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維基 -> 三國史記
《三國史記》[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 該資料已通過字符識別與對應底本相連結。請參考字符識別相關使用說明,以了解如何糾正該資料中的錯字。
作者 | 金富軾 |
---|---|
成書年代 | 南宋 |
版本 | ![]() ![]() 《三國史記》 |
數據項目 | ctext:147690 |
檢索: |

《三國史記》主要參考引用了朝鮮半島歷史上已失傳的《》、《新羅古記》、《花郎世記》、《海東古記》、《高麗古記》、《百濟古記》、《三韓古記》等史籍,同時也參考了中國的歷史典籍包括《魏書》、《三國志》、《晉書》、《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是朝鮮半島第一部將本國史料與中國史料結合起來的史書。在兩國史料記載有衝突時,金富軾更信任本國史料。《三國史記》明確指出本國史料與中國史料的校正有34處,其中11處否定中國記錄,8處質疑中國記錄,15處兩存之。
1.新羅本紀第一
2.新羅本紀第二
3.新羅本紀第三
4.新羅本紀第四
5.新羅本紀第五
6.新羅本紀第六
7.新羅本紀第七
8.新羅本紀第八
9.新羅本紀第九
10.新羅本紀第十
11.新羅本紀第十一
12.新羅本紀第十二
13.高句麗本紀第一
14.高句麗本紀第二
15.高句麗本紀第三
16.高句麗本紀第四
17.高句麗國本紀第五
18.高句麗本紀第六
19.高句麗本紀第七
20.高句麗本紀第八
21.高句麗本紀第九
22.高句麗本紀第十
23.百濟本紀第一
24.百濟本紀第二
25.百濟本紀第三
26.百濟本紀第四
27.百濟本紀第五
28.百濟本紀第六
29.雜志第一
30.雜志第二
31.雜志第三
32.雜志第四
33.雜志第五
34.雜志第六
35.雜志第七
36.雜志第八
37.雜志第九
38.列傳第一
39.列傳第二
40.列傳第三
41.列傳第四
42.列傳第五
43.列傳第六
44.列傳第七
45.列傳第八
46.列傳第九
[顯示各種版本 (1)]2.新羅本紀第二
3.新羅本紀第三
4.新羅本紀第四
5.新羅本紀第五
6.新羅本紀第六
7.新羅本紀第七
8.新羅本紀第八
9.新羅本紀第九
10.新羅本紀第十
11.新羅本紀第十一
12.新羅本紀第十二
13.高句麗本紀第一
14.高句麗本紀第二
15.高句麗本紀第三
16.高句麗本紀第四
17.高句麗國本紀第五
18.高句麗本紀第六
19.高句麗本紀第七
20.高句麗本紀第八
21.高句麗本紀第九
22.高句麗本紀第十
23.百濟本紀第一
24.百濟本紀第二
25.百濟本紀第三
26.百濟本紀第四
27.百濟本紀第五
28.百濟本紀第六
29.雜志第一
30.雜志第二
31.雜志第三
32.雜志第四
33.雜志第五
34.雜志第六
35.雜志第七
36.雜志第八
37.雜志第九
38.列傳第一
39.列傳第二
40.列傳第三
41.列傳第四
42.列傳第五
43.列傳第六
44.列傳第七
45.列傳第八
46.列傳第九
URN: ctp:wb77750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Do not click this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