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57 史部·传记类一

《卷57 史部·传记类一》[View] [Edit] [History]

1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

1
纪事始者,称传记始黄帝,此道家野言也。究厥本源,则《晏子春秋》是即家传,《孔子三朝记》其记之权舆乎。裴松之注《三国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所引至繁。盖魏、晋以来,作者弥夥。诸家著录,体例相同。其参错混淆,亦如一轨。今略为区别。一曰《圣贤》,如孔孟年谱之类。二曰《名人》,如《魏郑公谏录》之类。三曰《总录》,如《列女传》之类。四曰《杂录》,如《骖鸾录》之类。其杜大圭碑传琬琰集》、苏天爵名臣事略》诸书,虽无传记之名,亦各核其实,依类编入。至安禄山、黄巢、刘豫诸书,既不能遽削其名,亦未可薰莸同器。则从叛臣诸传附载史末之例,自为一类,谓之曰《别录》。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孔子编年》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1
旧本题宋胡舜陟撰。考书首有绍兴八年舜陟序》,乃自静江罢归之日,命其子所撰,非舜陟自作也。舜陟字汝明,绩溪人。大观三年进士。靖康间官侍御史。南渡初,知庐州,有御寇功。更历数镇,最后为广西经略使。欲为秦桧父建祠,高登不可,因劾登以媚桧。会以他事忤桧意,亦逮治死于狱。事迹具《宋史》本传。仔字元任,后流寓吴兴。当辑《诗话》行于世,即所谓苕溪渔隐者是也。是书辑录孔子言行,以《论语》、《春秋三传》、《礼记》、《家语》、《史记》诸家所载,按岁编排,体例亦如年谱。其不曰年谱而曰编年,尊圣人也。
2
自周、秦之间,谶纬杂出,一切诡异神怪之说,率托诸孔子,大抵诞谩不足信。
3
仔独依据经传,考寻事实,大旨以《论语》为主,而附以他书。其采掇颇为审慎。
4
惟诸书纪录圣言,不能尽载其岁月,仔既限以编年,不免时有牵合。如《左氏襄公二十一年郑人游乡校传》,仲尼闻是语也云云。《杜预注》谓仲尼于是年实是十岁,长而后闻之。知孔子为此言,不当在是年也。仔乃系其事于十岁之下,殊为疏舛。又《礼记儒行篇》,对鲁哀公云云,则系之六十八岁。《哀公问篇》,大礼何如云云,则又系之七十二岁。不知何所据而云然。此类尤失于穿凿。然由宋迄元明,集圣迹者,其书日多,亦猥杂日甚。仔所论次,犹为近古。故录冠《传记》之首,以见滥觞所自焉。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东家杂记》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1
孔传撰。世文,至圣四十七代孙。建炎初,随孔端友南渡,遂流寓衢州。绍兴中,官至右朝议大夫,知抚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封仙源县开国男。
2
是编成于绍兴甲辰。上卷分九类。曰《姓谱》,曰《先圣诞辰讳日》,曰《母颜氏》,曰《娶亓官氏》,曰《追封谥号》,曰《历代崇封》,曰《嗣袭封爵沿改》,曰《改衍圣公》,曰《乡官》。下卷分十二类。曰《先圣庙》,曰《手植桧》,曰《杏坛》,曰《后殿》,曰《先圣小影》,曰《庙柏》,曰《庙中古碑》,曰《本朝御制碑》,曰《庙外古迹》,曰《齐国公墓》,曰《祖林古迹》,曰《林中古碑》。其时去古未远,旧迹多存。传又生长仙源,事皆目睹,故所记特为简核。前有《孔子生年月日考异》一篇,末题「淳佑十一年辛亥秋九月戊午朔去疾谨书」。末有《南渡庙记》一篇,题「宝佑二年二月甲子汝腾谨记」。二人宋宗室子,故皆不署姓。去疾称旧有《尹梅津跋》,此本无之,而后有淳熙元年叶梦得跋》。盖三篇皆重刻所续入也。去疾《考》中历驳诸家之误,而以为春秋用夏正,定孔子生于十月二十一日,卒于四月十八日。其说殊谬。殆由是时理宗崇重道学,胡安国传方盛行,故去疾据以为说欤。钱曾读书敏求记》曰:壬戌冬日,叶九来过芳草堂,云有宋椠本《东家杂记》,因假借缮写。此书为先圣四十七代孙孔传所编。首列《杏坛图说》,记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观杏坛,历级而上,顾弟子曰:「兹鲁将臧文仲誓将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瑟而歌。其歌曰:「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考诸家琴史俱失载,附录于此。详其语意,未知果为夫子之歌否也云云。案此歌伪妄,不辨而明。曾乃语若存疑,盖其平生过尊宋本之失。然曾云三卷,此本实二卷。曾云首列《杏坛图说》,此本《杏坛》为下卷第三篇,且有说无图,亦无此歌。不知曾所见者又何本也。其或误记欤。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右「传记类」圣贤之属,二部、七卷,皆文渊阁著录。》

1
案:以上所录,皆圣迹也。以《存目》之中有诸贤之叙录,名统于一,故总标曰《圣贤》。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晏子春秋》八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1
旧本题齐晏婴撰。晁公武读书志》:婴相景公,此书著其行事及谏诤之言。
2
