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 孟子五

《孟子五》

Library Resources

滕文公上

Library Resources

滕文公为世子章

Library Resources
1 滕文公为... :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须看因何理会个性善作甚底?

2 滕文公为... :
性善,故人皆可为尧舜。“必称尧舜”者,所以验性善之实。德明

3 滕文公为... :
孔子罕言性。孟子见滕文公便道性善,必称尧舜,恰似孟子告人躐等相似。然他亦欲人先知得一个本原,则为善必力,去恶必勇。今于义理须是见得了,自然循理,有不得不然。若说我要做好事,所谓这些意,能得几时子!端蒙

4 滕文公为... :
刘栋问:“人未能便至尧舜,而孟子言必称之,何也?”曰:“‘道性善’与‘称尧舜’,二句正相表里。盖人之所以不至于尧舜者,是他力量不至,固无可奈何。然人须当以尧舜为法,如射者之于的,箭箭皆欲其中。其不中者,其技艺未精也。人到得尧舜地位,方做得一个人,无所欠阙,然也只是本分事,这便是‘止于至善’。”道夫

5 滕文公为... :
问:“孟子言性,何必于其已发处言之?”曰:“未发是性,已发是善。”可学

6 滕文公为... :
“孟子道性善”,其发于外也,必善无恶。恶,非性也;性,不恶矣。

7 滕文公为... :
问:“‘孟子道性善’,不曾说气禀。”曰:“是孟子不曾思量到这里,但说本性善,失却这一节。”问:“气禀是偶然否?”曰:“是偶然相值著,非是有安排等待。”问:“天生聪明,又似不偶然。”曰:“便是先来说主宰底一般。忽生得个人恁地,便是要他出来作君、作师。书中多说‘聪明’,盖一个说白,一个说黑,若不是聪明底,如何遏伏得他众人?所以中庸亦云:‘惟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且莫说圣贤,只如汉高祖光武唐宪宗武宗,他更自了得。某尝说,韩退之可怜。宪宗也自知他,只因佛骨一事忤意,未一年而宪宗死,亦便休了,盖只有宪宗会用得他。”池录作:“宪宗也会用人。”或曰:“用李绛亦如此。”曰:“宪宗初年许多伎俩,是李绛教他,绛本传说得详。然绛自有一书,名论事记,记得更详,如李德裕献替录之类。”夔孙

8 滕文公为... :
李仲实问:“注云:‘惟尧舜为能无物欲之蔽,而充其性。’人盖有恬于嗜欲而不能充其性者,何故?”曰:“不蔽于彼,则蔽于此;不蔽于此,则蔽于彼,毕竟须有蔽处。物欲亦有多少般。如白日,须是云遮,方不见;若无云,岂应不见耶!此等处,紧要在‘性’字上,今且合思量如何是性?在我为何物?反求吾心,有蔽无蔽?能充不能充?不必论尧如何,舜又如何,如此方是读书。”闳祖

9 滕文公为... :
或问:“‘孟子道性善’章,看来孟子言赤子将入井,有怵惕恻隐之心,此只就情上见,亦只说得时暂发见处。如言‘孩提之童,无不亲其亲’,亦只是就情上说得他人事,初无预于己。若要看得自己日用工夫,惟程子所谓:‘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嘉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即无往而不善;发不中节,然后不善。’此语最为亲切。学者知此,当于喜怒哀乐未发,加持敬工夫;于喜怒哀乐已发,加省察工夫,方为切己。”曰:“不消分这个是亲切,那个是不亲切,如此则成两截了。盖是四者未发时,那怵惕恻隐与孩提爱亲之心,皆在里面了。少间发出来,即是未发底物事。静也只是这物事,动也只是这物事。如孟子所说,正要人于发动处见得是这物事。盖静中有动者存,动中有静者存。人但要动中见得静,静中见得动。若说动时见得是一般物事,静时又见得别是一般物事;静时见得是这般物事,动时又见得不是这般物事,没这说话。盖动时见得是这物事,即是静时所养底物事。静时若存守得这物事,则日用流行即是这物事。而今学者且要识得动静只是一个物事。”

10 滕文公为... :
性图。

11 滕文公为... :
恶。恶不可谓从善中直下来,只是不能善,则偏于一边,为恶。

12 滕文公为... :
性善。性无不善。善。发而中节,无往不善。

13 滕文公为... :
孟子初见滕世子,想是见其资质好,遂即其本原一切为他启迪了。世子若是负荷得时,便只是如此了。及其复见孟子,孟子见其领略未得,更不说了。只是发他志,但得于此勉之,亦可以至彼。若更说,便漏逗了。当时启迪之言想见甚好,惜其不全记,不得一观!”

