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6 经部·易类六

《卷6 经部·易类六》[View] [Edit] [History]

1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经部六》

经部六·易类六》

经部六·易类六·易经通注》九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大学士傅以渐、左庶子曹本荣奉敕撰。首载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谕旨,次载顺治十五年十月以渐等进书表,次为以渐恭撰序文。恭绎世祖章皇帝圣训,谓自魏王弼、唐孔颖达有《注》与《正义》,宋程颐有《传》,朱熹本义》出,学者宗之。明永乐间,命儒臣合元以前诸儒之说汇为《大全》,皆于《易》理多所发明。但其中同异互存,不无繁而可删,华而寡要。且迄今几三百年,儒生学士发挥《经》义者亦不乏人,当加采择,折衷诸论,简切洞达,辑成一编,昭示来兹。仰见聪明天禀,睿鉴高深,万几馀闲,游心经术,洋洋谟训,发四圣之精微,衡诸儒之得失,斟酌乎象数义理,折以大中,非儒生株守专门、斤斤一家之言者所能窥见万一。以渐等恪遵指授,亦能熔铸众说,荟稡微言,词简理明,可为说经之圭臬。缘其书上备乙览,外间莫得而窥,仅有原稿尊藏曹本荣子孙之家。今奉皇上求书明诏,湖北巡抚乃缮录进呈。原本未标书名,恭阅《五朝国史》傅以渐旧传,有顺治十三年十月纂修《易经通注》之文,谨据以补题。伏思此书推阐圣经,发明精义,虽编摩于众手,实禀受于圣裁。允宜宝轴琅函,昭示无极,俾天下万世共仰世祖开天明道之功,且以见国家文治,超迈古今,本本元元,一皆钦承祖训,故重熙累洽百有馀年,而有今日之极盛焉。

经部六·易类六·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

1
康熙二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定。《易》为四圣所递传,则四圣之道法、治法具在于是。故其大旨在即阴阳往来、刚柔进退,明治乱之倚伏、君子小人之消长,以示人事之宜,于帝王之学,最为切要。儒者拘泥章句,株守一隅,非但占验禨祥,渐失其本,即推奇偶者言天而不言人,阐义理者言心而不言事,圣人立教,岂为是无用之空言乎?是编为讲幄敷陈,睿裁鉴定。其体例与宋以来奏进讲义大致略同,而于观象之中,深明经世之道。御制《序》文所谓「以经学为治法」者,实括是书之枢要,亦即括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枢要。信乎帝王之学,能见其大,非鲰生一知半解所能窥测高深也。

经部六·易类六·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

1
康熙五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御纂。自宋以来,惟说《易》者至夥,亦惟说《易》者多岐。门户交争,务求相胜,遂至各倚于一偏。故数者《易》之本,主数太过,使魏伯阳、陈抟之说窜而相杂,而《易》入于道家。理者《易》之蕴,主理太过,使王宗传、杨简之说溢而旁出,而《易》入于释氏。明永乐中官修《易经大全》,庞杂割裂,无所取裁,由群言淆乱,无圣人以折其中也。我圣祖仁皇帝道契羲文,心符周孔,几馀典学,深见弥纶天地之源。诏大学士李光地采摭群言,恭呈乙览,以定著是编。冠以《图说》,殿以《启蒙》,未尝不用数,而不以盛谈《河》、《洛》致晦玩占观象之原。冠以程《传》,次以《本义》,未尝不主理,而不以屏斥谶纬并废互体、变爻之用。其诸家训解,或不合于伊川、紫阳而实足发明《经》义者,皆兼收并采,不病异同。惟一切支离幻渺之说,咸斥不录,不使溷四圣之遗文。盖数百年分朋立异之见,至是而尽融;数千年画卦系辞之旨,乃至是而大彰矣。至于《经》、《传》分编,一从古本,尤足正费直以来割裂缀附之失焉。

经部六·易类六·御纂周易述义》十卷》

1
乾隆二十年奉敕撰。凡《卦爻》四卷,《彖传》一卷,《象传》二卷,《系辞传》二卷,《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一卷。以多推阐御纂《周易折中》之蕴,故赐名曰《述义》。所解皆融会群言,撷取精要,不条列姓名,亦不驳辨得失,而遗文诠释,简括宏深。大旨以切于实用为本,故于《乾卦》发例曰:「诸爻皆龙而三称君子,明《易》之立象,皆人事也。」全书纲领,具于斯矣。又于取象,则多从古义。如解《乾》九二曰:「九二刚中,变《离》,文明。」解《坤》初六曰:「变《震》为足,有履象焉。」解《屯》六二曰:「变《兑》为女,柔正,故贞。」凡斯之类,皆取于变爻也。解《屯》六三曰:「《震》、《坎》皆木,聚于《艮》山,故为林。」解《屯》九五曰:「陷阴互《艮》,止而不动。」解《需》九五曰:「《坎》水《兑》口,故为酒食。」凡斯之类,皆取于互体也。解《蒙》六三曰:「三变互《兑》,故为女。」
2
解《讼》九二曰:「《坎》《坤》体,故为邑。又互《离》,户象也。三百,《离》数也。」解《讼》九四曰:「《乾》初复体,互《巽》为命,变《艮》为渝,《艮》,止贞也。」凡斯之类,皆兼取变与互也。故解《系辞传》「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曰「物谓八卦之爻,杂谓自其中四爻杂而互之,又撰成两卦之德也。是非者时物之是非,皆于中爻辨之。正体则二为内卦之中,五为外卦之中。互体则三为内卦之中,四为外卦之中。故皆谓之中爻」云云,诚为根据先儒,阐明《经》义。盖汉《易》之不可训者在于杂以谶纬,推衍禨祥。至其象数之学,则去古未远,授受具有端绪。故王弼不取汉《易》,而解「七日来复」,不能不仍用六日七分之说。朱子亦不取《汉》易,而解「羝羊触藩」,亦不能不仍用互《兑》之义。岂非理有不可易欤?诸臣仰承指授,于宋《易》、汉《易》酌取其平,探羲、文之奥蕴,以决王、郑之是非。千古《易》学,可自此更无异议矣。

经部六·易类六·读易大旨》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孙奇逢撰。奇逢启泰,号钟元,又号夏峰,容城人。前明万历庚子举人。是书乃其入国朝后流寓河南时所作。前有《自序》云,至苏门始学《易》,年老才尽,偶据见之所及,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子弟,原非逐句逐字作解,故曰《大旨》。其门人耿极为之校订。末附《兼山堂问答》及与三无道人李崶论《易》之语,别为一卷。崶,雄县人,奇逢所从学《易》者也。后奇逢曾孙用正复取其论《易》之语散见他著述者五条,汇冠卷首,题曰《义例》。《跋》称原本序文、凡例皆阙,故以是补亡。案奇逢说《易》,不显攻图书,亦无一字及图书。大意发明义理,切近人事,以《象传》通一卦之旨,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义。凡所训释,皆先列己说,后附旧训。其平生之学,主于实用,故所言皆关法戒,有足取焉。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稗疏》四卷、附《考异》一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王夫之撰。夫之而农,号姜斋,汉阳人。前明举人。是编乃其读《易》之时随笔札记,故每条但举《经》文数字标目,不全载《经》文。又遇有疑义,乃为考辨,故不逐卦逐爻一一尽为之说。大旨不信陈抟之学,亦不信京房之术,于先天诸图、纬书、杂说皆排之甚力,而亦不空谈玄妙,附合老庄之旨。
2
故言必徵实,义必切理,于近时说《易》之家为最有根据。其中如解《讼卦》「鞶带」云:「带无鞶名,鞶者鞶缨,车饰也。带所以系佩璲及芾者。」考《左传》「后之鞶鉴」,杜预训鞶为带,《说文》鞶字,许慎亦注为「大带」,安得曰「带无鞶名」?又「何天之衢」,梁武帝解何为荷,见于《经典释文》。
3
夫之虽亦以为负荷之义,乃引《庄子》「负云气」为证,而不援梁武之说,亦偶然失考。至于「旧井无禽」,训禽为获,尤不免于穿凿附会。然如引《礼》「人君至,命士黄裳,下士杂裳」以证「黄裳」之美,引《左传》「班马」证「乘马班如」当读乘为去声,引《兵法》「前左下,后右高」证「师左次」,与论「帝乙」非纣父,「王用亨于西山」非文王,以及《临》之「八月」、《复》之「七日」、《易》之逆数、《河图》蓍策之辨,皆具有条理。卷帙虽少,固不失为徵实之学焉。

经部六·易类六·易酌》十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刁包撰。蒙吉,祁州人。前明天启辛卯举人。是书用注疏本,以程《传》、《本义》为主。虽亦偶言象数,然皆陈抟、李之才之学,非汉以来相传之法也。原《序》称陆陇其官灵寿时,欲为刊板,不果。雍正初,其孙显祖又以己意附益之。卷首《凡例》、《杂卦》诸图及卷中细字称「谨案」者,皆显祖笔。
2
原《序》又称此书为「经学之津梁,亦举业之准的」。考包在国初,与诸儒往来讲学,其著书一本于义理,惟以明道为主,绝不为程试之计。是书推阐《易》理,亦大抵明白正大,足以羽翼程、朱,于宋学之中实深有所得。以为科举之书,则失包之本意多矣。

