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 三才章

《三才章》

電子圖書館
三才章:
【疏】正義曰:天地謂之二儀,兼人謂之三才。曾子見夫子陳說五等之孝既畢,乃發歎曰:「甚哉!孝之大也。」夫子因其歎美,乃為說天經、地義、人行之事,可教化於人,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後。

1 三才章: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參聞行孝無限高卑,始知孝之為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經,常也。利物為義。孝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若三辰運天而有常,五土分地而為義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天有常明,地有常利,言人法則天地,亦以孝為常行也。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法天明以為常,因地利以行義,順此以施政教,則不待嚴肅而成理也。
【疏】曾子曰至而治。○正義曰:夫子述上從天子下至庶人五等之孝,後揔以結之,語勢將畢,欲以更明孝道之大,無以發端,特假曾子歎孝之大,更以彌大之義告之也,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經,常也。人生天地之間,稟天地之氣節,人之所法,是天地之常義也。聖人司牧黔庶,故須則天之常明,因依地之義利,以順行於天下。是以其為教也,不待肅戒而成也;其為政也,不假威嚴而自理也。○注參聞至大也。○正義曰:高謂天子,卑謂庶人。言曾參既聞夫子陳說天子庶人皆當行孝,始知孝之為大也。○注經常至義也。○正義曰:云「經,常也。利物為義」者,「經,常」即書傳通訓也。《·文言》曰「利物足以和義,是「利物為義」也。云「孝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者,鄭注《論語》云:「孝為百行之本,言人之為行,莫先於孝。」案《周易》曰:「常其德,貞。」孝是人所常德也。云「若三辰運天」,謂日月星以時運轉於天。《釋名》云:「土者吐也,言吐生萬物。」《周禮》:「五土土地之利,言孝為百行之首。」是人生有常之德,若日月星辰運行於天而有常,山川原隰分別土地而為利,則知貴賤雖別,必資孝以立身,皆貴法則於天地。然此經全與《左傳》鄭子大叔荅趙簡子問禮同,其異一兩字而已。明孝之與禮,其義同。○注天有至行也。○正義曰:云「天有常明」者,謂日月星辰明臨於下,紀於四時,人事則之,以「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故下文云「則天之明」也。云「地有常利」者,謂山川原隰,動植物產,人事因之,以晨羞夕膳也,色養無違。故下文云「因地之利」也。此皆人能法則天地以為孝行者,故云:「亦以孝為常行也。」上云「天之經,地之義」,此云「天地之經」而不言「義」者,為地有利物之義,亦是天常也。若分而言之,則為義;合而言之,則為常也。○注法天至理也。○正義曰:云「法天明以為常,因地利以行義」者,上文云「夫孝,天之經,地之義」者,故云「法天明以為常」,釋「天之明」也;「因地利以為義」,釋「地之利」也。云「順此以施政教,則不待嚴肅而成理也」者,經云「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注則以政教相就而明之,嚴肅相連而釋之,從便宜省也。《制旨》曰:「天無立極之統,無以常其明。地無立極之統,無以常其元缺十一字利。人無立身之本,無以常其德。然則三辰迭運,而一以經之者,天利之性也。五土分植,而一以宜之者,大順之理也。百行殊塗,而一致之者,大中之要也。夫愛始於和,而敬生於順。是以因和以教愛,則易知而有親;因順以教敬,則易從而有功。愛敬之化行,而禮樂之政備矣。聖人則天之明以為經,因地之利以行義。故能不待嚴肅而成可久可大之業焉。」

2 三才章:
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見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君愛其親,則人化之,無有遺其親者。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陳說德義之美,為眾所慕,則人起心而行之。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君行敬讓,則人化而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禮以檢其跡,樂以正其心,則和睦矣。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示好以引之,示惡以止之,則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
【疏】先王至知禁。○正義曰:言先王見因天地之常,不肅不嚴之政教,可以率先化下人也。故須身行博愛之道,以率先之,則人漸其風教,無有遺其親者。於是陳說德義之美,以順教誨人,則人起心而行之也。先王又以身行敬讓之道,以率先之,則人漸其德而不爭競也。又導之以禮樂之教,正其心迹,則人被其教,自和睦也。又示之以好者必愛之,惡者必討之,則人見之,而知國有禁也。○注見因至易也。○正義曰:此依鄭注也。言先王見天明地利,有益於人,因之以施化,行之甚易也。○注君愛至親者。○正義曰:此依王注也。言君行博愛之道,則人化之,皆能行愛敬,無有遺忘其親者,即《天子章》之「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是也。○注陳說至行之。○正義曰:《》稱「君子進德脩業」。又《論語》云:「義以為質。」又《左傳》說趙衰薦郤穀云:「說禮樂而敦《》、《》,《》、《》,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且德義之利,是為政之本也。言大臣陳說德義之美,是天子所重,為羣情所慕,則人起發心志而效行之。○注君行至不爭。○正義曰:此依魏注也。案《禮記·鄉飲酒義》云:「先禮而後財,則民作敬讓而不爭矣。」言君身先行敬讓,則天下之人自息貪競也。○注禮以至睦矣。○正義曰:此依魏注也。案《禮記》云:「樂由中出,禮自外作。」中,謂心在其中也;外,謂跡見於外也。由心以出者,宜聽樂以正之;自跡以見者,當用禮以檢之。檢之謂檢束也。言心跡不違於禮樂,則人當自和睦也。○注示好至犯也。○正義曰:云「示好以引之,示惡以止之」者,案《樂記》云:「先王之制禮樂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故示有好必賞之,令以引喻之,使其慕而歸善也;示有惡必罰之,禁以懲止之,使其懼而不為也。云「則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者,謂人知好惡,而不犯禁令也。

3 三才章:
》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赫赫,明盛貌也。尹氏為太師,周之三公也。義取大臣助君行化,人皆瞻之也。
【疏】詩云至爾瞻。○正義曰:夫子既述先王以身率下,先及大臣助君行化之義畢,乃引《小雅·節南山》詩以證成之。赫赫,明盛之貌也,是太師尹氏也。言助君行化,為人模範,故人皆瞻之。○注赫赫至之也。○正義曰:「赫赫,明盛貌也。尹氏為太師,周之三公也」者,此《毛傳》文。太師、太傅、太保,是周之三公。尹氏時為太師,故曰尹氏也。云「義取大臣助君行化,人皆瞻之也」者,引《》大意如此。孔安國曰:「具,皆也。爾,女也。古語或謂『人具爾瞻』,則人皆瞻女也。」此章再言「先之」,是吾身行率先於物也;「陳之」「道之」「示之」,是大臣助君為政也。案《大戴禮》云:「昔者舜左禹而右皐陶,不下席而天下大治。夫政之不中,君之過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職事者之罪也。」後引《周禮》稱三公無官屬,與王同職,坐而論道。又案《尚書·益稷篇》稱帝曰:「吁!臣哉鄰哉,鄰哉臣哉!」又曰:「臣作朕股肱耳目。」孔傳曰:「言君臣道近,相須而成,言大體若身,君任股肱,臣戴元首之義也。」故《禮·緇衣》稱「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甫刑》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緇衣》之引《》、《》,是明下民從上之義。師尹,大臣也。一人,天子也。謂人君為政,有身行之者,有太臣助行之者。人之從上,非惟從君,亦從論道之大臣,故并引以結之也。此章上言先王,下引師尹,則知君臣同體,相須而成者,謂此也。皇侃以為無先王在上之詩,故斷章引大師之什,今不敢也。

URN: ctp:xiaojing-zhushu/san-cai-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