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深造... : |
“君子深造之以道”,语势稍倒,“道”字合在“深造”之前。赵岐云“道者,进为之方”,亦不甚亲切。道只是进学之具,深造者,从此挨向前去。如“之以”二字,寻常这般去处,多将作助语打过了。要之,却紧切。如“夜气不足以存”,与“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以”字皆不虚设。“既醉以酒,既饱以德”,皆是也。 |
| 君子深造... : |
问:“‘道者,进为之方’,如何?”曰:“此句未甚安,却只是循道以进耳。‘道’字在上。” |
| 君子深造... : |
敬之问“道者,进为之方”。曰:“是事事皆要得合道理。‘取之左右逢其原’,到得熟了,自然日用之间只见许多道理在眼前。东边去也是道理,西边去也是道理,都自凑合得著,故曰‘逢其原’。如水之源。流出来,这边也撞著水,那边也撞著水。” |
| 君子深造... : |
“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曰:“只深造以道,便是要自得之,此政与浅迫相对。所谓‘深造’者,当知非浅迫所可致。若欲浅迫求之,便是强探力取。只是既下功夫,又下工夫,直是深造,便有自得处在其中。”又曰:“优游餍饫,都只是深造后自如此,非是深造之外又别欲自得也。与下章‘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意同。” |
| 君子深造... : |
“君子深造之以道。”道,只是道理恁地做,恁地做。深造,是日日恁地做。而今人造之不以其道,无缘得自得。“深造之以道”,方始欲其自得。看那“欲”字,不是深造以道,便解自得。而今说得多,又剩了;说得少,又说不出,皆是不自得。 |
| 君子深造... : |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如何?”曰:“‘深造’云者,非是急迫遽至,要舒徐涵养,期于自得而已。‘自得之’,则自信不疑,而‘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于道也深;‘资之深’,则凡动静语默,一事一物,无非是理,所谓‘取之左右逢其原’也。”又问:“‘资’字如何说?”曰:“取也。资,有资藉之意。‘资之深’,谓其所资藉者深,言深得其力也。”谟。 |
| 君子深造... : |
或问“君子深造之以道”一章。曰:“‘深造之以道’,语似倒了。‘以道’字在‘深造’字上,方是。盖道是造道之方法,循此进进不已,便是深造之,犹言以这方法去深造之也。今曰‘深造之以道’,是深造之以其方法也。‘以道’是工夫,‘深造’是做工夫。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之次序,即是造道之方法。若人为学依次序,便是以道;不依次序,便是不以道。如为仁而‘克己复礼’,便是以道;若不‘克己复礼’,别做一般样,便是不以道。能以道而为之不已,造之愈深,则自然而得之。既自得之而为我有,‘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这一句,又要人看。盖是自家既自得之,则所以资藉之者深,取之无穷,用之不竭,只管取,只管有,滚滚地出来无穷。自家资他,他又资给自家。如掘地在下,藉上面源头水来注满。若源头深,则源源来不竭;若浅时,则易竭矣。又如富人大宝藏,里面只管取,只管有。‘取之左右逢其原’,盖这件事也撞著这本来底道理,那件事也撞著这本来底道理,事事物物,头头件件,皆撞著这道理。如‘资之深’,那源头水只是一路来,到得左右逢原,四方八面都来。然这个只在自得上,才自得,则下面节次自是如此。”又云:“‘资’字如‘万物之资始’,‘资于事父以事君’之‘资’,皆训‘取’字。” |
| 君子深造... : |
