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 -> 卷一百一

《卷一百一》[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該資料的標點符號由人工智能製作。此過程難免引入錯誤;若遇到標點錯誤,敬請自行修改。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一古蹟
3
錦州府境內郡縣古蹟。
4
錦縣
5
寕逺州
6
廣寕縣。
7
義州
8
欽定四庫全書
9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一古蹟
10
錦州府境內郡縣古蹟。
11
錦縣
12
古錦州即今州治,秦置遼西郡。晋永嘉中,慕容皝始置西樂郡。《遼史地理志》:錦州,臨海軍,本漢遼東無慮縣地,太祖以漢俘建州統州一:嚴州保肅軍。縣二曰:永樂、安昌。金史地理志》:舊𨽻興中府,縣三:永樂、安昌、神水。元時以錦州、興中、義、瑞、髙、利、惠川、建九州,并属大寧路。明廢,以其地設衛,今郡城為中、左二屯衛地軍。案:金史志云:興中府本唐營州,遼覇州,彰武 重熈十一年升為府,更名縣。四興中為府治,永徳即遼安徳州、化平軍、興城、遼嚴州、保肅軍、宜民遼川州、長寧軍,元仍改為州,今在錦州境外土黙特界至錦縣一百六十里,前志誤載,今特為辨証,附識錦州下。
13
開州在城東北五十里,土人稱為古開州城。時案:遼、金、元三史此地,倛無開州名,或亦唐 舊址。
14
建州在錦縣西北一百餘里。遼史地理志:建州係静軍,唐武徳中置昌樂縣,太祖完葺故壘,置川州,在靈州之南,屢遭水害,聖宗遷於唐崇州故城,治永覇縣。金史地理志:建州保靖軍,遼初名武寜,後更金因之。縣一:永覇,本唐昌黎縣地,元廢軍属大寧,洛明為邉外地。按此係遼之建興京州,若金時建州在今建州故城,今亦在土黙特 界,已詳見前卷。又按界因其境壌毗連,遼時𨽻中京道,故附識於此。
15
永樂故縣今錦縣,治遼置為錦州治。《地理志》云本慕容皝西樂縣地,金因之,元省縣入州。安昌故縣在錦州。《西遼志》屬錦州,金因之,元省。今城西九十里有古安昌縣之永和村,城基東有一塔塔,下有金大定間碑,即其故址。又縣西五十里有古虹螺縣。考遼、金、元三史無此名,惟《唐書》唐平、髙麗置縣百,或係其遺址。
16
徒河故縣在錦縣西北,相傳虞舜時已有此城。劉恕《外紀》:周恵王三十三年,齊桓公救燕,破屠河,即徒河也。漢置縣,属遼西郡。後漢安帝時,改屬遼東屬國都尉,魏、晉省入昌黎郡界,後慕容氏復置。太康十年,慕容廆遷於徒河之青山,元康四年,移居棘城。《魏書地理志》:真君八年,併徒河属廣興縣。《通典》:徒河青山在营州郡城東一百九十里。《明一統志》:徒河城在廣寕中屯衛境內。
17
神水故縣在錦縣西北。遼史地理志:本漢徒河縣地,開泰二年,置神水縣,屬中京大定府,金屬錦州,皇統三年發為鎮,大定二十九年復陞為縣。元廢。舊志:城北有溜石山堡,金末元将穆呼哩以張致地險兵精,欲設竒取之,遣兵急攻溜石山堡,而使別将屯永徳西十里,致馳救溜石。永徳軍遣騎㫁其歸路。穆呼哩馳至神水與致遇,永徳軍亦致敗,走錦州,遂下 穆呼哩見名宦。「卷二」原作「木華黎」,今譯改。
18
永徳故縣在錦縣西北。遼史地理志:統和八年,析西覇城東南龍山、徒河境置安徳縣,初属乾州,更属覇州,尋置安徳州,化平軍於此。金廢州,大定七年改縣曰永徳,属興中府。元廢。舊志:永徳城西北去神水城五十餘里,東北去興中城百里。
19