崇文总目》谓后人采婴行事为之,非婴所撰。然则是书所记,乃唐人魏徵《谏录》、李绛《论事集》之流。特失其编次者之姓名耳。题为婴者,依托也。其中如王士祯池北偶谈》所摘齐景公圉人一事,鄙倍荒唐,殆同戏剧。则妄人又有所窜入,非原本矣。刘向、班固俱列之儒家中。惟柳宗元以为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其旨多尚兼爱,非厚葬久丧者。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薛季宣浪语集》又以为孔丛子诘墨诸条今皆见《晏子》书中,则婴之学实出于墨。盖婴虽略在墨翟前,而史角止鲁,实在惠公之时,见《吕氏春秋仲春记当染篇》。
3
故婴能先宗其说也。其书自《史记管晏列传》已称为《晏子春秋》。故刘知几史通》称晏子、虞卿、吕氏、陆贾,其书篇第本无年月,而亦谓之《春秋》。
4
然《汉志》惟作《晏子》,《隋志》乃名《春秋》,盖二名兼行也。《汉志》、《隋志》皆作八篇,至陈氏、晁氏《书目》乃皆作十二卷,盖篇帙已多有更改矣。
5
此为明李氏绵眇阁刻本。《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与《汉志》八篇之数相合。若世所传乌程闵氏刻本,以一事而《内篇》、《外篇》复见。所记大同小异者,悉移而夹注《内篇》下。殊为变乱无绪。今故仍从此本著录,庶几犹略近古焉。
6
案《晏子》一书,由后人摭其轶事为之。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
7
旧列《子部》,今移入于此。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魏郑公谏录》五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1
王方庆撰。方庆名綝,以字行,其先自丹阳徙咸阳。武后时,官至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终于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县公。谥曰贞。事迹具《新唐书》本传。此书前题「尚书吏部郎中」,盖高宗时所居官。而本传不载,则史文脱略也。《传》称方庆博学练朝章,著书二百馀篇,此乃所录魏徵事迹。《唐书艺文志》以为魏徵谏事,司马光《通鉴书目》以为魏元成故事,标题互异。惟洪迈容斋随笔》作《魏郑公谏录》,与此相合。方庆在武后时,尝以言悟主,召还庐陵。后建言不斥太子名,以示复位之渐,皆人所难能,盖亦思以伉直自见者。故于徵谏争之语,摭录最详。司马光《通鉴》所记徵事,多以是书为依据。
2
其未经采录者,亦皆确实可信,足与正史相参证。元至顺中,翟思忠又尝作《续录》二卷,世罕流传。明苏州彭年采《通鉴》、《唐书》补为一卷。今思忠所续录二卷已于《永乐大典》内裒辑成编。年书寥寥数条,殊为赘设。今故删年所补,不复附缀此书之末焉。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李相国论事集》六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1
旧本题曰《李深之文集》,李绛撰。深之字也,陇西人。擢进士。补渭南尉。历中书门下平章事。事迹具《新唐书》本传。今考其书,乃唐史官蒋偕编绛奏议之文与论谏之事。虽以集名,实魏徵《谏录》之类也。前有大中五年偕《自序》,称今中执法夏侯公授余以公平生所论谏,凡数十事。其所争皆磊磊有直臣风概,读之令人激起忠义。始自内廷,终于罢相,次成七篇,著之东观,目为《李相国论事集》云云。其说本明。此本标题,殆后人传写所妄改欤。《偕序》称七篇,今佚其一。所存惟为翰林学士时四十六事,为户部侍郎时四事,为宰相时十五事,其六十五条。叙事朴拙,颇乏文采。谢状、贺表之类,杂录其间,多与论谏无关。又「批答贺屏风」一条、「宣示李栻密疏」一条、「盛夏对宰臣」一条,皆宪宗之事,尤与绛无涉。编次芜杂,亦乖体例。然遗闻旧事,纪录颇详。
2
多新、旧《唐书》所未载,亦足以备考核。王楙《野客丛书》引其「救郑絪」一条、「论采择良家子」一条,谓足补《唐书》之疏。叶梦得避暑录话》引其「论吐突承璀安南寺碑楼」一条,订《唐书》之误。是亦有裨史事之一证矣。
3
《陆游集》有此书《跋》,称旧有两本,其一本七卷,无《序》;其一本一卷,史官蒋偕作《序》。以《序》考之,偕所序盖七卷者。今一卷之本未见,而此为七卷之残本,乃有《偕序》。岂后人以《游跋》更正欤?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杜工部年谱》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赵子栎撰。子栎梦授,太祖六世孙,元佑六年进士,绍兴中官至宝文阁直学士,事迹具《宋史》本传。子栎与鲁訔均绍兴中人。然子栎撰此谱时,似未见訔《谱》。故篇中惟辨吕大防谓甫生于先天元年之误。考宋人所作甫年谱,又有蔡兴中、黄鹤二家,皆以甫五十九岁为大历庚戌。独子栎持异议,以为卒于辛亥之冬。不知辛亥甫年六十矣。且子栎以《五年庚戌晚秋长河送李十二》为甫绝笔。甫生平著述不辍,若以六年冬暴疾卒,何至一年之内竟无一诗,此又其不确之证也。其所援引亦简略,不及鲁《谱》之详。以其旧本而存之,以备参考焉尔。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杜工部诗年谱》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鲁訔撰。季钦,嘉兴人,官至福建提点刑狱公事。周必大《平园集》有《訔墓志》,述其官阶始末甚详。诸书或云字季卿,或云海盐人,或云仕至太府卿,皆误也。訔曾注杜诗,今存者惟此谱。篇首有訔《编次杜工部诗序》。末有《王士祯跋》,谓甫年谱创始于吕汲公大防,訔以甫生于睿宗先天元年壬子,卒于大历五年庚戌,盖承吕《谱》之旧也。考甫生卒之岁,诸书往往错误。《旧唐书》谓甫卒于永泰二年。永泰在大历之前,甫诗有大历三年以下诸作,则《旧书》为误,王观国辨之是也。然观国云甫生于先天元年癸丑,卒于大历五年辛亥。
2
