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淡水廳志卷二

《淡水廳志卷二》[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志一封域志
2 星野疆界道路附山川形勝八景附
3 封域志者,即史家地理志也。史家總攬方州郡縣,包舉者大,故從統名「方志」;惟詳所轄山川土宇,綜核者密,政變今名。淡廳南自大甲溪、北至三貂嶺、東極內山、西底於海,幅員遼闊,踞一郡四邑之上游,防海、綏番,尤關樞轄。邇者聲教日闢,夷番向慕,海舶鱗次於口岸、豪民蠶食於番界,覽其疆索,可以慨然興攬轡澄清之志矣。志封域。
4 星野
5 疆界道路附
6 山川
7 形勝
8 星野
9 「史記」「天官書」:『揚州,牛女分野』。福建屬揚州,台灣屬福建,淡水屬台灣,分野當從同。或本西人說,當從翼、軫。顧占星之術既渺,民生吏治無所關涉,存其綿蕞,即得天道遠、人道邇。治廳縣者,惟當盡人道;星占有變,則加儆焉可也。
10 疆界道路附
11 淡水廳在福建布政司東南大海中水程五百餘里竹塹之南嵌社與福州閩安鎮遙對,水程計七、八更;六十里一更,約五百里。「明史」:『雞籠淡水至福州五更』,在台灣府北,陸程三百五十九里。廳治背山面海,東至九芎林二十里;西至香山八里;南至虎頭山二里;北至鳳山崎十二里;西南至大甲溪一百五里,為彰化界;北至三貂之遠望坑二百三十五里,為噶瑪蘭界。東盡內山,西底大海。其南與彰化界,亦有內山西南亦邊大海;其北與噶瑪蘭界,亦邊大海。大概東南一帶為內山番界,西北一帶為大海,東北至雞籠山腳為大海。羅經方位,由南而北自坤至艮,由東而西自巽至乾。其廣也,除內山大海,東西相距約二十八里。若自東南內山番界起,至西北一帶沿海止,則淡北五、六十里不等,塹南六、七十里不等:蓋北稍狹而南更寬也。其袤也,自大甲溪南彰化交界起,至三貂溪、噶瑪蘭交界止,南北相距舊稱三百餘里;以步計之,殆七百里見「圖說」。再就西南大甲交界處起,至三貂嶺腳止,二百九十五里;不向嶺頂東行,再轉北加行五里,至大雞籠祖山沿海極北之道止,實袤三百里上所云袤三百餘里者,實自三貂嶺腳起,不向北行大雞籠祖山而行嶺頂由東甲卯向、轉東南巽巳向、至三貂遠望坑交界處又加四十五里也
12 道路
13 廳城出南門八里香山塘,七里老衢崎鋪,十里中港街尖站,十五里後壟宿站,二十里白沙墩汛,十里吞霄尖站,十里貓盂,五裏房裡,十五里大甲汛宿站,五里大甲溪南彰化交界:以上計南路一百五里。
14 廳北出北門十二里鳳山崎,十里大湖口尖站,十五里楊梅壢汛,十八里中壢宿站,二十裏桃仔園汛尖站,十里龜崙嶺頂汛,十五里海山口汛,十里艋舺汛宿站由艋舺轉而至關渡十五里,再至滬尾海口十五里,十里錫口鋪,十五里水返腳汛鋪尖站,二十五里暖暖汛鋪宿站由暖暖轉而北過獅球嶺至大雞籠街五里,三十里三貂嶺腳尖站由嶺腳向北至大雞籠祖山極北沿海止五里。向東五里嶺頂,向東南二十里頂雙溪宿站,向南二十里遠望坑,噶瑪蘭交界入蘭界再五里草嶺尖站:以上計北路二百三十五里。
