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也者人... : |
或问“仁者人也”。曰:“仁是仁,不可说。故以人为说者,是就人性上说。” |
| 仁也者人... : |
“仁者,人也。”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此而已。一心之间,浑然天理,动容周旋,造次颠沛,不可违也。一违,则私欲间乎其间,为不仁矣。虽曰二物,其实一理。盖仁即心也,不是心外别有仁也。 |
| 仁也者人... : |
“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此是说此仁是人底道理,就人身上体认出来。又就人身上说,合而言之便是道也。 |
| 仁也者人... : |
“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只仁与人,合而言之,便是道。犹言“公而以人体之便是仁”也。 |
| 仁也者人... : |
“仁者,人也”,非是以人训仁。且如君臣之义,君臣便是人,义便是仁;尽君臣之义即是道,所谓“合而言之”者也。 |
| 仁也者人... : |
“人之所以得名,以其仁也。言仁而不言人,则不见理之所寓;言人而不言仁,则人不过是一块血肉耳。必合而言之,方见得道理出来。”因言:“仁字最难形容,是个柔软有知觉、相酬接之意,此须是自去体认。‘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 仁也者人... : |
问“合而言之,道也”。曰:“只说仁不说人,则此道理安顿何处?只说人不说仁,则人者特一块血肉耳。必合将来说,乃是道也。” |
| 仁也者人... : |
问:“先生谓外国本下更有云云者,何所据?”曰:“向见尤延之说,高丽本如此。” |
| 仁也者人... : |
问“仁也者人也”。曰:“此‘仁’字不是别物,即是这人底道理。将这仁与人合,便是道。程子谓此犹‘率性之谓道’也。如中庸‘仁者人也’,是对‘义者宜也’,意又不同。‘人’字是以人身言之。‘仁’字有生意,是言人之生道也。中庸说‘仁’字又密。止言‘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便说‘仁者人也’,是切己言之。孟子是统而言之。”徐问:“礼记:‘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曰:“这般话,理会作甚!” |
| 口之于味... : |
孟子亦言气质之性,如“口之于味也”之类是也。 |
| 口之于味... : |
徐震问:“‘口之于味’,以至‘四肢之于安佚’,是性否?”曰:“岂不是性?然以此求性不可,故曰:‘君子不谓性也。’” |
| 口之于味... : |
敬之问:“‘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有命焉’,乃是圣人要人全其正性。”曰:“不然。此分明说‘君子不谓性’,这‘性’字便不全是就理上说。夫口之欲食,目之欲色,耳之欲声,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逸,如何自会恁地?这固是天理之自然。然理附于气,这许多却从血气躯壳上发出来。故君子不当以此为主,而以天命之理为主,都不把那个当事,但看这理合如何。‘有命焉,有性焉’,此‘命’字与‘性’字,是就理上说。‘性也,君子不谓性也;命也,君子不谓命也’,此‘性’字与‘命’字,是就气上说。” |
| 口之于味... : |
“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此“命”字有两说,一以所禀言之,一以所值言之。集注之说是以所禀言之。清而厚,则仁之于父子也至,若鼓瞍之于舜,则薄于仁矣;义之于君臣也尽,若桀纣之于逢干,则薄于义矣。礼薄而至于宾主之失其欢,智薄而至于贤者之不能尽知其极。至于圣人之天道,有“性之、反之”之不同。如尧舜之盛德固备于天道,若“禹入圣域而不优”,则亦其禀之有未纯处,是皆所谓命也。 |
| 口之于味... : |
或问:“‘圣人之于天道’,文势与上文一否?”曰:“与上文一。‘尧舜性之’,则尽矣;‘汤武身之’,则未也。” |
