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年: |
十三年,齊大夫陳成恆欲弒簡公,陰憚高、國、鮑、晏,故前興兵伐魯。魯君憂之,孔子患之,召門人而謂之曰:「諸侯有相伐者,丘常恥之。夫魯,父母之國也,丘墓在焉。今齊將伐之,子無意一出耶?」子路辭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辭出,孔子遣之。 |
| 十三年: |
子貢北之齊,見成恆,因謂曰:「夫魯者,難伐之國,而君伐,過矣。」成而曰:「魯何難伐也?」 |
| 十三年: |
子貢曰:「其城薄以卑,其池狹以淺,其君愚而不仁,大臣無用,士惡甲兵,不可與戰。君不若伐吳。夫吳,城厚而崇,池廣以深,甲堅士選,器飽弩勁,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邦也。」 |
| 十三年: |
成之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何也?」 |
| 十三年: |
子貢曰:「臣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所不聽者也。今君又欲破魯以廣齊,隳魯以自尊,而君功不與焉。是君上驕下恣群臣,而求以成大事,難矣。且夫上驕則犯,臣驕則爭,此君上於王有遽,而下與大臣交爭。如此則君立於齊危於累卵。故曰不如伐吳。且吳王剛猛而毅,能行其令,百姓習於戰守,明於法禁,齊遇為擒必矣。今君悉四境之中,出大臣以環之,人民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彊敵之臣,下無黔首之士,孤主制齊者,君也。」 |
| 十三年: |
陳恆曰:「善!雖然吾兵已在魯之城下矣。吾去之吳,大臣將有疑我之心,為之奈何?」 |
| 十三年: |
子貢曰:「君按兵無伐,請為君南見吳王,請之救魯而伐齊,君因以兵迎之。」陳恆許諾。 |
| 十三年: |
子貢南見吳王,謂吳王曰:「臣聞之,王者不絕世,而霸者無彊敵,千鈞之重,加銖而移。今萬乘之齊,而私千乘之魯,而與吳爭彊,臣竊為君恐焉。且夫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義存亡魯,害暴齊而威強晉,則王不疑也。」 |
| 十三年: |
吳王曰:「善。雖然,吾嘗與越戰,棲之會稽,入臣於吳,不即誅之,三年使歸。夫越君,賢主,苦身勞力,夜以接日,內飾其政,外事諸侯,必將有報我之心。子待我伐越而聽子。」 |
| 十三年: |
子貢曰:「不可。夫越之彊不過於魯,吳之彊不過於齊,主以伐越而不聽臣,齊亦已私魯矣。且畏小越而惡彊齊,不勇也;見小利而忘大害,不智也。臣聞仁人不因居,以廣其德;智者不棄時,以舉其功;王者不絕世,以立其義。且夫畏越如此,臣誠東見越王,使出師以從下吏。」吳王大悅。 |
| 十三年: |
子貢東見越王,王聞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問曰:「此僻狹之國,蠻夷之民,大夫何索然若不辱乃至於此?」 |
| 十三年: |
子貢曰:「君處故來。」 |
