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福建通志台湾府-清

《福建通志台湾府-清》[View] [Edit] [History]

1 迫,往来骚扰,敲膏抉髓,私家之费,又不知几何矣。臣生长此地,深知情弊最真。晓夜筹思,欲为国省饷、为民纾困,莫若就闽省福、兴、泉、漳四府沿边察系出盐处所,令该汛防弁,陆续招回盐丁,开晒食盐,除纳正供盐课之外,取其赢馀以为修船之用。则因天地自然之利,以修汛防亟藉之船。汛防在外,晒盐在内,不用船只,无虑透越;一便也。穷黎不苦采办,差役无可渔猎,以培元气;二便也。船偶有瑕,立可修整,虽有波涛不测,立可乘风破浪,有备无患;三便也。盐利既归于己,招晒必自竭力,修船非出于官,破漏难以借口,倘或船只稍不坚固,该弁立加重处,汛弁畏法,罔敢草率;四便也。不用逐年烦琐请修,不用动支数万公帑,不用有司派买,不用稽延日月;五便也。
2 又请朋扣修船疏
3 鸟船守港之日多,其篷索年只一换,赶缯船、双篷艍船日行巡哨,其篷索年须两换。共大小船三百只,以时价论之,年约计须银一万五千八百三十六两,而部价销算,未及一半。窃查旧例,战兵每名月有朋扣银五分,守兵每名月有朋扣银三分,盖因马有倒毙,故朋克为买马补额之资也。但思陆战须马,而以陆兵之朋扣买马者,水战须船,亦可以水师之朋扣制篷索。今臣辖水师,见有二万五千名,战守各半。战兵每月该朋扣银六百二十分两,守兵每月该朋扣银三百七十五两,年约计一万二千两。若以之按例买马,则水师无用马之地,以之制办篷索,则虽较之时价尚未能敷,而较之部价则已相浮,赔累无多,有不欢然乐从者乎!
4 --以上录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四。
5 关隘
6 台湾府屹峙大海中,为江、浙、闽、粤之外障,诸岛往来之要会。其山皆崇冈峻岭,郁盘磅礴数千里。南自木冈抵沙马矶四百馀里,为凤山;北自木冈至玉案西北三十里,为嘉义;繇玉案北至大武,郡西北四十里,为彰化;繇大武北至鸡笼鼻头,距府六百三十里,其西南三百五十里为淡水厅;繇鸡笼大山之后,一望平畴,为噶玛兰厅。山海交错,番汉杂处,缉治殊难,立界以限之,设隘以守之,防维诚无容少疏。
7 台湾县东倚层峦,西迫巨浸。木冈山高耸特拔,罗汉门局势宏敞,鹿耳、鲲身为全台之门户,虎头、雁岭在重山之突阻
8 罗汉门在邑东南六十五里,为台湾、凤山、嘉义三县之总路。其地四壁皆山。自猴洞口入山,崇冈复岭,行数里为虎头山,诸峰环列。过大湾崎、芦竹坑、咬狗坑,又东南经土楼山,壁平如削。稍前为迭浪崎。出茅草埔,度雁门关岭,去关口里馀,中为深堑,可数十丈,缘崖路狭,不堪旋马。五里至石头坑,四里至长潭。自番子寮迤逦至小乌山后,入罗汉内门,峰回路转,眼界顿开,沃衍平畴,极目数千里。东则南仔仙山、东方木山,西则小乌山,南为银锭山,北为分水山、自猫薇山,层蛮迭巘。民庄分中、内、外三埔。猴洞口、狗勺昆诸地属内埔。由长潭至夏尾蓝、脚帛寮转北抵外埔庄后,以奸匪出没之所,禁止往来。外埔东南,由观音亭、更寮仑、番子路头至大崎,越岭即外门,去大杰巅社十二里,有民居,为施里庄、北势庄,庄尽番地。自社尾庄割兰坡岭,可赴南路。由木冈社、卓猴可赴北路。外此羊肠鸟路,触处皆通,峻岭深谷,丛奸最易。土人运灰、辇稻,牛车往来,径路逼仄,不容并轨,约昼则自内而外,夜则自外而内,因以无阻。
9 六张犁隘在罗汉门外,四面环山,为凤、嘉交界,逼近内优生番,最扼要地。乾隆三十一年,知县赵爱议详:向来罗汉内门牛稠仑、更寮仑及外门土地祠崎顶并六张犁山脚,共设望楼四处,今于牛稠仑、更寮仑适中之石门坑添建火砖望楼一座,又将六张犁、土地祠原筑望楼二座改筑火砖,仍派大杰巅社番丁带眷种地,驻守巡防。
10 埔姜溪旁隘在北洋加腊埔下。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蒋元枢、理番同知邬维肃设隘寮,著武洛庄通事拨壮番带眷居住堵御。又于溪上另建隘寮,著山毛孩通事派番丁协同巡防,保护大泽机等社。又于北坪下蔗园后荒埔设隘寮,保护大路关等庄。
11 大南坪下双溪口隘,设隘寮保护犁头镖等庄,著阿猴社通事派番往防,仍于小北坪下蔗园后顶添建隘寮,著山猪毛社通事派番丁协防。
12 思觅安庄后隘在浊口溪,为山毛孩社生番出没之所,设隘寮,著搭楼社拨壮番驻守。赛仔脚隘在搭楼社。
13 罗汉门巡检,嘉庆间,移驻番薯寮,详见职官。
14 凤山县址因旧镇,僻处海边,矶耸沙马之奇,林极阿猴之险,傀儡高峰近接天际,琉球孤屿远映海中
15 大路关辖阿猴社,为山猪毛生番出没之所,乾隆四十二年设防守。
16 啅口溪隘即浊口之思觅安一处,为山毛孩生番出没。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蒋元枢建隘防守。
17 加腊埔隘辖武洛社、双溪口隘、杜君英隘辖上淡社、新东老埤隘辖下淡社,四隘俱乾隆间建,以防生番出没。
18 万巾庄隘辖力力社、吧阳毛狮狮隘辖茄藤社、粪箕湖隘,三隘俱为加泵生番出没之所,乾隆间设防守。
19 坊寮浦姜林隘,辖放䌇社,为大龟纹生番出没之所,乾隆间设隘防守。
20 上淡水社在县南赤山。南至上淡水社八十里,又二十里至下淡水社,又十五里至力力社,又十五里至茄藤社,又六十里至放䌇社,又八十里至茄洛堂,又百二十里至琅峤,内皆深山大林,土番或攀萝扪葛而出,不通人行。
21 下淡水巡检在县东南,详见职官。
22 嘉义县南抵虎尾,北至新港,武峦峙其后,武垄卫其前,径道蜿蜓,诚全台之锁钥,上流之要地
23 斗六门在县北牛相触、虎溪尾之南,距县治六十里。北至半线九十里,扼南北投、水沙连诸番出入路。旧设营于西螺,康熙三十年,总兵王化行移此,属北路协左营分防。
24 白沙墩在县北,为各处庄社往笨港必由之路,村落窵远,多匪徒出没。
25 秀才庄为笨港船只出入必经之地。
26 南社距斗六门六十里,西出海丰港,西北通三林,南出白沙堤,东南出西螺,为近海总路。
27 二林离南社十里许,西出鹿港。三林港口,北为大突、马芝遴诸番出半线要路。
28 下加冬距县三十里。南至茅港尾,道里各半。西出外九庄,东联哆罗嘓。地方辽阔,为适中之地。属北路营轮防。
29 哆罗嘓在县治。由东路往郡,至此三十里。南至目加溜湾三十五里。汉番杂处之地。
30 乌山头,由哆罗嘓南至此十五里,为赤山各庄出目加溜湾、茅港尾、双𣿭路口。
31 目加溜湾南至郡三十馀里,西出茅港尾、佳里兴,东出加拔仔、打铁店,民居辏集,番社错杂,为适中之地。
32 湾里溪墘汛,在溪南茅港尾往郡大路,南至木栅仔,又南出洋仔港。溪口汛,东出打铁店往郡小路。俱设兵巡守。
33 佳里兴南至郡三十五里,西出大线头有港,外包砂线,可停泊战船。郑氏旧筑炮台于此。东北出麻豆、水堀头,为汉番杂处地,俱设弁兵轮防。
34 茅尾港南至郡六十里,民居辏集,船只往来,为沿海各庄要路。
35 拔仔林在赤山拔仔林渡之南,为赤山各庄总路。南出目加溜湾,西有小路通茅港尾。
36 斗六门巡检,乾隆二十六年改台湾新港巡检设,五十三年移置于大武垄。大武垄巡检,佳里兴巡检,俱详职官。
37 彰化县山有火焰、姑婆之奇,溪有虎尾、大甲之险。近防三林、鹿子,远控淡水、鸡笼。因海山之僻坏,亦宇宙之奥区
38 半线北距大肚溪二十里,南抵东螺溪六十里。自府治至淡水八里坌,此为居中扼要地。猫雾拺、岸里山、南北投、水沙连诸番,上下往来必经之路。郑氏窃据时,各社半属生番,伪将刘国轩立营于此开辟,后以次内附。今之营栅,即国轩故营址,现属北路营分防。
