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檢索 "ctext:401738"
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通典
條件: 提到「郎中令
Total 3

職官一

13
後魏昭成之即王位,初置官司,分掌眾職。以燕鳳為右長史,許謙郎中令然而其制草創,名稱乖疏。皇始元年,道武平并州,始建臺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將軍、刺史、太守,尚書郎等官悉用文人。天興中,太史言天文錯亂,當改王易政,故官號數革。初,道武制官,皆擬遠古雲鳥之義,諸曹走使謂之「鳧鴨」,取飛之迅疾也。以伺察者為候官,謂之「白鷺」,取其延頸遠視。他皆類此。至孝文太和中,王肅來奔,為制官品,百司位號,皆準南朝,改次職令,以為永制。凡守令以六年為滿,後經六年乃敘。又作考格,以之黜陟。太和十八年,詔曰:「古者三載考績,三考黜陟。朕今三載一考,考便黜陟,各令當司考其優劣為三等。六品以下,尚書重問;五品以上,朕與公卿親論善惡。上上者遷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本位。」又宣武帝行考陟之法,任事上中者,三年升一階;散官上第者,四載登一級。孝明以後,授受多濫。自明帝孝昌以後,天下多難,刺史、太守,皆為當部都督,雖無兵事,並立佐僚,所在頗為煩擾。及東魏靜帝時,齊神武作相,高隆之表請自非實在邊要、見有兵馬者,悉皆斷之。又時諸朝貴多假常侍以取貂蟬之飾。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陳諸假侍服者,請亦罷之。又自軍國多事,冒竊官者不可勝數。隆之奏請檢括,得五萬餘人。而群小喧囂,隆之懼而止。北齊創業,亦遵後魏,臺省位號,多類江東。以門下省掌獻納諫正,中書省管司王言,祕書省典司經籍,集書省掌從容諷議,中常侍省掌出入門閤,御史臺掌察糾彈劾。後主臨御,爵祿犬馬。御馬及犬,迺有儀同、郡君之號,藉以旃罽,食物十餘種。其宮婢、閹人、商人、胡戶、雜戶、歌舞人、見鬼人濫富貴者萬數。至末年,太宰、三師、大司馬、大將軍、三公等官,並增員而授,或兩或三,不可稱數。後周之初據關中,猶依魏制。及平江陵之後,別立憲章,酌周禮之文,建六官之職,其他官亦兼用秦漢。他官,謂將軍、都督、刺史、太守之類。

職官七

2
秦有郎中令,主郎內諸官,故曰郎中令。掌宮殿掖門戶,漢因之。石建郎中令,奏事,事已下,建省讀,驚曰:「書馬者,與尾而五,今乃不足一,獲譴死矣!」其謹慎如此。至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應劭曰:「光,明也;祿,爵也;勳,功也。」如淳曰:「勳之言閽也。閽,古主門之官。光祿主宮門故也。」張安世光祿勳,郎有醉,小便殿上,主事行法。安世曰:「何以知其不覆水也?」郎有淫官婢,婢兄自言,安世曰:「奴以恚怒,誣污衣冠。」告署撾奴,其隱人過失如此。王莽改光祿勳為司中。後漢曰光祿勳,所掌同,典三署郎更直執戟宿衛,考其德行而進退之。漢東京三署郎有德應四科者,歲舉茂才二人、四行二人。及三署郎罷省,光祿勳猶依舊舉四行衣冠子弟以充之。郊祀之事,掌三獻。光祿勳居禁中。如宋之殿中御史。有獄在殿門外,謂之光祿外部。兩漢自光祿、太中、中散、諫議等大夫,及謁者僕射、羽林郎、郎中、侍郎,五官、武賁、左右等中郎將,奉車、駙馬二都尉,車、戶、騎三將,如淳曰:「主車曰車郎,主戶衛曰戶郎。」並屬光祿勳。後漢張湛子孝,拜光祿勳。光武臨朝,或有惰容,湛輒陳諫其失。常乘白馬,上後見湛,輒曰:「白馬生且復諫矣。」又杜林伯山,為光祿勳,內供奉宿衛,外總三署,周密敬慎,選舉稱平。郎有好學者,輒見誘進,朝夕滿堂,士以此高而慕附。又荀爽光祿勳,視事三日,冊拜司空。建安末,復改光祿勳為郎中令。魏黃初元年,復為光祿勳。東晉哀帝興寧二年,省光祿勳,併司徒。孝武寧康元年,復置。自魏晉以後,無復三署郎,而光祿不復居禁中,唯外官朝會,則以名到焉。二臺奏劾,則符光祿加禁止,解禁止亦如之。禁入殿省,光祿主殿門故也。其宮殿門戶,至宋文猶屬焉。梁除勳字,謂之光祿卿。卿舊視列曹尚書,天監中,視中庶子,職與漢同。後魏又置少卿。北齊曰光祿寺,置卿、少卿,兼掌諸膳食、帳幕。隋文帝開皇三年,廢光祿寺入司農,十二年復置。初有卿及少卿各一人,煬帝加置二少卿。雖取漢代舊名,而其職則別。大唐龍朔二年,改光祿寺為司宰寺,咸亨初復舊。光宅元年為司膳,神龍初復舊。卿一人,掌終獻行事;少卿二人,領太官、珍羞、良醞、掌醢等四署,署各有令、丞。

禮四十八

9
咸又言:「臣以國之大制,不可而偏,秦國郎中令李含,承尚書之敕,奉喪服之命,既葬除服,而中正龐騰無所據仗,貶含品三等,謂此未值漢魏以來施行之制,具以表聞,未嘗朝廷當云何。騰等之論,以秦王無後,前又有詔,以此謂含不應除服。愚謂諸侯之制,不得異於天朝。就秦王有嗣,於制亦自應除;且秦王無後,乃前有詔,朝野莫不聞知。而尚書下敕,葬訖含自應攝職,不應差代,尋舉為臺郎;又司徒摘罰訪問,催含攝職。如此,臺府亦皆謂含既葬應除也。相是純臣,群臣之首,奏令釋服,亦無餘疑。至於含除,便獨為罪,竊謂有負於情。臣之在事,小大欲盡,使在優崇。況國之大制,當垂將來,心所不安,而不敷寫,謹重以聞,乞中書見詰,猶百慮當一得也。」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