14 滕文公为... :
问集注云云。曰:“大概是如此。孟子七篇论性处,只此一处,已说得尽。须是日日认一过,只是要熟。”又曰:“程子说才,与孟子说才自不同,然不相妨。须是子细看,始得。”贺孙

15 滕文公为... :
问:“三子之事,成阀则若参较彼己,颜子则知圣人学之必可至,公明仪则笃信好学者也。三者虽有浅深,要之皆是尚志。”曰:“也略有个浅深。恁地看文字,且须看他大意。”又曰:“大抵看文字,不恁地子细分别出来,又却鹘突;到恁地细碎分别得出来,不曾看得大节目处,又只是在落草处寻。”道夫曰:“这般紧要节目,其初在‘道性善’,其中在‘夫道一而已矣’,其终在‘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曰:“然。”道夫

16 滕文公为... :
符舜功问:“滕世子从孟子言,何故后来不济事?”曰:“亦是信不笃。如自楚反,复问孟子,孟子已知之,曰:‘世子疑吾言乎?’则是知性不的。他当时地步狭,本难做;又识见卑,未尝立定得志。且如许行之术至浅下,且延之,举此可见。”可学

17 滕文公为... :
或问:“孟子初教滕文公如此,似好。后来只恁休了,是如何?”曰:“滕,国小,绝长补短,止五十里,不过如今一乡。然孟子与他说时,也只说‘犹可以为善国’而已。终不成以所告齐梁之君者告之。兼又不多时,便为宋所灭。”因言:“程先生说:‘孔子为乘田则为乘田,为委吏则为委吏,为司寇则为司寇,无不可者。至孟子,则必得宾师之位,方能行道,此便是他能大而不能小处。惟圣人则无不遍,大小方圆,无所不可。’”又曰:“如孟子说:‘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此亦是讲学之有阙。盖他心量不及圣人之大,故于天下事有包括不尽处。天下道理尽无穷,人要去做,又做不办;极力做得一两件,又困了。唯是圣人,便事事穷到彻底,包括净尽,无有或遗。”正淳曰:“如夏商之礼,孔子皆能言之,却是当时杞宋之国文献不足,不足取以证圣人之言耳。至孟子,则曰‘吾未之学也’而已,‘尝闻其略也’而已。”广

滕定公薨章

Library Resources
1 滕定公薨... :
今欲处世事于陵夷之后,乃一向讨论典故,亦果何益!孟子于滕文公乃云:“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便说与“齐疏之服,参粥之食”,哭泣尽哀,大纲先正了。可学

2 滕定公薨... :
古宗法,如周公兄弟之为诸侯者,则皆以鲁国为宗。至战国时,滕犹称鲁为“宗国”也。广

滕文公问为国章

Library Resources
1 滕文公问... :
因说今日田赋利害,曰:“某尝疑孟子所谓‘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恐不解如此。先王疆理天下之初,做许多畎沟浍洫之类,大段费人力了。若自五十而增为七十,自七十而增为百亩,则田间许多疆理,都合更改,恐无是理。孟子当时未必亲见,只是传闻如此,恐亦难尽信也。”广

2 滕文公问... :
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商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恐亦难如此移改。礼记正义引刘氏皇氏之说,正是呆人说话。盖田地一方,沟洫庐舍,成之亦难。自五十里而改为七十里,既是七十里,却改为百里,便都著那趱动,此扰乱之道。如此则非三代田制,乃王莽之制矣!必大

3 滕文公问... :
孟子说贡、助、彻,亦有可疑者。若夏后氏既定“五十而贡”之制,不成商周再分其田,递相增补,岂不大扰!圣人举事,恐不如此。如王莽之封国,割某地属某国,至于淮阳太守无民可治,来归京师,此尤可笑!正义引刘氏皇氏熊氏说,皆是臆度,迂僻之甚!人杰

4 滕文公问... :
孟子说制度,皆举其纲而已。如田之十一,丧之“自天子达”之类。

5 滕文公问... :
“世禄,是食公田之人。”问:“邻长、比长之属有禄否?”曰:“恐未必有。”问:“士者之学如何?”曰:“亦农隙而学。”“孰与教之?”曰:“乡池录作“卿”。大夫有德行而致其仕者,俾教之。”德明