39 大肚塘在大肚溪北。溪面广阔,水底俱石,险急不可渡。夏秋水涨,必俟水势稍平,用土番引路,然后可过。西为草港,北为水里港。牛骂塘东近岸里、朴仔篱诸番社。朴仔篱迫近内山生番。
40 猫雾拺巡检在县北,鹿仔港巡检在县北,大甲溪巡检在县北,俱详职官。
41 淡水厅山高崖峭,径荒林郁,瘴气蔽空,绿水潆洄。港门从北而入,西南而出,两山对峙。南有八里坌、南嵌、龟仑之环绕,北有大屯、圭柔、金包里之护卫,中央关渡门,形如狮象以守。及其分流开派,则南通兴直、海山,北通八仙埔。芳舍翁、八芝兰、林大隆、同奇、武卒、剑潭、嗒嗒、攸礼族、猫里、锡口、兴雅、抚徕、峰峙诸社环其间。逾峰岭抵狮球、起巽,则三貂、噶玛兰平芜百馀里。北则断屿、鸡笼系焉。蓝鼎元东征集云:竹堑埔宽长百里,行竟日无人烟,野番出没,行者视为畏途。然郡城上下必经之地,不能舍竹堑而他之,其地平坦,极膏腴,野水纵横,处处病涉。俗所谓九十九溪者,以为沟浍,辟田畴,可得良田数千顷,岁增民谷数十万。台北民生之大利,又无以加于此。然必碁置村落,设营汛,奠民居,而后可及农亩
42 大甲塘在大甲溪之北,溪面阔于大肚,底多大青石,流急苔滑,北路诸溪极险之地也。吞霄塘在吞霄社口,康熙三十八年,卓个卓雾于此滋事,今设目兵防守。
43 八里坌巡检、新庄巡检、竹堑巡检,俱淡水厅属,详见职官。
44 噶玛兰厅厅治三面负山,东临大海。三貂、金面掖其左,摆芝、苏澳、草岭扼其右,员山、玉山枕其后。自山至海,宽不及四十里。自三貂溪南至乌石港三十馀里,皆山石无地。自乌石港至苏澳,山下绵亘不及百里,一望平畴,实天生沃壤,然远距淡城三百里,林深箐密,汉番杂处,最易滋奸。惟员山东北地处适中,头围为水陆扼要,自设官后,乃沿山设隘,以壮丁守之
45 远望坑隘自三貂入兰首境,民壮寮在焉,始用以开道,继以护送行人、大里简隘在远望坑南、梗防隘、乌石港隘、金面山隘、白石隘、汤围隘、柴围隘、三围隘、四围一结隘、二结隘、三结隘、旱溪隘又名枕头山、大湖隘、叭哩沙喃隘、鹿埔隘、清水沟隘、员山庄隘、马赛隘、苏澳施八坑隘,凡二十所,皆设隘丁,分给田园以为口粮防守。按噶玛兰之入籍也,知府杨廷理创议十八事,嘉庆十三年,总督方维甸奏之,总督汪志伊、巡抚张师诚续有奏列,举行未竣,道光三年,总督赵慎畛以福州府知府方传穟署台湾府,以候补盐运副吕志恒借补噶玛兰通判,往竣其事。又按台湾南路自大冈山以下至下淡水琅𤩝社,北路自木冈以上、至上淡水鸡笼城,其间如凤山、傀儡山、诸罗山、半线山皆扼野番之冲,为陆汛所必防;如下淡水、琉璜溪、大线头、鹿仔港,皆当入海之道,为水汛所必守。
46 罗东巡检,详见职官。
47 --以上录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五
48 海防
49 沿海自广东潮州府澄海县东北入漳州府诏安县境海在城东南一里,海防考:县咫尺即海,控引潮、粤,而悬钟之胜澳为县门户,与悬钟对峙者曰南澳,东北经漳浦县海在县东百里,井尾、虎头等澳为防御要冲,又北经府东南,而海澄为漳州之门户县东北至西南皆滨海,北与龙溪接境,由海门东出,水程二日即澎湖岛,又东北至泉州府同安县界三面距海,南去城八十里,而金门、厦门尤为险要,围头为县门户,其澳若烈屿、厦门港、塔头澳,其最著者,经南安县三面距山,惟东南一隅切附海口,去城七十五里、晋江县东南至海百里、惠安县西北跨山,东南际海,两岸至海皆四十里,崇武、獭窟、小岝、黄崎、峰尾为邑屏障,北自乐屿、南属岱屿并海壖,凡百馀里,又东北接兴化府莆田县界东南二境皆滨海,去城八十里,吉蓼、平海、三江为最冲,文甲、崁头、青山为次冲,又东北抵福州府福清县境县东近境之海谓之九海,以港屿曲折也,其外为大海,海坛、双屿为汛守要地,又北经长乐县北境及东北、东南皆滨海,厅石、梅花与连江、定海相对,为省城右臂,又北经府东闽镇五虎门为省城门户,又北经连江县东境、东南境皆滨海,官塘、荻芦屿、黄崎堡、鹤屿与潮汐相吐纳,定海、小埕为戍守要地,又北经罗源县东南滩湾浅僻,不利登涉,故防御为略,又东接福宁府西南宁德县境东南海口即霞浦之东冲,为罗、宁、霞三县界,距府城百馀里,环府境自西而南迤东三面距海,南为大金,东为松山,距城十里,东北为三沙,为郡门户,闾峡、下浒与连江之定海相为联络,又东北抵福鼎县沙埕称首冲,秦屿次之,又东北接浙江温州府平阳县界。
50 按郡国利病书:沿海自广东乐会接安南界,五千里抵福建南澳山,为元锺所界漳州府诏安县,历侍郎州、石城屿为铜山所界原漳浦县,今诏安县,历鸿儒屿、沙汭屿为陆鳌所界漳浦县,大潵屿、璧洲山为镇海卫界原漳浦县,今海澄县,小潵屿为月港界海澄县,旧浯屿为高浦所界泉州府同安县,嘉禾山、大担山为中左所界今同安县厦门,小担、虎头山为金门所界今金门镇,大嶝山、小嶝山为福全所界泉州府晋江县,大捕山、小捕山为永宁卫所界晋江县,埕埭峰、獭窟峰为崇武所界泉州府惠安县,沙塘湾为惠安县界,■〈山咧〉屿、白屿为峰尾巡司界惠安县,湄洲山为南泉寨、莆禧所界兴化府莆田县,石狮峰、小澳峰为平海卫界莆田县,埕口、三江口为冲沁巡司界莆田县,纲山、王家屿为万安所界福州府福清县,六湖山、碧水岛为镇东卫界福清县,钟山为蕉山巡司界福州府长乐县,日屿、月屿为梅花所界长乐县,即会城三波礁、五虎澳为连江界,下竿塘、四澳为定海所界福州府连江县,花瓶为北茭巡司界连江县,飞鸾渡为宁德县界,青山峰为大金所界福宁府霞浦县,丁家埕、大嵛山、七星山、流江为福宁州界今属福宁州福鼎县界,计二千里抵浙江。
51 台湾府:环府境皆海。旧志:舟人渡洋,不辨里程,一日夜以十更为率,自鸡笼、淡水舟行福州港口五更,自台湾至澎湖四更,自澎湖至泉州、金门七更。台海见闻录:后陇港与兴化府南日对峙;后垄而上百二十里至竹堑,与福清海坛对峙;竹堑而上百五十里为南嵌,与福州闽安镇对峙;自南嵌至上淡水七十里,与连江北茭相望;自淡水港至鸡笼山三百里,与福宁沙埕、烽火门相望。海国见闻录:北自鸡笼山对峙福州之白犬洋,南自沙马矶对峙漳州之铜山。
52 各县冲要
53 福州府闽县
54 闽安镇距省城八十里。镇有两口:一东出双龟门外,绕壶江、五虎;一南出琅崎门外,绕厅石、梅花;为江海之锁钥、会城之门户。明洪武二年置巡司,嘉靖间数被倭犯。国初,海寇郑成功窃据于此。顺治十五年,筑城置战船。西有崇新寨,东有登高寨,南北岸设炮台;北有象洋寨,设烟墩了望,与连江界;南与长乐浮岐界,旧有镇,康熙二十七年改设协副将驻防。与镇对峙者为石龙台寨,设烟墩了望。在镇内江中者为员山水寨。与员山对峙者为洋屿,雍正六年设旗营水师旗员驻防。员山上为罗星塔汛,亦省会要冲,置炮台,四面环水,有坝流屿、鸡笼屿、南龟、北龟、大炉、小炉、壶江等屿闽安镇由南港水洋一百二十里至猫屿,由北港三十里至金牌,又三十里至五虎门。道光二十一年七月间,英咭唎犯厦门,制军以虎门为入省咽喉,欲填塞长门内港以遏其入犯,特命盐法道寻步月、督粮道常大淳亲往,以绳度浅深阔狭之实。计自进屿南岸至熨斗北岸,阔四百三十七丈;南龟南岸至北龟北岸,阔二百七十四丈;金牌南岸至长门北岸,阔三百七十五丈。长门为内港,深九十三丈;南、北龟为中港,深一百六十五丈;熨斗、五虎门为外港,波涌如山,深不可测
55 琅崎门在镇南海面,与厅石对峙。江面虽阔,中有积沙,大船难汐行。边澳有港,船舶从此而入。旧于山麓置金牌寨,筑炮台,山上设烟墩了望。道光六年,奏移闽安右营都司驻此。
56 五虎门在治东大海中,冲险海汛明初汤和由海道取福州由此入。洪武二年置官母屿巡检司于此,国朝因之。南界长乐梅花汛,北界连江定海汛。洋中有进屿、芭蕉、虎橱、熨斗等屿。其熨斗、馆头、妈祖庙诸澳可泊舟五虎门东向水洋四十里至南、北竿塘,南向水洋一百八十里至白犬、东沙,二百四十里至猫屿,北向水洋七十里至定海,一百三十里至黄岐。道光二十一年七月,英咭唎犯厦门登岸,夷船频至五虎门窥伺,福州戒严。二十二年议通市,安插南台,而夷船往往停泊内洋各口矣
