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43 经部·小学类存目一

《卷43 经部·小学类存目一》[View] [Edit] [History]

1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尔雅补注》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姜兆锡撰。兆锡有《周易本义述蕴》,已著录。是注多以后世文义推测古人之训诂。如《释诂》:「在,终也。」则注曰:「凡物有定在,亦有终竟之意。今人云不知所在,亦云不知所终。」又好以意断制。如《释训》「子子孙孙」三十二句,则注曰:「每语皆以三字约举其义,与经书《小序》略相似,而又皆以韵叶之。此等文疑先贤卜氏受《诗》于圣人而因为之也」云云。盖因《诗序》首句之文而推求及于子夏。然考《周易象传》全为此体,王逸注《楚辞抽思》诸篇亦用此体,是又安足为出自子夏之证乎?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小尔雅》一卷通行本

1
案《汉书·艺文志》有《小尔雅》一篇,无撰人名氏。《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并载李轨注《小尔雅》一卷,其书久佚。今所传本则《孔丛子》第十一篇抄出别行者也。分《广诂》、《广言》、《广训》、《广义》、《广名》、《广服》、《广器》、《广物》、《广鸟》、《广兽》十章,而益以《度》、《量》、《衡》为十三章,颇可以资考据,然亦时有舛迕。如《广量》云:「豆四谓之区,区四谓之釜。」本诸《春秋传》「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之文。下云:「釜二有半谓之薮。」与《仪礼》「十六斗曰薮」合。其下又云:「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锺。」则实八斛,乃《春秋传》所谓陈氏新量,非齐旧量六斛四斗之锺。是豆、釜、区用旧量,锺则用新量也。《广衡》曰:「两有半曰捷,倍捷曰举,倍举曰锊。」《公羊传疏》引贾逵称俗儒以锊重六两者,盖即指此。使汉代小学遗书果有此语,逵必不以俗儒目之矣。他如谓「鹄中者谓之正」,则并正鹄之名不辨。谓「四尺谓之仞」,则《考工记》浍深二仞,与洫深八尺无异矣。汉儒说经,皆不援及。迨杜预注《左传》,始稍见徵引。明是书汉末晚出,至晋始行,非《汉志》所称之旧本。晁公武读书志》以为孔子古文,殆循名而失之。相传已久,姑存其目。若其文则已见《孔丛子》,不复录焉。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崔氏小尔雅》一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

1
旧本题崔铣撰。有《读易馀言》,已著录。此书凡分十篇。核检其文,实即《孔丛子》中之《小尔雅》也。闵元衢欧馀漫录》曰:「《小尔雅》,汉孔鲋撰,汝郡袁氏《金声玉振集》误为崔仲凫撰,收入《撰述部》。以汉为本朝,以崔易孔,岂其不详考耶?抑以世可欺也?」则是伪题姓名,明人已言之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汇雅》二十卷、《续编》二十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
张萱撰。孟奇,博罗人。万历壬午举人,由中书舍人官至户部郎中
2
此书每篇皆列《尔雅》,次以《小尔雅》、《广雅》、《方言》之属。下载注疏,附以萱所自释。亦颇有发明。然如《释诂》「肃、延、诱、荐、餤、晋、寅、荩,进也。」郭《注》:「寅,未详。」萱于他注义未详者无所证据,而晋之为进,人人皆解者,乃反详之,殊失体要。又若《释诂》「祪,祖也。」萱释之曰:「祪,远祖也。亲在高尊之上危矣。」此义尤为未安。盖明人不尚确据,而好作新论,其流弊往往如此也。《续编》二十八卷,则皆割裂陆佃埤雅》、罗愿尔雅翼》合为一集,每条以佃、愿之名别之,惟第一卷《说凤》一门有一条题「张萱曰」,为所自释耳。盖未成之本,后人不察而误刊之。陆氏、罗氏原书具在,亦安用此钞胥为哉?是尤画蛇之足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方言据》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1
魏浚撰。有《易象古义通》,已著录。是书乃纪四方言语之异而求其可据者凡二百馀条,多见考据。然其中亦有字出经史,本非方言,如张口笑曰哆、颐下曰颏、足背曰跗、毛多曰氄之类。小学诸书义训甚明,毋烦更为索解。又如「畔牢」之与「畔愁」、「儿良」之为「郎」,皆声音之转,亦非因方域而殊,乃一概阑入于輶轩绝代语,体例颇不类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方言类聚》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陈与郊撰。与郊有《檀弓集注》,已著录。是编取扬雄原本,依《尔雅》篇目分为《释诂》《释言》等十六门,别为编次,使以类相聚。如原本第三卷「氓,民也」至「枨,随也」数语,移入卷首为《释诂》。其原本卷首「党,晓也」两节则列为《释言》,反载于「敦、丰、庞、奔」一节之后。郭璞原注则总附每节后,低一格以别之。间有双行夹注,为与郊所考订者,仅略及音切、字画之异同而已。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越语肯綮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是篇皆记其乡之方言,而证以古音、古训,以为与陆法言韵多相合。因宋赵叔向有《肯綮录》,故袭其名。然叔向书多述朝制,此则但一隅之里谚耳。昔扬雄方言》,多关训诂,历代史志及诸家书目均入之《经部小学类》中。是编皆里巷常谈,似未可遽厕《六经》之末。然《旧唐书经籍志》载李少通《俗语难字》、《新唐书艺文志》载张推《证俗音》、颜愍楚《证俗音略》、李虔《续通俗文》,皆在《小学类》中。
2
以类相从,古有此例,故今仍列之《小学》焉。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连文释义》一卷通行本

1
国朝王言撰。言字愼旃,仁和人。是编凡二字连文及一名而兼两义与两字各为一义者,均分别训释,厘为十门。词颇浅近,盖为课蒙而作。视方以智通雅》所载,相去远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右「小学类」训诂之属,八部六十四卷,皆附《存目》。》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别本干禄字书》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颜元孙撰。其原本已著录。此本乃柏乡魏裔介所刊,卷端加以考证。其题「炎武按」者,当为顾炎武语。亦有不标姓名者,不知出于谁手,或即裔介所加欤?元孙是书,本依韵编次,而不标韵部之目,石本可据。此依《广韵》加之。
2
然原本与《广韵》次序实不相同。如《覃》、《谈》列《阳》、《唐》之前,《蒸》列《盐》之后,仄声亦并相应。考夏竦古文四声韵》称用《唐韵》部分者,其次序亦与此同,知非谬误。盖当时韵书非一本,炎武议其颠倒,亦非通论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十卷通行本

1
李焘撰。仁父。《桯史》云:「一字子真。」号巽严,丹棱人。绍兴八年进士,官至敷文阁学士。赠光禄大夫,谥文简案《文献通考》作谥文定
2
事迹具《宋史》本传。初,徐锴作《说文韵谱》十卷,音训简略,粗便检阅而已,非改许愼本书也。焘乃取《说文》而颠倒之。其初稿以《类篇》次序,于每部之中易其字数之先后,而部分未移。后复改从《集韵》,移自一至亥之部为自东至甲。《说文》旧第,遂荡然无遗。考徐锴说文系传》仿《易序卦传》例,作《部叙》二篇,述五百四十部以次相承之故,虽不免有所牵合,而古人学有渊源,要必有说,未可以臆见纷更。又徐铉新附之字,本非许愼原文。一概混淆,亦乖体例。后人援引,往往以铉说为愼说,实焘之由。其中惟《手部》「撝」字徐铉作「许归切」一条,能纠本书之谬。其馀如「」字本作「似醉切」,乃改为「房九切」;「苜」字本「模结切」,乃改为「徒结切」;又「臤」字本「苦闲切」,乃改为「邱耕切」:则多所窜乱。《说文》《酉部》有「酓」字,音「咽嗛切」,而焘删去不载,则有所遗漏。甚至「牦」字本「里之切」,而误作「莫交切」;「氂」字本「莫交切」,而误作「里之切」:颠倒错乱,全乖其本义、本音,尤为疏舛。顾其书易于省览,故流俗盛行。明人刊《文献通考》,又偶佚此书标题,而连缀其前后《序》文于徐锴《系传》条下,世遂不知焘有此书。明陈大科作《序》,竟误以为许愼旧本。茅溱作《韵谱本义》,遂推阐许愼说文》所以始于「东」字之意,殊为附会。顾炎武博极群书,而所作《日知录》,亦曰:「《说文》原本次第不可见。今以四声列者,徐铉等所定也。」是虽知非许愼书,而又以焘之所编误归徐铉。信乎考古之难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续千文》一卷通行本