子善问“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一节。曰:“大要在‘深造之以道’,此是做工夫处。资,是他资助我,资给我,不是我资他。他那个都是资助我底物事,头头撞著,左边也是,右边也是,都凑著他道理源头处。源头便是那天之明命,滔滔汨汨底,似那一池有源底水。他那源头只管来得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供自家用。似那鱼凑活水相似,却似都凑著他源头。且如为人君,便有那仁从那边来;为人臣,便有那个敬从那边来;子之孝,有那孝从那边来;父之慈,有那慈从那边来,只是那道理源头处。庄子说‘将原而往’,便是说这个。自家靠著他原头底这个道理,左右前后都见是这道理。庄子说‘在谷满谷,在坑满坑’,他那资给我底物事深远,自家这里头头凑著他原头。”植。贺孙录疑同,见下。 |
| 君子深造... : |
子善问:“‘君子深造之以道’,造是造道,欲造道,又著‘以道’,语意似‘以道深造’。”曰:“此只是进为不已,亦无可疑。公将两个‘道’字来说,却不分晓。”贺孙问:“‘深造’之‘造’字,不可便做已到说。但言进进做将去,又必以其方。”曰:“然。”又问:“‘取之左右逢其原’,是既资之深,则道理充足,取之至近之处,莫非道理。”曰:“‘资’字恰似资给、资助一般。资助既深,看是甚事来,无不凑著这道理。不待自家将道理去应他,只取之左右,便撞著这道理。如有源之水滚滚流出,只管撞著他。若是所资者浅,略用出便枯竭了。庄子说‘庖丁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正是此意。为人君,便是撞著个仁道理;为人臣,便自撞著个敬道理;为人子,便自撞著个孝道理;为人父,便自撞著个慈道理;与国人交,便自撞著个信道理,无适而不然。” |
| 君子深造... : |
“居之安”,只是如人之居住得那里安稳。只是从初本原如此,到熟处,左右皆逢之。 |
| 君子深造... : |
或问:“‘自得’章,文义莫有节次否?”曰:“此章重处只在自得后,其势自然顺下来,才恁地,便恁地,但其间自不无节次。若是全无节次,孟子何不说‘自得之,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曰:“尹先生却正如此说。”曰:“看他说意思自别。孟子之意,是欲见其曲折而详言之;尹先生之言,是姑举其首尾而略言之。自孟子后,更无人会下这般言语。” |
| 君子深造... : |
或问:“程子之说如何?”曰:“必须以道,方可‘潜心积虑,优游厌饫’。若不以道,则‘潜心积虑,优游厌饫’做甚底!” |
| 人之所以... : |
敬之问“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曰:“人与万物都一般者,理也;所以不同者,心也。人心虚灵,包得许多道理过,无有不通。虽间有气禀昏底,亦可克治使之明。万物之心,便包许多道理不过,虽其间有禀得气稍正者,亦止有一两路明。如禽兽中有父子相爱,雌雄有别之类,只有一两路明,其他道理便都不通,便推不去。人之心便虚明,便推得去。就大本论之,其理则一;才禀于气,便有不同。”贺孙问:“‘几希’二字,不是说善恶之间,乃是指这些好底说,故下云‘庶民去之,君不存之’。”曰:“人之所以异于物者,只争这些子。”贺孙。时举录云:“人物之所同者,理也;所不同者,心也。人心虚灵,无所不明;禽兽便昏了,只有一两路子明。人之虚灵皆推得去,禽兽便推不去。人若以私欲蔽了这个虚灵,便是禽兽。人与禽兽只争这些子,所以谓之‘几希’。” |
| 人之所以... : |
徐元昭问:“‘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如何是存之?”曰:“存,是存所以异于禽兽者。何故至‘存之’方问?”因问元昭:“存何物?”元昭云:“有所见。”曰:“不离日用之间。”曰:“何谓日用之间?”曰:“凡周旋运用。”曰:“此乃禽兽所以与人同,须求其所以与人异者。僧问佛:‘如何是性?’曰:‘耳能闻,目能见。’他便把这个作性,不知这个禽兽皆知。人所以异者,以其有仁义礼智,若为子而孝,为弟而悌,禽兽岂能之哉!”元昭又云:“‘万物皆备于我’,此言人能备禽兽之不备。”曰:“观贤此言,元未尝究竟。”可学。 |