15 淡蘭擬闢便道議
16 由淡赴蘭,率苦三貂險。遠有議新闢便道者,途僅百十里屬淡者八十里、屬蘭者三十里。林爽文亂時,當軸議防,以此為備道;請開未果。今存其議,以俟將來。計自艋舺武營南門啟程,五里古亭村、水卞頭,宜鋪石;五里觀音嶺腳,亦宜石原為田塍,約寬三尺。俟農隙時,培而廓之,以五尺為度;十里深坑仔街,有渡,宜船中一里許山路,已修尚平;五里楓仔林,田塍尚闊;五里石碇仔街,凡石圳三處,宜鑿寬廣,便輿馬往來一長約五丈許,二約長一丈五尺,寬均二尺;五里烏塗崛嶺腳,有內陂,水淺,宜石橋約長五丈許,山路宜修;五里大隔門,全山路、宜修山雖高數丈,幸袤平不陡;下嶺五里柯仔崙坑,一半山路,樹木陰翳,有兩坑,宜木橋二約長二丈許;五里粗崛坑,路平多樹,亦有兩坑,宜木橋二如前;五里仁里阪,有渡,宜船,山路平,宜稍修;五里彎潭渡,有船船惜小耕者所置,宜大之;此間山平多種茶,自茶園中行,過渡鶯仔瀨;五里石𥕢坑,宜木橋二如前。山路雖平,宜闊。自楓仔林至石𥕢。坑凡四十里,人煙稠密;又五里三分仔坑,宜木橋約長一丈許;五里頂雙溪水底碎石多棱,宜石橋約長七丈許。山路樹木蓊蔚;五里四堵寮,山路,宜闊;五里金面山頭分水崙,即淡、蘭交界,山路,宣修闊;八里嶺腳礁溪街北嶺高而不險,居民多種茶,有市百餘家;十七里噶瑪蘭三結街,大路平坦。綜計宜設石橋二、木橋七、渡船三。舊設隘寮所以防番,今番已匿遠,易以為尖、宿憩所。後有旅肆,則撤隘寮宜五座:一仁里阪,一石𥕢坑,一三分仔坑,一頂雙溪,一四堵寮;其隘丁可就地雇募取糧。此路開行舊路仍不廢,亦利國便民之一端。留以告後之官斯土,有事會可乘者為之也按此路曾會營查勘,亦有兩路、一較近而費多,一稍遠而費省;經費絀中止
17 山川
18 中路山:五指山、天馬峰、橫山、南河山、獅頭山、三灣山、象齒林山、三重埔山、員山仔山、金山面山、吳寶䯻山、茭力埔山、牛寮仔仙、鹿仔坑山、大崎山、葫蘆堵山、大崙嶺、中崙嶺、風吹輦崎、虎頭山、十八尖山、枕頭山、柴梳山、埔仔頂山、黃金山、九芎林山、犁頭尖山、石碎崙山、茄冬湖山、隙仔山、南隘山、寶斗仁山俱詳下
19 南路山:斗換坪山、礱鉤崎、後莊埔山、老衢崎、鹿廚坑山、南港仔山、造橋山、西潭山、淡雲湖山、馬龍潭山、山仔頂山、內西潭山、桶盤山、芎蕉灣山、樟樹林山、蛤仔市山、雞籠仔山、龜頭山、貓里山、大坪山、牛屎崎、嘉志閣西山、弸嵌山、烏眉崎、銅鑼灣山、打那叭山、白沙墩山、吞霄內湖山、火炎山、蓬山、苑裏山、石壁山、錢砧山、南日山、貓盂山、交眉山、合歡山俱詳下
