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顯示統計 修改檢索內容檢索內容: |
---|
檢索範圍: 朱子語類 檢索類型: 段落 |
條件1: 包含字詞"地盤" 符合次數:9. |
共8段落。第1頁,共1頁。 |
《朱子語類》 | [金] 1270年 | 電子圖書館 |
《學二》 | 電子圖書館 |
《總論為學之方》 | 電子圖書館 |
15 | 總論為學... : | 識得道理原頭,便是地盤。如人要起屋,須是先築教基址堅牢,上面方可架屋。若自無好基址,空自今日買得多少木去起屋,少間只起在別人地上,自家身己自沒頓放處。賀孫 |
《大學一》 | 電子圖書館 |
《綱領》 | 電子圖書館 |
10 | 綱領: | 亞夫問大學大意。曰:「大學是修身治人底規模。如人起屋相似,須先打箇地盤。地盤既成,則可舉而行之矣。」時舉 |
11 | 綱領: | 或問:「大學之書,即是聖人做天下根本?」曰:「此譬如人起屋,是畫一箇大地盤在這裏。理會得這箇了,他日若有材料,卻依此起將去,只此一箇道理。明此以南面,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 |
《大學三》 | 電子圖書館 |
《傳七章釋正心修身》 | 電子圖書館 |
5 | 傳七章釋... : | 亞夫問致知、誠意。曰:「心是大底,意是小的。心要恁地做,卻被意從後面牽將去。且如心愛做箇好事,又被一箇意道不須恁地做也得。且如心要孝,又有不孝底意思牽了。所謂誠意者,譬如飢時便喫飯,飽時便休,自是實要如此。到飽後,又被人請去,也且胡亂與他喫些子,便是不誠。須是誠,則自然表裏如一,非是為人而做,求以自快乎己耳。如飢之必食,渴之必飲,無一毫不實之意。這箇知至、意誠,是萬善之根。有大底地盤,方立得腳住。若無這箇,都靠不得。心無好樂,又有箇不無好樂底在後;心無忿懥,又有箇不無忿懥底在後。知至後,自然無。」恪 |
《論語九》 | 電子圖書館 |
《里仁篇下》 | 電子圖書館 |
《子曰參乎章》 | 電子圖書館 |
57 | 子曰參乎... : | 問:「『曾子未知其體之一』。用自體出,體用不相離。於其用處既已精察,何故未知其體之一?」曰:「是他偶然未知。曾子於九分九釐上皆透徹了,獨此一釐未透。今人只指箇見成底『體用』字來說,卻元不曾下得工夫。」又問「曾子借學者盡己推己之目而明之,欲人之易曉」。曰:「這箇道理,譬如一枝天然底花。為人不識,故作一枝假底花出來形容,欲人識得箇模樣。」又曰:「此章一項說天命,一項說聖人,一項說學者,只是一箇道理。」又曰:「聖人是自然底忠恕,學者是勉然底忠恕。」儒用。祖道錄云:「或問:『曾子一唯處如何?』曰:『曾子平日用功得九分九釐九毫都見得了,只爭這些子。一聞夫子警省之,便透徹了也。』又問:『未唯之前如何?』曰:『未唯之前,見一事上是一箇理;及唯之後,千萬箇理只是一箇理。』又問:『「以己及物」,「推己及物」,如何?』曰:『在聖人都謂之仁,在學者只是忠恕而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聖人之仁;「能近取譬」,便是學者之恕。一箇是天然底道理,一箇是人為底道理。曾子以天然底難說,只得把人為底說與他,教他自此做得到盡處,便是天然底。所以如此說者,要使當時問者曉得。譬如將做底花去比生成底花,自有優劣。要之,這一項說天命,一項說聖人,一項說學者,其至只是一箇道理也。欲為逐一字說,如何是聖人底,如何是學者底,一向訓解未免有牴牾。學者須是自體認始得。』或曰:『然則「忠恕」字如何看?』曰:『如此等字,難為一一分說,且去子細看得此樣四五箇字透徹,看他落在何界分,將輕重參較,久久自見。今只說與,終不濟事。且如看地盤一般,識得甲庚丙壬戊子逐字捱將去,永不差誤。』久之,又曰:『要好時,將此樣十數箇字排在面前,前賢所說,逐一細看,教心通意會,便有所得也。』」賜錄云:「問忠恕。曰:『解此處大段用力,一箇是天然底,一箇是人為底。譬如假花來形容生花一般,為是生花難說,故把假花形容,引他意思出來。然此段說天命,一項說聖人,一項說學者。要之,只是一箇道理。』」 |