1
侍其良器撰。良器里贯未详。官左朝散大夫,知池州军事。是编皆摭周兴嗣《千字文》所遗之字,仍仿其体制,编为四言韵语,词采亦颇可观。其孙尝刻石浯溪。后有乾道乙酉乡贡进士谢褒《跋》。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四声篇海》十五卷通行本

1
韩孝彦撰。孝彦允中,真定松水人。是编以《玉篇》五百四十二部依三十六字母次之,更取《类篇》及《龙龛手镜》等书增杂部三十有七,共五百七十九部。凡同母之部,各辨其四声为先后。每部之内,又计其字画之多寡为先后,以便于检寻。其书成于明昌、承安间。迨泰和戊辰,孝彦之子道昭又改并为四百四十四部,韩道升为之序。殊体僻字,靡不悉载。然舛谬实多,徒增繁碎。道升《序》称:「泰和八年岁在强圉单阏。」考泰和八年戊辰,而曰强圉单阏则丁卯矣。刻是书者又记其后云:「崇庆己丑,新集杂部,至今成化辛卯,删补重编。」
2
崇庆元年壬申明年即改元至宁,曰己丑者亦误。道昭又因《广韵》改其编次为《五音集韵》十五卷。明成化丁亥僧文儒等校刊二书,合称《篇韵类聚》。
3
「篇」谓孝彦所编,以《玉篇》为本。「韵」谓道昭所编,以《广韵》为本。二书共三十卷。较之他本,多《五音类聚径指目录》,馀无所增损云。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书溯源》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杨桓撰。有《六书统》,已著录。《六书统》备录古文篆籀,此书则专取《说文》所无,或附见于重文者录之。《六书统》所载古文,自凭胸臆,增损改易,其字已多不足信。至于此书,皆《说文》不载之字,本无篆体,乃因后世增益之讹文,为之推原作篆。卷一以会意起,仅一十一字。次指事,仅十四字。
2
合转注为两卷。其卷三至卷十二皆谐声字。独阙象形一门。名曰六书,实止五也。
3
桓好讲六书而不能深通其意,所说皆妄生穿凿,不足为凭。其论指事、转注,尤为乖异,大抵从会意、形声之内以己见强为分别。故其指事有以形指形、以注指形、以声指形、以意指形、以声指意之属。其转注有从二文、三文、四文及从一文一字、从二文一字、从一文二字之属。盖字学至元、明诸人,多改汉以来所传篆书,使就己见,几于人人可以造字。戴侗导其流,周伯琦扬其波,犹间有可采,未为太甚。至桓与魏校而横溢旁决,矫诬尤甚。是固宜宣诸戒律,以杜变乱之源者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增修复古编》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1
旧本题「吴均撰」。但自署其字曰「仲平」。不著爵里,亦不著时代。其《凡例》称注释用黄氏《韵会》,而书中分部全从周德清中原音韵》,则元以后人也。初,张有作《复古编》,辨别篆隶之讹异,持论甚平。又惟主辨正字画,而不复泛引训诂,其说亦颇简要。均乃病其太略,补辑是编。所分诸部,皆以俗音变古法。而所载诸字,又皆以古文绳今体。其拘者,如「童子」必从人作「僮」之类,率滞碍而不可行。其滥者,如「仝」字之类引及道书,又芜杂而不尽确。
2
所分六书尤多舛误。如「艐」字为国名,「孙」字为人姓,「阶」字训等差,「宾」字训客,「环」字训绕之类,皆谓之假借,则天下几无正字矣。其书自平声至入声,首尾完具,而每韵皆题曰上卷。殆尚有下卷而佚之。然其佚亦无足惜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蒙古译语》一卷永乐大典

1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称「言语不通,非译者无以达其志。今详定译语一卷,好事者熟之,则问答之间,随叩随应,而无鲠喉之患」云云。似乎元代南人所记。然其书分类编辑,简略殊甚,对音尤似是而非,殊无足取。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华夷译语》一卷永乐大典

1
洪武二十二年翰林侍讲火源洁奉敕撰。钱曾读书敏求记》作史源洁,字之讹也。前有刘三吾《序》,称「元初未制文字,借高昌之书,后命番僧造蒙古字,反复纽切然后成文,繁复为甚。翰林侍讲火源洁乃朔漠之族,遂命以华文译之。声音谐和,随用各足」云云。其分类编辑,与《蒙古译语》略同,而差为详备。然粗具梗概,讹漏孔多。《钦定元国语解》已有成书,源洁此编,直付之覆瓿可矣。《读书敏求记》又别载《华夷译语》二卷,云为回回馆所增定。今虽未见其本,然明人于翻绎之学,依稀影响,十不得一,其书亦可想像而知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篇海类编》二十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1
旧本题「宋濂撰,屠隆订正」。濂字景濂,浦江人。元至正末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不就。洪武中官至林学士承旨。事迹具《明史》本传。隆字长卿,鄞县人。万历丁丑进士,官至礼部主事。《明史·文苑传》附见《徐渭传》中。其书取韩道昭《五音篇海》以部首之字分类编次,舛陋万状。无论宋濂本无此书,即以所引之书而论,如田汝耔、都俞李登汤显祖、赵铭、章黼、杨时乔、刘孔当、赵宧光,皆明正德至万历时人,濂何从见之?至于以赵撝谦列林罕、李阳冰间。既有一「郑樵」,注曰「著《六书略》」,又有一「郑渔」,注曰「字仲明,夹漈人」。他如以《玉篇》为陈新作,以《韵会笺》为黄绍作,以高似孙为高衍孙,以《洪武正韵》为毛晃作,以《古文字号》为马融作、郑玄注,以《五声韵》为张有作,以《别字》十三篇为孙强作,以《六书精蕴》为孙愐作,殆于醉梦颠倒,病狂谵语。屠隆虽不甚读书,亦不至此,殆谬妄坊贾所托名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童蒙习句》一卷通行本

1
赵撝谦撰。撝谦有《六书本义》,已著录。焦竑笔乘》载撝谦著书十种,此书居第八。惟《六书本义》及《学范》行世,馀书则邱浚、李东阳、谢迁先后访于岭南不获。则此书为明人所未见,亦仅存之本矣。其例凡列一字,必载篆、隶、真、草四体。然小篆及真书各有定格,而隶、草变体至多,不能赅备,姑见崖略而已。撝谦本以小学名,此则乡塾训课之作,非其精义之所在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从古正文》五卷礼部尚书曹秀先家藏本