| 口之于味... : |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是因甚有两样? |
| 口之于味... : |
“性也,有命焉”,“性”字兼气禀而言。“命也,有性焉”,此“性”字专言其理。 |
| 口之于味... : |
问“性也,有命焉”。曰:“此‘性’字兼物欲而言,说得缓而阔。如下文‘有性焉’之‘性’,则说得紧。两个‘命’字亦不同。” |
| 口之于味... : |
“性也,有命焉”,此性是气禀之性,命则是限制人心者。“命也,有性焉”,此命是气禀有清浊,性则是道心者。 |
| 口之于味... : |
直卿云:“‘不谓性命’章,两‘性’字,两‘命’字,都不同。上面‘性’字是人心;下面‘性’字是道心。上面‘命’字是气,论贫富贵贱;下面‘命’字是理,论智愚贤不肖。” |
| 口之于味... : |
区兄问“有性焉,有命焉”一段。先生甚喜,以谓“某四十岁,方看透此段意思。上云‘性也’,是气禀之性;‘有命焉’,是断制人心,欲其不敢过也。下云‘命也’,盖其所受气禀亦有厚薄之不齐;‘有性焉’,是限则道心,欲其无不及也”。盖卿。震录云:“区兄以‘性也’之‘性’为气禀之性,‘有性焉’之‘性’为天命之性。先生云:‘某四十岁方得此说。不易公思量得!’” |
| 口之于味... : |
或问“君子不谓性命”。曰:“论来‘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固是性;然亦便是合下赋予之命。‘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固是命;然亦便是各得其所受之理,便是性。孟子恐人只见得一边,故就其所主而言。舜禹相授受,只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论来只有一个心,那得有两样?只就他所主而言,那个便唤做‘人心’,那个便唤做‘道心’。人心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若以为性所当然,一向惟意所欲,却不可。盖有命存焉,须著安于定分,不敢少过,始得。道心如‘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若以为命已前定,任其如何,更不尽心,却不可。盖有性存焉,须著尽此心以求合乎理,始得。”又曰:“‘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这虽说道性,其实这已不是性之本原。惟性中有此理,故口必欲味,耳必欲声,目必欲色,鼻必欲臭,四肢必欲安佚,自然发出如此。若本无此理,口自不欲味,耳自不欲声,目自不欲色,鼻自不欲臭,四肢自不欲安佚。” |
| 口之于味... : |
或问“命”字之义。曰:“命,谓天之付与,所谓天令之谓命也。然命有两般:有以气言者,厚薄清浊之禀不同也,如所谓‘道之将行、将废,命也’,‘得之不得曰有命’,是也;有以理言者,天道流行,付而在人,则为仁义礼智之性,如所谓‘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之谓性’,是也。二者皆天所付与,故皆曰命。”又问:“孟子谓‘性也,有命焉’,此‘性’所指谓何?”曰:“此‘性’字指气质而言,如‘性相近’之类;此‘命’字却合理与气而言。盖五者之欲,固是人性,然有命分。既不可谓我性之所有而必求得之,又不可谓我分可以得,而必极其欲。如贫贱不能如愿,此固分也;富贵之极,可以无所不为,然亦有限制裁节,又当安之于理。如纣之酒池肉林,却是富贵之极而不知限节之意。若以其分言之,固无不可为,但道理却恁地不得。今人只说得一边,不知合而言之,未尝不同也。‘命也,有性焉’,此‘命’字专指气而言,此‘性’字却指理而言。如舜遇瞽瞍,固是所遇气数。然舜惟尽事亲之道,期于底豫,此所谓尽性。大凡清浊厚薄之禀,皆命也。所造之有浅有深,所遇之有应有不应,皆由厚薄清浊之分不同。且如圣人之于天道,如尧舜则是性之,汤武则是身之,禹则‘入圣域而不优’,此是合下所禀有清浊,而所造有浅深不同。‘仁之于父子’,如舜之遇瞽瞍;‘义之于君臣’,如文王在羑里,孔子不得位;‘礼之于宾主’,如子敖以孟子为简;‘智之于贤者’,如晏婴智矣,而不知孔子,此是合下来所禀有厚薄,而所遇有应不应。但其命虽如此,又有性焉,故当尽性。大抵孟子此语是各就其所重言之,所以伸此而抑彼,如论语所说审富贵而安贫贱之意。张子所谓‘养则付命于天,道则责成于己’,是也。然又自要看得活。道理不是死底物,在人自著力也。”“仁之于父子”以下,与集注不同,读者详之。 |