20 北路山:鹽菜甕山、銅鑼圈山、熬酒桶山、三合水山、新埔山、枋寮山、鳳山崎、員山仔山、大湖口山、楊梅壢山、高山、長岡嶺、頭重溪山、中壢山、大雞籠山、三貂山、大坪林山、遠望嶺、獅球嶺、土地公嶺、大小紗帽山、七星墩山、搭搭攸內湖山、劍潭山、芝蘭山、奇裏岸山、北投山、關渡山、大屯山、滬尾山、小雞籠鼻頭山、金包里山、雞柔山、大磺山、錫口山、拳山、觀音亭山、猴山尖、少熬酒桶山、咬狗寮尖、暗坑仔山、冷水坑尖、大姑嵌山、三坑仔山、三角湧山、鳶山互見勝跡、鶯哥山互見勝跡、銅鑼圈山、尖山、桃仔園大湖山、龜崙山、大坪頂山、南崁山、觀音山、龜山、獅頭岩、八里坌山、椰里歷山、查內山、小龜崙山、佑武乃山、海山、蓬峙山、買豬末山、峰紫峙嶺、南山、眩眩山、三台山、小鳳山、岸里山、大平山俱詳下、雞籠嶼、桶盤嶼、燭台嶼、旗竿嶼、雞心嶼、香爐嶼、鳥嶼、羅漢石、抬簥嶼、獅球嶼、雞籠尖詳下
21 五指山,距城三十餘里,與香山港海口相對,屹立雲霄,環排秀削,為廳治之祖山。其勢自中港山後十里許突起者曰天馬峰。以兩峰相連,首昂尾低故名。在治南,折而西北,則擘■〈朝,餘代月〉分支,有衛於北十餘里者曰橫山。又北七、八里曰南河山:此治之右肩也。有衛於南二十餘里者曰獅頭山。又南十餘里曰三灣山:此治之左肩也。五指第三峰,低伏過峽,一縷紆徐,頓吉士屏,橫亙五、六里許。其右在西北十餘里曰象齒林山。又十餘里曰三重埔山。又三,四里曰員山仔山。其左南下大埔,袤長十里許。凡五指之南,番所出入也。
22 金山面山,距城十里,為少祖山,與隙仔溪海口相對。自五指山第三峰之士屏,逶迤而西,圓巒淨廓,細草芋綿。或云來龍實由吳寶髻山。其北三十餘里曰茭力埔山,曰牛寮仔山:此治之右翼也。其南十餘里曰鹿仔坑山,又十餘里曰大崎山,又十餘里曰葫蘆堵山:此治之左翼也。由金山面西下,忽化陽脈,平原廣衍,可六、七里,漸遠而高,有窩曰出粟湖,不溢不竭;今為耕者鑿以引溉,遂涸。湖廣十餘丈,周圍皆平岡,分為三支:一支曰中崙嶺,不甚寬綽;其南一支曰大崙嶺,則閃側盤曲,下連仟佰,遙接南門;其北一支為絲線過脈土人以形名之,勢複趨下曲而秀。又北之護衛過脈者曰風吹輦崎。再由過脈崛起而雄偉者曰虎頭山,一名倒旗山;去治三里。其北曰十八尖山。虎頭之下為外較場,其北下橫斜小阜曰枕頭山。其南旁橫斜小阜為中塚。由外較場西下,而屋宇參差,煙火相望者,為巡司埔莊。在城東南隅,西面大海,萬頃杳冥,村墟墩阜,亦嶔崎錯落有致:以上廳治來龍所結穴也。
23 牛寮仔山,距城東北十四里。稍西十里許有小阜曰紫梳山。複西曰埔仔頂山,曰黃金洞山,相距約七、八里,皆金山面北所分支者。南河山在鳳山崎東北,內山距五指山北二十餘里。其西三十餘里曰九芎林山,曰犁頭尖山,層迭而下,形如展旗。再西七、八里,則一片平疇,為新社溪洲仔。
24 大崎山,距城南十里。其西五里曰石碎崙山。又西三里曰茄冬湖山。北九里曰隙仔山。南十里曰南隘山,在茄冬湖之西。又七里為香山鼻尾,環拱廳治。由香山東南五里許曰寶斗仁山。
25 ——以上治中之山也。