謹案錦州境內,秦、漢以來為遼西郡。《前漢書》遼西郡統,且慮海陽、新安平、柳城、令支、肥如賔、從交、黎陽、樂狐、蘇、徒、河、文、成、臨、渝、絫共十四縣。後漢遼西郡統陽樂、海陽、令支、肥如、臨渝五城,自渤海、契丹相繼,建置郡縣,洎乎金、元,互有更易。《遼史》所志沿革,多附會穿鑿。如以顕州為渤海顕徳府,遼州為唐遼城之類,舛謬不可枚舉。且考之輿圖,兩漢所置諸縣,今或有在錦州邊外喀喇泌、科爾沁、土黙特諸部界者,或有在直𨽻永平、熱河界者,悉當按其方隅,詳加釐正。至前史淆誤及名同地異者,援引羣書,確求徵信,俾厯代分合之蹟,瞭然可指,而古今疆域之不同,亦因之類見焉。
20
寜逺州
21
柳城郡秦置縣,屬遼西郡。漢書地理志:遼西郡栁城縣,西部都尉治十六國。春秋:慕容皝以桞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徳之地也。使楊裕築龍城,搆宫廟,改桞城為龍城縣。九年,遷都龍城,十二年,號新宫曰和龍宫。魏書地形志:营州治和龍城,大延二年為鎮,真君八年并桞城屬焉。隋書地理志:遼西郡舊置营州,開皇初置搃管府,改龍城縣為龍山,十八年,改為桞城。大業初,府廢,置郡。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元年,改為营州搃管府,七年改為都督。萬嵗通天二年為契丹李萬榮所䧟,神龍元年,移府於幽州界,開元四年,復移還桞城,八年又往就漁陽,十一年,又還桞城舊治,天寳元年,改為桞城郡,乾元元年,復為营州,領桞城一縣,室韋、靺□並在東北,逺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西北與奚接界,北與契丹接界。寰宇記:营州南至大海三百四十里,北至秦長城二百七十里,至契丹界湟水四百里,西南至平州七百里。遼史地理志:中京道興中府,本漢桞城縣地,唐营州都督府後為奚所。㨿太祖平奚,乃完葺桞城,號覇州。彰武軍,重熈十年升興中府,治興中縣,金因之。元至元七年,降為興中府,屬大寕路。 案:营州本古孤竹國。新唐書地理志:营州西北百里曰松陘嶺,其西奚,其東契丹距营州北四百里至湟水营,州東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經汝羅守捉渡遼水至安東都䕶府五百里府,故漢㐮平城也。東南至平壌城八百里,西南至都里海口六百里,西至建安城三百里,故中郭縣也。南至鴨緑江,北泊灼城七百里,故安平縣也。自都䕶府東北經古蓋牟新城,又經渤縣長嶺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臨輝罕海,其西南三千里古肅慎城,其北經徳理鎮,至南黒水靺□千里。㨿此可見唐時营州境壌遼濶,錦州僅营州東境耳。又按土黙特右翼西有桞城㨿,此似不應以桞城入錦州郡,古蹟但隋、唐時桞城郡所𨽻甚廣寕逺,寔為桞城郡地,是不得以故城在外,遂缺而不誌也。和州在寕逺州北一百二十里。元史地理志:初置和州,属大寕路,至元五年併入利州為永和鄉。今按利州遼統和十六年置, 因之,在今邉門口外。
22
瑞州在寕逺州西南一百三十里,唐貞觀十年,以烏突汗逹干部落置威州於營州境,後改瑞州,又置來逺縣為州治,後廢。遼史本紀:太平元年,于來逺縣地置来州,歸徳軍領隰、潤二州,治來賔縣,金天徳三年,改為宗州,明昌六年,改縣曰宗安。泰和六年,以避諱,謂本唐瑞州地,復改瑞州,領縣曰瑞安,海陽海濵元省縣入州,明洪武二十二年,改置廣寕前屯衛,西至山海闗六十里,南至海二十里,北至邉二十五里,西北至大寕衛三百七十里,城周五里,有竒門三,本朝康熈二年,併 入寕逺州。
