮縣褐石山入海又過郡舌歸斛雌湘毒哲二苴
  逆河縱而九河橫東流至二縣夕西為啼河所截鞭
  經而以北瀆為禹河禹河一差則降水大陸九河麟
  逆河無所不差矣逆河以班志言之似為橫絕之
  行千餘里邊海又有湖河自西山東經塘泊按潮幽
  根醴顯驪醴醴蕪驪羈璋大河故瀆東北邊一
  驪鯉驪顯鱗醴隴肺量繁陽故城東難酣軸
  韓黯獸縛羈孟遑陰安縣故城西疆馴
  五鹿墟故沙鹿春秋傳公十四年沙鹿崩是也縣
  北有沙丘堰者不遵其道曰降壇障水也播為九
  防之作近起戰國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齊坎趙魏
  以河為竟趙魏瀕山齊地卑下作隄遏水使西躡
  則非大河之經流亦審矣惻酬軸黯睡誼
  漢書武帝紀元光二年春河水徙從頓丘東南流
  入勃海顯顯驪顯顯醴贈顯掛
  碑雅顯夏五月河水叔濮陽汜郡十人發卒十
  不利清河都尉馮逡奏言郡承河下流土壤輕脆蠅
  雕佩扞刪羅體寶東分為二水枝達
  東涇甲下城南東南歷馬常坑注濟鞭軸
  絕潔水而東北至高唐又絕澤水東北至千乘入
  以降潰迷橫流之禍可以見矣惜乎其不及此也魏
  賈讓議決黎陽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曰大漢立渙
  患非謂任河之所向雖橫流失道亦棄地予之地制
  李尋解光云因其自決可且勿塞以觀水勢關並岫
  自東河至于東海千里而遇者也燕王謂蘇代曰一
  齊有清濟濁河以為國寶讓亶齊與趙魏以河為雕
  猶杜以東漢之河當哀之河失之道矣吳幼清岫
  河所在雖漠河故道漸莫能知己今以杜氏觀乙馴
  自汲縣南昨城縣北東北運靈昌縣北又東北連白岫
  河遂廢凡九百七十七歲軸
  魏晉南北朝河之利害不可得聞唐自長壽以來
  時有溢決見之於史而無大變遷故不志河葬閻酬
  獄醴驪驪皆有舊黃河即宋橫隴決河之所行陛恤
  顯驪驪驪體麟輪翻顯階嘉祐元年泗阻岫
  韓鐸以今輿地書之二股河合馬頰河軸
  魏恩東至德滄全隴也治平二年始命都水監浚二
  河還二股故道十年大決於壇州之曹村讎酬河道
  尤甚壤田逾一十萬頃元豐元年決口塞詔改曹材
  東軸轡刪輕驪顯讎醴顯鱗顯顯細
  一元年趙傳請修平鄉鉅鹿掃崇寧二年臣僚言奉魂
  詔措置大河由西路歷沿邊州軍回至武強縣循岫
  又清河縣北有黃河故道北入南宮界蓋自宗城則
  浮河即浮水在今滄州東南水經注所稱浮水故惻
  瀆也驪體顯顯驪顯驪蕪驪醴顯醴讎
  驪驪驪顯體醴醴醴醴驪重勢東高西酬
  海潮往來演蕩必無淺殿河尾安得直注北界是恤
  亦足以解其惑己而紹理諸臣力主東流閉斷北馴
  其道河入海之路宜近不宜遠孫禁議決平原金雌
  為人所格而天必從之屈於一時伸於萬世惟廟禍
  執改曰河決不過占一河之地或東或西若利割虹
  復歸非也據金史河渠志大定八年河決李固渡水
  其城鞍濫及大名其所載不過如此他無可考然大
  留昨城杞縣長垣歸德府之東城寧陵虞城衛州山
  汲新鄉獲嘉徐州亥彭城蕭豐曹州之濟陰滑州之
  津封丘長垣蘭陽東明曹州濮州鄲城范縣諸外縣
  爛餌輕雕鯉黼禍禍酬細雌翻麗
  于淮矣潮而上之則漢元光二年河決濮陽瓠子
  易自宋南渡至今殆二百年而河旋此議者慮河
  之北則會通之增廢當築隄起曹南訖嘉祥東西
  此言正與撓河之議相存蓋河在梁衛之郊北流禍
  患哉如上流聽其旁決下流復岐而分之水勢益岫
  勢如建魏故入河無礙後更夏鎮以南地平而水一
  梁一洪其流甚駭其石如牙永樂間運道初開人神
  惡其傷舟欲稍平之宋司空不可蓋欲藉山之陰減
  河合淮始也河從北東河之身此淮為高故易以川
13.