经部六·易类六·田间易学》十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1
国朝钱澄之撰。澄之原名秉镫,字饮光,自号田间老人,桐城人。家世学《易》,又尝问《易》于黄道周。初撰一书曰《易见》,因避兵闽地,失其本。
2
又追忆其意撰一编,曰《易火传》。既而乱定归里,复得《易见》旧稿,乃合并二编,删其重复,益以诸家之说,勒为此书。其学初从京房、邵康节入,故言数颇详,盖黄道周之馀绪也。后乃兼求义理,参取王弼《注》、孔颖达《疏》、程子《传》、朱子本义》,而大旨以朱子为宗。其说不废图,而以陈抟《先天图》及《河洛》二图皆因《易》而生,非《易》果因此而作。图中奇偶之数,乃揲蓍之法,非画卦之本。持论平允,与元钱义方之论合,而义尤明畅。故卷首图象虽繁,而不涉支离附会之弊。独其《周易杂考》一条,既深慨今本非朱子之旧,而徒以《彖传》、《象传》篇首之注推其说,竟不能更其次第,以复古本。盖刘容旧刻,国初尚未得见,故知其误而不能改,仍用注疏本也。

经部六·易类六·易学象数论》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黄宗羲撰。宗羲太冲,号梨洲,馀姚人。前明御史尊素之子。康熙初,荐修《明史》,以老疾未赴。是书宗羲《自序》云:「《易》广大无所不备,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易》之本义反晦。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绝学,故为所欺。今一一疏通之,知其于《易》本了无干涉,而后反求程《传》,亦廓清之一端。」又称王辅嗣《注》简当而无浮义,而病朱子添入康节先天之学为添一障。
2
盖《易》至京房、焦延寿而流为方术,至陈抟而岐入道家,学者失其初旨,弥推衍而轇轕弥增。宗羲病其末派之支离,先纠其本原之依托。前三卷论《河图》、《洛书》、先天、方位、纳甲、纳音、月建、卦气、卦变、互卦、筮法、占法,而附以所著之《原象》为内篇,皆象也。后三卷论《太元》、《乾凿度》、《元包》、《潜虚》、《洞极》、《洪范》数、《皇极》数以及六壬、太乙、遁甲为外篇,皆数也。大旨谓圣人以象示人,有八卦之象、六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七者备而象穷矣。后儒之为伪象者,纳甲也,动爻也,卦变也,先天也,四者杂而七者晦矣。故是编崇七象而斥四象,而七者之中又必求其合于古,以辨象学之讹。又《遁甲》、《太乙》、《六壬》三书,世谓之「三式」,皆主九宫,以参详人事。是编以郑康成之太乙行九宫法证《太乙》,以《吴越春秋》之占法、《国语》泠州鸠之对证《六壬》,而云后世皆失其传,以订数学之失。其持论皆有依据。盖宗羲究心象数,故一一能洞晓其始末,因而尽得其瑕疵。非但据理空谈,不中窾要者比也。惟本宋薛季宣之说,以《河图》为即后世图经,《洛书》为即后世地志,《顾命》之《河图》即今之黄册,则未免主持太过,至于矫枉过直,转使传陈抟之学者得据经典而反唇,是其一失。然其宏纲巨目,辨论精详,与胡渭易图明辨》均可谓有功《易》道者矣。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象辞》二十一卷、附《寻门馀论》二卷、《图书辨惑》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黄宗炎撰。宗炎晦木,馀姚人。宗羲之弟也。其说《易》力辟陈抟之学。故其解释爻象,一以义理为主。如释《坤彖》曰:「《乾》既大矣,《坤》能配乎《乾》而与之齐,是《乾》之大,《坤》亦至焉,故曰至哉。盖《乾》以元施而《坤》受之,即为《坤》之元,非别有元也。」其义为前人所未发,而于承天时行之旨、无成有终之道,皆分明融洽。他如解《豫》六二「介于石」,谓处地之中,得土之坚,取象极为精确。解《剥》六五「贯鱼」,引《仪礼》「鱼每鼎用十五头,昏礼用十四头,其数多,必须贯」,亦颇有根据,不为牵合。解《解卦》初六「无咎」云:「难之初解,人人喜补过之有地,此非人力,乃天时也,故直云无咎。」尤能得文外之意。其他诠释大都类此,皆可备《易》家之一解。至于「归妹以须」,须为女之贱者,旧解本无可易,而宗炎谓须附颐以动,则以为须发之须,未免伤于好奇。又于《易》之字义多引篆文以释之,亦不免王氏《新义》务用《字说》之弊。当分别观之可也。后附录《寻门馀论》二卷,《图书辨惑》一卷,宗旨大略相同。《寻门馀论》兼排释氏之说,未免曼衍于《易》外。其诋斥宋儒,词气亦伤太激。然其论四圣相传,不应文王、周公、孔子之外别有伏羲之《易》为不传之密;《周易》未经秦火,不应独禁其图,转为道家藏匿二千年,至陈抟而始出:则笃论也。《图书辨惑》谓陈抟之图书乃道家养生之术,与元陈应润之说合应润所作《爻变义蕴》。谓周子太极图说》,图杂以仙真,说冒以《易》道,亦与朱彝尊毛奇龄所考略同彝尊说见《经义考》二百八十三,奇龄说见所作《太极图说遗议》。至谓朱子从而字析之,更流于释,则不免有意深文,存姚江、朱、陆之门户矣。二书各有别本单行。然考《周易象辞》目录,实列此二书,谓之「附录」,则非别自为编也。今仍合之,俾相辅而行焉。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筮述》八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王宏撰撰。宏撰无异,号山史,华阴人。康熙己未尝举荐博学鸿词
2
宏撰以朱子谓《易》本卜筮之书,故作此编以述其义。其卷一曰《原筮》、曰《筮仪》、曰《蓍数》。《筮仪》本朱子,并参以汴水赵氏。其卷二曰《揲法》。
3
其卷三曰《变占》、《尊圣经》、《黜易林》。稽之《左传》,与朱子大同小异。
4
其卷四曰《九六》、曰《三极》、曰《中爻》。中爻即互体。其卷五曰《卦德》、曰《卦象》、曰《卦气》。卦气本邵子、朱子,并附《太乙秘要》。其卷六曰《卦辞》。其卷七曰《左传国语占》、曰《馀论》。其卷八曰《推验》。采之陆氏,其涉于太异可骇者弗载。其书虽专为筮蓍而设,而大旨辟焦、京之术,阐文、周之理,立论悉推本于《经》义。较之方技者流,实区以别。故进而列之《易》类,不以术数论焉。

经部六·易类六·仲氏易》三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一名甡,字大可,号秋晴,一曰初晴。又以郡望称西河,萧山人。康熙己未以廪监生召试博学鸿词,授检讨。初,奇龄之兄锡龄邃于《易》,而未著书,惟时时口授其子文辉。后奇龄乞假归里,锡龄已卒,乃摭文辉所闻者以己意润饰成是书。或传奇龄假归之后,僦居杭州,一日著一卦,凡六十四日而卦成。虽以其兄为辞,实即奇龄所自解。以理断之,或当然也。大旨谓《易》兼五义:一曰变易,一曰交易。是为伏羲之《易》,犹前人之所知,一曰反易,谓相其顺逆,审其向背,而反见之。如《屯》转为《蒙》,《咸》转为《恒》之类。
2
一曰对易,谓比其阴阳,洁其刚柔,而对观之。如《上经》《需》、《讼》与《下经》《晋》、《明夷》对,《上经》《同人》、《大有》与《下经》《夬》、《姤》对之类。一曰移易,谓审其分聚,计其往来,而推移上下之。如《泰》为阴阳类聚之卦,移三爻为上爻,三阳往而上阴来则为《损》,《否》为阴阳类聚之卦,移四爻为初爻,四阳来而初阴往则为《益》之类。是为文王、周公之《易》,实汉、晋以来所未知。故以《序卦》为用反易,以分篇为用对易,以演《易》系辞为用移易,其言甚辨。虽不免牵合附会、以词求胜之失,而大致引据古人,终不同于冥心臆测者也。

经部六·易类六·推易始末》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既作《仲氏易》,复取汉、唐、宋以来言《易》之及于卦变者,别加综核以为是书。其名《推易》,盖本《系辞传》「刚柔相推」一语,仍《仲氏易》移易义也。大旨谓朱子本义》虽载《卦变图》于卷首,而止以为孔子之《易》,未著其为文、周之《易》。因上稽干宝、荀爽、虞翻诸家,凡有卦变、卦综之说与宋以后相生反对诸图具列于卷,而以《推易折衷》之图系于后。
2
朱子谓卦变乃《易》中之一义,而奇龄则以为演画《系辞》之本旨,未免主持太过。然《易》义广大,触类旁通,见智见仁,各明一理,亦足与所撰《仲氏易》互相发明也。