6 滕文公问... :
“孟子只把‘雨我公田’证周亦有公田,读书亦不须究尽细微。”因论“永嘉之学,于制度名物上致详。”方子

7 滕文公问... :
问:“滕文公为善,如何行王道不得,只可为后法?”曰:“他当时大故展拓不去,只有五十里,如何做得事?看得来渠国亦不甚久便亡。”问:“所谓‘小国七年’者,非是封建小国,恐是燕韩之类。”曰:“然。”可学

8 滕文公问... :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如古注之说如何?”曰:“若将周礼一一求合其说,亦难。此二句,大率有周礼制度。野,谓甸、稍、县、都,行九一法。国中什一,以在王城,丰凶易察。”去伪

9 滕文公问... :
或问“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曰:“国中行乡、遂之法,如‘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又如‘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皆是五五相连属,所以行不得那九一之法,故只得什一使自赋。如乡、遂却行井牧之法,次第是一家出一人兵。且如‘五家为比’,比便有一个长了。井牧之法,次第是三十家方出得士十人,徒十人。井田之法,孟子说‘夏五十而贡,殷七十而助,周百亩而彻’,此都是孟子拗处。先是五十,后是七十,又是一百,便是一番打碎一番,想圣人处事必不如是劳扰。又如先儒说封建,古者‘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至周公则斥大疆界,始大封侯国: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男百里。如此,则是将那小底移动,添封为大国,岂有此理!禹涂山之会,‘执玉帛者万国’。当时所谓国者,如今溪、洞之类。如五六十家,或百十家,各立个长,自为一处,都来朝王,想得礼数大段藞苴。后来到夏商衰时,皆相吞并,渐渐大了。至周时只有千八百国,便是万国吞并为千八百国,不及五分之一矣,可见其又大了。周毕竟是因而封之,岂有移去许多小国,却封为大国!然圣人立法,亦自有低昂,不如此截然。谓如封五百里国,这一段四面大山,如太行,却有六百里,不成是又挑出那百里外,加封四百里。这一段却有三百五十里,不成又去别处讨一段子五十里来添,都不如此杀定。盖孟子时去周已七八百年,如今去隋时,既无人记得,又无载籍可考,所以难见得端的。又周封齐鲁之地,是‘诛纣伐奄,灭国者五十’,所以封齐鲁之地极广。如鲁地方千里,如齐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是多少广阔!”

10 滕文公问... :
问:“圭田,馀夫之田,是在公田私田之外否?”曰:“卿受田六十邑,乃当二百四十井,此外又有‘圭田五十亩’也。‘馀夫二十五亩’,乃十六岁以前所受,在一夫百亩之外也。孟子亦只是言大概耳,未必曾见周礼也。”时举

有为神农之言章

Library Resources
1 有为神农... :
德修解君民并耕,以为“有体无用”。曰:“如何是有体无用?这个连体都不是。”德修曰:“食岂可无?但以君民并耕而食,则不可。不成因君民不可并耕却不耕,耕食自不可无,此是体。以君民并耕则无用。”曰:“‘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若是以君民并耕,毕竟体已不是。”文蔚

2 有为神农... :
“排淮泗而注之江”。淮自不与江通,大纲如此说去。

3 有为神农... :
问:“‘振德’是施惠之意否?”曰:“是。然不是财惠之惠,只是施之以教化,上文匡、直、辅、翼等事是也。彼既自得之,复从而教之。‘放勋曰’,‘曰’字不当音驿。”

墨者夷之章

Library Resources
1 墨者夷之... :
“夷子以谓‘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似知所先后者,其说如何?”曰:“人多疑其知所先后,而不知此正是夷子错处。人之有爱,本由亲立;推而及物,自有等级。今夷子先以为‘爱无差等’,而施之则由亲始,此夷子所以二本矣。夷子但以此解厚葬其亲之言,而不知‘爱无差等’之为二本也。”去伪

2 墨者夷之... :
亚夫问:“‘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相类否?”曰:“既是‘爱无差等’,何故又‘施由亲始’?这便是有差等。又如‘施由亲始’一句,乃是夷之临时撰出来凑孟子意,却不知‘爱无差等’一句,已不是了。他所谓‘施由亲始’,便是把‘爱无差等’之心施之。然把爱人之心推来爱亲,是甚道理!”时举