  城東又西南入廣業郡界與沮水枝津合謂之而一
  南合濁水兩當溪歷槃頭郡東而南為西漢水也一
  漢水其書曰劉澄之云有水從河陽縣南至梓潼
  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澤而流與漢合庾仲苞又言
  西南運開城北雕醴顯驪驪顯諧譚又輒
  體體顯醴醴讎驪轉願睡縱雷南岫
  寒水注之韓軸麟醴顯顯醴雕蜚醴
  還至武都為漢今按鄭注引常據華陽國記曰漢剛
  處廓元所謂兩川俱出蟠冢者仍指隴西之山蔡
  東則當在西縣之西西源出蟠家山西則當在二
  西漢水此古人名水之本義也自班固以西縣所仰
  然傳者之意初不若是也郢書燕說聊為什默解馴
  為指李善注引左氏傳屈完所謂楚國方城以為城酬
  水經注漢水自南鄭縣東南又東連胡城南驛趾
  出自旱山北注之懿德體醴禪甄讎體飄
  一濟不可名以沈故心謂之流水乃知聖言二裏
  水側之漬是知漬興墳字別而義同其互異者互蟲
  雎噬雎即雎水虛則其防也故曰法王逸注西溪一岫
  碑增水邊土人所止也按春秋傳文公十八年楚岫
  蔡傳以潭噬遠噬與汶水為一噬而句釐雍噬其
  濫為一灑汲釐古無此名還薄不知所在紛紛推亂
  之以小注大則為入水力稍相參配則為會而匿之
  行典江同道故於導江下釋之一幽
  下傳又云有北有中南可知是以北江中江南丘酬
  為北江而去此為北江則漢水又當決破安慶橫
  疑經為誤朱子云為江水所遏因卻而自豬正合川
  恨山導江東別為沱
  州之沱東至于禮相去不太闊絕乎唯林氏兼二總
  州呂之權不可易
  百餘里至白馬嶺而歷天彭闕亦謂之天谷醜
  麻關轡蛇醜幡醉江水又剛
  驪醴醴睡轉睡鞠鑿顯鑿驪體職又
  更東涇瞿巫難酬睡軸輒又東運陽離醴酬酬
  鯉又東運魚腹縣之故陵駙赫睡睡麟顯岫
  又東運宜昌縣之流頭難軸顯驪顯讎鞠
  誼轉囊逼狼尾難而歷人難讎鯉雕又岫
  睡難驪驪驪讓質東運奉節縣南夷
  謹譚請而當時又有謂羊脾嶺在笙
  羊膳步外也近志弓江源記云泯江發源于臨桃
  木塔山山頂分東西流南流八百里經甘松嶺又
  必非人情意者以漢武所名之崑崙即都寶所垣
  麗水為正源乎霞客不足道故齋一代鉅公文采
  縣笥以陵名羈幕乎按郡國志醴陵縣屬長沙郡
  東至長沙下舊縣西北東注于洞庭湖俗謂之溫
  江又在洛陽之北則戰國時固以北江為正流而
  難考污水自石城以東尤多舛錯道元亦自謂未岫
  梅縣南羈驪顯顯讎驪醴驪羈驪
  正受漢口若至彭蠡則東流久矣醒字必因一丈慚
  匿會名之使天下因鼎錯之實參難中之日而南丘
  隱然在二語中此聖經之書法也邵氏曰江水睿豐
  江並持而東則江為中江漢為北江彭蠡所人為重一
  細醴讎羈驪驪叢章受靈壽經
  懸絕一千之誤理無可疑閻百詩云自江都至墓
  書纂呂載易氏之說云江源在松州交州縣西北繡
  酬蛾又尚書章縣北南入于河雕顯鵲一
  水於溫城西北與故瀆分南逍溫縣故城西又南
  出進溫城北又東逞虢公家北皇覽曰虢公冢崖
  非有上流如某水至其處之至榮澤後既壇塞陶丘岫
  亦無實濟瀆故道不可復尋矣渭按書溢書出僅一一
  渡是也以濟水截河南過為榮故以絕字解榮至
  一也雌識顯辦驪體關隋水經直謂之濟
  故城北縣囊運東昏縣故城北關
  囊運究駒縣南鱗關謂之南濟寶濟水之
  蕩然無存矣一
  一下云有鴻溝水而不呂榮澤豈以其時已塞為圭岫
  地乎濟枯之語擊之溫縣蓋尊謂北源故麟注遍幽
  盡波地中漫不見躁跡然則河侵榮澤去後安得
  流至下相縣入泗嗣盧水自扶溝縣首受東南
  上丈今山東充州府定陶縣西南有定陶故城漢濟
  陰郡治也陶丘亦在西南去縣一里荷即荷澤地理
  綱戀顯醴驪顯驪又東北過定陶恭王陵
  據鄭注清水分濟于定陶東北此即經所謂濟水
  濟相接故漢志于軼出榮陽地中下即繼之曰又
  見于陶丘不必以入河之濟為上源亦不必杵泰
  澤東丘數之為三代二見也草廬之說雖聖人復
  鞭雛雌睡慚體驪顯輕醴潮叉
  關轉體受北運穀城縣西酬諧
  馴關酬綱輕體讎顯羈斐輩嵩重綱
  鱗韓驪顯顯睡讎輯體讎醴關麟叫
  分為二脈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土
  海南清河即泗水北清河即濟瀆也南渡後北遣
14.