经部六·易类六·春秋占筮书》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毛奇龄撰。其曰《春秋》者,摭《春秋传》所载占筮以明古人之《易》学。实为《易》作,不为《春秋》作也。自汉以来言占筮者不一家,而取象玩占存于世而可验者,莫先于《春秋传》。奇龄既于所著《仲氏易》、《推易始末》诸书发明其义,因复举《春秋内、外传》中凡有得于筮占者汇记成书。而汉、晋以下占筮有合于古法者亦随类附见焉。《易》本卜筮之书,圣人推究天下之理,而即数以立象。后人推究《周易》之象,而即数以明理。羲、文、周、孔之本旨如是而已。厥后象、数、理岐为三家,而数又岐为数派。孟喜、焦赣、京房以下,其法不可殚举,而《易》于是乎愈杂。《春秋内、外传》所纪,虽未必无所附会,而要其占法则固古人之遗轨。譬之史书所载,是非褒贬,或未尽可凭,至其一代之制度则固无伪撰者也。奇龄因《春秋》诸占以推三代之筮法,可谓能探其本,而足关诸家之喙者矣。

经部六·易类六·易小帖》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毛奇龄说《易》之语,而其门人编次成书者也。奇龄所著经解,惟《仲氏易》及《春秋传》二种是其自编,馀皆出其门人之手,故中间有附入门人语者。
2
此《小帖》凡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之杂说,与《仲氏易》相为引伸。朱彝尊载之《经义考》,云皆西河氏纪说《易》之可议者。今观其书,徵引前人之训诂以纠近代说《易》之失,于王弼、陈抟二派,攻击尤力。其间虽不免有强词漫衍,以博济辨之处,而自明以来申明汉儒之学,使儒者不敢以空言说经,实奇龄开其先路。其论《子夏易传》及《连山》、《归藏》,尤为详核。第五卷所记皆商榷《仲氏易》之语。初稿原附载《仲氏易》末,后乃移入此编。旧目本十卷,今本五卷,盖其门人编录有所刊削。考盛唐所为《西河传》,又称《易小帖》八卷。盖十卷删为八卷,又删为五卷也。儒者尊奉一先生,每一字一句奉为蓍蔡,多以未定之说编入语录。故《二程遗书》朱子有疑,《朱子语类》又每与《四书章句集注》、《或问》相左,皆失于简汰之故。若盛唐者,可谓能爱其师矣。

经部六·易类六·乔氏易俟》十八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1
国朝乔莱撰。石林,宝应人。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官至翰林院侍读
2
是书杂采宋元后诸家《易》说,而参以己意。前列诸图,不主陈抟《河图》、《洛书》、先天、后天、方圆、横直之说。于卦变亦不取虞翻以下诸家,而取来知德之反对。其解经多推求人事,参以古今之治乱得失。如谓《履卦》六三为成卦之主,而引莽、卓、安、史解「咥人之凶」。谓三百八十四爻惟《离》九四最凶,而引燕王、建成、元吉、高煦为证。谓《小畜》九三为小人笼络君子,而引温体仁、文震孟近事为说。盖《诚斋易传》之支流。假借牵合,或所不免,而理关法戒,终胜庄老之玄谈也。于经文兼注古韵,亦得失互陈。如《观卦》六四《象》下备引顾炎武方音之说,则非未见《音学五书》者。而《象传》协韵仍从吴棫之旧,则弃取有不可解者矣。《经》文用王弼之本,惟解《上经》、《下经》,《系辞》以下一概阙如。盖宗旨主于随爻阐义,故馀不及焉,非脱佚也。

经部六·易类六·读易日钞》六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张烈撰。武承,大兴人。康熙庚戌进士。授内阁中书。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改翰林院编修。历官左春坊左赞善。是书一以朱子本义》为宗。谓《易》者象也,言有尽,象无穷。伏羲画为奇偶,再倍而三,因重而六,文、周逐卦系《彖》,逐画系爻,全是假物取象,不言理,不指事,而万事万理毕具。
2
大旨在因象设事,就事陈理,犹说《易》家之不支蔓者。前有其子益孙、升孙《纪实》,云「此稿已删润四十馀过,至易箦前数日,尚合《蒙引》、《通典》、《存疑》诸书,考订『知来』、『藏往』二义,旋加改补」云云,则其用力亦可谓勤矣。烈之没也,门人私谥曰志道先生。杨允长作《私谥议》一篇,冠于此书之首。昔宋儒张载之没,门人欲为作私谥,司马光力言其非。当时手帖,犹载《张子全书》之首。古人以礼处人,不欲妄相尊重,干国家易名之典,其谨严如是。允长等未之闻乎?今录是书而削除是议,用杜标榜之渐焉。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通论》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国朝李光地撰。光地厚菴,安溪人。康熙庚戌进士。官至大学士。谥文贞。
2
是书综论《易》理,各自为篇。一卷、二卷发明《上、下经》大旨。三卷、四卷则发明《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之义。冠以《易本》、《易教》二篇,次及卦爻、象彖、时位、德应、《河图》、《洛书》以及占筮挂扐,正变环互,无不条析其意,而推明其所以然。在宋学中可谓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之说。其论《复》、《无妄》、《中孚》、《离》四卦为圣贤之心学。亦皆以消息盈虚观天道而修人事,与《慈湖易传》以心言《易》者迥殊。光地作《大学古本说序》,称于《易》之卜筮灼然无疑。盖宗旨既明,则卮言不得而淆之矣。其学一传为杨名时,有《周易札记》二卷。再传为夏宗澜,有《易义随记》八卷、《易卦札记》二卷。虽递相祖述,而其宏深简括,则皆不及光地也。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观彖》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李光地撰。光地尝奉命纂修《周易折中》,请复用朱子古本。是编乃仍用注疏本,盖成书在前也。其《语录》及《榕村全集》所载,颇申明《先天》诸图。而是编则惟解《说卦传》「天地定位」一章,附举此义,然亦不竟其说。馀皆发明《易》理,兼证以《易》象,而数则略焉。盖亦谓邵子之学为《易》外别传也。其解《系辞传》「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句,曰「《彖辞》所取,或有直用其爻义者,或有通时宜而爻义吉凶准以为决者。故以是观之,不中不远。
2
惟其合始终以为质,故时物不能外」云云,《观彖》之名盖取诸此。其解九四「重刚而不中」句,不以重字为衍文。解「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句,不从《魏志》作「初六履霜」;解「后得主而有常」句,不从程《传》增「利」字。解「盖言顺也」句,不以顺为慎,以及「比,吉也」句、「比之匪人」句、「同人曰」句、「小利有攸往,天文也」句、「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句、「渐之进也」句、「上九鸿渐于陆」句与「地之宜」句,皆不从程《传》、《本义》脱误之说。惟据《汉律历志》移「天一地二」二十字从程《传》「能研诸侯之虑」句,「侯之」二字衍文,从《本义》耳案光地谓诸为侯之合音,想以古经旁注字切而误增,不知反切始自孙炎,古经安得注字切,其说殊误。谨附订于此
3
盖尊信古经,不敢窜乱,犹有汉儒笃守之遗。其大旨虽与程、朱二家颇有出入,而理足相明,有异同而无背触也。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浅述》八卷内府藏本

1
国朝陈梦雷撰。梦雷省斋,闽县人。顺治己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缘事谪戍,后蒙恩召还,校正铜板。复缘事谪戍,卒于戍所。是编成于康熙甲戌,乃其初赴尚阳堡时所作。大旨以朱子本义为主,而参以王弼《注》、孔颖达《疏》、苏轼《传》、胡广《大全》、来知德注。诸家所未及及所见与《本义》互异者,则别抒己意以明之。盖行箧乏书,故所据止此。其《凡例》称解《易》数千家,未能广览,道其实也。然其说谓《易》之义蕴不出理、数、象、占,顾数不可显,理不可穷,故但寄之于象,知象则理、数在其中,而占亦可即象而玩,故所解以明象为主。持论多切于人事,无诸家言心言天、幻窅支离之说。其诠理虽多尊朱子,而不取其卦变之说;取象虽兼采来氏,而不取其错综之论:亦颇能扫除轇轕。惟卷末所附三十图乃其友杨道声所作,穿凿烦碎,实与梦雷书不相比附。以原本所载,姑仍其旧存之,置诸不论不议可矣。

经部六·易类六·易原就正》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包仪撰。羽修,邢台人。拔贡生。其始末无考。观其《自序》,称早年闻有《皇极经世》而无由求得其书。自顺治辛卯至康熙已酉,七经下第,贫不自存,薄游麻城,乃得其书于王可南家。至江宁寄食僧寺,玩求其旨者一年,始有所得。盖亦孤寒之士,刻志自立者也。仪之学既从邵子入,故于陈抟《先天图》信之甚笃。其《凡例》并谓行世《易》说,种不胜数,要皆未尝读《皇极经世》,无怪乎各逞私智,而总非立象尽意、观象系辞之本旨。其持论尤胶于一偏。
2
然其书发挥明简,词意了然,乃非抛荒《经》义,排比黑白,徒类算经者可比。
3
其谓《洛书》无与于《易》,则差胜他家之缴绕。每爻皆注所变之卦,亦尚用《左氏》筮法,颇为近古。盖其学虽兼讲先天,而实则发明《易》理者为多。其盛推图学,特假以为重焉耳。