23
興城故縣在寕逺州南。《遼史地理志》本漢海陽縣地,聖宗置嚴州。保肅軍治興城縣,屬錦州。金皇統三年,州廢,以縣属興中府。元省。《全遼志》:興城縣在寕逺城南四十里。海中覺華島考,金史縣有桃花島,今州南十五里海中桃花島上故地,猶存 。按《遼志》謂本漢海陽縣地。今考漢海陽,唐時為馬城縣,遼改置望都縣,在今直𨽻永平府界,不在此也。
24
海濵故縣在寜逺州西南前屯衛城西,本慕容皝所置集寜縣地。《遼史地理志》:聖宗置隰州,平海軍又置海濵縣為州治,金初封遼主天祚為海濵侯,皇統三年州廢,以縣属瑞州元省,明初置山海闗東逓運所明。《一統志》:海濵廢縣在廣寜前屯衛西八十里 按《遼志》,隰州所領為海陽,潤州所領為海濵。《金志》則謂潤州所統者,海陽,隰州所統者海、濵,二史志互異。㨿《松漠紀聞》:潤州西去平州一百四十里,以道里計之,當在舊榆闗東,今山海闗。西全遼志》載海陽縣在前,屯城西一百十里,其地亦在山海闗西,《明一統志》亦以海濵縣為隰州治,當從《金志》為是。廣寕縣。
25
顯州今廣寕縣治,漢置縣,属遼東郡,為西部都尉治,後漢屬遼東屬國。元初二年,遼東鮮卑圍無慮,又陽嘉初,鮮卑冦遼東属國,耿曄屯無慮城以拒之,晋省。唐置巫閭守捉城。《遼史地理志》:顯州奉先軍,世宗置,以奉顯陵。顯陵者,東丹人皇王墓也,治奉先縣,兼領山東縣,今改山東縣曰廣寜,為廣寜府治。《金史地理志》:廣寜鎮寧軍,天輔七年升為府,天㑹八年,改軍名鎮寕許。元宗奉使行程錄:自錦州八十里至劉家荘,自劉家荘一百里至顯州。《遼東行部志》:廣寕本陽羅郡,渤海顯徳府,遼世宗改顯州元省縣入廣寕府,明置衛 。案:《金史》:廣寕府本遼顯州,不言遷置。然《金志謂所治之廣寜縣,本遼山東縣。又《御塞行程錄》云:自廣寕府東行三十里至顯州,蓋今縣城即遼山東縣,金為廣寕府及廣寕縣,其顯州奉先縣當在京縣東南。又考渤海顯徳府在渤海上京之南,吉林南境,《遼史及遼東行部誌皆謂顯州本顯徳府地,誤。又案顯州即漢撫慮縣地,漢書顔師古注云:無慮,即所謂醫巫閭也。又案遼置嘉州嘉平軍、康州統率賔縣,皆𨽻顯州故址無考。
26
乾州在廣寕縣境。遼史地理志:乾州,廣徳軍,本漢無慮縣地。聖宗統和三年,以奉景宗乾陵,置奉陵縣,為州治,領海北一州,延昌、靈山、司農三縣。金史地理志:天㑹八年廢州,更縣名曰閭陽,属廣寧府。遼東行部誌:閭陽,乾州也,去廣陵五里北盟㑹編:離顯州七里,别建乾州以奉陵寢。元初廢縣,立千戸所。至元十五年,以戸口繁多,復立行千戸所,後復為閭陽縣。元一統志:乾州故城在廣寜府西南七里,遼統和二年置,今基址頽然,明初縣廢,置閭陽驛于此。明一統志:乾州在廣寜衛西南七里,閭陽城在廣寜衛西南五十五里。舊志:閭陽在城西南五十里,周圍二百五十歩,並詳城池卷二。按遼史,乾州既以奉陵縣為州,似不應有 城,恐明一統志誤。遼州在廣寧縣東北,遼置縣。遼史地理志:遼州始平軍縣二:遼濵、定安。金史地理志:皇統三年廢遼州,以縣属瀋陽,元時縣亦廢。明一統志:在瀋陽衛西北一百八十里,今在遼河西岸有遼濵塔,為承徳、廣寜交界地平。按遼史地理志,遼州本彿寜國地,渤海為東 府,唐太宗征髙䴡抜遼城,髙宗詔程名振、蘇定方討髙䴡至新城,皆此地也。太祖代渤海,先破東平府遷民,寔之,改為州軍曰東平,太宗更為始平軍。今考之唐書:粟未靺鞨居最南稍東北曰汩泏部,益東曰拂湼部,其地距今承徳、廣寜甚逺。遼史以遼州有東平軍之名,遂謂即渤海東平府,又因州名為遼遂,謂即唐時遼城新城皆誤。唐之遼城即遼東城,新城又在其東北,遼史混合為一,非也。況程名振等攻新城,引還在髙宗永徽六年,安得貞觀時李勣既拔,而其後復攻之?錯謬顕然。