不知癸丑乃先天之二年,即开元元年;辛亥乃大历六年,则观国亦未深考矣。元稹作《甫墓志》云:「享年五十九。」王洙原叔《注子美诗序》曰:「大历三年,甫下峡入湖,南游衡山,寓居耒阳。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大历五年为庚戌岁,上距先天元年壬子适五十有九年,则甫生于壬子无疑。訔此谱根据吕《谱》,未尝误也。姚桐寿乐郊私语》云:《杜少陵集》自游龙门至过洞庭,诗目次第,为季卿编定。一循少陵平生行迹,可以见其诗法。近时滏阳张氏、吴江朱氏所注杜诗,其《年谱》大率仿此,而推拓之。知密于赵子栎《谱》多矣。虽间有附会,又乌可以一眚掩乎?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绍陶录》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王质撰。有《诗总闻》,已著录。质于淳熙中奉祠山居,以陶潜、陶弘景皆弃官遗世,其同时唐汝舟、鹿何可继其风,因作此书。上卷载栗里、华阳二谱,而各摘其遗文遗事为题,别为词以咏之。下卷纪唐、鹿事而附以林居咏物之诗。其曰《山友词》者,皆咏山鸟。曰《水友词》者,皆咏水鸟。曰《山友续词》者,皆咏山草。曰《水友续词》者,皆咏水草。曰《山水友续词》者,则杂咏禽虫诸物。盖质以耿直忤时,厄于权幸。晚岁欲绝人逃世,故以鸟兽草木为友。
2
盖亦发愤之作。旧于《雪山集》外别行。国朝康熙中,商邱宋荦尝摘录其《山友》诸词,分为五卷,改题曰《林泉结契》,亦取其有寄怀尘外之致也。今观录中诸作,虽惟意所云,往往不甚入格。然人品既高,神思自别。诵其词者,赏之于酸咸之外可矣。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金陀稡编》二十八卷、《续编》三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1
岳珂撰。有《九经三传沿革例》,已著录。是编为辨其祖岳飞之冤而作。
2
珂别业在嘉兴金陀坊,故以名书。《稡编》成于嘉定戊寅,《续编》成于绍定戊子。《稡编》凡《高宗宸翰》三卷、《鄂王行实编年录》六卷、《鄂王家集》十卷、《吁天辨诬》五卷、《天定录》三卷。《吁天辨诬》者,记秦桧等之锻炼诬陷,每事引当时记载之文,如熊克《中兴小历》、王明清《挥麈录》之类,而珂各系辨证。《天定录》者,则飞经昭雪之后,朝廷复爵褒封谥议诸事也。《续编》凡《宋高宗宸翰摭遗》一卷、《丝纶传信录》十一卷、《天定别录》四卷、《百氏昭忠录》十四卷。《丝纶传信录》者,飞受官制札及三省文移札付。《天定别录》者,岳云、岳雷、岳霖、岳甫、岳琛等辨诬复官告制札及给还田宅诸制。
3
《百氏昭忠录》者,飞历阵战功,及历官政绩,经纶于国史,及宋人刘光祖等所作碑刻行实,黄元振等所编事迹,以次汇叙者也。其《宸翰拾遗》中《舞剑赋》,乃唐乔潭之作,因高宗御书以赐,故亦载焉。编首《自序》,称况当规恢大有为之秋,鱼复之图,谷城之略,岂无一二可俎豆于斯世。检其所当行,稽其所可验,而勿视之刍狗之已陈云云。殆开禧败衄之后,端平合击以前,时局又渐主战,故珂云尔也。其书岁久散佚。元至正二十三年,重刻于江浙行省,陈基为之序。又有戴洙《后序》,称旧本佚阙,遍求四方,得其残编断简,参互考订,复为成书。
4
故书中脱简阙文,时时而有。明嘉靖中刻本,并仍其旧。今无从考补,亦姑仍嘉靖旧刻录之焉。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象台首末》五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1
胡知柔编。知柔梦昱,字季昭,号竹林愚隐,吉水人,嘉定丁丑进士,官大理评事。以论济王事贬死象州。宝庆元年,追赠员外郎咸淳三年,追谥刚简。知柔始末未详。考高斯得耻堂存稿有感一首》,称近者昌言,多出诸贤之后。其注中有胡评事梦昱之子,不著其名,或即知柔欤。则亦以忠谏世其家者也。知柔宝佑四年编其奏疏遗文。后又益以谥议及诸家赠答题跋之作,以成此书,而弹文亦具载焉。其编次颇无法度。如第一卷《封事》及《上史弥远书》之下,忽搀以李孝先、梁成大纠弹梦昱二疏及徐瑄《救梦昱书》。其下又为梦昱《祭弟文》一篇。其下又以追复省札之类。共为一卷。第二卷告词行述之下,忽搀以梦昱所进札子四篇。其下又赘以赵文等所作《梦昱水石图赞》五首。共为一卷。第三卷诸人赠诗十八首之下,忽搀入梦昱《自咏步王卢溪韵诗》二首。再寄二首。其下又载他人诗七首。共为一卷。梦昱《自咏榕阴图》一首。其下又载他人诗十六首,共为一卷。第四卷为诸家哀词、祭文、题跋。而第五卷省札、谥议反居其后。末附像赞六首,又与《水石图赞》各编。而《出身印纸题跋》亦与《封事题跋》各编。均庞杂无绪。又其书作于宋理宗时,安得载及元、明人诗文,殆必其后人所窜乱,非知柔之旧矣。徒以梦昱气节足重,故流传至今。而《宋史》梦昱无传,所载亦不免阙漏。今特著之录,以示表章之义焉。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魏郑公谏续录》二卷永乐大典

1
不著撰人名氏。案元亦祖丁《魏郑公谏录序》云:唐王綝《谏录》五卷,至顺初下邳翟思忠为常州知事,摭其馀为《续录》二卷。其书刻于元统中,明初已罕流传。故彭年蒐采遗文为《续录》一篇,以补其阙。此本载《永乐大典》中,缀王綝所作《谏录》之后,篇数与伊足鼎所说合,盖即翟思忠所续本也。王氏所辑《谏录》,仅据其所见闻,未能赅备。《唐书》魏徵本传所云:前后凡二百馀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已不尽传。其他片语单词,随时献纳者,更为史所不尽纪。此本虽捃拾众说,与史传间有异同,且有实非谏诤之事,而泛滥入之录中者。
2