26 大崎南行約二十里曰斗換坪山一作對換坪。西折六、七里曰礱鉤崎,皆金山面南所分支者。礱鉤南三、四里曰後莊埔。山下至平洋,達中港街。其北十里曰老衢崎,去治十五里。再由北而西,至斗換坪十四、五里,逾溪十七、八里曰三灣山。其西十七、八里曰鹿廚坑山,曰南港仔山。由南港過造橋山十五里,即西潭山新港仔。山下至北埔,皆屬後瓏堡。西潭山之西十餘里曰淡雲湖山,曰馬龍潭山。潭在山中,大而深,中隔一山,分前後潭,四時不涸。曰山仔頂山。皆五指山南所分支者:此治左砂之拱衛也。
27 內西潭山,在南港仔南,下即海豐莊。過柳樹灣蜿蜒而行,可達後壟。又南十二、三里曰桶盤山,層巒迭嶂。更迤而南十一、二里曰芎蕉灣山,二十二里曰樟樹林山,皆屬蛤仔市山。蛤仔市山南十二里曰雞籠仔山,產磺油。由哈仔市西折七、八里龜頭山,四里曰貓里山,又四里曰大坪山。由牛屎崎東下,即貓里街,又三里曰嘉志閣西山。複西行四里曰弸嵌山。其由大坪西分十三、四里為雷公嵌迤南社,二、三里曰烏眉崎。其由芎蕉灣複繞西南四里曰銅鑼灣。山再折西北二十里,有小峰錯落濱於海者曰打那叭山,一名礁荖叭山,曰白沙墩山。稍南五里曰吞霄內湖山。又南三、四十里曰火炎山。西下八里曰金山面。又二十餘里曰蓬山。又十餘里曰苑裏山。銅鑼灣之山形長,自貓里東南,直趨至苑裏火炎諸山:此治左砂之外護也。
28 自火炎山過角口溪十餘里,曰石壁山。西十餘里曰鐵砧山,一名銀錠山。自大甲視之不高。然欲泊船大安,既見鐵砧,半日方到。又為治東南之鎮山。逾溪屬彰化縣界。又「府志」云:距治東南九十四里曰南日山,九十里曰貓盂山,七十里曰交眉山,六十里曰合歡山。交眉、合歡多生番所居。
29 ——以上皆治南之山也。
30 鹽菜甕山,距城北三十里。又南北十餘里曰銅鑼圈山,內有熬酒桶山,南與後壟山相連極大。淡水各船赴福州,遇霽兩旁見山,即此。由銅鑼圈西下四里,平原複起為八張犁,南折十餘里曰三合水山。又西南十餘里曰新埔山。其西十餘里曰枋寮山。又西五、六里曰鳳山崎。五里曰員山仔山。稍西南五里曰鳳鼻尾。皆五指山北所分支者:此治右砂之拱衛也。八張犁西南二十二里曰大湖口山。正西十里曰楊梅壢山。二十里曰長岡嶺。稍西北十里曰頭重溪山。十里曰中壢山又楊梅壢西曰高山,直接中壢而止。舊大路在長岡嶺西海埔,今在楊梅壢、中壢,土牛故跡尚存:此治右砂之外護也。
31 次為大雞籠山,距城北百五十里,極寒有雪,矗立巍然,日本人以此為指南。稍東曰三貂山一作山朝山,雙峰遙峙,高不可極。又十餘里曰三貂大坪林山,亦極高大。台山分支始此。其北三十里分小支曰遠望嶺。由遠望嶺三十里至卯里鼻穿入海。遠望嶺去治二百五十里,複繞而東,為噶瑪蘭界。其由三貂三十里,西分一支,曰獅球嶺。由獅球嶺向西分下者曰土地公嶺,曰大小紗帽山,曰七里墩山。各山不甚高大,複西出十餘里為蜂仔峙。又下十里許為水返腳,謂潮漲至此也。複西二十餘里曰搭搭攸內湖山。曲而轉者十里,曰劍潭山。再四里曰芝蘭山。再七里曰奇裏岸山。淡水開墾自奇裏岸始。再三里曰北投山。複曲而轉十里曰關渡山。