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464443"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韻補
Total 17

卷18 經部·詩類存目二

1
國朝謝起龍撰。起龍天愚,餘姚人。是書成於雍正癸丑。其《自序》詆吳棫韻補》之謬,而發明陸德明「古人韻緩不煩改字」之說,持論最確。乃核其所注,則仍謂古音之外有所謂葉韻,但以音屬讀,取其順吻而止,絕不究音韻之本原與古人之舊法。則與吳棫之書均為臆定,未可同浴而譏裸裎也。觀其於《漢廣》末章云「蔞有閭、樓二音,駒亦有居、鉤二音,只從《傳》讀閭讀居可也。如《桃夭》首章,華、家古讀敷、姑,今入麻韻,不妨依今韻讀之。韻者使之葉於音而適於口也。葉且適於吟詠矣,何必斤斤古之是泥」云云,是於此事茫然未解,殆無從與之詰難矣。
1
國朝史榮撰。自號雪汀道人,鄞縣人。其書據朱子孫鑒所作《詩傳補遺後序》,定朱子《集傳》原本有音未備,其音多後人所妄加。因以《集傳》與音互相考証,得其矛盾之處,條分縷析以辨之。一曰《集傳》用舊訓義而無音,二曰《集傳》有異義而不別為之音,三曰音與《傳》義背,四曰古今未有之音,五曰聲誤,六曰韻誤,七曰音誤,八曰誤音為葉,九曰誤葉為音,十曰四聲誤讀,十一曰泛雲四聲之誤,十二曰《邶風》注與某同之誤,十三曰補音,十四曰叶音闕誤,十五曰叶音志略。又附錄《經》文誤字、《經》文疑義、京本音切考異、《釋文》叶韻紀原、吳棫韻補》考異、《集傳》相沿之訛、俗書相沿之訛、《集傳》偶考、俗音訂誤九門,共二十四類。其音與義背、用舊義而無音、異義而不別音三門,辨論頗為精確。誤音、誤葉、補音及俗音訂誤四門,亦多可取。
2
惟未有之音與四聲誤讀二門,所言即是音誤,分目未免太繁。至泛雲四聲及《邶風》音與某同二門,則有意吹求,未為平允。又榮考今音頗詳,而古音則茫無所解,故叶音闕誤、叶音志略二門所言,往往大謬。吳棫韻補》見行於世,榮自言未見其書,摭諸書所引為考異,尤為贅疣。至於舊音舛謬之處,動輒漫罵。