然大旨明白切要,于治道颇为有补,要非他小说杂记比也。据《伊足鼎序》,称思忠起家为儒官,曾著《易传衍太玄》,盖亦好学稽古之士。然朱彝尊经义考》二书悉不著录。盖不特著作散佚,并其名氏翳如矣。兹编得复见于世,岂非幸乎?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忠贞录》三卷、《附录》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李维樾林增志同编。维樾字荫昌,增志可任,俱吉州安福人。是编为其同里卓敬而作。卷一为《遗稿》,凡诗十九首、序二首、志铭一首,而冠以《像赞》及《遗稿序》。卷二、卷三为后人记载题咏诗文,而附录《黄养正》、《陈茂烈》二传,皆敬乡人也。然养正为敬门人,又死于土木之难,其附录为宜。
2
茂烈于敬别无渊源,而又以弃官养母终于乡里,其事截然不类,附之《忠贞录》中,名实舛矣。敬非惟死节慷慨,震耀千古,即于乘燕王来朝之时,密请乘其不意,徙封之于南昌,计亦良善。其疏虽无完本,然刘球所作传中,尚载其略。不录之于《遗稿》中,亦编次之疏也。敬在明初,不以诗名,而所作落落有气格。
3
如五言之「小舟冲浪出,幽鸟背人飞」;七言之「白云忽去山在户,红日乍晴人倚栏」;绝句《晚眺》云「浣花溪上双楠木,老杜草堂生夏寒。门外青山三十六,读书终日倚栏杆」;《题山水》云「长松雨过秋声满,日日携琴自往回。安得扁舟乘晚兴,载将山色过江来」;《栽梅》云「风流东阁题诗客,萧洒西湖处士家。
4
雪冷江深无梦到,自锄明月种梅花」,亦皆有致。惜其所传不多,不能自为一集。
5
故仍从崔与之集例,入之《传记类》焉。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诸葛忠武书》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杨时伟编。时伟有《春秋编年举要》,已著录。初,太仓王士骥撰《武侯全书》十六卷。时伟病其芜累,更撰是书,存其《连吴》、《南征》、《北伐》、《调御》、《法检》、《遗事》六卷,而增《年谱》、《传略》、《绍汉》、《杂述》四卷,共为十卷。昔陈寿所进《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其文久佚,惟其目尚见《亮传》末。今世所传《亮集》四卷,由后人采摭而成,文多依托。如《梁父吟》、《黄陵庙记》之类,时伟皆厘正其讹。又如小说所载转生韦皋之类,亦援据正史,纠其附会。较他本特为详审。其排比事迹,具有条理,可以见亮之始末。亦较士骥原本特为精核。旧本与《陶潜集》合刻,题曰《忠武靖节二编》。
2
盖寓意于进则当为亮,退则当为潜。然潜之诗文自为别集之流,亮之事迹自为传记之类,难以并为一书。故今录此书于《史部》,而《潜集》则仍著录于《集部》焉。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一卷内府藏本

1
不著撰人名氏。所记乃惠献贝子富喇塔平定浙东之事。康熙十三年耿精忠据福建反,圣祖仁皇帝命富喇塔为宁海将军,同大将军康亲王统兵讨之。是年至台州,破贼于黄瑞山。又连破之紫云山、九里寺山。十四年,败其众于黄土岭。贼将曾养性乘夜遁去。遂复黄岩县,进取温州,浙东底定。其事具载《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及《八旗通志》中。是书盖即台人所编,自十三年四月耿逆初叛,至十四年八月贼党自台州遁还温州,凡所闻见,各举崖略,随条纪录。所述战功次第,虽不若国史所载见于奏报者明晰赅备,而情事之委折,节目之纤悉,土人得诸目击者,缕举为详。以与本传相校,亦时有足资参核者焉。书前原有《记略》一篇,别记贝子温、台二郡战绩。又《抚嵊事实》一篇,纪嵊县土寇应贼,贝子遣兵讨定之事,亦俱不言何人所撰。又《平闽功绩闻见录》一篇,为闽人金泳所作,乃记贝子自浙进兵平闽之事,其文亦颇详悉。谨各仍其旧,附录于末,以备互稽。惟原本各条下俱缀以七言绝句,凡九十六首,词旨浅俚,无足采录,今并从刊删云。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朱子年谱》四卷、《考异》四卷、《附录》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1
国朝王懋竑撰。懋竑予中,宝应人,康熙戊戌进士,授安庆府教授。雍正癸卯特召,入直内廷,改翰林院编修。初,李方子作《朱子年谱》三卷,其本不传。明洪武甲戌朱子裔孙境别刊一本,汪仲鲁为之序,已非方子之旧。正德丙寅,婺源戴铣又刊《朱子实纪》十二卷,惟主于铺张褒赠,以夸讲学之荣,殊不足道。至嘉靖壬子,建阳李默重编《年谱》五卷,《自序》谓猥冗虚谬不合载者,悉以法削之。视旧木存者十七。然默之学源出姚江,阴主朱、陆始异终同之说。
2
多所窜乱,弥失其真。国朝康熙庚辰,有婺源洪氏续本,又有建宁朱氏新本,及武进邹氏正讹本,或详或略,均未为精确。懋竑于朱子遗书,研思最久。因取李本、洪本互相参考,根据《语录》、《文集》,订补舛漏,勒为四卷。又备列其去取之故,仿朱子校正韩集之例,为《考异》四卷。并采掇论学要语,为《附录》二卷,缀之于末。其大旨在辨别为学次序,以攻姚江晚年定论之说。故于学问特详,于政事颇略。如淳熙元年劾奏知台州唐仲友事,后人颇有异论,乃置之不言。
3
又如编类小学,既据《文集》定为刘子澄,而编类纲目乃不著出赵师渊。《楚辞集注》本为赵汝愚放逐而作,乃不著其名。至于生平著述,皆一一缕述年月,独于《阴符经考异》、《参同契考异》两书不载其名,亦似有意讳之。然于朱子平生求端致力之方,考异审同之辨,元元本本,条理分明。无程瞳、陈建之浮嚣,而金溪紫阳之门径,开卷了然。是于年谱体例虽未尽合,以作朱子之学谱,则胜诸家所辑多矣。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右「传记类」名人之属,十三部、一百一十三卷,皆文渊阁著录。》

1
案:此门所录,大抵名世之英,与文章道德之士也。不曰名臣而曰名人者,其中或苦节卓行,而山林终老;或风流文采,而功业无闻。概曰名臣,殊乖其实。
2
统以有闻于后之称,庶为兼括之通词尔。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古列女传》七卷、《续列女传》一卷内府藏本