又西北二十里曰大屯山一作大遯山,多白雲,嚴冬有雪。西南十三里曰滬尾山,有炮台,俯瞰滄溟,日西下,則金光閃爍,氣象萬千。在大屯北二十餘里曰小雞籠鼻頭山,山下有石,中空如門;為石門。再十餘里曰金包里山。再十餘里曰雞柔山。在大屯南十餘里曰大磺山,以土生硫,故名。山僅數仞,寸草不生。其由三貂西南七、八十里分一支曰錫口山。再十餘里為六張犁,曰拳山。拳山東南曰見尾山,曰十一命山,曰十五份山。後起曰觀音亭山。其由三貂南四十餘里分一支曰猴山尖。西下至獅頭山為拳山內湖。其由東南八十餘里分一支曰小熬酒桶山,一名蛇舌仔山,趨大坪林圳頭而止。又分一支西折至咬狗寮尖,迤𨓦而南為橫溪。北二十餘里曰暗坑仔山。複西十餘里曰冷水坑尖。下為擺接堡。再由咬狗寮尖內山東行,直趨大姑嵌,由大姑嵌山至三坑仔山,中有三角湧山。又有鳶山與鶯哥山對峙,亦隸焉。再十餘里與銅鑼圈山毗連,複折而西北三十餘里曰尖山。南曰桃仔園大湖山,距桃仔園五里。由大湖山而西五里曰龜崙山。西北十餘里為海山堡。又西十餘里曰大坪頂山。又南十餘里曰南嵌山。西北二十里為觀音山。內五里有龜山獅頭岩,一名西雲岩。外十里有八里岔山。山凡八面,故名;多霧。觀音山為港口山,與大屯山對峙二十餘里,乃淡水內港之鎮山。鎖鑰海口極密。形家云:淡水之庫藏也。中夾一港,包羅原隰,街市村落,碁布叢稠,竟忘其為濱海者。又新修「通志」云。距城東北三十五里曰椰里歷山,又十五里曰查內山,生番居之。又去治百里曰小龜崙山,曰佑武乃山。百五十五里曰海山。舊為人跡不到,後內地之人耕作其中,而內港之路通矣。再百八十里曰蓬峙山。二百一十里曰買豬末山。二百三十五里曰峰紫峙嶺。又云:東距治十里曰南山,在竹塹社南,與眩眩山形勢相屬。八十里曰三台山,生番居之。又云:小鳳山在治北十里,為治右臂。北距四十五里曰岸里山,路皆險峻。又百四十里曰太平山。
32 ——以上皆治北之山也。
33 雞籠嶼在治東北二百五十里。城社皆在西,約二十餘里,為偽鄭與日本交易處。屬大雞籠山之北,相隔不遠,端圓尖秀,屹立海中,以象形名,大加蠟堡望之可見。其西南二十里許曰桶盤嶼,可泊巨艦,為雞籠港關鎖。曰燭台嶼、曰旗竿嶼,各相對峙二十里許,俱水程。其東北曰雞心嶼,形如雞心,因名。雞香爐嶼,曰鳥嶼,水程兩晝夜,海鳥育卵於此。南風恬時,土人駕小舟往拾,日得數斗。曰羅漢石,或立或欹,形狀奇古。曰抬簥嶼,橫而長,中微高,波濤汨沒,隱約欲動。曰獅故嶼一名半月沉江,以濱海有兩山,大者如獅,小者如球,故名。又有石曰雞籠尖俗名雞籠杙,各嶼迭見錯出,皆屬發龍之所。
34 北路溪:竹塹溪、眩眩溪、金門厝溪、鳳山崎溪、魚寮港、紅毛港溪、楊梅壢溪、頭重溪、中壢溪、大溪墘、蚝殼港、咬吧里溪、田厝溪、茄冬溪、霄裏溪、南嵌溪、九十九溪、南溪、秀才潭、石頭溪、三角湧溪、橫溪、獅頭潭、小龜崙溪、青潭溪、番仔港、關渡、北溪、苧仔潭、八連港、劍潭互見「勝跡」、雙溪、磺溪、內湖溪、石壁潭互見「勝跡」、青潭溪、峰仔峙溪互見「勝跡」、北勢溪、桶後溪、南勢溪、直潭、艋舺溪、新莊溪、擺接溪、大隆同溪、和尚洲、長豆溪、上淡水溪、磺港、頂雙溪、遠望坑溪俱詳下