又案遼史志云:遼州有遼河、羊腸河、錐子河、蛇山、狼山、黒山、巾子山。今考羊腸河在廣寧縣城東四十五里,錐子河在廣寜城東北四十里,即珠子河也。遼河亦經廣寧縣東北二百三十里,蛇山一在廣寧城東三十里,一在東北九十五里。狼山在廣寜城東北二十里,今名狼虎山。黒山在廣寧城東北八十里,又有西黒山在城東北七十五里,大黒山在城東七十里,小黒山在城東六十里,則遼河實在今廣寧東境也。又案橫州,漢故遼陽地,遼置在州西北九十里。懿州在廣寜縣東北境外。遼史地理志:太平三年置,曰懿慶軍,更為廣順軍。清寧七年為寧昌軍,領寧昌、順安二縣。遼東行部誌懿州,吉遼西郡,即栁城之域。金初𨽻咸平府,泰和末改屬北京路,領順安、靈山二縣。元一統志:豪州本遼時懿州,金皇統三年省入順安縣,後復置。元初為懿州路,至元六年降為東京支郡,并省縣入州,明初置廣寧,後屯衛於此。永樂八年,徙衛治義州,遂廢為界外站道八。按遼史志,在顯州東北二百里,西北至上京 百里。明一統志,廢懿州在廣寧衛北二百二十里。又寧昌廢縣在懿州北二十里,遼置為懿州治,金徙州治,以寜昌併入順安。又靈山廢縣在懿州西,金置元省。又按遼史有兩懿山,一載東京道一載上京道。據史云,初更廣順軍𨽻上京,其實一州也。第此懿州云本越國公主,而上京又稱聖宗女長公主為小異。考聖宗女為越國公主,燕長主則聖宗之姑也,史必有一誤。又按史州舊志謂在廣寧衛北二百二十里,以里數置之,應在邉外,但考元方輿勝覧云:懿州轄順安、靈山、徽州、同昌四縣,州境有羊腸河,則兼廣寧縣境地也。
27
閭州在廣寧縣東北。《遼史地理志》:州近醫巫閭山,在遼州西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上京九百五十里。又有順州,在顯州東北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九百里,亦遼置金,皆廢 。案:《遼志》謂順州本遼隊縣地,誤。
28
壕州在廣寧縣東北,遼置。《遼史地理志》:在顯州東北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二十里。又渭州,髙陽軍,遼駙馬都尉蕭昌裔建,在顯州東北二百五十里,原州在東北三百里,皆遼置,金俱廢。原案:《遼志》謂壕州本漢西安平縣, 州本漢北安平縣,皆誤。
29
川州在廣寜縣西北,本唐青山州北,遼㑹同三年,詔置白川州,天祿五年,去「白」字曰「川州」。遼史地理志:中京道川州長寜軍,太祖弟明王安瑞置,領𢎞理、咸康、宜民三縣。《金史地理志:大定六年,廢川州為宜民縣,屬懿州,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泰和四年仍罷州,屬大寜路,明初廢。《金遼志:大寜路,明初廢。全遼志:川州城在廣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方輿紀要:川州有東西二城,東川州遼所置也,西南去義州衛一百五十里,西川州金所置,至南義州衛九十里。又有徽州城,在川州西。金承安二年,以徽川寨為徽川縣,屬川州。泰和四年州廢,縣亦罷。 案:川州故城在今䝉古土黙特界,似廣寧縣下,不應載入。但《全遼志》既云在廣寧城西北一百二十里,而舊志》據《方輿紀要》,又有東西二城之說,姑附志於此,以備㕘攷。
30
麓州《遼史地理志》,麓州渤海置。而按《唐書通考》,渤海無此州名,《遼史》載其名 ,不詳其地。又遼乾州所屬之司農縣,本渤海麓郡縣,併麓波、雲川二縣入焉,亦未詳渤海所𨽻之州,今附於此。乾川為漢無慮縣地,因醫巫閭得名。或麓州麓郡亦因附北鎮之麓而名歟?