| 十三年: |
越王勾踐再拜稽首曰:「孤聞禍與福為鄰,今大夫之弔,孤之福矣。孤敢不問其說。」 |
| 十三年: |
子貢曰:「臣今者見吳王,告以救魯而伐齊,其心畏越。且夫無報人之志而使人疑之,拙也;有報人之意而使人知之,殆也;事未發而聞之者,危也。三者,舉事之大忌也。」 |
| 十三年: |
越王再拜曰:「孤少失前人,內不自量與吳人戰,軍敗身辱,遁逃上棲會稽,下守海濱,唯魚鱉見矣。今大夫辱弔而身見之,又發玉聲以教孤,孤賴天之賜也,敢不承教?」 |
| 十三年: |
子貢曰:「臣聞:『明主任人,不失其能,直士舉賢,不容於世。』故臨財分利則使仁,涉患犯難則使勇,用智圖國則使賢,正天下定諸侯則使聖。兵強而不能行其威勢,在上位而不能施其政令於下者,其君幾乎難矣!臣竊自擇可與成功而至王者,惟幾乎?今吳王有伐齊晉之志,君無愛重器以喜其心,無惡卑辭以盡其禮。而伐齊,齊必戰,不勝,君之福也;彼戰而勝,必以其兵臨晉。騎士銳兵弊乎齊,重寶、車騎、羽毛盡乎晉,則君制其餘矣。」 |
| 十三年: |
越王再拜,曰:「昔者吳王分其民之眾以殘吾國,殺敗吾民,鄙吾百姓,夷吾宗廟,國為墟棘,身為魚鱉。孤之怨吳,深於骨髓,而孤之事吳,如子之畏父,弟之敬兄。此孤之死言也。今大夫有賜,故孤敢以報情。孤身不安重席,口不嘗厚味,目不視美色,耳不聽雅音,既已三年矣;焦脣乾舌,苦身勞力,上事群臣,下養百姓;願一與吳交戰於天下平原之野。正身臂而奮吳越之士,繼踵連死,肝腦塗地者,孤之願也。思之三年,不可得也,今內量吾國不足以傷吳,外事諸侯而不能也。願空國,棄群臣,變容貌,易姓名,執箕帚,養牛馬以事之。孤雖知要領不屬,手足異處,四支布陳,為鄉邑笑,孤之意出焉。今大夫有賜,存亡國,舉死人,孤賴天賜,敢不待令乎?」 |
| 十三年: |
子貢曰:「夫吳王為人,貪功名而不知利害。」越王慥然避位。 |
| 十三年: |
子貢曰:「臣觀吳王為數戰伐,士卒不恩,大臣內引,讒人益眾。夫子胥為人精誠中廉,外明而知時,不以身死隱君之過。正言以忠君,直行以為國,其身死而不聽,太宰嚭為人智而愚,彊而弱,巧言利辭以內其身,善為詭詐以事其君,知其前而不知其後,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傷君之佞臣也。」越王大悅。 |
| 十三年: |
子貢去,越王送之金百鎰,寶劍一,良馬二。子貢不受。 |
| 十三年: |
至吳,謂吳王曰:「臣以下吏之言告於越王,越王大恐,曰:『昔者孤身不幸,少失前人。內不自量,抵罪於吳,軍敗身辱,逋逃出走,棲于會稽,國為墟莽,身為魚鱉。賴大王之賜,使得奉俎豆,修祭祀,死且不敢忘,何謀之敢?』其志甚恐,將使使者來謝於王。」 |
| 十三年: |
子貢館五日,越使果來,曰:東海役臣勾踐之使者臣種敢修下吏,少聞於左右:昔孤不幸,少失前人,內不自量,抵罪上國,軍敗身辱,逋逃會稽,賴王賜,得奉祭祀,死且不忘。今竊聞大王興大義,誅彊救弱,困暴齊而撫周室,故使賤臣以奉前王所藏甲二十領,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以賀軍吏。若將遂大義,弊邑雖小,請悉四方之內士卒三千人,以從下吏,請躬被堅執銳,以前受矢石,君臣死無所恨矣。」 |