经部六·易类六·大易通解》十五卷、附录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魏荔彤撰。荔彤念庭,柏乡人。大学士裔介之子。官至江常镇道。是编乃其罢官后所作,其论画卦,谓与《河图》、《洛书》,只可谓其理相通,不必穿凿附会。又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非生卦之次序。其论爻则兼变爻言之,谓占法二爻变者以上爻为主,五爻变者占不变爻,四爻变者占二不变爻,仍以下爻为主,馀占本爻与象辞。至论《上经》首《乾》、《坤》,中间变之以《泰》、《否》,《下经》首《咸》、《恒》,中间交之以《损》、《益》,尤得二篇之枢纽,皆颇有所见。惟不信先儒扶阳抑阴之说,反覆辨论。大意谓「阴阳之中,皆有过不及,皆有中正和平。
2
德皆有美凶,品皆有邪正,非阳定为君子,阴定为小人,阴阳中皆有君子、小人。
3
阳之美德刚健,其凶德则暴戾。阴之美德柔顺,其凶德则奸佞。阴阳之君子俱当扶,小人俱当抑。阴阳二者,一理一气,调济刚柔、损益、过不及,务期如天地运化均平之时。此四圣人前民之用,赞化之心,而《易》所以作也」云云。其说甚辨。然观于《乾》、《坤》、《姤》、《复》之初爻,圣人情见乎辞矣,荔彤究好为异论也。

经部六·易类六·易经衷论》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张英撰。敦复,桐城人。康熙丁未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谥文端。是书专释六十四卦之旨,而不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
2
每卦各为一篇,诠解大意而不列《经》文。大抵以朱子本义》为宗,然于《坎卦》之「贰用缶」句,又以《本义》为未安,而从程《传》以「樽酒簋贰」为句,则固未尝如胡炳文等胶执门户之见也。其立说主于坦易明白,不务艰深。故解《乾彖》「元亨利贞」云:「文王系辞本与诸卦一例。」解《乾》、《坤》、《文言》云:「圣人举《乾》、《坤》两卦,示人以读《易》之法。」如此扩充体会,盖以《经》释《经》,一扫纷纭轇轕之见,大旨具是矣。《汉书儒林传》称费直惟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
3
知汉代专门,不矜繁说。英作是书,其亦此志欤?

经部六·易类六·易图明辨》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胡渭撰。原名渭生,字朏明,号东樵,德清人。是书专为辨定图书而作。初,陈抟推阐《易》理,衍为诸图。其图本准《易》而生,故以卦爻反覆研求,无不符合。传者务神其说,遂归其图于伏羲,谓《易》反由图而作。又因《系辞》「《河图》、《洛书》」之文,取《大衍算数》作五十五点之图,以当《河图》;取《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造四十五点之图,以当《洛书》。其阴阳奇偶,亦一一与《易》相应。传者益神其说,又真以为龙马、神龟之所负,谓伏羲由此而有先天之图。实则唐以前书绝无一字之符验,而突出于北宋之初。夫测中星而造仪器,以验中星无不合,然不可谓中星生于仪器也。候交食而作算经,以验交食无不合,然不可谓交食生于算经也。由邵子以及朱子,亦但取其数之巧合,而未暇究其太古以来从谁授受,故《易学启蒙》及《易本义》前九图皆沿其说。同时袁枢、薛季宣皆有异论。然考《宋史儒林传》,《易学启蒙》朱子本属蔡元定创稿,非所自撰。《晦菴大全》集中载《答刘君房书》曰:「《启蒙》本欲学者且就《大传》所言卦画蓍数推寻,不须过为浮说,而自今观之,如《河图》、《洛书》亦不免尚有剩语。」至于《本义》卷首九图,王懋竑白田杂著》以《文集》、《语类》钩稽参考,多相矛盾,信其为门人所依附,其说尤明。则朱子当日亦未尝坚主其说也。元陈应润作《爻变义蕴》,始指先天诸图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吴澄、归有光诸人亦相继排击,各有论述。国朝毛奇龄作《图书原舛编》,黄宗羲作《易学象数论》,黄宗炎作《图书辨惑》,争之尤力。然皆各据所见,抵其罅隙,尚未能穷溯本末,一一抉所自来。渭此书,卷一辨《河图》、《洛书》,卷二辨五行九宫,卷三辨周易参同、先天太极,卷四辨龙图易数、钩隐图,卷五辨启蒙图书,卷六、卷七辨先天古《易》,卷八辨后天之学,卷九辨卦变,卷十辨象数流弊。皆引据旧文,互相参证,以箝依托者之口,使学者知图书之说,虽言之有故,执之有理,乃修炼、术数二家旁分《易》学之支流,而非作《易》之根柢。视所作《禹贡锥指》,尤为有功于经学矣。

经部六·易类六·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国朝纳喇性德编。相传谓其稿本出陆元辅,性德殁后,徐乾学刻入《九经解》,始署性德之名,莫之详也。性德原作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康熙丙辰进士。官至乾清门侍卫。是书乃取宋陈友文《大易集义》、方闻一大易粹言案此书原本误作曾穜,今考正二书而合辑之。友文书本六十四卷,所集诸儒之说凡十八家,又失姓名两家。闻一书本七十卷,所集诸儒之说凡七家。以二书校除重复外,《集义》视《粹言》实多得十一家。惟《粹言》有《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而《集义》止于《上、下经》,故所引未能赅备。性德因于十一家书中择其论《系辞》诸传者,以补其阙,与《粹言》合为一编,又删其繁芜,勒成此本。今《粹言》尚有传本,已著于录。《集义》流播较希,尚藉此以见梗概。其中理、数兼陈,不主一说。宋儒微义,实已略备于斯。
2
李衡删房审权之书,俞琰钞李心传之说,并以取精撷要,有胜原编。此书之作,其功亦约略相亚矣。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传注》七卷、附《周易筮考》一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李塨撰。刚主,号恕谷,蠡县人。康熙庚午举人。官通州学正。
2
是编大旨,谓圣教罕言性天,《乾》、《坤》四德,必归人事。以下《屯》「建侯」、《蒙》「初筮」,每卦亦皆以人事立言。陈抟龙图、刘牧钩隐以及探无极、推先天者,皆使《易》道入于无用。《参同契》、《三易洞玑》诸书,皆异端方技之传,其说适足以乱《易》。即五行胜负,分卦直日,一世二世三世四世诸说,说皆于三圣所言之外再出枝节。故其说颇为淳实,不涉支离恍惚之谈。其驳卦变之说,发例于《讼卦彖词》。驳《河图》、《洛书》之说,发例于《系辞传》。
3
驳先天八卦之说,发例于《说卦传》。其馀则但明《经》义,不复驳正旧文。其《凡例》论先儒辨难,卷不胜载,惟甚有关者,始不得已而辨之也。大抵以观象为主,而亦兼用互体。于古人多采李鼎祚《集解》,于近人多取毛奇龄仲氏易》、《图书原舛编》、胡渭易图明辨》。其《自序》排击诸儒虽未免过激,然明自隆、万以后,言理者以心学窜入《易》学,率持禅偈以诂《经》,言数者奇偶与黑白递相推衍,图日积而日多,反置象占辞变,吉凶悔吝于不问。其蠹蚀经术,实弊不胜穷。塨引而归之人事,深得圣人垂教之旨。其矫枉过直,惩羹吹齑者分别观之,不以辞害意可矣。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玩辞集解》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查慎行撰。慎行初白,号悔馀,海宁人。康熙癸未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慎行受业黄宗羲,故能不惑于图书之学。卷首《河图说》二篇,一谓《河图》之数圣人非因之以作《易》,乃因之以用蓍,自汉唐以下未有列于《经》之前者。
2
一谓《河图》出于谶纬,而附以朱子亦用《河图》生蓍之证。次为《横图、圆图、方图说》,论其顺逆加减、奇偶相错之理。次为《变卦说》,谓变卦为朱子之《易》,非孔子之《易》。次为《天根月窟考》,列诸家之说凡六,而以为老氏双修性命之学无关于《易》。次为《八卦相错说》,谓相错是对待,非流行。又谓相错只八卦,非六十四卦相错。次为《辟卦说》二,一论十二月自然之序,一论阴阳升降不外《乾》、《坤》。次为《中爻说》,以孔颖达用二五者为是。次为《中爻互体说》,谓正体则二五居中,互体则三四居中,三四之中由变而成。
3
次为《广八卦说》,谓《说卦》取象不尽可解,当阙所疑。其言皆明白笃实,足破外学附会之疑。《经》文次序用注疏本,《乾卦》之末有注曰「案胡云峰《本义》通释《乾》、《坤》二卦,自《文言》起至末,别为一卷,编在《说卦》之前。窃意《本义》原本当如是,而《通释》遵之。今原本不复见矣」云云。盖未见刘容刻本者。案容之旧刻,圣祖仁皇帝特命开雕,慎行侍直内廷,何以不见,其理殆不可解。然其说经则大抵醇正而简明,在近时讲《易》之家,特为可取焉。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札记》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国朝杨名时撰。名时宾实,江阴人。康熙辛未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定。是编乃其读《易》所记,前后无序跋,未详其成书年月,观书中所引证,盖犹在钦定《周易折中》之后也。名时本李光地所取士,故其《易》学多得之光地。
2
虽《说卦传》及附论《启蒙》之类颇推衍先天诸图,尚不至于支离附会。至其诠解《经》、《传》则纯以义理为宗,不涉象数。大抵于程朱之义不为苟异,亦不为苟同。在宋学之中,可谓明白而笃实矣。名时为云南巡抚时,夏宗澜尝从之问《易》,所作《易说》,皆质正于名时,其问答具载宗澜书中。然宗澜所说,如《渐卦》「御寇」证以孤雁打更之类,颇为肤廓,不及名时所论,犹有光地之遗也。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传义合订》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朱轼撰。若瞻,高安人。康熙甲戌进士。官至大学士。谥文端。是编因程子易传》、朱子《易本义》互有异同,为参校以归一是,不复两可其说,以滋岐贰。惟两义各有发明,可以并行不悖者,仍俱录焉,而附以诸儒之论。其诸儒之论有实胜《传》、《义》者,则竟舍《传》、《义》以从之,轼所见亦各附于后。其《凡例》有曰:「遗象言理,自王辅嗣始。然《易》者象也,有象斯有理,理从象生也。孔子《彖》、《象》二传,何尝非言象?雷、风、山、泽以及《乾》马、《坤》牛、《震》龙、《巽》鸡之类,皆象也。即卦之刚柔、上下、应比承乘,亦何莫非象乎?舍是而言理,不知所谓理者安在矣。《易》道之取类大,精粗巨细,无所不有。即纳甲、飞伏等术数之学,不可谓非《易》之一端也。
2
况中爻、互卦、倒《巽》、倒《兑》、厚《离》、厚《坎》之象,皆卦体之显而易明者乎?」又称:「卦有对易、反易。反易之义,先儒言之已备,来知德谓之卦综,谬矣。」又称:「程子不取卦变,谓凡卦皆自《乾》、《坤》来,然合之《彖传》,究未尽协。今一遵朱子一阴一阳自《姤》复之说。」又称「宋元以来《易》图不下数千,于四圣人之精义,全无干涉,今一概不录。止缕析朱子各图之义而图仍不载」云云。其全书宗旨,具见于斯。较之分门别户,尊一先生之言,而先儒古义无不曲肆掊击者,其识量相去远矣。其书,轼存之日未及刊行,乾隆丁巳两广总督鄂弥达始为校付剞劂,恭呈御览。蒙皇上笃念旧学,亲洒宸翰,弁于编首。称其「简而当,博而不支,钩深探赜而不凿。盖玩之熟,故择言也精;体之深,故析理也密」。天藻表扬,昭垂日月,非惟是书仰托以不朽,即天下万世伏绎圣谟,亦均能得读《易》之津梁,窥画卦之阃奥,晓然知所向方也,又岂独轼一人之幸哉!