57 南竿塘,冲要海汛,在五虎东大海中,与连江北竿塘对峙,设烟墩了望。
58 内江附内江水面,上至九使庙对江七娘宫界壁头汛,下界员山水寨汛,西至营前界青岚岭汛,又西至太尉庙对江北炮台界乌龙江汛
59 员山水寨,江面三十里,上界罗星塔汛,下至金刚腿与闽安镇界,有城,属督标水师分防。
60 罗星塔在马江中,砥障奔流,当省会要冲,设炮台,有城,属督标水师分防。
61 石龙台寨四面环山,与闽安对峙,山下大江,船舶出入,为省会咽喉,设烟墩;水汛属闽安,陆汛属长福营。
62 洋屿临江要汛,设烟墩,界三江口。对江有员山水寨,并金刚腿旧属督标水师,沿边老岸属长福营。雍正六年,移设旗营水师驻防。
63 长乐县
64 厅石、筹港、泽里、厚福四汛,俱临海要冲,各设烟墩了望,外与梅花犄角,内与琅琦相对。水汛属闽安营,沿边陆汛属长福营。
65 梅花寨据险要冲,设烟墩了望。明洪武间筑城,三面跨海,南连沙冈,延袤三里。嘉靖三十八年,倭贼犯境,复营葺焉。东即南茭,有三碴。南茭澳内沙浅最险厄,舟人惮之,多泊磁澳候潮。南界海坛磁澳汛、猫屿,北界闽安五虎汛。沿边老岸属长福营。
66 洋中有日屿、月屿、白沙等岛南七十里至镇,东北一百二十里至虎门。又有白犬、东沙,冲要海汛,属长福营右军分防。
67 仙岐寨在十五都,临海要冲,明洪武十一年设。东有磁澳、猫屿、凉伞礁诸岛,属海坛营。沿边老岸属长福营右军分防。
68 磁澳在十五都,孤岛周七里,峙海中。分东、西、南、北四澳,可避风,设烟墩了望。东属外洋,西与仙岐对峙,属长福营方舆纪要:明洪武间迁梅花所巡司于此,后废
69 猫屿系小屿,不可泊船,属长福营。屿北属闽安营,屿南属海坛营。
70 石梁蕉山寨在十五都,东为磁澳,北有猫屿,为舟舶出没之所。明洪武六年,设巡司,后复筑寨。
71 小址寨在县东二十里,明洪武六年设巡司,崇祯间移于大址捍寨。又有垄下寨,嘉靖四十年筑。二寨俱设烟墩了望,属长福营右军分防。
72 松下寨在二十都,距县东南三十五里。明初设巡司,嘉靖三十七年,倭寇自松下突入海口澳,攻福清之镇东卫,官军力战乃遁去,因拓寨为城。国初属海坛汛。康熙间归长福营右军。水汛属磁澳,设烟墩了望,为长乐之咽喉、福清之门户。自梅花至松下、中历、后山门口、黄崎、仙崎、漳港、壶井、蛤屿、漳阪诸屿,皆波涛冲激,傍岸水浅,大船难进。独松下渐南与福清接壤,为客船停泊之区。海坛包其东南,有观音澳、苏澳可暂憩,故松下之备宜豫。
73 福清县
74 镇东在海口镇之东,去县二十里,与海坛交接。北对松下塔,南对南山、乌礁。明洪武间,建卫筑城。国朝康熙九年改为寨。嘉靖中数被倭寇。洋中有屿头、猫屿、吉兆、鼓屿、钟门诸屿,有芦港、关下港,内为海口。卫西为烽火山,有警燔毁处,属长福营左军分防。
75 海口镇在方民里,去县东二十,有塔有城。明嘉靖三十七年,倭来攻,以城壤为倭所陷,寻改筑之,自是倭夷屡犯,镇以城坚得免。镇北倚龙山。镇南二里,即瑞岩山也,五里,有松林江东流入海,可泊舟。
76 松下寨在县东北五十里,接长乐之松下巡司,有平北、平南、沙坞、连盘、长沙、峰头与松下为七寨,外有松关、永平、白鹤、峰头、大丘、牛头六寨。旧皆设兵戍守。
77 江阴壁头汛,孤岛,周四十里;明设巡司,后废。国朝雍正十三年,移江口巡司驻此。山上设炮台,属海坛镇右营分防。东有牛头门、野马、龟屿,界南日汛。
78 鼓屿门汛,海中孤岛,周十里;南北船湾泊取水于此。又南为屿头,系内洋孤岛,亦可湾泊取水。山上设烟墩东至糖屿、竹排礁,北至东洛、西洛、钓渔翁、石阑干、三洲屿,西至吉兆、芦港、乌礁,南至屿头、九娘礁、青屿、石牌洋、分流屿,与万安汛交界,俱属海坛汛。后营、白鹤、泽朗明有巡司,后废、下俞四汛,皆临海要冲。东北有沙坞、猴探屿、分流屿、金蟳暗礁、东壁等岛一带水汛属海坛营,沿边陆汛及北垞港𣿭浅水属长福营。
79 牛头、前薛二汛,临海要冲明设巡司,后废。洋中沙礁、鼠尾礁、桃仁屿等一带水汛属海坛营,沿边陆汛及港𣿭属长福营。
80 万安、连盘、门扉后三汛,临海要冲。万安汛,西北距县百二十里,西至连盘,西北至后营。明洪武间设所筑城。有内港,南北风俱可湾泊。洋中有金井礁、银台礁、麻疯屿、纺车礁一带水汛属海坛营,陆汛属长福营。
81 峰头、上径二汛,临海要冲。峰头有寨,康熙元年置。西南至江口桥与兴化界,东至东澳山,设烟墩,下即江阴、壁头等岛,属海坛营。沿边陆汛港𣿭属长福营。嘉靖间倭自海坛犯上径,即此。
82 南日系孤岛,周六十里,距县百二十里。东北属福清,西南属莆田水汛,与兴化象城对峙,设烟墩了望。北会哨至松下、南茭与小埕会,南会哨于平海之湄洲。有西寨澳仔,南风可泊船,鲎壳澳北风可泊船,镜仔澳可寄碇。洋中有小日、乌丘、东甲、西甲,为最要地。又有大麦、小麦、大饼、小饼、赤屿、西罗盘、东罗盘等岛。
83 海坛在治东南大海中,距县百二十里,广袤七百里。嘉靖时,倭数屯泊。国初,为伪郑将朱天贵所据。适中平潭汛,总镇驻札于此,设炮台。又盐埕汛属海坛弁兵巡防。大练、小练二山、溪口、东庠二汛,俱设烟墩了望。洋中有鼓屿、钟门、大姨、草屿、东甲、西甲等屿。
84 观音澳、夯尾、娘宫汛三处俱深水,北风可泊舟,各设烟墩。苏澳、火烧港俱浅水,南北风俱可泊。又安海浅水亦可泊北风,草屿系孤岛可寄椗,俱属海坛右营分防。
85 连江县
86 荻芦门在县东南海中,连熨斗山与五虎对峙。沿边系连江陆汛,内洋有七澳、乌猪岛属闽安水汛。宋置水寨于此。明洪武初设巡检司,后移置北茭县志:汤和由海道取闽,历县南荻芦接入。国初因之。
87 东岱在县东十里,沿海要汛,为邑咽喉。南界闽安镇、新埠汛,沿边有长柄、象洋、东岐、拱屿明嘉靖间官军击倭,由拱屿夜遁,即此。左为急水门,即本港,入江南桥水汛,属闽安。国朝顺治十八年,移北茭巡检司于此。
88 小埕汛在县东百二十里定海所前,北接烽火,南接南日、连江,为福郡门户。小埕又为连江门户明景泰间置寨。内有蛎坞可避风。陆汛幕浦、蛤沙,本营管辖。洋面有目屿、青屿、贵屿、王宫屿四屿,属闽安水汛。
89 定海所极冲要,汛凭山俯踞,远吞万顷,有堡,明周德兴建,国初重修,拨弁兵巡防,设烟墩了望。南界五虎,北界黄岐,西界长澳桥、小埕汛。长澳可避北风。
90 黄岐西界定海,冲要海汛,有堡。沿边老岸属本营陆汛。洋中有东鼓、竹排礁、二髻屿,属水汛。
91 蛤沙镇在县东北五十里,崖石峭立如壁。明洪武十六年置河泊所,二十年筑城。名胜志:蛤沙、北茭旧有城,与定海相为唇齿,亦冲要戍守处。
92 北茭在县东二十六都,东、南、北三面临海,中有堡三,与黄岐堡辅车相依。
93 北竿塘在东北大海中,距县八十里,与闽南县南竿塘对峙,冲要海汛,设烟墩了望。有八使澳、下目、白沙、镜港等澳,中有进屿门,北有可门、下屿二汛,界罗源。可门沿岸有马濞,与垆峰对峙,有堡,其地为下井;明总兵戚继光败倭于百丈岩,即此。
94 罗源县
95 廉澳门险僻海汛,与连江可门对峙,有寨、有炮台。门外即东洛、西洛,置战船。二澳内可泊船,有担屿分界,南属连江北茭,北属本营界东冲汛,外洋属闽安水汛,沿溪一带吉壁、铜盘、牛澳、圆屿俱属本营分防。虎尾山与霞浦县东冲对峙,中有白礁分界,东属东冲汛,西属鉴江本汛,设土堡炮台。
96 罗湖属霞浦县,南接东冲,北至大金洋,中有鹿耳、草屿、东涌等岛,西洋、芙蓉二山,俱外洋孤岛,紧要海汛。西洋海中之大东、小东、马鞍、茭迹,芙蓉海中之马砌、魁山、四礵,俱属闽安水汛巡防东南对照,水洋至西洋山八十里;东北对照,水洋至芙蓉山五十里,北至大金水洋一百里