1
黄谏撰。世臣,兰州人。天顺壬戌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后坐与石亨交,谪广州府通判。其书考正字画之讹,以《洪武正韵》隶字,每字大书正文,而分疏训诂,注「作某某非」于其下。所推论六书之义,未尝不确。而篆变八分,八分变楷,相沿既久,势不能同。故楷之不可绳以小篆,犹小篆之不可绳以籀文。谏乃一一以小篆作楷,奇形怪态,重译乃通。而究其底蕴,实止人人习见之《说文》九千字,非僻书也。无裨义理,而有妨施用。所谓其言成理而其事必不可行者,此类是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书精蕴》六卷、《音释》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
魏校撰。有《周礼沿革传》,已著录。是书《自序》谓「因古文正小篆之讹,择小篆补古文之阙」,又谓「惟祖颉而参诸籀斯篆,可者取之,其不可者厘正之」云云。然字者滋也,辗转滋生如子孙之于祖父,血脉相通而面目各别。
2
校必以古文正小篆,是子孙之貌有不似祖父者,即谓非其子孙也。又择小篆以补古文,是子孙之貌有偶似其祖父者,即跻之于祖父之列,以补其世系之阙也。元以来好异之流,以篆入隶,如熊忠《韵会举要》所讥者,已为骇俗。校更层累而高,求出其上。以籀改小篆之文,而所用籀书都无依据。名曰复古,实则师心,其说恐不可训也。末附《音释》一卷,乃其门人徐官所作,以释注中奇字者。书有难解,假注以明。而其注先需重译,则乖僻无用可知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集古隶韵》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
方仕撰。案是时有二方仕。一为固始人,正德戊辰进士。一即此方仕,字伯行,宁波人也。其书以汉碑隶书分四声编次,全袭宋娄机汉隶字源》而变其一、二、三、四等目,以《千字文》「天地玄黄」诸字编之,体例甚陋。又摹刻拙谬,多失本形。前有嘉靖丙戌市舶太监赖恩《序》。盖仕为恩题射厅榜,恩因为损赀刻之。又有浙江进士章滔《序》,亦颂恩之功,盖均不足道云。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石鼓文音释》三卷、《附录》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1
杨愼撰。有《檀弓丛训》,已著录。是编第一卷为《石鼓古文》,第二卷为《音释》,第三卷为《今文》,《附录》则自唐韦应物至明李东阳所作石鼓诗,凡五篇。前有正德辛巳愼《自序》,称东阳尝语愼,及见东坡之本,篆籀特全,将为手书上石,未竟而卒,愼因以东阳旧本录而藏之。《金石古文》亦言升庵得唐时拓本,凡七百二字,乃其全文。冯惟讷诗纪》亦据以载入《古逸诗》中。当时盖颇有信之者。后陆深作《金台纪闻》,始疑其以补缀为奇。至朱彝尊《日下旧闻考》,证古本以「六辔」下「沃若」二字。「灵雨」上「我来自东」四字,皆愼所强增。第六鼓、第七鼓多所附益,咸与《小雅》同文。又鼓有「」文,郭氏云恐是白大字,白泽也。愼遂以「恶兽白泽」入正文中,尤为欺人明证。且东阳《石鼓歌》云:「拾残补阙能几何?」若本有七百馀字,东阳不应为是言云云。其辨托名东阳之伪,更无疑义。今考苏轼《石鼓歌》自注,称可辨者仅「维鱮贯柳」数句,则称全本出于轼者妄。又韩愈《石鼓歌》有「年深阙画」之语,则称全本出唐人者亦妄。即真出东阳之家,亦不足据,况东阳亦伪托欤?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书索隐》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杨愼撰。《自序》谓「取《说文》所遗,汇萃成编。以古文籀书为主,若小篆则旧籍已著,予得而略」云云,盖专为古文篆字之学者。然其中所载古文、籀书,实多略而未备。即以首卷而论,如《东韵》「工」字,考之钟鼎释文,若乙酉父丁彝、穆公鼎、尨敦、九工鉴之类,各体不同,而是书均未载及。又如「共」字止载汾阴鼎,而好畤鼎、上林鼎、绥和鼎之类亦均不取。且古文罕见者,必著所自来乃可传信,而是书不注所出者十之四五,使考古者将何所据依乎?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经子难字》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1
杨愼撰。上卷乃读诸经义疏所记,凡《易》、《诗》、《书》、三《传》、三《礼》、《尔雅》十书。下卷乃读诸子所记,凡《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法言》、《中说》、《管子》、《十洲记》、《战国策》、《太玄经》、《逸周书》、《楚词》、《文选》十三书。或摘其字音,或摘其文句,绝无异闻。盖随手杂录之文,本非著书。其孙宗吾过珍手泽,编辑成帙,而王尚修序刻之,均失愼本意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石鼓文正误》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
陶滋撰。时雨,绛州人。正德甲戌进士。是编以薛尚功、郑樵、施宿等石鼓训释不免舛讹,因亲至太学石鼓旁,抉剔刻文,一一校定。然年深阙画,仍多影响揣摩。其《后序》踵杨愼之说,谓曾见苏轼摩本六百一十一字,亦失考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金石遗文》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1
丰道生撰。道生丰坊所更名也。所著《古易世学》,已著录。坊颇能篆籀书,其诸经伪本多以古文书之,至今为世所诟厉。此书杂采奇字,分韵编次。
2
但以真书一字,直音于下,无所考证,亦不注所出,体例略近李登《摭古遗文》。
3
虽未必全出依托,然以好撰伪书,凡所论撰,遂无不可疑,故世无遵而用之者。此本又传写失真,益不足据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同文备考》八卷、附《声韵会通韵要粗释》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1
王应电撰。应电有《周礼传》,已著录。是编考辨文字声音。其学出于魏校,而乖僻又过其师。前有《自序》,谓《洪武正韵》间以小篆正楷书之讹,而未尝以古文正小篆之谬。于是著为是书,取古文篆书而修定之,并欲以定正许愼说文》之失。袭戴侗之遗法,分为八类:曰天文,曰地理,曰人容,曰人道,曰人体,曰动物,曰植物,曰用物。举是八纲,以领其目。又举诸目以附缀偏旁,系属诸字。考书有古文,有大篆,有小篆。三代以下,得以考见六书大略者,惟赖小篆之存。得以考见小篆本旨者,惟赖《说文》「始一终亥」之目。州居部次,不相凌乱。是以上通古、籀,下贯隶、楷,犹可知其异同因革之由。若大篆则见于《说文》者不及二百字,即岐阳石鼓传为籀书,尚不能尽目为大篆。况古文见于《说文》与出于钟鼎者已自不同,必欲并合论之,名为复古,实则凿空。遂至杜撰字体,臆造偏傍,竟于千百世后,重出一制字之仓颉,不亦异乎?且既不信《说文》矣,而于《说文》引述诸经文句互异者,乃反据以驳正经文。不知汉代经师,多由口授,被诸竹帛,往往异文。马、郑以来诸儒,商榷折衷,乃定为今本。愼书所据,如《易》用孟喜之类,其《序》本有明文,不过当时一家之学。
2
应电乃执为古经,拘泥殊甚。至所附《声韵会通韵要粗释》二卷,改字母为二十八,改韵类为四十五,为横图以推衍之。其于古今异宜,南北异读,皆所不考。
3
合其所不当合,分其所不当分。又每字合以篆体,端绪丛杂,如治乱丝。亦可云劳而鲜功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古俗字略》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陈士元撰。士元有《易象钩解》,已著录。是编标题之下题曰「归云别集」,与所注《周易》同,盖亦其别集之一种也。其例仿颜元孙干禄字书》而小增损之,亦以韵分字。所列首一字即元孙所谓正也,所列古体及汉碑借用字即元孙所谓通也,所列俗用杂字即元孙所谓俗也。古字多以钟鼎之文改为隶体,已失其真。
2
又不注所出,弥为难据。他如窗之为𤗄、春之为旾,则周伯琦之讹文。
3
ctextchar:8480
之为天、卍之为万,则释典之谬体。一概滥收,殊乏考正。其有已见经典者,如《左传》「民生敦厖」、《毛诗》「民之方殿屎」等字,皆斥为俗字;而徐铉校正《说文》所云俗书,如亹个等二十八字,反未刊正:弃取亦殊失伦。士元撰述之富,几与杨愼、朱谋㙔相埒,而是编疏舛不一而足,亦贪奇爱博之过欤?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字考启蒙》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周宇撰。必大,自署关中人。前有万历十一年《自序》。考《太学进士题名碑》,万历癸丑科有周宇,崇祯初所定逆案中亦有其名。然碑称四川成都人,与自题关中不合。《序》作于万历十一年,已自称老且疾,则不应尚及媚魏忠贤。惟《咸宁县志》,载「周宇,西安左卫人,嘉靖己酉举人,官户部主事,精识古文奇字」云云,当即其人也。是编辨字学之讹,分为四考。曰《正形》,曰《殊音》,曰《辨似》,曰《通用》。前三门俱以《洪武正韵》分部编次,惟《通用》一门分《实名》、《虚声》、《叠字》三篇,别为一例。其《正形》多以篆绳隶,如「东」字、「同」字皆以起钩为讹体字。如其所说,必八法全废,殊拘碍难通。《殊音》即韵书之互注,然辨古音、今音及双声转读,均不甚精核。
2
《辨似》一门尤为琐屑。如壶之与壼,傅之与传,稍把笔者皆知之,何必缕缕乎?《通用》一门杂收假借之字,既多挂漏,又颇泛滥。均不足以言小学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书赋音义》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张士佩撰。士佩澽滨,韩城人。嘉靖丙辰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
2
《明史·邹元标传》载其与礼部尚书徐学谟俱为元标劾罢。其事迹始末,则史未详也。是书取《洪武正韵》所收诸字,依偏旁分为八十五部。每部之字皆仿周兴嗣《千字文》体,以四言韵语联贯之,文义或属或不属,取便诵读而已。每字皆粗具训诂,疏明大义。凡字有数体者,惟载一体,而各体皆附于后。有数音者亦然。盖专为初学而设。然其所分诸部,不遵《说文》、《玉篇》之旧。如「月」字入「肉部」,「户」字入「尸部」,「支」字入「攴部」之类,皆与六书不合。
3
又如「源」字音「于权切」、「江」字音「居良切」、「沂」字音「延知切」之类,亦皆沿《正韵》之误,于声音多乖。其注释亦多讹舛,无足观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古器铭释》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卞蓘撰。,扬州人。是书成于嘉靖中,皆抄袭《博古图》及薛尚功钟鼎款识》之文。前后失次,摹刻舛讹,殊不足依据。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字义总畧》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顾充撰。囘澜,上虞人。隆庆丁卯举人,官至南京工部都水司郎中。
2
是书辨诸字音义、㸃画,分四十四门,体例最为冗碎。又不明六书本旨与古字假借之例。如《字始门》注「尔朱」字云:「《百》、《千家姓》皆无,始见唐神仙尔朱洞。」是并《魏书》亦未考矣。《避忌门》注「齿」字云:「张万岁牧马,衆以张讳,因以马岁为齿。」是并《公羊传》、《礼记》亦未考矣。甚至《字始门》注「囘文」字云:「始于温峤。」注「云土」字云:「云土梦作乂,旧误作云梦土。宋太宗得古本,始诏改正。」已与字义无涉。至《避忌门》注「海棠」字云:「杜子美母名海棠,故集中无诗。」注「道」字云:「师道渊避萧道成讳,称师渊。」注「崇」字云:「姚元之避开元年号,改名崇。」是与字义不更风马牛乎?《半字通用门》中如廋𢊈、弥弥、澭灉、汚污、帱𢅱之类,本一字而体分今古,乃区别为二,强指曰通。《各音门》中如「庚桑」作「亢仓」、「裂繻」作「履繻」,本音之转,非庚桑即音亢仓,裂繻卽音履緰。侠累作韩傀,本名之讹,更非侠累卽音韩傀。乃又混合为一,谓上字卽读下音。凡斯之类,不可缕数。他若《一字分书门》,旣收旱旰、星甠诸字,而别卷又以愈愉、怠怡等字立心、忄各开一门,则互相重复。《正音门》「积」字注旣云音恣非,《动静门》中「积」字注又云:「凡指所聚之物,音恣。取物而积聚之,音迹。」《字始门》「车」字注云:「尺遮切。自汉以来,始有居音。」《正音门》「下」字注又云:「古音虎。魏了翁云:《六经》无下马一韵,故下皆音虎。」则自相矛盾。其馀如「爼豆」当作「爼斗」,周人避文王讳,读「昌」为去声者,更不知其何据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问奇集》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张位撰。明成,新建人。隆庆戊辰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考论诸字形声训诂,分十九门:一《六书大义》,一《三十六字母》,一《早梅诗切字例》,一《好雨诗切字例》,一《辨声音要诀》,一《辨五音诀》,一《四声三声例》,一《分毫字辨》,一《误读诸字》,一《奇字考》,一《假借圈发字音》,一《画同音异旧不旁发诸字》,一《音义同而书画异诸字》,一《音义异而可通用诸字》,一《一字数音例》,一《误习已久难改字音并〈正韵〉不载诸字》,一《相近字音》,一《各地乡音》。辨论颇详,而不免弇陋。如合并字母,已非古法。所用直音,如龟音圭、冰音兵之类,并部分不辨。又如倒景之景卽影本字,而误云音影。𧈫卽虹之别体,而误云音虹。
2
李阳冰之名出木华《海赋》,而泥于所篆之碑自书为𣲝,误云音佞。甚至「台骀」误音胡苔,而注曰:「《左传》人名。」考《左传》「子产称台骀汾神」注,无胡苔之音。又「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注云:「骀,音诒」,亦无苔音。惟《檀弓》引之作「败于台骀」,注云台音壶,又非《左传》人名,殊为剌谬。如此之类,不可毛举,不足以言小学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大明同文集》五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田艺蘅撰。艺蘅子艺,钱塘人。以岁贡生官休宁县学训导。《明史·文苑传》附见其父《汝成传》中。是编割裂《说文》部分,而以其谐声之字为部母。
2
如「东」字为部母,即以「栋」、「涷」之属从之。颠倒本末,务与古人相反。
3
又自造篆文,诡形怪态,更在魏校六书精蕴》之上。考沈括梦溪笔谈》曰「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如水类,其左皆从水。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如斯之类,皆以戋为义也」云云。《梦溪笔谈》非僻书,艺蘅不应不见,殆剿袭其说而讳所自来。不知王圣美之说,先不可通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正韵汇编》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周嘉栋撰。嘉栋隆之,黄州人。万历已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其书取《洪武正韵》以偏旁分八十部,所分之部与部中所列之字皆以字画多少为序。每字之下仍各注曰「某韵」。特因韵书之本文编为字书,以便检寻,无所损益。其分部颇多乖迕。至于「乃」字、「丹」字之类,以为无偏旁可归,编为《杂部》,附于末,尤不考古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书指南》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李登撰。士龙,自号如真生,上元人。官新野县县丞。是书成于万历壬辰。用《千字文》体,以四字为句,辨俗传讹体之字以诲童蒙,亦颜氏《干禄字书》之类。然俗字颇多,书中不能该载,又不为剖析其义,于初学仍无所启发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摭古遗文》二卷、《补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李登撰。是书本夏竦篆韵之体,取钟鼎古文以韵分编。其韵并《东》于《冬》。并《江》于《阳》,并《侵》于《真》,并《肴》于《萧》,分《齐》、《微》二韵之字于《支》、《灰》,分《覃》、《咸》、《盐》三韵之字于《寒》、《先》,分《蒸韵》之字于《青》、《庚》,而从《广韵》分《真》、《谆》、《桓》、《寒》各为二,大抵皆以意杜撰。所列古文,亦皆不著所出,未可执为依据。又出《金石韵府》之下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诸书字考》二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1
林茂槐撰。茂槐穉虚福清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吏部郎中。是编辨别字音,分四十四类。其例有八:一字有异音而读讹者,如格泽音鹤铎之类。
2
一偏旁讹者,如沴音戾之类。一假借通用者,如霸本音魄之类。一音同可通用者,如辟历为霹雳之类。一以讹书而读讹者,如飓音具之类。一字有动静二音,如解音蟹、坏音怪之类。一二音通用,如孛有佩音之类。一古今音异,如鸿胪音庐、太守音狩之类。然于古字、古音皆未明其根柢,故捃摭成编,颇伤疏略。如《诗》「南」音「尼心反」、「风」音「孚金反」、「天」音「汀因反」。此自古今韵异,非关字有重音。若斯之类,浩如烟海,何为仅收三五字?又如拥篲之拥音涌、北邙之邙音茫,此自人人能晓,何必作音?至于谓张翰之名当作平声,是未见李商隐诗「越桂留烹张翰脍」也。谓「宁馨」之「宁」当音甯,是未见刘禹锡诗「几人雄猛得宁馨」也。观其训「哉」为始,不引《尔雅》而引《韵会》,谓「烟煴」曰「氤氲」,不引班固赋而引《周易注》,知其为餖飣之学,未能悉考源流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五侯鲭字海》二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1
不著撰人名氏,题曰「汤海若订正」。考汤显祖号曰若士,亦曰海若,临川人。万历辛丑进士。官至礼部主事,终于遂昌县知县。《明史》有传。则当为显祖所作矣。前有陈继儒《序》云:「取《海篇》原本,遵依《洪武正韵》,参合成书。」然其注释极为简略,体例亦颇芜杂。每字皆用直音,尤多讹谬。至卷首以《四书五经难字》别为一篇,则弇陋弥甚。显祖犹当日胜流,何至于此?盖明末坊贾所依托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字学指南》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朱光家撰。光家谦甫,上海人。是书成于万厯辛丑。首二卷,一曰《辨体辨音》,次曰《同音异义》,三曰《古今变体》,四曰《同音互体》,五曰《骈奇解义》,六曰《同体异义》,七曰《正误举例》,八曰《假借从译》。自三卷以下则以韵隶字,并为二十二部。每一部以一字调四声。如东、董、冻、笃之类,各标一字为纲,而同音之字列于其下。如蝀从东,懂从董,栋从冻,督从笃之类,葢本诸章黼韵学集成》。惟黼聚四声于一韵,仍各自为部。此则四声参差联贯并为一部,为小变其例耳。其前二卷所列,大抵漫无考证。如断断、灯灯,来来,皆上正下俗。而此书断音短,断音段,灯为灯笼,灯为灯火,来为往来,来为来牟。均以臆自为分别,非有根据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字学订譌》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李当泰撰。当泰元祉,泗州人。是书乃万厯丁未殷城黄吉士督学江南,命当泰张位问奇集》、焦竑《字学》二书纂为一编。首《六书大畧》,而终以《俗用杂字》,共二十四门,义例殊为错杂。至《分门订譌》内所载,若甘露名天酒,酒名红友之类,直是类书,岂复小学训诂乎?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合并字学集篇集韵》二十三卷内府藏本