3 墨者夷之... :
问:“爱有差等,此所谓一本,盖亲亲、仁民、爱物具有本末也。所谓‘二本’是如何?”曰:“‘爱无差等’,何止二本?盖千万本也。”退与彦忠论此。彦忠云:“爱吾亲,又兼爱他人之亲,是二爱并立,故曰‘二本’。”德明

4 墨者夷之... :
或问“一本”。曰:“事他人之亲,如己之亲,则是两个一样重了,如一本有两根也。”

5 墨者夷之... :
问:“人只是一父母所生,如木只是一根株。夷子却视他人之亲犹己之亲,如牵彼树根,强合此树根。”曰:“‘爱无差等’,便是二本。”至曰:“‘命之矣’,‘之’字作夷子名看,方成句法。若作虚字看,则不成句法。”曰:“是。”

6 墨者夷之... :
尹氏曰:“何以有是差等,一本故也,无伪也。”既是一本,其中便自然有许多差等。二本,则二者并立,无差等矣。墨子是也。

滕文公下

Library Resources

陈代曰不见诸侯章

Library Resources
1 陈代曰不... :
问“枉尺直寻”。曰:“援天下以道。若枉己,便已枉道,则是已失援天下之具矣,更说甚事!自家身既已坏了,如何直人!”

2 陈代曰不... :
“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刀锯在前而不避,非其气不馁,如何强得!闳祖

3 陈代曰不... :
“诡遇”,是做人不当做底;“行险”,是做人不敢做底。方子

4 陈代曰不... :
子路,则“范我驰驱”而不获者也。管仲之功,诡遇而获禽耳。

5 陈代曰不... :
射者御者都合法度,方中。嬖奚不能正射,王良以诡御就之,故良不贵之。御法而今尚可寻,但是今人寻得,亦无用处,故不肯。侯景反时,士大夫无人会骑,此时御法尚存。今射亦有法,一学时,便要合其法度。若只是胡乱射将来,又学其法不得。某旧学琴,且乱弹,谓待会了,却依法。原来不然,其后遂学不得,知学问安可不谨厥始!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章

Library Resources
1 景春曰公... :
敬之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曰:“大概只是无些子偏曲。且如此心廓然,无一毫私意,直与天地同量,这便是‘居天下之广居’,便是‘居仁’。到得自家立身更无些子不当于理,这便是‘立天下之正位’,便是‘守礼’。及推而见于事,更无些子不合于义,这便是行天下之大道,便是‘由义’。论上两句,则居广居是体,立正位是用;论下两句,则立正位是体,行大道是用。要知能‘居天下之广居’,自然能‘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 景春曰公... :
居之问“广居、正位、大道”。曰:“广居,是廓然大公,无私欲之蔽;正位,是所立处都无差过;大道,是事事做得合宜。‘居’字是就心上说,择之云:“广居就存心上说。”先生曰:“是。”‘立’字是就身上说,‘行’字是就施为上说。贺孙

3 景春曰公... :
居之问“广居、正位、大道”。曰:“广居是不狭隘,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何广如之!正位、大道,只是不僻曲。正位就处身上说,大道就处事上说。”

4 景春曰公... :
居者,心之所存;广居,无私意也。才有私意,则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只见分小著。立者,身之所处。正位者,当为此官,则为此官,当在此,则在此。行者,事之所由;大道者,非偏旁之径,荆棘之场。人生只是此三事。

5 景春曰公...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唯集义、养气,方到此地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浩然之气对著他,便能如此。“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在彼者,皆我之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闳祖

6 景春曰公... :
问:“‘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是浩然之气否?”曰:“然。浩然之气须是养,有下工夫处。‘居广居’以下,是既有浩然之气,方能如此。”大雅

7 景春曰公... :
问:“‘居天下之广居’云云,如欲‘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锺’,孟子若去那里立,便不是正位。”林择之云:“如‘不与驩言’之事,亦是正位。”曰:“然。”

公孙丑问不见诸侯章

Library Resources
1 公孙丑问... :
问:“公孙丑言孟子不见诸侯,何故千里来见梁惠王?”曰:“以史记考之,此是梁惠王招之而至。其曰‘千里而来’者,亦是劳慰之辞尔。孟子出处,必不错了。如平日在诸侯国内,虽不为臣,亦有时去见他。若诸侯来召。则便不去。盖孟子以宾师自处,诸侯有谋则就之。如孟子一日将见王,王不合使人来道:‘我本就见,缘有疾,不可以风,不知可以来见否?’孟子才闻此语,便不肯去。”时坐间有杨方县丞者,云:“弟子称其师不见诸侯,必是其师寻常如此。其见梁惠王,亦须有说。但今人不肯便信他说话,只管信后人言语,所以疑得孟子如此。”