经部六·易类六·易说》六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惠士奇撰。士奇仲儒,吴县人。康熙己丑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是书杂释卦爻,专宗汉学,以象为主。然有意矫王弼以来空言说经之弊,故徵引极博,而不免稍失之杂。如释《讼卦》,引荀爽说「讼之言凶也」,则以丹朱之「嚚讼」为「嚚凶」;释「弟子舆尸」,引《左传》「彘子尸之」,以尸为军中元帅。释「观国之光」,引《聘礼》「请观」及《左传》季札观乐、韩宣子观书以证观国:皆失之拘。释「系于苞桑」,以桑字为丧亡之丧,而无所考据;释「先张之弧,后说之弧」,以下弧字改为壶,引《昏礼》「壶尊」、《太玄》「壶妇」为证:皆爱博嗜奇,不能自割。至编端论《乾象传》「大明终始」,引《庄子在宥篇》「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间矣,至彼至阴之原也」,谓庄周精于《易》,故善道阴阳,先儒说《易》者皆不及,尤未免失之不经。然士奇博极群书,学有根柢,其精研之处,实不可磨,非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者所可仿佛。一二微瑕,固不足累其大体也。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函书约存》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刑部尚书胡季堂家藏本

1
国朝胡煦撰。晓沧,光山人。康熙壬辰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是书原本一百十八卷。其诠释《经》文者四十九卷。冠以《原图》八卷,用解伏羲之《易》。
2
《原卦》三卷,用解文王之《易》。《原爻》三卷,用解周公之《易》。又取先儒论说,集为《原古》三十六卷,谓之《首传》。其九十九卷,为《周易函书》正集。外有《函书约》三卷,《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卷,《篝灯约旨》十卷,共十九卷为《别集》。《别集》先已刊板。正集因卷帙浩繁,艰于剞劂,乃取诠释经文之四十九卷,约为十八卷,名曰《函书约注》。又取《首传》五十卷,约为十六卷,附以《续约旨》二卷,共十八卷,刊之,名曰《续集》。
3
皆煦所手订也。其正集原本,煦门人李学裕欲为校刊,携其稿去。会学裕病卒,遂散佚。后《别集》、《续集》板并漫漶,其子季堂重为校订。因正集未刊,《续集》之名无所缘起,且《续集》之《原图》、《原卦》、《原爻》、《原古》即删取正集之要语,非别有所增,未可目之以续。而《别集》内之《函书约》三卷,亦即正集之《原图》、《原卦》、《原爻》撮其大义,更不可附入《别集》。
4
遂以《续集》编为十五卷,取《函书约》三卷弁首,共十八卷,名为《约存》。
5
盖以正集既佚,其大义仅存于是也。又以《续约旨》二卷,依《篝灯约旨》原目,散附各篇之内,合《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卷,仍为《别集》。其释经文之十八卷,仍名《约注》。共为五十二卷,即此本也。煦研思《易》理,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其持论酌于汉学、宋学之间,与朱子颇有异同。然考《朱子语录》有曰「某作《易本义》,欲将文王卦辞大概略说,至其所以然之故,于孔《彖词》中发之。如此乃不失文王大意,但未暇整顿尔」云云,是朱子于《本义》盖欲有所改定而未能,则后人辨订,亦未始非朱子之志也。陆游渭南集》有《朱氏易传跋》,曰:「易道广大,非一人所能尽,坚守一家之说,未为得也。
6
元晦尊程氏至矣,然其为说亦已大异,读者当自知之。」斯可谓天下之通论矣。

经部六·易类六·易笺》八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1
国朝陈法撰。定斋,贵州安平人。康熙癸巳进士。官至直隶大名道。其书大旨以为《易》专言人事,故彖爻之辞未尝言天地,雷风诸象亦并不言阴阳。
2
考《震彖》言「震惊百里」,即象《震》雷,诸卦《彖》言「利涉大川」,即象《坎》水。法所云《彖辞》不言象者,未为尽合。然其持论之大旨,则切实不支。
3
至来知德以伏卦为错,反对之卦为综,法则谓:「《大传》所云错综者,以揲蓍而言,错综其七八九六之数,遂定诸卦之象,今以错综诸卦定象,是先错综其象也。又以错综言数,是错综其象以定数也。先儒虽言卦变,未有易其阴阳刚柔之实,颠倒其上下之位者。今以《乾》为《坤》,以水为火,以上为下,混淆汨没,而《易》象反自此亡矣。」其辨最为明晰。又论筮法云:「传所谓挂者,悬之四揲之外,原以象三而非与奇数同归于扐,以象闰也。其曰再扐而后挂,是三变之中有不挂者矣。夫一变之中,初扐之挂不待言矣。惟再扐不挂,故曰再扐而后挂,故知再扐为指第二变、第三变而言也。」其说与郭、朱迥异。而前一变挂一,后二变不挂,其挂一之策不入归奇之中,则三变皆以四八为奇偶,不用五九借象,与《经》义似有发明,固亦可备一解也。

经部六·易类六·楚蒙山房易经解》十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晏斯盛撰。斯盛一斋,新喻人。康熙辛丑进士。官至湖北巡抚。是书凡《学易初津》二卷,《易翼宗》六卷,《易翼说》八卷。《学易初津》为全书之宗旨,谓今所传图书乃大衍之数,因《大传》之言而图之,不取《河》、《洛》奇偶之说,所见最确。又谓辞占不遗《彖词》而不取卦变、互体之说,则尽废汉《易》之古法,未免主持稍过。《易翼宗》以《经》文为主,而割《十翼》散附于句下,意在以《经》解《经》,颇伤破碎。又每爻之首,画一全卦而间以一动爻,奇作○,偶作〈〉,亦自我作古。《易翼说》全解《十翼》,而先《系辞》,次《说卦》,次《序卦》,次《杂卦》,次《彖传》,次《文言》,次《象传》,非古非今,更不知所据何本。然不废象数而不为方技、术数之曲说,不废义理而不为理气、心性之空谈,在近日说《易》之家,犹可云笃实近理焉。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孔义集说》二十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