1
徐孝编,张元善校。,顺天布衣。元善,永城人,彭城伯骐之后,袭封惠安伯。是书凡《集篇》十卷,分二百部,附《拾遗》一卷。皆不究《说文》、《玉篇》之㫖,偏旁多误。若䅩䅓二字从𥝌,𥝌读若稽,木曲头也,与禾稼之禾逈异,而乃并䅩䅓入禾部,则于六书本义茫无考据可知。又《集韵》十卷,分一百部,附《四声类率谱》一卷、《等韵》一卷。亦不究陆法言、孙愐旧法,如并扃、登、等字于东韵,合箴、簪与真、臻同入根韵之类,皆乖舛殊甚。又删十六摄为十四摄,改三十六母为二十二母,且改浊平、浊入为如声。事事皆出剏造,较《篇海》、《正韵》等书,变乱又加甚焉。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字考》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1
夏宏撰。用德,号铭乾,海阳人。是书上卷凡三类:曰《误写字》,曰《疑似字》,曰《误读字》。下卷凡二类:曰《通用古字》,曰《通用联字》。
2
意在订六书之讹而不能深研古义,但稗贩于近代韵书、字书之间。如说「鸡」字必从隹,不知古文实从鸟,见于《说文》;谓「豸」字连獬则称砦,不知本字实作廌,其豸乃虫豸字,亦见于《说文》:颇为失考。「㱔」字于「误写字」条下注「音梭,楚歌声」,于「通用联字」条下以「楚㱔」标目,而注曰「梭去声」,亦自相矛盾。又不通翻切,多用直音。如搀抢之抢云音当、临邛之邛云音穹者,尤不一而足。其去《佩觿》、《字鉴》诸书,葢不可以道里计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类纂古文字考》五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1
都俞撰。仲良,钱唐人。仕履未详。考其《序》、《跋》,盖万厯间人也。是书以古文为名,而实则取《洪武正韵》之字,以偏旁分类编之,凡为部三百一十有四,冠以《辨疑》一篇、《切字》一篇,而末附以《杂字》。其字皆用直音,直音不得,则用四声,四声不得,乃用翻切。如钧音君、铭音明,全乖沈、陆之旧。又分部别舟󠄁于舟、别灬于火,揆之六书,亦多失许、顾之本义。惟其每部之中,以字画多少分前后,较《说文》、《玉篇》、《类篇》颇易检寻。
2
故后来字书,皆用其体例云。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书正义》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吴元满撰。元满敬甫,歙县人。万历中布衣。笔乘》曰:「新安吴敬甫,博雅士也。精意字学,所著有《六书正义》十二卷。」今观是书,大抵指摘许愼而推崇戴侗、杨桓,根本先已颠倒。又体例冗琐,既略仿《六书故》,分数位、天文、地理、人伦、身体、饮食、衣服、宫室、器用、鸟兽、虫鱼、草木十二门,分隶五百三十四部,又略仿《六书统》而蔓延之。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广为二十九体,转注、假借敷衍为一十四门,殆于纷若乱丝。其附会存疑、阙疑备考、楷书备用、俗借俗转诸条,亦多舛漏。所论转注,以曲逆读去遇之类当之。所论假借,以一本数名,借为太一贵神,九本数名,偕为阳九,真本伪之对,借为真州、真姓之类当之,尤为不确。至于以为帝、以卍为万、昴字上加三围、火字直排四画,或误采梵书,或造作伪体。乃动辄云《说文》篆讹,尤可异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书总要》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吴元满撰。是书亦分数位、天文、地理、人伦、身体、饮食、衣服、宫室、器用、鸟兽、虫鱼、草木十二部,盖承戴侗、杨桓之绪论,而变本加厉。所分部首,皆以象形为主,谓之正生。而指事、会意以下,则有正生、变生、兼生之别。
2
不取许愼说文》,概为谐声之说。其字皆以柳叶篆写之,谓其有鸟迹遗意,足排斥小篆方整妍媚之态。然所谓古文,大抵出于杜撰,又往往自相矛盾。如于「三」字下注云:「俗作参弎。」是以说文之「弎」为俗字矣。于「一」字下云:「或加弋作弌。」又用《说文》之说。岂三从弋则俗,一从弋则不俗乎?至所引经传诸文,率以意改。如「二」字下引《诗》「衣服不二」、《论语》「不二过」、「采」字下引《左传》「不采菽麦」之类,尤为疏舛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书溯原直音》二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1
吴元满撰。是书主于辨别字体。所分十二门,亦与《六书正义》同,其庞杂瞀乱亦同。所用直音尤多舛误。如凡音烦、千音签、必音碧、禛音真,皆参杂方言,有乖旧读。至于士、是本皆上声,既注士音是矣,又注叶上声,尤自相抵牾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谐声指南》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1
吴元满撰。其说六书,以谐声为多,而古有数字同从一字谐声,而数字之读乃迥异者,于是为之说曰谐本声、谐叶声、谐本音、谐叶音、谐转声、谐转叶声、谐转音、谐转叶音,有是八者之别。夫古字本止一声,所从谐声之字,其读要不相远。后人读字,自与古殊,乃谓古作字时有所谓谐叶、谐转之声。只凭臆说,故设多岐,实非六书之本旨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说文长笺》一百四卷安𫶛巡抚采进本