97 兴化府莆田县
98 迎仙寨在治东北四十里。其地有迎仙桥,明洪武二十年置巡司。宋初,司置于县东施水亭,熙宁四年徙迎仙市北,崇宁元年徙迎仙市西。明洪武二十年改建于此,有城,前临海,后负江。国朝康熙元年,因旧址重筑,仍设巡检司。十里为迎仙溪,滨海要地。
99 平海在治东九十里。闽书:扼海上冲,北峙草屿、连盘,东控鹭鹚、乌丘,西挹湄洲,与琉球、日本相望,莆藩篱喉舌也。明初置卫筑城。海坛、南日、湄洲,会哨于此。城南有哨澳,北风可泊舟。国朝卫裁,今属海坛分防海防考:平海卫墩台有小澳、石狮、砺前、新浦、三江、埕口、碕头、澄港、湖边、石城、祭山、石井第一十二座
100 南日旧寨在治东百里大海中,环屿二十里,有二澳可泊南北风,属海坛营互见福清海防。按南日分南、北两界,南界属莆田,北界属福清,设一县丞总辖福、莆,管理钱粮,而刑名各归本县。方舆纪要:旧寨设于南日山下,北可以遏南茭、湖井之冲,南可以阻湄洲、岱屿之厄,亦要区也。景泰以后,移于吉了之东,仍以南日为名,而旧寨遂废。
101 双屿界福清壁头汛府志:明设守备于此,后移三江口。为南日北哨。刘澳在三江口外,为南日右哨。
102 青山寨在治东九十里邑志离城百里,旧置巡司于县东三十里之南哨,明洪武二十年徙此,有城,今为青山汛。东、西、南三面皆阻海,夷舟多由此入。南日峙其南,渡海不过五十里为郡门户,属兴化协左营分防。
103 冲沁寨在治东四十里,有城,三面阻海,与崎头、三江澳港相接。明设巡司,今为美澜汛辖。
104 嵌头寨在治东八十里,旧置巡司于莆禧镇。明洪武二十年徙此,有城。国朝改驻涵江,今为平海汛兼辖。
105 吉了寨在治东南八十里华胥山下,前控南日,右引小屿,左带湄洲,迫临大海。宋时建寨,名「击蓼」,亦曰「极了」,以莆地此而极也。明置巡司,改吉了自仙游潭边市徙此,亦曰蓼江巡司。国朝,司并凌厝汛,属兴化城守协忠门兼辖。
106 莆禧所在治东南九十里,明洪武间筑城置所。西南有文甲澳,亦滨海要地,设墩台五,今为忠门汛兼辖。
107 湄洲屿在治东南大海中。名胜志:一名「鯑山」,与琉球相望。明万历二十四年,设游屯。内有淡水泉可汲,为最冲地。今为湄洲汛,隶海坛水师营。
108 贤良港在莆禧所,一名「黄螺港」。去港三里有后山澳,旧设烟墩。有塔林澳,与惠安乐屿相望。三澳俱属忠门汛兼防。
109 三江口在郡二十里,有新桥,桥有二港,南北风可泊船。又外海铁钉屿、香炉屿,亦可泊南北风。
110 泉州府晋江县
111 石湖寨二十二都,即日湖在治东南五十里,宋熙宁初建石湖村为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四县陆路总要地。明洪武初,置巡司,后移于祥芝。万历间徙浯屿水寨于此,把总沈有容重建,周五十二丈,门一。今属陆提标右营分防。
112 安海镇在治南六十里,宋建炎四年置石井镇。绍兴二十六年,海寇奄至,镇官自镇西偏循东北筑土城,垒石为门备之。元置石井镇巡司。明洪武二十年,徙司于同安之陈坑镇,仍为商民辏集处。嘉靖三十七年,倭乱,甃石拓城,设官军戍守,亦曰安平镇。国朝雍正七年,以地滨海扼要,移府通判驻焉。乾隆四十年,移驻马巷。
113 永宁卫在治东南五十里,东滨大海,北界祥芝、浯屿,南连深沪、福全,为泉襟裙。宋乾道八年置水澳寨,元为永宁寨。明洪武二十年改卫,二十七年筑城。今为陆提标右营驻防。
114 围头镇在治南八十里,东南瞰海,南连𬇞洲。宋淳熙十三年,州城西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嘉定十一年,以海寇冲突,围头守臣真德秀移宝林寨兵戍之,立寨日宝盖。元,寨废。明初,徙永春陈岩巡司于此,今改名,属金门镇右营巡防。
115 福全在治东南,与围头、峰上诸处并为海舶停泊避风门户,有大留、圳上二澳,要冲也。明置守御千户所。今属陆提标右营分防。
116 祥芝在治东方舆纪要:明参将王麟破贼严山老于此,东抵外洋大海,南至永宁卫与崇武相对。明洪武二十年,从石湖镇巡司于此。国朝康熙十九年,司移鹧鸪,改祥芝水汛隶金门镇左营。
117 深沪在治东南二十五里,东滨大海,北永宁,南福全,西邻浔尾,通南日,接铜山。明洪武二十年,移元港边巡司置此,改深沪巡司。国朝康熙十九年,司移雒阳,改深沪水汛隶金门镇左营。由深沪抵永宁为佛堂澳,海舶出入必经之地。
118 乌浔在治东南九十里,南临大海,东接深沪,西连福全。明设乌浔巡司。
119 蚶江在治东南,为内海正口,洋舶所经边海之地。
120 法石在治东南十五里,宋置寨于此,防海冲要之地。今属陆提标右营分防。
121 东石在白沙、安海之间,沿海要地。
122 乌屿在海中,上与惠安臭涂分界,四围潮水环绕,民居辐辏,有石桥以通往来。
123 鹧鸪口铳台在三十六都在治东南临海。明天启七年,知府王猷建,周二十四丈,高一丈八尺。今属陆提右营兼辖。
124 溜石铳台在三十都,明崇祯二年,知府蔡善继建,周二十馀丈,高一丈四尺。
125 南安县所辖皆浅水洋,其深水东属晋江,南属同安
126 石井在四十三都距城百里,东南面海。明设巡司于此。国朝雍正间,改设大盈乡,后移康店镇。
127 𬈵浔澳在四十五都距城百十七里,南畔面海,与同安所辖之大嶝屿接界。
128 莲荷澳距城百二十里,西畔面海,与同安澳头交界,南畔与马巷小嶝屿交界。
129 营前在四十四都距城一百二里。所辖鸡屿内浅水属本邑,外淡水东归晋江,南归金门,西归马巷。
130 按四澳为县境极南,互晋江、同安界。国朝顺治十八年,因迁沿海一带,遂弃界外,而于大盈、小盈、康店、青石宫、东岭等处筑墩台,设屯寨。康熙八年,稍广迁界,复于附近扼要相度,事平复故。
131 惠安县
132 崇武澳在治东四十五里,孤悬海外,近接獭窟,烽燧相闻,上望莆之南日、湄洲,下瞰晋之永宁、祥芝,互为犄角。宋置小兜巡检寨。明洪武二十年,置所筑城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来犯,官军御之,贼不能陷。四十年,倭据城四十馀日,焚毁杀掠殆尽。国朝,所裁。今属陆提标前营分防。水汛属金门镇左营巡防。澳外有大岝山,设炮台三大岝山有洞可避寇。嘉靖间,参将王麟追败倭寇于此
133 獭窟澳在治东南大海中,北障前头山,南萦覆釜,南北风皆可行舟,入泉港必经之地。岱屿、祥芝在外,烽火可相应。明设巡司于此。今与大岝俱属崇武汛兼辖。
134 下埯澳距县东南四十里,有臭涂汛带隶崇武,设烟墩三。
135 白沙澳距县南三十里,海中有岱屿,舟楫必经之地。
136 黄崎澳在县东五十里,高山特起,下瞰大海,湄洲、南日在其东北,与峰尾、小岝互为犄角。海多礁石,极为险要。明设巡司于此。今属陆提标前营分防,水汛属金门镇左营巡防。
137 小岝澳在治东四十里,南接牛屿,北接湄洲,城立山颠,四面环海,前后皆湾澳。明设巡司于此,今属黄崎汛兼辖。
138 峰尾澳在治东北五十里,北障沙格,南距黄崎,左支一潮。由沙格港西澳入枫亭,与黄崎对峙如门,𨋹川居其内,诸商所集地也。明洪武间筑城设巡司,今与𨋹川、沙格俱属黄崎汛兼辖。
139 沙格澳在治东北六十里,设烟墩。澳外有黄竿屿。洋面北属莆田界。
140 𨋹川在治东北十五里,阻山负海,居民稠密。明嘉靖间,县屡被倭患,因筑城与县城相犄角。
141 同安县
142 厦门在县东南海中,广袤五十馀里。东抵烈屿、金门,南至担屿,西与海澄五澳合界,北至同安内港,与高浦相望。明置中左千户所,筑城戍守,辖东澳、五通二寨。国朝水师营提督军门驻札于此道光二十年七月,英咭唎犯厦门,督哨署游击任某为夷铳伤毙。二十一年七月,夷兵再犯厦门,登岸,守备凌志死之,漳、泉海口戒严