1
国朝沈起元撰。起元子大,太仓人。康熙辛丑进士。官至光禄寺卿。是书大旨以《十翼》为夫子所手著,又未经秦火,其书独完,故学《易》者必当以孔《传》为主。因取明高攀龙周易孔义》之名别加纂集,于古今说《易》诸书,无所偏主,惟合于孔《传》者即取之。其篇次则仍依今本,以《彖传》、《象传》系于《经》文之下,谓《易》之亡不亡,不系于古本之复不复。王氏以《传》附《经》,亦足以资观玩。惟《大象传》往往别自起义,《文言》则引伸触类以阐《易》蕴,皆无容附于本卦,故别出之。前列三图,一为《八卦方位图》,一为《乾坤生六子图》,一为《因重图》,皆据《系辞》、《说卦》之文。至于《河图》、《洛书》、《先天》、《后天》、《方圆》诸图,则谓此陈、邵之《易》,非夫子所本有,概从删剃,颇能扫除纷纭轇轕之习。其中亦多能推验旧说,引伸新义。如《乾彖传》「大明终始」,王注、程《传》、朱子皆未有确解,起元独取侯行果「大明,日也」之说,而证以《晋彖传》之「顺而丽乎大明」、《礼记》之「大明生于东」,于经义颇有根据。《观》六三、九五、上九之「观我生」、「观其生」,自孔疏以动出为生,而后儒遂以动作施为解之,俱不免于牵强。起元独取虞翻「生谓《坤》生民也」之说,尤有合于九五《象传》「观民」之旨。其释《大象传》比类求义,于字句相似而义不同者,推阐更为细密。在近来说《易》家中,亦可云有本之学矣。

经部六·易类六·易翼述信》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1
国朝王又朴撰。又朴介山,天津人。雍正癸卯进士。官至庐州府同知。是编《经》、《传》次序悉依王弼旧本,而冠以《读易之法》,终以所集《诸儒杂论》。其大旨专以《彖》、《象》、《文言》诸传解释《经》义,自谓笃信《十翼》,述之为书,故名曰《易翼述信》,而以朱子所云「不可便以孔子之说为文王之说」者为非。其徵引诸家,独李光地之言为最夥,而于《本义》亦时有异同。
2
盖见智见仁,各明一义,原不能固执一说以限天下万世也。至其注释各卦,每爻必取变气,盖即之卦之遗法。其于《河图》、《洛书》及《先天》、《后天》皆不列图,而叙其说于《杂论》之末,特为有识。其《时位德》、《大小应》、《比主爻》诸论,亦皆恪遵御纂《周易折中》之旨,阐发证明,词理条畅,可取者亦颇多焉。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浅释》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潘思榘撰。思矩补堂,阳湖人。雍正甲辰进士。官至福建巡抚。是书皆即卦变之法以求象,而即象以明理。每卦皆注自某卦来,谓之「时来」。盖《易》道广大,无所不该,其中阴阳变化,宛转关生,亦具有相通之理。故汉学如虞翻诸家,皆有是说。宋学即程子朱子亦阐明是理。虽非《易》之本义,要亦易之一义也。前有白瀛《序》,称思矩点勘通志堂所刊《易》解四十二家,竭毕生之力以成此书。比其没也,力疾属草,尚阙《乾》、《坤》二卦未注,遂以绝笔。故此本所说惟六十二卦,其《彖传》、《象传》则以用注疏本附《经》并释,而《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则未之及。盖主理者多发挥《十翼》,主象、主数者多研索卦爻,其宗派然也。后有松江沈大成与其门人福唐、林迪光二《跋》。迪光述思矩之言曰:「《彖》多言象,而变在其中,爻多言变,而象在其中。不明时来,不知卦之来处,不求爻变,不知卦之去处。爻无所不包,旧说一概讲入身心政治上去,遗却许多道理。不如就其浅处说,而深处亦可通也。」固足括是书之大旨矣。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洗心》九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1
国朝任启运撰。启运翼圣,荆溪人。雍正癸丑进士官至宗人府府丞。是编大旨谓读《易》者当先观图象,故首卷备列诸图。自朱子、邵子而外,如国朝李光地、胡煦所作诸图,皆为采入,而又以己见推广之,端绪颇为繁赜。《自序》谓:「其要不外《论语》『五十以学《易》』之言,文、周卦画自羲图出,羲图自河、洛出。五十者,图书之中也。学《易》不以五十,失其本矣。」其说颇务新奇。然其诠释《经》义,则多发前人所未发。大抵观象玩辞,时阐精理,实不尽从图书生解。其文句异同,亦多从马、郑、王弼、王肃诸家之本,即或有不从旧本,必注某本作某字,以存古义,亦非图书以外废训诂而不言。然则其研寻奇偶,特好语精微而已,非如张行成等竟舍经而谈数也。

经部六·易类六·丰川易说》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国朝王心敬撰。心敬尔辑,鄠县人。乾隆元年荐举贤良方正,以老病不能赴京而罢。心敬受业于李容,而谨严不逮其师。所注诸经,大抵好为异论,《书》及《春秋》为尤甚。惟此编推阐易理,最为笃实。其言曰:「学《易》可以无大过,是孔子明《易》之切于人身,即是可以知四圣人系《易》之本旨,并可以识学《易》之要领。」又曰:「《易》是道人事之书,阴阳消长,只是借来作影子耳。故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于阴阳消长处看得不明,是影子不真。若徒泥阴阳消长而无得于切己之人事,亦属捕风捉影。」又曰:「置象言《易》,是谓悬空。执象舍义,是为泥迹。象义双显,则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又曰:「《中庸》一书,是子思为当日之言道者视为高深玄远,故两引《中庸》之说以明道。《易翼》十篇,是孔子为当日之言《易》者视为高深玄远,故重申易简之说以明《易》。后儒往往索诸隐深,欲以张皇《易》妙而不知反失其本旨。」又曰:「若《易》不关象,不知义于何取;不属卜筮,不知设蓍何为。」又曰:「学者读《易》不知求设教之本旨,读书不知《洪范》经世之宏猷,每于《河图》、《洛书》穿凿附会,何切于实事实理?」又曰「大抵汉唐之《易》,只成训诂。
2
宋明之《易》,多簸弄聪明。训诂非《易》而《易》在,聪明乱《易》而《易》亡」。又曰:「义言象占,同体共贯,废一不得,泥一不得。后儒纷纷主象、主数、主理、主卜筮、主错综之变,是舍大道而入旁蹊」云云。其说皆明白正大,故其书皆切近人事,于学者深为有裨。至于互卦之说,老阴、老阳始变之说,错综之说,卦变之说,皆斥不信,并《左氏》所载古占法而排之。虽主持未免太过,要其立言之大旨,则可谓正矣。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述》二十三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1
国朝惠栋撰,栋字定宇,号松崖,元和人。其书主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说,融会其义,自为注而自疏之。其《目录》凡四十卷。自一卷至二十一卷,皆训释经文。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为《易微言》,皆杂钞经典论《易》之语。二十四卷至四十卷,凡载《易大义》、《易例》、《易法》、《易正讹》、《明堂大道录》、《禘说》六名,皆有录无书。其注疏尚阙《下经》十四卷,及《序卦》、《杂卦》两传,盖未完之书。其《易微言》二卷,亦皆杂录旧说以备参考。他时蒇事,则此为当弃之糟粕,非欲别勒一编,附诸注疏之末,故其文皆未诠次。栋殁之后,其门人过尊师说,并未定残稿而刻之,实非栋本意也。自王弼《易》行,汉学遂绝。宋元儒者类以意见揣测,去古寝远。中间言象数者又岐为图书之说,其书愈衍愈繁,而未必皆四圣之本旨。故说经之家莫多于《易》与《春秋》,而《易》尤丛杂。栋能一一原本汉儒,推阐考证,虽掇拾散佚未能备睹专门授受之全,要其引据古义,具有根柢,视空谈说经者,则相去远矣。

经部六·易类六·易汉学》八卷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1
国朝惠栋撰。是编乃追考汉儒《易》学,掇拾绪论以见大凡。凡《孟长卿易》二卷,《虞仲翔易》一卷,《京君明易》二卷《干宝易》附见,《郑康成易》一卷,《荀慈明易》一卷。其末一卷则栋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荀爽别为一卷,则《费氏易》之流派矣。考汉《易》自田王孙后,始岐为施、孟、梁邱三派。然《汉书儒林传》称:「孟喜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梁邱贺疏通证明,谓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又称:「焦延寿尝从孟喜问《易》,京房以为延寿即孟氏学,而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刘向亦称:「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义略同,惟京氏为异党。」则汉学之有孟、京,亦犹宋学之有陈、邵,均所谓《易》外别传也。费氏学自陈元、郑众、马融、郑玄以下,递传以至王弼,是为今本。然《汉书》称:「直长于卦筮,无章句,徒以《象》、《彖》、《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隋志》五行家有直《易林》二卷,《易内神筮》二卷,《周易筮占林》五卷,则直《易》亦兼言卜筮,特其爻象承应阴阳变化之说,与孟、京两家体例较异。合是三派,汉学之古法亦约略尽此矣。夫《易》本为卜筮作,而汉儒多参以占候,未必尽合周、孔之法。然其时去古未远,要必有所受之。栋采辑遗闻,钩稽考证,使学者得略见汉儒之门径,于《易》亦不为无功矣。孟、京两家之学,当归术数。然费氏为象数之正传,郑氏之学亦兼用京、费之说,有未可尽目为谶纬者,故仍列之《经部》焉。