卷42 經部·小學類三

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韻補》五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2
觀其《古音獵要》《東》、《冬》二韻共標「鞠朋眾務調蘿窗誦雙明萌用江」十三字,與《古音叢目》《東》、《冬》二韻所標者全複,與《古音餘》《東》、《冬》二韻所標亦複五字。是即隨所記憶,觸手成編,參差互出,未歸畫一之明証矣。其書皆仿吳棫韻補》之例,以今韻分部,而以古音之相協者分隸之。
1
陳第撰。有《伏羲圖贊》,已著錄。言古韻者自吳棫。然《韻補》一書,龐雜割裂,謬種流傳,古韻乃以益亂。國朝顧炎武作《詩本音》,江永作《古韻標准》,以經証經,始廓清妄論。而開除先路,則此書實為首功。大旨以為古人之音,原與今異。凡今所稱叶韻,皆即古人之本音,非隨意改讀,輾轉牽就。如「母」必讀「米」,「馬」必讀「姥」,「京」必讀「疆」,「福」必讀「逼」之類,歷考諸篇,悉截然不紊。又《左》、《國》、《易象》、《離騷》、《楚詞》、秦碑、漢賦以至上古歌謠、箴銘、頌贊,往往多與《詩》合,可以互証。於是排比經文,參以群籍,定為本証、旁証二條。本証者,《詩》自相証,以探古音之源。旁証者,他經所載以及秦漢以下去《風》、《雅》未遠者,以竟古音之委。鉤稽參驗,本末秩然。其用力可謂篤至。雖其中如「素」音為蘇之類,不知古無四聲,不必又分平仄;「家」又音歌,「華」又音和之類,不知為漢魏以下之轉韻,不可以通三百篇:皆為未密。然所列四百四十四字,言必有徵,典必探本。視他家執今韻部分,妄以通轉古音者,相去蓋萬萬矣。初,第作此書,自焦竑以外,無人能通其說,故刊版旋佚。此本及《屈宋古音義》皆建寧徐時作購得舊刻,複為刊傳。雖卷帙無多,然欲求古韻之津梁,舍是無由也。
1
乾隆十五年奉敕撰。字數、部分皆仍《佩文詩韻》。惟以今韻之離合,別古韻之異同。如《江韻》獨用則一韻為一部,《東》、《冬》兩韻同用則兩韻為一部,《支》、《微》、《齊》三韻同用則三韻為一部是也。每部皆附葉韻,略如吳棫韻補》。惟《韻補》於今韻每部各載叶韻。此則一部獨用者附本部末,諸部同用者即總附諸部末。如「蒙」字叶「莫邦切」,則獨附《江部》後。「江」字叶「戶公切」,則總附《東》、《冬》二部後。「魚」字叶「魚羈切」,則總附《支》、《微》、《齊》三部後是也。夫古今聲音之遞變,亦如大小篆、隸、八分之遞變,或相因,或迥不相近。以迥不相近之音施於歌詠,於古雖有徵,而於今不能悉協。唐人古詩,大抵皆相近之音。故《東》、《冬》、《江》古音雖同,而此書《東》、《冬》自為部,《江》自為部。《支》、《微》、《齊》、《佳》、《灰》古音雖同,而此書《支》、《微》、《齊》自為部,《佳》、《灰》自為部。皆取不戾於古而可行於今也。至於葉韻之說,宋以來糾紛彌甚。
1
國朝顧炎武撰。炎武有《左傳杜解補正》,已著錄。自陳第作《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而古音之門徑始明。然創闢榛蕪,猶未及研求邃密。至炎武乃探討本原,推尋經傳,作《音學五書》以正之。此其五書之一也。上卷分三篇:一《古曰音今曰韻》,二《韻書之始》,三《唐宋韻譜異同》。中卷分六篇:一《古人韻緩不煩改字》,二《古詩無叶音》,三《四聲之始》,四《古人四聲一貫》,五《入為閏聲》、六《近代入聲之誤》。下卷分六篇:一《六書轉注之解》,二《先儒兩聲各義之說不盡然》,三《反切之始》,四《南北朝反語》,五《反切之名》,六《讀若某》。共十五篇,皆引據古人之說以相証驗。中惟所論入聲變亂舊法,未為甚確。餘皆元元本本,足以訂俗學之訛。蓋五書之綱領也。書成於崇禎癸未,其時舊本《集韻》與別本《廣韻》皆尚未出,故不知唐、宋部分之異同由於陳彭年、丁度。又唐封演《見聞記》,其時亦未刊行,故亦不知唐人官韻定自許敬宗。然全書持論精博,百餘年來,言韻學者雖愈闡愈密,或出於炎武所論之外。而發明古義,則陳第之後,炎武屹為正宗。陳萬策《近道齋集》有《李光地小傳》,稱光地音學受之炎武。又萬策作《李光地詩集後序》,稱光地推炎武音學,妙契古先。故所注古音不用吳棫韻補》,而用炎武《詩本音》。
1
國朝毛奇齡撰。古人繇詞,多諧音韻。《周易》爻象,亦大抵有韻,而往往不拘。故吳棫作《韻補》,引《易》絕少。至明張獻翼始作《讀易韻考》七卷。
1
案:韻書為小學之一類,而一類之中又自分三類。曰今韻、曰古韻、曰等韻也。本各自一家之學,至金而等韻合於今韻韓道昭《五音集韻》始以等韻顛倒今韻之字紐,至南宋而古韻亦合於今韻吳棫韻補》始以古韻分隸今韻,又注今韻某部古通某部之類。國朝而等韻又合於古韻如劉凝、熊士伯諸書,三類遂相牽而不能分。今但通以時代次之。其《篆韻》之類,本不為韻而作者,則仍歸之於《字書》。