1
赵宧光撰。宧光凡夫,吴县人。是书前列《解题》一卷,载其平生所著字学之书七十馀种。其虗实存佚,皆不可考。次列《凡例》一卷。次列《说文》原《序》、宋初官牒,附以自撰《通误释文》及徐锴《部叙》二篇。合为《卷首上》。次列其少时所撰《子母原》一篇,泛论字学大意。又取说文五百四十部原目窜乱易置,区分门类,撰《说文表》一篇。合为《卷首下》。其书用李焘《五音韵谱》之本,而《凡例》乃称为徐锴、徐铉奉南唐敕定,殊为昧于源流。所列诸字,于原书多所增删。增者加方围于字外,删者加圆围于字外。其字下之注,谓之「长语」,所附论辨,谓之「笺文」,故以「长笺」为名。然所增之字,往往失画方围,与原书淆乱。所注所论,亦疎舛百出。顾炎武日知录》摘其以《论语》「虎兕出于柙」误称《孟子》为《四书》亦未尝观,虽诋之太甚,然炎武所指摘者,如《诗》「锦衾烂兮」本有「衾」字,乃以为「靑靑子衿」之「衿」即「衾」字;「𤓰分」字见《史记·虞卿传》及《汉书·贾谊传》,乃以为「𤓰」当作「爪」;「竈突」字见《汉书霍光传》,乃以为「突」当作「𥥍」。
2
「民愁则垫隘」见《左传》,「鹊,
ctextchar:3676
丑,其飞也㚇」、「驠,马白州也」,并见《尔雅》,而以为未详;顾野王陈人也,而以为晋之虎头。陆龟蒙唐人也,而以为宋之象山;王筠梁人也,而以为晋;王禹偁宋人也,而以为南朝;防风氏「身横九亩」本《谷梁传》之文,而引于「野」字注下误以为「身横九野」,又误以为《左传》;《后汉书·刘虞传》「故吏尾敦于路刼虞首,归葬之」,而以为后汉尾敦路刼刘虞首归之莽;《晋书虞啸父传》「为孝武帝所亲爱,侍饮大醉,拜不能起。帝顾曰:扶虞侍中」,而以为晋献帝醉,虞侍中命扶之;汉宣帝讳询,乃以为讳恂;汉平帝讳衎,乃以为讳衍;以至簿正祭器见《孟子》,而以为唐中晚诗文始见「簿」字,前此无之;夏州至唐始置,而以为中国称华夏从此起;叩地在京兆蓝田,而以为地近京口,故从口。祢𢖍《渔阳三掺》,本音「七绀反」,而以为当作操:凡十馀条,皆深中其失。然则炎武以宧光为好行小慧,不学墙面,不为太过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书长笺》七卷安𫶛巡抚采进本