1
刘向撰。子政,本名更生,楚元王之后。以父任为辇郎,历中垒校尉。
2
事迹具《汉书》本传。《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载向所序六十七篇,注曰:「《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载《列女传》十五卷,注曰:「刘向撰,曹大家注。」其书屡经传写,至宋代已非复古本。故曾巩序录称曹大家所注,离其七篇为十四,与《颂义》凡十五篇,而益以陈婴母及东汉以来凡十六事,非向本书然也。嘉佑中,集贤校理苏颂始以《颂义》编次,复定其书为八篇,与十五篇者并藏于馆阁。是巩校录时已有二本也。又《王回序》曰:此书有《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辨通》、《嬖孽》等目,而各颂其义,图其状,总为卒篇。《传》如《太史公记》,《颂》如《诗》之四言,而《图》为屏风。然世所行向书,乃分《传》每篇上下,并《颂》为十五卷。其十二《传》无《颂》,三《传》同时人,五《传》其后人,通题曰向撰,题其《颂》曰向子歆撰,与汉史不合。故《崇文总目》以陈婴母等十六《传》为后人所附。予以《颂》考之,每篇皆十五《传》耳。则凡无《颂》者宜皆非向所奏书,不特自陈婴母为断也。向所序书多散亡,独此幸存,而复为他手所乱。故并录其目,而以《颂》证之,删为八篇,号《古列女传》。馀十二《传》,其文亦奥雅可喜,故又以时次之,别为一篇,号《续列女传》。又称:直秘阁吕缙叔、集贤校理苏子容、象山令林次中,各言尝见《母仪》、《贤明》四传于江南人家,其画为古佩服,而各题其《颂》像侧。
3
是回所见一本,所闻一本,所删定又一本也。钱曾读书敏求记》曰:「此本始于有虞二妃,至赵悼后,号《古列女传》。周郊妇人至东汉梁嬺等,以时次之,别为一篇,号《续列女传》。《颂义大序》列于《目录》前。《小序》七篇,散见《目录》中间。《颂》见各人《传》后,而《传》各有图,卷首标题晋大司马参军顾恺之图画。苏子容尝见江南人家旧本,其画为古佩服,各题其《颂》像侧者,与此恰相符合,定为古本无疑」云云。此本即曾家旧物,题识印记并存。验其版式纸色,确为宋椠,诚希觏之珍笈。惟苏颂等所见江南本在王回删定以前,而此本八篇之数与回本合,《古列女传》、《续列女传》之目亦与回本合,即嘉佑八年回所重编之本。曾据以为江南旧本,则稍失之耳。其《颂》本向所作,曾巩及回所言不误。而晁公武读书志》乃执《隋志》之文,诋其误信颜籀之《注》。
4
不知《汉志》旧注,凡称「师古曰」者乃《籀注》,其不题姓氏者皆班固之《自注》。以《颂图》属向乃固说,非籀说也。考《颜氏家训》,称《列女传》刘向所造,其子歆又作《颂》,是讹传《颂》为歆作,始于六朝。修《隋志》时,去之推仅四五十年,袭其误耳,岂可遽以驳《汉书》乎?《续传》一卷,曾巩以为班昭作,其说无证,特以意为之。晁公武以为项原作,则舛谬弥甚。《隋志》载项原《列女后传》十卷,非一卷也。必牵引旁文,曲相附会,则《隋志》又有赵母《注列女传》七卷、高氏《列女传》八卷、皇甫谧《列女传》六卷、綦毋邃《列女传》七卷,又有曹植《列女传颂》一卷、缪袭《列女赞》一卷,将《续传》亦可牵为赵母等,《颂》亦可牵为曹植等矣,又岂止刘歆、班昭、项原乎?今前七卷及《颂》题向名,《续传》一卷则不署撰人,庶几核其实而阙所疑焉。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高士传》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皇甫谧撰。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尝举孝廉,不行。事迹具《晋书》本传。案南宋李石续博物志》曰:「刘向传列仙七十二人,皇甫谧传高士亦七十二人」,知书本数仅七十二人。此本所载乃多至九十六人。然《太平御览》五百六卷至五百九卷全收此书,凡七十一人,其七十人与此本相同。又东郭先生一人,此本无而《御览》有,合之得七十一人,与李石所言之数仅佚其一耳。盖《御览》久无善本,传刻偶脱也。此外子州支父、石户之农、小臣稷、商容、荣启期、长沮、桀溺、荷丈人、汉阴丈人、颜斶十人,皆《御览》所引嵇康《高士传》之文。闵贡、王霸、严光、梁鸿、台佟、韩康、矫慎、法真、汉滨老父、庞公十人,则《御览》所引《后汉书》之文。惟披衣、老聃、庚桑楚、林类、老商氏、庄周六人为《御览》此部所未载。当由后人杂取《御览》,又稍摭他书附益之耳。考《读书志》亦作九十六人,而《书录解题》称今自披衣至管宁惟八十七人。是宋时已有二本,窜乱非其旧矣。流传既久,未敢轻为删削。然其非七十二人之旧,则不可以不知也。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卓异记》一卷内府藏本

1
旧本题李翱撰。《唐书艺文志》则作「陈翱」,注曰「宪穆时人」。案李翱贞元会昌间人,陈翱为宪、穆间人,何以纪及昭宗。其非李翱亦非陈翱甚明。《宋史艺文志》作「陈翰」,而注曰「一作翱」,亦不言为何许人。其《序》称开成五年七月十一日,乃文宗之末年。其次年辛酉,乃为武宗会昌元年
2
何以书中两称武宗。则非惟名姓舛讹,并此《序》年月亦后人妄加,而书则未及窜改耳。其书皆纪唐代朝廷盛事,故曰《卓异》。然中宗、昭宗皆已废而复辟,一幽囚于悍母,一迫胁于乱臣,皆国家至不幸之事,称为《卓异》,可谓无识之尤矣。又《读书志》称所载凡二十七事,今检其标目,仅有二十六条。或佚其一,或中宗、昭宗误合两事为一事,均未可知也。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春秋列国诸臣传》三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王当撰。子思,眉山人。元佑中,苏轼以贤良方正荐。廷对策入四等,调龙游县尉。蔡京知成都,举为学官,不就。及京为相,遂不仕。事迹具《宋史》本传。史称其尝举进士不中,退居田野,叹曰「士之居世,苟不见用,必见其言」,遂著《列国名臣传》五十卷。则此书其未仕时作也。所传凡一百九十一人,各以《赞》附于后。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议论纯正,文词简古,于经义多所发明。
