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家世
施琅先祖施炳,南宋高宗朝评事官,于隆兴元年(1163年)自光州固始县施大庄(今郭陆滩镇青峰村)南渡入闽,为浔海施氏始祖。
施琅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十五日。
降清与反清
早年武艺超群,是郑芝龙的头号猛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然其反清之志尚在。永历元年(1647年)与弟施显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同期投靠郑成功者有甘辉等人。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明郑军的重要将领。永历四年(1650年)八月,郑成功夺取厦门。还曾经奉献策略帮助郑成功杀族叔郑联(一说族兄)夺取厦门,也积极参与海上起兵反清。
永历五年(1651年)四月,郑成功南下勤王。清军将领马得功趁机袭击厦门,当时度假闲员的施琅率部下数十人反扑马得功,抢救厦门。为此郑成功曾因施琅卓著功勋,赏银二百两。
再降清
施琅富有韬略,然而也恃才而骄,在郑军内部先是与陈斌不睦,与黄廷产生冲突。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藉故杀了曾德,因而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立即诛杀施琅全家,施琅逃走,父亲与弟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族灭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先后担任清朝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
施琅甫投清营二次领军征台遇风不顺,后调北京任内大臣期间,甚为贫苦,依靠妻子在北京当女红裁缝贴补家用所需。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病逝、郑经继为延平郡王;郑经主政期间,明郑内部派系斗争日趋激烈,群臣分以支持郑经二子克臧、克塽为名,结党争权,国事日非。
攻取台湾
1681年,郑经薨逝,明郑权臣冯锡范与宗室郑聪等,发动「东宁之变」,杀郑克臧,改立先王幼子郑克塽。七月,清廷大学士李光地上书认为攻台条件成熟,光地为福建省泉州府安溪人,并推荐泉州同乡施琅。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命其 「相机进取」;施琅遂得积极进行攻讨明郑的部署准备,时年六十一岁。
1682年,康熙排除朝廷中反对意见,决定攻台,命福建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同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台湾」,授万正色为步兵提督领军12万进驻福建,接应水师提督大将军施琅,俱受姚启圣节制。
1683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在澎湖海战中大胜明郑水师,迫使郑克塽率臣民降清,其在大战中曾被火铳灼伤右眼,但没有失明。战后他还反驳当时清廷内部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意见,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施琅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澎湖因此设置施琅生祠,即「施将军庙」。
台湾归还荷兰之议
「三藩之乱」期间,福建主政者耿精忠,与广东主政者尚之信均鼓励手下商人,前往日本与东南亚贸易,以支应财政开销。台湾主政者郑经也占领福建海澄、广东南头(珠江口东北面)水域,以经营对大陆的贸易。
1680年代起,在清廷逐步掌握闽、粤两省后,开始整肃耿、尚两藩下的外贸商。以沈上达为首的广东外贸商,遭受到全面压制;而福建外贸商,则在总督姚启圣「筹备征台军需」的藉口下,得以苟延残喘。
郑氏势力在撤出中国沿岸后,因清廷对闽、广外贸商之整肃,以及台湾天灾、暹罗洋米涨价等因素之影响,发生了军饷与军粮周转不灵的现象。
1683年夏季,清军水师在施琅率领下,于澎湖击败郑军。明郑政权决定投降清廷「举国归命」,以免因洋米被截,导致饥荒。
施琅在与英、荷两国滞台人员接触后,计画以「台湾归还荷兰」等方式,诱引英、荷两国人前往福建或台湾贸易,并以「外国贪涎」为由,力促清廷维持海禁,以达成让福建外贸商垄断清朝外贸的目标。然施琅此一企图,并未获得荷兰当局支持。
遂于1684年,在康熙帝坚持「开海」,以及福建、两广总督不予配合的多重因素下破灭。
管理台湾
施琅攻占台湾后,虽郑成功杀施琅父弟,施琅仍亲至当时葬于台南的延平郡王墓前,跪拜磕头痛哭,喃喃自语,大意为「忠孝不能两全,初芝龙公提携施氏父子有恩,并且佩服郑国姓忠于明朝鞠躬尽瘁,惟施琅也背负父弟大仇;今之如此,各为其主,天意使然,四十年国仇家恨,纠葛至此,感伤不已」云云,左右闻之动容。
清军克台后,清廷对于是否加以经营,朝议未决;施琅上《恭陈台湾弃留疏》,力陈保有台湾之重要性。由于李光地说服康熙皇帝,终使康熙皇帝决定继续经营台湾。