| 十三年: |
吳王大悅。乃召子貢曰:「越使果來,請出士卒三千,其君從之,與寡人伐齊。可乎?」 |
| 十三年: |
子貢曰:「不可。夫空人之國,悉人之眾,又從其君,不仁也。受幣,許其師,辭其君即可。」吳王許諾。 |
| 十三年: |
子貢去晉,見定公曰:「臣聞慮不預定,不可以應卒;兵不預辦,不可以勝敵。今吳齊將戰,戰而不勝,越亂之必矣;與戰而勝,必以其兵臨晉,君為之奈何?」定公曰:「何以待之?」子貢曰:「修兵伏卒以待之。」晉君許之。 |
| 十三年: |
子貢返魯,吳王果興九郡之兵,將與齊戰。道出胥門,因過姑胥之臺,忽晝假寐於姑胥之臺而得夢。及寤而起,其心恬然悵焉。乃命太宰嚭告曰:「寡人晝臥有夢,覺而恬然悵焉。請占之,得無所憂哉?夢入章明宮,見兩鬲蒸而不炊;兩黑犬嗥以南,嗥以北;兩鋘殖吾宮牆;流水湯湯,越吾宮堂;後房鼓震篋篋有鍜工;前園橫生梧桐。子為寡人占之。」 |
| 十三年: |
太宰嚭曰:「美哉!王之興師伐齊也。臣聞:章者,德鏘鏘也;明者,破敵聲聞,功朗明也。兩鬲蒸而不炊者,大王聖德,氣有餘也。兩黑犬嗥以南、嗥以北者,四夷已服,朝諸侯也。兩鋘殖宮牆者,農夫就成,田夫耕也。湯湯越宮堂者,鄰國貢獻,財有餘也。後房篋篋鼓震有鍜工者,宮女悅樂,琴瑟和也。前園橫生梧桐者,樂府鼓聲也。 |
| 十三年: |
吳王大悅,而其心不已,召王孫駱問曰:「寡人忽晝夢,為予陳之。」 |
| 十三年: |
王孫駱曰:「臣鄙淺於道,不能博大,今王所夢,臣不能占。其有所知者,東掖門亭長長城公弟公孫聖。聖為人少而好游,長而好學,多見博觀,知鬼神之情狀。願王問之。」 |
| 十三年: |
王乃遣王孫駱往請公孫聖,曰:「吳王晝臥姑胥之臺,忽然感夢,覺而悵然,使子占之,急詣姑胥之臺。」 |
| 十三年: |
公孫聖伏地而泣,有項而起。其妻從旁謂聖曰:「子何性鄙!希睹人主,卒得急召,涕泣如雨。」 |
| 十三年: |
公孫聖仰天歎曰:「悲哉!非子所知也。今日壬午,時加南方,命屬上天,不得逃亡。非但自哀,誠傷吳王。」 |
| 十三年: |
妻曰:「子以道自達於主,有道當行,上以諫王,下以約身。今聞急召,憂惑潰亂,非賢人所宜。」 |
| 十三年: |
公孫聖曰:「愚哉!女子之言也。吾受道十年,隱身避害,欲紹壽命,不意卒得急召,中世自棄,故悲與子相離耳。」遂去,詣姑胥臺。 |
| 十三年: |
吳王曰:「寡人將北伐齊魯,道出胥門,過姑胥之臺,忽然晝夢,子為占之,其言吉凶。」 |
| 十三年: |
公孫聖曰:「臣不言,身名全,言之必死百段於王前。然忠臣不顧其軀。」乃仰天歎曰:「臣聞好船者必溺,好戰者必亡,臣好直言,不顧於命。願王圖之。臣聞:章者,戰不勝,敗走傽偟也。明者,去昭昭,就冥冥也。入門見鬲蒸而不炊者,大王不得火食也。兩黑犬嗥以南、嗥以北者,黑者,陰也,北者,匿也。兩鋘殖宮牆者,越軍入吳國,伐宗廟,掘社稷也。流水湯湯越宮堂者,宮空虛也。後房鼓震篋篋者,坐太息也。前園橫生梧桐者,梧桐心空不為用器,但為盲僮,與死人俱葬也。願大王按兵修德,無伐於齊,則可銷也。遣下吏太宰嚭、王孫駱解冠幘,肉袒徒跣,稽首謝於勾踐,國可安存也,身可不死矣。」 |
| 十三年: |
