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檢索內容: |
---|
檢索範圍: 梁書 |
條件: 提到「輔國將軍」 |
Total 20 |
《卷第一本紀第一 武帝上》
5 ![]() | 七月,仍授持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輔國將軍、雍州刺史。其月,明帝崩,東昏即位,揚州刺史始安王遙光、尚書令徐孝嗣、尚書右僕射江祏、右將軍蕭坦之、侍中江祀、衛尉劉暄更直內省,分日帖敕。高祖聞之,謂從舅張弘策曰:「政出多門,亂其階矣。《詩》云:『一國三公,吾誰適從?』況今有六,而可得乎!嫌隙若成,方相誅滅,當今避禍,惟有此地。勤行仁義,可坐作西伯。但諸弟在都,恐罹世患,須與益州圖之耳。」 |
23 ![]() | 初,義師之逼,東昏遣軍主左僧慶鎮京口,常僧景鎮廣陵,李叔獻屯瓜步,及申胄自姑孰奔歸,又使屯破墩以為東北聲援。至是,高祖遣使曉喻,並率眾降。乃遣弟輔國將軍秀鎮京口,輔國將軍恢屯破墩,從弟寧朔將軍景鎮廣陵。吳郡太守蔡夤棄郡赴義師。 |
《卷第十二列傳第六 柳惔弟忱 席闡文 韋睿族弟愛》
8 ![]() | 高祖踐阼,以忱為五兵尚書,領驍騎將軍。論建義功,封州陵伯,邑七百戶。天監二年,出為安西長史、冠軍將軍、南郡太守。六年,徵為員外散騎常侍、太子右衛率。未發,遷持節、督湘州諸軍事、輔國將軍、湘州刺史。八年,坐輒放從軍丁免。俄入為秘書監,遷散騎常侍,轉祠部尚書,未拜遇疾,詔改授給事中、光祿大夫,疾篤不拜。十年,卒於家,時年四十一。追贈中書令,謚曰穆。子範嗣。 |
13 ![]() | 梁臺建,徵為大理。高祖即位,遷廷尉,封都梁子,邑三百戶。天監二年,改封永昌,戶邑如先。東宮建,遷太子右衛率,出為輔國將軍、豫州刺史、領歷陽太守。三年,魏遣眾來寇,率州兵擊走之。 |
《卷第十六列傳第十 王亮 張稷 王瑩》
7 ![]() | 齊永明中,為剡縣令,略不視事,多為山水遊。會賊唐瑤作亂,稷率厲縣人,保全縣境。入為太子洗馬,大司馬東曹掾,建安王友,大司馬從事中郎。武陵王渼為護軍,轉護軍司馬,尋為本州治中。明帝領牧,仍為別駕。時魏寇壽春,以稷為寧朔將軍、軍主,副尚書僕射沈文季鎮豫州。魏眾稱百萬,圍城累日,時經略處分,文季悉委稷焉。軍退,遷平西司馬、寧朔將軍、南平內史。魏又寇雍州,詔以本號都督荊、雍諸軍事。時雍州刺史曹虎度樊城岸,以稷知州事。魏師退,稷還荊州,就拜黃門侍郎,復為司馬、新興、永寧二郡太守。郡犯私諱,改永寧為長寧。尋遷司徒司馬,加輔國將軍。及江州刺史陳顯達舉兵反,以本號鎮歷陽、南譙二郡太守,遷鎮南長史、尋陽太守、輔國將軍、行江州事。尋徵還,為持節、輔國將軍、都督北徐州諸軍事、北徐州刺史。出次白下,仍遷都督南兗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俄進督北徐、徐、兗、青、冀五州諸軍事,將軍並如故。永元末,徵為侍中,宿衛宮城。義師至,兼衛尉江淹出奔。稷兼衛尉,副王瑩都督城內諸軍事。 |
《卷第十七列傳第十一 王珍國 馬仙琕 張齊》
7 ![]() | 天監四年,王師北討,仙琕每戰,勇冠三軍,當其衝者,莫不摧破。與諸將論議,口未嘗言功。人問其故,仙琕曰:「丈夫為時所知,當進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願也。何功可論!」授輔國將軍、宋安、安蠻二郡太守,遷南義陽太守。累破山蠻,郡境清謐。以功封浛洭縣伯,邑四百戶,仍遷都督司州諸軍事、司州刺史,輔國將軍如故。俄進號貞威將軍。 |