施琅治下,对于汉人,颁布渡台禁令,规定「赴台者不许携眷。琅以惠、潮之民多通海,特禁往来。」(连雅堂《台湾通史》)首先严禁粤东人渡台,表面上的理由是许多海盗出自此地,但实际原因是「惠潮之民多与郑氏相通」,也因使得客家人大幅落后同时迁往台湾的泉州人及漳州人,而在日后分类械斗中失利并退出平原。对其他地区的平民渡台也严加限制,并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也就是说不许老百姓在台湾扎根,这一政策后来导致台湾妇女奇缺。首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引《理台末议》的记载说:「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之民乃得越渡。」,因此施琅对台湾的管理构成当时两岸往来的最大障碍,此政策在雍正时放宽海禁后才得以缓解。此外施琅还霸占了郑氏在台湾的经营,侵吞台湾贡银,作为其后勤与举荐的姚启圣也有贪污的记载,但康熙帝以「念其功劳,免之」。此外,亦有文献提及施琅在台设立机构,以巩固本家在台湾势力。
后事
施琅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享寿75岁,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
遗迹
泉州城内释雅山南麓有施琅故宅,在衙口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泉州市丰泽区华大街道法华美村有施琅神道碑,施琅墓位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虎窟村西北500米的坡地,均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同安东郊有施世骠为施琅所立的绩光铜柱坊,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评价
清朝
康熙帝:「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将军施琅,谙熟海岛,凡事必与之共议!」 「如施琅者,立如此奇勋,必令永秉节钺,荣华以终其身!」 「施琅之功甚大。」。在其死后,「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諡襄壮」。
基于当时儒学围绕一家一姓的「忠」「奸」价值观,施琅因为与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反覆于明清两朝,以及攻打郑氏公报私仇,为清人所不齿,在镇压台湾抗清势力的二十功臣像没有位置。由满清遗老在民国年间编纂的《清史稿》则评价:「台湾平,琅专其功。然启圣、兴祚经营规画,戡定诸郡县。及金、厦既下,郑氏仅有台澎,遂聚而歼。先事之劳,何可泯也?」 并不承认其平台首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
以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往往宣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功绩,称其为民族英雄,大陆民间也往往赞许其「反清复明」的「民族气节」,但对其偏安一方的割据行为罕有提及。施琅作为传统上侍奉两朝的「贰臣」,被历代史家贬低,官方对施琅也鲜有著墨,只在提及郑成功时才略带说明。
19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宣扬「中国统一」官方大规模宣传施琅收服台湾的事迹,施琅的负面形象也开始逆转,与郑成功的「台独」相对成为维护「中国统一」的英雄。2006年,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在大陆上映,由于其对于施琅反传统的完全正面设定,施琅的「民族英雄」和「汉奸」定位大受争议。独立中文笔会的黄大川则评价电视剧篡改历史,对施琅的评论争议则是「相对较为模糊的民族主义者和新儒家之间展开的」争论。
2011年,在给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命名的一次网上投票中,「施琅号」在投票中位列第一。
台湾
由于民间同情郑家,遂将施琅视为与吴三桂相同的国贼叛将。(因背叛郑成功,还攻下台湾)
台湾独立运动里有些人把郑成功的东宁王国作为「台湾第一王国」,对施琅视之「卖台贼」,并视中国大陆方面宣传施琅的行为为统战。
个人评价
连雅堂在《台湾通史·施琅列传》中评论称:「施琅为郑氏部将,得罪归清,遂藉满人以覆明社,忍矣!琅有伍员之怨,而为灭楚之谋,吾又何诛?独惜台无申胥,不能为复楚之举也。悲夫!」连横并未坚持他一贯的明郑立场对施琅加以谴责,反而将他比喻为伍子胥,从人子复仇之议寄予同情。
赵尔巽:台湾平,琅专其功。然启圣、兴祚经营规画,戡定诸郡县。及金、厦既下,郑氏仅有台澎,遂聚而歼。先事之劳,何可泯也?及琅出师,启圣、兴祚欲与同进,琅遽疏言未奉督抚同进之命。上命启圣同琅进取,止兴祚毋行。既克,启圣告捷疏后琅至,赏不及,郁郁发病卒。功名之际,有难言之矣。大敌在前,将帅内相竞,审择坚任,一战而克。非圣祖善驭群材,曷能有此哉?