经部六·易类六·易例》二卷桂林府同知李文藻刊本

1
国朝惠栋撰。所作《周易述》目录,列有《易微言》等七书,惟《易微言》二卷附刊卷末,其馀并阙。此《易例》二卷,即七书中之第三种,近始刊本于潮阳。皆考究汉儒之传以发明《易》之本例。凡九十类,其中有录无书者十三类。
2
原《跋》称为未成之本。今考其书,非惟采摭未完,即门目亦尚未分。盖栋欲熔铸旧说,作为《易例》,先创草本,采摭汉儒《易》说,随手题识,笔之于册,以储作论之材。其标目有当为例而立一类者,亦有不当为例而立一类者;有一类为一例者,亦有一类为数例者。如既有扶阳抑阴一类,又有阳道不绝、阴道绝义一类,又有阳无死义一类。此必欲作扶阳抑阴一例,而杂录于三处者也。曰中和,曰《诗》尚中和,曰《礼》、《乐》尚中和,曰君道尚中和,曰建国尚中和,曰《春秋》尚中和,分为六类,已极繁复,而其后又出中和一类,君道中和一类,卷末更出中和之本一类,此亦必欲作《易》尚中和一例而散见于九处者也。古者有圣人之德然后居天子之位一类,徵引繁芜,与《易》理无关,而题下注曰:「即二升《坤》五义。」此必摭为《乾》升《坤》降之佐证,而偶置在前者也。
3
又如初为元士一类,即贵贱类中之一。《乾》为仁,《震》为车,《艮》为言三类,即诸例中之三。天地之始一类,即卦无先天一类之复出。皆由未及排贯,遂似散钱满屋。至于《史记》读《易》之文,《汉书》传《易》之派,更与《易》例无与,亦必存为佐证之文,而传写者误为本书也。此类不一而足,均不可据为定本。然栋于诸经深窥古义,其所据摭,大抵老师宿儒专门授受之微旨,一字一句,具有渊源。苟汰其芜杂,存其菁英,因所录而排比参稽之,犹可以见圣人作《易》之大纲,汉代传经之崖略,正未可以残阙少绪竟弃其稿矣。

经部六·易类六·易象大意存解》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1
国朝任陈晋撰。陈晋似武,号后山,亦曰以斋,江苏兴化人。乾隆己未进士,官徽州府教授。是编不载《经》文,惟折衷诸家之说,明《易》象之大意,故以为名。考《左传》韩起聘鲁,见《易象》、《春秋》,则《易》之主象,古有明文。陈晋以象为宗,实三代以来旧法。卷首标凡例七则,多申尚象之旨。书中首论太极五行,兼谈《河》、《洛》、《先天》诸图,然发挥明简,惟标举其理所可通,凡一切支离推衍,布算经而绘弈谱者,翦除殆尽。其《凡例》有曰:「后之言象数者流入艺术之科,其术至精,而其理亦更奥涩。然偏于一隅,似反涉形下之器。」可云笃论。次论彖、论爻、论象,不废互体之说,盖以《杂卦传》为据。次论六十四卦,各括其大旨,亦大抵切人事立言。终以《系辞》、《序卦》、《说卦》、《杂卦》,其文颇略。盖著书之意在于六十四卦,馀皆互相发明耳。

经部六·易类六·大易择言》三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1
国朝程廷祚撰。廷祚绵庄,号青溪,上元人。是编因桐城方苞《绪论》,以六条编纂诸家之说。一曰正义,诸说当于《经》义者也。二曰辨正,订异同也。
2
三曰通论,谓所论在此而义通于彼与别解之理犹可通者也。四曰馀论,单辞片语可资发明者也。五曰存疑,六曰存异,皆旧人讹舛之文,似是者谓之疑,背驰者谓之异也。六条之外,有断以己意者,则以「愚案」别之。其阐明爻象,但以《说卦》健、顺、动、入、陷、丽、止、说八义为八卦真象,八者之得失则以所值之重卦为断。其明爻义则求之本爻,而力破承乘比应诸旧解。其稽六位则专据《系辞》「辨贵贱者存乎位」之旨,凡阳爻阴位、阴爻阳位之说,亦尽芟除。盖力排象数之学,惟以义理为宗者也。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辨画》四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1
国朝连斗山撰。斗山字叔度,颍州人。是书大旨,谓一卦之义在于爻,爻画有刚有柔,因刚柔之画而立之象,即因刚柔之画而系以辞,其道先在于辨画,故以为名。末有《辑图》一卷,则即朱子旧图而略为损益之。其说专主卦画立义。
2
如《屯》之《大象》云:「四偶以次条列如丝,中画一奇如梭。上互艮,手。下动震,足。如织紝然,故有经纶之象。」未免穿凿太甚。然其逐卦详列互体,剖析微渺,亦颇有合于精理者。盖即爻论爻,乃能以《易》诠《易》。虽间有附会之失,而错综变化之本旨,犹可藉以参观。固与高谈性道以致惝恍无归者,尚较有实际焉。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图书质疑》二十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1
国朝赵继序撰。继序号易门,休宁人。乾隆辛酉举人。其书以象数言《易》,而不主陈邵《河》、《洛》之说。谓作图者本于《易》,而反谓作《易》者本于图,盖因钱义方之说而畅之。全书不分卷数。首为《古经》十二篇。次逐节诠释《经》义而不载《经》文,但标卦爻,用汉儒《经》、《传》别行之例。次为图三十有二,各系以说,而终以《大衍象数考》、《春秋传论易考》、《易通历数》、《周易考异》、《卦爻类象》。又一篇辨吴仁杰本、费直本而不立标题,列于《周易考异》前。疑即《考异》之末简,传写颠倒也。全书多从卦变起象,而兼取汉宋之说,持论颇平允。惟以「帝出乎震」为夏之《连山》,「坤以藏之」为殷之《归藏》,本程智之说而推衍之,未免曲解夫子所赞《周易》也。岂忽搀说旧法,自乱其例乎?

经部六·易类六·周易章句证异》十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1
国朝翟均廉撰。均廉春沚,仁和人。乾隆乙酉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是书取《周易》古今诸本同异之处,互相考证。如李鼎祚卦辞前分冠《序卦》;周燔卦辞前列《大象》,卦辞后列《彖传》;赵汝楳卦辞前列《大象》,卦辞后列《彖传》,次《文言》,次爻辞;李过、方逢辰《乾卦》卦辞后列《彖传》,次《文言》释《彖》处,次《大象》,次爻辞;蔡渊卦辞后列《大象》,次《彖传》,《文言》别为一《传》,《传》低一字;王洙于篇中不载卦辞,别为一篇之类。此篇章之同异也。如《乾卦》三爻,孟喜作「夕惕若夤」句,「厉无咎」句;苟爽、虞翻、王弼作「夕惕若厉」句;邵子、朱震、朱子作「夕惕若」句。
2
此句读之同异也。逐卦逐爻,悉为胪列,间或附以己意,以「廉案」二字别之。
3
古今本异同之处,校勘颇为精密。虽近时之书,而所言皆有依据,转胜郭京《举正》以意刊改,托言于王、韩旧本者也。

经部六·附录》

经部六·附录·乾坤凿度》二卷永乐大典

1
按《乾坤凿度》,《隋、唐志》、《崇文总目》皆未著录。至宋元佑间始出。
2
《绍兴续书目》有《仓颉注凿度》二卷,后以郑氏所注《乾凿度》有别本单行,故亦称此本为《巛凿度》。程龙谓「隋焚谶纬,无复全书,今行于世惟《乾坤二凿度》」者是也。其书分上、下二篇。上篇论四门四正,取象取物,以至卦爻蓍策之数。下篇谓坤有十性,而推及于荡配、陵配。又杂引《万形经》、《地形经》、《制灵经》、《蓍成经》、《含灵孕》诸纬文,词多聱牙不易晓。故晁公武疑为宋人依托,胡应麟亦以为《元包》、《洞极》之流。而胡一桂则谓汉去古未远,尚有祖述,有裨《易》教。评骘纷然,真伪莫辨。伏读御制《题乾坤凿度诗》,定作者后于庄子,而举《应帝王篇》所云「儵忽、混沌」,分配乾坤太始,以推求凿字所以命名之义。援据审核,折衷至当。臣等因考《列子》、《白虎通》、《博雅》诸书,皆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为气、形、质之始,与《凿度》所言相合。独《庄子》于外篇《天地》略及「泰初有无」之语,而其他名目,概未之见。则儵忽、混沌,实即南华氏之变文,作《凿度》者复本其义而缘饰之耳。
3
仰蒙圣明剖示,精确不刊,洵永为是书定论矣。按《七经》纬皆佚于唐,存者独《易》。逮宋末而尽失其传。今《永乐大典》所载,《易》纬具存,多宋以后诸儒所未见,而此书实为其一。谨校定讹阙,厘勘审正,冠诸《易》纬之首,而恭疏其大旨于简端。