《卷第十八列傳第十二 張惠紹 馮道根 康絢 昌義之》
1 ![]() | 張惠紹,字德繼,義陽人也。少有武幹。齊明帝時為直閣,後出補竟陵橫桑戍主。永元初,母喪歸葬於鄉里。聞義師起,馳歸高祖,板為中兵參軍,加寧朔將軍、軍主。師次漢口,高祖使惠紹與軍主朱思遠遊遏江中,斷郢、魯二城糧運。郢城水軍主沈難當帥輕舸數十挑戰,惠紹擊破,斬難當,盡獲其軍器。義師次新林、朱雀,惠紹累有戰功。建康城平,遷輔國將軍、前軍,直閣、左細仗主。高祖踐阼,封石陽縣侯,邑五百戶。遷驍騎將軍,直閣、細仗主如故。時東昏餘黨數百人,竊入南北掖門,燒神虎門,害衛尉張弘策。惠紹馳率所領赴戰,斬首數十級,賊乃散走。以功增邑二百戶。遷太子右衛率。 |
21 ![]() | 昌義之,歷陽烏江人也。少有武幹。齊代隨曹虎征伐,累有戰功。虎為雍州,以義之補防閣,出為馮翊戍主。及虎代還,義之留事高祖。時天下方亂,高祖亦厚遇之。義師起,板為輔國將軍、軍主,除建安王中兵參軍。時竟陵芊口有邸閣,高祖遣驅,每戰必捷。大軍次新林,隨王茂於新亭,并朱雀航力戰,斬獲尤多。建康城平,以為直閣將軍、馬右夾轂主。天監元年,封永豊縣侯,邑五百戶。除驍騎將軍。出為盱眙太守。二年,遷假節、督北徐州諸軍事、輔國將軍、北徐州刺史,鎮鐘離。魏寇州境,義之擊破之。三年,進號冠軍將軍,增封二百戶。 |
《卷第二十列傳第十四 劉季連 陳伯之》
1 ![]() | 劉季連,字惠續,彭城人也。父思考,以宋高祖族弟顯於宋世,位至金紫光祿大夫。季連有名譽,早歷清官。齊高帝受禪,悉誅宋室近屬,將及季連等,太宰褚淵素善之,固請乃免。建元中,季連為尚書左丞。永明初,出為江夏內史,累遷平南長沙內史,冠軍長史、廣陵太守,並行府州事。入為給事黃門侍郎,轉太子中庶子。建武中,又出為平西蕭遙欣長史、南郡太守。時明帝諸子幼弱,內親則仗遙欣兄弟,外親則倚后弟劉暄、內弟江祏。遙欣之鎮江陵也,意寄甚隆;而遙欣至州,多招賓客,厚自封殖,明帝甚惡之。季連族甥琅邪王會為遙欣諮議參軍,美容貌,頗才辯,遙欣遇之甚厚。會多所慠忽,於公座與遙欣競侮季連,季連憾之,乃密表明帝,稱遙欣有異迹。明帝納焉,乃以遙欣為雍州刺史。明帝心德季連,四年,以為輔國將軍、益州刺史,令據遙欣上流。季連父,宋世為益州,貪鄙無政績,州人猶以義故,善待季連。季連下車,存問故老,撫納新舊,見父時故吏,皆對之流涕。辟遂寧人龔愜為府主簿。愜,龔穎之孫,累世有學行,故引焉。 |
《卷第二十二列傳第十六 太祖五王》
3 ![]() | 高祖義師下,宏至新林奉迎,拜輔國將軍。建康平,遷西中郎將、中護軍,領石頭戍軍事。天監元年,封臨川郡王,邑二千戶。尋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揚、南徐州諸軍事、後將軍、揚州刺史,又給鼓吹一部。三年,加侍中,進號中軍將軍。 |