2
今核其书,如谓鲁哀公如讨陈恒,即诸侯可得之类,持论不免踳驳,殊非圣人之本意。史称当博览古人,惟取王佐大略。盖其学颇讲作用,故其说云然。然其编次时世,前后证引《国语》、《史记》等书,补《左传》阙略,该备无遗,于经传则实有补。《宋史艺文志》载是书作五十一卷,本传则作五十卷,均与此本不合。殆「三」、「五」字形相近,传写误欤。《玉海》又载当同时有长乐郑昂尚明者,亦作《春秋臣传》三十卷,以人类事,凡二百十五人,附名者又三十九人。《宋志》亦著于录。与此书同名,但无「列国」字。后人传录此书,或省文亦题《春秋臣传》,溷昂书矣。今仍以旧名标题,俾有别焉。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廉吏传》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费枢撰。伯枢,成都人。《自序》题宣和乙巳,盖作于宋徽宗末年。
2
前有《辛次膺序》,称其以艺学中高第。其仕履始末则无考也。是书《书录解题》作十卷,此本只分上下二卷,与旧目不符。然断自列国,讫于隋唐,凡百十有四人,与陈振孙所记人数相合。则卷数有所合并,文字无所删剃也。大旨以风厉廉隅为主,故但能谨饬簠簋,即略其他事,节录一长。每传各系以论断。如华歆、褚渊之属,皆极为扬榷,褒贬或偶失谨严。如史称盖宽饶深刻喜陷害人,枢既病其太清介,不能容物。库狄士文史亦称其深文陷害,枢又惜其公正受祸。持论亦自相矛盾。然如载公孙弘并著其忌贤之谋,载牛僧孺亦书其朋党之罪。综核大致,其议论去取,犹可谓不谀不隐者矣。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宋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
宋王佐榜进士题名录也。考刘一清钱塘遗事》,宋时廷试,放榜唱名后,谒先圣先师,赴闻喜宴,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具书之,谓之《同年小录》。是科绍兴戊辰,南渡后第七科也。所取凡三百三十人。又特奏名四百五十七人。
2
其四百五十六人原本佚阙,《录》内仅存一人。首载前一年御笔手诏,次载策问及执事官姓名,又次载进士榜名,末乃载诸进士字号乡贯三代。后又有《附录》,记董德以下三十二人之事,而状元王佐等三人对策之语,亦载其略。皆附会和议甚力,不知何人所记。疑宋元间相率而成,非出一人之手也。宋代同年小录,今率不传。惟宝佑四年榜以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人为世所重,如日星河岳,亘古长留,足以搘拄纲常,振兴风教。而是榜以朱子名在五甲第九十,讲学之家亦自相传录,得以至今。明弘治中,会稽王鉴之重刻于紫阳书院,改名曰《朱子同年录》。夫进士题名,统以状头,曰「某人榜进士」,国制也。标以年号,曰「某年登科小录」,亦国制也。故以朱子传是书可也,以朱子冠是书而黜特选之大魁,进缀名之末甲,则不可。以朱子重是书可也,以朱子名是书而削帝王之年号,题儒者之尊称,则尤不可。鉴之所称,盖徒知标榜门户,而未思其有害于名教。今仍以原名著录,存其真焉。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伊雒渊源录》十四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1
朱子撰。书成于乾道癸巳,记周子以下及程子交游门弟子言行。其身列程门而言行无所表见,甚若邢恕之反相挤害者,亦具录其名氏,以备考。其后《宋史》《道学》、《儒林》诸传多据此为之。盖宋人谈道学宗派,自此书始。而宋人分道学门户,亦自此书始。厥后声气攀援,转相依附。其君子各执意见,或酿为水火之争。其小人假借因缘,或无所不至。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曰:程源为伊川嫡孙,无聊殊甚,尝鬻米于临安新门之草桥。后有教之以乾当路者,著为《道学正统图》。自考亭以下,剿入当事姓名。遂特授初品,因除二令。又以轮对改合入官,迁寺监丞。是直以伊雒为市矣。周密齐东野语》、《癸辛杂识》所记末派诸人之变幻,又何足怪乎。然朱子著书之意,则固以前言往行矜式后人,未尝逆料及是。儒以诗礼发家,非诗礼之罪也。或因是并议此书,是又以噎而废食矣。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名臣言行录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续集》八卷、《别集》二十六卷、《外集》十七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1
前集》、《后集》并朱子撰。《续集》、《别集》、《外集李幼武所补编。幼武字士英,庐陵人。据其《续集序文》,盖理宗时所作。其始末则未详。
2
观其《外集》所录皆道学宗派,则亦讲学家矣。赵希弁读书附志》载此书七十二卷。今合五集计之,实七十五卷。殆传刻者误以「五」为「二」欤。朱子《自序》,谓读近代文集及纪传之书,多有裨于世教,于是掇取其要,聚为此书。乃编中所录如赵普之阴险,王安石之坚僻,吕惠卿之奸诈,与韩、范诸人并列,莫详其旨。明《杨以任序》,谓是书各胪其实,亦《春秋》劝惩之旨,非必专以取法。又解「名臣」之义,以为名以藏伪,有败有不败者。其置词颇巧。然刘安世气节凛然,争光日月,《尽言集》、《元城语录》今日尚传,当日不容不见,乃不登一字,则终非后人所能喻。考吕祖谦东莱集》,有《与汪尚书书》曰:近建宁刻一书,名《五朝名臣言行录》案祖谦所见乃《前集》,故但称「五朝」,云是朱元晦所编,其间当考订处颇多。近亦往问元晦,未报。不知曾过目否?《晦庵集》中亦有《与祖谦书》曰:「《名臣言行录》一书,亦当时草草为之。