143 金门镇城在县东南海中,西连烈屿、中左,南达担屿、镇海,料罗尽其东,官澳极其北,与厦门俱为海洋之锁钥,而泉南之藩篱也。旧名浯洲屿。明洪武二十年,置所筑城,改今名。国朝设总兵官镇守巡防。
144 高浦在县治西南,明设千户所,筑城戍守。今为刘五汛兼辖县志:高浦与海澄之排头门新安相对。海防考谓浦西有松屿,与海澄月港接者,误
145 五通港在县东南,为由县入厦必经之地,隶水提标左营分防。
146 高崎港,由厦入县之隘,与浔美对岸,设炮台一,隶水提标中营分防。
147 曾厝埯在厦门尽南,西扼海门,南对大武,东制二担、浯屿之冲,沙地宽平,湾澳稍稳,可驻兵。又镇前有嵩屿、鼎尾港,俱属水提标前营分防,与海澄界。
148 白礁在县西南,地错龙溪,负山面海,陆则咫尺孔道,水则瞬息海澄。明设巡司,今属水提标前营分防。以上属县辖
149 鼓浪屿在厦门岛前,而海澄、嵩屿等处包其外,今英夷通市,安插于此。
150 浯屿在县极南,孤悬大海中,左达金门,右临岐尾,水道四通,为同安、海澄二邑门户。明洪武初,置水寨于此,与福州烽火、小埕、兴化南日、漳州铜山声势联络,后移厦门。今属水提标中营分防按浯屿今属海澄,似同安无庸重载,然大小担为厦门外屏,浯屿又为大小担门指臂,且正当金门之南,其有关于同邑者匪浅,故于浯屿之官与兵不载于军制,而浯屿之地仍附于海防
151 大担门在浯屿南海中,延袤数里,与小担门对峙,为厦门外蔽,最为险要;属水提标后营分防。
152 烈屿在金门镇城南海中,周二十馀里,与金门隔潮对峙。明设巡司,与五通、刘五店、神泉诸处,皆为防御要冲。国朝康熙十九年,司移石浔。今设水汛,属金门镇标左营。
153 峰上在金门镇城东,与大嶝、小嶝、鼓浪屿诸岛相望。明筑巡检司城,今设水汛,为料罗兼辖。
154 料罗在大海中,处金门极东地,海舶往来必经之所,为泉门户。今设水汛,隶镇标右营。
155 官澳在镇城北,去峰上二十里闽书:峰上民勇战斗,然非官澳,则峰上之守亦孤,唇齿辅车也。明筑巡检司城。今设水汛,属镇标右营。
156 大嶝在镇城西海中,屿广六、七里,西有小嶝,俱海中要地,属镇标左营汛。
157 刘五店在治东南,为海边要道,与浔尾、𣿭洲、马銮俱隶水提标后营分防。乾隆五十五年,移莆田县大洋巡司驻此,兼隶马巷通判。
158 漳州府龙溪县
159 石码镇城在县东四十里,北达郡城之津要,与海澄分界,船舶出入必经之所。康熙元年筑城,为水提标左营游击驻防。
160 福浒在县东三十里,与三𣿭河隔水相为犄角,有城。明天启间刘香之乱,居民所筑。今属水提标左营分防。
161 三𣿭河在县东三十里,汇中港、南港、北港为诸路要冲。其左为许茂界,北为玉洲,俱船舶必经之地。康熙元年筑城。今俱属水提标右营分防。
162 江东距城四十里,即柳营江也。江有桥,两岸俱筑城。以溪北为海寇别径,故置防焉。国朝乾隆三十一年,设巡司于此。
163 石美在郡东七十里,逼近海口,为漳、厦扼要地。明时有城,后堕。又五里为乌屿,亦舟舶必经之地,俱属水提标右营分防。
164 澳头距果堂寨一里,南临河,舟舶来往经此。又五里为东尾。今俱属水提标右营分防。
165 镇门港外通大海,内透城河,实为郡城门户。明万历末筑二小城,夹港为南北对峙,设兵戍守,与福河堡及海澄县相形援。
166 漳浦县
167 陆鳌距县六十里,为邑外障,三面临海。初置青山巡司。明洪武二十一年,置所筑城司迁莆头。嘉靖间迁月屿,后废。海中有横屿长里许,又有双洲,俗呼「洲门」,自广入闽,海船必经之道。所城有虎头山,与鼓雷山对峙,商舶鱼舟聚焉。今属铜山营分防。
168 古雷在县东南九都,临海,北风湾泊之所。明设巡司,有城。又杜浔、内接泊舟处,八尺门有城,亦内港扼要地;今俱属铜山营兼辖。
169 井尾澳在二十三都海屿中。明置巡司筑城。今属金门镇右营分防凡船舟南风则泊于此
170 将军屿与井尾澳相对,外即大海,隶漳州镇左营赤湖汛兼辖凡舟船北风则泊于此。闽书:井尾、崎尾、莆头、刘澳、苏尖皆次冲。
171 云霄镇在县西南,为故州治。元置云霄驿。明嘉靖间筑城。隆庆六年,增筑,复设防海馆,以督捕通判驻此,为戍守要地。国初设参将驻防。康熙间,改游击。嘉庆间,移南胜海防同知驻焉。外有八尺门,与诏安八尺门隔江对峙,康熙二十年建铳城。
172 海澄县
173 海门镇在县东,距县治、厦门各半潮水,四面环海,有南、北二山,船舶出入冲要之区。明正统间置巡司。今属水师提标中营巡防。
174 镇海卫在县东一百五十里,大武山之南,鸿江之上,本名「岐岛」,明初置卫,并筑城。西南有鸿儒屿,东南有东镇屿、南镇屿、连进屿,又有将军礁、半洋洲联亘海滨为拱卫。闽书:镇海、陆鳌、古雷、甘山、菜屿为最冲。今属金门镇右营分防。
175 容川码近港口。城外港口江,潮汐吞吐,黏天浴日,浩然大观,一名「圭海」,盖以圭屿得名。东连中权关,北临溪尾港,船只往来必经之所。西有紫泥洲,西援乌礁、许茂诸洲,又西数里即柳营江,合诸溪处谓之三议河,河口之地谓之澳头,即福河,北岸属水师提标中营防汛。
176 圭屿在海口中央屹立,为全漳门户。曰钱屿,曰禾屿,为圭屿之左右翼。明天启二年,红夷为寇,邑令刘斯■〈土来〉筑铳台于钱屿上,与圭屿、禾屿相呼应,今城址犹存。
177 青浦界于金门。明迁海门巡检于青浦社,即此。国朝因之。
178 岛美亦作岛尾在县东南,界于厦门。明置巡司,后裁。今属水师提标中营防汛按方舆纪要,海门、岛尾与南靖之九龙,皆为海防险要
179 浯屿界于同安。康熙初年设浯屿营,后裁。今属水师提标中营分防浯屿外控大、小担屿之险,内可以绝海门、月港之奸。明嘉靖初迁入厦门,前人以为自失其险;然弹丸黑子,屯聚无多,今聚水师提督于厦门以障金门之海口,而别驻守备于浯屿,盖据内外险而兼收其势也
180 三都距厦门十里许,近板尾寨,海沧距三都十里许,桥梁尾在三都、海沧之交,船只往来必经之所,俱属水师提标防汛。
181 排头门南临海,新安北临海,俱界同安,属水师提标前营巡防。
182 月港在县西,南接南溪,北通海潮,形如月,故名。明嘉靖间,于县东北置安边馆,后议设县治于月港,增建清海馆,以通判往来巡缉。隆庆五年,滨港为县城,而安边馆仍为守御处。
183 濠门在海口镇外。宋绍定三年置巡司。明洪武初设于海沧洋,二十一年移此,后迁县东北之嵩屿。今司裁。
184 诏安县
185 北山距八尺门半潮水,东临大海,北风湾泊之所。属铜山营弁兵戍守,并辖苏尖、溜澳角汛地。
186 铜山水寨在铜山所西门澳。明洪武二十年,置所筑城。三面环海为濠寨,初设于井尾澳,景泰间移西门澳为把总寨,而悬钟受节制焉。北自金石以接浯屿,南自梅岭以达广东,海口要冲。今设参将驻防。铜山旧隶漳浦,后改诏安。
187 后澳港在铜山水寨旁,可避风。津中有东门屿、铁钉屿、鸡心屿、南屿。悬钟所在县东南闽海尽处,东北接铜山,而南界潮州。明初筑城置戍以备倭。嘉靖季,为倭陷。隆庆间重修。海中有内屿、外屿、蛤洲、獦洲、敏洲、红洲、卧冈洲、陈洲。城外卸石湾市,渔舟舣附,居民贸易处也。所北有梅岭,为戍守处。嘉靖末,戚继光败贼吴平于此。海防考:贼自粤趋闽,则云盖寺、走马溪乃其始发之地,哨守最切者为铜山、悬钟二水寨。今属铜山营弁兵戍守。
188 走马溪内有东澳,为海口藏风之处,距元钟所二十里。娘宫前有水源一处,倭寇取汲于此。胜澳有水源一处,发汛守汛俱扎于此。皆泊东北风船数十只。
189 沙洲杏子在铜山东大海中,与菜屿、狂屿、井仔鞍、吧流为五屿。洲门菜屿,南风湾泊必经之所。又狼牙山、溜澳角、畲洲屿,亦湾泊取汲处。俱铜山弁兵巡防。