吳王聞之,索然作怒,乃曰:「吾天之所生,神之所使。」顧力士石番,以鐵鎚擊殺之。聖乃仰頭向天而言曰:「吁嗟!天知吾之冤乎?忠而獲罪,身死無辜以葬。我以為直者,不如相隨為柱,提我至深山,後世相屬為聲響。」於是吳三乃使門人提之蒸丘,「豺狼食汝肉,野火燒汝骨,東風數至,飛揚汝骸骨,肉縻爛,何能為聲響哉?」太宰嚭趨進曰:「賀大王喜,災已滅矣,因舉行觴,兵可以行。」 |
| 十三年: |
吳王乃使太宰嚭為右校司馬,王孫駱為左校,及從勾踐之師伐齊。伍子胥聞之,諫曰:「臣聞興十萬之眾,奉師千里,百姓之費,國家之出,日數千金。不念士民之死,而爭一日之勝,臣以為危國亡身之甚。且與賊居不知其禍,外復求怨,徼幸他國,猶治救瘑疥而棄心腹之疾,發當死矣。瘑疥,皮膚之疾,不足患也。今齊陵遲千里之外,更歷楚趙之界,齊為疾其疥耳;越之為病,乃心腹也。不發則傷,動則有死。願大王定越而後圖齊。臣之言決矣,敢不盡忠!臣今年老,耳目不聰,以狂惑之心,無能益國。竊觀金匱第八,其可傷也。」吳王曰:「何謂也?」子胥曰:「今年七月,辛亥平旦,大王以首事。辛,歲位也,亥,陰前之辰也。合壬子歲前合也,利以行武,武決勝矣。然德在合斗擊丑。丑,辛之本也。大吉為白虎而臨辛,功曹為太常所臨亥,大吉得辛為九醜,又與白虎并重。有人若以此首事,前雖小勝,後必大敗。天地行殃,禍不久矣。」 |
| 十三年: |
吳王不聽,遂九月使太宰嚭伐齊。軍臨北郊,吳王謂嚭曰:「行矣!無忘有功,無赦有罪,愛民養士,視如赤子;與智者謀,與仁者友。」太宰嚭受命,遂行。 |
| 十三年: |
吳王召大夫被離問曰:「汝常與子胥同心合志,并慮一謀,寡人興師伐齊,子胥獨何言焉?」被離曰:「子胥欲盡誠於前王,自謂老狂,耳目不聰,不知當世之所行,無益吳國。」 |
| 十三年: |
王遂伐齊,齊與吳戰於艾陵之上,齊師敗績。吳王既勝,乃使行人成好於齊,曰:「吳王聞齊有沒水之慮,帥軍來觀,而齊興師蒲草,吳不知所安,集設陣為備,不意頗傷齊師。願結和親而去。」齊王曰:「寡人處此北邊,無出境之謀。今吳乃濟江淮喻千里而來我壤土,戮我眾庶,賴上帝哀存,國猶不至顛隕。王今讓以和親,敢不如命?」吳齊遂盟而去。 |
| 十三年: |
吳王還,乃讓子胥曰:「吾前王履德明,達於上帝。垂功用力為子西結彊讎於楚。今前王譬若農夫之艾殺四方蓬蒿,以立名于荊蠻,斯亦大夫之力。今大夫昏耄而不自安,生變起詐,怨惡而出,出則罪吾士眾,亂吾法度,欲以妖孽挫衄吾師;賴天降哀,齊師受服。寡人豈敢自歸其功,乃前王之遺德,神靈之祐福也。若子於吳則何力焉?」 |
| 十三年: |
伍子胥攘臂大怒,釋劍而對曰:「昔吾前王有不庭之臣,以能遂疑計,不陷於大難。今王播棄所患,外不憂此孤僮之謀,非霸王之事。天所未棄,必趨其小喜,而近其大憂。王若覺寤,吳國世世存焉;若不覺寤,吳國之命斯促矣。員擒。員誠前死,掛吾目於門,以觀吳國之喪。」 |
| 十三年: |
吳王不聽,坐於殿上,獨見四人向庭相背而倚,王怪而視之。群臣問曰:「王何所見?」王曰:「吾見四人相背而倚,聞人言則四分走矣。」子胥曰:「如王言,將失眾矣。」吳王怒曰:「子言不祥!」子胥曰:「非惟不祥,王亦亡矣。」 |
| 十三年: |
後五日,吳王復坐殿上,望見兩人相對,北向人殺南向人。王問群臣:「見乎?」曰:「無所見。」子胥曰:「王何見?」王曰:「前日所見四人,今日又見二人相對,北向人殺南向人。」子胥曰:「臣聞,四人走,叛也;北向殺南向,臣殺君也。」王不應。 |
