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维基
简体字版
-> -> 检索 "ctext:388993"
檢索內容:
检索范围: 宋史纪事本末
条件: 提到“王之望
Total 11

卷七十七隆兴和议

22
庚子,汤思退奏以王之望充金国通问使,龙大渊副之,许割弃四州,求减岁币之半。初,之望为都督府参赞军事,奏言「人主论兵,与臣下不同,惟奉承天意而已。窃观天意,南北之形已成,未易相兼,我之不可绝淮而北,犹敌之不可越江而南也。不若移攻战之力以自守,自守既固,然后随机制变,择利而应之」思退悦其言,故奏遣之。会右正言陈良翰言「前遣使已辱命,大臣不悔前失而复遣王之望,是金不折一兵而坐收四千里要害之地,决不可许四郡。若岁币则俟得陵寝然后与,庶为有名。今议未决而之望遽行,恐其辱国不止于仲贤。愿先驰一介往,俟议决然后行,未晚」帝然之。
23
癸丑,以胡昉、杨由义为金国通问所审议官。张浚力言金未可和,请帝幸建康,以图进兵。帝乃手诏王之望等,并一行礼物并回,待命境上,而令胡昉等先往,谕金以四州不可割之意。
25
陈康伯等言「金人来通和,朝廷遣卢仲贤报之,其所论最大者三事:我所欲者,削去旧礼,彼亦肯从。彼所欲者,岁币如数,我不深较。其未决者,彼欲得四州,而我以祖宗陵寝、钦宗梓宫为言,未之与也。乞召张浚归国,特垂咨访,仍命侍从、台谏集议」帝从之。群臣多欲从金人所请,张浚及虞允文、胡铨、阎安中上疏力争,以为不可与和。汤思退曰「此皆以利害不切于已,大言误国,以邀美名。宗社大事,岂同戏剧」帝意遂定。浚在道闻王之望行,上疏力辩其失,曰「自秦桧主和,阴怀他志,卒成逆亮之祸。桧之大罪未正于朝,致使其党复出为恶。臣闻立大事者以人心为本,今内外之议未决,而遣使之诏已下,失中原将士四海倾慕之心,他日谁复为陛下用命哉。人心既失,如水之覆,难以复收,而况于天则不顺,于义则不安,窃为陛下忧之」不听。
27
二月,胡昉自宿州还。初,昉至金,金人以失信执之。帝闻昉被执,谓张浚曰「和议不成,天也,自此事当归一矣」诏王之望以币还。既而仆散忠义以书进,金主览之,曰「行人何罪」即遣还,边事令元帅府从宜措画。
28
三月丙戌,诏张浚视事江淮,金军退。初,汤思退恐和议不成,奏请以宗社大计,奏禀上皇而后从事。帝批示三省曰「金无礼如此,卿犹欲议和。今日事势非秦桧时比,卿议论,秦桧不若」思退大骇,阴谋去浚,遂令王之望等驿奏「兵少粮乏,楼橹器械未备」又言「委四万众以守泗州,非计」帝惑之。会户部侍钱端礼言「兵者凶器,愿以符离之溃为戒,早决国是,为社稷至计」乃诏浚行视江淮。时,浚所招徕山东、淮北忠义之士以实建康、镇江两军,凡万二千人。万弩营所招淮南壮士及江西群盗,又万馀人,陈敏统之,以守泗州。凡要害之地,皆筑城堡,其可因水为险者,皆积水为柜,增置江、淮战舰,诸军弓矢器械悉备。金人方屯重兵,为虚声胁和,有「刻日决战」之语。及闻浚复视师,亟撤兵归。于是淮北之来归者日不绝,山东豪杰悉愿受节度。浚以萧琦契丹望族,沉勇有谋,欲令尽领降众,且以檄谕契丹,约为应援。金人益惧。
30
夏四月丁丑,罢张浚,判福州。汤思退讽右正言尹穑论浚跋扈,且费国不赀,奏令张深守泗不受赵廓之代为拒命。复论督府参议官冯方,罢之。浚乃请解督府。诏以钱端礼王之望宣谕两淮,而召浚还。端礼入奏,言「两淮名曰备守,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盖诋浚也。浚留平江,凡八上疏,乞致仕。帝察浚之忠,欲全其去,乃命以少师、保信节度使判福州。左司谏陈良翰侍御史周操言浚忠勤,人望所属,不当使去国,皆坐罢。
38
辛卯,汤思退罢,落职永州居住。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上书,谓「思退及王之望、尹穑奸邪误国,钩致敌人之罪,乞斩三人,以谢天下。并窜其党洪适、晁公武,而用陈康伯、胡铨、陈良翰王十朋金安节虞允文、王大宝、陈俊卿、黄中、龚茂良、张栻,以济大计」思退行至信州,闻之,忧悸而死。
39
戊戌,复以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时金兵犯淮,人情惊骇。张浚已卒,皆望康伯复相,故有是命。癸卯,遣王之望劳师江上。
41
乙亥,王之望罢。先是,金人至扬州,或请击之,杨存中不敢渡江,独临江固垒以自守。之望与汤思退表里,专以割地啖敌为得计。帝诏督府择利害击金军,之望下令诸将,不得妄进。言者论之,遂罢。

卷七十八孝宗朝廷议

4
至是,召熹入对。熹复陈三札,一言「大学之道,本于格物。格物者穷理之谓也。谓之理则无形而难知,谓之物则有迹而易睹。必因物求理,使了然无毫发之差,则应事自然无毫发之谬。是以意诚、心正而身修,家齐、国治而天下平。今劝讲之臣所以闻于陛下者,不过记诵词章之习,而陛下又不过求之老子、释氏之书。是以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能随事以观理,故天下之理,多所未察。未能即理以应事,故天下之事,多所未明。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人,未免蔽欺,由不讲乎大学之道,而溺心于浅近虚无之过也。愿博访真儒知此道者,讲而明之,则今日之务,所当为者不得不为,所不当为者不得不止」次言「今之论国计者有三,曰战,曰守,曰和。此三说者,是非相攻,可否相夺。谈者各饰其私,听者不胜其眩,由不折于义理之根本,而驰于利害之末流故也。君父之雠不共戴天者,乃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凡有君臣、父子之性者,发于至痛不能自已之同情,而非专于一已之私也。国家之与北虏,其不可与共戴天,明矣。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雠,非守无以制胜。此皆天理之自然,非人欲之私忿也」三言「先王制驭夷狄之道,其本不在威强而在乎德业,其备不在边境而在乎朝廷,其具不在兵食而在乎纪纲。愿开纳谏诤,黜远邪佞,杜塞幸门,安固邦本。四者为急先之务,庶几形势自强,而恢复可冀矣」时,朝廷遣王之望使金约和未还,宰臣汤思退等皆主和议,而近习曾觌、龙大渊招权,故奏及之。三札所陈,不出封事之意而加剀切焉。熹初读第一札,上为动容听纳,至第二札论复雠之义,上遂默然。

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支持我们的发展网站的设计与内容(c)版权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https://ctext.org/zhs。请注意: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违者自动封锁,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