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841653"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王之道
Total 8

卷21 經部·禮類三

2
以此坊民,諸侯猶有畔者」,是隱為《春秋》書大夫之強起例。又云「《春秋》不稱楚越之王喪」,亦明著《春秋》之法。則道周此有強分篇目之失,然《記》文稱「其自立有如此者」、「其剛毅有如此者」云云,則章旨本《經》中所有。道周分一十七章,較《表記》、《坊記》、《緇衣》之目尚近於自然。其所集之《傳》,亦雜引歷代史傳,以某某為能自立,某某為剛毅,意在上之取士,執此為則,以定取舍之衡。故其《自序》云:「仲尼恐後世不學,不知先王之道存於儒者,故並舉以明之。使後之天子循名考實,知人善任,為天下得人。」蓋《經》為儒者言,道周之《傳》則為用儒者言也。大抵道周於諸經,其用力最深乾隆十三年御定《三禮義疏》之第三部也。《經》文四十九篇,厘為七十七卷,附載圖五卷。其詮釋七例,亦與《周官義疏》同。三《禮》以鄭氏為專門,王肅亦一代通儒,博觀典籍,百計難之,弗勝也。後儒所見,曾不逮肅之棄餘,乃以一知半解,嘩然詆鄭氏不聞道。韓愈所謂不自量者,其是類歟?然《周官》、《儀禮》皆言禮制,《禮記》則兼言禮意。禮制非考証不明,禮意則可推求以義理,故宋儒之所闡發,亦往往得別嫌明微之旨。此編者莫如《易》學。觀其與及門朱朝瑛、何瑞圖、劉履丁輩往複商榷,至再至三,所謂一生精力盡在此書者也。其《孝經集傳》,亦歷六年而成,故推衍亦為深至。

卷36 經部·四書類二

1
康熙十六年聖祖仁皇帝御定。自朱子定著《四書》,由元、明以至國朝,懸為程試之令甲,家弦戶誦,幾以為習見無奇。實則內聖外王之道備於孔子孔子之心法寓於《六經》,《六經》之精要括於《論語》,而曾子、子思、孟子遞衍其緒。故《論語》始於言學,終於堯舜湯武之政、尊美屏惡之訓;《大學》始於格物致知,終於治國平天下;《中庸》始於中和、位育,終於篤恭而天下平;《孟子》始於義利之辨,終於堯舜以來之道統。聖賢立言之大旨,灼然可見。蓋千古帝王之樞要,不僅經生章句之業也。我聖祖仁皇帝初年訪落,即以經筵講義親定是編。所推演者,皆作聖之基、為治之本,詞近而旨遠,語約而道宏。聖德神功所為契洙泗之傳而繼唐虞之軌者,蓋胥肇於此矣。

卷50 史部·別史類

3
《古史序》云:「古之帝王,其必為善,如火之必熱,水之必寒。其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穀。」此語最好。某嘗問伯恭,此豈馬遷之所及。然子由此語雖好,卻又有病處。如云王之道以無為為宗之類,他只說得個頭勢大,然下面工夫又皆空疏云云。蓋與呂祖謙議論相激,故平日作《雜學辨》以攻轍,此時反為之左袒。然其混合儒、墨之失,亦終不能為之掩也。平心而論,史至於司馬遷,猶詩至於李、杜,書至於鍾、王,畫至於顧、陸,非可以一支一節比擬其長短者也。轍乃欲點定其書,殆不免於輕妄。至其糾正補綴,如《史記》載堯典妻舜之後,瞽瞍尚欲殺舜,轍則本《尚書》謂妻舜在瞽瞍允若之後。《史記》載伊尹以負鼎說湯,造父御周穆王見西王母事,轍則刪之。《史記》不載禱雨桑林事,轍則增之。《宋世家》,《史記》贊宋襄公泓之戰為禮讓,轍則貶之。辨《管子》之書為戰國諸子所附益。於《晏子傳》增入晏子處崔杼之變,知陳氏之篡與諷諫數事。於宰我則辨其無從叛之事。於子貢則辨其無亂齊之事。又據《左氏傳》為《柳下惠》、《曹子臧》、《吳季札》、《範文子》、《叔向》、《子產》等傳,以補《史記》所未及。《魯連傳》附以《虞卿》,《刺客傳》不載《曹沫》。其去取之間,亦頗為不荀。存與遷書相參考,固亦無不可矣。書中間有附注,以葉大慶考古質疑》考之,蓋其子遜之所作。舊本不載其名,今附著焉。

卷89 史部·史評類存目一

1
錢天祐撰。天祐履籍未詳。是書前有延祐五年三月進表,稱臣於延祐元年作《大學經傳直解》,進獻皇太子明年複作《孝經直解》進獻,承令命翰林官以威烏爾字語譯訖。奏上皇帝陛下、太后殿下,奉旨將《孝經》鏤版,命臣陪侍皇太子備員說書,給賜廩餼。敢獻盲歌瞽頌,採摭經史成言,效荀卿成相之體,葉以聲韻,著為一編。凡帝王之道,起自唐虞,訖於有宋。總八十六章,章二十四字。仍隨文引事實注於其下,目曰《敘古頌》。可以謳吟歌詠,掇前史於片紙之間云云。又有禮部牒,稱說書臣範可仁衍以增義,蕭貞疏以音釋,蓋三人共成此書也,然詞意鄙俚,殊不足採。

卷94 子部·儒家類四

2
《漢書》所載黃帝以下諸目,班固已注為依托,亦不足憑。惟所載高帝八篇,文帝十二篇為帝王御製著錄儒家之始,今其書不傳。然高帝當戰伐之餘,政兼霸術,文帝崇清淨之學,源出道家,其詞未必盡醇。久而散佚,或以是歟?梁元帝金樓子,體儕說部,抑又次焉。夫詞人所著作,盛陳華藻而已;帝王之學,則必歸於傳心之要義。儒生所論說,高談性命而已;帝王之學,則必徵諸經世之實功。故必以聖人之德,居天子之位,而後吐辭為經,足以垂萬世之訓也。我皇上亶聰首出,念典彌勤,繹舊聞,發揮新得。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者,具備於斯。迄今太和翔洽,久道化成,無逸作所之心,與天行同其不息。而百度修明,八紘砥礪,天聲赫濯,尤簡冊之所罕聞。豈非內聖外王之道,文經武緯之原,一一早握其樞要歟?臣等校錄鴻編,循環跪誦,欽聖學之高深,益知聖功之有自也。

卷156 集部·別集類九

1
王之道撰。之道彥猷,廬州人。宣和六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調歴陽丞。南渡後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後以其子藺官樞密使,追贈太師。《宋史》為藺立傳,而不及之道。故其事跡不詳。惟尤袤所撰神道碑尚在《永樂大典》中,可以考見大略。之道嘗自號相山居士,其集即以為名。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