190 南澳镇城在漳、潮二州海岛中,四面阻水,可三百里。潮通柘林,漳通悬钟。山高而隩,地险而腴。澳周围六、七百里,有青澳、后泽澳,夷船多泊此,而青澳尤险。明嘉靖末,海寇许朝光、吴平等据为巢穴,勾倭内讧,罢敝二省。万历间筑城。国朝设总兵驻防,左右营分辖东西,西属诏安,东属广东饶平。其左营汛地为草寮尾、西炮台、云澳即云盖寺、青澳、洋林湾,俱属广营界。
191 云盖寺可泊西北风船五、六十只。其地有水源,二穴相联,倭寇出没于此。今属南澳镇左营巡防。
192 澎屿在闽、粤之交,海面辽阔。有三山,曰中澎、南澎、北澎。中澎有泉,海舶取汲之所。属南澳镇左营巡防。
193 福宁府霞浦县
194 三沙港在治东北六十里,形势险绝,最为冲要。外列长表、短表、大目、小目等山。水程至松山后墩约五十里,顺风扬帆,瞬息可到。登陆至郡城,不及十里。明倭寇屡由此入。居民于赤峰筑堡,松山、后墩、金字山等处筑城,设炮台守御,为郡门户。国初设福宁镇标千总防守。嘉庆七年,移陆路福安县驻防左营游击于此,改为水师。道光元年,设巡司,移杯溪巡检置。
195 东冲口在县南百馀里,接连小柘、下浒、罗浮、斗米等汛。外临芙蓉、笔架、马鞍等山,船舶随潮入口。东由莲花屿可至本邑之盐田,西由二蚶可至宁德之金鳌、飞鸾,北由白马门经白石司可至福安,最为要冲。属镇标中营分防。
196 松山在治东十里,下有港,风涛险恶。后沙汇为径。海中有屿,横列如屏,曰屏风屿明嘉靖三十八年,倭突入州境,参将黎鹏举击之于屏风屿,即此
197 大金,外洋紧要海汛,设烟台了望。洋中岛屿有笔架山,山南系罗湖汛,山北界烽火营。
198 白匏山在东冲口内,为霞浦、福安、宁德三县交界,内港冲要。
199 罗浮在县南五十里,与水澳相连,可避北风。
200 浮瀛在官井洋东,有四澳控压海道,一曰斗未,为最冲要。
201 浮鹰山,一要地也,距闾峡水程七、八里。宋元间居民甚蕃,明初倭患,江夏侯周德兴奏迁其民于大金,复议置戍,不果。
202 福鼎县
203 烽火门水寨在县东南九十里。秦屿北界浙江蒲门,南界罗泊。濂澳为最冲。秦屿与烽火山对峙,矗立如门。外临屏风、筋竹、大嵛、小嵛、七星、四泷等山,内有白鹭、南镇、黄崎等汛,与沙埕、三沙相为犄角,甚为冲要。国初设游击,隶闽安镇。雍正二年,改参将驻防。乾隆三十一年,增置巡检司。嘉庆七年,营改隶福宁镇辖。
204 峡门与黄崎对峙,为烽火外卫,亦要冲也。
205 沙埕当县港口,三面临海,与南镇白鹭对峙,上接关山,下连烽火,属铜山营分防。
206 流江北接沙埕,下接烽火。明嘉靖间设寨于此,与烽火相犄角。流江、九澳、官井诸处,为贼船必泊之所,备御最切。今属桐山营分防。
207 大嵛山与小嵛山相望,在七都大海中,一名盂山。中有三十六澳。又有青湾、赤屿、白沙,密迩大嵛,风帆出入,防海要区。明洪武间,徙其民内地,后更设嵛山游击。今为禁山,属烽火营扼守。
208 礵山在闾峡东海中。凡四泷,惟东北可泊舟。又有筋竹屿,洪涛澎湃,舟可暂泊,不可久停。
209 福安县
210 白马门在县东南百馀里,两山对峙如门,海潮由东冲入。东冲外为大洋,内为内洋,经崎𡼂山、官井洋、覆釜屿,绕白匏山而进白马门,至黄崎镇,沂流经白沙至县治,亦冲要地;属福宁镇标右营分防。
211 宁德县
212 金鳌在县南十里。海潮由东冲口入,经东湖可达城下;由蓝田入,可达金溪;由金华入,可达豪屿;然皆为内港。又二十里为飞鸾汛,亦内港冲要。岛福宁镇标游击分防。
213 城澳山在县南四十八里。四面环绕,如城郭然。内有南、北、中三澳,可容万人,然四际皆海,人迹罕到。
214 官井洋在青山下覆釜屿前。洋底有井,风涛易作,又号三江口,巨浸汪洋,孤岛突没。明嘉靖间设义官及哨兵巡缉,与三渡洋、青山洋皆内洋要地。
215 陈寿祺议:福州则五虎、壶江、庆石、梅花、闽安为会城门户,小埕为连江门户,北茭与定海为唇齿,海坛与南日为藩篱,而连江之竹扈、六澳、镜港、七澳皆濒海之奥区也。兴化则吉蓼、平海、三江最冲,文甲、嵌头、青山次冲,而莆禧、湄洲皆军屯之游汛也。泉州则金门、厦门锁钥险要,深沪、福全哨守最切,围头应援浯屿为扼要,而南安之石井、淗浔、运河三澳资守御也。惠安之獭窟、崇武、小岝、黄崎、峰尾沿海五城倚屏障也。漳州镇门港为郡城之门户,福河堡为诸港之要害,悬钟与南澳对峙,铜山以西门控扼,而海澄之月港、漳浦之凫尾、南靖之九龙皆防御所重也。福宁则三沙、沙埕首冲,秦屿次之,而流江为烽火之犄角,松山、下浒为水陆之分防,官井为盗贼之宿泊,金城为备御之要区。此其大概也。
216 台湾府台湾县
217 鹿耳门距县西北三十里,沙屿横亘,形如鹿耳。两岸铁板沙线横伏水底,舟触立碎,出入仅容三舟,其浅处若户限然,土人插标以表港路,名曰「荡缨」;为天险门户,全台冲要。台协中营炮台八,右营炮台七,两营弁兵轮防。
218 总兵观喜、署道方传穟、署府邓传安上议建炮台于鹿耳门,其略曰:台湾孤悬海外,屏障四省,郡城根本重地,设险豫防,尤为紧要。鹿耳门一口,百馀年来,号称天险者,盖外洋至此,波涛浩瀚,不见口门,水底沙线横亘其中,港门深仅丈馀,非插标乘潮不可出入,此险之在外者也。口内出沙线二道,横亘南北,为其内户。南线又名北线尾,大船入口更易,小船循线内东南行二十里,过安平镇,为入郡咽喉,更东十里,然后达郡。北线又名海翁线,其内可泊大船。自此至岸亦二十馀里,为郡北之洲仔尾及嘉义县地,水深浪涌,舟不能近,无由登陆,此险之在内者也。往时伪郑重兵皆守安平,恃鹿耳门之险不为设防。王师平台,乘潮一入,郑氏面缚输诚。朱逆之乱,郡城已陷,贼亦恃此门不为设备。大兵再入,朱逆授首。本朝定制,台协水师副将驻守安平,以防大港,而鹿耳门口以水师中右两营游击轮巡防守。嘉庆十年,前镇道议准奏添「善」字号梭船三十只,专守鹿耳门,可谓周密。今则海道变迁,鹿耳门内形势大异。道光三年七月,风雨,海沙骤长,北自嘉义之曾文南至郡城小北门外四十馀里,东自洲仔尾海岸西至鹿耳门内十五、六里,弥漫浩瀚之区,忽已水涸沙高,变为陆埔。北线内深水二、三里即系浅水,至埔约五、六里。现际春水潮大,水裁尺许,秋冬之后,可撩衣而涉。目前如此,更数十年继长增高,恐鹿耳门即可登岸,无事更过安平。则向之所谓内险,已无所据依。北路空虚,殊为可虑。非于鹿耳门对岸埔上建筑炮台、守以偏师,几无屏障矣。康熙年间,鹿耳门旧有炮台,其后不知何时倾失,遂未再建。考府县志,自乾隆年间至今营制,安平副将所辖中营炮台七座,蚊港汛四、大港汛三,在营炮台七座,安平镇三、笨港、海丰港、三林港、鹿仔港各一,右营炮台五座在打鼓港。而鹿耳门重地独无炮台之设,仅中营有炮台八座、右营有炮架七座。窃疑前人定例,不应疏略。推原其故,盖以鹿耳门口水势浩漫,说者皆谓南北二线,海上浮沙易于陷没,不能建设炮台,亦无处可设营汛。故嘉庆十年新议,亦止添设梭船。然南线旧建天后宫已百馀年,其左右文武二馆为台防同知、安平中右营员稽查商船出入挂验之所,至今未见沦陷;况今昔形势不同,宜为百年之计。新长陆埔未久,潮长时海水犹不无渍湿,且地势平阔,未有要隘,应俟三、五年后民居渐稠,地土坚实,移安平右营于此,以当北路之冲。其鹿耳门南线天后宫,请先行建筑炮台,围以土堡,使巡守鹿耳门之兵有所据依,以堡卫兵,以兵卫炮,然后鹿耳门之险庶乎可据。省议不果,今存其说于此。
219 安平镇在治西,水程七里,陆路二十里;台协水师副将驻防。越里许为大港汛,系新港巡司与台协中营分防。
220 海翁堀在县西北。海洋浮沙线一条。线南有港,港口一大澳甚深,洋船多泊此候潮避风。
221 凤山县
222 硫磺港在县西南,即打鼓港分流。地当入海之道,为水汛所必守,属南路都司驻防驻札山猪毛口汛
223 打鼓港距县西南七里,旧有番人居之。明嘉靖间,流寇林道乾为俞大猷所逐遁此,杀番取膏血以造舟,后从安平镇二鲲身隙道逃占城,其遗种尚有存者。今水师营垒在焉。