2 公孙丑问... :
孟子之时,时君重士,为士者不得不自重,故必待时君致敬尽礼而后见。自是当时做得个规模如此定了,如史记中列国之君拥篲先迎之类。却非是当世轻士,而孟子有意于矫之以自高也。因说孟子不见诸侯及此。

3 公孙丑问... :
至云:“看得孟子于辞受取舍进退去就,莫非天理时中之妙,无一毫人欲之私,无一毫过不及之病。如谓‘段干木逾垣而避之,泄柳闭门而不纳,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辞曰‘闻戒’,‘馈赆’,可受则受之,皆无一毫过不及,无一毫私意。”曰:“道理固是恁地。而今有此事到面前,这道理又却那里安顿?”

公都子问好辩章

Library Resources
1 公都子问... :
居之问孟子“岂好辩”章。先生令看大意,曰:“此段最好看。看见诸圣贤遭时之变,各行其道,是这般时节;其所以正救之者,是这般样子,这见得圣贤是甚么样大力量!恰似天地有阙齾处,得圣贤出来补得教周全。补得周全后,过得稍久,又不免有阙,又得圣贤出来补,这见圣贤是甚力量!直有阖辟乾坤之功!”贺孙

2 公都子问... :
尧晚年方遭水。尧之水最可疑,禹治之,尤不可晓。胡安定说不可信。掘地注海之事,亦不知如何掘。盖尧甚以为儆,必不是未有江河而然。滔天之水,如何掘以注海?只是不曾见中原如何,此中江河皆有路通,常疑恐只是治黄河费许多力。黄河今由梁山泊入清河楚州。

3 公都子问... :
问:“孔子作春秋,空言无补,乱臣贼子何缘便惧?且何足为春秋之一治?”曰:“非说当时便一治,只是存得个治法,使这道理光明灿烂,有能举而行之,为治不难。当时史书掌于史官,想人不得见,及孔子取而笔削之,而其义大明。孔子亦何尝有意说用某字,使人知劝;用某字,使人知惧;用某字,有甚微词奥义,使人晓不得,足以褒贬荣辱人来?不过如今之史书直书其事,善者恶者了然在目,观之者知所惩劝,故乱臣贼子有所畏惧而不犯耳。近世说春秋者太巧,皆失圣人之意。又立为凡例,加某字,其例为如何;去某字,其例为如何,尽是胡说!”问:“孔子所书辞严义简,若非三传详著事迹,也晓得笔削不得。”曰:“想得孔子作书时,事迹皆在,门人弟子皆晓他圣人笔削之意。三家惧其久而泯没也,始皆笔之于书。流传既久,是以不无讹谬。然孔子已自直书在其中。如云:‘夫人姜氏会齐侯于某’,‘公与夫人姜氏会齐侯于某’,‘公薨于齐’,‘公之丧至自齐’,‘夫人孙于齐’,此等显然在目,虽无传亦可晓。且如楚子侵中国,得齐桓公与之做头抵拦,遏住他,使之不得侵。齐桓公死,又得晋文公拦遏住,如横流泛滥,硬做堤防。不然,中国为渰浸必矣。此等义,何难晓?”问读春秋之法。曰:“无它法,只是据经所书之事迹,准折之以先王之道,某是某非,某人是底犹有未是处,不是底又有彼善于此处,自将道理折衷便见。如看史记,秦之所以失如何?汉之所以得如何?楚汉交争,楚何以亡?汉何以兴?其所以为是非得失成败盛衰者何故?只将自家平日讲明底道理去折衷看,便见。看春秋亦如此。只是圣人言语细密,要人子细斟量考索耳。”问:“胡文定春秋解如何?”曰:“说得太深。苏子由教人看左传,不过只是看他事之本末,而以义理折衷去取之耳。”

4 公都子问... :
孟子苦死要与杨墨辩,是如何?与他有甚冤恶,所以辟之如不共戴天之雠?“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才说道要距杨墨,便是圣人之徒。如人逐贼,有人见了自不与捉,这便唤做是贼之党。贼是人情之所当恶。若说道贼当捉,当诛,这便是主人边人。若说道贼也可捉,可恕,这只唤做贼边人!贺孙