| 十三年: |
吳王置酒文臺之上,群臣悉在,太宰嚭執政,越王侍坐,子胥在焉。王曰:「寡人聞之,君不賤有功之臣,父不憎有力之子。今太宰嚭為寡人有功,吾將爵之上賞。越王慈仁忠信,以孝事於寡人,吾將復增其國,以還助伐之功。於眾大夫如何?」 |
| 十三年: |
群臣賀曰:「大王躬行至德,虛心養士,群臣並進,見難爭死;名號顯著,威震四海;有功蒙賞,亡國復存;霸功王事,咸被群臣。」 |
| 十三年: |
於是子胥據地垂涕,曰:「於乎,哀哉!遭此默默,忠臣掩口,讒夫在側;政敗道壞,諂諛無極;邪說偽辭,以曲為直,舍讒攻忠,將滅吳國:宗廟既夷,社稷不食,城郭丘墟,殿生荊棘。」 |
| 十三年: |
吳王大怒,曰:「老臣多詐,為吳妖孽。乃欲專權擅威,獨傾吾國。寡人以前王之故,未忍行法,今退自計,無沮吳謀。」 |
| 十三年: |
子胥曰:「今臣不忠不信,不得為前王之臣。臣不敢愛身,恐吾國之亡矣。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今大王誅臣,參於桀紂。大王勉之,臣請辭矣。」 |
| 十三年: |
子胥歸,謂被離曰:「吾貫弓接矢於鄭楚之界,越渡江淮自致於斯。前王聽從吾計,破楚見凌之讎。欲報前王之恩而至於此。吾非自惜,禍將及汝。」被離曰:「未諫不聽,自殺何益?何如亡乎?」子胥曰:「亡,臣安往?」 |
| 十三年: |
吳王聞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賜屬鏤之劍。子胥受劍,徒跣褰裳,下堂中庭,仰天呼怨曰:「吾始為汝父忠臣立吳,設謀破楚,南服勁越,威加諸侯,有霸王之功。今汝不用吾言,反賜我劍。吾今日死,吳宮為墟,庭生蔓草,越人掘汝社稷。安忘我乎?昔前王不欲立汝,我以死爭之,卒得汝之願,公子多怨於我。我徒有功於吳。今乃忘我定國之恩。反賜我死,豈不謬哉!」吳王聞之,大怒,曰:「汝不忠信,為寡人使齊,託汝子於齊鮑氏,有我外之心。」急令自裁:「孤不使汝得有所見。」子胥把劍仰天歎曰:「自我死後,後世必以我為忠,上配夏殷之世,亦得與龍逄、比干為友。」遂伏劍而死。 |
| 十三年: |
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後,何能有知?」即斷其頭,置高樓上,謂之曰:「日月炙汝肉,飄風飄汝眼,炎光燒汝骨,魚鱉食汝肉。汝骨變形灰,有何所見?」乃棄其軀,投之江中。子胥因隨流揚波,依潮來往,蕩激崩岸。 |
| 十三年: |
於是吳王謂被離曰:「汝嘗與子胥論寡人之短。」乃髡被離而刑之。 |
| 十三年: |
王孫駱聞之,不朝,王召而問曰:「子何非寡人而不朝乎?」駱曰:「臣恐耳。」曰:「子以我殺子胥為重乎?」駱曰:「大王氣高,子胥位下,王誅之。臣命何異於子胥?臣以是恐也。」王曰:「非聽宰嚭以殺子胥,胥圖寡人也。」駱曰:「臣聞人君者,必有敢諫之臣,在上位者,必有敢言之交。夫子胥,先王之老臣也,不忠不信,不得為前王臣。」吳王中心悷然,悔殺子胥:「豈非宰嚭之讒子胥?」而欲殺之。駱曰:「不可。王若殺嚭,此為二子胥也。」於是不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