35 南路溪:隙仔溪、青草湖、鹽水港溪、茄冬湖、中港溪、後壟溪、蚝殼港、打那叭溪、五湖、四湖、吞霄溪、苑裏溪、大安溪、房裏溪、土地公港、大甲溪俱詳下
36 竹塹溪距城北十五里,其源出眩眩內山。又東行,受查內山之水,西入眩眩溪,在治西四里。其源亦出內山,合鄰仔吧荖山之水,流入竹塹溪。西出為港入海。港分南北二線,可泊小船,候潮出入。如溪流甲壓,港路無定,晝則循標而行,夜則篝燈為號。
37 金門厝溪,距城十里,其源出五指山。北會象齒林南河之水,西行十餘里,受九芎林、六張犁之水,稍轉而南至斗崙,會三重埔尾圓山仔管甫坑尾柴梳山之水,經湳仔莊後,由槺榔莊、船頭莊,或三、四里,或四、五里。計三十餘里入海。近因鬥崙上流沙壓衝斷犁頭山尾微分一水,入於鳳山崎溪。鳳山崎溪距城北十里,其源出銅鑼圈、鹽菜甕,過三合水。會犁頭山北之水,繞枋寮山前,轉新社邊,至嵌頂莊及魚寮港,五、六十里中,一歸塹港入海,一歸內港入海。紅毛港溪,距城二十餘里,會羊矢窩、北窩、照鏡諸水,五、六里入海。
38 楊梅壢溪、頭重溪、中壢溪,在紅毛港北分三支,距城四十五里。由芝葩里大溪、墘蚝殼港三十餘里入海。
39 大溪,距城北五十里,其源出查內山。又發源於合嵌山者,曰咬吧里溪。曰田厝溪,去治一百一十里。曰茄冬溪,去治九十里。合北內山之流為霄裏溪,去治九十五里。過小龜崙山匯於南嵌社,為南嵌溪。自竹塹至南嵌,每一溪十數灣折,俗稱為九十九溪。由南嵌東受關渡門水,西入海。南嵌以上五溪,水底皆石。
40 南嵌溪在中壢溪北,距城七十五里。其源出銅鑼圈北大姑嵌西,受霄裏下嵌之水,由桃仔園會龜崙嶺南諸水入海。
41 內港二大溪。一曰南溪,其源出大壩尖山,會咬狗寮尖山,西流過佑武乃山,西北至三坑仔,繞觀音亭北至茅草山,過秀才潭西北為石頭溪。又東過鳶山,南會三角湧溪、橫溪,南京過獅頭潭至大安山,北至沙崙會石頭溪,西北至新莊,會海山小龜崙溪。北東至艋舺,南會內湖,青潭溪。東至大隆同,東北過番仔溝,會峰仔峙溪。北至關渡,計百里許。石頭溪自乾隆二十四年大水衝壓,今為旱溪。一曰北溪,其源出三貂山苧仔潭,過鯽魚坑,出石碇北,東會獅毯嶺西流,西北至峰仔峙,又西北至南港仔,北會八連港。過錫口至劍潭,北過芝蘭,會雙溪。又北至內北投,會磺溪。北西至關渡,計百二十餘里。
42 內湖溪,其源出鹿寮窟。西流、南會升高坑,北會萬順寮坑,西北至內湖陂,過石門,西南至石壁潭,南會青潭溪。青潭溪之原有二:其一來自石槽,西過火炎山,西南過熬酒桶山曰北勢。溪水性至冬亦溫。其一發湯頭社山,東流西會咬狗寮尖山坑,南會桶後溪,過熬酒桶山曰南勢。溪水性盛夏亦冷。由南勢會北勢,北至屈尺西過較場埔,至下石厝;北過直潭,東至青潭;東北至赤塗嵌;北過暗坑仔尖山,至秀朗社,與內湖溪合流,出港仔嘴北東至艋舺。