5 公都子问... :
问孟子“好辩”一节。曰:“当时如纵横刑名之徒,孟子却不管他,盖他只坏得个粗底。若杨墨则害了人心,须著与之辩。”时举谓:“当时人心不正,趋向不一,非孟子力起而辟之,则圣人之道无自而明。是时真个少孟子不得!”曰:“孟子于当时只在私下恁地说,所谓杨墨之徒也未怕他。到后世却因其言而知圣人之道为是,知异端之学为非,乃是孟子有功于后世耳。”时举

6 公都子问... :
因居之看“好辩”一章,曰:“墨氏‘爱无差等’,故视其父如路人。杨氏只理会自己,所谓‘修其身而外天下国家’者,故至于无君。要之,杨墨即是逆理,不循理耳。如一株木,顺生向上去,是顺理。今一枝乃逆下生来,是逆理也。如水本润下,今洪水乃横流,是逆理也。禹掘地而注之海,乃顺水之性,使之润下而已。暴君‘坏宫室以为污池,弃田以为园囿’,民有屋可居,有地可种桑麻,今乃坏而弃之,是逆理也。汤武之举,乃是顺理。如杨墨逆理,无父无君,邪说诬民,仁义充塞,便至于‘率兽食人,人相食’。此孟子极力辟之,亦只是顺理而已。”此一段多推本先生意,非全语。

7 公都子问... :
敬之问杨墨。曰:“杨墨只是差了些子,其末流遂至于无父无君。盖杨氏见世间人营营于名利,埋没其身而不自知,故独洁其身以自高,如荷蒉接舆之徒是也。然使人皆如此洁身而自为,则天下事教谁理会?此便是无君也。墨氏见世间人自私自利,不能及人,故欲兼天下之人人而尽爱之。然不知或有一患难,在君亲则当先救,在他人则后救之。若君亲与他人不分先后,则是待君亲犹他人也,便是无父。此二者之所以为禽兽也。孟子之辩,只缘是放过不得。今人见佛老家之说者,或以为其说似胜吾儒之说;或又以为彼虽说得不是,不用管他。此皆是看他不破,故不能与之辩。若真个见得是害人心,乱吾道,岂容不与之辩!所谓孟子好辩者,非好辩也,自是住不得也。”南升

8 公都子问... :
问:“墨氏兼爱,何遽至于无父?”曰:“人也只孝得一个父母,那有七手八脚,爱得许多!能养其父无阙,则已难矣。想得他之所以养父母者,粗衣粝食,必不能堪。盖他既欲兼爱,则其爱父母也必疏,其孝也不周至,非无父而何。墨子尚俭恶乐,所以说‘里号朝歌,墨子回车’。想得是个淡泊枯槁底人,其事父母也可想见。”又问:“‘率兽食人’,亦深其弊而极言之,非真有此事也。”曰:“不然。即它之道,便能如此。杨氏自是个退步爱身,不理会事底人。墨氏兼爱,又弄得没合杀。使天下伥伥然,必至于大乱而后已,非‘率兽食人’而何?如东晋之尚清谈,此便是杨氏之学。杨氏即老庄之道,少间百事废弛,遂启夷狄乱华,其祸岂不惨于洪水猛兽之害!又如梁武帝事佛,至于社稷丘墟,亦其验也。如近世王介甫,其学问高妙,出入于老佛之间,其政事欲与尧舜三代争衡。然所用者尽是小人,聚天下轻薄无赖小人作一处,以至遗祸至今。他初间也何尝有启狄乱华,‘率兽食人’之意?只是本原不正,义理不明,其终必至于是耳。”或云:“若论其修身行己,人所不及。”曰:“此亦是他一节好。其他狠厉偏僻,招合小人,皆其资质学问之差。亦安得以一节之好,而盖其大节之恶哉!吁,可畏!可畏!”

9 公都子问... :
问:“墨氏兼爱,疑于仁,此易见。杨氏为我,何以疑于义?”曰:“杨朱看来不似义,他全是老子之学。只是个逍遥物外,仅足其身,不屑世务之人。只是他自要其身界限齐整,不相侵越,微似义耳,然终不似也。”僩。论杨墨及异端类,馀见尽心上。

10 公都子问... :
孟子言:“我欲正人心。”盖人心正,然后可以有所为。今人心都不正了,如何可以理会!

URN: ctp:zhuzi-yulei/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