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989618"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條件: 提到「王明清
Total 16

卷27 經部·春秋類二

1
張大亨撰。大亨嘉父,湖州人。登元豐乙丑乙科。何薳春渚紀聞》、王明清玉照新志》並載其嘗官司勛員外郎,以王國侍讀、侍講官名與朝廷相紊,奏請改正事。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大亨《春秋通訓》及此書,則稱為「直秘閣吳興張大亨撰」。蓋舉其所終之官也。考《左傳》發凡,杜預謂皆周公禮典。韓起見《易象》、《春秋》,亦謂《周禮》在魯。孫復作《春秋尊王發微》,葉夢得譏其不深於禮學,故其言多自抵牾。蓋《禮》與《春秋》本相表裏。大亨是編,以杜預《釋例》與《經》踳駁,兼不能賅盡,陸淳所集啖、趙《春秋纂例》,亦支離失真,因取《春秋》事跡,分吉、凶、軍、賓、嘉五禮,依類別記,各為總論。義例賅貫,而無諸家拘例之失。振孫稱為「考究詳洽」,殆非溢美。元吳澄作《春秋纂言》,分列五禮,多與此書相出人。澄非剽襲人書者,殆偶未見傳本歟?朱彞尊經義考》載此書十卷,注曰「存」。而諸家寫本,皆佚其《軍禮》三卷,已非彞尊之所見。然《永樂大典》作於明初,凡引此書皆吉、凶、賓、嘉四禮之文,《軍禮》絕無一字。則此三卷之佚久矣,彞尊偶未核檢也。

卷42 經部·小學類三

1
吳棫撰。才老。武夷徐蕆為是書序,稱與蕆本同里,而其祖後家同安。王明清《揮麈三錄》則以為舒州人,疑明清誤也。宣和六年進士,召試館職,不就。紹興中為太常丞,以為孟仁仲草表忤秦檜,出為泉州通判以終。蕆《序》稱所著有《書裨傳》、《詩補音》、《論語指掌考異續解》、《楚辭釋音》、《韻補》凡五種。陳振孫書錄解題詩類》、載棫《毛詩補音》十卷,注曰:「棫又別有《韻補》一書,不專為《詩》作。」《小學類》載棫《韻補》五卷,注曰:「棫又有《毛詩補音》一書,別見《詩類》。」今《補音》已亡,惟此書存。自振孫謂朱子注《詩》用棫之說,朱彞尊作《經義考》未究此書僅五卷,於《補音》十卷條下誤注「存」字,世遂謂朱子所據即此書,莫敢異議。

卷47 史部·編年類

2
以當時學士大夫各信所傳,不考諸實錄正史,家自為說。因踵司馬光《通鑒》之例,備採一祖八宗事跡,薈稡討論,作為此書。以光修《通鑒》時先成《長編》,燾謙不敢言《續通鑒》,故但謂之《續資治通鑒長編》。《文獻通考》載其《進書狀》四篇。一在隆興元年知榮州時,先以建隆迄開寶年事一十七卷上進;一在乾道四年禮部郎時,以整齊建隆元年治平四年閏三月五朝事跡共一百八卷上進;一在淳熙元年知瀘州時,以治平後至靖康凡二百八十卷上進;一在淳熙元年知遂寧時,重別寫呈,並《舉要》、《目錄》計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冊上進。故周密癸辛雜識》稱,韓彥古盜寫其書,至盈二廚。然《文獻通考》所載,僅《長編》一百六十八卷、《舉要》六十八卷,與《進狀》多寡迥殊。考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卷數雖如此,而冊數至逾三百,蓋逐卷又分子卷,或至十餘云云。則所稱一千六十三卷者,乃統子卷而計之,故其數較多矣。又據燾《進狀》,其書實止於欽宗。而王明清玉照新志》稱紹興元年胡彥修疏,在《長編》一百五十九卷注後,則似乎兼及高宗。或以事相連屬,著其歸宿,附於注末,如《左傳》後經終事之例歟。《癸辛雜識》又稱「燾為《長編》,以木廚十枚,每廚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聞,必歸此匣。分日月先後次第之,井然有條」云云,則其用力之專且久,可概見矣,其書卷帙最多,當時艱於傳寫,書坊所刻本及蜀中舊本已有詳略之不同。又神、哲、徽、欽四朝之書,乾道中只降秘書省依《通鑒》紙樣繕寫一部,未經鏤版,流播日稀。