1
赵宧光撰。此书与《说文长笺》合刻,本一书也。以许氏《叙》内释六书之义者,分为前六卷之首。又备列班固、卫恒、贾公彦、徐锴、张有、郑樵、戴侗、杨桓、刘秦、余谦、周伯琦、赵古则、王应电、王鏊、僧眞空、朱谋㙔、张位、熊朋来、吴元满十九家之说,逐条辨论,更以己说列于后。其中「转注」一条,许氏引考、老二字证之。裴务齐《切韵》谬言考字左回,老字右转,本非许氏之㫖。宧光乃悞以左回右转为许氏之说,讥其自相矛盾,殊为疎舛。末又列《六书馀论》一卷、亦支离敷衍,于制字之精意,皆无当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集钟鼎古文韵选》五卷通行本

1
明释道泰撰。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此名,注曰「字来峰,泰州人」。其书分韵集钟鼎古文,然所收颇杂。秦权、汉鉴与三代之文并载之,殊乖条贯。他如《滕公石椁铭》本属伪迹,收之已失别裁,又钩摹全非其本状,则传写失真者多矣。其分韵改《咍》为《开》,改《添》为《凡》,上平有《元》、《魂》而无《痕》,下平多《三宣》一部,皆与《广韵》不同。盖从徐锴《篆韵谱》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正字通》十二卷通行本

1
旧本或题「明张自烈撰」,或题「国朝廖文英撰」,或题「自烈文英同撰」。
2
钮琇觚剩粤觚下篇》,载此书本自烈作,文英以金购得之,因掩为己有,叙其始末甚详。然其前列国书十二字母,则自烈之时所未有,殆文英续加也。裘君宏《妙贯堂馀谈》又称文英殁后,其子售版于连帅刘炳。有海幢寺僧阿字知本为自烈书,为炳言之,炳乃改刻自烈之名。诸本互异,盖以此也。其书视梅膺祚《字汇》,考据稍博,然徵引繁芜,颇多舛驳。又喜排斥许愼说文》,尤不免穿凿附会,非善本也。自烈字尔公,南昌人。文英字百子,连州人。康熙中官南康府知府,故得鬻自烈之书云。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篆韵》五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不著撰人名氏。其书每页右侧印「钦赐商河王勉学书楼之记」十一篆字,上下与朱丝阑齐。考《明史·诸王表》,衡王佑楎之孙载塨,于嘉靖三十五年袭封商河王。万历二十五年,其长子翊����袭封。至四十四年薨,无子,国除。
2
书无序、跋,不知为载塨所钞,翊����所钞也。首题《篆书正韵》四字,而考其部分乃用《壬子新刊礼部韵》,与《洪武正韵》截然不同。书中别无考证,惟据周伯琦六书正讹》注「俗作某某,非」而已。盖藩邸偶录以备检阅,非著书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字韵合璧》二十卷内府藏本

1
不著撰人名氏。但题「明鄱东朱孔阳订正刋行」。编中分上、下二层,上辨音韵,下别偏旁,而谬悠舛误,不可枚举。如天音添,则以两韵为一声。吴作吴,则以俗字为正体。分韵则从《洪武》并合之本,分部则紊许愼说文》之例,葢于六书之义,茫乎其未解者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广金石韵府》五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1
国朝林尚葵李根同撰。尚葵朱臣,莆田人。,一字云根,晋江人。是书用朱、墨二色校,以四声部次,朱书古文籀篆之字,墨书楷字领之,亦各注其所出。乃因明朱时望《金石韵府》而作,故名曰「广」。然所引诸书,今已什九不著录,尚葵等何自得观?今核所列之目,实即夏竦《四声韵》而稍摭郭忠恕、薛尚功之书以附益之。观其备陈群籍,而独遗竦书之名,则讳所自来,故灭其迹可知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他山字学》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钱邦芑撰。邦芑开少,丹徒人。晚为僧,号大错。其书辨正字画及音读之误,凡四十三目。大抵本于郭忠恕佩觿》及李文仲字鉴》诸书,而搜辑未广。如《一字数音考》内「苴」字载至十五音,为书中极多之数,而《韵会小补》载此字实有十八音。他若《广韵》、《集韵》所载重音开卷可见者,亦百不得其一二。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书准》四卷内府藏本