31
房縣故縣。在廣寧縣東南,漢置,屬遼東郡,後漢屬遼東屬國,晋省 。案:《水經》,大遼水自㐮平縣,又東南過房縣西。今考後漢分置遼東屬國,別領六城,其昌黎、賓從、徙河三縣皆舊屬遼,無慮雖屬遼東,亦在遼水之西,不應分縣獨在遼水之東。如果在遼水之東,則去遼東郡治甚近。且輿安市平郭接壤,何以獨析𨽻所國耶!蓋房與險潰皆遼水、西濵、河海之地,《水經》「西」字乃「東」字之譌。舊志以房縣入海城,古蹟恐誤。
32
險瀆故縣在廣寧縣東南,漢置縣,屬遼東郡。應劭曰:縣依水險,故曰險瀆,後漢屬遼東屬國。晋省書。按《遼史》,以集州為漢險瀆縣,非是地。以後。漢 考之,似應在京廣寧東南、濵海之望平故縣在廣寧縣東北,漢置縣,屬遼東郡,後漢因之,晋屬元菟郡,後廢。金大定二十九年,復陞梁漁務置縣,屬廣寧府。《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五年改為望平軍民千戸,所後復為縣,明初廢。《明一統志》:望平廢縣在廣寧衛東北一百五十里 。按《水經注》:大邊水自塞外東流,直遼東之望平縣西。漢縣蓋在遼河之東,故晋初改屬元菟郡。金縣在河西,非漢故縣也。遼、金二《志》又謂山東縣,本漢、望、平,亦誤。
33
歸義故縣在廣寧縣東北。世按遼史,初置顯州,渤海民自來助,後 宗嘉憫,籍其戸置,屬顯州金省。
34
鍾秀故縣在廣寧縣西南,遼奉先縣地,金天㑹八年改置鍾秀縣,屬廣寧府,後廢,尋復置,元至元六年,省入望平縣。明一統志:鍾秀城在廣寧衛西南五里,本遼奉先縣,金置元省,入閭陽縣,後置千戸所。舊志:鍾秀城在廣寧城西南三里,周二里,有竒 。按明一統志謂元省鍾秀閭陽與元史省入望平之文互異,以道里揆之望平逺而閭陽近,似閭陽為是,苐志說無確據,且此城去廣寜僅三五里,既非倚郭,不當如此逼近。疑金秀本在廣寧之東,故元時併入望平,此城乃後人傳譌,非故縣也。
35
古通定鎮在廣寧縣東一百八十里。舊志:髙麗於遼水西置軍以警察渡,遼者謂之武厲邏。隋大業八年,伐髙麗,惟得遼水、西武厲邏之地,置遼東郡及通定鎮而已。九年,詔修遼東古城以貯軍糧,即所置遼東之郡城,以仍舊名,亦曰古城也。唐貞觀十九年伐髙麗,李世勣自通定濟遼水趨元菟,即此。
36
義州
37
宜州今義州治。《遼史地理志》:宜州崇義軍東丹王,每於秋畋於興中以定州俘戸。建州有墳山,松柏連亘百餘里,又世宗置𢎞政縣為州治,在今州東北二十五里。金天德三年改名義州,移今治元省縣入州。《元史地理志》:大寧路有義州,明洪武二十二年置義州衛及廣寧後,屯衛於此。從按《遼史》,以宜州本漢遼西絫縣地,《新》、《舊志》並 之。今考《水經注》,濡水至絫縣碣石山入海。文頴曰:碣石在遼西絫縣,并屬臨渝水,即今灤,當灤河臨渝古渝闗也。漢絫縣應在今灤州樂亭間,河入海處,不在宜州也。今以義州即絫縣者,恐誤。又按遼初置以州興化軍,後廢州,以其屬縣改𨽻義州。又按《遼史志》,上京慶州富義縣,本義州,太宗遷渤海義州民於此。重熙元年降義豐縣,後更名,又云。