43 艋舺溪,北受拳山、後猴山、尖獅頭山、大坪林之水,又北受小北勢溪、大北勢溪、小熬酒桶山前後之水,皆分自三貂來者。又南受咬狗寮尖、暗坑仔之水,至艋舺街南,與新莊溪會流入港。
44 擺接溪,其源出三坑仔、大姑嵌、尖山。北至三角湧,經二甲九。複北受咬狗寮尖橫溪之水,南與新莊溪、龜崙海山之水,會流入海。
45 大隆同溪,其源自暖暖、三爪仔。至保長坑,水勢微急,經峰仔峙下瀨有聲。其西南曰水返腳,複繞錫口轉至劍潭。又西南經大隆同至番仔溝,會擺接溪、新莊溪、艋舺溪,經關渡入港。大隆同外有和尚洲平闊。
46 關渡西南又受一小溪,其源發太平山。二十里許至小獅頭山,會南北大溪,俱北出關渡門。諸溪至關渡而聚焉:曰長豆溪,由八里岔入;曰磺溪由北投莊入;曰大隆同溪,由番仔溝入;曰擺接溪,由二甲九入。曰艋舺溪,與新莊溪由艋舺溪入。別有大澳,分為二支:東北由毛少翁搭搭攸,凡四、五曲,至峰紫峙;西南由武朥灣社,各數十里,至滬尾港入海。
47 上淡水溪,在滬尾港東北二十里。其源出東北大山中,深十餘丈。再西流北折合大隆同水。
48 磺溪,在關渡旁,距城一百二十五里。其源自大磺山西南,繞出關渡口,與大溪會合。又有磺港,亦以產磺得名,在金包里,距城一百九十餘里。自大磺山北起,由正北出海,其源短而流淺;外多沙線。
49 頂雙溪,在三貂嶺東南,距城二百二十里。自嶺腳起,至溪邊,水程二十五里。其源出於三貂,東匯四近諸山,由東北入海。淺窄外多沙泥。
50 遠望坑溪,在頂雙溪東南,距城三百四十里;為淡蘭交界。溪南屬蘭,溪北屬淡。其源出於噶瑪蘭東面諸山,由東南至蘭界入海。
51 ——以上皆治北之溪也。
52 隙仔溪,距城南十里。其源出金山面,南受大崎、葫蘆、堵山之水,經雙溪,受楓仔、林尾仔,之水,繞青草湖,轉折而北,至隙仔莊;複曲而西,經南勢莊、羊寮莊,受牛埔及香山坑諸水,三十餘里入海。
53 鹽水港,距城南二十五里。其源出寶斗仁內,經南隘外,北受八股山、鳥仔林、茄冬湖之水,二十餘里西入海。
54 中港溪,在香山口,南距城三十里。其源出合歡山,歷五指山下,自大埔南流,直至三灣,折而西,經斗換坪,受土牛莊上埔之水,至鰻魚屈頭,複折而南,受南港仔之水。再迤而西,受馬龍潭之水,北受後莊山寮莊、中港街之水,四十餘里匯西入海。
55 後壟溪,在中港南,距城四十五里。其源出內西潭,至海豐莊,會蛤仔市、貓里、嘉志閣、諸水,經弸嵌山下,至街仔尾分而為二;一繞溪洲後,蚝殼港、至泊仔寮。一為正流,由溪洲前、受後壟仔底莊、松仔腳莊、南社諸水,至泊仔寮,合蚝殼港,經烏眉崎尾;複北納新港埔媽祖宮後溪諸水入海。
56 打那叭溪,在後壟,南距城五十五里。其源出銅鑼灣,經五湖、四湖,繞打那叭崎下,十餘里入海。
57 吞霄溪,在打那叭溪南,距城七十里。其源出內湖,受吞霄社街後之水,二十餘里入海。