| 口之于味... : |
问:“‘命矣夫!’这只是说他一身气数止于此否?”曰:“是它禀受得来只恁地。这命,便似向来说人心相似,是有两般命,却不是有两个命。有兼气血说底,有全说理底。如‘有命焉’,‘君子不谓命也’,只是这一个命。前面说底是一般,后面说底是一般。如‘口之于味,耳之于声,性之’,这便是人心。然不成无后也要恁地!所以说‘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这命,便是指理而言。若是‘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这命,便是兼气血而言。其实只是这一个理,就气禀论则不同。且如‘义之于君臣’,亦有未事君时,先怀一个不忠底心者;子之于父,亦有常常怀不孝底心者。不成不管他,只听他自恁地!须著区处教不恁地,始得。”蔡仲默问:“‘相近’,也是指气质而言否?”曰:“是。若孟子,便直说曰:‘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说至此,高声云:“只是这个道理!尧舜三王治天下,只是理会这个。千百年来无人晓得,后都黑了。到程先生后,说得方分明。” |
| 口之于味... : |
尧卿谓:“‘君子不谓性命’章,前段说性是物欲之性,命是命分;后段说性是仁义礼智之性,命是禀赋之命,似各不同。”曰:“只是一般,此亦不难解,有甚么玄妙?只将自家身看,便见。且如耆刍豢而厌藜藿,是性如此。然刍豢分无可得,只得且吃藜藿。如父子有亲,有相爱底,亦有不相爱底;有相爱深底,亦有相爱浅底,此便是命。然在我有薄处,便当勉强以至其厚;在彼有薄处,吾当致厚,感他得他亦厚。如瞽瞍之顽,舜便能使‘烝烝乂,不格奸’。”叔器问:“瞽瞍之恶彰彰于天下后世,舜何以谓之‘大孝’?”曰:“公且自与他画策。瞽瞍顽嚚,天知地闻,舜如何揜得!且说今遇瞽瞍之父,公便要如何?” |
| 口之于味... : |
“‘君子不谓性命’一章,只要遏人欲,长天理。前一节,人以为性我所有,须要必得;后一节,人以为命则在天,多委之而不修。所以孟子到人说性处,却曰‘有命’;人说命处,却曰‘有性’。”或曰:“先生尝言:‘前段要轻看,后段要重看。’”曰:“固有此理,想曾言之。” |
| 口之于味... : |
问:“‘智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集注尚存两说。”曰:“两说皆通,前章又似周密。”问:“贤者必智,何为却有浅深?天道必在圣人,何为却有厚薄?”曰:“圣贤固有等差。如汤武之于尧舜,武王之于文王,便自可见。” |
| 口之于味... : |
或问:“伊川曰:‘口目鼻耳四肢之欲,性也;然有分焉,不可谓我须要得,是有命也。’又曰:‘“仁之于父子”,至“圣人之于天道”,谓之命者,以其本受有厚薄故也。然其性善可学而尽,故谓之性。’夫人之分量固有厚薄,所以其口目耳鼻四肢之欲,不可以言性,伊川前说是矣。仁义礼智天道,此天之所以命于人,所谓‘本然之性’者也。今曰命有厚薄,则是本然之性有两般也。若曰伊川以厚薄言人气质禀受于阴阳五行者如此,孟子不应言命。若以气质厚薄言命,则是天之降才为有殊矣。又如言仁则曰‘仁之于父子’,言义则曰‘义之于君臣’,言礼言智亦然。至言天道,则曰‘圣人之于天道’,文势至是当少变邪,抑自有意邪?”曰:“孟子言‘降才’,且如此说。若命则诚有两般,以禀受有厚薄也,又不可谓禀受为非命也。大抵天命流行,物各有得,不谓之命不可也。命,如人有富贵贫贱,岂不是有厚薄?‘知之于贤者’,则有小大。‘圣人之于天道’,亦有尽不尽处。只如‘尧舜性之’,则是尽得天道:‘汤武身之’,则是于天道未能尽也。此固是命,然不可不求之于性。” |
| 口之于味... : |
问:“‘智之于贤者’,或云:‘吾既有智,则贤者必见之。’此说如何?”曰:“如此解,似语势倒而不顺。须从横渠说:‘晏婴之智而不知仲尼,岂非命欤?’然此‘命’字,恐作两般看。若作所禀之命,则是婴禀得智之浅者。若作命分之命,则晏子偶然蔽于此,遂不识夫子。此是作两般看。” |
| 口之于味... : |