中国大陆历史研究员吴伯娅:施琅力主留台守台,巩固边防,维护统一,防止外来侵略,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他的远见卓识造福后人,流芳百世。
中国哲学家李泽厚依据其一贯坚持的伦理绝对主义信念,认为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等保乡卫国,重视气节,才是值得推崇的对象。相反,若认为任何人有助于「疆土扩大」而无原则地改换效忠对象,则可能导致同意汪精卫、吴三桂的危险,即未来有人支持美国征服中国也可能受到正面评价。李泽厚进一步认为,满清政权比之明代更为闭锁,对文化之压制更甚,如若李自成击败清廷,中国之发展有可能较好。所以如此观之,施琅投效清廷,也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从历史、道德两面来看,施琅都是负面人物。
香港著作武侠小说家金庸在《鹿鼎记》中通过韦小宝对施琅说的语言透露了金庸对施琅的不满。
施琅与妈祖
施琅底定全台,上奏清廷建议奉台湾民间信仰的妈祖「天妃」赐晋「天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准奏,且进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敕号,改台南宁靖王府为大天后宫,派满族大臣礼部侍郎(三品)雅虎致祭。雍正四年,皇帝又御书「神昭海表」匾,由台湾镇总兵林亮迎至天后宫敬悬,乾隆时期清廷又颁旨改官祀,天后宫之名称逐渐普及至今。
当时施琅从湄洲岛湄洲妈祖祖庙带来的古妈祖「黑面二妈」,目前安置奉祀在鹿港天后宫,供众信徒膜拜,此尊神像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仅存一尊,中国大陆本有两尊开基妈,但都毁于「文化大革命」。
相关作品
200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频道于黄金时段播出电视剧《康熙王朝》,由侯永生饰演。剧中即大篇幅改编描述施琅谋画攻打明郑,郑经兵败自刎的段落。但根据《明史》、《清史稿》和《台湾通史》、《府城县志》等记载,郑经和其父郑森(郑成功)一样都是病逝,并未有郑经自刎之记载,。
三十七集电视剧《施琅大将军》,由吴京安饰演。是国家广电总局重大历史题材。该剧筹备拍摄历时两年,投资两千多万元,由福建电影制片厂摄制,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
2007年,台湾公共电视纪录片《打拚——台湾人民的历史》;演员:乾德门。
相关研究书目
(按照作者与出版年份顺序排列)
• 周雪玉,1978年,施琅之研究。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施伟青著,1987年,施琅评传。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陈芳明,1996年,郑成功与施琅:台湾历史人物评价的反思,见张炎宪、李筱峰、戴宝村编,台湾史论文精选(上),台北 :玉山社。
• 施伟青著,1998年7月,施琅年谱考略,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
• 贺幼玲,1998年,《台湾外记》之人物与思想研究。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
• 施伟青主编,2000年,施琅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李祖基,2000年,施琅与清初的大陆移民渡台政策。历史月刊。
• 许在全、吴幼雄编,2001年,施琅研究。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石万寿,2002年,台湾弃留议新探。台湾文献。
• 施伟青主编,2003年,《施琅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 谢碧莲,2004年,施琅攻台湾。台南市:台南县文化局。
• 谢英从,2005年,施琅租业新发现:大潭底庄、椰树脚庄、史椰脚庄位置考。台湾文献。
• 李世伟,2005年,「妈祖加封天后」新探。海洋文化学刊。
• 施伟青著,2006年1月《施琅将军传》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
• 施性山主编,2006年,8月《施琅研究》(第一卷);香港人民出版社。
• 施性山主编,2007年,5月《施琅研究》(第二卷);香港人民出版社。
• 施性山主编,2008年,5月《施琅研究》(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 施性山主编,2009年,5月《施琅研究》(第四卷);中华诗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