224 东港在县东南三十里,属淡水巡司稽查。打鼓港、东港与北路上淡水三处,可通大舟,俱设汛兵戍守。
225 沙马矶头在县南三百七十里,与漳州之铜山对峙,南路界尽于此。山形如城,直抵波涛,潮退时有石礁,吕宋商船以此为指南。有澳名龟邦秃,北风大船可泊。
226 嘉义县
227 蚊港在治西南六十里,扼要之地,为青峰、阙猴屿港、冬港、咸水港、茅港尾、铁线桥、麻豆港诸处出入之所,属水师协标中营巡防。其兼辖北门屿、马沙沟、青鲲身,俱停泊取汲地,各设炮台烟墩了望。大线头有港,外包砂线,可停泊战船;郑氏旧筑炮台于此。
228 笨港在治西北三十里,扼要之地,南接猴屿港,北接海丰港诸罗志:东南至县治三十里,南由咸水港至铁线桥六十里,北至他里雾四十里,商贾舟舶辏集,属水师协标左营巡防,兼辖猴屿港,有炮台烟墩了望。
229 彰化县
230 三林港距县西南四十里,南距海丰、北距鹿港各一潮水,船只湾泊取汲之所,属水师协标左营巡防。
231 鹿仔港在县西十五里,潮长可纳大船,海口与泉州蚶江对针,亦巡防要地。
232 台子挖港在县南五十里,汇虎尾溪流入海中,有浮屿可泊舟。又有五条港与嘉义接界;王宫港宽广,可泊巨舰数十。
233 淡水厅
234 淡水港即沪尾港,在厅治北二百里。澳港深广,堪泊巨舰千馀。其南为八里坌,港口淤浅,仅泊小舟。有炮城在淡水港北,当入港之口,荷兰时筑,与福州北茭洋相对,为鸡笼以南咽喉稗海纪游云:淡水在台湾西北隅尽处也,高山嵯峨,俯瞰大海,与福州闽安镇东西相望,隔海遥峙,计水程七、八更
235 后垄港在淡水厅治南,港汇诸溪水入海,港口深广,可泊巨舰,为水陆扼要。又有南嵌港距治北七十五里,俱属北路协标右营分防。
236 竹堑为淡水厅治所。雍正九年置巡司,道光七年创石城。港南北二线可泊舟候潮,从而出入,地与福青、海坛对峙,北路协标右营游击驻此。
237 八里坌在淡水港之南,雍正九年设巡司。北为炮城,东入乾豆门二十里,麻沙翁、内北投、大浪泵、摆接诸番出入之路。南风时,港口有水师游巡轮防。
238 鸡笼港在厅治东北二百五十里海中,突浮一大屿,周可十馀里,环山包裹,澳港深阔,可泊巨舰。西北有沟曰八尺门。又转而东北为深澳,亦泊所也。其地与福宁沙埕、烽火对峙,为台郡北洋第一扼要之地,属艋舺营分防。炮城在鸡笼港北,当入港之口,荷兰时筑,俗呼「红毛城」。
239 澎湖厅
240 澎湖在海中,环衍可二百馀里,擅三十六屿之胜,为清漳、温陵二郡门户,西控金、厦,东屏台湾,北起北山,南尽八罩澳。若北山、龙门港、丁字门、西屿头曰最冲,娘宫、前莳、上澳曰次冲按方舆纪要,澎湖面案山,右西安,俱设铳城,左风柜山,山高七、八丈,红毛坳其中,上垒土若雉堞,今毁其城,仍分军戍守,与案山、西安相犄角。最南之冲有猪母落水。铳城东南龙门澳、西北丁字门、水吼门,俱设戍守。又北有镇海港城。又北太武山,与中墩称两太武,最高,便于了望。县志:岛屿最险要而纡回,狭口不得方舟,而内港可容千艘。今设副将驻防。
241 噶玛兰厅
242 噶玛兰即厅治,北界三貂,东沿大海,生番聚处。时有匪舶潜䑸。又治西有鸟石港,与海中龟屿相对。夏秋间港流通畅,内地商船集此。设炮台防守。嘉庆十七年,设噶玛兰营。道光四年设郡司,驻五围城内。
243 苏澳港在厅治南,港门宽阔,可容大舟,属噶玛兰营分防。又后山大洋北有钓鱼台,港深可泊大船千艘。崇爻之薛坡兰可进杉板船。
244 历代守御
245 元至元二十六年,尚书省臣奏请自泉至杭海站一十五,置船五艘专运番夷贡物及商贩杂货,且防御海道;从之。元末置巡检司于澎湖屿。明洪武间,信国公汤和经略海上,以澎湖民叛服难信,尽徒置漳、泉间,废巡司而墟其地台湾县志
246 嘉靖二十四年,都督俞大猷逐海寇林道干,留偏师驻澎湖。道干遁,驻师亦罢,仍设巡检司,寻裁台湾见闻录
247 国朝顺治十八年,迁沿海居民,以垣为界,三十里以外悉墟其地。
248 康熙十八年,命沿海二、三十里量地险要,各筑小寨防守,限以界墙耿逆之乱,迁民悉复故土。及康亲王平定闽疆,疏称迁界累民,听其自便。至是督抚上请,遂再迁焉
249 康熙四十二年,覆准沿海各营洋面,有岛有屿,宜另为派定船只,以将备带领,常川驻守,其馀各汛,以千把游巡。又是年覆准各处商船出东洋者,必由定海镇所辖要汛挂号;往噶喇吧、吕宋等处船出南洋,必由澎湖、南澳所辖要汛挂号。其或由浙入闽、由闽入浙者,则必经定海、黄岩、温州、闽安、海坛、厦门、澎湖、南澳各协镇所辖要汛挂号。
250 康熙五十六年,覆准海坛、金门二镇各分疆界,为南北总巡。每岁提标拨船十岩,将六只归于巡哨南洋总兵官调度,四只归于巡哨北洋总兵官调度。其台、澎二协副将、金门、海坛总兵官,均于二月初一日起至九月底止,期满撤回。又是年覆准台湾米粮应著落台湾镇道将内地一体严加查禁,不许私运出洋偷卖。至漳、泉、厦门地方米少价贵,该督抚即酌定应需米谷数目,行文台湾镇道量拨米谷,验给照文,护送兵船逐汛严加押送,令地方官亲看发卖,并将原照申送督抚销案。
251 康熙五十八年,覆准凡往台湾之船必令到厦门出入盘查,一体护送,由澎而台;从台而归者,亦令一体护送,由澎到厦,出入盘查,方许放行。又往台之人,必由地方官给照;单身游民无照偷渡者,严行禁止,如有违犯,分别兵民治罪;不许地方官滥给照票,如有哨船偷带者,将该管专辖各官分别议处。
252 乾隆十一年,奏准台湾南北洪波,有小船不从汛地出口,由小港私运米谷至内地;又厦门往台有横洋船,并无货物舵水人等,额配过多,往往贿兵顶冒私渡,整饬以清积弊。
253 乾隆五十五年,奏准海岛居民搭寮,均著仍旧居住,免其驱逐。惟该沿海官弁实力稽察,编列保甲,如有盗匪混入及窝藏为匪者,一经查出,即将该犯寮房概行焚毁。其渔户出入口岸,务取结给照,登记姓名;倘渔船进口时藏有货物,形迹可疑,即当严行盘诘,无难立时拿获。
254 --以上录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六。
255 事宜
256 仇俊卿明闽县知县云:沿海地方,人趋重利,接济之人,在处皆有。但小民勾诱,其事易露,而法亦可加。漳、泉多倚著姓,宦族主之。间有一、二官军捕获寇盗,人船解送到官,彼为巨盗大驵屯住外洋者,反役智用幸,致使著姓、宦族之人出官明认之曰,是某月日某使家人某姓某处粜稻也,或买杉也,或治装买疋帛也,家人有银若干,在官捕者利之,今虽送官报赃,尚有不尽,法合追给。或者有司惧祸,而误行追惩,官军之毙于狱而破其家者不知其几也。彼巧于谗而计行,此屈于威而难辩。以致出海官军,不敢捕获,不若得货纵贼无后患也。奈之何哉!
257 又曰:海寇有冤抑难伸、愤而流于寇者,有货殖失计、困而营于寇者,有功名沦落、傲而放于寇者,有佣赁作息、贫而食于寇者,有知识风水、能而诱于寇者,有亲属被拘、爱而牵于寇者。诸如此类,不无可矜。正在盗贼之日,未必无求生之心,可以招徕,为攻心之谋。伐交之计,揭榜通衢,于贼所出入之处,明谕贼党中有愿归籍者,许令不时投首,官给口粮,分递本籍,传亲邻保认,实时释放。中有豪杰能以智力取贼首来献、或说诱谋主出降者,准奏予官职。如此,则彼心疑惑,其党易散。又闻寇至,地方必先掳其土著之人以为向导,吾即以乡人之智巧者遗之掳去,行反间谍,或假作接济之人与之往来,使不相疑,或暗贻之,则使厚相结,兼馈饮食使相狃。如此,则彼之情得而可行吾计以取之矣。
258 胡宗宪曰:广、福、浙三省,大海相连,缉捕之谋,赖于相须。如在福建者,下则哨至大城千户所与广东之兵会,上则哨至松门千户所与浙江之兵会。在浙江者,下则哨至流江等处与烯火之兵会。在广东者,上则哨至南澳等处与铜山之兵会。互为声援,海患岂有不戢哉?