| 人之所以... : |
元昭问“君子存之”。曰:“存是存其所以异于禽兽之道理,今自谓能存,只是存其与禽兽同者耳。饥食渴饮之类,皆其与禽兽同者也。释氏云:‘作用是性。’或问:‘如何是作用?’云:‘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此是说其与禽兽同者耳。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释氏元不曾存得。” |
| 人之所以... : |
知而不存者有矣,未有不知而能存者也。“君子存之。” |
| 人之所以... : |
“明于庶物”,如物格。 |
| 人之所以... : |
或问:“‘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明、察之义有浅深否?”曰:“察深于明。明只是大概明得这个道理尔。”又问:“与孝经‘事天明,事地察’之义如何?”曰:“这个‘明、察’又别。此‘察’字,却训‘著’字;‘明’字训‘昭’字。事父孝,则事天之道昭明;事母孝,则事地之道察著。孟子所谓‘明、察’,与易系‘明于天之道,察于人之故’同。” |
| 人之所以... : |
子善问:“舜‘明庶物,察人伦’。文势自上看来,此‘物’字,恐合作禽兽说。”曰:“不然。‘明于庶物’,岂止是说禽兽?禽兽乃一物。凡天地之间眼前所接之事,皆是物。然有多少不甚要紧底事,舜看来,惟是于人伦最紧要。” |
| 人之所以... : |
“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明、察是见得事事物物之理,无一毫之未尽。所谓仁义者,皆不待求之于外,此身此心,浑然都是仁义。 |
| 人之所以... : |
守约问:“孟子何以只说‘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曰:“尧自是浑然。舜却是就事物上经历,一一理会过。” |
| 人之所以... : |
问:“‘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若学者,须是行仁义方得。”曰:“这便如适来说‘三月不违’意。他是平日身常在仁义内,即恁地行出。学者身在外了,且须去求仁义就上行;然又须以‘由仁义行’为准的,方得。” |
| 人之所以... : |
符舜功言:“只是‘由仁义行’,好行仁义,便有善利之分。”曰:“此是江西之学。岂不见上面分明有个‘舜’字?惟舜便由仁义行,他人须穷理,知其为仁为义,从而行之。且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既未能安仁,亦须是利仁。利仁岂是不好底!知仁之为利而行之。不然,则以人欲为利矣!” |
| 天下之言... : |
问:“‘则故而已矣’,故是如何?”曰:“故,是个已发见了底物事,便分明易见。如公都子问性,孟子却云:‘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盖性自是个难言底物事,惟恻隐、羞恶之类却是已发见者,乃可得而言。只看这个,便见得性。集注谓‘故’者是已然之迹也。是无个字得下,故下个‘迹’字。” |
| 天下之言... : |
问“则故而已矣”。曰:“性是个糊涂不分明底物事,且只就那故上说,故却是实有痕迹底。故有两件,如水之有顺利者,又有逆行者。毕竟顺利底是善,逆行底是恶,所以说‘行其所无事’,又说‘恶于凿’,凿则是那逆行底。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性是糊涂底物事,情却便似实也。如恻隐、羞恶、辞逊、是非,这便是情。” |
| 天下之言... : |
敬之问:“故,是已然之迹,如水之润下,火之炎上。‘以利为本’,是顺而不拂之意。”曰:“利是不假人为而自然者。如水之就下,是其性本就下,只得顺他。若激之在山,是不顺其性,而以人为之也。如‘无恻隐之心非人,无羞恶之心非人’,皆是自然而然。惟智者知得此理,不假人为,顺之而行。”南升。时举录别出。 |