3
其间自知尚多谬误,编次亦无法,初不成文字。因看得为订正,示及为幸」云云。
4
则是书瑕瑜互见,朱子原不自讳。讲学家一字一句尊若《春秋》,恐转非朱子之意矣。又叶盛《水东日记》曰:今印行《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后集》、《续集》、《别集》、《外集》,有景定辛酉浚仪赵崇硂引云,其外孙李幼武所辑。
5
朱子所编止八朝之前,士英所编则南渡中兴之后四朝诸名臣也。今观《后集》一卷有李纲,二卷有吕颐浩,三卷有张浚,皆另在卷前,不在《目录》中。又阙残脱版甚多。颇疑其非朱子手笔,为后人所增损必多。盖朱子纂辑本意,非为广闻见,期有补于世教,而深以虚浮怪诞之说为非。今其间吕夷简非正人,而记翦髭赐药之详;馀襄公正人,而有杖臀怀金之耻;苏子瞻苏木私盐等事亦无甚关系;若此者盖不一也。李居安所谓翦截纂要,岂是之谓欤。尝见章副使绘有此书,巾箱小本。又闻叔简尚宝家有宋末庐陵锺尧俞所编《言行类编举要》十六卷《前后集》。尚俟借观,以祛所惑云云。则盛于此书亦颇有所疑。顾就其所录观之,宋一代之嘉言懿行,略具于斯。旁资检阅,固亦无所不可矣。幼武所补,大抵亦步亦趋,无甚出入,其所去取,不足以为重轻。以原本附骥而行,今亦姑并存之,备考核焉。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名臣碑传琬琰集》一百七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1
杜大圭编。大圭,眉州人。其仕履不可考。自署称进士,而《序》作于绍熙甲寅,则光宗时人矣。墓碑最盛于东汉,别传则盛于汉、魏之间。张晏注《史记》,据墓碑知伏生名胜。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据班固《泗上亭长碑》知昭灵夫人姓温。裴松之注《三国志》,亦多引别传,其遗文佚事,往往补正史所不及。故讲史学者恒资考证焉。由唐及宋,撰述弥繁。虽其间韩愈载笔,不乏谀言;李蘩摛词,亦多诬说,而其议论之同异,迁转之次序,拜罢之岁月,则较史家为得真。故李焘作《续通鉴长编》,李心传作《系年要录》,往往采用,盖以此也。
2
顾石本不尽拓摹,文集又皆散见,互考为难。大圭乃搜合诸篇,共为三集。上集凡二十七卷,中集凡五十五卷,下集凡二十五卷。起自建隆、乾德,讫于建炎、绍兴。大约随得随编,不甚拘时代体制。要其梗概,则上集神道碑,中集志铭、行状,下集别传为多。多采诸家别集,而亦间及于实录、国史。一代钜公之始末,亦约略具是矣。中如丁谓、王钦若、吕惠卿、章敦、曾布之类,皆当时所谓奸邪,而并得预于名臣,其去取殊为未当。然朱子《名臣言行录》、赵汝愚《名臣奏议》亦滥及于丁谓、王安石吕惠卿诸人。盖时代既近,恩怨犹存。其所甄别,自不及后世之公。此亦事理之恒,贤者有所不免,固不能独为大圭责矣。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钱塘先贤传赞》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1
袁韶撰。彦纯,庆元人,淳熙十三年进士,授吴江丞。历参知政事,赠太师、越国公,事迹具《宋史》本传。韶尝知临安府,请于朝,建许由以下三十九人之祠,而各为之《传赞》,事在宝庆丙戌。至景定五年甲子而祠毁。至正二年,有吕渊者,复其祠,重锓传赞。后二年丙戌,浙江等处儒学提举班惟志叙而行之。是编犹元时旧刻。所纪录者虽止及一乡之耆旧,其中郎简、谢绛等十馀人,又俱见于正史。然是书为宋人所撰,又在元人修史之前,于事实多所综核。
2
如《东都事略谢绛传》,称阳夏人,是书称富阳人。考《宋史》本传,谓其先阳夏人,祖懿文,为杭州盐官令,葬富阳,遂为富阳人,则是书较为得实。又《东都事略》绛本传,不载绛判吏部流内铨及太常礼院,亦不载核吏部官职田及使契丹事,此书详之。又是书《钱彦远传赞》,载杨怀敏妄言契丹宗真死,乃除入内副都知,内侍黎用信以罪窜海岛,赦归,遽得环卫官,许怀德高年未谢事,彦远上疏极论之。又言杨景宗、郭永佑小人,宜废不用,而《东都事略》彦远本传不载。又《钱藻传赞》,载藻改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官东院卒,神宗知其贫,特赙钱五十万,赠太中大夫,而《东都事略》藻本传不载。又《钱勰传赞》,载王安石许用以御史,勰辞谢,安石知不附己,命权盐铁判官。又载奉使高丽,却岛王金银器事,而《东都事略》勰本传不载。《沈遘传赞》,载知开封府后迁右谏议大夫,丁母忧,上赐黄金百两,居丧,日一食,既葬,庐墓侧以卒,而《东都事略》遘本传不载。凡此多得之故老流传,颇为详赡。修正史者因采以入传,故与《宋史》颇相吻合,《传赞》亦古雅可诵,固非后来地志家夸饰附会之比也。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庆元党禁》一卷永乐大典

1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亦不著录。惟见《永乐大典》中,题曰沧州樵叟撰。盖与《绍兴正论》均出一人之手。《序》称淳佑乙巳,则作于宋理宗十八年也。考党禁起于宁宗庆元二年八月,弛于嘉泰二年二月。是书之作,盖距弛禁时又四十四年矣。宋代忠邪杂进,党祸相仍,国论喧呶,已一见于元佑之籍。
2
迨南渡后和议已成,外忧暂弭。君臣上下,熙熙然燕雀处堂。诸儒不鉴前车。又寻覆辙。求名既急,持论弥高。声气交通,贤奸混糅,浮薄诡激之徒,相率攀援,酿成门户。遂使小人乘其瑕隙,又兴党狱以中之。兰艾同焚,国势驯至于不振。
3