  川轉東南流逞其縣南禹貢所謂導淮自桐柏者也
  冢瀆山水曰河祠臨晉溥祠漢中湫淵祠朝那江
  嶽恭室于言高南嶽濡山于灑西嶽華山于華陰
  而未知所出豈好事者因漢王初封南鄭蕭何有
  鯉讎讎鱗謚蚤韋申陂枝水注字又東
  東北合黃水蹄縛又東連期思縣
  注之洲醴輔醴蠶輕讓雖驥莊躡霸
  峭鶴輔麟鶴韓驪囊兩小加
  雕紳醴驪醴輒蝕翻薛獸顯讎羈睡時遇一
  日星垂湖者變也非正道也既非正道則高堰必
  宴渭自鳥鼠同穴
  傳曰鳥鼠共為雌雄同穴處此山遂名山曰鳥鼠渭
  地理志隴西首陽縣下云禹貢鳥鼠同穴山在重
  形狀似鼠尾若贅疵有鳥曰本周見者其形似雀
  色作灰自當與兀兒鼠同穴而處所謂鳥鼠同穴
  者也以上諸說微有不同竊疑此二物禹所見在
  出同穴不出鳥鼠是則有事於經故其事亦不可
  以不辨也
  運源道縣故城西佩讓魏又東新
  軸又東連上都縣北封山之陰謚輪
  軸睡贈右則磻谿水注之顓麟又東遑石黜
  門隋雕又東會成國故渠驪顯羈驪驪迎
  怵趾又東與竹水合醴憩輒又東得白渠口
  鯉顯懈州又東遷同州南華州北鶴罷讎福
  河過郡蟲顓譚文童十里而易氏云
  有九百里之道此則古記己亡鄉元亦無從考襲
  而其議則不可以不存也
  口軸照醉岫又東經檀山南又鑒庫谷水注之
  驪又東合款水又東黍良谷水入焉又
  山東南黃中澗水注之又東祿泉注之又東共水州
  焉又東合昆澗水鵲輔增又東臨亭川水注之又
  東北出散關南顯體鄉辦開睡又東與豪荊
  霆東休水自南注之縛囊捶百谷鳩北又北一
  之騎輔懿禪拂駿蠶讎醴醴幹別州
  東逼訾城北又東羅水注之獸雌訛䘏
  嚴上各州惟舉一隅至此總結之以見九州之所同
  曰神農作殖五穀九州之民乃知穀食地理志曰
  公職錄曰黃帝受命風后授圖割地布九州帝王
  世紀曰顓帝帝嚳建萬國而制九州杜氏通典日
  可知矣
  洪範曰鯀乃殛死禹則嗣興而堯典殛鯀次肇十
  禪贈饒辭琴按禹告成在堯時堯
  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始置十二州正義云以境
  功不如德德為世之所難堪此錫者恐亦不多請
  帝嘉禹德賜姓曰姒氏曰有夏昨四岳壽賜姓曰
  應薄泛屬是也公子之後以王父字為氏魯三枉
  侯亶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杜注云和姓非周
  宋朝陳恒蔡墨郭甲之類戰國時若宋經宋句踐
  曹交衛鞅蔡澤陳軫毛速茅焦之類皆以國氏然
  弼成五服外薄四海之事呂伯恭云史官恐後世
  本也京師聲明文物之所萃四方百貨之所聚其遮
  為糧豪以茨屋以飼國馬以為薪芻凡雜用也渭按
  棋覆以什言裏取民謂之賊出其所賦什之一市煉
  蔡傳云半囊去皮曰枯古無此訓蓋其說亦以枯
  稼也二百里經即赫禾稼當積而貯之不在倉廩
  艷熟見導山
  以其青二州地廣而分之殆非也幽則今涿易酬
  寧居曠土萬里成其說之有所本也劉三吾書傳
  禮有正祭有告祭周禮大宗伯職曰國有大故測
  洲讎雌糊軸幹雌蹄詩序鮮
  般巡守而祀四嶽河海也此皆天子之禮山川遼
  敬焉難者曰舜武之於山川亦告祭也何以謂之
  望曰受終巡守大事也雖告祭而以望禮行之故一
  謂睿畎滄距川則田里無水潦壅家之患也渭按全
  管子曰水有大小有遠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錮
  為治田而無與於治水則何以幣諸九川之下其
  田參政雖不可復而溝恤少法隨地可行治河者
  民安之上策哉總之溝恤之設不專為田開備旱
  達則捐數百里之地以為澤所以使之有所容也潮
  浸即後世所謂湖也湛蓄淵深四時不改今太
  藪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楊降宋有孟諸楚有
  力即有廢澤以為田者其後翟方進壤汝南鴻隙
  閭作灘自源而下審地高低以為陳密則晉水皆一
  異之間與夫水何自來遙指西山曰此泉源也又