《尚書一》 | 電子圖書館 |
《綱領》 | 電子圖書館 |
8 | 綱領: | 包顯道舉所看尚書數條。先生曰:「諸誥多是長句。如君奭『弗永遠念天威,越我民,罔尤違』,只是一句。『越』只是『及』,『罔尤違』是總說上天與民之意。漢藝文志注謂誥是曉諭民,若不速曉,則約束不行。便是誥辭如此,只是欲民易曉。」顯道曰:「商書又卻較分明。」曰:「商書亦只有數篇如此。盤依舊難曉。」曰:「盤卻好。」曰:「不知怎生地,盤庚抵死要恁地遷那都。若曰有水患,也不曾見大故為害。」曰:「他不復更說那事頭。只是當時小民被害,而大姓之屬安於土而不肯遷,故說得如此。」曰:「大概伏生所傳許多,皆聱牙難曉,分明底他又卻不曾記得,不知怎生地。」顯道問:「先儒將『十一年』、『十三年』等合『九年』說,以為文王稱王,不知有何據。」曰:「自太史公以來皆如此說了。但歐公力以為非,東坡亦有一說。但書說『惟九年大統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卻有這一箇痕瑕。或推泰誓諸篇皆只稱『文考』,至武成方稱『王』,只是當初『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也只是羈縻,那事體自是不同了。」義剛 |
《周子之書》 | 電子圖書館 |
《誠下》 | 電子圖書館 |
1 | 誠下: | 問誠是「五常之本」。曰:「誠是通體地盤。」方子 |
《本朝四》 | 電子圖書館 |
《自熙寧至靖康用人》 | 電子圖書館 |
64 | 自熙寧至... : | 或問:「東坡若與明道同朝,能從順否?」曰:「這也未見得。明道終是和粹,不甚嚴厲。東坡稱濂溪,只是在他前,不與同時同事。」因說:「當時諸公之爭,看當時如此,不當論相容與不相容。只看是因甚麼不同,各家所爭是爭箇甚麼。東坡與荊公固是爭新法。東坡與伊川是爭箇甚麼?只看這處,曲直自顯然可見,何用別商量?只看東坡所記云:『幾時得與他打破這「敬」字!』看這說話,只要奮手捋臂,放意肆志,無所不為,便是。只看這處,是非曲直自易見。論來若說爭,只爭箇是非。若是,雖斬首穴胸,亦有所不顧;若不是,雖日食萬錢,日遷九官,亦只是不是。看來別無道理,只有箇是非。若不理會得是非分明,便不成人。若見得是非,方做得人。這箇是處,便是人立腳底地盤。向前去,雖然更有裏面子細處,要知大原頭只在這裏。且要理會這箇教明白,始得。這箇是處,便即是道,便是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萬物萬事之所以流行,只是這箇。做得是,便合道理;纔不是,便不合道理。所謂學問,也只在這裏。所以大學要先格物、致知。一件物事,固當十分好;若有七分好,二分不好,也要分明。這箇道理,直是要分明,細入於毫髮,更無些子夾雜。」又云:「東坡如此做人,到少間便都排廢了許多端人正士,卻一齊引許多不律底人來。如秦黃雖是向上,也只是不律。因舉魯直飲食帖。東坡雖然疏闊,卻無毒。子由不做聲,卻險。少游文字煞弱,都不及眾人,得與諸蘇並稱,是如何?子由初上書,煞有變法意。只當是時非獨荊公要如此,諸賢都有變更意。」賀孫 |
共8段落。第1頁,共1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