259 茅鹿门曰:使船必用造船之人,则不吝工料,而且知爱惜。领兵必用练兵之将,则用心训练,而自相识认。凡练兵者,不但练其艺,必先练其心。
260 又曰:守险者必先设险于险之外,设战舰,备火攻,谨斥堠。贼未泊岸,则当夹水而阵以邀击之;贼既及岸,则当随贼艘所泊而直捣之。此海上格闘之兵、将之最猛、兵之最精者,可以当才。
261 又曰:为大僚者,当令郡县长吏及其佐杂并量其才而器使之。大约近海者则择强智精悍之才,一切练军实、筑城堡、谨斥堠、严部署,皆藉之以备缓急;而其馀腹里郡县,则择其宽和柔静之士,慎出纳、谨管钥,务令与民休息。此择有司之略也。
262 唐顺之曰:军贵以气胜人。将官栖泊海岸,日遇海风则头晖目眩,夜闻潮声则耳聋心惕,望其长驱海岛、扫清大■〈敦上火下〉,能乎?督师宜时御戎服,出入军中,发扬蹈厉,以作武夫之气。大将遇有贼战,戎服出入阵中,以作偏裨小校之气。将校遇有贼战,戎服先登,以作士卒之气。又于临阵作战间,取溃校逃卒,遵奉旗牌事例,百万中忽然斩戮一、二人以变士卒之耳目,使我之气日益精明,贼之气自然销沮。
263 方廉曰:用兵之际,冲锋为难,斩级次之。海上战船初来,能迎其锋犁沈一船,饱去之贼犁沈一船,均当受上赏。如不能对敌、摇驾小船、捞取首级者,不惟不赏,合以退缩论。又乡村零斩,必要审地方邻证,见贼犯某处,从何斩获,取有结状,方可照格行赏;查系假冒,即当以妄杀平民论。临阵不妨生擒,在野不可妄杀。又去船杀人劫财,已厌其欲,杀一贼止是一贼;若杀却来贼一人,是全了几个好人性命。故论功行赏,当以海中击来船为奇功。
264 出入波涛,冒不测之险,人情所甚不堪。但地理有险夷,而土著者无险;人情计利害,而利重者忘害。沿海诸军,自少至长,身履目击,习于波涛,若于垂危冒险,转战穷追,亦只同常廪,无以作其气矣。今须多给行粮,丰其犒赏定格。将弁兵民能使贼船不得登岸,而于海洋擒斩首级,得叙异格,比内地所获,赏之加倍。若只获贼船,但在洋面,亦以大小论级。则人皆争奋而无不堪之情矣。洋防缉要
265 胡默林曰:御海洋者,离内地太远,声援不及,接济不便。风潮有顺逆,碇泊有便否,蛟龙之惊,触礁之险,设伏击刺之难,命危累卵,无惑其争执难行也。如愚见哨贼于远洋,而不常厥居;击贼于近洋,而勿使近岸,是谓善体法外之意云。
266 蔡汝兰曰:茫茫巨洋,极目无际,虽于要害之处,联舰设备,而疾风怒涛不时,亦必择善地而停泊焉。岂能扬帆起碇,常出洋口,而能尽阻贼船之不出入哉?必欲尽取全功,以为经久不易之图,在于水陆夹攻。探有贼船潜入海口,水兵星罗于外,陆兵云布于内,其将至也击其困惫,既至也击其先登,既登也击其无备;以疲惫仓皇之贼,而当我养盛豫备之兵,一鼓成擒,可不血刃矣。
267 凌云翼曰:哨探者,兵之耳目也。哨探既真,则先事有备。宜饬各哨官弁多置蜈蚣及梭船,精选知水性之人远出外洋,分投哨探。如有声息,先来传报。附近各港官兵,一闻警急,随合䑸约会,截击大洋,庶可获制胜之功。
268 魏校曰:海寇须开其自新之路。王守仁曰:出给告示,凡胁从皆不问,虽尝受贼官,能逃归者皆免死,斩贼归降者给赏;使内外居民四路传播,以解散其党。
269 吴子孝曰:治兵以得民心为本。今海隅之民,富者遇劫掠而尽其赀财,贫者谋逃徙而不得耕种。居城郭者官,役其力而无所给,取其有而无所偿。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必须轸念恻怛恺悌之念抚绥之,而后可以得亲上死长之心。抚绥之道奈何?曰,缓催科、轻徭役、禁酷暴、戒苛罚。
270 章焕曰:贼势之炽,凡以乡民奔窜、奸民惑乱、助其声也。有城堡则居者守、逃者归、耕者敛,远近安堵,什伍相联。奸民无所容,则无乡导,贼何能深入?居民不散,田野不芜,赋税不乏,根本之要务也。
271 靖海侯施琅曰:论粤中事宜者曰:海寇负海作讧,外以诸夷为逋薮,内藉山寇为腹心,吾民介于二寇,善事之则通有无而得利,不善事之则并其身家以靡也。又曰:海寇潜结山寇,继而吾郊郭之民亦阴托于二寇。故必除山寇,尽去郊郭之为寇侦者,而后可从事于海寇。兹二说者,夫固各有所当也。尝取而论之。海寇之譸张,即被勾之山寇亦不能知其底里。而其实不过张声势以摇惑乎人心。以鄙意推测,绝峤孤屿难容多人,海外诸夷互市为利,禁令亟严,谁肯比附为奸?考海患见之载籍者,莫剧于嘉靖之世,而各传所称,真倭无多,徐海、汪直之党亦数不盈万,特以东南民气脆弱,闻警逃窜,奸民乘乱劫夺,均托之于海寇。又明末郑芝龙称十舶长,又以台湾为老巢,澎湖为门户,金门、厦门为藩帘,盘踞三十六岛,祖孙相承四十馀年。是自来海寇之雄盛,未有若郑氏者。然自一意征讨,稽其荷戈之众特二万有馀,出战之船不逾三百,岂非以重洋阻隔,别无生聚之方?逃军闪民潜入某党,亦不易蹈海相从,而修造船只工费不赀,岂洋面穷贼所能支给乎?近时海寇更不能若郑氏之显为号召。海外诸夷各守其疆,又未闻窃据地方,若澎、台地广林深,可为巢窟,可供采伐修造者。贼船以风潮为聚散,号令未能画一。我隔重洋而难以搜捕,贼即隔重洋而难为招纳。我不能驱商船而供征战,贼讵能尽劫商船以肆侵犯?而语贼势者动曰,战船无数也,技勇不可当也。夫此无数战船,何处得来?不可当之技,谁与角试?彼倡为此言者,不过追蹑兵弁利贼之奉,或张贼以文其退缩,而无左证以诘之。波涛浩渺,形迹莫窥,贼之情不能众著于沿海居民弁兵之心目,而惑于无稽者之涂说,是贼尝得虚声摇我也。如知贼虽狡如徐、汪,强如郑氏,其伎俩不过如此,则皆壮其胆而思持梃以制之矣。
272 广西狼兵出自东兰那地丹州者,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其军令极严。凡一人战殁,左右夹击者斩,一伍之众论罪以差。退缩者斩。走者斩。言恐众者斩。敌人冲而乱者斩。敌既败走,佯以金帛遗地,争取而不追蹑者斩。号令画一,故能成功。以下俱洋防辑要
273 周文襄巡抚江南,凡父老士庶无不延访,或时在路,亦止舆受言。始则集众人之细长,终则成一人之大智。阳明先生自入仕以至节钺,动随生徒,顾问帷幄。后值濠变,龙光、黄受诸人,或为间谍,或潜伺察,或通机密,皆以平日腹心为之,遂能成功。
274 贼远来,持升米之粮,未达岸,多苦饥矣。徒以海滨廪藏露积,故贼至而掩据之,因财以为用,因粮以为食,奸人为之党而穷民为之役,故所向无前。如使多为城堡蓄积,而野无所掠,贼不能宿饱,则不能深入;不能深入,则不能多获;不能多获,饥疲易制,不可烦兵而守矣。
275 兵贵选锋,而操练必精。昔岳鄂王令子云与张宪等练背嵬军三千人,身披重铠,蓦坡注涧,如履平地。云一日马踬坠地,鄂王怒,欲斩之,以故其兵极精,尝以少而破敌。戚少保御倭浙兵三千人,为鸳鸯阵法,筅牌、镖刀次弟而进。持筅人死,则全伍皆诛。军止则树立如植,与鄂王之撼山无异。以故倭寇虽锐,而戚军独能制之。则兵未有不练而可制胜者也。三广公陶鲁将三百人,名震两粤,贼闻陶家兵无不避者。初选时,都御史韩襄毅公部下兵十五万,合格者仅二百五十人,至三日方能足数。则勇健之士,固足摧锋取胜,而募选为不易也。夫后世办贼者,往往调集多兵,以众取胜;不知分布要害,固不能不资多兵,当临仗之时,多而不精,徒牵顾以致败。且兵多饷糜,经岁累时,则帑虚民困。粤兵、浙兵,古称劲勇,营挑数十人,合成三千人,遴镇将知兵者操练之,必勇力过人、蹻捷异常、年不逾三十者,方以入格。而参用�
URN: ctp:ws10518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