经部六·附录·易纬稽览图》二卷永乐大典

1
案《后汉书樊英传》注,举《七纬》之名,以《稽览图》冠《易》纬之首。
2
《隋志》《郑康成注易纬》八卷,《唐志》《宋均注易纬》九卷,皆不详其篇目。
3
《宋志》有《郑康成注稽览图》一卷,《通志》七卷。而马氏《经籍考》载《易》纬七种,亦首列《郑注稽览图》二卷。独陈振孙书录解题》别出《稽览图》三卷,称与上《易》纬相出入,而详略不同,似后人掇拾纬文,依托为之者,非即康成原注之本。自宋以后,其书亦久佚弗传。今《永乐大典》载有《稽览图》一卷,谨以《后汉书郎顗杨赐传》、《隋书王邵传》所见纬文及注参校,无不符合,其为郑注原书无疑。惟陆德明《释文》引「无以教之曰蒙」、《太平御览》引「五纬各在其方」之文,此本皆阙如。则意者书亡仅存,已不免于脱佚矣。其书首言卦气起《中孚》,而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又以自《复》至《坤》十二卦为消息,馀杂卦主公卿大夫候风雨寒温以为徵应。盖即孟喜、京房之学所自出。汉世大儒言《易》者,悉本于此,最为近古。至所称轨䇽之数,以及世应游归、乃兼通于日家推步之法。考唐一行推大衍之策,以算术本于《易》,故其《本议》言代轨德运,及《六卦议》言一月之策九六七八,《发敛术》言中节候卦,皆与《稽览图》相同。独所云天元甲寅以来至周宣帝宣政元年,则似甄鸾所推甲寅元历之术。而又有云太初癸巳,则古无以此为元者。其他杂引宋永初、元嘉,魏始光,唐上元、先天、贞元、元和年号,纷错不伦。盖皆六朝迄唐术士先后所附益,非《稽览图》本文。今审核词义,随文附书以为区别。并援经注史文,是正讹舛。依马氏旧录析为上、下二卷,庶言《易》学者或有所考见焉。

经部六·附录·易纬辨终备》一卷永乐大典

1
案《辨终备》,一作《辨中备》。《后汉书樊英传》注「《易》纬凡六」,为《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而终以此篇。
2
马氏《经籍考》皆称为郑康成注,而《辨终备》著录一卷。今《永乐大典》所载仅寥寥数十言,已非完本。且其文颇近《是类谋》,而《史记正义》所引《辨中备》孔子与子贡言世应之说,与此反不类。或其书先佚而后人杂取他纬以成之者,亦未可定也。然别无可证,姑仍旧题云。

经部六·附录·周易乾凿度》二卷永乐大典

1
案《周易乾凿度》,郑康成注,与《乾坤凿度》本二书。晁公武并指为仓颉修古籀文,误并为一,《永乐大典》遂合加标目。今考《宋志》,有郑康成注《易乾凿度》三卷,而不及《乾坤凿度》,则知宋时固自单行也。说者称其书出于先秦,自《后汉书》、南北朝诸史及唐人撰《五经正义》,李鼎祚作《周易集解》,徵引最多。皆于《易》旨有所发明,较他纬独为醇正。至于太乙九宫四正四维,皆本于十五之说,乃宋儒戴九履一之图所由出,朱子取之,列于《本义图说》。故程大昌谓汉、魏以降言《易》学者皆宗而用之,非后世所托为,诚稽古者所不可废矣。原本文字断阙,多有讹舛。谨依经史所引各文,及旁采明钱叔宝旧本互相校正,增损若干字。其定为上、下二卷,则郑樵通志》之目也。***《易纬通卦验》二卷永乐大典
2
案《易纬通卦验》,马端临经籍考》及《宋史艺文志》俱载其名。黄震《日抄》谓其书大率为卦气发。朱彝尊经义考》则以为久佚,今载于《说郛》者,皆从类书中凑合而成,不逮什之二三。盖是书之失传久矣。《经籍考》、《艺文志》旧分二卷,此本卷帙不分。核其文义,似于「人主动而得天地之道,则万物之蕴尽矣」以上为上卷。「曰:凡《易》八卦之气,验应各如其法度」以下为下卷。上明稽应之理,下言卦气之徵验也。至其中讹脱颇多,注与正文,往往相混。其字句与诸经注疏、《续汉书》刘昭补注、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宋白《太平御览》、孙珏《古微书》等书所徵引,亦互有异同。第此书久已失传,当世并无善本可校。类书所载,亦辗转讹舛,不尽可据。谨于各条下拟列案语,其文与注相混者,悉为厘正,脱漏异同者,则详加参校,与本文两存之。盖通其所可知,阙其所不可知,亦阙疑仍旧之义也。

经部六·附录·易纬乾元序制记》一卷永乐大典

1
案《乾元序制记》,《后汉书》注《七纬》名,并无其目。马氏《经籍考》始见一卷。陈振孙疑为后世术士附益之书。今考此篇首简「文王比隆兴始霸」云云,孔颖达《诗》疏引之,作《是类谋》。疏又引《坤灵图》「法地之瑞」云云,今《坤灵图》亦无其文,而与此篇文义相合,又《隋书王邵传》引《坤灵图》「泰姓商名宫」之文,亦在此篇。至其所言风雨、寒温、消息之术,乃与《稽览图》相近。疑本古纬所无,而后人于各纬中分析以成此书者。晁公武谓其出于李淑,当亦唐宋间人所妄题耳。

经部六·附录·易纬是类谋》一卷永乐大典

1
案《是类谋》,一作《筮类谋》。马氏《经籍考》一卷,郑康成注。其书通以韵语缀辑成文,古质错综,别为一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引其文颇多,与此本参校,并合。盖视诸纬略称完备。其间多言禨祥推验,并及于姓辅名号,与《乾凿度》所引《易历》者义相发明。而《隋书律历志》载周太史上士马显所上表亦有「玉羊金鸡」之语。则此书固隋以前言术数者所必及也。

经部六·附录·易纬坤灵图》一卷永乐大典

1
案《坤灵图》,孙瑴谓配《乾凿度》名篇。马氏《经籍考》著录一卷。今仅存论《乾》、《无妄》、《大畜》卦辞及史注所引「日月连璧」数语,则其阙佚者盖已夥矣。考《后汉书》注,《易》纬《坤灵图》第三,在《辨终备》、《是类谋》之上。而王应麟玉海》谓三馆所藏有《郑注易纬》七卷,《稽览图》一,《辨终备》四,《是类谋》五,《乾元序制记》六,《坤灵图》七,二卷、三卷无标目。《永乐大典》篇次亦然。今略依原第编著,盖从宋时馆阁本也。
2
案: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史记秦本纪》称卢生奏录图书之语,是其始也。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史记》自序引《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汉书盖宽饶传》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注者均以为《易》纬之文是也。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特以显有主名,故不能托诸孔子。其他私相撰述,渐杂以术数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词,遂与谶合而为一。然班固称:「圣人作经,贤者纬之。」杨侃称:「纬书之类,谓之秘经。图谶之类,谓之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胡应麟亦谓:「谶纬二书,虽相表里,而实不同。」则纬与谶别,前人固已分析之。后人连类而讥,非其实也。右《乾凿度》等七书,皆《易》纬之文,与图谶之荧惑民志、悖理伤教者不同。以其无可附丽,故著录于《易》类之末焉。

经部六·附录·右「易类」一百五十八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录》八部,十二卷,皆文渊阁著录。》

1
案:盈虚消息,理之自然也。理不可见,圣人即数以观之,而因立象以著之。
2
以《乾》一卦而论,积一至六、自下而上者,数也。一潜,二见,三惕厉,四跃,五飞,六亢者,理也,而象以见焉。至于互体变爻,错综贯串,《易》之数无不尽,《易》之理无不通,《易》之象无不该矣。《左氏》所载即古占法,其条理可覆案也。故象也者,理之当然也,进退存亡所由决也。数也者,理之所以然也,吉凶悔吝所由生也。圣人因卜筮以示教,如是焉止矣。宋人以数言《易》,已不甚近于人事,又务欲究数之所以然,于是由卦画推奇偶,由奇偶推《河图》、《洛书》,由《河图》、《洛书》演为黑白方圆、纵横顺逆,至于汗漫而不可纪,曰此作《易》之本也。及其解经,则彖义爻象又绝不本图书立说,岂画卦者一数,系辞者又别一数耶?夫圣人垂训,实教人用《易》,非教人作《易》。今不谈其所以用,而但谈其所以作,是《易》之一经非千万世遵为法戒之书,而一二人密传妙悟之书矣。经者,常也,曾是而可为常道乎?朱子以康节之学为《易》外别传,持论至确。其作《易学启蒙》,盖以程子易传》不及象数,故兼备此义以补所阙,非专以数立教也。后人弃置《本义》而专以《启蒙》为口实,殆倒置其本末矣。今所编录,于推演数学者略存梗概,以备一家。其支离曼衍,不附《经》文,于《易》杳不相关者,则竟退置于术数家,明不以魏伯阳、陈抟等方外之学淆《六经》之正义也。
URN: ctp:ws42631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