刘问:“孟子‘性也,有命焉;命也,有性焉’,将性、命做两件。子思‘天命之谓性’,又合性命为一。如何?”曰:“须随圣贤文意看。孟子所谓命,是兼气禀而言;子思专以天所赋而言。”又问:“易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如何?”先生不答。少顷,曰:“不要如此看文字。游定夫初见伊川,问‘阴阳不测之谓神’。伊川曰:‘贤是疑了问,只拣难底问?’后来人便道游将难底问。大意要且将圣贤言语次第看,看得分晓,自然知得。伊川易传序云:‘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此伊川吃紧为人处。” |
| 口之于味... : |
或问“圣人之于天道”一段,以示诸友。祖道曰:“伯丰举钱文季之说,大概言命处,只将为所禀之命,莫是偏了?”曰:“此说亦是。如集注中举横渠说云,以晏子之贤而不识孔子,岂非命也?已有此意了。如伯丰见识所立,亦甚难得。” |
| 浩生不害... : |
“可欲之谓善。”可欲,只是说这人可爱也。 |
| 浩生不害... : |
问“可欲之善”。曰:“为君仁,为臣敬,为父慈,为子孝是也。外是而求,则非。” |
| 浩生不害... : |
问:“‘可欲之谓善’,若作人去欲他,恐与‘有诸己之谓信’不相协。盖‘有诸己’是说乐正子身上事,‘可欲’却做人说,恐未安。”曰:“此便是他有可欲处,人便欲他,岂不是渠身上事?与下句非不相协。” |
| 浩生不害... : |
善人能无恶矣,然未必能不失也。必真知其善之当然,而实有于己,然后能不失。信者,实有于己而不失之谓。 |
| 浩生不害... : |
问“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曰:“善人只是资质好底人,孔子所谓‘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者是也。是个都无恶底人,亦不知得如何是善,只是自是个好人而已。‘有诸己之谓信’,是都知得了,实是如此做。此是就心上说,心里都理会得。‘充实之谓美’,是就行上说,事事都行得尽,充满积实,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如公等说话,都是去外面旋讨个善来栽培放这里,都是有待于外。如仁,我本有这仁,却不曾知得;却去旋讨个仁来注解了,方晓得这是仁,方坚执之而不失。如义,我元有这义,却不曾知得;却旋去讨个义来注解了,方晓得这是义,坚守之而勿失。这都是有待于外。无待于外底,他善都是里面流出来。韩文公所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是也。有待于外底,如伊川所谓富人多宝贫子借看之喻,是也。”又曰:“‘可欲之谓善’,如人有百万贯钱,世界他都不知得,只认有钱使,有屋住,有饭吃,有衣著而已。‘有诸己之谓信’,则知得我有许多田地,有许多步亩,有许多金银珠玉,是如何营运,是从那里来,尽得知了。” |
| 浩生不害... : |
问“可欲之谓善”,至“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曰:“善,浑全底好人,无可恶之恶,有可喜可欲之善。‘有诸己之谓信’,真个有此善。若不有诸己,则若存若亡,不可谓之信。自此而下,虽一节深如一节,却易理会。充实,谓积累。光辉,谓发见于外。化,则化其大之之迹,圣而不可知处便是神也。所以明道言:‘仲尼无迹,颜子微有迹,孟子其迹著。’”或问颜子之微有迹处。曰:“如‘愿无伐善,无施劳’,皆是。若孔子有迹,只是人捉摸不著。” |
| 浩生不害... : |
古人用“圣”字有两样:“大而化之之谓圣”,是一般;如“知、仁、圣、义”之“圣”,只通明亦谓之圣。 |
| 浩生不害... : |
“乐正子,二之中”,是知好善而未能有诸己,故有从子敖之失。人杰。㽦录云:“‘二之中,四之下’,未必皆实有诸己者,故不免有失错处。” |
| 浩生不害... : |
“可欲之谓善。”人之所同爱而目为好人者,谓之善人。盖善者人所同欲,恶者人所同恶。其为人也,有可欲而无可恶,则可谓之善人也。横渠曰:“志仁无恶之谓善,诚善于身之谓信。”人杰。 |
| 浩生不害... : |