卷44 經部·小學類存目二

2
王宏撰山志》乃指此為沈約真本,譏屠隆未見《韻經》,誤指《平水韻》為約書,不亦傎乎?又朱彞尊《重刊廣韻序》曰:「近有嶺外妄男子,偽撰沈約之書,信而不疑者有焉。」考王士禎居易錄》,記康熙庚午,廣東香山縣監生楊錫震,自言得沈約《四聲譜》古本於廬山僧今帾。因合吳棫韻補》而詳考音義,博徵載籍,為《古今詩韻注》凡二百六十一卷,赴通政司疏上之。奉㫖付內閣,與毛奇齡所進《古今通韻》訂其同異。彞尊所指,當即其人。今內府書目但有奇齡之書,而錫震之書不錄,未知其門目何如。疑其所據,即正域此本也。
1
楊時偉撰。時偉有《春秋編年舉要》,已著錄。是書前有崇禎辛未《自序》,大旨以《洪武正韻》不行於當代,故因其原本,增注于下,謂之「補箋」。又取吳棫韻補》、陳第《古音考》諸書所據古書之音,附於各韻之後,謂之「古音」。又取熊忠《韻會舉要》、楊愼《丹鉛錄》諸書所收字,增附於韻後,謂之「逸字」。其用意頗勤。然《洪武正韻》分合舛誤,窒礙難通。雖以天子之尊,傳國十餘世,懸是書為令甲,而終不能使行於天下。二百六七十年之中,若存若亡,無人置議。時偉乃於舉世不用之中,出奇立異,冀以匹夫之力顛倒千古之是非,抑亦難矣。且所注古音,雜取吳棫、陳第二家,不知其體例各別。所收逸字,不能究《廣韻》、《集韻》之源,僅據楊愼等之書,尤為疏略。所補箋亦皆輾轉裨販,如日在木中為東,此許愼所引官溥說,明載於《說文》,而乃引鄭樵通志》,足知非根本之學矣。
1
吕維祺撰。維祺有《四禮約言》,已著錄。是書凡《韻母》五卷、《同文鐸》三十卷、《韻鑰》三十五卷。其說譏沈約知縱有四聲而不知衡有七音,司馬光知衡有七音而不知縱有四等,故作此三書以正其謬。總名《音韻日月燈》,象三光也。亦名《正韻通》,以遵用《洪武正韻》及續刊《洪武通韻》二書也。其韻母以一百六韻為經,以三十六母四等為緯,而以開口、合口標於部上,獨音、衆音註于字旁。其《同文鐸》舉一百六部之字,以三十六母易其先後。大致本之《韻會》,而註則稍減,葢《通韻》卽孫吾與《韻會定正》之改名也。所注古韻通轉,則吳棫韻補》之緒餘耳。其《韻鑰》則仍以《同文鐸》所收之字,刪其細註,但互註其字共幾音幾叶,以便檢尋,故名曰「鑰」。《自序》稱《同文鐸》如編年、此如紀傳是也。維祺於等韻之學頗有所見,而今韻、古韻之源流未能深考。觀其稱古韻二百六部沈約併為一百六部,則其他可知矣。
1
龔黃撰。爵里無考。是書考究古韻,自屈原離騷及漢、晉以後詞賦,皆徵引參証,而大抵以吳棫韻補》為指歸。其紕繆在於根柢,其餘不必深詰矣。
1
楊貞一撰。貞一孟公,新都人。是書以朱子《毛詩》叶韻未為盡善,因取吳棫韻補》、熊忠《韻會舉要》之說,參考成書。其實皆以《洪武正韻》為准,於音韻源流,固未能博考也。

卷168 集部·別集類二十一

2
是集題曰「盧聯子友編」。其古賦落落有奇氣。詩古體五言勝七言,近體七言勝五言。大抵七言古體學溫庭筠,以幽艷為宗;七言近體學陸龜蒙,而雕削往往太甚。如「春在地中常不死,月行天盡又飛來」之類,則傷於粗俗;「詩無獺髓痕猶在,夢有鸞膠斷若何」之類,則傷於纖巧。顧嗣立元詩選》乃標為佳句,列於小傳之內,殊失別裁。又古詩用韻,多以真、諄、臻、侵同用,沿吳棫韻補》之謬注,殊乖古法。近體多以支、脂、之、微、齊通押,蓋亦誤信吳棫之說。夫詩各有體裁,韻亦各有界限。既僻於復古,自可竟作古詩,何必更作今體。

卷181 集部·別集類存目八

1
國朝馮班撰。有《鈍吟雜集》,已著錄。班與其兄舒皆以詩名一時,稱海虞「二馮」。其侄馮武,作《所評〈才調集〉凡例》,稱舒之論詩,講起承轉合最嚴;而班之論詩,則欲化去起承轉合。定法微有不同,然二人皆以晚唐為宗,由溫、李以上溯齊、梁。故《才調集》外,又有《玉台新詠評本》,蓋其淵源在二書也,其說力排嚴羽,尤不取江西宗派,持論亦時有獨到,然所作則不出於昆體,大抵情思有餘,而風格未高,纖佻綺靡,均所不免。是集凡《定遠小集》二卷,《鈍吟集》三卷,《別集》一卷,《鈍吟餘集》一卷,《集外詩》一卷;又《樂府》一卷,《游仙詩》一卷,《鈍吟文稿》一卷,亦附於末。其中論詩之說,多可取,惟《日記》所論吳棫韻補》一條,推為奧入鬼神,則失之遠矣。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