1
国朝冯调鼎撰。调鼎雪鸥,华亭人。其书分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类,每类分平上去入,而假借、转注即见于四类之中。然其书虽力阐古义,而于六书本旨多所未明。如「社」之一字,《说文系传》从示,土声,此书不见《系传》,乃以社为会意字;又如「风」之一字,《说文》从虫凡声,此书不知风之古音,而以为从虫省声:则其他概可知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书通》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闵齐伋撰。齐伋寓五,乌程人。世所传朱墨字版、五色字版谓之闵本者,多其所刻。是书成于顺治辛丑,齐伋年八十二矣。大致仿《金石韵府》之例,以《洪武正韵》部分,编次《说文》,而以篆文别体之字类从于下。其但有小篆而无别体者,则谓之「附通」,亦并列之。不收钟鼎文,而兼采印谱。自称通许愼之执,不知所病正在以许愼为执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韵原表》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1
国朝刘凝撰。有《稽礼辨论》,已著录。凝初作《文字韵原》一编,谓《说文》以形相次,《韵原》以声相从。又以《韵原》限于篇幅,其层次排列,未免间断,而生生之序不见,乃仿《史记》诸表之例,从各字偏旁,序其世系,分其支派,以济《韵原》之穷。然篆隶屡更,变化不定,必一一谓某生于某,终未免失于穿凿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石鼓文定本》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国朝刘凝撰。是书上卷为《石鼓音训释文》,下卷为《附录古今人辨说及诗歌石鼓刻文》。且以残阙拓本渐不可辨,惟以摹本及释文相传。释文之中,潘迪最著。摹本之中,薛尚功、杨愼最著。案宋金以前争石鼓之时代,齗齗不休。
2
元以来真伪论定矣,而争文字者又閧而聚讼。凝作此书,既不以今日所存之三百二十馀字以考定其真,又不详列诸家之本以纠其异。徒以杨愼伪本犹属全文,而据以为主,根本先谬。又加以意为增减,弥起纠纷。如第四鼓「其写」上之「吾」字、第五鼓「霝雨」下之「●缺字:⿱艹凄」字,为各本所无,莫知何以增入。至于后卷《辨说》第一条,即载薛尚功云云,而薛尚功《跋》语内亦无其文,皆不可解。
3
又以石鼓之文强合于《说文》之籀体。案赵师尹《石鼓文考注》所摭《说文》与石鼓相同之字,员、辞、皮、树、西、则、旁、中、囿九字而已。然「旁」字石鼓无之,乃杨愼以壬鼓「芑其用导」用字妄改为旁。其馀诸字亦均有同异。凝必欲附会其文,亦郑樵以秦权一二字之合,定为秦鼓之类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黄公说字无卷数,湖北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顾景星撰。景星黄公,蕲州人。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其学自称推本许愼,而大抵以梅膺祚《字汇》、廖文英《正字通》为稿本,仍以楷字分编。
2
如丑字从从丨,象手有所执也,而列之一部。于六书之义,未免有乖。至于西域梵文,尤自别为一体。儒书所载,已改为楷画,非其本真。一概收载,亦为泛滥。
3
其注皆杂采诸书,不由根柢。所列各书,唐《说文》、蜀《说文》、葛洪《字苑》、何承天《纂文》、吕静《韵集》、李启《声韵》、吕忱字林》、阳休之夏侯该《韵略》、孟昶《书林韵会》、林罕《字源》等目,不知何从见之?又以李焘《说文五音谱》为徐铉,以杨桓《六书溯源》为吴元满,以赵明诚金石录》为欧阳修,以张守节史记正义》为《六书正义》,以司马贞史记索隐》为《六书索隐》,舛误不一而足。至于司马光《集韵解》,诸家目录未著斯名。米芾《大宋五音正韵》,仅名见所著《画史》中,盖欲为之而未成,亦非真有其书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读书正音》四卷浙近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吴震方撰。震方青坛,石门人。康熙己未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是书卷一,以一音异读者分门编辑。其无类可归者,附以通用一门。卷二别为六类,曰《字音清浊辨》,曰《同音借义》,曰《借同音不借义》,曰《因义借音》,曰《音借而借》,曰《语词之借》。卷三以四声编录僻字。卷四则各依部分编习见字样,以正时师误读。前有毛奇龄《序》,颇称其精审。然实于六书、音韵源流多所舛漏。其谓本字不读本音者,如「隋」,隋时去辵为隋,本文帝之臆造。
2
在《说文》「隋,裂肉也」,徐铉音「徒果切」,乃其本音。他如在《支韵》者,作「旬为切」,顺裂肉也。又「翾规切」,《周礼大祝》「隋衅」通作绥是也。
3
在《歌韵》者,作「土禾切」,《集韵》「中高四下」是也。在《置韵》者,作「呼恚切」,《周礼守祧》「既祭则藏其隋」是也。此所谓本字不读本音者也。
4
今震方误以隋随为一音,反以音妥者为非本音,而在《支》、《歌》、《置》三韵者乃不见录。未免失考。又如「廑」之为仅,「厸」之为邻,「」之为攀,俱列在《本字不读本音》卷内。考《汉书·贾谊传》曰:「其次廑得舍人。」《注》曰:「廑与仅同。」《扬雄传》曰:「累既「」夫傅说兮,奚不信而行。」《注》曰:「古攀字。」《叙传》曰:「东厸虐而歼仁兮,王合位乎三五。」注:「厸,古邻字。」震方附诸同字异读,亦未悉今字、古字之殊。至于景为影之本字,暒为晴之本字,为卯酉之本字,显著《说文》。震方亦与古字不读本音者一例列之,益乖迕矣。若此类者,不一而足。其馀耳目之前,亦多遗失。《汉地理志》曰:「屯留」。师古:「屯,音纯。」「朁亭」,师古:「朁,音潜」。「修亭」,应劭:「修,音条。」
5
「计斤」,师古:「音介。」「根甸氐道」。李奇:「甸,音胜。」「卑水」,孟康:「卑,音班。」「朴」,孟康音「蒲环」。「泽索」,师古:「泽音铎」。「骊靬」,李奇音《迟虔》。「祖厉」,师古音《罝赖》。「莫黑旦」,师古音《忉怛》。「辽队」。师古《队音遂》。「黏蝉」,服虔《蝉音提》。
6
「麊泠」,孟康音「螟蛉」,师古音《麋零》。「芍陂」,师古芍音鹊。凡此皆字同音异之显然者。震方俱弗收辑,则僻书概可知也。盖以正塾师之谬读,则所得为多,以言古人之小学,则又当别论耳。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篆文纂要》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1
国朝陈策撰。嘉谋,钱塘人。其书亦依韵分编。每字下首列《说文》,次大篆,次钟鼎文。然不载所引书名,注亦率略。于字体无所辨证,殆仅为镌刻印章之用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字辨》七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熊文登撰。文登于岸,南昌人。是书详辨字音、字义、字形,分为十门:一曰《误写辨》,二曰《误读辨》,三曰《一字数音数义辨》,四曰《宜写古文奇字辨》,五曰《宜读经史眞字辨》,六曰《形相类字辨》,七曰《声相类字辨》,八曰《形声相类字辨》,九曰《从今从古辨》,十曰《楷篆异体辨》。
2
皆从梅膺祚《字汇》分部。大意在纠俗学之误,反之于古。然不知古文,亦不知古音,遂至不古不今,进退无据。如谓回本作囘,不知篆文作,本一笔旋转,若变而五笔,已非本义;谓册本作册,不知篆文作,本象以韦贯简。
3
仅缩其一画,弥失眞形。又如谓洚音降,又音红,不知「东」、「江」古本一音也。谓彭音朋,又音滂,不知「庚」、「阳」古亦一音也。至谓逍遥必当作消摇、伏羲必当作虙戏、渤海必作渤澥、踌躇必当作𥲅著,皆见一古字之省文,遂谓凡书是字者无不当省,见一古字之假借,遂谓凡用是字者无不当借。所谓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殆愈辨而愈远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书分类》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国朝傅世垚撰。世垚宾石,归德人。其书分部,一依梅膺祚字汇》之例,每字以小篆、古文次于楷书之后。古文之学,汉、魏后久已失传。后人所译钟鼎之文,什九出于臆度,确然可信者无几。况古器或出剥烂之馀,或出伪作,尤不足为依据。谓之好古则可,谓有当于古义,则未然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说文广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程德洽撰。德洽学澜,长洲人。是书本许氏《说文》而旁采诸家篆文并列于下,然不著出处。盖李登《摭古遗文》之流,又不及《金石韵府》尚云某字本某书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篆字汇》十二卷通行本