问“可欲之谓善”。曰:“横渠说,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盖可欲底便是善,可恶底便是恶。若是好善又好恶,却如何得有诸己?此语脉亦不必深求,只是指人说,只是说善人信人。”又问:“至‘大而化之’,皆是指人否?”曰:“皆是。”又问:“只自善推去否?”曰:“固是。然须是有个善,方推得。譬如合一药,须先有真药材,然后和合罗碾得来成药。若是药材不真,虽百般罗碾,毕竟不是。大凡诸人解义理,只知求向上去,不肯平实放下去求。惟程子说得平实,然平实中其义自深远。如中庸中解‘动则变,变则化’,只是就外面说。其他人解得太高。盖义理本平易,却被人求得深了。只如‘明则诚矣,诚则明矣’,横渠皆说在里面。若用都收入里面,里面却没许多节次,安著不得。若要强安排,便须百端撰合,都没是处。” |
| 浩生不害... : |
或问:“‘可欲之谓善’,伊川云:‘善与“元者善之长”同理。’又曰:‘善便有个元底意思。’横渠云:‘求仁必求于未恻隐之前,明善必明于可欲之际。’二先生言善,皆是极本穷源之论,发明‘善’字而已。至于可欲之义,则未有说也。近世学者多要于‘可欲’上留意。有曰:‘一性之真,其未发也,无思无为,难以欲言。无欲,则无可无不可。及其感而遂通,则虽圣人未免有欲;有欲,则可不可形焉。可者,天理也;不可者,人欲也。可者欲之,不可者不欲,非善己乎?’不知此说是否?曰:“不须如此说。善人只是浑全一个好人,都可爱可欲,更无些憎嫌处。”问:“如是,则惟已到善人地位者乃可当之。若学者,可欲为善,当如何用工?”曰:“可欲,只是都无可憎恶处。学者必欲于‘善’字上求用工处,但莫做可憎可恶事便了。”问:“‘充实之谓美’,充实云者,始信有是善而已。今乃充而实之,非美乎?易曰‘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此之谓也。‘充实而有光辉’云者,和顺积于中,英华发于外,故此有所形见,彼有所观睹,非大乎?孟子曰‘大人正己而物正’,此之谓也。横渠谓‘充内形外之谓美,塞乎天地之间,则有光辉之意’。不知此说然乎?”曰:“横渠之言非是。”又问:“‘“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非是圣上别有一般神人,但圣人有不可知处,便是神也。’又以上竿弄瓶,习化其高为喻,则其说亦既明矣。但大而化之之圣,此句各有一说,未知其意同否?伊川曰:‘“大而化之”,只是理与己一。其未化者,如人操尺度量物,用之尚不免有差。至于化,则己便是尺度,尺度便是己。’横渠云:‘大能成性谓之圣。’近又闻先生云:‘化其大之迹谓圣。’窃尝玩味三者之言,恐是一意,不知是否?”曰:“然。”谟。 |
| 浩生不害... : |
程子曰:“乾,圣人之分也,可欲之善属焉;坤,贤人之分也,有诸己之信属焉。一个是自然,一个是做工夫积习而至。”又曰:“善、信、美、大、圣、神是六等人。‘可欲之谓善’,是说资禀好。可欲,是别人以为可欲。‘有诸己之谓信’,是说学。”又曰:“‘直方大’,直方然后大。积习而至,然后能‘不习无不利’。” |
| 浩生不害... : |
令思“乾,圣人之分也,可欲之善属焉;坤,贤人之分也,有诸己之信属焉”。对曰:“乾者,纯阳之卦,阳气之始也,始无不善。圣人之心纯乎天理,一念之发,无非至善,故曰‘乾,圣人之分也,可欲之善属焉’。坤者,纯阴之卦,阴气之终,所以成始者也。贤人学而后复其初,欲有诸己,必积习而后至,故曰‘坤,贤人之分也,有诸己之信属焉’。”先生曰:“只是一个是自然,一个是做工夫。‘可欲之谓善’,是说资禀可欲,是别人以为可欲。‘有诸己之谓信’,是说学。” |
| 浩生不害... : |
乾九二,圣人之学,“可欲之善属焉”。可欲之善,是自然道理,未到修为,故曰圣人之学。坤六二,贤人之学,“有诸己之信属焉”。有诸己,便欲执持保守,依文按本做,故曰贤人之学。“忠信进德,修辞立诚”,乾道也;是流行发用,朴实头便做将去,是健之义。“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坤道也;便只简静循守,是顺之义。大率乾是做,坤是守,乾如活龙相似,有猛烈底气象,故九五曰“飞龙在天”,文言说得活泼泼地。到坤,便善了,六五只说“黄裳元吉”,文言中不过说“黄中通理,正位居体”而已。看易,记取“阴阳”二字;看乾坤,记取“健顺”二字,便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