| 天下之言... : |
敬之问:“‘故者,以利为本。’如火之炎上,水之润下,此是故;人不拂他润下炎上之性,是利。”曰:“故是本然底,利是他自然底。如水之润下,火之炎上,固是他本然之性如此。然水自然润下,火自然炎上,便是利。到智者行其所无事,方是人之得自然底,从而顺他。”时举。 |
| 天下之言... : |
“故,是已然之迹,如水之下,火之上,父子之必有亲,孟子说‘四端’,皆是。然虽有恻隐,亦有残忍,故当以顺为本。如星辰亦有逆行,大要循躔度者是顺。”问:“南轩说故作‘本然’。”曰:“如此则善外别有本然。孟子说性,乃是于发处见其善,荀扬亦于发处说,只是道不著。”问:“既云‘于发处见’,伊川云‘孟子说性,乃极本穷原之理’,莫因发以见其原?”曰:“然。” |
| 天下之言... : |
器之说:“‘故者以利为本’,如流水相似,有向下,无向上,是顺他去。”曰:“故是本来底,以顺为本。许多恻隐、羞恶,自是顺出来,其理自是如此。孟子怕人将不好底做出去,故说此。若将恶者为利之本,如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这便是将不利者为本。如伊川说,楚子越椒之生,必灭若敖氏,自是出来便恶了。荀子因此便道人性本恶。据他说,‘涂之人皆可为禹’,便是性善了。他只说得气质之性,自是不觉。” |
| 天下之言... : |
故,只是已然之迹,如水之润下,火之炎上。润下炎上便是故也。父子之所以亲,君臣之所以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然皆有个已然之迹。但只顺利处,便是故之本。如水之性固下也,然搏之过颡,激之在山,亦岂不是水哉!但非其性尔。仁义礼智,是为性也。仁之恻隐,义之羞恶,礼之辞逊,智之是非,此即性之故也。若四端,则无不顺利。然四端皆有相反者,如残忍饶录作“忮害”。之非仁,不耻之非义,不逊之非礼,昏惑之非智,即故之不利者也。伊川发明此意最亲切,谓此一章专主“智”言。凿于智者,非所谓以利为本也。其初只是性上泛说起,不是专说性。但谓天下之说性者,只说得故而已。后世如荀卿言“性恶”,扬雄言“善恶混”,但皆说得下面一截,皆不知其所以谓之故者如何,遂不能“以利为本”而然也。荀卿之言,只是横说如此,到底灭这道理不得。只就性恶篇谓“涂之人皆可如禹”,只此自可见。“故”字,若不将已然之迹言之,则下文“苟求其故”之言,如何可推?历家自今日推算而上,极于太古开辟之时,更无差错,只为有此已然之迹可以推测耳。天与星辰间,或躔度有少差错,久之自复其常。“以利为本”,亦犹天与星辰循常度而行。苟不如此,皆凿之谓也。 |
| 天下之言... : |
“‘天下之言性,则故而已矣。’故,犹云所为也。言凡人说性,只说到性之故,盖故却‘以利为本’。利顺者,从道理上顺发出来是也,是所谓善也。若不利顺,则是凿,故下面以禹行水言之。‘苟求其故’,此‘故’与‘则故’却同,故,犹所以然之意。”直卿云:“先生言,刘公度说此段意云,孟子专为智而言,甚好。” |
| 天下之言... : |
问“天下之言性,则故而已”。先生引程子之言曰:“此章意在‘知’字。此章言性,只是从头说下。性者,浑然不可言也,惟顺之则是,逆之则非。天下之事,逆理者如何行得!便是凿也。凿则非其本然之理。禹之行水,亦只端的见得须是如此,顺而行之而已。鲧绩之不成,正为不顺耳。” |
| 天下之言... : |
问:“伊川谓:‘则,语助也;故者,本如是者也。今言天下万物之性必求其故者,只是欲顺而不害之也。’伊川之说如何?”曰:“‘则’字不可做助语看了,则有不足之意。性最难名状。天下之言性者,止说得故而已矣。‘故’字外,难为别下字。如故,有所以然之意。利,顺也;顺其所以然,则不失其本性矣。水性就下,顺而导之,水之性也。‘搏而跃之’,固可使之在山矣,然非水之本性。”或问:“天下之言性,伊川以为言天下万物之性,是否?”曰:“此倒了。他文势只是云‘天下之言性者,止可说故而已矣’。如此,则天下万物之性在其间矣。”又问:“后面‘苟求其故’,此‘故’字与前面‘故’字一般否?”曰:“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