1
国朝佟世男编。世男满洲镶黄旗人。康熙中官知县。其书本梅膺祚《字汇》,各系以篆文。篆文所无之字,则依楷书字画以意造之,不可以为典据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钟鼎字源》五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汪立名编。立名西亭,婺源人。官工部主事。是编成于康熙丙申
2
《自序》称金石虽皆传自三代,而铭器与篆碑之文不容强同。乃专采钟鼎文,依今韵编次为五卷。其石刻之类于铭款者,惟附录《石鼓文》,其他碑篆则皆不收。
3
立名知铸金、刻石古文体制有殊,而不知钟鼎之中又有时代之分、音释之异与真伪之别。三代固均为古文矣,至秦权、秦斤,如斯字、字、皆字、焉字之类,已颇近小篆。汉灯、汉壶,如绥和壶之供字,汾阴宫鼎之共字、汾字,首山宫镫之年字,并时参隶体。一概目为钟鼎之文,混淆殊甚。又如欧阳修集古录》所载晋姜、毛伯诸鼎,杨南仲、刘攽训释互异者,不一而足,既莫能考定是非,《啸堂集古录》所载比干铜盘铭,宋人显斥其伪托,亦不免并载。且卷末列二合、三合、四合之字,并不注出典,尤无根据。盖仅以《金石韵府》为主,而取《博古》、《考古》诸图参校之,故不免瑕纇耳。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天然穷源字韵》九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国朝姜日章撰。日章旦童,如皋人。是编成于康熙丁酉。分《日》、《月》、《水》、《火》、《木》、《金》、《土》七部,又冠以首部曰《字说》,缀以末部曰《韵说诗易》二叶。《日》、《月》二部为字书。不以偏旁分部,而以笔画多寡分部,自一画至四十八画止。《水》、《火》、《木》、《金》四部为韵书。并为天、星、风、山、官、上、地、支、郊、阶、州、波、夫、下十四韵,每韵分为中、平、上、去、入五音。《土部》则古文奇字也。自明以来字画莫陋于《字汇》、《正字通》,而日章遵以讲字画;韵书莫乖于《洪武正韵》,而日章执以分韵等;收字之妄滥无稽莫甚于《篇海》,而日章据以谈奇字。其馀偶有援引,不过从此四书采出而已。宜其不合于古义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书辨通》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杨锡观撰。锡观容若,无锡人。是书大旨谓六书假借,于义可通,为变而不失其正。其不可通者,即不得不著辨以明之。因分韵编次,于每字之下,各标出处,并著本字之义,而于其误通者则一一辨正。然古人假借,多取音同,不求义合。若是书所载汉《孟郁碑》借「舟」为「周」,《尧庙碑》云「委曲舟帀」,亦借「舟」为「周」,是其例也。而锡观谓「周」借「舟」于义不通,汉碑「舟」字当「𠣘」字之误,「𠣘」音周,帀遍也。不知《经典释文》「鹘鸼」之「鸼」与「雕」字通,《类篇》「五月鸣蜩」之「蜩」一作「𧊓」,则周、舟二字本通,是其显证。鸼、𧊓非有周帀之义,岂亦得指为从𠣘耶?又如《家语》「望羊」、《左传注》作「望阳」,《汉书》、《欧阳汉碑》则作「欧羊」之类,近在耳目之前,乃多失载,亦未为赅备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书例解》一卷、附《六书杂说》一卷、《八分书辨》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杨锡观撰。是书首冠黄之隽《篆学三书序》,盖锡观尝作《秦篆韵编》、《正字启蒙短笺》二书,与此书为三也。书凡六篇,分论六书。以郑玄注《周礼》「六书」以象形为首,失制字之序,改从许愼说文》之次,首以指事。其论指事,谓有笼统言之者,有指其一点一画言之者。其论象形,谓小篆作日月,已不知古文之作。又谓凡字之从舟旁者,皆当改为旁,以象仓限。其论形声,谓为因形而附声,不取《周礼注》谐声之说,并谓三百篇之韵皆不足据。其论会意,列字至三百之多。至谓冥下从六,乃取六为老阴;名上从夕,为阴晦之义。其论转注,则从许愼之说而广之。一为意可相通,老字转为耆寿之类。一为两字相反,如可转为叵、正转为乏与半木为片、连水为川之类。一为辗转注释而后可通,如元转为仁、仄转为丸之类。其论假借,极论隶书之非,并经典通用之字如「恭」作「共」、「斋」作「齐」、「而」作「如」者皆斥为乖谬。大抵阳尊许愼说文》,而阴以魏校书精蕴》为蓝本,故于制字之义多所未明。其《六书杂记》,论六书分界亦多强生辨别。至《八分书说》一卷,申欧阳修洪适之说,以八分为隶,而谓今之楷书为八分。引据牵合,亦失于考证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五经字学考》五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成端人撰。端人友端,阳城人。此书分《五经》各一卷。每字先以训诂,并及形声,兼辨俗写之讹。然引据未能淹博,考证亦未能精密。如《春秋》隐公之「彄」字,此为公子彄名训也,而注曰:「从弓,区声。音抠。又人名,公子彄。」文公之「頵」字,此为楚成王名训也,而注曰:「从页,君声。
2
徐曰:头大也。又楚成王名。」此反以本义为旁义也。又如《易坤卦》「驯」字注曰:「音同旬。《字汇》引徐邈读作训,蛇足。」案徐邈之说出陆德明经典释文》,以为出自《字汇》,已不求其本。至经师异读,自古并存,乃以为蛇足,更不确矣。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六经字便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刘臣敬撰。臣敬恭邵,江阴人。是书载《六经》字体,自一画至二十九画,颇能辨正偏旁点画。又于诸字之转音、不转音者分类厘订,亦易于省览。
2
特所见古籍无多,故舛误时复不免。如谓《易》「亢龙」之「亢」音刚,非康去声。不知《说文》人颈之「亢」及角亢、龙亢、亢父固均音刚,而「亢龙」之「亢」见于《经典释文》者止「苦浪切」一读。又谓《易观卦》之「观」,《正韵》附去声为非;《解卦》之「解」,《正韵》读音蟹为非。然《经典释文》载「观,官唤反,示也。解,音蟹,缓也。」先儒授受,于二卦各止一读,迄今未改。《正韵》收之附音,犹为近古。臣敬皆以为非,是未考古之失也。至谓「阴疑于阳」,疑字不当转拟。考《礼记》「前疑后丞」,或作拟。《周官司服》云:「大夫疑衰。」郑玄《注》云:「疑之言拟也。」又《汉书·食货志》:「远方之能疑者。」颜师古《注》云:「疑读为拟。」则疑之为转拟,显有义例。
3
又谓社字不当有杜音。考《史记·秦本纪》,「荡社」明作「荡杜」,社、杜字通,其为一音可知。而以为社无杜音,尤误。盖自汉以后,经史各有专家,即各分音读。递禀师传,不能偏废。臣敬以启迪蒙穉,难于博引繁徵,固不妨止取一音。其所不取,则置之不论可矣。概斥为误,岂通方之论乎?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字学正本》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李京撰。元伯,高阳人。是书《凡例》谓以小篆为本,而正偏旁之不正者,故名「正本」。凡所根据,多得之周伯琦六书正譌》、张有复古编》。
2
如《复古编》「崇」字下注云:「别作崈,俗。」不知《汉郊祀志》曰:「封崈山。」又曰:「莽遂崈淫鬼神祀。」又《汉隶字源》载《韩良碑》亦有「崈」字,未可云俗。是书能引《郊祀志》以证其误,颇为近古。又于周伯琦杜撰之说,时为驳正,亦间有可采。然如《东韵》「𢦦」字,《复古编》谓「隶作戎」,而此书乃谓「俗作戎」。不知《泰山都尉孔宙碑》「𢦦」已作「戎」,与《复古编》所云「隶作戎」合。京谓之俗字,则考之不审矣。又于周氏书采摭颇备,而张氏书反多挂漏。卽以「东」之一韵考之,《复古编》载「豅」误作「谾」、「龓」误作「䪊」、「𨢊」误作「䴿」、「堫」误作「稯」、「𪷟」误作「靀」、「禯」误作「秾」、「功」误作「㓛」,此书均逸不载,亦殊疏畧。且误依《中原音韵》分部,全乖唐宋之旧法,旣有变古之嫌;而以《说文》篆体尽改隶字,或窒碍而不可行,又不免泥古之过:均不可以为训者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字学同文》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卫执谷撰。执谷子觐,韩城人。是书凡分十三目:曰上类、下类、上下中类、上下左右类、上下左类、上下右类、上左类、下左类、上右类、下右类、左类、右类、左右类。类各统部,皆从古未有之例。其中又多所谬误,如「元」在《一部》,从一兀声,今人《兀部》。「夐」在《目部》,从目攴,在穴上,今入《文部》。「南」字本在𣎵部,从𣎵、声,今人《十部》□字本为部首,从壶从吉,今入《士部》。「今」字本在《亼部》,从亼从,今入《人部》。吴字本在《部》,从从口,今入《口部》。
2
知于六书偏旁未之深讲也。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文字审》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不著撰人名氏。亦无序、跋。中间颇有涂乙。相其纸墨,盖近人手稿也。其书取李焘《说文五音谱》,钞其大略,仍以焘之部分为序,而不标部分之名。篆文笔意颇圆润。字下隶书,字字皆从古体。盖亦留心六书者。特偶然钞录,自备检核,非欲著书问世,故漫无体例耳。

经部四十三·小学类存目一·右「小学类」字书之属六十八部,六百六卷,内二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URN: ctp:ws23580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