卷52 史部·雜史類存目一

1
李正民撰。亦曰《乘桴記》。正民字方叔,揚州人。政和二年進士高宗時官至中書舍人徽猷閣待制建炎三年己酉七月高宗在金陵,聞金兵深入,遂趨平江,歷越州、明州。十二月乘舟航海,避兵台、溫之間。正民時以中書舍人從行,按日記駐蹕之所。蓋起居注體也。正民尋奉使通問隆佑宮,故所記止於四年正月二十一日,蓋非完稿。《北盟會編》一百三十四卷,王明清《揮麈三錄》第一卷,皆全載其文。明清記尤袤謂高宗東狩四明,數月之間,排日不可稽者。

卷64 史部·傳記類存目六

1
胡舜申撰。建炎己酉,金兵攻平江,宣撫周望出走。舜申之兄舜陟時為參謀,舉家避難,舜申次為此錄。其言頗詆韓世忠,末複載世忠攜妓一事。似有宿憾之言,未必實錄。此書與《乙巳泗州錄》,王明清玉照新志》皆全載其文。

卷112 子部·藝術類一

2
王明清玉照新志》載宋齊愈《獄牘》,稱司業董逌在坐,則靖康末尚官司業。

卷122 子部·雜家類六

1
陸友撰。有《墨史》,已著錄。友嘗取漢上題襟集所載段成式語,自號研北生,因以名其雜著。前有元統二年二月自序,稱元統元年冬還自京師,索居吳下,追憶所欲言者,命其子錄藏。蓋虞集柯九思同薦友於朝,會二人去職,友亦罷歸時也。所錄皆軼文瑣事。友頗精賞鑒,亦工篆隸,故關於書畫古器者為多,中亦頗有考証。如解李商隱之金蟾嚙鎖句。辨徐鍇說文系傳》之獮字、禰字互相矛盾。援《北史》証馬定國以石鼓出宇文周之非,引鄭康成之說証傳注稱錯簡之誤,皆有可採。至謂仉姓出梁四公子傳,不知孟母先氏仉,以王明清仲言,謂本張華答何劭詩,其言明且清句,不知《禮記》先有此文,則偶然疏舛也。徐顯《稗傳》載友撰《研史》、《墨史》、《印史》,不載此書。此本出自陳繼儒家,末有舊跋,已稱字多訛脫,繼儒刻入《普秘笈》中,更失校讎。如皇象天發神讖碑事一條,上下卷其文複見,則顛倒錯亂可知矣。錢曾讀書敏求記》稱有柯柘湖校本,項藥師刊本,今皆未見也。