38
上京永州義豐縣,本鐡利府義州,重熙元年廢州改今縣,在州西北一百里。又嘗改富義縣屬慶州。以今考之,富義、義豐當係渤海義州縣名,遼徙其名,分屬慶、永二州,非渤海故地,乃史載富義、義豊兩縣,既云遷義州民於此,雖仍舊民,已非故地。又云本渤海、義州何自矛盾?若此合遼、金兩史考之,似渤海、義州之民分徙兩縣,故地已空。興宗時,方以定州俘戸實之,遂以義為「宜」,宜與「義」,音同字異。金時改正,以明渤海之舊,正非漫然耳。
39
遼西州在義州東。遼史地理志:本漢遼西郡地,世宗置遼西州阜成軍,統長慶縣,屬顯州。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戸置。金廢為遼西鎮,屬鍾秀縣。全遼志:遼西鎮在義州城東四十里。開義故縣在義州東四十里。遼史地理志:世宗以所俘漢戶置海北州。廣化軍治開義縣,初𨽻宜州,後屬乾州,金皇統三年廢州,以縣屬義州,元廢 。按遼史,海北州在閭山之西,南海之北。考之五代史,晋出帝過平州,出榆闗,行七八日至錦州。又行五六,曰過海北州,至東丹王墓。則州境似在今廣寧界。
40
同昌故縣在義州北,遼置,初曰長慶軍,𨽻上京。後改成州興化軍,領同昌一縣,𨽻中京。金州廢,縣屬川州。大定六年,以縣屬懿州,承安二年復屬川州,泰和四年改屬義州。遼史地理志:在宜州北一百六十里。
41
古饒慶鎮在義州西五十里,金置,𨽻義州。開義縣舊有廢城,周一里。舊志云:俗譌為饒慶縣。慶按元方輿勝覧云:金崇義軍𢎞政、開義、饒、 、 三縣,是金已改鎮為縣,原志未詳考耳。謹案:義州等境為秦時遼西郡地。元史地理志:大寧路,漢為新安平縣,唐為營州所屬,置饒樂都督府。遼為中京大定府,統州十,縣九。金因之,元初為北京路總管府,中統三年,移興州及松山縣屬上都路。至元五年,併和州入利州為永州,為永和鄉。七年,興中府降為州,仍𨽻北京,改北京為大寧路。二十五年,改為武平路,後復為大寧路,領司縣七、州九。是按之厯代輿圖,大寧本為遼西地,明初割錦、義、建、利諸州屬遼東,而於古㑹州、大寧之地設北平行都司,領二十餘衛,洪武十四年,封寧王於此。二十二年,分烏梁海原作「兀良哈」為諾延」,䝉古語解見名宦,卷二原作「朶顔」。福餘、泰寧三衛,設指揮同知。迨建文時,燕王首襲大寧及召烏梁海諸部落從行,遂以大寧畀烏梁海,由全寧抵喜峯,曰諾延衛,由錦義厯廣寧至遼河,曰泰寧衛。由黃泥窪踰瀋陽鐵嶺,至開原,曰扶餘衛。自大寧併入三衛,而遼地右境,明時遂不𨽻版籍。所有大寧古蹟。
42
《大清一統志》列入《外藩,本志亦例不臚載,特以大寧本屬遼西境壤,故附識其源流於巻
43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一
URN: ctp:ws533127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