32 ![]() | 高祖義兵至,恢於新林奉迎,以為輔國將軍。時三吳多亂,高祖命出頓破崗。建康平,還為冠軍將軍、右衛將軍。天監元年,為侍中、前將軍,領石頭戍軍事,封鄱陽郡王,食邑二千戶。二年,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征虜將軍、南徐州刺史。四年,改授都督郢、司二州諸軍事、後將軍、郢州刺史,持節如故。義兵初,郢城內疾疫死者甚多,不及藏殯,及恢下車,遽命埋掩。又遣四使巡行州部,境內大治。七年,進號雲麾將軍,進督霍州。八年,復進號平西將軍。十年,徵為侍中、護軍將軍、石頭戍軍事,領宗正卿。十一年,出為使持節、都督荊、湘、雍、益、寧、南、北梁、南、北秦九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給鼓吹一部。十三年,遷散騎常侍、都督益、寧、南、北秦、沙七州諸軍事、鎮西將軍、益州刺史,使持節如故,便道之鎮。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陸路往來,悉訂私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恢乃市馬千匹,以付所訂之家,資其騎乘,有用則以次發之,百姓賴焉。十七年,徵為侍中、安前將軍、領軍將軍。十八年,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荊、湘、雍、梁、益、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普通五年,進號驃騎大將軍。七年九月,薨于州,時年五十一。詔曰:「故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荊、湘、雍、梁、益、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鄱陽王恢,風度開朗,器情凝質。爰在弱歲,美譽克宣,洎於從政,嘉猷載緝。方入正論道,弘燮台階,奄焉薨逝,朕用傷慟于厥心。宜隆寵命,以申朝典。可贈侍中、司徒,王如故。並給班劍二十人。謚曰忠烈。」遣中書舍人劉顯護喪事。 |
《卷第二十三列傳第十七 長沙嗣王業子孝儼 弟藻 永陽嗣王伯游 衡陽嗣王元簡 桂陽嗣王象》
10 ![]() | 伯游美風神,善言玄理。天監元年四月,詔曰:「兄子伯游,雖年識未弘,意尚粗可。浙東奧區,宜須撫蒞,可督會稽、東陽、新安、永嘉、臨海五郡諸軍事、輔國將軍、會稽太守。」二年,襲封永陽郡王。五年,薨,時年二十三。謚曰恭。 |
《卷第二十四列傳第十八 蕭景弟昌 昂 昱》
3 ![]() | 天監四年,王師北伐,景帥眾出淮陽,進屠宿預。丁母憂,詔起攝職。五年,班師,除太子右衛率,遷輔國將軍、衛尉卿。七年,遷左驍騎將軍,兼領軍將軍。領軍管天下兵要,監局官僚,舊多驕侈,景在職峻切,官曹肅然。制局監皆近倖,頗不堪命,以是不得久留中。尋出為使持節、督雍、梁、南、北秦、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信武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八年三月,魏荊州刺史元志率眾七萬寇潺溝,驅迫群蠻,群蠻悉渡漢水來降。議者以蠻累為邊患,可因此除之。景曰:「窮來歸我,誅之不祥。且魏人來侵,每為矛盾,若悉誅蠻,則魏軍無礙,非長策也。」乃開樊城受降。因命司馬朱思遠、寧蠻長史曹義宗、中兵參軍孟惠俊擊志於潺溝,大破之,生擒志長史杜景。斬首萬餘級,流屍蓋漢水,景遣中兵參軍崔繢率軍士收而瘞焉。 |
《卷第二十六列傳第二十 范岫 傅昭弟映 蕭琛 陸杲》