  一尺可灌十里兩遂為樂土閻百詩嘗舉此二
  獨下流捐地以為川水游波之所也一
  流則分水既多水力緩弱不足以衛尉泥沙王道一
  四海會同關
  天下四方道路皆遏絕而不通至于萬治九州以功
  畢每州之末皆載其達于河之道如江不通淮則曰
  皆西流注西海又曰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岫
  交廣黑水入焉而西海北海遠在數萬里之外與肌
  掌火焚山澤作虞若草木亦當兼木火之官稷播刪
  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序與此小醜
  異蓋禹受洛書後所更定下文云土爰稼穡則穀岫
  彼此相視高下各得其正蔡氏曰土者則之自生謂禍
  孝庶土則非特穀土也本土有等當以肥瘠高下名
  四夷田賦止於中邦而已金氏曰中都中國也古者一
  一以來說經者不明此義唯金吉甫得之左傳定里
  內九州州方千里此復縱橫言自恒山而南
  一千里者此民田豐大數而疆理之詳者也深得和
  經意亦不過謂此百里之中皆男爵小國不必更
  求其字義凡此類今皆不取
  書稱萬邦左傳云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
  亦云周千八百國其封建豈反多衣古聖人因時
  天子之大夫而穀梁傳云祭伯寰內諸侯臨覽
  固已不盡從其說矣奚待黎鐸乎王臣稱子自女
  十年蘇千始其不字而曰子者蓋文宣以後列國
  安思危有備無患者也謂蘇關輕鱗輯鵠
  為萬古不易之書積之則治違之則亂經斯世者
  所宜亟講也
  王氏曰一百里夷者於此皆夷也夷易也無中國禮一
  法易而已蠻慢也甚於夷矣蔡放也放罪人怒此蘇
  欲順傳為義互神醴輯轉測隴類酬關黼慧嗣
  近傳寫老
  於要服矣渭按司馬相如曰王者之於夷狄其義羈
  近之差則當視罪人所居之地以為限斷如三苗
  在南則竄我西裔足以蔽其辜東北亦可但共驩
  周禮大行人職曰侯服歲壹見其貢祀物甸服悍
  服六歲壹見其貢貨物九州城外謂之蕃國世壹
  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翟
  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
  大小懸絕矣愚嘗謂春秋傳雜採眾記而成而冰
  傳尤為疏駮左民間有不可信者如昭十三年叔
  正義云凡五服之別各五百里是王城四面面別
  馬遷與孔意司王肅亦以為然故簫注此云賈焉
  三百八十八里驗其所言山川不出禹貢之域山
  一也尚書所言據其虛空烏路方直而計之漢書
  所言乃謂著禍地尺跡屈曲而量之所以數不同
  自揭陽以此至沙漠多不過七千里愈西則愈短
  九州之界方七千里此讀周官之誤也蓋禹貢言
  面周官言方言方則外各二百五十里非一面五
  五百里總為二千五百里兩面相距凡五千里職
  斜七於古蓋二百八十餘里言則是甸服之地自州
  堯南撫交趾於禹貢荊州章南垂幽荒之外故越
  也周禮南八蠻雕題交趾有不粒食者焉春秋不洲
  志云交州本屬揚州為漢之南極其妄談不足信雌
  先以撫之此說是也流貂朝鮮北與肅慎接壤謂
  之地哉為此說者惑於書陟方乃死之文曰要之
  當世之人情而曲為之遷就可乎哉
  海也渭按左傳云樹之風聲司馬相如云逃聽者風
  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禹成萬世永賴之功事其有大於此者故皆異其
  堯命舜攝位之辭曰乃言底可績三載金履祥通
  也舜陟帝位咨四岳求可宅百揆者僉曰伯禹作
  四則當在丁巳雖較遲數年猶未離乎幼也竊謂駟
  四罪無死刑殛者拘囚困苦家使鬱鬱無聊不獲禍一
[顯示各種版本 (3)]
URN: ctp:wb528041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