《春秋》责备贤者,不能以败亡之罪独诿诸韩侂胄也。且光、宁授受之际,赵汝愚等谋及宵人,复处之不得其道,致激成祸变,于谋国尤疏。恭读御题诗章,于揖盗开门,再三致意。垂训深切,实为千古定评。讲学之家不能复以浮词他说解矣。书中所录伪党共五十九人,如杨万里尝以党禁罢官,而顾未入籍。其去取之故,亦颇难解。盖万里之荐,实出至公,与依草附木,攀援门户者迥异。故讲学之家,终不引之为气类。观所作《诚斋易传》,陈栎、胡一桂皆曲相排抑,不使入道学之派。知此书之削除万里,意亦如斯,未可遽执为定论也。至如薛叔似晚岁改节,依附权奸。皇甫斌猥琐梯荣,偾军辱国。侂胄既败之后,又复列名韩党,与张岩、许及之诸人并遭贬谪。阴阳反覆,不可端倪,而其姓名亦并见此书中。岂非趋附者繁,枭鸾并集之一证哉?总之,儒者明体达用,当务潜修,致远通方,当求实济。徒博卫道之名,聚徒讲学,未有不水火交争,流毒及于宗社者。东汉不鉴战国之横议,南北部分而东汉亡。北宋不鉴东汉之党锢,洛蜀党分而北宋亡。南宋不鉴元佑之败,道学派盛而南宋亡。明不鉴庆元之失,东林势盛而明又亡。皆务彼虚名,受其实祸。决裂溃覆之后,执门户之见者犹从而巧为之词,非公论也。张端义贵耳集》曰:「朝廷大患,最怕攻党。伊川见道之明,不能免焉。淳熙则曰道学,庆元则曰伪学。深思由来,皆非国家之福。」斯言谅矣。谨恭录御题冠此书之端,用昭万年之炯戒,并详著古来党祸之由,俾来者无惑焉。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宝佑四年登科录》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
文天祥进士题名也。首列御试策题一道,及详定编排等官姓名。其覆考检点试卷官为王应麟。故《宋史文天祥传》,载考官王应麟奏其卷,称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敢为国家得人贺也。其一甲第九人为王应凤,即应麟之弟。
2
盖当时法制犹疏,未有回避之例耳。天祥本列第五,理宗亲擢第一。第二甲第一人为谢枋得。第二十七人为陆秀夫。与天祥并以孤忠劲节,搘拄纲常。数百年后,睹其姓名,尚凛然生敬。则此《录》流传不朽,若有神物呵护者,岂偶然哉?五甲第一百八十九人朱日制以下,原本脱去二十四人。今检《录》中四甲二百二十七人赵与溥下,注「兄与镇同榜」,而《录》无其名。又《括苍汇记》有赵时、陈塈,《衡州府志》有罗雷春,《万姓统谱》有赵良金,并称宝佑四年进士,而此《录》亦无之。则皆在所阙内矣。后有天祥对策一道,理宗御制赐进士诗及天祥恭谢诗各一首。天祥是年登第后,即丁父忧归。至己未始授签书宁海节度判官厅公事。故谢表中有自叨异数,亦既三年之语。此《录》并载其表文,乃后人所增附者也。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京口耆旧传》九卷永乐大典

1
不著撰人名氏。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焦竑国史经籍志》皆载其名,亦不云谁作。考书中《苏庠传》末云:予家世丹阳,先人知其状为详,又从其孙嘉借家传,则作者当为丹阳人。庠卒于绍兴十七年,而作者得交其孙,则当为南宋末年人也。其书采京口名贤事迹,各为之传。始于宋初,讫于端平、嘉熙间。
2
其中忠烈如陈东,经济如张悫、张缜、汤东野、刘公彦,风节如王存、王遂、蒋猷、刘宰,文学如沈括、洪兴祖,书画如米芾父子,虽皆著在史传,而轶闻逸事,则较史为详。至《汤东野传》称,明受赦书至,东野谋于张浚,欲匿赦不宣。而《宋史》浚本传称,浚命守臣汤东野秘不宣。其说互异。证以刘宰《漫塘集汤侍郎勤王录跋》,乃与此书所载合,则足以订《宋史》记录之误。《漫塘集》称陈东于钦宗时凡六上书,高宗时凡四上书。《宋史》东本传第云于钦宗时五上书,高宗时三上书。证以此书,乃知《宋史》有据,《漫塘集》为传闻之讹。王巩《甲申杂记》谓陈亢以熙宁八年生廓与度。证以此书,廓中熙宁九年进士,则距生岁止一年;度中元丰三年进士,则距生岁止四年。尤足以纠小说附会之谬。如此之类,不一而足。盖是书体例,全仿正史。每为一传,首尾该贯,生卒必详。
3
与诸家杂说随笔记载,不备端末者不同。故事实多可依据,于史学深为有裨。
4
文渊阁书目》载是书不列卷数。《经籍志》则作四卷。今据《永乐大典》所载,裒合成编,厘为九卷。考《宋史地理志》,京口凡丹徒、丹阳、延令、金坛四县。神宗熙宁五年,改延令为镇,并入丹阳,则所存者仅三县,而此书《吴致尧传》,其人在宣和之季,乃仍称曰延令人。盖沿袭旧名,偶然失改。犹汉高帝十一年已改真定为东垣,而《南越王传》犹称尉佗为真定人。史氏驳文,不足为据。
5
今仍以三县分隶,庶从其实。至于诸书所载,互有同异,则并附载各条之下,以资考证焉。

史部十三·传记类一·昭忠录》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
不著撰人名氏。所记皆南宋末忠节事迹,故以「昭忠」名篇。自绍定辛卯元兵克马岭堡,总管田璲等死节,迄于国亡徇义之陆秀夫文天祥谢枋得等,凡一百三十人。详其词义,盖宋遗民之所作也。每条先列姓名官爵于前,而记其死难事实于后。其文间有详略,而大都确实可据。以《宋史忠义传》互相校核,其为史所失载者甚多。即史传所有,亦往往与此书参错不合。如绍定辛卯西和州徇难之陈寅,《宋史》亦有传。而其同死之守将杨锐则史竟失载其战没事,且讹其姓为「王锐」。又《宋史林空斋传》,以空斋为林同之子,考此书方知即同之号。史又误以刘仝子为刘同祖,并失载其被执自缢及其妻殉节等事。凡此皆当以是书为得实。又张世杰在崖山及谢枋得被徵事,所载亦比诸书为详。考袁桷清容居士集》、苏天爵《滋溪文集》,均有修《元史》时采访遗书之目,不载此名。孔齐至正直记》所列修史应采诸书,亦无此名。知元时但民间传录,未尝上送史馆。故至正间纂修诸臣无由见也。此本乃旧传抄帙,文字亦间有讹脱,而大略尚可考见。谨著之于录,庶一代忠臣义士未发之幽光,复得以彰显于世。
2
且俾读《宋史》者亦可藉以考正其疏略焉。
URN: ctp:ws22927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