卷140 子部·小說家類一

2
案《文獻通考溫公日記》條下引李燾之言曰:文正公初與劉道原共議取實錄、國史,旁採異聞,作《資治通鑒后紀》。今所傳記聞及日記,朔記,皆后紀之具也。光集有與範夢得論修《通鑒長編》書,稱妖異有所警戒,詼諧有所補益,並告存之。大抵《長編》寧失於繁,毋失於略云云。此書殆亦是志歟。至於記太祖時宋白知舉一事,自注云疑作陶穀。記李迪、丁謂斗鬩一事,前一條稱上命翰林學士錢惟演草制,罷謂政事,惟演乃出迪而留謂;後一條稱詔二人俱罷相,迪知鄆州,明日謂複留為相。種世衡遣王嵩反間一事,前一條雲間旺榮,後一條雲間剛朗。凌招撫保州亂兵一事,前一條云田況,後一條云郭逵。聞見異詞,即兩存其說,亦仍《通鑒考異》之義也。王明淸玉照新志》曰:元祐初修《神宗實錄》,秉筆者極天下之文人,如黃、秦、晁、張是也。紹聖初,鄧聖求、蔡元長上章指為謗史,乞行重修。蓋舊文多取司馬文正公《涑水記聞》,如韓、富、歐陽諸公傳及敘劉永年家世,載徐德占母事,王文公之詆,永年、常山,呂正獻之評曾南豐,安簡借書多不還,陳秀公母賤之類,取引甚多,於是《裕陵實錄》皆以朱筆抹之,盡取王荊公《日錄》以刪修焉,號朱墨本。是光此書實當曰是非之所系,故紹述之黨務欲排之。然明淸所舉諸條,今乃不見於書中,殆避而刪除歟?陳振孫書錄解題》亦曰:此書行世久矣,其間記吕文靖數事,呂氏子孫頗以為諱。
1
歐陽修撰。多記朝廷軼事及士大夫談諧之言。自序謂以唐李肇國史補》為法,而小異於肇者不書人之過惡。陳氏《書錄解題》曰:或言公為此錄未成,而序先出,裕陵索之。其中本載時事及所經歷見聞,不敢以進,旋為此本,而初本竟不複出。王明淸《揮麈三錄》則曰:歐陽公《歸田錄》初成未出,而序先傳,神宗見之,遽命中使宣取。時公已致仕在潁州,因其間所記有未欲廣布者,因盡刪去之。又惡其太少,則雜記戲笑不急之事,以充滿其卷帙,既繕寫進入,而舊本亦不敢存。二說小異。周輝《淸波雜志》所記,與明淸之說同。惟雲原本亦嘗出,與明淸說又不合。大抵初稿為一本,宣進者又一本,實有此事。其旋為之說與刪除之說,則傳聞異詞耳。惟修歸潁上在神宗時,而錄中稱仁宗立今上為皇子,則似英宗時語。或平時札記,歸田後乃排纂成之,偶忘追改歟?其中不試而知制誥一條,稱宋惟楊億、陳堯叟及修三人。費袞梁溪漫志》舉真宗至道三年四月以梁周翰夙負詞名,令加獎擢,亦不試而知制誥,實在楊億之前,糾修誤記。是偶然疏舛,亦所不免。然大致可資考據,亦《國史補》之亞也。

卷141 子部·小說家類二

1
王明淸撰。明淸仲言,汝陰人。慶元中寓居嘉興。《書錄解題》稱其官曰朝請大夫,《宋詩紀事》則曰泰州倅,未詳孰是也。是編皆其札記之文。前錄為乾道丙戌,奉親會稽時所紀,多國史中未見事。自跋謂記憶殘闕,以補《冊府》之遺是也。末附沙隨程迥、臨汝郭九惠二跋,李垕一簡,及慶元二年實錄院移取《揮麈錄》牒交二道。後錄為紹熙甲寅,武林官舍中所紀,有海陵王禹錫跋。
1
王明淸撰。此書多談神怪及瑣事,亦間及朝野舊聞,及前人𨓜作。所載胡舜申己酉避亂錄》,頗詆諆韓世忠,明淸不為置辨。葢當時相去甚近,毀譽糾紛,尚未論定。宋齊愈獄牘一條,深不滿於李綱,則《朱子語類》亦有是語,非好詆諆正人。他如王堯臣《諫取燕雲疏》,李長民《廣汴都賦》,姚平仲擬劫寨破敵露布,皆載其全文,足資參証。又如載曾布、馮燕《水調歌頭》排遍七章,為詞譜之所未載,亦足以見宋時大曲之式。蓋明淸博物洽聞,兼嫻掌故,故隨筆記錄,皆有裨見聞也。其曰《玉照新志》者,自序謂得一玉照於永嘉鮑子正,又𫉬米南宮書玉照二字,揭之寓舍,因以名其所著書云。
1
王明淸撰。是書乃其晚年所作。見於《書錄解題》者一卷,與此本相同。

卷156 集部·別集類九

2
然芻之竄也,《楓窗小牘》謂坐為金人括財太峻,頗稱其冤。今考王明淸玉照新志》所載,則芻實於根括金銀之時,入諸王邸中,以勢挾內人唱歌侍酒。得罪名教,殆不容誅。當時僅斥海濱,殊為佚罰。其人如是,其詩本不足重輕。特其學有師承,深得豫章之格。但以文論,固不愧酷似其舅之稱。錄六朝人集者存沈約、範云,錄唐人集者存沈佺期、宋之問。就詩言詩,片長節取,亦古來著錄之通例也。《宋史藝文志》載《老圃集》一卷。久佚不傳。《宋詩紀事》僅從諸地志、類書中捃摭數篇,不及百分之一。惟《永樂大典》所載尚得一百七十首,殆當時全部收入歟?以篇帙稍多,謹厘為上、下二卷,以便循覽焉。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