2 ![]() | 永明中,魏使至,有詔妙選朝士有詞辯者,接使於界首,以岫兼淮陰長史迎焉。還遷尚書左丞,母憂去官,尋起攝職。出為寧朔將軍、南蠻長史、南義陽太守,未赴職,遷右軍諮議參軍,郡如故。除撫軍司馬。出為建威將軍、安成內史。入為給事黃門侍郎,遷御史中丞、領前軍將軍、南、北兗二州大中正。永元末,出為輔國將軍、冠軍晉安王長史,行南徐州事。義師平京邑,承制徵為尚書吏部郎,參大選。梁臺建,為度支尚書。天監五年,遷散騎常侍、光祿大夫,侍皇太子,給扶。六年,領太子左衛率。七年,徙通直散騎常侍、右衛將軍,中正如故。其年表致事,詔不許。八年,出為晉陵太守,秩中二千石。九年,入為祠部尚書,領右驍騎將軍,其年遷金紫光祿大夫,加親信二十人。十三年,卒官,時年七十五。賻錢五萬,布百匹。 |
《卷第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二 裴邃兄子之高 之平 之橫 夏侯亶弟夔 魚弘附 韋放》
2 ![]() | 東昏踐阼,始安王蕭遙光為撫軍將軍、揚州刺史,引邃為參軍。後遙光敗,邃還壽陽,值刺史裴叔業以壽陽降魏,豫州豪族皆被驅掠,邃遂隨眾北徙。魏主宣武帝雅重之,以為司徒屬,中書郎,魏郡太守。魏遣王肅鎮壽陽,邃固求隨肅,密圖南歸。天監初,自拔還朝,除後軍諮議參軍。邃求邊境自效,以為輔國將軍、廬江太守。時魏將呂頗率眾五萬奄來攻郡,邃率麾下拒破之,加右軍將軍。 |
《卷第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 蕭子恪弟子範 子顯 子雲 子暉》
1 ![]() | 蕭子恪,字景沖,蘭陵人,齊豫章文獻王嶷第二子也。永明中,以王子封南康縣侯。年十二,和從兄司徒竟陵王《高松賦》,衛軍王儉見而奇之。初為寧朔將軍、淮陵太守,建武中,遷輔國將軍、吳郡太守。大司馬王敬則於會稽舉兵反,以奉子恪為名,明帝悉召子恪兄弟親從七十餘人入西省,至夜當害之。會子恪棄郡奔歸,是日亦至,明帝乃止,以子恪為太子中庶子。東昏即位,遷祕書監,領右軍將軍,俄為侍中。中興二年,遷輔國諮議參軍。天監元年,降爵為子,除散騎常侍,領步兵校尉,以疾不拜,徙為光祿大夫,俄為司徒左長史。 |
3 ![]() | 子恪尋出為永嘉太守。還除光祿卿,秘書監。出為明威將軍、零陵太守。十七年,入為散騎常侍、輔國將軍。普通元年,遷宗正卿。三年,遷都官尚書。四年,轉吏部。六年,遷太子詹事。大通二年,出為寧遠將軍、吳郡太守。三年,卒于郡舍,時年五十二。詔贈侍中、中書令。謚曰恭。 |
《卷第五十二列傳第四十六 止足 顧憲之 陶季直 蕭眎素》
5 ![]() | 遷給事黃門侍郎,兼尚書吏部郎中。宋世,其祖覬之嘗為吏部,於庭植嘉樹,謂人曰:「吾為憲之種耳。」至是,憲之果為此職。出為征虜長史、行南兗州事,遭母憂。服闋,建武中,復除給事黃門侍郎,領步兵校尉。未拜,仍遷太子中庶子,領吳邑中正。出為寧朔將軍、臨川內史;未赴,改授輔國將軍、晉陵太守。頃之遇疾,陳解還鄉里。永元初,徵為廷尉,不拜,除豫章太守。有貞婦萬晞者,少孀居無子,事舅姑尤孝,父母欲奪而嫁之,誓死不許,憲之賜以束帛,表其節義。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3。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