58 苑裏溪,在吞霄溪南,距城八十里。其源出大坑口銅鑼灣。西面諸山之水,繞弸嵌山,經瓦窯山,折而北四十餘里入海。
59 大安溪、房裏溪、土地公港,在苑裏溪南,距城九十餘里。其源出貓里東南銅鑼灣山後,受內山之水,直趨至火炎山。山勢屈曲,匯為深潭,曰鯉魚潭。至山角口,水勢複汜濫。其近房裡者為房裏溪。近大安者為大安溪,又名頂店溪。或水驟大,四散奔騰,分決難測。稍南曰土地公港可涉。房裡、土地公、二口近已沙泥淤塞。惟大安口沙稍順,計四十餘里入海。
60 大甲溪,在大安口南,距城一百零二里。其源在內山,經石壁舊社、月眉莊、鐵砧山,由大甲城南西入海。溪闊三里許,無水時小石嵂崒可履,或外陰晴而內山暴雨,則橫流猝至。惟視內山昏黑,及有巨石衝擊聲,須急渡,稍遲則水大至不可行。南盡彰化縣界。
61 ——以上皆治南之溪也。
62 淡地諸山本無正名,皆從番語譯出。每以所隸堡社稱之。間或一山分兩堡即得二名。或遠近互稱,今昔迥異。亦有一名而南北相同者。今採「通志」及郡縣各「志」,參以鄭稿,或有缺漏,當再列焉。
63 形勝
64 淡水江北海之津梁「客問」,可容多船。港門為正「理台末議」,在諸羅極北。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計一隅可二百餘里「使槎錄」。昔人所謂乾坤東港,華岩娑婆洋世界名為雞籠。考其源、則琉球之餘種。自哈喇分支「蓉洲文稿」。小雞籠蜿蜒而南、煙霏霧靄,峰巒不可枚舉「舊志」。過鳳崎一望平蕪。至南嵌、野水縱橫,或厲或揭。俗所云九十九溪也「使槎錄」。雞心石門蓬山後壟,重洋砥柱,攖波摶浪「客問」。關渡潮流分為兩支,各數十里而止。包絡原野,山環水聚,洋洋乎巨觀也「使槎錄」。
65 全淡八景
66 指峰凌霄、香山觀海、雞嶼晴雪、鳳崎晚霞、滬口飛輪、隙溪吐墨、劍潭幻影、關渡劃流。
67 舊傳塹南八景、淡北內外各八景,雞籠亦有八景;畛域太分,且有牽強而足成之者。茲擇全淡山川之勝,南北各得其四,總為八景。五指山、香山、雞籠山、鳳山崎,皆山也。前列之雞籠、為「郡志」八景之一,似不可闕。滬尾、隙仔溪、劍潭、關渡,皆水也,故次之。滬尾近為官制輪船停泊,每海波如鏡,遠望有濃煙一點,俄頃間而船至矣;殊常之景,更不可闕。坌嶺固佳,即屬滬濱,故不採。至若各景舊目仍附列,不沒前人之評隲云爾。
68 附塹南八景:鳳崎遠眺、金門晚渡、北線聽濤、船港漁燈、衢嶺曉煙、香山夕照、隙溪墨水、五指連雲。淡北內八景:坌嶺吐霧、戍台夕陽、淡江吼濤、關渡分潮、屯山積雪、蘆洲泛月、劍潭夜光、峰峙灘音。淡北外八景:羅漢朝佛、半月沉江、龍目甘泉、馬鋉番房、峰溪石壁、海岸石門、石屏錦麟、燭台雙峙。雞籠八景:鱟嶼凝煙、社寮曉日、海門澄清、杙峰聳翠、奎山聚雨、球嶺市雲、峰頂觀瀑、仙洞聽潮。
URN: ctp:ws499629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